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案例
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案例 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应聘村官的目的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对应聘大学生“村官”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57的部分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17的部分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占242008年一份全国调查材料显示想为群众做贡献的大学生“村官”比重为21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部分占20想了解国情的占9想发挥个人特长的占7等等在回答3年后届满后工作趋向问题中40的为考公务员25的为继续在农村工作14的为在农村创业3的为考研。对现任“村官”的典型调查 报告依据的基本材料来源2005年以来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所做的多次典型调查及之后的追踪研究2006年以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行动所做的典型调查。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与村民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是最终保证他们能够带领群众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基本前提。否则即便是下到农村仍将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融入农村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各种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盘根错节、经年积累形成了特殊的网络。因此使任何农村工作都具有琐碎、繁杂、敏感、关联性强、难度大的特点第二近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高中之前即使是农村孩子也是封闭读书社会知识特别是农村社会知识贫乏然后直接进入大学所学多为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招聘为大学生“村官”以“飞鸽牌”身份进入农村要从事农村具体问题可想而知其难度将有多大。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02、5.17、3.88、2.59、3.88、1.29、0.43、4.31合计占24.57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占19.83。两项合计占44.4。其困扰程度超过了关注收入问题的2倍21.98。典型调查还发现相当比重的大学生“村官”“两张皮”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三年这对于个人、国家都是巨大的无形浪费与损失。曾经有过大学生“村官”经历的一位同志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到农村并有所作为的”当我们筹谋大规模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或决定参加大学生“村官”工作时要牢记这一难点。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确定以后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成为决定因素。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盼高37的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要办事能力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32的认为应当懂技术热心服务群众15的认为要和蔼可亲、讲道理能协调处理矛盾另一方面是现有大学生“村官”结构多样。调查发现约71的大学生村干来自本县市82的部分来自农村在知识层次上33为专科毕业生63为本科4为硕士以上毕业生从专业领域来看文科类毕业生占50其中管理学占14其余为理学、工学毕业生。从工作经验来看78的部分为工作1-3年或刚离校的大学生。从发展趋势来看直接从学校毕业应聘的比重在加大。在现实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所有大学生“村官”均面临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迅速提高问题。在回答“你自己在所任职岗位上发挥的作用如何”问题是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作用很大40的认为较大另有51的认为发挥作用一般或只发挥了一点作用。如何进行充分的组织准备进行制度化的业务培训使大学生“村官”们尽快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村实践第一线锻炼成长是一项重要任务。管理上的“科学”问题 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村官”三年过渡期状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型为“两张皮”型即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村官”只把过渡期作为“跳板”、“直通车”未与农村发生根本意义上的关系三年以后进入下一目标状态第二类型为“自我发展”型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村官”得到了强大的外力支持未与民众利益发生本质联系相对独立发展日积月累最终走向与民众利益相对立的发展着路第三种类型为“水乳交融”型其特点是密切联系民众将现代科技与建设理论与当地实际及村民利益紧紧联合起来团结农村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一同进步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以上三种类型客观存在各有其形成原因不难理解。问题是如果放松管理由于前两种类型简单易行第三种类型艰难困苦极可能使整个计划背离原设计目标造成挫折。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期推行中国家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导
向目标具有决定意义。我们要从长计议避免陷入被动。调查发现在中期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遇到最大障碍”是发展项目资金短缺39实用技术缺乏21村中社会关系复杂9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支持8。为解决此类问题98的调查对象建议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以鼓励和支持就地创业97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制度性学习与培训。关于大学生创业资金设置与使用问题有管理部门同志表示应当认真论证实行注意把握方向评估实用性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挫折压力影响发展。在后期发展阶段重要的三年过渡锻炼期结束将转入正式工作岗位。何去何从如何导向变得突出重要。在回答“你三年任满后有何打算”的调查中40的为考公务员25的为继续做好农村工作14的选择在农村创业2的为外出工作3的为考研其余16为不明朗。面对这份答卷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管理是必须从现在起就应当认真考虑积极准备的工作。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扎根”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近期建设中要妥善解决大学生“村官”在新
第二篇: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与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一、典型调查的概念
典型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地调查研究。
进行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二、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典型调查的优点在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其不足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而且还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可能会导致调查的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不易用以推算全面数字(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
三、典型调查的类型
一般来说,典型调查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一般的典型调查,即对个别典型单位的调查研究。在这种典型调查中,只需在总体中选出少数几个典型单位,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单位的调查研究,用以说明事物的一般情况或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种是具有统计特征的划类选点典型调查,即将调查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类,再从每类中选择若干个典型进行调查,以说明各类的情况。
四、典型调查的作用
典型调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特定的条件下用于对数据的质量检查;
2、了解与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重点调查
(一)重点调查的概念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的调查。如
黑龙江省企业调查队在对全省近百户亏损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基础上,选择其中10户由亏转盈的企业所进行的《10户由亏转盈企业的调查》这一重点调查等。
(二)重点单位的选取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通常是指在调查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能够代表总体的情况、特征和主要发展变化趋势的那些样本单位。这些单位可能数目不多,但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基本情况。
选取重点单位,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确定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一般来讲,要求重点单位应尽可能少,而其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应尽可能大,以保证有足够的代表性;二是要注意选取那些管理比较健全、业务力量较强、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
(三)重点调查的特点
重点调查的主要特点是: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四)重点调查的作用
根据重点调查的特点,重点调查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调查总体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因此,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就是从调查对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典型,并通过对典型的调查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方法。
特点:是调查者有目的、有意识选择的调查对象的调查,是直接调查,是系统、深入的调查,是定性调查。
重点调查,是指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联系: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
区别:选择对象的标准不同。典型调查选典型,重点调查选集中性的单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主要目的不同,典型调查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定性调查,重点调查多可以进行定量调查。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收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这中统计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说调查我国汽车的年产量,全国上千家汽车制造企业不需要全部调查到,只需调查像东风这样占有很大生产比例的几个大企业,他们的年产量占全国80%以上.
典型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者代表的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
比如说调查全班的数学成绩,这个班大部分人的数学成绩都在80分左右,这时就可以选择80分左右的人作为代表.它的标志值在总体中不一定占很大比例.
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相同点:二者均为非全面调查 区别点:
1.调查目的不同
(1)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2)抽样调查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2.选择调查单位的原则不同:选择性与随机性
(1)典型调查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地调查研究。
(2)抽样调查则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
第三篇:30.1 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
30.1抽样调查的意义
第1课时
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
学习目标: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及应用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含义 了解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总体估计的作用 掌握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0-91页(10分钟)
1、回答课本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并且很快把表中的内容填好。
第二个问题稍难一些,因为抽的家庭太多了,不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知识,我们是可以回答的。
第三个问题最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极其大,我国今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即只是研究约1300万人口,然后对这部分人进行调查。从而得出一个估计的答案。
2、总结归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我们把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全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部分个体叫做个体。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一个样本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做这个样本的容量。
例如人口普查中,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符合这一条件的所有北京市的公民的年龄就是一个个体。
普查是通过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典型例题讲解
例1 为了了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某九年级400名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情况,进行一次测验,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中:(1)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什么? 例2 为了了解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20台做连续的运转实验,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解:所要了解的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
每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个体。
抽取的2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20 课堂检测
自己独立完成课本92页练习题
课堂小结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作业: 课本第99页习题30.1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四篇:家庭农场典型调查材料
曹庄乡家庭农场典型调查材料
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猪肉市场紧俏,猪肉价格稳中有升,规模养猪业的兴起已经形成了“朝阳产业”。曹庄乡中砚池村村民宋现平在2012年初创办了自家养猪厂。目前,他的养猪厂地现有存栏生猪150头,其中可繁母猪18头,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几年来,宋现平积极发展养猪产业,经过艰苦创业,锐意开拓,走出了一条依托科技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绿色生态养殖致富之路。
一、选好项目,走养猪致富路
宋现平一直想创业,但无门路,经过乡村带富领富工作小组指导,最终他从360行中他选择了养殖业,当初又定不下来养什么,没有确定下来,后来由于国家价格上涨,生猪生产前景看好,他首选定位养猪上。年初他与多方联系,购置废旧门窗30多个,购置配套木材,当时资金较紧,想办法从朋友、亲属借进8万元,进行标准化猪舍建造,已购进母猪18头,迈出他养猪致富的第一步。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养猪提供良好条件
宋现平发展养猪业以来,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投资20万元,建造1200多平米的适用猪舍,扩大规模,增加场地1亩之多,自打一口深水井,购进饲料粉碎机等先进
设备,现有猪300头,每头净利润500元。他的养猪厂一步步成长起来,为形成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三、依托科学技术,实现集约化管理
实现养猪的集约化管理,仅靠敢想敢干,凭一股冲劲和拼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应用科学技术来指导,宋现平把应用科学,提高养殖技术当做养猪生产的第一要务,抓住一切机会,利用闲暇时间,到县乡畜牧兽医部门系统学习养猪技术,并通过订阅杂志、上互联网搜索、购养殖光盘多渠道搜集养殖贸易信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市场、引进新成果、不断强化自身技术本领和掌握市信息的能力。宋现平深知科学饲养管理是养猪的关键,他的养猪生产成功主要是把住了以下二点:一是防疫灭病。防疫灭病工作是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刘孝春养殖上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对有异常的猪进行及时确诊与治疗。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疫病的易发期进行定期免疫注射,如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疫苗的注射,及时定期对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进行驱除,定期对猪进行补硒补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为此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并保障了猪群的健康。二是优质繁育。在繁殖工作上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对空怀母猪及时补饲调好体况利于配种,对仔猪、妊娠猪、瘦弱的母猪进行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对种公猪的管理上也得到了加强,两年来,他先后购入了优质种公猪10多头,由此他的猪群配种率和产仔率都高于同行业。而且猪群质优体壮,经济
效益也高于同行业。
2013年他的养猪厂形成了繁育、育肥、销售为一体化的养殖基地,年出栏300头以上,他养的猪肉畅销往周边各县,为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好典型。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一、自然环境
芦山镇花鱼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惠水县南部,芦山镇花鱼村山多,山高,可种植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有花鱼河流经。花鱼河提供了全镇80%居民饮用。全村有243户,1023口人。可种植面积大2344亩。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芦山镇花鱼村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现在已实现马路家家通,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花鱼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惠麦,齐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村推广种植,亩产超过3000公斤。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村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发展非农产业
村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村共发放种粮直补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88%,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村生猪存栏5810头,家禽存栏12994只,牛存栏769头,新增出栏肉鸡45734只。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665人,劳动力转移543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芦山镇花鱼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陈家湘(0908020287)
材料与冶金学院 冶金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