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时间:2019-05-13 03:2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第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一、自然环境

芦山镇花鱼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惠水县南部,芦山镇花鱼村山多,山高,可种植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有花鱼河流经。花鱼河提供了全镇80%居民饮用。全村有243户,1023口人。可种植面积大2344亩。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芦山镇花鱼村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现在已实现马路家家通,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花鱼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惠麦,齐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村推广种植,亩产超过3000公斤。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村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发展非农产业

村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村共发放种粮直补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88%,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村生猪存栏5810头,家禽存栏12994只,牛存栏769头,新增出栏肉鸡45734只。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665人,劳动力转移543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芦山镇花鱼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陈家湘(0908020287)

材料与冶金学院 冶金093

第二篇:合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合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实践调查报告

导语: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了解近年来合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方式和成果,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从结果看成绩,从三农看合肥发展,从合肥看安徽崛起。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 合肥郊区农民及三县农民,三、调查方式

1、文献查阅:安徽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

2、网络查阅:安徽省农业网,合肥市农业局网站,其他相关网站

3、实践查阅 :三县农村农民和相关政府机构

四、调查时间:2010年7月15日――――2010年8月15日

五、调查内容: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一)合肥农业基本情况。(二)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调查结果

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连续六年实现增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四年实现增长跨千元;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农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型(以肥东县店埠镇为例)

肥东县店埠镇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去年实现农业大丰收,畜牧业发展也上了新台阶,据统计,2009年该镇共出栏猪5.4万头,出栏家禽240万羽,产奶1320吨。

店埠镇的“一村一品”只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市农委负责人介绍说,合

肥正在大力推进经营业态和理念的创新,加快农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内涵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突破230个,全市百亩以上苗木花卉精品园160余家、草莓种植大户85户,休闲渔业150处、面积5万多亩;全市各类涉农专业批发市场超过200家,商贸流通、货运企业507家,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1313家;现有星级农家乐121家,全国农业观光游示范点3个。2009年,乡村游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7.7%和31%。”市农委负责人如数家珍。

2、分散经营向规模发展

合肥市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抓手,正在积极探索土地集中经营、合作经营、统一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2009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2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3%。

专家研究发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可以加快推动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有利于统一实施综合服务,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合肥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作业面积达640万亩,农机农艺结合亩均节本增效47.8元;全市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303个,搭建124个村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告别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合肥涌现出了一大批“农场主”。目前,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17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带动市内外农户180多万户,户均增收1650元。

3、科技种田让农业升级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合肥通过推进经营主体和要素支撑创新,把农业升级的动力寄托在科技驱动上。

“加快农业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市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正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已建立市县农业科技推广与龙头企业技术研发机构60多家。2006年以来,安排近亿元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

此外,通过深入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四大高产创建”活动,合肥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2009年,小麦平均单产由2005年的273.4公斤/亩提高到350.3公斤/亩,水稻平均单产由404公斤/亩提高到508公斤/亩,粮油优质率达96%。

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长丰县为例)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组织实施“江淮分水岭岗区长丰吴山南瓜生产基地”、“环巢湖流域圩区10万亩水生蔬菜基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

为推进南瓜基地建设,该市引进了全国知名南瓜科研企业合肥江淮园艺研究所,推广种植黑丰、江淮大蜜本、红贝、金太阳等优新品种,建立南瓜合作社,先后同上海、陕西、河南、山东及本地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签定购销合同。市财政对基地集中连片发展规模达500亩以上的,给予最高达400元/亩的资金奖补。对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给予额外奖补。

目前长丰县吴山镇车左村集中连片冬南瓜基地规模达3000亩,延绵周边及岗集镇几个村面积近万亩。现正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培育龙头合作组织、强化品牌建设、发展采后保鲜加工,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5、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万亩蔬菜园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将群众一家一户的耕地整体治理,通过土地流转统一发包给农业龙头企业开发,以此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记者日前从合肥市万亩蔬菜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上以解到,我市正通过这种基地连片开发,产业块状覆盖的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长丰县造甲乡宋岗村万亩土地复恳新农村建设项目区,安徽绿润农业公司已通过招商引资进驻基地,从事露地蔬菜集中连片种植。远远望去,数十台大中型机械来回旋耕、覆膜,整个基地呈现出一片白色的“海洋”。

按照规划,这里将在3-5年内发展成4万亩左右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青刀豆、胡萝卜等优质蔬菜品种,企业年加工产值将超过亿元规模。在属于江淮分水岭缺水地区的吴山镇车左村、北份村,当地通过引进南瓜、冬瓜等耐旱作物品种,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连片播种面积已达到1.2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

我市目前已出台相关政策,对集中连片开发的设施栽培和露地蔬菜根据规模分别给予亩均2500元、300元以上的奖补措施,大力扶持新建基地和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我市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全新格局

6、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产品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抓好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产品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为基层、农民、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升级、产业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用标准化的手段培育名牌农产品,用标准化的措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尽快完善监测手段,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力度,尤其是对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7、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初步适应了农村二、三产业兴起和农业人口逐步向小城镇转移的需要

七、问题:(一)农业结构调整尚处在适应性结构调整阶段,与战略性结构调整目标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值结构:种植粮食产值比重仍然较大,瓜果蔬菜产值比重逐步提高,花鸟鱼木产值有待提高 2.对以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及市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都在搞结构调整,结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都在搞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效益却不很显著。

3、农业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还不太大,加工档次较低,即使是龙头企业,其经济实力也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还不够强。

4、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科技队伍已难以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缺乏科技人员的指导和服务。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如蔬菜种籽、果树苗木、农药等尚存在混乱现象,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产品营销、加工、农业信息等企业良莠不齐,信誉不高。农民的生产、销售活动还缺乏信息、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加工企业的有力支持,利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

(三)地方财政力量薄弱,支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人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慢,城乡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

八、建议:

(一)农业结构调整要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

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开放型农业。首先要对本地的资源禀赋(自然、区位、经济、社会、人文等)和农业生产的比较成本以及国内外市场深入调研论证,认识自己真正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明确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地区。

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结构。在充分论证自身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微观上突出各地特色,宏观上形成合理布局和专业分工,避免结构雷同。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既要考虑适应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更要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否则,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就可能导致产品虽然品种、质量很好,科技含量很高,即因较高的生产成本而形不成比较优势,使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构筑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应充分发挥合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把农业生产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贮藏保鲜、加工、营销等逐步分离出来,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建设,解决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的问题。

(二)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对本市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应对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依据加入WTO后对本市农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争取本市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2、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与周边农业企业合作,强强联手,发挥区域的联合作用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政府的职能是支持、引导、服务。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农民往往局限在本地集贸市场狭小的市场空间,难以得到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另外,大多农民尚无资本积累,经营过于分散,也给农业信贷和技术推广带来了困难。这些都在客观上降低了农民作为主体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效果。因此,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其地位与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服务。

首先是财政的支持,增加投资,积极扶持。除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农业信贷、农业科技、农业教育的投入外,还应适当提高对优质适销农产品的保护价水平,实现优质优价。同时,按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政策、法规,使基层干部和农民明确调整方向,保护农民合法自主调整与经营。通过示范项目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

其次,要设法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求。农业科研及推广应把优质高效放在首位,加速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培育、贮备和推广,尤其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品种与质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农民增收。

第三,要完善市场体系。目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足,流通环节不畅,交易不公等直接影响了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效果。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围绕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等采集、整理和筛选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传播到基层和农户。二要完善提高现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专业批发市场,以引导和带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三要进行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发挥农民创名牌、增效益的积极性。

(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狠抓特色农业技术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组织参观学习,开拓农户视野。

2、举办宣传动员和科技培训。

3、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4、搞好发展规划

(本报告资料来源合肥市政府、三县农业局、中国经济网、新华网安徽频道、安徽农业网、合肥日报)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8609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828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1-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45000公斤,杂交水稻13000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0.4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13000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61.53%,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1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20000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98.5%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32304头,家禽存栏129336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2.5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11125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16092吨,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1300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下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且看柳城畲族镇如何发展吊瓜产业以前人们说到柳城总离不开宣莲,现在,通过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发展、探索和总结,柳城这片古老而又神......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今年以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现将我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就怎样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

    浅谈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浅谈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也是乡镇当前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乡镇领导干......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言材料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观摩推进会发言材料 (2011年8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参加此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观摩推进会的感受及......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010年直播酸枣2万亩,栽培葡萄4700亩,使林果业保有面积从目前的6.6万亩,增加到9万亩,引导农民逐年有计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