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摘要:现代化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加快小城镇现代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的发展战略阶段,积极探索小城镇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重庆”,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小城镇 现代化建设 重庆市大渡口区 城乡统筹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
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微观建设——指小城镇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创立、兴建、组合和发展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市(镇)政设施建设等内容。经济建设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建设,以及与小城镇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建设。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围绕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镇)政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居民住宅的建设,以及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市(镇)政设施建设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体现。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建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貌等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社会公民。此外,还有社会制度和组织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或设施的建设。
宏观建设——指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工作。它侧重于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具体的方法、步骤等问题。一般地说,每一个区域内的小城镇,要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
小城镇建设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二、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重庆市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末,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要动力的小城镇自发的“分散型”发展阶段,呈现个数多、分布广、规模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的现实问题。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至今,以重钢工业发展为主导,带动小城镇发展阶段,经过两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合并,个数减少、规模扩大,中心地位突出,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主要呈现如下两大特点:
1、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随着重庆市特大型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的推进,2009年重钢开始撤市设区后,从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的目的出发,在加强城乡规划的基础上,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镇平均面积增长33.5%,平均人口规模增长21%。调整中,一些区位条件优、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镇作为重点中心镇保留了下来,扩编了管辖范围,初步改变了小城镇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
2、小城镇实力显著提高,功能逐步增强。随着小镇城规模的扩大,各镇的实力与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近几年通过持续加大镇村公用基础设施投入,已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改善,小城镇区域的镇村主要道路全部达到硬化,“村村通公交”工程全面完成,全区各镇基本建成了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并全部接通了长江水,天然气已通至全区各镇,镇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到位,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特色镇、亮点镇、环境优美镇、卫生镇不断涌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小城镇而夯实了基础。
纵观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现状和特点,布局虽然日趋合理,成效也基本显示,但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的标准要求与目标来深入分析,小城镇原有的规划编制与设计水平还有待提升,规划执行的力度还有待加大;城镇化水平(50.7%)仍然偏低,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功能还不全等等。在城乡一体化新的发展阶段,对这些差距的存在,亟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与研究。
三、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小城镇建设正处于机遇期。从城镇化发展战略来分析,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央已经把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上升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高度。从大渡口区情况来看,城镇体系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小城镇规模小、分布散、功能弱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发挥城区与各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积极承接大城市溢出功能,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与人口集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广阔空间,这些外部背景下的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均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小城镇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明确:“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本身不管是内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包括了小城镇,小城镇是城市群的基础,小城镇的中间传导、桥梁纽带作用,是大中城市所不可替代的。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必然包括小城镇的发展。只有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使城市群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载体,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从大渡口区情况来分析,已纳入长江嘉陵江两江城市群都市圈内,面对以城市为主体,周边都市圈内的市(县)区小城镇都在并驾齐驱、争先进位、蓬勃发展的新挑战,大渡口区小城镇要想保持重庆地区第一方程的发展态势,就要坚决改变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发展上的粗放型和盲目性,树立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协同发展的理念,主动融入城市群,接受区域大中城市的辐射,寻找协同发展的机遇。
在加快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只有找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才能更加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寻求探索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径。
四、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现代化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加快小城镇现代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的发展战略阶段,积极探索小城镇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重庆”,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施“园区兴工、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应加快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步伐,根据小城镇的环境、资源、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等特点,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行业的发展。从大渡口区目前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出台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兼并或联
2、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扶持配套政策。建议重庆市大渡口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扶持配套政策,如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办法,以及旧城改造、户籍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健全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路子,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保壁垒,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社保体系和市场就业机制。对已经合经营。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在小城镇落户、有稳定住所和工作岗位的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逐步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好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的户籍、医疗、就业、社保等问题,使其在城镇生活安心、工作放心,真正成为城镇居民。
3、强化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小城镇发展的指导作用。在目前和今后一个五年规划中,首先要完善和创新规划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重新找准本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其次要整合各类规划资源,将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管辖内村庄布局、环境保护等规划与本镇发展总体规划进行有机衔接。再次要强化规划对空间的指导和约束,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经济适宜性,明确功能区空间划分,充分体现节约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最终还要完善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和当地居民的意见,以便实施和监督。
4、有效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按照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又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原则,妥善解决好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根据大渡口区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行跨地区调整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和异地垦造耕地政策。加快我区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补平衡的前提下,把造地、复垦以及农村人口转移后收回的农村土地,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置换的办法集中用于小城镇建设。
5、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除争取中央加大对重庆的扶持外,大渡口区政府应根据当地财力的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市场,以市场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每县都有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1.百度知道——“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01年04期——《关于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3.广西日报2010年10月28日——《自治区政协专题调研报告:加快我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姓名:李雅晴 年级: 2010级 专业:哲学专业
宿舍地址:宝鸡文理学院老校区1号公寓103#
电话号码:***
第二篇: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
摘要: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为此,我通过咨询,搜集资料等方法对安庆市进行了较具体的调查。
现将调研考察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庆作为皖江的龙头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城市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乡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的承载力逐渐增强,它对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愈益显现。主要是因为:
一、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布局趋于合理。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为梯次,以沿江、沿运河城镇带为主体的城镇布局体系,小城镇建设无序零乱的态势得以逐步扭转,随意性得到遏制,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二、乡镇区划调整的作用开始显现,小城镇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扩张。小城镇规模的较快发展,为推进农村城市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九五”以来,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各项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与完善。
四、小城镇的环境质量开始得到重视,品位逐渐提升。
(二)城市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全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的竞争,更多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竞争。纵观安庆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用市民群众的话讲:“安庆市区范围变大了、城市变美了、街道变宽了、夜晚更亮了、人气更旺了。”但是,相对安庆市区而言,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全市90多个小城镇中,真正数得上、有特色、有个性的集镇很少。调研认为,分析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小城镇的规模仍然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据调查,目前全市90个独立的小城镇中,真正上规模或具有一定特色的集镇廖廖无几。就10个重点中心镇而言,按有关人口规模指标等级划分,其中C类(镇区2-3万人)乡镇5个,D类(镇区1-2万人)乡镇10个,E类(镇区1万人以下)乡镇3个,具备一定规模的A类(镇区5万人以上)和B类(镇区3-5万人)乡镇一个也没有。人口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设施投资效益,难以形成规模消费人口,难以积聚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与人流,难以发挥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的规模优势。以乡村工业企业的分布为例,据市统计局统计介绍,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企业21702家,从业人员529211人。但其中乡镇建成区仅有工业企业7046家,占32.47%,从业人员234217人,占44.26%;乡镇建成区以外的村庄有工业企业14656家,占67.53%,从业人员294994人,占55.74%。乡镇企业中近30万的从业人员连同其供养的亲属,至少50万人离土不离村,严重阻滞了我市农村的
城市化进程。
二、是小城镇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全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指导。多年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各地普遍存在着一头硬一头软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小城镇建设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总体来看,我市对小城镇建设仍然重视不够,发展的目标也不够明确。在发展战略上,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各自为政,各显神通;在组织领导上,没有专门的班子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规划建设上,城镇规划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独立完成,区域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垃圾规范化处理以及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规划等均是薄弱环节,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极大隐患。此外,由于各县(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滞后于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且指导性不强,各乡镇限于自己的镇域范围来进行规划,规划等级层次不够鲜明,视野不够开阔,不少乡镇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结果形成了镇镇雷同,镇像村、村像镇的局面。规划的滞后性与雷同性也给小城镇建设和资源的整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三、是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一方面,由于村镇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县(市)以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无法到位,执法主体难以明确,管理工作难上加难。特别是小城镇集体土地上的拆迁等问题常常因为矛盾突出,一拖再拖,旷日持久,严重挫伤乡镇干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与监督不力,小城镇建设的随意性也是一些乡镇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管理队伍不健全,人手严重不足,手段缺乏,致使多数集镇的环境卫生、违章建筑以及交通和流动摊贩、镇容镇貌管理不到位,不少小城镇的脏乱差问题突出,既影响集镇形象,更制约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对安徽加快发展的鼓励和要求,也是安庆提出的2010年的战略目标。城市化以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是确保“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实施“两个率先”的过程中,城市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而目前决定着扬州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长此以往,势将成为制约我市城市化整体进程、影响“两个率先”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瓶颈,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加快推进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
三、扬长避短,做强产业,尽快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
四、多元投入,自主性、开发性建设并重,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五、完善政策,积极扶持,切实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要研究制定鼓励和推进重点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的扶持政策。
六、重视环境,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水平。
总之,要按小城市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小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市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参考文献:
《安庆规划书》
安庆百度百科
第三篇: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
摘要: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加快城市
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
意义重大。为此,我通过咨询,搜集资料等方法对安庆市进行了较具体的调查。
现将调研考察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2010
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
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庆作为皖江的龙头城
市,区位优势明显,城市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乡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
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的承载力逐渐
增强,它对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
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愈益显现。主要是因为:
一、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布局趋于合理。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为梯次,以沿江、沿运河城镇带为主体的城镇布局体系,小城镇建设无序零乱的态势得以逐步扭
转,随意性得到遏制,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二、乡镇区划调整的作用开始显现,小城镇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扩张。小城
镇规模的较快发展,为推进农村城市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九五”以
来,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各项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与完善。
四、小城镇的环境质量开始得到重视,品位逐渐提升。
(二)城市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
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全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的竞争,更多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竞争。纵观安庆近几年来城市化
建设的进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用市民群众的话讲:“安庆市区范围变大了、城市变美了、街道变宽了、夜晚更亮了、人气更旺了。”但是,相对安庆市区而
言,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全
市90多个小城镇中,真正数得上、有特色、有个性的集镇很少。调研认为,分
析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小城镇的规模仍然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据调查,目前全市
90个独立的小城镇中,真正上规模或具有一定特色的集镇廖廖无几。就10个重
点中心镇而言,按有关人口规模指标等级划分,其中C类(镇区2-3万人)乡镇
5个,D类(镇区1-2万人)乡镇10个,E类(镇区1万人以下)乡镇3个,具
备一定规模的A类(镇区5万人以上)和B类(镇区3-5万人)乡镇一个也没有。
人口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设施投资效益,难以形成规模消费人口,难以
积聚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与人流,难以发挥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的规模优势。以
乡村工业企业的分布为例,据市统计局统计介绍,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乡镇
企业21702家,从业人员529211人。但其中乡镇建成区仅有工业企业7046家,占32.47%,从业人员234217人,占44.26%;乡镇建成区以外的村庄有工业企业
14656家,占67.53%,从业人员294994人,占55.74%。乡镇企业中近30万的从业人员连同其供养的亲属,至少50万人离土不离村,严重阻滞了我市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二、是小城镇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全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指导。多年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各地普遍存在着一头硬一头软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小城镇建设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总体来看,我市对小城镇建设仍然重视不够,发展的目标也不够明确。在发展战略上,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各自为政,各显神通;在组织领导上,没有专门的班子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规划建设上,城镇规划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独立完成,区域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垃圾规范化处理以及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规划等均是薄弱环节,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极大隐患。此外,由于各县(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滞后于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且指导性不强,各乡镇限于自己的镇域范围来进行规划,规划等级层次不够鲜明,视野不够开阔,不少乡镇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结果形成了镇镇雷同,镇像村、村像镇的局面。规划的滞后性与雷同性也给小城镇建设和资源的整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三、是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一方面,由于村镇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县(市)以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无法到位,执法主体难以明确,管理工作难上加难。特别是小城镇集体土地上的拆迁等问题常常因为矛盾突出,一拖再拖,旷日持久,严重挫伤乡镇干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与监督不力,小城镇建设的随意性也是一些乡镇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管理队伍不健全,人手严重不足,手段缺乏,致使多数集镇的环境卫生、违章建筑以及交通和流动摊贩、镇容镇貌管理不到位,不少小城镇的脏乱差问题突出,既影响集镇形象,更制约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对安徽加快发展的鼓励和要求,也是安庆提出的2010年的战略目标。城市化以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是确保“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实施“两个率先”的过程中,城市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而目前决定着扬州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长此以往,势将成为制约我市城市化整体进程、影响“两个率先”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瓶颈,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加快推进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
三、扬长避短,做强产业,尽快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
四、多元投入,自主性、开发性建设并重,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五、完善政策,积极扶持,切实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要研究制定鼓励和推进重点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的扶持政策。
六、重视环境,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水平。
总之,要按小城市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小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市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安庆规划书》
安庆百度百科
第四篇: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对于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体现乡镇的现代化建设。就此,本人对小城镇现代化建设是否符合乡镇村民的心意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
掌握乡镇村民对于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的意向和想法,了解乡镇现代化建设的缺点与不足之处,以及政府对于乡镇建设后的村民生活和工作保障问题和土地问题。
二、调查的对象和一般问题
调查对象:对于乡镇以建设现代化的乡镇村民(以体验者)和未建设现代化的乡镇村民(未体验者)
一般情况: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和残疾人
三、调查方法
采取走访和亲临实践,通过和乡镇村民的交谈并做记录,以及自己的亲临实践。
四、调查时间:2011年2月30号——2011年4月10号
五、调查地点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位于六安与合肥之间的312国道旁。“马河湾、丰祥”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乡镇现代化建设项目区位于官亭镇东南,东与小庙镇接壤,南与焦婆、兴塘、童大井村相连,西接官亭镇区,北靠312国道。项目涉及两个村,46个村民组,88个自然郢,1388户,4276人。项目区面积18514.3亩,其中耕地面积11826.9亩,水域面积2576.2亩,村庄占面积1971亩,其他未利用土地2140.2亩。
马河湾、丰祥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是2008年合肥市四个整村推进项目之一,包含三个子项目,即土地整理项目、乡镇现代化建设项目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土地整理包括两项内容,即耕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土地整理建设规模18514.3亩,整理后将新增耕地2906亩,其中耕地整理新增耕地1454亩,宅基地整理将新增耕地1452亩,新增耕地率为15.7%。根据农民自愿,新村建设规划一个安臵点“丰祥农庄”,位于官亭镇东,西与镇区紧紧相连,北靠312国道,占地504亩,完全符合项目“近郊临路”的指导思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新村规划建设多层楼房24幢,安臵660户,先期建成19幢,安臵504户,二层楼房195幢,安臵677户,四合院13幢,安臵52户,均已建成。还有附近未走进乡镇现代化建设的村民。
六、调查内容
1、关于小城镇现代化建设是否是乡镇村民自愿的,对于建设好的建筑房屋以及设施是否满意,政府对于土地整改后的问题以及工作的保证,假如现在让你们住进新建的房屋你们是否愿意等。本人亲自面向乡镇村民提问的几个问题(见附一)。
七、调查结果
本人对乡镇村民的调查结果如下表(见附二)
政府为集中乡镇村民建设乡镇现代化环境下足了功夫,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努力的打造一个新型的现代化乡镇。但是没有理解上面下发文件的根本含义,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乡镇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太符合当地居民的心意,对于建筑的房屋60%的居民感到不满意,那是政府没有咨询当地居民的意见和没有亲身体验居民对于房屋的要求,在他们认为房屋够住就可以了。没有问过当地居民是否愿意搬迁,不然就不会有73%的居民是有一点强制性的搬走。并且土地被征收了,靠土地吃了一辈子饭的居民离不开土地,而且现在国家对农民种田补助又增加了,负担减轻了,更愿意种田了,只是现在被征收,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
广大当地居民认为乡镇现代化建设是一件好事,那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标致,更体现了国家富强了并没有忘记他们,但是对于他们来讲这并部是一件好事,住的地方变小了,生活的费用增加了,挣钱的方式单一了。没有外快赚了〃〃〃〃〃〃那是当地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盲目的建设现代化乡镇。没有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乡镇现代化建设还是有点问题的,这并不是上面下发的文件问题,而是当地政府部门的问题。
八、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要想建设好一个好的现代化乡镇前期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好,并且要多走访和调查当地居民,让他们多提一些建议再根据实际变该一些文件上的内容,让建设的设施对居民的利益最大化。为此,本人有几点建议:
“建设现代化乡镇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陈锡文介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情况,陈锡文对中外记者发表了上述看法。
陈锡文这番话很有针对性。我仔细研读了这次记者会的文字实录,觉得这是对即将铺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及时提醒。
春节前,中国经济时报要闻部给回乡探亲的记者布臵了一个报道题目:新农村建设调查。有六名记者分别在河南、安徽、陕西、内蒙古四省区的十来个县做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县乡村三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很有热情,有的地方已经在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但从中也能看出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有意无意的错误理解。
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乡村两级)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重新规划农村住宅,拆旧房建新屋”,或者把拆房建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这大概是因为中央文件里有“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表述。但从中央十一五《建议》的全文看,从“一号文件”的精神看,重新规划农村住宅,拆旧房建新屋肯定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甚至根本不是中央的本意。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强拆农民的房屋肯定是错误的理解。
我担心,片面理解现代化乡镇建设会成为部分县乡村干部的有意之举。因为“重新规划农村住宅,拆旧房建新屋”,对乡村干部来说有许多寻租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可以从农民手中拿到土地。
另据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有一些市县的领导在落实现代化乡镇建设工作时,有意选取那些距离城市不远的郊区乡镇,或者交通便利、发展现状较好的村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要将其打造成现代化乡镇建设的“样板”。某地一位领导谈到,当地准备投入逾亿元资金,把靠近中心城市的一个县作为建设现代化乡镇的试点。这是现代化乡镇建设可能出现的另一个偏向——形式主义,政绩工程。
对这两类问题,陈锡文在记者会上都有涉及。对于有些地方把村民从原住宅集中起来搬到村里新建的楼房居住的做法,陈锡文说,这种现象至少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这样做有没有经济条件,农民会不会因此受到财产方面的损失,或者加重负担,或者让村集体负债更多?如果确有经济条件另当别论,没有经济条件,可能就是一种强迫命令。
第二,即使有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的宅基地是依照法律规定审批给他长期使用的,要这样做,必须符合法律的程序和法律的规定。
第三,农民的居住条件要体现农业的特色、农村的特色,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我看到一些地方,建了十几层或者二十几层的高楼,让农民坐电梯上下楼,拿着镰刀、锄头,就很不方便。”
陈锡文指出,在现代化乡镇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中央要求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这“五要五不要”十分精当,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十分了解的。不过,“五要五不要”点出的问题实际上是长期、广泛存在的,真正解决恐怕要花费很大力气。
陈锡文还阐述了推进现代化乡镇的建设的五个原则:
一、是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才可能持之以恒地搞下去。
二、是必须坚持农村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
三、是要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
四、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
五、是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我以为,这五条当然都很重要,其中第一条和第三条在近期尤其有现实针对性。没有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现代化乡镇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肥西县官亭镇丰祥农庄,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安臵被拆迁农民的乡镇建设项目,总户数约1300户。于09年5月交付钥匙,现在很多房屋的质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一、房屋为二屋联排物业形态,现二层地板面朝南卧室有一道南北走向的裂缝,贯穿整个房间,从上浇水,水会顺着裂缝流到楼下。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是房屋质量问题吗?按照哪一个条文号来对照?
二、房屋一楼进门天花板上有一道梁体,东西走向,东高西低。落差约为4公分;与之相交差的南北走向的梁体哦北低南高,落差为2.8公分。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参考哪个条文? 三、二楼房屋阳台漏水,都修了十一次了,还没修好,该如何处理?
四、新农村的房子也是花钱买的,怎麽没有质量保证书呢? 因此要有保证才能满足村民需求和不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乡镇现代化建设要和村民协商共同达成协议,不能强要求村民搬迁。
2、房屋建设要保证质量的把关并要符合大众数村民的意见。
3、公共设施配套:应该在乡镇建设地区建设老年活动室、卫生室、警务中心、农资超市、文化娱乐中心、并添臵了体育设施,村老年活动室常年开放,供村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还应该每星期举办一些活动项目,以增加村民的幸福指数。
4、基本设施配套:应该在乡镇建设地区建设公共厕所,垃圾桶应该多增加。
5、对于没有副业的村民应该还与他们田地。
6、对于不需要土地的村民要安排就业问题,并且要落实到位。
7、要多招商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
发展经济是前提,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工作的中心还是经济发展。从乡以上政府的角度说,推动乡镇现代化建设重要的是给农民以实惠,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农民解决最基本问题是最实在、因而也是最受农民拥护的,千万别把乡镇现代化建设搞成当地的政绩工程来做。
第五篇: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为此,我通过咨询,搜集资料等方法对扬州市进行了较具体的调查。现将调研考察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扬州要尽快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目标要求,扬州市以“三创”为目标,以城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城市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乡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的承载力逐渐增强,它对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愈益显现。主要是因为:
一、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布局趋于合理。至2003年底,全市应修编的76个小城镇(全市现有84个乡镇,其中4个县城镇和4个街道建制镇)总体规划已经全部修编完成,其中66个完成审批,其余分别通过了省、市、县级技术论证;应编制的76个小城镇的消防专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市、县级技术论证。其中仪征市、宝应县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已全部通过审批。18个重点中心镇(见附页)中已有6个镇的总体规划完成审批,11个镇的总体规划通过了省、市级技术论证。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中
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为梯次,以沿江、沿运河城镇带为主体的城镇布局体系,小城镇建设无序零乱的态势得以逐步扭转,随意性得到遏制,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二、乡镇区划调整的作用开始显现,小城镇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扩张。近年来,经过多轮撤乡并镇工作的稳步实施,我市乡镇总数已由原来的149个调整为目前的84个,平均辖区面积、人口规模由调整前的42.68平方公里和2.3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72.84平方公里和3.99万人。通过区划调整,小城镇的集聚作用显著增强,全市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至2003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口已从“九五”初期的328.02万人下降到274.05万人,实际减少53.97万人,对全市城镇化的贡献率达11.9%。这期间,小城镇的规模明显提升,全市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由125.7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46.65平方公里,净增面积20.95平方公里。小城镇常住人口由原先的55.06万人增加到75.48万人。小城镇规模的较快发展,为推进农村城市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九五”以来,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各项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与完善。几年来,全市乡镇共新增道路588公里,新建桥梁156座,新筑防洪堤51公里,新装路灯17185盏,新铺设排水管道871公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产业集聚度的迅速提升。最近几年,全市乡镇入区企业就达1042家,入区项目1055个,投资金额达50.62亿元,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从业人员也由13.1万人跃升到
23.4万人。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又促进了集镇建筑业的发展和住宅、房地产业的持续增长。几年来,全市小城镇共建成各类生产性建筑206万m2、建成各类公共建筑244万m2、建成各类住宅581万m2。
四、小城镇的环境质量开始得到重视,品位逐渐提升。“九五”以来,我市小城镇新增绿化覆盖面积512公顷,新建公园10座,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9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74公顷,新增环卫机械240辆,新建公厕300座。此外,各地还相继建成了一批商业步行街、居民广场、街心花园、沿河风光带、雕塑与小品以及其它软硬质景观,造型美观、立面丰富的建筑大量涌现,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在逐步提升。到2003年底,全市有10个乡镇(见附页)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邗江区的汊河镇还被国家五部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
(二)城市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全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的竞争,更多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竞争。纵观扬州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用市民群众的话讲:“扬州市区范围变大了、城市变美了、街道变宽了、夜晚更亮了、人气更旺了。”但是,相对扬州市区而言,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全市80多个小城镇中,真正数得上、有特色、有个性的集镇很少。撇开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不说,80多个农村集镇没有一个可以和同处
一个经济带并且过去曾经隶属于扬州的黄桥、戴南、张郭等集镇媲美。调研认为,分析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小城镇的规模仍然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据调查,目前全市80个独立的小城镇中,真正上规模或具有一定特色的集镇廖廖无几。就18个重点中心镇而言,按有关人口规模指标等级划分,其中C类(镇区2-3万人)乡镇5个,D类(镇区1-2万人)乡镇10个,E类(镇区1万人以下)乡镇3个,具备一定规模的A类(镇区5万人以上)和B类(镇区3-5万人)乡镇一个也没有。人口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设施投资效益,难以形成规模消费人口,难以积聚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与人流,难以发挥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的规模优势。以乡村工业企业的分布为例,据市统计局统计介绍,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企业21702家,从业人员529211人。但其中乡镇建成区仅有工业企业7046家,占32.47%,从业人员234217人,占44.26%;乡镇建成区以外的村庄有工业企业14656家,占67.53%,从业人员294994人,占55.74%。乡镇企业中近30万的从业人员连同其供养的亲属,至少50万人离土不离村,严重阻滞了我市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二是小城镇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全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指导。多年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各地普遍存在着一头硬一头软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小城镇建设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总体来看,我市对小城镇建设仍然重视不够,发展的
目标也不够明确。在发展战略上,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各自为政,各显神通;在组织领导上,没有专门的班子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规划建设上,城镇规划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独立完成,区域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垃圾规范化处理以及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规划等均是薄弱环节,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极大隐患。此外,由于各县(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滞后于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且指导性不强,各乡镇限于自己的镇域范围来进行规划,规划等级层次不够鲜明,视野不够开阔,不少乡镇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结果形成了镇镇雷同,镇像村、村像镇的局面。规划的滞后性与雷同性也给小城镇建设和资源的整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三是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不少乡镇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据了解,目前全市绝大多数乡镇都是吃饭财政,一般情况下能挤点钱搞搞小城镇规划就很不错了,很难再抽出资金来搞小城镇建设。因此,不少乡镇领导思想上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干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应付一任是一任,从事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而在经营集镇方面,由于我市小城镇普遍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集镇经营的投资回报不高,加上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健全,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渠道不畅等,利用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小城镇的吸引力不强。此外,目前最具吸引力的“以地生财”,也因为受国家宏观调控对地根和银根的抽紧而难以实施。而小城镇存量土地出让时土地出让金的上缴统筹比例过高,运作空间有限且具相当的风险性,也让一些乡镇“望而却
步”。即使是一些发展较快的重点中心镇,也由于财政不独立,导致集镇建设投入愈大负担愈重,抑制了这些镇的较快发展。
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一方面,由于村镇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县(市)以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无法到位,执法主体难以明确,管理工作难上加难。特别是小城镇集体土地上的拆迁等问题常常因为矛盾突出,一拖再拖,旷日持久,严重挫伤乡镇干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与监督不力,小城镇建设的随意性也是一些乡镇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管理队伍不健全,人手严重不足,手段缺乏,致使多数集镇的环境卫生、违章建筑以及交通和流动摊贩、镇容镇貌管理不到位,不少小城镇的脏乱差问题突出,既影响集镇形象,更制约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对江苏加快发展的鼓励和要求,也是扬州提出的2010年的战略目标。城市化以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是确保“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实施“两个率先”的过程中,城市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而目前决定着扬州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长此以往,势将成为制约我市城市化整体进程、影响“两个率先”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瓶颈,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加快推进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的工
作机制。一是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小城镇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力,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二是位置问题:小城镇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窗口,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观念。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和体现以人为本、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列为各级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一个重点,放在与经济发展的其它目标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同研究部署和考核。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工作,要象抓城市建设那样,打一个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翻身仗。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村镇建设会议精神,制定相关政策,尽快扭转目前小城镇建设各自为政的现状,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三是班子问题:建议市、县(市、区)两级都要成立由市、县(市、区)长或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市、县(市、区)长为副组长,市、县(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农村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全市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经常性指导和协调。同时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也要明确一名主要负责同志主抓小城镇建设。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着力解决好小城镇建设中规划、资金投入、产业集聚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要经常报导先进典型,介绍先进地区的做法。各地在小城镇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统盘规划,分年实施,使全市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二、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要抓重点,重点抓。一是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全局出发,根据全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结合各小城镇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分析比较,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继续搞好区划调整和乡镇的撤并工作,并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小城镇,使其发展成为小城市。二是要在明确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同时,把这些小城镇纳入扬州城市规划体系,按城市的理念来规划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尤其象扬州近郊的杭集、瓜洲、西湖、湾头等重点集镇应严格按城市的要求来进行规划和重点扶持,以免将来遗憾。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扬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详细规划,培植发展一批“卫星”小城市。重点小城镇的规划要力求高起点、高水平,尽可能一步到位。要根据小城镇的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并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增强其吸引和辐射功能。三是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规划的统一调整力度。上级规划部门要加强对各小城镇规划的指导,乡镇也要主动与上级规划部门搞好衔接。要形成规划管理的统一管理体系,从总体规划
到局部的详细规划,从片区规划到居住区的规划,均要纳入统一管理,分类指导,统一审批、统一监督。四是要加强规划的督查力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小城镇的规划经过批准后就应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依法实施。千万不要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随意变更或违背规划。
三、扬长避短,做强产业,尽快找准各自的功能定位。一方面,产业发展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壮大是小城镇建设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推进农村城市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产业兴镇之路。经济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恒主题,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本镇的经济发展现状,立足于城镇的功能定位,加强引导,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找准经济增长极。当前,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各乡镇应尽最大可能地鼓励与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促其做大做强,以尽快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是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是小城镇集聚人口的前提。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切忌脱离实际,不计成本地强赶农民进镇,结果造成劳民伤财,欲速则不达。要因势利导,坚持走产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来推动产业化之路,只有产业壮大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进镇就业、创业,吸引更多的人进镇定居,小城镇才能繁荣兴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化。
四、多元投入,自主性、开发性建设并重,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要发展,投入是关键,而目前我市乡镇财力均十分有限,靠政府包办来搞建设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在这方面,泰州兴化市张郭镇的经验
值得借鉴。该镇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创造了奇迹,堪称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营小城镇的典范。扬泰分设前,该镇镇区面积仅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3600人。这些年来,该镇坚持以规划引人、乡情感人、环境留人,项目引资、政策聚资,依靠市场化机制,广开筹资渠道,先后启动了14.5亿元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实现了张郭镇建设的重大突破。该镇算了一笔帐,按镇财政收入5000万全额投入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话,需要30年才能形成现有的规模。为此建议:一是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克服怕苦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等、靠、要思想,彻底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小城镇建设靠政府包办的旧观念,用市场化的办法来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二是要建立起超前意识,超前谋划,科学决策。要在执行规划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和城市的理念指导小城镇建设,力避反复和浪费。张郭镇自1997年起就决定在“全镇范围内不再新批村民住宅用地,城镇周围8个村不再批准村民新建房屋”(一时不具备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余缺调剂)。正是这样的超前意识,成就了张郭镇今天的集镇建设成就。三是要政策优惠,阳光操作,多途径吸引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以赢利为目的。以此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镇投资兴业,带动镇区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集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政策,积极扶持,切实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要研究制定鼓励和推进重点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的扶持政策。一是用地政策。要本着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原则,在
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重点小城镇建设用地。对重点镇从经营性用地公开招标拍卖出让土地获得的收益,除上缴省政府及应交纳的税费外,尽可能多返还给集镇用于小城镇建设。对原分散的镇村企业集中搬迁到工业集中区的允许采用土地置换的形式使用土地。二是要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重点中心镇执行政策倾斜,实施“放水养鱼”,扶持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同时,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扩大重点中心镇财政分留成的范围和比例,增强镇级财力,提高重点中心镇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和调控能力。三是要制定更优惠的投融资政策。一方面,政府可从土地拍卖、租赁和城市建设维护税中拿出一块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经营。另一方面,要允许通过拍卖、租赁、转让、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和投资经营。四是要制定鼓励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导入政策。对本地农民进镇的,镇里要帮助搞好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建房时镇里负责进行土地置换,并视同在原宅基地翻建;因城镇建设而无地的农民转入城镇的,保留其原有集体收入分配、养老统筹等;外地人员进镇投资落户的,在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统筹等各方面均享受与本地农民同等的待遇。五是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进镇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重视环境,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水平。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按城市的要求组织实施,发展并完善城镇公用设施,健全城镇的基础功能,力求向小城市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未来农村城市化时与中心城市以及各小城市之间的对接。要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事业建设,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强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小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小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要象管理城市一样,明确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小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为提高管理效能,可以采取城市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中心下移的办法,也可借鉴张郭等镇的做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小城市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小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市农村的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