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国家旅游:感受中国人文力量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感受中国的人文力量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作为主管单位,国家旅游局作为行业指导,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主办的一本国家级人文旅游月刊。不同于其它旅游杂志,《中国国家旅游》主打人文牌,注重旅行体验、着重展现旅行背后的心灵探索和感悟,用深入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旅游背后的文化涵义、体验地方人文情怀。《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秉承“至所未致”的品牌口号,从杂志定位到栏目模块设置,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具有永恒价值内容和超越景观挚爱阅读体验”。杂志通过旅游资讯、实用信息服务等模块,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产业政策和旅游动态,是宣传旅游文化和理念的前沿窗口;“封面故事”每期一幅封面图片,编者深入实地探究,全方位解析图片背后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杂志还独家策划“探索大师”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在旅游相关行业和人文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力和推动力的大师,进行深度对话,分享大师心路历程和学术成就;“快意畅行”图文并茂的通过旅行者足迹,传递心声,交流真实旅行体验,共同分享畅意旅程。
《中国国家旅游》通过不同角度展现不同的旅游文化,满足深度阅读需求,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感受中国人文力量。
第二篇: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1-8)
“春天里”:流动时代的城乡交响——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一
【编者按】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迈过十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成就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留下哪些深刻的记忆?历史的细节见证国家的成长,折射时代前进背后的巨大动力。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论坛》栏目推出系列评论——“我们这十年: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入手,我们聚焦近年来流行的“热词”,追随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透视社会转型的不懈探索,倾听中国奋进的铿锵足音。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一提到“春天里”,人们就想起那两个光着膀子在出租屋里高歌的打工仔,想起2.5亿农民工对未来的彷徨和渴望。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多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几亿名背着“蛇皮袋子”进城的农民工,让“凝固的中国”变成了“流动的中国”。他们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身的标志性成就。他们内心的纠结和迷茫,也折射出转型中的大国成长的烦恼。
很多人还记得,2009年末,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人物榜,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正是这数以亿计的个体的自救,完成了对这个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2.5亿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擦亮“中国制造”的品牌,打造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助推经济形势的“V型反转”,为中国迈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民工带给我们的,不单是炫目的物质成就,还有无数心灵的感动。在北京“7·21”暴雨中,150名农民工用血肉之躯,救出182名被困群众,成为“平凡的真英雄”。破解世界建筑难题的赵正义,获得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农民工发明家”。从“傻根”变成明星的王宝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北大保安、从农民工成长为十八大代表的巨晓林„„他们用行动积聚起社会的正能量,成为“中国的脊梁”。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故事,为中国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流动的中国”释放出罕见的能量,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考验着治国理政者的政治智慧。从总书记关心留守儿童,到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从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安稳书桌,到健全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从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从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到创造条件打开上升通道;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的发展进步和权益保护,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住,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今天,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登上历史舞台。与眷恋故土的父辈相比,他们面临着扎根城市还是归根农村的两难抉择,面临着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惊险跳跃”。这样的抉择和跨越,不仅关系亿万农民工的福祉,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关系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
留在惠风和畅的“春天里”,续写“春天的故事”,不仅是2.5亿农民工的殷切期盼,更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中国,正在期盼和愿景中奋力前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晒账本” 让阳光普照公共空间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二
2007年底,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而“晒”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海量信息,大浪淘沙,“晒”字能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却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治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进行表达之时,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捷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望。的确,近10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晒账本、晒工作,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经费;2011年,“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晒”字的闯入,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门“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且不说“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也不说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只说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2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只说“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现代公民精神,这就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即便从“晒”字风行的2007年算起,公开透明进入公众视野,也才刚刚5年。如何晒得更及时更有效,如何以晒为起点延伸到监督、参与,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内容。但重要的是,由被动变主动、由例外到常态,让公开在政府、公众、媒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前行。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回应”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三
“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
十年来,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对各级管理部门来说,类似的提问并不陌生。无论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柴米油盐价格;无论房屋拆迁政策,还是化工厂选址方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仅想了解党政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从这个角度,人们感受到党心与民意相互激荡的力量——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众多地方和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从物权法、精神卫生法征求社会意见,到开通全国反腐举报网站;从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到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近十年来,“公开”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互动”也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今天的回应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挑战。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正因如此,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及时公开透明”成为最优选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成为发布原则,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网络时代的回应方式不断进步革新。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今天的回应肩负着增强信任的重任。当质询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权利,“无可奉告”势必招来更多追问;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社会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已经很难服众。这些年我们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那种公式化、万能式的回应少了,回应中的空话、套话、废话少了,类似“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词汇也基本不见了。勇于面对质疑,善于触碰热点,真诚给予回应,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回应不回击,对话不对立,凡事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不先入为主推卸责任,凡事多从干部身上找原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折射出越来越强大的执政自信。
回应才有互动,互动才有互信。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群众诉求就是执政力量,舆论质疑也是宝贵资源。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善于对社会的关切负责,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这既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展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不断光大我们党善于与群众对话的传统优势,从倾听民众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及时回应中引导公众参与,在良性互动中促成社会共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公信力的保值增值,筑牢长治久安的执政根基。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鸟巢一代” 千年古国的青春形象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四
1908年,当《天津青年》发出“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世纪之问,彼时梁启超笔下的“老大帝国”可能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中国会以“无与伦比”的奥运开幕式宣告一个崛起大国的强势回归。“鸟巢”这座建筑杰作,不仅见证了这场盛会,更像孕育生命的摇篮一般,将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孔推向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这批80后、90后,还是众人眼中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绘:这一代的中国人喝着星巴克、穿着耐克鞋、漫不经心地写着博客,却对公共事务、政治大事漠不关心„„他们是倾向自我的一代,是被物质文化迷惑、崇尚消费的一代,是跟着互联网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的确,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群被称作“鸟巢一代”的青年,是百多年来第一批在如此和平繁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了优越的物质资源,而独生子女政策又令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开放的环境、竞争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赋予了他们更加善于交流、崇尚参与、积极进取、富于想象的精神特质。走出儿时的蜜罐,面对人生的考验,当计划经济的大包大揽一去不返,当求学、就业、住房的现实压力接踵而来,“鸟巢一代”不似前辈那样习惯于一切靠别人安排,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奋力打拼;适逢科技发展、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又让没有历史包袱和民族自卑的年轻人,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拥抱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既不盲从,亦不封闭。
于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爱国、责任、奉献等前人传统,又发现自信、自立、开放等独有气质。处于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下的青年,给这个古老的国度添上了一抹斑斓的亮色:北京奥运会上,他们以流利的外语服务各方宾客,充分展示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胸襟和能力;面对奥运圣火频遭干扰,他们以不卑不亢、自信包容的态度宣扬主张,赢得广泛认同;而汶川地震之后,他们又勇于担当,自发前往灾区投身志愿服务,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虽然围绕他们的议论一直伴随至今,但姚明、李娜、郎朗等一系列青年偶像的崛起,彰显了“鸟巢一代”蓬勃向上的姿态。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昂首走上历史舞台。
这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发展尚在途中,争议始终围绕。然而正如成长的烦恼要靠成长来驱散,发展的问题终究将由发展来破题。百年前梁启超憧憬的“少年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坎坷终于破土而出,尽管前路依然漫漫,但“鸟巢一代”的澎湃能量,一定能担起历史的远航,就像李宇春歌中唱的一样:“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零容忍” 为民众坚守权利的底线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五 对宰客行为“零容忍”、对乱收费行为“零容忍”、对虚假促销“零容忍”„„这些年来,每当出现损害公众权利的违规行为,政府部门总会用“对某某问题零容忍”表达利剑高悬的决心;“零容忍”也跻身使用频次甚高的热词之一,简单三个字,铿锵有力,体现出违规必查、逢罪必究的执法态度。
“零容忍”,贵在一个“零”字,也难在一个“零”字。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体建筑都无人管理,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人一种社会无序的感觉,各种犯罪行为就会潜滋暗长。换言之,纵容微小过失,就必然酿成重大违规,这正是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必要性所在。
“零容忍”的执法理念,给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场“静默的革命”:过去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面子上过得去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引入“零容忍”之后,则要求加大打击力度、扩大执法覆盖面,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不因事微而纵容、不以恶小而不惩。力度更大、执法更严、覆盖更广,“零容忍”勾画出10年公共管理的独特色彩。
10年来,“零容忍”升级为政府部门严惩违规行为的利器、保护公众权利的坚实盾牌。在反腐倡廉中,从一些地方干部任用中对腐败的“一票否决”,到试点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对腐败惩得更重、防得更严,公众的监督权利得到保障。在食品安全领域,从“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百”的认识,到跨省清除“地沟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投毒黑手被坚决制止,公众的健康权利得到维护。
哪里有违规行为,哪里就有铿锵有力的“零容忍”,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守卫公众权利。当学术界出现学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一些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害群之马逐出高校,保卫了学者的权利;在逐步进入汽车时代的当口,醉驾入刑、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遮挡车牌扣12分,这些充分体现“零容忍”的规定,为汽车时代的每一个人系好安全带。
对违规行为不遗余力地“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保护公众权利竭尽全力地“全覆盖”。“零容忍”的严格执法背后,正是权力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多大,对公众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有多深,这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
法律的威慑力不在于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零容忍”正是以违规必查的“不可避免性”,编织出一个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这个网,既是违规行为无论大小都无所逃匿的“高压网”,也是为民众坚守权利底线的“安全网”。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低碳” 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六
“碳足迹”,一个用来描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新名词。消耗1箱复印纸的“碳足迹”是35公斤,私家车行驶1000公里的“碳足迹”是225公斤,使用1000千瓦时电的“碳足迹”高达960公斤,共需栽种三四棵树才能“中和”„„十年前,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只有科学家才感兴趣的概念和数据;十年后的今天,“低碳计算器”风靡网络,成为低碳时代的“生活指南针”。
新建的项目会不会影响健康?PM2.5是不是比PM10更科学?免费自行车租赁,是否应当打破户籍限制?“少开一天车”,公共交通能否跟得上?这些过去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如今已成为舆论热点。关心收入和消费,更在乎生活的品位,强调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过去十年,绿色生活的时尚选择已悄然深入人心。
“人心思变”始自对生活更高的要求。踏进小康门槛,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忧虑比过去更加紧迫:汽车进入家庭带来了出行的便捷,也给城市上空带来雾霾;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可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污染令人提心吊胆;家居装修日渐美观,甲醛污染却成了烦心事。和谐社会绝不只是物质的丰盈,不见绿水蓝天的增长最多是打了折扣的小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根本上讲是对民众过上绿色生活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单位GDP能耗降低近1/5,节能减排成就映射出十年来生态文明的绿色绽放。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20.36%,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从49.7%上升至62.8%,万里海疆重现碧波浩荡;325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跃至89%„„“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环保承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入民生。
倡导低碳生活,要靠国家战略与政府主导,更离不开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响应“限塑令”,治理“白色污染”,千千万万市民重新拎起菜篮子、提起布袋子。几年来,全国每年减少使用的塑料购物袋都在240亿个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480万吨,约占大庆油田年产量的1/8。培育绿色心态,需要全社会“环保统一战线”的相互激励。如今在广州凯旋新世界小区,每天一早,居民们都会自觉将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相应标识的垃圾桶。从“随手一扔”到“主动分类”,冲出垃圾围城的文明一“跃”,展现着更高的环境素养与公民意识。
低碳与绿色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责任。从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内外,到可可西里地区,从监督举报无良企业排污乱象,到行走社区村镇宣讲环保理念,一批批环保志愿者在行动和传播中,守护着理想,感动了中国,也促动着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茁壮成长。
低碳、环保、绿家园,健康、幸福、可持续,全新的发展,全新的生活,绿色中国行进的坚定足音铿锵不绝。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好声音” 为畅所欲言提供更多渠道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七
过去10年,网民人数翻了10倍,达到5.5亿;微博井喷式发展,实际用户超过2.8亿。
这一意味深长的变化,拓展了国人的言说空间。今天的互联网上,动辄数以万计的跟帖、留言、转发,引发着“我来看评论”的感慨;“给力”、“伤不起”、“你懂的”等各种潮词,表达着真实而复杂的信息„„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劳动和语言(及其表达)是人类思想形成与进化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10年来,从孙志刚事件废除收容法案,到网络讨论提高个税起征点;从“免费午餐”引来政府接棒,到网络反腐推动纪委介入;从河南洛阳网友当选人大代表,到知名博主受邀走进中南海,在各种公共平台上,“中国好声音”此起彼伏;在国家成长和社会进步中,“表达权”成为重要推力。
思想活跃,从畅所欲言开始。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年代,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只有鼓励发表意见,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倾听各方面的真实诉求;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在百家争鸣中凝聚执政兴国的强大力量。正因如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表达权”写入报告,2009年,中国人权行动计划将“批评权”纳入其中。这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鲜明注脚。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今,越来越多的干部体会到,“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中央领导的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兼听则明的政治智慧,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网络的声音或许泥沙俱下,但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意见的表达未必都有道理,但只要有畅通渠道,完全可以兼收并蓄。
不仅要有麦克风,还得练就好嗓子。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我们的表达渠道空前丰富,但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大喇叭还是小喇叭,都不过是扩音器,要说得好听、唱得动人,还要有理性的心态。无论是微博上“辟谣联盟”的成立,还是反日游行中“反对暴力”的举牌;无论是倡导捍卫他人的表达权利,还是提出构建观点交锋的“议事规则”,学会如何表达,懂得遵守规则,我们才能形成静水深流的力量,筑起文明理性的河床,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
85年前,鲁迅先生在香港演讲时呼吁一个“有声的中国”,并认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为多元表达提供顺畅渠道,以文明理性发出“中国好声音”,我们就一定能奏响时代发展的和谐交响,为中国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覆盖” 用制度为幸福撑腰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八
在北京东三环的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有一尊被永久收藏的“告别田赋鼎”,这是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费铸造捐赠的。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过初税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诸时代,在2006年终结。全国农民由此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这只是十年来“民生大单”的一个具体子目而已。它的背后,则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梦想走进现实的不懈追求。
几十年来一路快速前行的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只有变成亿万人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人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提升幸福感和自豪感。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从源头廓清了发展的目的之后,“全覆盖”这一创新理念,在这十年间转化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为亿万民众幸福撑腰的制度体系。
今天,孩子“上不起学”已成为历史,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使“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成为新目标。十年的时间,中国就编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参保人数超过13亿,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奇迹”。过去4年间,2300万套保障性住房等开工建设,“十二五”时期共将建设3600万套,惠及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群体。从总体上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获得突破,开始覆盖城乡居民。
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激发和释放了生产力,扩大了人们自主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自由。然而,“看不见的手”的“效率”导引,也会使一部分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此之际,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民众进行“公平”托底,为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发展成果如何由人民共享?这是在推进“全覆盖”理念过程中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十八大报告的部署看,“全覆盖”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报告不仅提出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样的十年目标,更提出了“同步”、“公平”等增进福祉的原则思路,目的就是提升“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眼于“民富”与“国强”的相互协调。“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如此“倾斜”,就是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进行“全覆盖”式的托底保障,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亦是造福13亿人民的要旨所系。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所构建的发展成果向民众输送的制度体系,必会更好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创造更大的发展成就。
第三篇:人民论坛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回应”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三
“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
十年来,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对各级管理部门来说,类似的提问并不陌生。无论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柴米油盐价格;无论房屋拆迁政策,还是化工厂选址方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仅想了解党政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从这个角度,人们感受到党心与民意相互激荡的力量——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众多地方和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从物权法、精神卫生法征求社会意见,到开通全国反腐举报网站;从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到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近十年来,“公开”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互动”也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今天的回应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挑战。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正因如此,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及时公开透明”成为最优选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成为发布原则,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网络时代的回应方式不断进步革新。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今天的回应肩负着增强信任的重任。当质询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权利,“无可奉告”势必招来更多追问;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社会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已经很难服众。这些年我们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那种公式化、万能式的回应少了,回应中的空话、套话、废话少了,类似“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词汇也基本不见了。勇于面对质疑,善于触碰热点,真诚给予回应,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回应不回击,对话不对立,凡事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不先入为主推卸责任,凡事多从干部身上找原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折射出越来越强大的执政自信。
回应才有互动,互动才有互信。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群众诉求就是执政力量,舆论质疑也是宝贵资源。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善于对社会的关切负责,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这既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展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不断光大我们党善于与群众对话的传统优势,从倾听民众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及时回应中引导公众参与,在良性互动中促成社会共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公信力的保值增值,筑牢长治久安的执政根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鸟巢一代” 千年古国的青春形象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四
1908年,当《天津青年》发出“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世纪之问,彼时梁启超笔下的“老大帝国”可能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中国会以“无与伦比”的奥运开幕式宣告一个崛起大国的强势回归。“鸟巢”这座建筑杰作,不仅见证了这场盛会,更像孕育生命的摇篮一般,将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孔推向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这批80后、90后,还是众人眼中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绘:这一代的中国人喝着星巴克、穿着耐克鞋、漫不经心地写着博客,却对公共事务、政治大事漠不关心„„他们是倾向自我的一代,是被物质文化迷惑、崇尚消费的一代,是跟着互联网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的确,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群被称作“鸟巢一代”的青年,是百多年来第一批在如此和平繁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了优越的物质资源,而独生子女政策又令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开放的环境、竞争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赋予了他们更加善于交流、崇尚参与、积极进取、富于想象的精神特质。走出儿时的蜜罐,面对人生的考验,当计划经济的大包大揽一去不返,当求学、就业、住房的现实压力接踵而来,“鸟巢一代”不似前辈那样习惯于一切靠别人安排,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奋力打拼;适逢科技发展、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又让没有历史包袱和民族自卑的年轻人,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拥抱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既不盲从,亦不封闭。
于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爱国、责任、奉献等前人传统,又发现自信、自立、开放等独有气质。处于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下的青年,给这个古老的国度添上了一抹斑斓的亮色:北京奥运会上,他们以流利的外语服务各方宾客,充分展示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胸襟和能力;面对奥运圣火频遭干扰,他们以不卑不亢、自信包容的态度宣扬主张,赢得广泛认同;而汶川地震之后,他们又勇于担当,自发前往灾区投身志愿服务,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虽然围绕他们的议论一直伴随至今,但姚明、李娜、郎朗等一系列青年偶像的崛起,彰显了“鸟巢一代”蓬勃向上的姿态。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昂首走上历史舞台。
这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发展尚在途中,争议始终围绕。然而正如成长的烦恼要靠成长来驱散,发展的问题终究将由发展来破题。百年前梁启超憧憬的“少年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坎坷终于破土而出,尽管前路依然漫漫,但“鸟巢一代”的澎湃能量,一定能担起历史的远航,就像李宇春歌中唱的一样:“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零容忍” 为民众坚守权利的底线
——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之五
对宰客行为“零容忍”、对乱收费行为“零容忍”、对虚假促销“零容忍”„„这些年来,每当出现损害公众权利的违规行为,政府部门总会用“对某某问题零容忍”表达利剑高悬的决心;“零容忍”也跻身使用频次甚高的热词之一,简单三个字,铿锵有力,体现出违规必查、逢罪必究的执法态度。
“零容忍”,贵在一个“零”字,也难在一个“零”字。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体建筑都无人管理,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人一种社会无序的感觉,各种犯罪行为就会潜滋暗长。换言之,纵容微小过失,就必然酿成重大违规,这正是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必要性所在。
“零容忍”的执法理念,给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场“静默的革命”:过去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面子上过得去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引入“零容忍”之后,则要求加大打击力度、扩大执法覆盖面,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不因事微而纵容、不以恶小而不惩。力度更大、执法更严、覆盖更广,“零容忍”勾画出10年公共管理的独特色彩。
10年来,“零容忍”升级为政府部门严惩违规行为的利器、保护公众权利的坚实盾牌。在反腐倡廉中,从一些地方干部任用中对腐败的“一票否决”,到试点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对腐败惩得更重、防得更严,公众的监督权利得到保障。在食品安全领域,从“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百”的认识,到跨省清除“地沟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投毒黑手被坚决制止,公众的健康权利得到维护。
哪里有违规行为,哪里就有铿锵有力的“零容忍”,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守卫公众权利。当学术界出现学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一些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害群之马逐出高校,保卫了学者的权利;在逐步进入汽车时代的当口,醉驾入刑、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遮挡车牌扣12分,这些充分体现“零容忍”的规定,为汽车时代的每一个人系好安全带。
对违规行为不遗余力地“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保护公众权利竭尽全力地“全覆盖”。“零容忍”的严格执法背后,正是权力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多大,对公众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有多深,这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
法律的威慑力不在于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零容忍”正是以违规必查的“不可避免性”,编织出一个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这个网,既是违规行为无论大小都无所逃匿的“高压网”,也是为民众坚守权利底线的“安全网”。
第四篇:评论员文章系列------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
“零容忍” 为民众坚守权利的底线
对宰客行为“零容忍”、对乱收费行为“零容忍”、对虚假促销“零容忍”„„这些年来,每当出现损害公众权利的违规行为,政府部门总会用“对某某问题零容忍”表达利剑高悬的决心;“零容忍”也跻身使用频次甚高的热词之一,简单三个字,铿锵有力,体现出违规必查、逢罪必究的执法态度。
“零容忍”,贵在一个“零”字,也难在一个“零”字。犯罪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未得到及时修补,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体建筑都无人管理,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人一种社会无序的感觉,各种犯罪行为就会潜滋暗长。换言之,纵容微小过失,就必然酿成重大违规,这正是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必要性所在。
“零容忍”的执法理念,给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场“静默的革命”:过去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面子上过得去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引入“零容忍”之后,则要求加大打击力度、扩大执法覆盖面,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不因事微而纵容、不以恶小而不惩。力度更大、执法更严、覆盖更广,“零容忍”勾画出10年公共管理的独特色彩。
10年来,“零容忍”升级为政府部门严惩违规行为的利器、保护公众权利的坚实盾牌。在反腐倡廉中,从一些地方干部任用中对腐败的“一票否决”,到试点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对腐败惩得更重、防得更严,公众的监督权利得到保障。在食品安全领域,从“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百”的认识,到跨省清除“地沟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抽检合格率,投毒黑手被坚决制止,公众的健康权利得到维护。
哪里有违规行为,哪里就有铿锵有力的“零容忍”,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守卫公众权利。当学术界出现学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一些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害群之马逐出高校,保卫了学者的权利;在逐步进入汽车时代的当口,醉驾入刑、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遮挡车牌扣12分,这些充分体现“零容忍”的规定,为汽车时代的每一个人系好安全带。
对违规行为不遗余力地“零容忍”,正是出于对保护公众权利竭尽全力地“全覆盖”。“零容忍”的严格执法背后,正是权力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多大,对公众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有多深,这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表现。
法律的威慑力不在于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零容忍”正是以违规必查的“不可避免性”,编织出一个疏而不漏的恢恢天网。这个网,既是违规行为无论大小都无所逃匿的“高压网”,也是为民众坚守权利底线的“安全网”。
“鸟巢一代” 千年古国的青春形象
1908年,当《天津青年》发出“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世纪之问,彼时梁启超笔下的“老大帝国”可能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中国会以“无与伦比”的奥运开幕式宣告一个崛起大国的强势回归。“鸟巢”这座建筑杰作,不仅见证了这场盛会,更像孕育生命的摇篮一般,将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全新面孔推向整个世界。
曾几何时,这批80后、90后,还是众人眼中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绘:这一代的中国人喝着星巴克、穿着耐克鞋、漫不经心地写着博客,却对公共事务、政治大事漠不关心„„他们是倾向自我的一代,是被物质文化迷惑、崇尚消费的一代,是跟着互联网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
的确,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群被称作“鸟巢一代”的青年,是百多年来第一批在如此和平繁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享受了优越的物质资源,而独生子女政策又令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开放的环境、竞争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赋予了他们更加善于交流、崇尚参与、积极进取、富于想象的精神特质。走出儿时的蜜罐,面对人生的考验,当计划经济的大包大揽一去不返,当求学、就业、住房的现实压力接踵而来,“鸟巢一代”不似前辈那样习惯于一切靠别人安排,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奋力打拼;适逢科技发展、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又让没有历史包袱和民族自卑的年轻人,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拥抱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既不盲从,亦不封闭。
于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爱国、责任、奉献等前人传统,又发现自信、自立、开放等独有气质。处于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下的青年,给这个古老的国度添上了一抹斑斓的亮色:北京奥运会上,他们以流利的外语服务各方宾客,充分展示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胸襟和能力;面对奥运圣火频遭干扰,他们以不卑不亢、自信包容的态度宣扬主张,赢得广泛认同;而汶川地震之后,他们又勇于担当,自发前往灾区投身志愿服务,给国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虽然围绕他们的议论一直伴随至今,但姚明、李娜、郎朗等一系列青年偶像的崛起,彰显了“鸟巢一代”蓬勃向上的姿态。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昂首走上历史舞台。
这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发展尚在途中,争议始终围绕。然而正如成长的烦恼要靠成长来驱散,发展的问题终究将由发展来破题。百年前梁启超憧憬的“少年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坎坷终于破土而出,尽管前路依然漫漫,但“鸟巢一代”的澎湃能量,一定能担起历史的远航,就像李宇春歌中唱的一样:“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像条龙一样飞翔。”
晒账本” 让阳光普照公共空间
2007年底,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而“晒”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海量信息,大浪淘沙,“晒”字能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却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治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进行表达之时,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捷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望。的确,近10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晒账本、晒工作,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经费;2011年,“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晒”字的闯入,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门“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且不说“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也不说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只说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2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只说“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现代公民精神,这就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即便从“晒”字风行的2007年算起,公开透明进入公众视野,也才刚刚5年。如何晒得更及时更有效,如何以晒为起点延伸到监督、参与,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内容。但重要的是,由被动变主动、由例外到常态,让公开在政府、公众、媒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前行。
"回应”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
十年来,随着公众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对各级管理部门来说,类似的提问并不陌生。无论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柴米油盐价格;无论房屋拆迁政策,还是化工厂选址方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仅想了解党政部门“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从这个角度,人们感受到党心与民意相互激荡的力量——从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众多地方和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从物权法、精神卫生法征求社会意见,到开通全国反腐举报网站;从建立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到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近十年来,“公开”成为一项基本原则,“回应”正由选答题变为必答题,“互动”也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今天的回应面临着信息爆炸的挑战。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正因如此,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及时公开透明”成为最优选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成为发布原则,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网络时代的回应方式不断进步革新。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今天的回应肩负着增强信任的重任。当质询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权利,“无可奉告”势必招来更多追问;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社会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已经很难服众。这些年我们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那种公式化、万能式的回应少了,回应中的空话、套话、废话少了,类似“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词汇也基本不见了。勇于面对质疑,善于触碰热点,真诚给予回应,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回应不回击,对话不对立,凡事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不先入为主推卸责任,凡事多从干部身上找原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折射出越来越强大的执政自信。
回应才有互动,互动才有互信。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群众诉求就是执政力量,舆论质疑也是宝贵资源。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善于对社会的关切负责,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这既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展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不断光大我们党善于与群众对话的传统优势,从倾听民众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及时回应中引导公众参与,在良性互动中促成社会共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公信力的保值增值,筑牢长治久安的执政根基。
“春天里” 流动时代的城乡交响
【编者按】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迈过十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成就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留下哪些深刻的记忆?历史的细节见证国家的成长,折射时代前进背后的巨大动力。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论坛》栏目推出系列评论——“我们这十年:感受中国前行的力量”。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入手,我们聚焦近年来流行的“热词”,追随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透视社会转型的不懈探索,倾听中国奋进的铿锵足音。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一提到“春天里”,人们就想起那两个光着膀子在出租屋里高歌的打工仔,想起2.5亿农民工对未来的彷徨和渴望。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多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几亿名背着“蛇皮袋子”进城的农民工,让“凝固的中国”变成了“流动的中国”。他们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身的标志性成就。他们内心的纠结和迷茫,也折射出转型中的大国成长的烦恼。
很多人还记得,2009年末,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人物榜,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正是这数以亿计的个体的自救,完成了对这个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2.5亿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擦亮“中国制造”的品牌,打造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助推经济形势的“V型反转”,为中国迈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农民工带给我们的,不单是炫目的物质成就,还有无数心灵的感动。在北京“7·21”暴雨中,150名农民工用血肉之躯,救出182名被困群众,成为“平凡的真英雄”。破解世界建筑难题的赵正义,获得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农民工发明家”。从“傻根”变成明星的王宝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北大保安、从农民工成长为十八大代表的巨晓林„„他们用行动积聚起社会的正能量,成为“中国的脊梁”。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故事,为中国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流动的中国”释放出罕见的能量,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考验着治国理政者的政治智慧。从总书记关心留守儿童,到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从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安稳书桌,到健全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从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从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到创造条件打开上升通道;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的发展进步和权益保护,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住,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今天,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登上历史舞台。与眷恋故土的父辈相比,他们面临着扎根城市还是归根农村的两难抉择,面临着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惊险跳跃”。这样的抉择和跨越,不仅关系亿万农民工的福祉,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关系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在惠风和畅的“春天里”,续写“春天的故事”,不仅是2.5亿农民工的殷切期盼,更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中国,正在期盼和愿景中奋力前行。
第五篇:中国人文协会章程
功孙的博客
功孙:为人一个贡献一生力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中国人文协会章程。敬告:此社会团体还没有合法成立,也不是在筹建,仅仅是“打算发起筹备”!敬请那些爱捣乱的大师迅速离开,笔者自认鄙陋没资格跟大师辩驳。恳请仁人志士关注以下章程草案,为我们提点建议。中国人文协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国人文协会”简称“中国文协”。英文名:Association of China Humane,缩写ACH。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第二条:“中国人文协会”是以“弘扬中华文化,扶持困难群众”为宗旨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该会是由中国各地仁人志士或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士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民间合法团体。
第三条:中国人文协会的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准则,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按照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团体工作。
第二章任务
第四条:发展会员100万名以上。努力办好本会所属的杂志、出版社和网站,努力领导好各部门、分支机构的发展。
第五条:以“弘扬中华文化,扶持困难群众”为宗旨,对内不断提高会员综合素质,对外进行救灾救济。
第六条: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学事业,以文学来推进社会良知的向前发展。挖掘文学创作、评论、编辑、翻译的新生力量,大力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作家、青年作家。
第七条:坚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第三章会员
第八条:本会由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组成。凡赞成本会章程,年满18周岁的仁人志士均可向当地市级分支机构申请入会。经市级分支机构的常委会批准即为个人会员,并由该机构发放相关证件。
第九条:会员必须遵守本会章程,接受本会委托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会员有缴纳会费的义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建议、批评和监督权;有享用本会的福利设施等权利。会员有入会、退会自由。
第十条:本会会员如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经市级常委会审议通过即取消其会籍:严重违返本会章程、满一年不交纳会费、不履行组织指派的任务、或违法乱纪、触犯刑法。
第十一条:属本会忠诚会员(入会满一年以上的会员),如有创业梦而又无资金能力,可向全国常委会申请创业资金。经全国监查会审查并核实无误,由全国常委会批准后,社团无偿出借2万至10万元人民币创业资金。因突发事件使得生活陷入困境之忠诚会员,按以上方式,社团将下拨1千至2万元人民币援助款。
第四章组织
第十二条:本会完善后,将在全国各省设立省办事机构,由省机构下设市办事机构。市级分支机构根据需要,可下设临时性或长久性支部委员会。各级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内设工作部门。
第十三条:本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内设全国监查会、全国常务委员会(内称社团中央委员会)。最高监督机构为全国监查会;最高执行机构为全国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日常工作由全国监查会监督全国常委会负责处理,工作计划《中国人文协会章程》。
第十四条:三套班子职权。
一、会员代表大会职权:
(一)审议大会工作报告;
(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如: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
(三)选举及罢免常委会秘书长以上、监查会副主席以上职务。
(四)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批准章程的变更。
二、常务委员会职权:
(一)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制定工作计划。
(二)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三)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四)决定同级各部门主管的任免,变动下级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三、监查会职权:
(一)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二)监督、检查常委会对大会决议的落实情况,弹劾常委会。
(三)协调下级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开展工作。
(四)提名同级各部门主管的任免,提名下级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主要负责人人选。
(五)全国监查会制定章程。
第十二条:本会设名誉委员、名誉主席。本会以社团创始人郑学华(功孙)为全国常委会常任书记。
第十三条:会员代表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过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监查会、常委会的会议各由主席、常务书记召集,每年举行四次。
第十四条:社团日常办事机构为财务部、刊物部、信息部、组织部、福利部、审计部。以上部门由同级常委会直接领导。
第五章选举与任免
第十五条:会员代表以民主选举产生。原则上按百分之一的比例产生一个市会员代表,按千分之一的比例产生一个省会员代表,按万分之一的比例产生一个全国会员代表。会员人数不足以产生会员代表数时,按四舍五入法选出会员代表。由会员代表组成会员代表大会。
第十六条:每届会员代表大会产生新一届监查会、常委会。监查会及常委会人员组成(除第一届领导班子外)均由民主选举产生;任期均为3年,可连选连任。新一届监查会、常委会候选人由上级监查会提名。新一届全国常委会、全国监查会候选人员由常任书记提名。
新一届监查会、常委会产生办法:
(一)每届会员代表大会前,由上级监查会从会员代表大会中提名五十位候选人。会员代表大会从候选人中选出七人组成监查会,七人组成常委会。
(二)候选人中支持票数排前十四名的,单数排名组成监查会,由支持票数多到少选出主席(1名)、副主席(2名),其余为委员;双数排名组成常委会,由支持票数多到少选出书记(1名)、副书记(2名)、秘书长(1名),其余为常委。
第十七条:任何人员在组织内最多任两个职位。常委会秘书长、监查会副主席以上职务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团体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
(三)18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者。
第十八条:社团主要领导人职权。
(一)常务书记职权:代表所在组织签署有关重要文件;配合同级监查会开展工作;领导各部门、下级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开展工作;决定同级各部门主管的任免。
(二)主席职权:主持同级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检查监查会、常委会对会员代表大会决议的落实情况;提名同级各部门主管的任免。
(三)副书记、秘书长职权:组织实施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下级代表机构、分支机构开展工作;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四)副主席职权:提名各部门成员的任免,交同级常委会决定;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六章会旗会徽
第十九条:会旗。
内容:会旗为白底,外围是黄色金边。正中间为握手成心的图标,图标上面由两个小五角星护着一个大五角星。
含义:洁白做人,向社会放射光芒。积极发扬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文工作为社团核心任务,时刻都以集体利益为中心。
用途:本会各组织务必悬挂会旗,社团的重要会议、活动可以使用会旗。
第二十条:会徽。
内容:外部为麦穗(稻苗),由麦穗包裹着会旗的中心部分。
含义:团结一致,铭记会旗含义。
用途:本会各组织务必悬挂会徽,社团的重要文件、活动可以使用会徽。
第七章经费及资产管理
第二十一条:本会的经费来源:
一、会员会费;
二、社会资助;
三、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二条:所有资金用于本团体运作及救灾救济。本团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入会费、年费。中国人文协会的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对本团体章程的修改,须经全国监事会表决通过后报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二十四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团体的全国监查会。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