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推荐)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从小砖屋到高大的楼房,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衣服的单调到多彩颜色,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下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第二篇: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教育
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从此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在侵略者的洋枪 洋炮 洋货面前,中国人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威力。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教育中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提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然而,在缺乏完整的国家主权 内外战争连绵不断的旧中国,科技教育事业不可能得到太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花大力气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包括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理想,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方面的差距总体上没有缩小,反而还在继续拉大。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融入了国际社会,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竞争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越来越痛彻的感受到自身的差距,越来越坚定了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决心。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排名,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1994年到1996 年中呈下降趋势,从第23位下降到第28位;从1997年开始,又呈现出上升趋势,1997年到第20位,1998年又上升到13位。但1999年有回落到第25位。从《科学引文索引》等世界四大科学 文献数据库显示的情况看,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序中一直在15名赏析徘徊,是美国的3%左右。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引用率,我国仅为20%,而全世界论文的平均呗引用率则为60%。
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急起直追。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要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共十五大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这包括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李岚清任副组长,国务院各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包括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也包括出台“面向21试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等。
这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把科技与教育相提并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目前国家重视发展教育,其首要原因是出于对他瞻科技、出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科学教育无疑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篇: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
2010年07月05日 08:52:41
2009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新疆考察工作,深入天山南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这是胡锦涛在阿克苏市良种场尤喀克桥格塔勒村村民亚森·吐尼亚孜家院子里,同维吾尔族、汉族乡亲亲切交谈,勉励大家共同建设团结和谐的美好家园。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 ——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任仲平
(一)2010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2010年,也是全世界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
此前,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机冲击的阴影。其间,西部地区表现抢眼,在中国经济增长前十位中独占五席。
仅仅十年,在那美丽遥远却曾经贫穷落后的西部,发生了什么?
(二)开发西部,是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的梦想。90年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曾满怀豪情在《建国方略》里勾画了开发西部的蓝图;80年前,南京国民政府也曾雄心勃勃推出“西部计划”,尝试建设西北,但都未能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布局西部,现代工业的火种开始在西部播撒。到上世纪末,西部已形成门类齐全、颇具实力的工业体系,水、陆、空交通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在东部借改革开放东风迅速发展之时,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却越来越大。1979年到199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东部地区低1.4个百分点。西部12个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71.5%,人口占27.5%,GDP却仅占17.3%。1999年,全国60%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全国592个贫困县,307个位于西部地区。
在即将步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发展也面临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的现代化不可或缺,西部人民与东部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可或缺。
(三)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根据这一构想,沿海地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实现了率先发展。同时,国家组织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了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为实现第二个大局创造了条件。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着眼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目标,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战略大开发,在占据中国版图三分之二的西部大地拉开帷幕。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构想。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明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目标。从东部率先,到西部开发,再到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至此,中国现代化格局中的关键性棋子一步步落子到位,实现了区域战略的多层次、全覆盖,中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时代”。
十年之后,有外国学者这样评价:“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一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
(四)沿着现实的脉络,我们能看到这一“成功的战略”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西部的面貌。
资金来了——十年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仅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就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截至2008年底,中央政府累计向西部注入7300多亿元建设资金。
人才来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领域专家深入到西部基层,支持西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从十年前的“孔雀东南飞”,到今天的“就地开花”、“筑巢引凤”,西部的人才基础大为改善。
第四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学期第一次上传统文化鉴赏课,学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一些答案。上这门课之前只是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认识,不过认识很浅,停留在表面。自从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博大和精深,激发了我想了解更多儒家思想的热情。
首先我了解到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剧增,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一边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包含了孔子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最高道德和最高理想的标准。“仁”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最高思想道德,也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最高思想道德。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仁”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核心,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贯穿着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道德思想上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心。孔子主张的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际生活中一些道德操守、行为方式、自我约束方式。而儒家思想中的“义”是作为孔子批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仁”
与“义”是紧密相连的,“仁义”就是告诉我们懂得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真诚对待他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延伸。“礼”是儒家思想的第三个核心,它对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培养起了重要作用。“礼”的根本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在现在儒家思想“礼”已经成为一种道德风尚,学会礼貌对待他人是很重要的。以礼待人,构建和谐社会。“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范畴,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要求之一。“智”是聪明人必不可少的内在。儒家思想主张道德修养和自身优良素质的结合。“忠孝”两字对长辈,对工作,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忠”在与人交往时为人诚实,对人对事都应该秉承一种诚实的态度,我认为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道德标准。“孝”自然就是讲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了,对他们应该有着一颗感恩之心,时常惦记着他们,去学习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孝”是“仁”的基础,懂得孝悌的人才会懂得“仁”的真正内涵。
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对儒家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严于修身,帮助他人,感谢他人。我很庆幸学到对“仁”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懂的了我不曾学过的东西。在当代生活中也给了我一些现实意义的指导,处处可以体现“仁”的存在。
第五篇:感动中国感受
一个90后的平凡女孩
------恪守孝道的孟佩杰
“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并善良而有质量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白岩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12年就悄无声息地到来,可回头想想2011年它又是个充满收获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涌现出了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这些平凡的生命编织出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上演着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歌曲。
周二全校老师集中看了《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霎那间的震撼和感动,也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而在这其中最让我受感染的,是那位90后的女孩——孟佩杰。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可她却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那年父亲遭遇车祸,母亲重病无奈将她交给别人领养,不久生母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养母刘芳英照顾;在新的家庭里,她不仅没能得到幸福,生活反而更加艰难。她的养母卧病在床,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一走了之,此后杳无音讯,母女只能相依为命。8岁的孟佩杰以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撒娇,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早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那时的她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未喊过疼”听着孟佩杰养母含着泪感激地回忆,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个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顶着脚尖吃力地拿起锅铲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阵阵酸痛。孟佩杰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为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早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务活等着她,服侍养母睡后,他才开始学习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就这样,孟佩杰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十二年,4000多日
子,孟佩杰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的存在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
命运对待孟佩杰是残忍的,无情的,而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以灿烂如花的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面对逆境,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硬是打败了厄运的痛苦。她的存在,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当人们对她惊叹不已时,她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回想自己,现今作为一名老师,也曾同为学生,常常抱怨学习累,工作压力大,任务烦多,教学枯燥,玩得太少;同为儿女,我又常常和妈妈顶嘴,总是看到妈妈生气又失望的表情,我也不想这样啊,可却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冲撞妈妈。妈妈因为我这样多长出很多根的白发,那白发是那么的刺眼啊!今后,我也应该向孟佩杰学习,做个恪守孝道的女孩,不再让父母生气,努力工作,不让父母再多操一份心!
同样的《感动中国》: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霎那间的震撼和感动,也给予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可是当我们扪心自问:身处于和他们一样的困境时,你是否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坚强乐观?所以此时写下祝福的话语: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恪守孝道的女孩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
稷峰一中
高建莉
201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