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共)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1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2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例2:
蝉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3: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
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xx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例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
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例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
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
附2:长干曲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业:
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
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
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例
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例2: 蝉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例3: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
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例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 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附2:长干曲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业:
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3.三条线索:
a.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5)征夫思妇题材。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意
+
象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本诗先写历险后的喜悦,后写路途上的凶险,打破了事理的常规顺序,这样写可以突出作者历险后的轻松、欣慰、轻松的心情。(2分)从诗中可以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在人生征途中,难免会经历路途的艰难和险阻,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和进取,这样才能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3分)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 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
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诗人正是通过“折柳”(即“折柳曲”的省称,柳又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的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二. 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
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注解鉴赏刍议
中国古代诗歌注解鉴赏刍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 诗歌 注解 鉴赏
摘 要:诗歌鉴赏是人们对诗歌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许多诗歌注解著作中,在解释字句的同时有许多讲的是对诗的感受、理解和评判;有的则不解释字句,完全是对诗的解析、评说。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注解是诗歌的一种鉴赏。
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古代诗歌鉴赏也就是古代人们对诗歌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由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思想宣传的需要、语言和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后人注解前人诗歌的著作。注解也叫训诂,是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注解古诗也就是对古诗字句加以解释。但在中国古代许多古诗注解著作中,其注解的内容往往不局限在对诗歌字句的解释上,而是在解释字句的同时也讲对诗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甚至有的几乎不解释诗的字句,完全讲对诗的感受、理解、分析和评判,实际上就是对诗的鉴赏。以下笔者就举例说明之。
《毛诗故训传》是注解《诗经》的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毛诗故训传》由《诗序》和《故训传》两部分构成,《诗序》又有《大序》和《小序》之分。对《毛诗故训传》中《诗序》和《故训传》的作者,自古至今存在争议,对其我们在此不予讨论,因为《故训传》的作者不管是谁,说他是后人对古人诗歌的注解是没有问题的。在《毛诗故训传》中有许多地方在解释字句的同时也讲了对诗的感受、理解。
如对《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注解:“兴也。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对《邶风•柏舟》中“ 彼柏舟,亦 其流”的注解:“兴也。,流貌。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渡也。”这种注解已不是简单地解释一些词、句,其中“兴”是对表现手法的揭示,“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渡也”是对诗句的串讲,这些都含有鉴赏的成分。
再如对《召南• 有梅》中“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的注解:“在者三也。今,急辞也。”“今”字本不难理解,但《毛诗》还是作了解释,“急辞也”不是注解,而是对“今”字所蕴含的女主人公渴望求到“庶士”的急切心理与情趣的分析。
又如对《小雅• 杜》中“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的注解:“室家 时则思。”这其实也不是注解,而是对诗句中征夫 时不归、妻室忧思期盼情感意蕴的揭示,是对诗句的直接品赏。
东汉郑玄的《毛诗传笺》,历来被视为训诂学的代表著作。在这部训诂学代表著作中,郑玄在解释字、词、句、章的同时也注重寓于其间隐义的阐发和表现手法的揭示。
如对《诗经•卫风•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几句诗注解说:“用心专者怨必深。则笑则言,喜之甚。”这里的“用心专者怨必深”是郑玄借助诗句阐发的一种普遍的人的情感。“喜之甚”是郑玄对“载笑载言”诗句深刻含义的揭示。显然郑玄对这几句诗的注解,没有停留在对诗句中字、词、句表层意思的解释上,而是跳出诗句,阐发其由诗句引起的联想,阐述其对诗句的感悟。
再如对《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几句诗注解说:“苟,且也。且得无饥渴,忧其饥渴也。”这里的“且得无饥渴”是对诗句表层意思的分析,而“忧其饥渴也”是对诗句深层意义的阐发,它深刻地揭示出了思妇对征夫的思恋、惦记之情。
又如对《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几句诗注解说:“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行反在于道路,犹饥渴,言至苦也。”这里的“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说明的是诗的写法。“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总结的是以上各章的章义。“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说明的是此章的写法,总结的是本章章义。“行反在于道路,犹饥渴,言至苦也”是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诗的理解感悟。在郑玄这段对诗的注解中,其所解释的仍不是诗的字、词、句的表层意思,而是诗的写法,诗中各章的意义、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对诗句深意的认识理解。很显然,郑玄这种对诗歌的“注解”中,具有许多诗歌鉴赏的内容。唐朝李善的《文选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注之一。《文选注》是李善对南朝梁萧统《文选》所选录的诗文辞赋的注解。其中在对诗歌的注解中,李善虽多偏重于释事和词句的溯源,但也有许多地方是对诗义、特点、句义的析解。
如对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一诗的注解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这段注解中,李善主要谈的是读阮籍此诗的感受。“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阐述的是阮籍作此诗的原因。“文多隐避”指出的是此诗的风格特点。“百代以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是对此诗主旨探寻的体会。
再如对阮籍《咏怀诗•炎暑惟兹夏》中“愿睹卒欢好,不见悲别离”二句诗的注解说:“言四时代移,日月还运,年寿将尽,而人莫己知。恐被馋邪,横遭摈斥,故云愿卒欢好,不见别离。”这段注解不仅仅是对这两句诗的注解,而是对全诗的注解。“言四时代移,日月还运,年寿将尽,而人莫己知”是对全诗含义的讲解。“恐被馋邪,横遭摈斥,故云愿卒欢好,不见别离”是对这二句诗的专门阐释。
又如对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几句诗的注解说:“虬以深潜而保真,鸿以高飞而远害,今己婴俗网,故有愧虬鸿也。”又如对谢玄晖《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春芳酒,还望青山郭”几句诗的注解说:“言野外昭旷,取乐非一,若不对兹春酒,还则望彼青山。”这些注解都非简单的对词句的解释,而是对诗句深层含义的分析挖掘。
南宋谢枋得的《注解二泉选唐诗》也是很有名的一部诗歌注解著作,因此书系在南宋赵蕃(字昌父,号章泉)、韩(字仲止,号涧泉)所选唐诗的基础上所成,故又名《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谢枋得所作虽名曰注解,但实际上对词语的注极少,绝大多数是在诗后对此诗加的尾批,即对此诗的串讲、评说。
如对刘禹锡《再游元都观》一诗的注解说:“《旧唐书•刘禹锡传》:‘自朗州召还游元都观,道士中桃千树,灼灼如晨霞,因作看花诗讥讽,再出。后十年召还,重游元都观,桃与道士俱不存,惟见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又赋此诗。’‘百亩庭中半是苔’喻朝廷无人也。‘桃花净尽菜花开’喻前日宰相所用之人已凋谢,今日宰相所用之人方得时也。‘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日宰相培植私人者,今死矣!吾又立朝。穷达寿夭听命于天,宰相何苦以私意进退人才哉!”在这段注解中,谢枋得首先介绍了此诗的写作背景,其次逐句串讲分析了此诗的诗义。
再如对杜牧《乌江项羽庙》一诗的注解说:“众人题项羽庙,只言项羽有速亡之罪耳。牧之题项羽庙,独言项羽有可兴之机。此等意思亦死中求活,非浅识所到。牧之意曰:项羽闻亭长之言,若包羞忍耻,泛舟而据江东之土地,养江东之人民,江东子弟豪杰尚多,卷土重来与汉高一战,楚汉兴亡皆未可前定也。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曰:‘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而自毙,武庚念乱而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此人事之或然者也。先生隐忍而不去意者,有在于斯乎!’亦是此意。”在这段注解中,谢枋得首先讲“众人题项羽庙”诗旨意的庸俗现象,其次指出杜牧此诗立意的新颖性、深刻性,最后对杜牧此诗的立意进行具体分析阐述。
又如对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一诗的注解说:“只是听邻家吹笙,闻其声不见其人,求其人不得其所,一段风景极难形容。此诗情思句律,极其工巧。唐钱起《湘灵鼓瑟》诗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人以为神助。此诗‘重门深锁无人到,疑有碧桃千树花’,高怀逸兴不减钱起。”在这段注解中,谢枋得首先谈了对此诗诗义的理解,其次指出了此诗的艺术特色,最后又运用对比手法,对此诗风格特点作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谢枋得的诗歌注解,基本上是对诗歌的具体分析。其《注解二泉选唐诗》一书,有如今天的“诗歌鉴赏辞典”。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是众多注解杜甫诗歌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杜诗详注》在对杜甫诗歌的注解上颇为详尽,既注解诗歌的写作时间,又注解诗歌的段落层次,还注解诗歌的结构、章句、立意、内容,也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实际上就是对诗歌的全面分析讲解。
如对杜甫《望岳》一诗的注解,仇兆鳌除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外,首先在题后注解说:“鹤注:公《壮游》诗云‘忤下考功第,放荡齐赵间’,乃在开元二十四年后,当是其时作。”这段注解讲的是此诗的写作时间。其次在诗后注解说:“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岱宗夫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王嗣 《杜臆》云:‘荡胸’句,壮襟怀之浩荡。‘决 ’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 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这段注解是对此诗层次、内容的划分、概括,同时引用王嗣 《杜臆》中对此诗解说来串讲此诗,并指出杜甫此诗的句法。再次在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后注解说:“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遒劲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这段注解是以谢灵运、李白咏泰山之诗与杜甫此诗进行对比,概括评说杜甫此诗的风格特点,并对此诗给予充分的肯定。
再如对杜甫《月夜》一诗的注解,同样仇兆鳌除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外,首先在题后注解说:“鹤注:天宝十五载八月,公自 州赴行在,为贼所得,时身在长安,家在 州,故作此诗也。”这段注解讲的是此诗的写作背景。其次在诗后注解说:“公对月而怀室人也。前说今月夜,为独看写意。末说来时月,以双照慰心。《杜臆》: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鬟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这段注解,仇兆鳌首先揭示此诗的主旨是“怀室人”。其次具体分析此诗写月的手法及作用。最后引王嗣 《杜臆》中的评说进一步分析此诗的写作手法,在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后注解说:“刘后村《诗话》:故人陈伯霆读《北征》诗,戏云:子美善 ,如‘粉黛忽解包’、‘狼藉画眉阔’,虽妻女亦不恕。余云:公只知其一耳。如《月夜》诗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则闺中之发肤,云浓玉洁可见。又云:‘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笃于伉俪如此。”这段注解批驳了陈伯霆以《北征》诗中的个别诗句就认为杜甫“善 ”这一以偏概全的错误观点,通过引此诗中的诗句证明杜甫是“笃于伉俪”的充满情感之人。这是对杜甫这一伟大诗人的评说和肯定。
又如对杜甫《春夜喜雨》一诗的注解,仇兆鳌还是除注解词语意思和出处外,首先在题后注解此诗的写作时间说:“黄鹤编在上元二年春,在成都作。”其次在诗后注解说:“潜入、细润,正状好雨发生。云黑、火明,雨中夜景。红湿、花重,雨后晓景。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雨骤风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之机,最为密切。三四属闻,五六属见。”这段注解,仇兆鳌详细地分析了杜甫此诗在用词和写作视角上的写景状物之妙,充分显示了此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仇兆鳌注解杜甫的诗歌,方法全面,注解详细,既有解题,又有释词,还有层次内容的分析,也有对作者或诗歌艺术特点的评说,见解深刻,充分表现出他的分析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中国古代诗歌注解著作中,有的是对诗歌句、章的鉴赏,有的是对诗歌全篇的鉴赏。在这些诗歌鉴赏内容中,有对句子、诗篇的串讲,有对句义、诗义的阐述,有对情感的剖析,有对含义的挖掘,有对内容的分析,有对特色的评说。内容丰富,方法全面。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注解是对诗歌的一种鉴赏,只是其鉴赏方式比较特殊而已。
作者简介:肖振宇,淮海工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2] 李善.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 阮元.宛委别藏•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4]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