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二)
“晒账本”让阳光普照公共空间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二
金 苍
2007年底,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而“晒”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海量信息,大浪淘沙,“晒”字能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却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治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进行表达之时,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捷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望。的确,近10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晒账本、晒工作,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中央部委晒出 “三公”经费;2011年,“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晒”字的闯入,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门“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且不说“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也不说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只说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2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只说“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现代公民精神,这就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即便从“晒”字风行的2007年算起,公开透明进入公众视野,也才刚刚5年。如何晒得更及时更有效,如何以晒为起点延伸到监督、参与,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内容。但重要 的是,由被动变主动、由例外到常态,让公开在政府、公众、媒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前行。
第二篇: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1-8)
“春天里”:流动时代的城乡交响——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一
【编者按】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迈过十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成就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留下哪些深刻的记忆?历史的细节见证国家的成长,折射时代前进背后的巨大动力。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论坛》栏目推出系列评论——“我们这十年: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入手,我们聚焦近年来流行的“热词”,追随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透视社会转型的不懈探索,倾听中国奋进的铿锵足音。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一提到“春天里”,人们就想起那两个光着膀子在出租屋里高歌的打工仔,想起2.5亿农民工对未来的彷徨和渴望。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多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几亿名背着“蛇皮袋子”进城的农民工,让“凝固的中国”变成了“流动的中国”。他们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身的标志性成就。他们内心的纠结和迷茫,也折射出转型中的大国成长的烦恼。
很多人还记得,2009年末,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人物榜,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正是这数以亿计的个体的自救,完成了对这个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2.5亿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擦亮“中国制造”的品牌,打造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助推经济形势的“V型反转”,为中国迈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民工带给我们的,不单是炫目的物质成就,还有无数心灵的感动。在北京“7·21”暴雨中,150名农民工用血肉之躯,救出182名被困群众,成为“平凡的真英雄”。破解世界建筑难题的赵正义,获得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农民工发明家”。从“傻根”变成明星的王宝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北大保安、从农民工成长为十八大代表的巨晓林„„他们用行动积聚起社会的正能量,成为“中国的脊梁”。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故事,为中国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流动的中国”释放出罕见的能量,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考验着治国理政者的政治智慧。从总书记关心留守儿童,到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从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安稳书桌,到健全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从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从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到创造条件打开上升通道;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的发展进步和权益保护,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住,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今天,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登上历史舞台。与眷恋故土的父辈相比,他们面临着扎根城市还是归根农村的两难抉择,面临着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惊险跳跃”。这样的抉择和跨越,不仅关系亿万农民工的福祉,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关系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
留在惠风和畅的“春天里”,续写“春天的故事”,不仅是2.5亿农民工的殷切期盼,更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中国,正在期盼和愿景中奋力前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晒账本” 让阳光普照公共空间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二
2007年底,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而“晒”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海量信息,大浪淘沙,“晒”字能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却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治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进行表达之时,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捷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望。的确,近10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晒账本、晒工作,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经费;2011年,“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晒”字的闯入,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门“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且不说“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也不说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只说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2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只说“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现代公民精神,这就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即便从“晒”字风行的2007年算起,公开透明进入公众视野,也才刚刚5年。如何晒得更及时更有效,如何以晒为起点延伸到监督、参与,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内容。但重要的是,由被动变主动、由例外到常态,让公开在政府、公众、媒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前行。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回应”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三
“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
十年来,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对各级管理部门来说,类似的提问并不陌生。无论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柴米油盐价格;无论房屋拆迁政策,还是化工厂选址方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仅想了解党政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从这个角度,人们感受到党心与民意相互激荡的力量——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众多地方和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从物权法、精神卫生法征求社会意见,到开通全国反腐举报网站;从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到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近十年来,“公开”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互动”也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今天的回应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挑战。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正因如此,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及时公开透明”成为最优选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成为发布原则,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网络时代的回应方式不断进步革新。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今天的回应肩负着增强信任的重任。当质询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权利,“无可奉告”势必招来更多追问;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社会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已经很难服众。这些年我们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那种公式化、万能式的回应少了,回应中的空话、套话、废话少了,类似“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词汇也基本不见了。勇于面对质疑,善于触碰热点,真诚给予回应,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回应不回击,对话不对立,凡事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不先入为主推卸责任,凡事多从干部身上找原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折射出越来越强大的执政自信。
回应才有互动,互动才有互信。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群众诉求就是执政力量,舆论质疑也是宝贵资源。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善于对社会的关切负责,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这既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展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不断光大我们党善于与群众对话的传统优势,从倾听民众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及时回应中引导公众参与,在良性互动中促成社会共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公信力的保值增值,筑牢长治久安的执政根基。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鸟巢一代” 千年古国的青春形象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四
1908年,当《天津青年》发出“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世纪之问,彼时梁启超笔下的“老大帝国”可能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中国会以“无与伦比”的奥运开幕式宣告一个崛起大国的强势回归。“鸟巢”这座建筑杰作,不仅见证了这场盛会,更像孕育生命的摇篮一般,将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孔推向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这批80后、90后,还是众人眼中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绘:这一代的中国人喝着星巴克、穿着耐克鞋、漫不经心地写着博客,却对公共事务、政治大事漠不关心„„他们是倾向自我的一代,是被物质文化迷惑、崇尚消费的一代,是跟着互联网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的确,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群被称作“鸟巢一代”的青年,是百多年来第一批在如此和平繁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了优越的物质资源,而独生子女政策又令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开放的环境、竞争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赋予了他们更加善于交流、崇尚参与、积极进取、富于想象的精神特质。走出儿时的蜜罐,面对人生的考验,当计划经济的大包大揽一去不返,当求学、就业、住房的现实压力接踵而来,“鸟巢一代”不似前辈那样习惯于一切靠别人安排,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奋力打拼;适逢科技发展、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又让没有历史包袱和民族自卑的年轻人,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拥抱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既不盲从,亦不封闭。
于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爱国、责任、奉献等前人传统,又发现自信、自立、开放等独有气质。处于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下的青年,给这个古老的国度添上了一抹斑斓的亮色:北京奥运会上,他们以流利的外语服务各方宾客,充分展示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胸襟和能力;面对奥运圣火频遭干扰,他们以不卑不亢、自信包容的态度宣扬主张,赢得广泛认同;而汶川地震之后,他们又勇于担当,自发前往灾区投身志愿服务,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虽然围绕他们的议论一直伴随至今,但姚明、李娜、郎朗等一系列青年偶像的崛起,彰显了“鸟巢一代”蓬勃向上的姿态。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昂首走上历史舞台。
这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发展尚在途中,争议始终围绕。然而正如成长的烦恼要靠成长来驱散,发展的问题终究将由发展来破题。百年前梁启超憧憬的“少年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坎坷终于破土而出,尽管前路依然漫漫,但“鸟巢一代”的澎湃能量,一定能担起历史的远航,就像李宇春歌中唱的一样:“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零容忍” 为民众坚守权利的底线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五 对宰客行为“零容忍”、对乱收费行为“零容忍”、对虚假促销“零容忍”„„这些年来,每当出现损害公众权利的违规行为,政府部门总会用“对某某问题零容忍”表达利剑高悬的决心;“零容忍”也跻身使用频次甚高的热词之一,简单三个字,铿锵有力,体现出违规必查、逢罪必究的执法态度。
“零容忍”,贵在一个“零”字,也难在一个“零”字。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体建筑都无人管理,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人一种社会无序的感觉,各种犯罪行为就会潜滋暗长。换言之,纵容微小过失,就必然酿成重大违规,这正是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必要性所在。
“零容忍”的执法理念,给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场“静默的革命”:过去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面子上过得去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引入“零容忍”之后,则要求加大打击力度、扩大执法覆盖面,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不因事微而纵容、不以恶小而不惩。力度更大、执法更严、覆盖更广,“零容忍”勾画出10年公共管理的独特色彩。
10年来,“零容忍”升级为政府部门严惩违规行为的利器、保护公众权利的坚实盾牌。在反腐倡廉中,从一些地方干部任用中对腐败的“一票否决”,到试点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对腐败惩得更重、防得更严,公众的监督权利得到保障。在食品安全领域,从“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百”的认识,到跨省清除“地沟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投毒黑手被坚决制止,公众的健康权利得到维护。
哪里有违规行为,哪里就有铿锵有力的“零容忍”,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守卫公众权利。当学术界出现学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一些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害群之马逐出高校,保卫了学者的权利;在逐步进入汽车时代的当口,醉驾入刑、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遮挡车牌扣12分,这些充分体现“零容忍”的规定,为汽车时代的每一个人系好安全带。
对违规行为不遗余力地“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保护公众权利竭尽全力地“全覆盖”。“零容忍”的严格执法背后,正是权力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多大,对公众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有多深,这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
法律的威慑力不在于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零容忍”正是以违规必查的“不可避免性”,编织出一个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这个网,既是违规行为无论大小都无所逃匿的“高压网”,也是为民众坚守权利底线的“安全网”。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低碳” 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六
“碳足迹”,一个用来描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新名词。消耗1箱复印纸的“碳足迹”是35公斤,私家车行驶1000公里的“碳足迹”是225公斤,使用1000千瓦时电的“碳足迹”高达960公斤,共需栽种三四棵树才能“中和”„„十年前,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只有科学家才感兴趣的概念和数据;十年后的今天,“低碳计算器”风靡网络,成为低碳时代的“生活指南针”。
新建的项目会不会影响健康?PM2.5是不是比PM10更科学?免费自行车租赁,是否应当打破户籍限制?“少开一天车”,公共交通能否跟得上?这些过去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如今已成为舆论热点。关心收入和消费,更在乎生活的品位,强调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过去十年,绿色生活的时尚选择已悄然深入人心。
“人心思变”始自对生活更高的要求。踏进小康门槛,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忧虑比过去更加紧迫:汽车进入家庭带来了出行的便捷,也给城市上空带来雾霾;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可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污染令人提心吊胆;家居装修日渐美观,甲醛污染却成了烦心事。和谐社会绝不只是物质的丰盈,不见绿水蓝天的增长最多是打了折扣的小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根本上讲是对民众过上绿色生活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单位GDP能耗降低近1/5,节能减排成就映射出十年来生态文明的绿色绽放。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20.36%,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从49.7%上升至62.8%,万里海疆重现碧波浩荡;325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跃至89%„„“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环保承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入民生。
倡导低碳生活,要靠国家战略与政府主导,更离不开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响应“限塑令”,治理“白色污染”,千千万万市民重新拎起菜篮子、提起布袋子。几年来,全国每年减少使用的塑料购物袋都在240亿个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480万吨,约占大庆油田年产量的1/8。培育绿色心态,需要全社会“环保统一战线”的相互激励。如今在广州凯旋新世界小区,每天一早,居民们都会自觉将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相应标识的垃圾桶。从“随手一扔”到“主动分类”,冲出垃圾围城的文明一“跃”,展现着更高的环境素养与公民意识。
低碳与绿色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责任。从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内外,到可可西里地区,从监督举报无良企业排污乱象,到行走社区村镇宣讲环保理念,一批批环保志愿者在行动和传播中,守护着理想,感动了中国,也促动着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茁壮成长。
低碳、环保、绿家园,健康、幸福、可持续,全新的发展,全新的生活,绿色中国行进的坚定足音铿锵不绝。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好声音” 为畅所欲言提供更多渠道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七
过去10年,网民人数翻了10倍,达到5.5亿;微博井喷式发展,实际用户超过2.8亿。
这一意味深长的变化,拓展了国人的言说空间。今天的互联网上,动辄数以万计的跟帖、留言、转发,引发着“我来看评论”的感慨;“给力”、“伤不起”、“你懂的”等各种潮词,表达着真实而复杂的信息„„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劳动和语言(及其表达)是人类思想形成与进化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10年来,从孙志刚事件废除收容法案,到网络讨论提高个税起征点;从“免费午餐”引来政府接棒,到网络反腐推动纪委介入;从河南洛阳网友当选人大代表,到知名博主受邀走进中南海,在各种公共平台上,“中国好声音”此起彼伏;在国家成长和社会进步中,“表达权”成为重要推力。
思想活跃,从畅所欲言开始。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年代,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只有鼓励发表意见,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倾听各方面的真实诉求;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在百家争鸣中凝聚执政兴国的强大力量。正因如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表达权”写入报告,2009年,中国人权行动计划将“批评权”纳入其中。这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鲜明注脚。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今,越来越多的干部体会到,“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中央领导的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兼听则明的政治智慧,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网络的声音或许泥沙俱下,但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意见的表达未必都有道理,但只要有畅通渠道,完全可以兼收并蓄。
不仅要有麦克风,还得练就好嗓子。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我们的表达渠道空前丰富,但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大喇叭还是小喇叭,都不过是扩音器,要说得好听、唱得动人,还要有理性的心态。无论是微博上“辟谣联盟”的成立,还是反日游行中“反对暴力”的举牌;无论是倡导捍卫他人的表达权利,还是提出构建观点交锋的“议事规则”,学会如何表达,懂得遵守规则,我们才能形成静水深流的力量,筑起文明理性的河床,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
85年前,鲁迅先生在香港演讲时呼吁一个“有声的中国”,并认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为多元表达提供顺畅渠道,以文明理性发出“中国好声音”,我们就一定能奏响时代发展的和谐交响,为中国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覆盖” 用制度为幸福撑腰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八
在北京东三环的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有一尊被永久收藏的“告别田赋鼎”,这是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费铸造捐赠的。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过初税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诸时代,在2006年终结。全国农民由此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这只是十年来“民生大单”的一个具体子目而已。它的背后,则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梦想走进现实的不懈追求。
几十年来一路快速前行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只有变成亿万人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人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提升幸福感和自豪感。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从源头廓清了发展的目的之后,“全覆盖”这一创新理念,在这十年间转化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为亿万民众幸福撑腰的制度体系。
今天,孩子“上不起学”已成为历史,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使“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成为新目标。十年的时间,中国就编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参保人数超过13亿,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奇迹”。过去4年间,2300万套保障性住房等开工建设,“十二五”时期共将建设3600万套,惠及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群体。从总体上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获得突破,开始覆盖城乡居民。
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激发和释放了生产力,扩大了人们自主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自由。然而,“看不见的手”的“效率”导引,也会使一部分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此之际,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民众进行“公平”托底,为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发展成果如何由人民共享?这是在推进“全覆盖”理念过程中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十八大报告的部署看,“全覆盖”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报告不仅提出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样的十年目标,更提出了“同步”、“公平”等增进福祉的原则思路,目的就是提升“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眼于“民富”与“国强”的相互协调。“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如此“倾斜”,就是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进行“全覆盖”式的托底保障,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亦是造福13亿人民的要旨所系。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所构建的发展成果向民众输送的制度体系,必会更好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创造更大的发展成就。
第三篇:人民论坛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回应”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三
“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
十年来,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对各级管理部门来说,类似的提问并不陌生。无论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柴米油盐价格;无论房屋拆迁政策,还是化工厂选址方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仅想了解党政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从这个角度,人们感受到党心与民意相互激荡的力量——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众多地方和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从物权法、精神卫生法征求社会意见,到开通全国反腐举报网站;从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到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近十年来,“公开”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互动”也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今天的回应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挑战。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正因如此,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及时公开透明”成为最优选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成为发布原则,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网络时代的回应方式不断进步革新。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今天的回应肩负着增强信任的重任。当质询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权利,“无可奉告”势必招来更多追问;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社会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已经很难服众。这些年我们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那种公式化、万能式的回应少了,回应中的空话、套话、废话少了,类似“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词汇也基本不见了。勇于面对质疑,善于触碰热点,真诚给予回应,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回应不回击,对话不对立,凡事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不先入为主推卸责任,凡事多从干部身上找原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折射出越来越强大的执政自信。
回应才有互动,互动才有互信。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群众诉求就是执政力量,舆论质疑也是宝贵资源。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善于对社会的关切负责,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这既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展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不断光大我们党善于与群众对话的传统优势,从倾听民众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及时回应中引导公众参与,在良性互动中促成社会共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公信力的保值增值,筑牢长治久安的执政根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鸟巢一代” 千年古国的青春形象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四
1908年,当《天津青年》发出“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世纪之问,彼时梁启超笔下的“老大帝国”可能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中国会以“无与伦比”的奥运开幕式宣告一个崛起大国的强势回归。“鸟巢”这座建筑杰作,不仅见证了这场盛会,更像孕育生命的摇篮一般,将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孔推向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这批80后、90后,还是众人眼中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绘:这一代的中国人喝着星巴克、穿着耐克鞋、漫不经心地写着博客,却对公共事务、政治大事漠不关心„„他们是倾向自我的一代,是被物质文化迷惑、崇尚消费的一代,是跟着互联网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的确,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群被称作“鸟巢一代”的青年,是百多年来第一批在如此和平繁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了优越的物质资源,而独生子女政策又令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开放的环境、竞争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赋予了他们更加善于交流、崇尚参与、积极进取、富于想象的精神特质。走出儿时的蜜罐,面对人生的考验,当计划经济的大包大揽一去不返,当求学、就业、住房的现实压力接踵而来,“鸟巢一代”不似前辈那样习惯于一切靠别人安排,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奋力打拼;适逢科技发展、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又让没有历史包袱和民族自卑的年轻人,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拥抱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既不盲从,亦不封闭。
于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爱国、责任、奉献等前人传统,又发现自信、自立、开放等独有气质。处于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下的青年,给这个古老的国度添上了一抹斑斓的亮色:北京奥运会上,他们以流利的外语服务各方宾客,充分展示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胸襟和能力;面对奥运圣火频遭干扰,他们以不卑不亢、自信包容的态度宣扬主张,赢得广泛认同;而汶川地震之后,他们又勇于担当,自发前往灾区投身志愿服务,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虽然围绕他们的议论一直伴随至今,但姚明、李娜、郎朗等一系列青年偶像的崛起,彰显了“鸟巢一代”蓬勃向上的姿态。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昂首走上历史舞台。
这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发展尚在途中,争议始终围绕。然而正如成长的烦恼要靠成长来驱散,发展的问题终究将由发展来破题。百年前梁启超憧憬的“少年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坎坷终于破土而出,尽管前路依然漫漫,但“鸟巢一代”的澎湃能量,一定能担起历史的远航,就像李宇春歌中唱的一样:“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零容忍” 为民众坚守权利的底线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五
对宰客行为“零容忍”、对乱收费行为“零容忍”、对虚假促销“零容忍”„„这些年来,每当出现损害公众权利的违规行为,政府部门总会用“对某某问题零容忍”表达利剑高悬的决心;“零容忍”也跻身使用频次甚高的热词之一,简单三个字,铿锵有力,体现出违规必查、逢罪必究的执法态度。
“零容忍”,贵在一个“零”字,也难在一个“零”字。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体建筑都无人管理,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人一种社会无序的感觉,各种犯罪行为就会潜滋暗长。换言之,纵容微小过失,就必然酿成重大违规,这正是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必要性所在。
“零容忍”的执法理念,给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场“静默的革命”:过去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面子上过得去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引入“零容忍”之后,则要求加大打击力度、扩大执法覆盖面,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不因事微而纵容、不以恶小而不惩。力度更大、执法更严、覆盖更广,“零容忍”勾画出10年公共管理的独特色彩。
10年来,“零容忍”升级为政府部门严惩违规行为的利器、保护公众权利的坚实盾牌。在反腐倡廉中,从一些地方干部任用中对腐败的“一票否决”,到试点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对腐败惩得更重、防得更严,公众的监督权利得到保障。在食品安全领域,从“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百”的认识,到跨省清除“地沟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投毒黑手被坚决制止,公众的健康权利得到维护。
哪里有违规行为,哪里就有铿锵有力的“零容忍”,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守卫公众权利。当学术界出现学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一些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害群之马逐出高校,保卫了学者的权利;在逐步进入汽车时代的当口,醉驾入刑、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遮挡车牌扣12分,这些充分体现“零容忍”的规定,为汽车时代的每一个人系好安全带。
对违规行为不遗余力地“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保护公众权利竭尽全力地“全覆盖”。“零容忍”的严格执法背后,正是权力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多大,对公众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有多深,这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
法律的威慑力不在于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零容忍”正是以违规必查的“不可避免性”,编织出一个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这个网,既是违规行为无论大小都无所逃匿的“高压网”,也是为民众坚守权利底线的“安全网”。
第四篇:评论员文章系列------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
“零容忍” 为民众坚守权利的底线
对宰客行为“零容忍”、对乱收费行为“零容忍”、对虚假促销“零容忍”„„这些年来,每当出现损害公众权利的违规行为,政府部门总会用“对某某问题零容忍”表达利剑高悬的决心;“零容忍”也跻身使用频次甚高的热词之一,简单三个字,铿锵有力,体现出违规必查、逢罪必究的执法态度。
“零容忍”,贵在一个“零”字,也难在一个“零”字。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体建筑都无人管理,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人一种社会无序的感觉,各种犯罪行为就会潜滋暗长。换言之,纵容微小过失,就必然酿成重大违规,这正是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必要性所在。
“零容忍”的执法理念,给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场“静默的革命”:过去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面子上过得去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引入“零容忍”之后,则要求加大打击力度、扩大执法覆盖面,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不因事微而纵容、不以恶小而不惩。力度更大、执法更严、覆盖更广,“零容忍”勾画出10年公共管理的独特色彩。
10年来,“零容忍”升级为政府部门严惩违规行为的利器、保护公众权利的坚实盾牌。在反腐倡廉中,从一些地方干部任用中对腐败的“一票否决”,到试点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对腐败惩得更重、防得更严,公众的监督权利得到保障。在食品安全领域,从“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百”的认识,到跨省清除“地沟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投毒黑手被坚决制止,公众的健康权利得到维护。
哪里有违规行为,哪里就有铿锵有力的“零容忍”,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守卫公众权利。当学术界出现学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一些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害群之马逐出高校,保卫了学者的权利;在逐步进入汽车时代的当口,醉驾入刑、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遮挡车牌扣12分,这些充分体现“零容忍”的规定,为汽车时代的每一个人系好安全带。
对违规行为不遗余力地“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保护公众权利竭尽全力地“全覆盖”。“零容忍”的严格执法背后,正是权力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多大,对公众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有多深,这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
法律的威慑力不在于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零容忍”正是以违规必查的“不可避免性”,编织出一个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这个网,既是违规行为无论大小都无所逃匿的“高压网”,也是为民众坚守权利底线的“安全网”。
“鸟巢一代” 千年古国的青春形象
1908年,当《天津青年》发出“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世纪之问,彼时梁启超笔下的“老大帝国”可能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中国会以“无与伦比”的奥运开幕式宣告一个崛起大国的强势回归。“鸟巢”这座建筑杰作,不仅见证了这场盛会,更像孕育生命的摇篮一般,将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孔推向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这批80后、90后,还是众人眼中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绘:这一代的中国人喝着星巴克、穿着耐克鞋、漫不经心地写着博客,却对公共事务、政治大事漠不关心„„他们是倾向自我的一代,是被物质文化迷惑、崇尚消费的一代,是跟着互联网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
的确,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群被称作“鸟巢一代”的青年,是百多年来第一批在如此和平繁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了优越的物质资源,而独生子女政策又令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开放的环境、竞争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赋予了他们更加善于交流、崇尚参与、积极进取、富于想象的精神特质。走出儿时的蜜罐,面对人生的考验,当计划经济的大包大揽一去不返,当求学、就业、住房的现实压力接踵而来,“鸟巢一代”不似前辈那样习惯于一切靠别人安排,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奋力打拼;适逢科技发展、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又让没有历史包袱和民族自卑的年轻人,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拥抱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既不盲从,亦不封闭。
于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爱国、责任、奉献等前人传统,又发现自信、自立、开放等独有气质。处于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下的青年,给这个古老的国度添上了一抹斑斓的亮色:北京奥运会上,他们以流利的外语服务各方宾客,充分展示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胸襟和能力;面对奥运圣火频遭干扰,他们以不卑不亢、自信包容的态度宣扬主张,赢得广泛认同;而汶川地震之后,他们又勇于担当,自发前往灾区投身志愿服务,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虽然围绕他们的议论一直伴随至今,但姚明、李娜、郎朗等一系列青年偶像的崛起,彰显了“鸟巢一代”蓬勃向上的姿态。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昂首走上历史舞台。
这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发展尚在途中,争议始终围绕。然而正如成长的烦恼要靠成长来驱散,发展的问题终究将由发展来破题。百年前梁启超憧憬的“少年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坎坷终于破土而出,尽管前路依然漫漫,但“鸟巢一代”的澎湃能量,一定能担起历史的远航,就像李宇春歌中唱的一样:“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晒账本” 让阳光普照公共空间
2007年底,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而“晒”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海量信息,大浪淘沙,“晒”字能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却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治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进行表达之时,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捷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望。的确,近10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晒账本、晒工作,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经费;2011年,“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晒”字的闯入,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门“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且不说“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也不说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只说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2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只说“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现代公民精神,这就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即便从“晒”字风行的2007年算起,公开透明进入公众视野,也才刚刚5年。如何晒得更及时更有效,如何以晒为起点延伸到监督、参与,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内容。但重要的是,由被动变主动、由例外到常态,让公开在政府、公众、媒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前行。
"回应”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
十年来,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对各级管理部门来说,类似的提问并不陌生。无论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柴米油盐价格;无论房屋拆迁政策,还是化工厂选址方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仅想了解党政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从这个角度,人们感受到党心与民意相互激荡的力量——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众多地方和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从物权法、精神卫生法征求社会意见,到开通全国反腐举报网站;从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到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近十年来,“公开”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互动”也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今天的回应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挑战。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正因如此,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及时公开透明”成为最优选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成为发布原则,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网络时代的回应方式不断进步革新。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今天的回应肩负着增强信任的重任。当质询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权利,“无可奉告”势必招来更多追问;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社会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已经很难服众。这些年我们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那种公式化、万能式的回应少了,回应中的空话、套话、废话少了,类似“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词汇也基本不见了。勇于面对质疑,善于触碰热点,真诚给予回应,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回应不回击,对话不对立,凡事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不先入为主推卸责任,凡事多从干部身上找原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折射出越来越强大的执政自信。
回应才有互动,互动才有互信。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群众诉求就是执政力量,舆论质疑也是宝贵资源。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善于对社会的关切负责,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这既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展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不断光大我们党善于与群众对话的传统优势,从倾听民众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及时回应中引导公众参与,在良性互动中促成社会共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公信力的保值增值,筑牢长治久安的执政根基。
“春天里” 流动时代的城乡交响
【编者按】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迈过十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成就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留下哪些深刻的记忆?历史的细节见证国家的成长,折射时代前进背后的巨大动力。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论坛》栏目推出系列评论——“我们这十年: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入手,我们聚焦近年来流行的“热词”,追随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透视社会转型的不懈探索,倾听中国奋进的铿锵足音。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一提到“春天里”,人们就想起那两个光着膀子在出租屋里高歌的打工仔,想起2.5亿农民工对未来的彷徨和渴望。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多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几亿名背着“蛇皮袋子”进城的农民工,让“凝固的中国”变成了“流动的中国”。他们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身的标志性成就。他们内心的纠结和迷茫,也折射出转型中的大国成长的烦恼。
很多人还记得,2009年末,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人物榜,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正是这数以亿计的个体的自救,完成了对这个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2.5亿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擦亮“中国制造”的品牌,打造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助推经济形势的“V型反转”,为中国迈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农民工带给我们的,不单是炫目的物质成就,还有无数心灵的感动。在北京“7·21”暴雨中,150名农民工用血肉之躯,救出182名被困群众,成为“平凡的真英雄”。破解世界建筑难题的赵正义,获得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农民工发明家”。从“傻根”变成明星的王宝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北大保安、从农民工成长为十八大代表的巨晓林„„他们用行动积聚起社会的正能量,成为“中国的脊梁”。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故事,为中国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流动的中国”释放出罕见的能量,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考验着治国理政者的政治智慧。从总书记关心留守儿童,到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从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安稳书桌,到健全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从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从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到创造条件打开上升通道;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的发展进步和权益保护,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住,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今天,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登上历史舞台。与眷恋故土的父辈相比,他们面临着扎根城市还是归根农村的两难抉择,面临着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惊险跳跃”。这样的抉择和跨越,不仅关系亿万农民工的福祉,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关系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在惠风和畅的“春天里”,续写“春天的故事”,不仅是2.5亿农民工的殷切期盼,更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中国,正在期盼和愿景中奋力前行。
第五篇:《前行的力量》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前行的力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1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勇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有人把教师比作明灯,在黑暗的夜指明前进的方向;还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辛勤耕耘,细心看护,孕育出美丽的花朵,让幼苗茁壮成长;亦或是勤劳的小蜜蜂,分享知识的甜蜜……教师的美称数不胜数,慈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孺子牛、春雨、人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他写下优美的语句,赞美的诗篇,在这里,我想说,所言非虚。书中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让我感受颇多。
教育人的岗位或是平凡的,但使命却是伟大而光荣的。所有人都经历了从青涩懵懂到讲台上的落落大方,游刃有余,从初入课堂,上课,摸索,反思,总结,再上课,在提高,最后得到升华的阶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才使我们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了领路人。他们的背景并不相同,有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是后期自我兴趣的发展,有的在成长路上遇到荆棘,有的遇到了前行道路上的指路名师。
张敏仓老师的“心有大美,行在传承”让我看到了一个辛勤的文化传播者模样,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不断思考,开创学术领域新课题,我在这样一个洋溢着热情的老师脸上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剪纸、泥塑、面塑等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要以事实为基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学古创今,在过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唤起生命的觉醒。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让人为之动容,在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一条并不平坦,似乎还略带荆棘的成长之路。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是不同的,方法多样,途径多种,这些让我明白,教育首先要有爱,对学生,对学科,对学校,对自己;抱道不曲,拥书自雄,要有才华,要阅读,拥有可以讲述的一桶水,才能凝聚出教给学生的一杯水;要善于思考,总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总结提高,摸索,容错,纠错,寻求正确的发展之道,勇于追求真理,做一名充满人格魅力的好老师。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2近日有幸阅读完了由陕西省名师文稿汇编而成的《前行的力量》,这本书让我越读越有兴致,越读越有感慨,名师原来是这样炼成的:他们由刚走上讲台战战兢兢青年人,经过多年的坚持与跋涉,终于炼成为闻名省内外的教坛名师。
毕业后,怀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如今终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读完这本书后使我认识到教师除了履行好普通教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教书育人外,还要在思想和品格上持良好的态度;要时时刻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总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备课该怎样做最好,面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教育他才是更好的方法等等;随着在反思中慢慢的找到了一些合适的方法。
每位名师成长过程,都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并激励着我砥砺而行;使我感受每位老师都在坚持学习中提升学历;在反思实践中改变自己;与名师为伍中破茧成蝶;边读边写中完善自己。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刻保持阅读的习惯,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如果只是阅读,而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加入思考或者是实践,那么阅读并不能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增长起到有益的影响。广博的知识与灵活的组织运用,这样就不只是我们常说的“一桶水”,而是成为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重组和更新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内容。许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就在于不读不写,综观每个名师的成长历程,读书和写作是成就他们的两大法宝。该书中有的老师说道:“我每周坚持读一本书,读经典,读名著,读心理学,读哲学,读优秀教师成长方面的书籍。在读书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名人对话,与大家、名师交流。”有的老师说道:“边教边写,日有进益;边写边读,启悟颇多……因为每天记录下一点点,每天就能进步一点点。手里就会有一支笔,一支生花的妙笔;脚下就会有一条路,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读是思想的源头活水,增加你的宽度和厚度;写是思想的内化吸收,增加你的长度和深度。一个教师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读写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感谢《前行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有了前行的力量,这些名师是我最好的榜样,“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这些老师是我的目标和参照物,时刻激励着自己,使我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3在开学的师徒结对上张敏仓主任非常用心的给我们解读了这本书,利用假期研读了《前行的力量》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历经三年由35位“草根”名师写成。反映了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发出心声,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一线教师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于教学、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看法。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着如何提高教师素质,都有独到的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
读这本书,在惊叹名师们明星般耀眼的荣誉之时,我更被他们执着的教育理想、坚定的专业信念、不懈的教学实践深深打动。吴非在《善良的心是一盏灯》中这样写道:“教师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博大的爱,仁爱的情感也就这样传给下一代”,可见“仁爱之心”“师德”的重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教师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尤为重要。于漪在《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中说:“学习是条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圣火是不可能让孩子有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吸收到精神养料的”,这告诉我们及时我们是教师也不能停止学习,要源源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吸收新的养分才能更好地滋养祖国的花朵。
身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欠缺的是老教师那些成年累月积攒起来的资深经验,但在这些名师精神信仰的影响下,我会努力让自己成长起来并且我有信心越走越远越来越好!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相关文章:
1.前行的力量作文精选
2.前行的力量600字作文
3.前行的力量小学作文
4.力量作文 母爱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5.爱的力量助我前行_初中作文
6.前行的力量作文 和母爱一路前行
7.信心,前行的力量人生感悟故事
8.梦想是我们前行的力量作文400字
9.意志给我们前行的力量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