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廉洁修身,反腐倡廉是个沉重而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法制的社会,更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历史是公正的,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在一个法制渐全的社会,腐败的风气带来的血的教训能让任何一个民族铭记历史,铭记法的威力,铭记腐败的苦海。
古人有云:人之贪,性也。人贪婪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因而我们要学会“克己复礼”。如果我们没有克制自己的贪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的要求,那么我们就会滋生腐败的因子,玷污我们的人格,模糊了我们前进的视线。廉是腐的相对,出淤泥而不染是廉的典型写照,也是端正我们做人做事的唯一行为准则。对于一个民族和政府,它更是成为了一个整体的形象标志,因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廉洁修身,反腐倡廉都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我国查处腐败案件的数量在逐年攀高,涉案金额成倍翻高,犯罪人的职务越来越高。近三年,全国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立案查处的总和。案件的涉案金额由原来的几万元上升到几十万元、上百万、上千万元,不少案件一挖就是一窝,一抓就是一串,曾见诸报端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和沈阳市慕、马大案,还有河北省李真案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蔓延、攀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严重问题。纪检组长成“腐败大侠”
2005年8月9日,郑州市纪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市检察院纪检组原组长胡志忠,中原区检察院政治处原主任马霖、人事科原科长陈彤,郑煤集团纪委原正科级纪检员高永亮等人重大违纪案件的情况进行了通报。胡志忠案件涉案金额之大,腐化堕落之极,堪称“腐败大侠”,是市纪委成立以来,独立查办的涉案人员岗位特殊、涉案金额最大、历时最长的一起发生在司法领域的典型性的大要案。
警示:失理想沉迷财色
丧失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导致思想变质,腐化堕落。胡志忠的蜕变,再次证实了这一点。胡志忠出身农民家庭,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他曾经获得过诸多荣誉,面对鲜花和掌声,却放松了学习,在错误的思想支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发生扭曲。贪欲就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发不可收拾,使他深陷于财色的泥潭,不能自拔。局长驾翻“末班车”
冉纲才,1945年出生,曾任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州市交通局副局长、公路局局长。2002年初,在冉纲才还有3年就要退休的时候,郑州市纪委对其涉嫌受贿问题立案调查。同年9月,冉纲才被采取“双规”措施,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03年初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004年8月10日,冉纲才因受贿罪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冉纲才是郑州市查处的公路系统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高、作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的一起典型的官员腐败案例。
警示:公权私用狂敛财
领导干部一旦理想泯灭、信仰动摇、忘记党的宗旨,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极少数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及因职务所形成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大搞权钱交易,不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害了党的执政基础。
腐败是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联合国近年测算表明,“政府的腐败”每年使世界约损失资金6000多亿美元,腐败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执政党丧失政权,领导人下台的直接原因。腐败是一个世界通病,也是一个历史通病。翻阅自古至今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人类自从出现了阶级,就有了腐败现象,过去有,现在有,甚至可以说将来可能还会有。中央有,地方有。政府有,基层也有。所谓腐败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滋长着,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各级纪委共立案123489件,结案122777件,给予党处分97260人,占党员总数的1.4%,其中,受到警告处分的37434人,严重警告处分的27185人,撤销党内职务的2744人,留党查看的8777人,开除党籍的21120人,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在党纪处分人员中,因违反廉洁自律和财经纪律的占15.8%。据统计,从2005年8月到2003年9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0992件,涉案金额32086亿元。其中,涉及国家公务员的案件2537件,占总数的23.1%涉案金额8.35亿元,占总金额的25.4%;涉嫌厅局级干部68人,县处级干部511人。目睹这些数据,我们就知道了我国的腐败现象尤其突出,根治腐败已经迫在眉睫。在进行廉洁修身,反腐倡廉的调查当中,调查结果显示,62.5%的人认为廉洁修身很重要,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在“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两者中哪个更重要?这个调查当中,58.9%认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更重要,而只有41%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更有77.6%的民众认为日常生活之中腐败的行为非常常见。就以上数据我们看到了腐败问题的突出,也看到了民众对腐败现象根治的信心持续低落,因而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加强民众的信心是尤其必要的。随着众多腐败现象被曝光后,人们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当今社会是个“人情、关系、金钱”社会。没钱没权没势难办事,是个不成文的规定。这种腐败的风气不仅仅存在于上层官员,就连基层干部也“有样学样”。上段时间我在报纸上无意看到这样一则标题为“500万招聘清官”的新闻,姑且不去论证这则新闻的真假与否,从这样一个讽刺的标题,多少都可以透漏出腐败的泛滥,与民众的无助。就我所居住的村子而言,其腐败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光明正大,村官的竞选不是同台竞技而是贿赂民众,他们光明正大地摆酒席,宴请村民,为自己拉票。其一方面源于村民整体素质的低下,用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就是村官为了在位贪污谋权而不惜一切代价竞抢“芝麻官”。此外,更有甚者,拉帮结派形成对抗,黑白两道对峙,强强联手,势夺“芝麻官”。一个小小的芝麻官为何会引发大家的争夺大战呢?其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村内部的竞选如此,镇上的公选也如此,人人皆知的事实,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同台比拼,为什么没有人监督呢?没有人站出来举报甚至反抗呢?我很迷惑这样的一种现象。于是我就问了一些村民,他们有些人说,谁做了村官都一样,无所谓,反正都是贪;有些说,大家都这样做,谁请吃饭就选谁;更有甚者说看谁的势力大就选谁,以后找他办事也许会看在当时投他票的份上不会太为难他;还有的说,是受威胁投票的。总之经过民意调查,他们大部分都不是出于公正意识投票的,由此,我们看出不仅仅是村民的维权意识不足,更是民众对法治制度的失望。对于违法的选举,有关部门熟视无睹,竞让他们在法制社会上上演一场又一场无法无天的村官争夺。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在反腐倡廉的进程中有了进步,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还有很长的战线要打,反腐倡廉仍应被提到党政务工作重中之重的进程上来。要不断地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加大范围宣传廉洁修身,反腐倡廉的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特别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具有廉洁修身,反腐倡廉的信念,诚信是做人的底线也是道德的最后防线,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欺骗社会,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廉洁自爱,为推动社会的良好风气的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反腐倡廉工作一定会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的,法制
第二篇:家庭农场典型调查材料
曹庄乡家庭农场典型调查材料
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猪肉市场紧俏,猪肉价格稳中有升,规模养猪业的兴起已经形成了“朝阳产业”。曹庄乡中砚池村村民宋现平在2012年初创办了自家养猪厂。目前,他的养猪厂地现有存栏生猪150头,其中可繁母猪18头,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几年来,宋现平积极发展养猪产业,经过艰苦创业,锐意开拓,走出了一条依托科技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绿色生态养殖致富之路。
一、选好项目,走养猪致富路
宋现平一直想创业,但无门路,经过乡村带富领富工作小组指导,最终他从360行中他选择了养殖业,当初又定不下来养什么,没有确定下来,后来由于国家价格上涨,生猪生产前景看好,他首选定位养猪上。年初他与多方联系,购置废旧门窗30多个,购置配套木材,当时资金较紧,想办法从朋友、亲属借进8万元,进行标准化猪舍建造,已购进母猪18头,迈出他养猪致富的第一步。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养猪提供良好条件
宋现平发展养猪业以来,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投资20万元,建造1200多平米的适用猪舍,扩大规模,增加场地1亩之多,自打一口深水井,购进饲料粉碎机等先进
设备,现有猪300头,每头净利润500元。他的养猪厂一步步成长起来,为形成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三、依托科学技术,实现集约化管理
实现养猪的集约化管理,仅靠敢想敢干,凭一股冲劲和拼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应用科学技术来指导,宋现平把应用科学,提高养殖技术当做养猪生产的第一要务,抓住一切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到县乡畜牧兽医部门系统学习养猪技术,并通过订阅杂志、上互联网搜索、购养殖光盘多渠道搜集养殖贸易信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市场、引进新成果、不断强化自身技术本领和掌握市信息的能力。宋现平深知科学饲养管理是养猪的关键,他的养猪生产成功主要是把住了以下二点:一是防疫灭病。防疫灭病工作是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刘孝春养殖上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对有异常的猪进行及时确诊与治疗。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疫病的易发期进行定期免疫注射,如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疫苗的注射,及时定期对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进行驱除,定期对猪进行补硒补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为此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并保障了猪群的健康。二是优质繁育。在繁殖工作上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对空怀母猪及时补饲调好体况利于配种,对仔猪、妊娠猪、瘦弱的母猪进行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对种公猪的管理上也得到了加强,两年来,他先后购入了优质种公猪10多头,由此他的猪群配种率和产仔率都高于同行业。而且猪群质优体壮,经济
效益也高于同行业。
2013年他的养猪厂形成了繁育、育肥、销售为一体化的养殖基地,年出栏300头以上,他养的猪肉畅销往周边各县,为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好典型。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一、自然环境
芦山镇花鱼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惠水县南部,芦山镇花鱼村山多,山高,可种植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有花鱼河流经。花鱼河提供了全镇80%居民饮用。全村有243户,1023口人。可种植面积大2344亩。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芦山镇花鱼村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现在已实现马路家家通,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花鱼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惠麦,齐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村推广种植,亩产超过3000公斤。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村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发展非农产业
村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村共发放种粮直补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88%,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村生猪存栏5810头,家禽存栏12994只,牛存栏769头,新增出栏肉鸡45734只。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665人,劳动力转移543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芦山镇花鱼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陈家湘(0908020287)
材料与冶金学院 冶金093
第四篇: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案例
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案例 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应聘村官的目的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对应聘大学生“村官”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57的部分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17的部分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占242008年一份全国调查材料显示想为群众做贡献的大学生“村官”比重为21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部分占20想了解国情的占9想发挥个人特长的占7等等在回答3年后届满后工作趋向问题中40的为考公务员25的为继续在农村工作14的为在农村创业3的为考研。对现任“村官”的典型调查 报告依据的基本材料来源2005年以来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所做的多次典型调查及之后的追踪研究2006年以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行动所做的典型调查。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与村民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是最终保证他们能够带领群众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基本前提。否则即便是下到农村仍将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融入农村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各种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盘根错节、经年积累形成了特殊的网络。因此使任何农村工作都具有琐碎、繁杂、敏感、关联性强、难度大的特点第二近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高中之前即使是农村孩子也是封闭读书社会知识特别是农村社会知识贫乏然后直接进入大学所学多为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招聘为大学生“村官”以“飞鸽牌”身份进入农村要从事农村具体问题可想而知其难度将有多大。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02、5.17、3.88、2.59、3.88、1.29、0.43、4.31合计占24.57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占19.83。两项合计占44.4。其困扰程度超过了关注收入问题的2倍21.98。典型调查还发现相当比重的大学生“村官”“两张皮”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三年这对于个人、国家都是巨大的无形浪费与损失。曾经有过大学生“村官”经历的一位同志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到农村并有所作为的”当我们筹谋大规模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或决定参加大学生“村官”工作时要牢记这一难点。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确定以后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成为决定因素。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盼高37的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要办事能力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32的认为应当懂技术热心服务群众15的认为要和蔼可亲、讲道理能协调处理矛盾另一方面是现有大学生“村官”结构多样。调查发现约71的大学生村干来自本县市82的部分来自农村在知识层次上33为专科毕业生63为本科4为硕士以上毕业生从专业领域来看文科类毕业生占50其中管理学占14其余为理学、工学毕业生。从工作经验来看78的部分为工作1-3年或刚离校的大学生。从发展趋势来看直接从学校毕业应聘的比重在加大。在现实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所有大学生“村官”均面临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迅速提高问题。在回答“你自己在所任职岗位上发挥的作用如何”问题是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作用很大40的认为较大另有51的认为发挥作用一般或只发挥了一点作用。如何进行充分的组织准备进行制度化的业务培训使大学生“村官”们尽快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村实践第一线锻炼成长是一项重要任务。管理上的“科学”问题 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村官”三年过渡期状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型为“两张皮”型即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村官”只把过渡期作为“跳板”、“直通车”未与农村发生根本意义上的关系三年以后进入下一目标状态第二类型为“自我发展”型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村官”得到了强大的外力支持未与民众利益发生本质联系相对独立发展日积月累最终走向与民众利益相对立的发展着路第三种类型为“水乳交融”型其特点是密切联系民众将现代科技与建设理论与当地实际及村民利益紧紧联合起来团结农村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一同进步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以上三种类型客观存在各有其形成原因不难理解。问题是如果放松管理由于前两种类型简单易行第三种类型艰难困苦极可能使整个计划背离原设计目标造成挫折。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期推行中国家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导
向目标具有决定意义。我们要从长计议避免陷入被动。调查发现在中期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遇到最大障碍”是发展项目资金短缺39实用技术缺乏21村中社会关系复杂9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支持8。为解决此类问题98的调查对象建议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以鼓励和支持就地创业97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制度性学习与培训。关于大学生创业资金设置与使用问题有管理部门同志表示应当认真论证实行注意把握方向评估实用性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挫折压力影响发展。在后期发展阶段重要的三年过渡锻炼期结束将转入正式工作岗位。何去何从如何导向变得突出重要。在回答“你三年任满后有何打算”的调查中40的为考公务员25的为继续做好农村工作14的选择在农村创业2的为外出工作3的为考研其余16为不明朗。面对这份答卷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管理是必须从现在起就应当认真考虑积极准备的工作。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扎根”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近期建设中要妥善解决大学生“村官”在新
第五篇: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摘要:现代化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加快小城镇现代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的发展战略阶段,积极探索小城镇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重庆”,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小城镇 现代化建设 重庆市大渡口区 城乡统筹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
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微观建设——指小城镇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创立、兴建、组合和发展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市(镇)政设施建设等内容。经济建设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建设,以及与小城镇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建设。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围绕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镇)政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居民住宅的建设,以及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市(镇)政设施建设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体现。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建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貌等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社会公民。此外,还有社会制度和组织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或设施的建设。
宏观建设——指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工作。它侧重于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具体的方法、步骤等问题。一般地说,每一个区域内的小城镇,要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
小城镇建设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二、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重庆市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末,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要动力的小城镇自发的“分散型”发展阶段,呈现个数多、分布广、规模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的现实问题。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至今,以重钢工业发展为主导,带动小城镇发展阶段,经过两次的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合并,个数减少、规模扩大,中心地位突出,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主要呈现如下两大特点:
1、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随着重庆市特大型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的推进,2009年重钢开始撤市设区后,从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的目的出发,在加强城乡规划的基础上,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镇平均面积增长33.5%,平均人口规模增长21%。调整中,一些区位条件优、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镇作为重点中心镇保留了下来,扩编了管辖范围,初步改变了小城镇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
2、小城镇实力显著提高,功能逐步增强。随着小镇城规模的扩大,各镇的实力与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近几年通过持续加大镇村公用基础设施投入,已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改善,小城镇区域的镇村主要道路全部达到硬化,“村村通公交”工程全面完成,全区各镇基本建成了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并全部接通了长江水,天然气已通至全区各镇,镇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到位,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特色镇、亮点镇、环境优美镇、卫生镇不断涌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小城镇而夯实了基础。
纵观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现状和特点,布局虽然日趋合理,成效也基本显示,但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的标准要求与目标来深入分析,小城镇原有的规划编制与设计水平还有待提升,规划执行的力度还有待加大;城镇化水平(50.7%)仍然偏低,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功能还不全等等。在城乡一体化新的发展阶段,对这些差距的存在,亟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与研究。
三、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小城镇建设正处于机遇期。从城镇化发展战略来分析,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央已经把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上升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高度。从大渡口区情况来看,城镇体系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小城镇规模小、分布散、功能弱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发挥城区与各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积极承接大城市溢出功能,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与人口集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广阔空间,这些外部背景下的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均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小城镇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明确:“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本身不管是内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包括了小城镇,小城镇是城市群的基础,小城镇的中间传导、桥梁纽带作用,是大中城市所不可替代的。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必然包括小城镇的发展。只有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使城市群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载体,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从大渡口区情况来分析,已纳入长江嘉陵江两江城市群都市圈内,面对以城市为主体,周边都市圈内的市(县)区小城镇都在并驾齐驱、争先进位、蓬勃发展的新挑战,大渡口区小城镇要想保持重庆地区第一方程的发展态势,就要坚决改变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发展上的粗放型和盲目性,树立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协同发展的理念,主动融入城市群,接受区域大中城市的辐射,寻找协同发展的机遇。
在加快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只有找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才能更加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寻求探索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径。
四、大渡口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现代化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加快小城镇现代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的发展战略阶段,积极探索小城镇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重庆”,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施“园区兴工、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应加快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步伐,根据小城镇的环境、资源、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等特点,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行业的发展。从大渡口区目前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出台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兼并或联
2、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扶持配套政策。建议重庆市大渡口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扶持配套政策,如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办法,以及旧城改造、户籍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健全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路子,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保壁垒,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社保体系和市场就业机制。对已经合经营。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在小城镇落户、有稳定住所和工作岗位的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逐步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好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的户籍、医疗、就业、社保等问题,使其在城镇生活安心、工作放心,真正成为城镇居民。
3、强化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小城镇发展的指导作用。在目前和今后一个五年规划中,首先要完善和创新规划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重新找准本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其次要整合各类规划资源,将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管辖内村庄布局、环境保护等规划与本镇发展总体规划进行有机衔接。再次要强化规划对空间的指导和约束,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经济适宜性,明确功能区空间划分,充分体现节约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最终还要完善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和当地居民的意见,以便实施和监督。
4、有效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按照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又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原则,妥善解决好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根据大渡口区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行跨地区调整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和异地垦造耕地政策。加快我区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补平衡的前提下,把造地、复垦以及农村人口转移后收回的农村土地,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通过置换的办法集中用于小城镇建设。
5、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除争取中央加大对重庆的扶持外,大渡口区政府应根据当地财力的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市场,以市场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每县都有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1.百度知道——“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01年04期——《关于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3.广西日报2010年10月28日——《自治区政协专题调研报告:加快我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姓名:李雅晴 年级: 2010级 专业:哲学专业
宿舍地址:宝鸡文理学院老校区1号公寓103#
电话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