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房”问题典型调查与研究(2010.06

时间:2019-05-13 07:1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空心房”问题典型调查与研究(2010.0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空心房”问题典型调查与研究(2010.06》。

第一篇:农村“空心房”问题典型调查与研究(2010.06

农村“空心房”问题典型调查与研究

一、说明

农村“空心房”改造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破解这一难题,实现村容整洁目标,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持久开展。本调研报告以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石洪村为例子,对农村“空心房”的现状,形成原因,改善前景与困境做一些分析。

二、农村“空心房”问题调研

(一)农村“空心房”的界定

“空心房”绝大多数为土坯房,使用年限基本超过二十年以上,当前农村“空心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农民另建新房后舍弃不用或仅用来堆放柴草、杂物的老旧房。

2、历代农民另建新房后仅留有极少数老人居住、占用的大面积旧房,这种类型最终将转化为“空心房”。

3、基本失去实用价值,残破的宗祠或其他公共建筑物。

4、残垣断壁和残破杂房。

5、畜禽棚、猪牛栏、坑式老厕、烤烟房等不符合规划的建筑物。

(二)石洪村基本情况及“空心房”情况

1、石洪村基本情况

永福镇石洪村是重点革命老区村,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第二批“百村示范”联系点,省级农村固定观察点。有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第二初级中学三所学校,全村共5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共917户,3200多人。耕地面积2764亩,山地面积4444 亩,全村大力发展花卉、蔬菜、高山茶,有花岭千亩花卉基地,内洪千亩台资高山茶园。

2、石洪村“空心房”基本情况及拆除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石洪村全村“空心房”总面积约8250m,总共涉及87户、336人。其中住房面积6830 m,厕所面积320 m,猪牛羊圈面积860 m,其他面积240 m。在调查中,我们对涉及到的87户有“空心房”的农民进行交谈、询问,调查他们对拆除 “空心房”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拆除占62%,不愿意拆除占32%,不确定占6%。愿意拆除的62%村民中,有95%以上要求拆除补偿。

(三)空心房形成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很多农民群众对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法律意识不够强,对农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认识不到位,没有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基础,不了解“一户一宅”等有关法律政策。农民群众对“空心房”没有概念,不清楚节约土地的需要,不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导致了农村“空心房”现象大量存在。

2、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导致了农村很多旧房子、厕所、猪牛羊圈、烤烟房等闲置,据调查,石洪村外出务工人达857人,占全村人口的26.8%。

3、土地管理不够规范。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很少有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而是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新房子,但是老旧房又没有拆除,导致农村“空心房”增加。

三、治理“空心房”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源头管理,依法治理村庄

1、加强源头管理,依法治理村庄。一是要向中小学生和广大农民进行国情宣传,让“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情观念深入人心,为保护土地资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空心房”整治的宣传,使“一户一宅”等有关法律政策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空心房”改造既是节约土地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需要。三是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到新农村建设精品点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激发他们求美求变的热情。

2、加强农村建房用地管理。一是落实农村村民“一户一宅”制度,从严审批宅基地。违反“一户一宅”规定建新不拆旧退旧的,予以经济处罚,限期拆除旧房或将老宅基地有偿收归村、组集体统一规划使用。二是坚决停止村庄规划区外的房屋建设用地审批,控制“零星建房”,严禁“开天窗”建房。三是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必须先拆除旧房或签订协议承诺在新房建成半年内(自批准建房时间起计算,最长时间不超过2年半),退回原宅基地方可批准用地。

3、严格执行村庄建设规划。一是农村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先批规划后批地”的管理制度,凡农民申请建房用地的必须先到乡镇规划管理所进行规划审批,乡镇国土所必须凭规划所意见再进行土地审批,县(市、区)每年度开展2次以上的农村建设用地专项检查,从严查处违规操作的人和事。二是以乡镇为单位,聘请有资质的专家及设计单位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对所有村庄进行 分类管理,限制小型、偏远村和路边村建房,鼓励农民在中心村庄建房,促进中心村庄人口和村域扩张。三是由县(市、区)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对中心村和有发展生命力的村庄作总体建设规划。引导农民按规划建设,对传承历史文脉的古建筑予以保护修缮,保护村镇内的古树名木和生态环境。四是执行规划常抓不懈,将村镇规划实施列入村规民约,落实专人管理实施。发动群众监督,坚决拒绝破坏规划现象。五是向农户免费提供有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农宅设计图样,保证农民新房设计美观、建造安全、成本低价且较长时期不会落后,避免改了又拆的反复建设。

(二)建立健全“空心房”改造工作机制

1、建立公益资金筹措机制。一是实行资金封闭管理,内部平衡。对各项建设项目做到独立管理、独立运作、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力求资金平衡。凡是在“空心房”改造中产生的收益,优先用于本地公用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原则上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区域内受益人口平均摊负。二是将部分适宜的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推向市场,以出让经营权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如集中供水、供气设施、校舍、医疗室、文体室、商贸中心建设等。三是由公共财政支持实施系列“村村通”建设项目。四是由受益农户联合起来申请金融机构的联户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贴息。

2、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建档集地。将新村规划区内的土地以户为单位,对零散土地建立土地档案,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土地保管协议,集中村委会保管,由村委会统一操作和统一规划。二是亲属调剂。对需在规划区建房且土地面积不足建设用地面积的农户,在新农村建设村委会的监证下,允许本村、组亲属之间 协商调剂土地。三是有偿转让。以村委会的名义对规划区内不建房农户的土地按议定指导价进行收购后,划归村委会代管,再由村委会将土地调剂给建房户。四是以地换地。对不需要在规划区内建房又不愿将土地调剂给亲属或村委会征购的农户土地,采取以地换地的形式,允许本村、组建房户将规划区外的土地与其等面积对换。

3、建立拆迁补偿机制。拆迁补偿标准原则上由村委会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征求多数拆迁户、建房户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也可利用地段区位实行高价竞争。对退宅还耕、还林的,可考虑整合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林业部门的退耕还林项目给予一定补偿。乡镇政府应对补偿定价进行监控,以每平方米50-150元价格为宜。

4、建立拆迁户安置机制。积极鼓励拆迁户自行安置,对困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要特别关心和重视,采取过渡安置和长期安置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最终要保证每一户农民都有住房。一是集中供养。将“五保户”、残疾户送敬老院、老年公寓集中供养,其生活来源由亲属扶一点、社会捐一点、民政补一点的方式加以解决。二是以房换房。依据“一户一宅”原则,对有劳动能力而生活贫困的农户,由新农村建设村委会负责协调,将新建房户尚能使用的旧房的使用权免费或低价转让给本村、组贫困户。三是租房居住。对有劳动能力暂时贫困的农户,由村委会帮其协调,将其亲属、邻居的闲置房免费或低价租给困难户居住。四是村民领养。由本人亲属和村、组干部或村委会成员领养。

(三)完善村庄管理长效机制

1、乡村两级服务到位。乡镇政府、村委会对“空心房”改造 要切实做好调查论证、引导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做到参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帮办不包办。对“空心房”改造各种手续的办理,只收工本费,减轻农民负担。要特别注意调处“空心房”改造中的矛盾纠纷,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2、充分发挥以“五老”为主体的村委会作用。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空心房”改造的主体。由村委会具体负责“空心房”改造组织和操作,负责思想动员、宅基地回收、农户安置、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验收等工作。村委会对“空心房”改造工作应建档造册,阳光操作,及时公榜,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3、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善后工作。“空心房”改造与其它工作不同,一旦启动就只能乘势而上一抓到底,否则局面难以收拾,让干部惋惜,让群众心凉。要重点防止出现五种后遗症,即拆后荒废、拆不彻底、拆后负债、拆后不稳定、拆后乱建房。对于已撂荒的旧村址,应结合土地整理进行开发,宜养则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充分加以利用。

第二篇:浅析农村老人空巢问题与对策

浅析农村老人“空巢”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转型较快,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出,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育儿养老”模式正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农村空巢老人是农民奔小康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之为“后方守备大军”,他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幢幜和希望,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心甘情愿承担辛苦劳务、透支付出。但另一方面,农村空巢家庭又确确实实给老人们带来了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老年人是社会的长者前辈,他们的生活状况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排忧解难,走出困境,是一个要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现状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很少的补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只好自己干、雇人干,而来自土地的收益扣除成本后收入甚微,且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逐渐丧失,他们只能靠子女的补贴。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而且这种补贴方式全靠子女的孝心和收入水平,缺乏稳定性、经常性,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目前在老人的赡养问题上,1 大多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老人与子女共同协商决定,然而一般这些赡养费都很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有的甚至维持不了日常生活。所以,老人们不得不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挣一点收入来贴补。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愿意给子女增添经济负担,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这还是在老人健康的状态下才能够维系,如果生病,则会使老人的生活陷入绝望境地。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随着年龄慢慢变高,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加上没有体检的意识、钱和机会,很多空巢老人积劳成疾,小病不治托成大病现象极其严重。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12%,患慢性病的占65.15%,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1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生病的时候就吃一些廉价的药,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子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约,舍不得花钱看病。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在他 2 们当中,1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14个百分点。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导致缺乏幸福感,造成孤独无助。“单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成一堆白骨的事例,近年来屡见不鲜。”这些情况令人震憾,令人心酸。

(三)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精神上感觉寂寞是“空巢老人”的普遍问题。在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有的带着孙辈一起生活,他们的心理寂寞感有所减弱,但在与孙辈的沟通上又存在代沟,这些都使空巢老人有一种精神压力。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娱乐休闲场所,“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大多数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孤独、抑郁、悲观、痴呆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常见。另外,随着空巢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有的记忆力下降,行动不便,甚至身患疾病(残疾),常因日常生活行为导致安全隐患,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犯罪,包括人身伤害、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 3 藉。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差距,促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仍在加大,这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传统家庭型养老功能在逐步丧失,新的养老模式没有形成,农村养老危机正在逐步加剧。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空巢。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4 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年轻农民的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在农村,不赡养老人的行为,由于当事人常年不在家,根本不怕乡邻和舆论的谴责,把老人丢在家里不管不问,老人一般不会去告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机构或组织能出面干预,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老人对老居住地有深厚感情,即便是子女进了城或是迁了新居,要求其到新地居住生活,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他们不愿意离开久居的环境,坚持守着老根据地。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5 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这决定了她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她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一)大抓舆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困难问题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难度大,只有各级政府牵头,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方能奏效。要大力宣传农村空巢老人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宣传“农村空巢老人精神”; 加大《老年法》及老年人优待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大张旗鼓地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唤醒人们对于这个贡献大、困难多,又是长者前辈的特殊群体予以特别的关注,足够的重视,有力的援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重点困难。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不同的人困难的重点和程度又是不一样的。如有的是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有的是手头经济困难,有的是需要精神慰藉,有的是缺乏生活照料等等。基层组织应该深入实际,摸清情况,公开、公正、分类解决不同人的重点困难,不要搞一刀切。干部是社会组织中的核心,是群众的主心骨,更应该担负起关心照顾空巢老人的责任。材两委应分片包干,责任到户到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各种困难,尤其是疾病医疗 6 之类的问题。对于那些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单身老人应想办法集中供养和照护。

(三)完善政策法规,保护合法权益。

农村“空巢老人”反映较多的仍然是维权问题。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来自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老人自身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统筹城乡建设,繁荣农村经济。

农村大量青壮年民工外流,虽然使农村经济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也辛苦了留守的“空巢老人”。子女寄回家的钱多数花在了孙辈的生活费、学费和零用钱上面,但老人的经济收入并未因子女外出打工而有明显改善。这些问题,不仅要引起外出农民工的重视,更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外出民工的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主要的是让农村老年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的今天就是后生们的明天,人人都会老,人人都需要他人的关爱。社会各界人士都应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奉献爱心,共同关心爱护社会的长者前辈,践行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美德。

(三)子女要尽孝道,老人要自我关爱。

孝道是人类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在子女恪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提倡“分而不离”的家庭养老模式,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为人子女应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时刻把父母的冷暖放在心上。除了充足的物质供养之外,还要十分重视精神赡养,要真真正正做到对老人的至尊至敬,使之精神愉快。要明白亲情的慰藉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要常回家探望,常用书信、电话联系沟通,使老人家放心、舒心,不能只付老人生活费,不管老人忧和愁。

鉴于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发达,未富先老的国情,空巢老人自然不可能坐享清福。对于那些生活还困难的空巢老人,希望他们量力而行,要相信政府会通过“社保”“医保”等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帮助老人们逐步过好日子。而对于那些经济生活还可以的空巢老人则希望他们多注意身体保健,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为他们考虑太多,操劳过度。总之,我们提倡老人们干活应适可而止,精神上要善于自我调适,要融入社会、自娱自乐。此外,我们建议老人们可以自愿互利为原则,在生产劳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疾病防治等方面灵活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协作活动,努力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空巢”而不“空心”。

第三篇:XX镇“空心房”整治行动方案

XX镇“空心房”整治行动方案

为加速推XX镇农村“空心房”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拆、建、管”并重的思路,全面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彰显秀美生态,传承乡村文明,推动乡村振兴,着力把XX镇农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2019年全镇拆除“空心房”XXX栋XXXXX平方米。2020年,计划投入XXX万元,将“空心房”再次进行全面摸底,出台“空心房”整治政策,改造一批、拆除一批。

二、具体措施

1、高效推进,整体联动。坚持高效推进与整体联动相结合,突出“政府主导、村组落实、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实现全镇上下整体联动,合力推进。

2、科学规范,综合利用。对农村“空心房”拆除后的宅基地,结合规范村民建房、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要求,按照“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工作原则,实行综合整治,科学开发利用,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整体规划,同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拆除、修缮等整治形式和宅基地退出后的开发利用方式,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三、实施步骤

1、加强宣传。开展“空心房”整治工作集中培训,印制“空心房”整治告知书,各村要层层召开党员大会、村民议事会、村民小组会议,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村响”、宣传栏等渠道,宣讲“一户一宅”的法律法规,营造浓厚氛围。

2、调查摸底。区人居办牵头,XX镇各村具体负责,按照“空心房”整治的具体要求,逐户核查,建册归档,掌握本村的“空心房”具体情况。

3、强力整治。对纳入整治范围的“空心房”,由区自然资源局通过“增土地减挂钩”等项目进行集中拆除,确保拆除垃圾、附着物彻底清除,复垦到位。项目区内拆旧地块土地复垦复绿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确保质量和数量。项目实施后属地村(社区)要及时将新增耕地按规定分配到户,并落实好耕作主体和后期管护责任。

4、奖补到位。“空心房”集中整治和退出宅基地的,根据拆旧面积,按上级规定的标准进行补助。对提前完成任务的,给予适当工作经费奖励。

四、工作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自然资源局局长XX任组长,XX镇镇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区自然资源局,切实加强农村“空心房”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整治行动顺利推进。

2、强化责任落实。农村“空心房”整治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督促、亲自抓落实,明确责任,确保整治复垦工作顺利推进、如期完成。

3、强化考核奖惩。农村“空心房”整治工作纳入各村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且工作考核排前靠前的村组,在综合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工作久推不动、进度严重滞后的,对村支书进行约谈问责处理,并按相关规定在绩效考核中予以扣分。

五、资金筹措与使用安排

由区“空心房”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与区自然资源局共同筹措。

(一)资金筹措

区城建投、区征补办负责,按照旧房面积予以60-100元/平方米标准补助,具体由乡镇进行摸底,区城建投认定。

(二)资金安排

2019年“空心房”农户旧房补助35元,目前全部拨付到各户。2020年,计划投资XXX万元用于“空心房”整治。

第四篇:农村法律援助工作问题与研究

农村法律援助工作问题与研究

延庆县司法局 袁艳华

为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县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推进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结合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近期我们对我县近三年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目前农村法律援助的需求与现状

(一)我县农业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数据

我县共有15个乡镇,370多个行政村。据延庆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数据,截止2012年,我县常住人口3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0.5%;常住外来人口3.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1.7%。2013年农村人均收入15504元,较北京市农村人均收入低15.4%。

(二)法律援助机构设置情况

目前,我县设法律援助工作机构一个,即法律援助中心,直属县司法局管理,主要负责全县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批、指派、案卷归档等。下辖18个镇(街)依托司法所均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每个法律援助工作站配有2-3名法律服务工作者,负责法律咨询和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376个行政村均设有法律援助联系点,配备一名法律援助联络员。除此之外,还在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社会团体设有法律援助工作站。目前在延庆看守所筹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指派律师定期坐班,为符合条件的关押人员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援助服务。

(三)近三年我县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我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1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案件515件,人身损害赔偿28,交通事故损害赔偿70件,工伤9件,追索劳动报酬316件,追索赡养费18件,受援人中农民工432人,涉案金额达191.9万元。

2012年,我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4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案件337件,人身损害赔偿14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33件,工伤8件,追索劳动报酬196件,追索赡养费5件,受援人中农民工264人,涉案金额达390.2万元。

2013年,我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64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案件534件,人身损害赔偿33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36件,工伤11件,追索劳动报酬455件追索赡养费17件,受援人中农民工552人,涉案金额达767.7万元。

二、我县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趋势

从我县近三年法律援助工作的数据来看,我县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呈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是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

从案件比重来看,2012年我县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占全县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84.3%,2013年为83.4%,2014年为69.9%,由此可见,我县绝大部分法律援助案件为涉农纠纷。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县是北京远郊区县,农村人口比重大,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0.5%,而农村人口中经济困难人口多,因而涉农法律援助案件较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涉及农民工的案子较多。

(二)我县农村法律援助需求相对集中

从近三年办理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数据来看,我县农民的法律援助需求集中体现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待遇争议、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其中,追索劳动报酬967件,占受援总数的54.4%,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或人身损害赔偿214件,占受援总数的12.0%;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等58件,占受援总数的3.3%;工伤待遇争议28件,占受援总数的1.6%。

(三)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增多,且多为群体性案件

近三年来,在我县农民工因劳动争议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逐年增加,并多以群众体案件的形式出现,案由主要是追索劳动报酬。比如,2013年县法律援助中心就办理了7起群体性农民工讨薪案件,涉及农民工116人,其中一起多达64人。这些农民工群体很多是外来务工人员,食宿费用高,维权更心切,为此,我中心专门开辟了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农民工案件办理程序,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和工伤待遇案件不再审查其经济状况。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申请当日受理、当日审核、当日指派,为5人以上群体性农民工讨薪案件提供集受理、审批、指派、办理、执行为一体的全程法律援助。让农民工兄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三、当前我县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法律援助人力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务工农民的不断增多,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纠纷、宅基地纠纷、婚姻家庭等纠纷呈现不断攀升趋势;同时,随着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农民寻求法律帮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然而我县法律援助力量非常薄弱,目前,县法援中心仅有在编工作人员2名,单是负责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批及日常的法律咨询、接待和各类调研、报表报送已不堪重负,更不要说办理具体的援助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了。从案件的具体承办来看,由于我县律师资源少,我县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基本上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只有刑事案件均指派给律师承办,当出现同案犯较多的共同犯罪时,还会出现难以指派律师的情况。随着农村法律援助案件的日益增长,这种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二)法律援助受案范围过窄,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

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农民可以享受的民事法律援助范围主要是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几类,范围比较窄。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法律纠纷,除了传统的婚姻家庭、债权债务、人身损害赔偿之外,因为土地承包、土地确权、宅基地使用、征地拆迁、村民待遇等原因引起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常见。这些纠纷不但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而且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如果不把这些事项涉及的权利列入法律援助范围,农民将会处于无助的境地。

(三)与城市相比,农村法律援助案件复杂,农民维权成本高

一是农村法律援助案件相对复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法律意识、举证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增加了案件处理的复杂性。另外,侵害农民权益的主体还可能是乡镇政府或村委会,而且往往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进行,农民与行政权力相抗衡,更增加了案件的处理难度。二是由于维权成本高,农民普遍存在厌诉心理。法律援助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农民减免的主要是律师费部分,但农民自己还要交纳诉讼费。虽然《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规定了当事人以法律援助机构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为依据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不再审查其是否符合经济困难标准,应当直接做出给予司法救助的决定,但实践中法院大多采取缓收受援人诉讼费的方式,很少做出减免决定。此外,在办案过程中,农民还要交纳资料查询费、鉴定费等为数不小的费用,对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农民交不起相关费用,案件无法进入仲裁、诉讼程序,即使进入了司法程序,也会因为缺少关键证据而败诉。因此,很多农民遇到法律纠纷,倾向于选择调解和行政手段来解决。

四、加强我县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确保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实现“应援尽援”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县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法律援助案件承办新机制,解决律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县共有社会律师10名,法援中心公职律师1名,难以满足刑事援助案件指派的需要,更不要说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指派。我县也已经建立“点援制”,但囿于律师资源的短缺,难以真正实现受援人自主选择律师。因此,需要创新机制,解决我县法律援助律师资源紧张的问题。借鉴国内同行的有效做法,结合今年市县两局推行的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可以尝试实行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合同制”。由于县域内律师资源有限,而全北京市律师资源充足,县法援中心可以面向全市范围内的律师事务所招标,通过洽谈、议标等形式确定合作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合同。合同制实行案件指派到所,由所选派律师承办案件,法律援助中心与律所双重管理。律所承担选派律师、指导办案、反馈信息等责任,法律援助中心负责对案件质量、承办进度、当事人满意度等监督考核。案件承办从分散到集中,有助于提高律所办案积极性和责任感,律所要获得并保有承包合同,除了要满足相应资质外,对办理每个案件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接受法律援助中心监督。

(二)加强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增加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编制名额,根据法律援助的实际需求量来确定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人员编制,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人力支持,保证老百姓的维权资源、格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法律援助服务人员尤其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制度,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此外,还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强法律援助机构的基础建设,实现职能分区,设立专门的咨询接待室,改善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专用电话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实施专业律师坐班制,提升法律咨询接待水平。

(三)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加大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力度

针对农村法律需求不断增多的趋势,将农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迫切的法律纠纷纳入法律援助范畴,扩大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将经济困难农民土地承包、流转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和因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同时,针对农村法律援助案件的复杂性,法律援助机构要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式,加大对涉农援助案件的办理力度,确保涉农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及时高效的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受援对象法律权益的最优化。

(四)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诉前调解机制,节约农民维权成本

由于通过仲裁、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权成本高、执行风险大,因此不少农民和农民工宁愿采取极端的非理性的方式维权。针对这一情况,应继续贯彻调解优先的原则,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诉前调解机制。凡是民事类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申请后,认为可以调解结案的,由承办律师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启动调解程序,尽最大可能将纠纷解决于诉前、庭前。同时,要建立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衔接机制,努力做到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优势,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纠纷解决功能,争取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第五篇:农村“空巢学校”情况研究

农村“空巢学校”情况研究

序言

学校,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孩子们的心中,学校是知识的殿堂;在成人的眼中,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在农村,学校是改变命运的地方,可是当我们走进农村中小学的校园,你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安静,操场上没有嬉戏打闹的孩子,教学楼里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办公室里没有等待上课的老师。这就是农村中小学空巢化最真实的写照,平均每个班的学生少的可怜,多的十几人,少的三五人,甚至有的年级已经一个学生都没有了,师资更不必说,一个老师带全年级的课,甚至全校的课,老师老龄化等问题数不胜数。这就是“空巢学校”。随着在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时,农村的“空巢”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空巢学校”继“空巢老人”后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空巢学校”呢?在国外比较早使用的“空巢”概念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比较广为人知的是美国家庭社会学家伊夫宁.M.杜瓦尔(EelynM.Duvall)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空巢概念。而在国内,比较公认的较早提出“空巢”概念的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蔡文媚教授。源于八十年代中国境内掀起的“出国热”,当时一批老知识分子纷纷将子女送往国外留学或工作,自己独自留在家中,即所谓的独守“空巢”,从这一背景我们不难判断,“空巢”最初是指子女长大后离开,只剩下父母在家中。“空巢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学生或者极少的学生的空置的学校,可是学校——不是知识的殿堂吗?不是孩子们的天堂吗?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一、农村“空巢学校”现状

根据《都市报导》报到,大英县石桥镇水泉小学只有1名老师和11名学生、原阳县桥北乡洪庄县小学只有1名老师13名学生、宝丰县前营乡五龙庙小学只有几十名学生,学校甚至没有厕所„„

而据调研得知,我所在的乡镇——智水乡,全乡共有一万余人,共有各类小学15所,共有学生613名。其中13.34%的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达到100人,即只有两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在100人以上,分别是114和187。最多的是位于乡镇中心的智水中心小学,拥有187名学生,这个2003年建造的有三层21个教室的学校正在使用的教室仅有8个(一个年级一个),使用率为8/21,约为38.1%。其它的则被改造为学生的宿舍,教师的公寓,杂物间,偌大的一个可容70人的教室却只有一二十个学生。下面结合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原因分析。

二、农村“空巢学校”出现的原因分析 经过不断的走访和多方面的调研得知,“空巢学校”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也不是某一个地方的现象,从各类电视报纸报道中可以知道,中国的“空巢学校”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划生育,客观上减少了生源数量

从1971年开始全面开展了计划生育之后,中国生育率很快从1970年的5.8降到1980年的2.24,接近世代水平。而在我的家乡智水乡,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开始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下降的比率也是逐渐的增加,1995年出生的新生儿人数仅1990年人数的1/5,近年来,新生儿人口比重也只有3%。这些数据从客观方面说明了生源总数减少。

(二)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学校数量盲目增加

知识改变命运是农村人的普遍观念,也是农村娃的主要出路。所以从90年代末20世纪初开始,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建造了大量的学校。在2000年智水乡有小学20所,中学2所,几乎是村村有学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资源的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县城建造了环境和设施更齐全的学校,而建造于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的学校在使用了几年之后渐渐被抛弃,这也是“空巢学校”出现的一个客观原因。

(三)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带来的“空巢学校”

物欲横飞的社会,很多新毕业的优秀的有学识的老师都不愿意去农村,大多喜欢在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好、声誉好的学校教书,人们急功近利的教育观,造成大家嫌弃农村的教育,盲目追逐城市教育模式。家长们普遍认为农村学校的老师教学死板,不能满足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其中也包括我国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还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大量优秀学生被集中到县城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学没有气氛,失去竞争力。

在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经济发达和资金充裕的县城学校更是乡镇学校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同样的学费和同样的付出,大多的家长更加的原意自己的孩子到城镇学校去上学,这在主观上导致了农村学校生源的流失。

(四)“打工潮”和“民工潮”引发的空巢学校

“打工潮”和“民工潮”的流行,许多农民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和老人,成为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村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无法与子女沟通,家庭教育是个零,孩子出现孤独、失控等心理问题,逃避学习,逃避生活。甚至有的家长遵循“教育无用论”,使子女早早地专心务农或外出打工。

(五)学校的兼并和集中 生源少,导致很多的学校资源浪费,因此有人提出了资源优化配置,把学生和学校资源集中,集中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形成农村学校新的竞争力,对于此进一步的加剧了“空巢学校”的出现,很多的学校被变卖、出租、废弃、甚至拆掉。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够,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均落后于城镇。老百姓“从众心理”日益加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或民办学校就读,使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致使大多数学校无法证正常运转,农村学校越办越艰难。

(六)私立学校应运而生,竞争生源

在当今时代,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这也加剧了“空巢学校”的出现,一些民办学校凭借灵活的管理,科学的教学吸引了更多的公办学校的学生。

三、“空巢学校”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空巢现象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危害了社会的和谐,关乎国家的兴衰、人类的未来,不管在何种环境下都应该关注教育,重视教育,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城市:对“农民工子女上学”一视同仁

近年来,对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问题,各级决策层都在不遗余力地想办法、找出路。但鉴于资源有限、生源不均等各方面因素,不少城市义务教育领域,还存在择校费现象。很多时候,动辄成千上万的择校费,令那些处于城市收入最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望“校”兴叹。对于那些跟随父母到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国家应该继续一视同仁,大力推进“农民工子女上学”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城市子女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呼吸,同在一张课桌前成长,尽情享受廉价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农村:合理调配现有资源,加大资金支持

农村教育的进步,无法掩盖农村学校的空巢化现象。某省教育厅官员说,空巢学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无法阻止。无法阻止是因为在农村“空巢生”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特殊群体,他们是随父母的离去而不断的产生,也随父母的回归而消除。为了合理的调配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和相关的学校应该努力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学生方面,每一学期都要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摸底,一方面调查全校“空巢生”的情况,同时还要摸清“空巢生”的个体情况,包括他们现在的临时监护人、父母的联系方式和现在的居住地、生活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这不但让学校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为包保的责任教师能及时与监护人、父母联系提供了准确的情况。

(2)学校方面,摸清现有的可用的学校实存数和可利用数,对每个学校的地理位置有一个详 细的了解,同时还有学校的各种硬件配置情况,和安全隐患等;在摸清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整合农村公立学校,调整规划、裁并结合,实现学校布局的合理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兼顾提升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对这些学校适当整合。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尽量配备可移动的设备,做到学校和设备随学生的转移而转移。即学校和设备不固定,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配。对于那些暂时没有学生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学校要定期维修和保养,确保在来年可以利用。每一年都要在新生开学之前,对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学校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使得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

(3)教师方面,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师资力量的优化整合。近年来,农村公办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主要是在“硬件”方面,学校大了,教学楼高了,教学设备更新了,但与教育质量关系最密切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教学质量跟不上,导致很多农村家长花高价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在生源分布的基础上,在合理的调配教师资源,对于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实行轮岗制,使得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工作;同时也要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定期为乡村教师提高培训以提高其知识和技能;也要积极的吸收优秀的教师到基层工作。在生活方面也要提供一些包括住宿和生活方面的解决措施,避免影响教学工作。

当然,整合教育资源不只是为了把“空巢”填满,更是为了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三)城乡:加速农村发展,减少城乡差异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孩子入学机会公平基本达到,但整个教育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还不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的差异,财税体制对教育的保障还不能做到全国一盘棋,产生了教育过程的不公,从而导致结果不公平。比如现在城市的外语教育就比农村要好,这是由于师资和设备都不一样。因此加速农村发展,减少城乡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是确实存在的,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办学标准,不仅城乡要一致,而且要向农村倾斜。如继续免除学杂费促进农村教育跨越等。

(四)长远规划,合理分布

运城教育系统一位资深的人士说:教育投资一定要长远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摸清生源,合理科学投资,坚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搞假大空工程。学校成“空巢”,投了那么多的钱,都打了水漂,这种浪费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实施布局调整要本着质量内涵、规模效益的教育资源平衡的调整原则,采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调整原则,打破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封闭循环,按我国目前行政区域的划分,农村各乡镇要根据辖区内学校学龄人口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自然条件、教育资源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制定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针对当地的最大实际,各乡镇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规划,撤掉那些规模小、交通不便利、办学环境恶劣、教学服务质量差、师资短缺、办学效益低、危房比例高 的学校。

在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坚持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积极稳妥的布局调整规划时,农村各乡镇中小学要把危房改造纳入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中。凡是准备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必须是总体规划中要保留的学校,否则,一律停建。要避免总体规划之外的学校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这其中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数量和比例;也包括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数量和比例。

下载农村“空心房”问题典型调查与研究(2010.06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空心房”问题典型调查与研究(2010.0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以及国家政策对策问题(大全5篇)

    关于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笔者的话: 记得《论语》里有一段“子游问孝”的故事。孔子回答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现在......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 ---以江苏省睢宁县何圩村为例 摘要:“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新形势下社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本......

    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案例

    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案例 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应聘村官的目的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对应聘大学生“村官”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57的部分认为“大学生村......

    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与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一、典型调查的概念 典型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地调查研究。 进行典型......

    农村问题研究[精选五篇]

    关于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民素质与农村社会发展 改善农村民生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进人发展......

    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研究

    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研究 村务公开是推行村级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基础,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有利于......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家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

    1加强空心房治理 构建和谐美丽新农村

    加大空心房改造力度 构建和谐美丽新农村 (2011年 月 日)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嘹亮号角,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了《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