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2 08: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第一篇: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家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在农村家庭中出现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以及留守丈夫,这些家庭的不完整,隐藏着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中,关注这群特殊群体,通过了解掌握留守家庭的生活情况和迫切需求,解决家庭矛盾的苗头性问题,从生活、工作、精神等各方面进行关怀和帮助,努力防控和杜绝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的各种隐患,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建立留守家庭长效管理机制。2005年以来,漳州市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一直把“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纳入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范畴,摆上平安建设的重要日程,与综合治理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黄双庆亲自带队在全市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重点对留守家庭进行调研。2009年,组织留守妇女个案调研,深入漳浦县沙西镇、杜浔镇等地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从留守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经济与决策、家庭关系与社会网络、留守妇女的心理感受、1

休闲娱乐等纬度进行考察,撰写《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个案分析与对策研究》。针对留守家庭日益凸显情况,及时召开工作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中,设立“留守流动妇女之家”及“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全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台帐,解决留守流动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针对性,推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宣传,强化留守家庭平安理念。留守家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文明、健康、科学的文化生活较缺乏。宣传上,除了经常性的宣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目标、任务,把宣传重点放在强化家庭平安理念、树立家庭平安意识,努力培育平安家庭文化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倡导和睦友受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引导留守人群及其家庭树立新观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2009年,开展“创家庭平安 促社会和谐”为主题的“平安家庭”格言征集活动,要求80%的社区、村均有家庭参与投稿,通过格言征集活动,广泛动员城乡家庭进一步认知“平安家庭”创建的目的、意义,掌握创建“平安家庭”的基本常识,引导家庭成员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弘扬家庭美德,建立良好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自觉拒绝黄赌毒,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形成人人参与平安建设、家家争创“平安家庭”的局面。活动征集格言八千多条。筛选出百题格言,经群众投票、专家评选出20条优秀格言,编印百题格言册,广为传播。今年,我们开展“平安廉洁知识进家庭”竞赛活动,分村、镇、县层层选拔竞赛,推进“五进家庭”,即:平安意识进家庭、普法宣传进家庭、廉洁文化进家庭、道德文明进家庭、安全知识进家庭。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平安意识、法纪意识、廉洁意识、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发挥家庭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营造家家参与、人人尽责、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载体,提高留守家庭成员素质。农村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致富能力不足状况,为此我们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2008年起,市委宣传部、市农办、市妇联、市农业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市科协、市计生协、市关工委联合开展“实施妇女素质工程开展入户培训项目”,利用各个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屋”、“一户一就业”、“五五普法”、“婚育新风进万家”、“新家庭文化屋”、“美德在农家”、“百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普法读书活动等工作载体,以“巾帼文化中心户”、“平安家庭”示范户为依托,通过“一户带多户”的形式,聚集留守妇女群体开展教育、互助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宣传开展“平安建设”、“五五普法”、优生优育、科学教子的理念和方法,推广农业“五新”工程、闽台农业项目,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指导等,逐步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遵纪守法意识,形

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家庭成员科技致富、自主发展的能力,增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户增收,推动家庭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市级“平安家庭”示范户2000户、四级“巾帼文化中心户”1131户,开展1266期培训,培训妇女54885人(次),帮助留守妇女及其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海西建设,漳州先行”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关注民生,努力为留守家庭办实事。引导平安家庭急难互助、关爱特殊群体,切实为留守、贫困家庭办实事,以小安促大安,维护社会稳定。

1、对问题家庭开展帮扶帮带。组建妇女维权接待队伍、治安调解队伍、刑释解教人员帮教队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困难群体帮扶队伍、卫生保洁队伍等6支“平安家庭”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手拉手、户帮户,携手共建平安漳州”、“一扶持三对接”、启动“幸福工程”、“为贫困母亲捐献一日所得行动”、“亲情关爱留守儿童”、“爱心书屋”、“春蕾计划”等活动,对问题家庭一帮扶贫助困,二帮遵纪守法、三帮发展经济、四帮邻里和睦,全市有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2026支29660人,50419户平安家庭示范户参与“平安家庭”结对帮带活动,“巾帼文明岗”、机关妇委会、女企业家参与“一扶持三对接”,有1400多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建立4个“爱心书屋”、3 4个留守流动妇女之家、11个妇女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帮助未达标家庭真正实现进步,早日步入平安家庭行列。

2、开展医疗救助活动。积极推进城乡低保妇女常见疾病免费检查,利用社会资源,成立“漳州女性健康关爱基金”,启动“三八健康大篷车”、“关注民生,万名困难妇女免费体检”、“百万医疗援助走进千家万户”、组织医疗小分队下乡巡回医疗等系列活动,对留守妇女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妇科全程名免费治疗救助,提高广大留守妇女卫生保健意识,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深受留守妇女欢迎,赢得社会赞誉。

五、消除隐患,促进留守家庭和谐稳定。一是加强矛盾排查力度。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健全女性调解员队伍,积极开展家庭平安隐患排查行动,重点做好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司法部门就“留守妇女如何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及留守妇女的权利义务”“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方面为留守妇女做讲解,详尽解答妇女群众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咨询,同时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作用,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努力使大量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安全防范力度。公安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加大对家庭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力度。公安部门在120个基层派出所设立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服务站”,在132个社区警务室设置了“社区妇女维权站”。民警经常从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教育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如何防盗、防火、防拐卖、防欺诈等防范安全常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服务站与110指挥中心联通,24小时接受投诉和举报,使被侵害的妇女儿童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安民警的救助。公安部门依法从快、从严查处各种家庭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有力震慑家庭暴力和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法院部门的“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合议庭”、检察院的“巾帼维

权岗”、民政部门的“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救中心”依法履职,有效维护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针对留守人群及其家庭,我们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历年来,我市在国家统计局福建省调查总队抽查“平安家庭”知晓率中均名列前茅,创建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扬,福建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漳州市荣获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市县区,并在全国“平安家庭”现场推进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平安家庭”创建,准确把握“平安家庭”建设的新需求和新趋势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其它姐妹地市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总结经验、增强创建实效,开创“平安家庭”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城市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重庆市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城市,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据市妇联调研统计,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万,其中留守儿童235万,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41%,占全市16岁以下未成年人总数的43.3%,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学校等相关单位已经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许多对策及建议,并取得一定成果。笔者将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利用其独特的小组工作方法,为解决留守儿童提出新视角。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过早的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嘲笑,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二、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小组工作从西方引入我国后,主要是应用于帮助青少年成长及解决青少年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小组工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小组工作具有的独特方法和理念更能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小组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专业的工作方法,运用团体的力量使成员获得成长;其次,小组工作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__助人自助。小组工作并不仅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使其自身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与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次,小组工作的工作模式多样化,包括社会目标模式、社会治疗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特征运用不同模式解决问题。

三、小组工作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视角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小组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小组工作,有意识的运用小组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但是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工作者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小组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巧。

1、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

他成员交流,此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成员表达内心的想法。工作人员可以扫视整个小组并且和特定的组员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在小组活动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我流露与组员进行交流。适当的自我流露可以帮助领导者与成员的互动。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沟通风格、倾听能力、对他人的鼓励和他(她)的真实自在都会成为其他组员学习并超越的典范。

2、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小组成员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工作者应该积极倾听,让成员了解你的关注。领导者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成员知道。

3、鼓励和支持。作为一个小组的领导者,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在小组成立之初,成员经常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组员的沟通交流。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

(二)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重点

1、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小组活动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

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周围人群的嘲笑,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小组工作中可以为成员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成员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3、社会交往的指导。通过社会交往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给他们带来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敢与人正常交往,表现在行为羞涩,性格内向等方面。因此需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培养他们的良好社交动机和交往品质。

小组工作在中国内地发展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将其运用到留守儿童心里问题中更是处在试验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知识结构上、还是活动经验和技巧上,都不太成熟。但是我们相

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专业人员将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小组工作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运用小组工作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提纲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纲

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移民浪潮,但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无法随同进城学习,留在了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这一群体数量已达千万以上,并将继续扩大。这些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滞后,生活、学习、心理、道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并逐步上升为全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下一代的发展,是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因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无可置疑的将承担教育过程的主要职责,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意在针对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来具体论述学校应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文章基本思路

前言:对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简单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新群体产生的时代背景概述

1、城镇化、现代化洪流下的人口迁移

2、农村儿童“留守”的原因概述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概述

1、生活问题:身体健康没有保障

2、学习问题: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等

3、心理问题:孤僻、抑郁、自卑等症状

4、道德问题:道德品行不高、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5、安全问题:没有家长庇护下的人身安全问题

(三)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论述

1、儿童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3、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观察与辅导者的角色

4、儿童道德品质的说教和榜样的角色

5、儿童安全保护者和矛盾调解人的角色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简述

1、家庭系统职责

2、政府系统职责

3、社会系统职责

4、教育系统职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三、研究目标

本文意在通过对学校教育重要作用的讨论,进而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四、资料搜集

1、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大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成果公报

8、廖其发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社,2006年4月版

9、叶敬忠等《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0、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3、任运昌《窝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4、叶敬忠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潮越演愈烈,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据2008年全国妇联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很多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实验研究以及工作经验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教育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策略。本文试图梳理一下已有的对留有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此加以述评。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但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无法得到较为正常的教育,导致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并且问题检出率很高。李宝峰等采用SCL-90量表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01),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留守儿童中有各种轻度及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为31.0%[1]。

一、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问题表现

叶敬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对在外父母的强烈思念,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由于共同生活经历与情感交流的缺乏,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疏离[2];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3];王玉琼等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4];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4%有焦虑心理,27.6%有抑郁心理,24.5%有恐惧感心理,22.7%有易怒心理,57.6%有过失行为,35.2%有说谎行为,7.4%有偷窃行为,30.6%有攻击行为,41.3%有破坏行为[5]。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由多方面造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几方面原因。叶曼等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

1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6]。

1.家庭因素

一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刘正奎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幼年时父母的缺席所造成的,亲子关系的缺失会使儿童产生分离焦虑,这种婴儿期的经验将进一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7]。邵艳认为父母外出之后儿童遇到困难时缺少帮助,极易使孩子产生心理焦虑。此外,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等自卑消极心理[8]。

二是非父母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曹加平认为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孩在学习心理、情绪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易形成沮丧、焦虑情绪和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9]。田小兵等采用自制“家庭环境调查表”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 结论是托管人自身经济状况及个性越差、不乐意接受抚养任务或仅仅为了获取报酬而接受抚养任务可引起孩子神经敏感性及焦虑性增高,托管人与孩子亲属关系越远也可引起孩子的不适应或焦虑;抚养费与孩子的实际开支相差越大则孩子越偏内向[10]。

王阳亮对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1)与父母分离时间长短。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抚养方式及抚养的家庭环境。亲子教育缺失的家庭其亲密度、文化知识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性较低,矛盾性突出。(3)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与教育方式。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教育方式主要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放任和专制的教育方式比民主、溺爱更容易使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是否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1]。

2.学校因素

叶峰认为学校教育没考虑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需要,沿用陈旧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致使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不信任周围的人[12]。叶曼认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引导[6]。

3.性别因素

岳慧兰等研究认为,孤独倾向男生高于女生,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

责倾向女生更突出[13]。李宝峰研究认为,女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男生,而敌对、恐怖和偏执男孩较高[1]。黄爱玲研究认为留守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平衡方面显著高于女生[14]。赵红等研究认为留守男孩存在更多心理问题,更为内向、神经质,更易出现行为问题,智力发展和学校适应性方面不如女孩[15]。王东宇,王丽芬研究认为女留守孩的抑郁、焦虑、恐怖感显著高于男生[16]。

三、解决途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第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第三,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第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第五,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17]。申健强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议实施以下策略: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倾诉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第三,热情关怀,使“留守儿童”融入集体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协作,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做到“五必访”[18]。毕娟娟报道了安徽歙县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第一,家校联动,真情关怀,架设留守儿童与家校沟通的绿色通道,如为促进外出打工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发放致远方家长的一封信、安装“亲情热线”电话、创新家长学校制度;第二,加强管理,倾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第三,建立寄宿制学校;第四,组建社会帮扶[19]。赵嘉骥解读了四川“青神模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权益维护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援助站;为留守儿童建立“亲情屋”、“心理咨询室”、“新语小屋”、“知心姐姐信箱”和“留守儿童谈心日”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针对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比较差的实际情况,专门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建立亲情卡,开展“电话传真情”、“书信化关爱”活动,加强学校、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职责,克服重重困难,为留守儿童创造寄宿条件,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为有特殊需要的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托管家庭、托管中心的试点;在村组和社区为留守儿童探索建立亲情活动场所;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关注留守儿童[20]。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1.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1.1 多数研究者通过实验法、实地考察法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整体心理问题做了较好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较为整体性的结论,为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2 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上,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或者综合方面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一些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研究散乱,无系统性。现已有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度还较低,不如教育问题、生活状况、安全问题关注度高,相应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缺乏方向性、具体性和系统性。已有研究多数从现实出发,较少地提升到理论水平,研究缺乏理论支撑,难以深入和系统研究。

2.2研究呈现短期性。现在已有的研究多着重于整体群体性的研究,个体或少数群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缺失。短期研究可以很快得出一种结论,但无法全面反映个体在较长时间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因此无法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使用较为个体性的矫正方法和有效干预。

2.3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较多的归结于外因,对内因的总结较少。多数研究者在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时候较多关注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对留守儿童个体心理的成长内因较少关注。相应地在解决途径中,较多的关注构建外部环境,而对个体内心了解和关注较少,使得解决成效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2]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5(16).[4] 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5]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6]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6).[7]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8] 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

(10).[10] 田小兵,杨正伟.四川农村外出打工者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3(5).[11] 王阳亮.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

(3).[12] 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6(3).[13] 岳慧兰,傅小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14]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15]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J].精神医学杂志,2007(1).[16] 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1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8] 申健强.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构建“留守儿童”的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4).[19] 毕娟娟.陶行知家乡的爱心行动———安徽歙县探索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机制纪实[J].中国农村教育,2007(5).[20] 赵嘉骥.构建绿色家园[J].生活教育,2006(11).

第五篇: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刘勇高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552100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Bjdx20172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不得不走入城市打工,这类人群的广泛流动,使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甚至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照顾。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关怀和呵护,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解决对策

依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与父母联系很少,其实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孩子联系、交流,同时定期探望孩子,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不安和困惑,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但事实并不如此,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而且还存在失学、无人照顾等困境。以毕节为例,不断被报道的留守儿童案例令人惋惜,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生存现状堪忧,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毕节市处于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改变贫困的经济状况,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较多。目前毕节市约有农村留守儿童37万人,而其中无人监护的多达3000多人。由于父母照顾、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毕节2015年被媒体报道了许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事件。2015年5月,七星关区田坝镇一名小学校长性侵6名留守幼女;6月,七星关区4名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在家中服农药中毒死亡.7月,毕节市一中学八年级的一名留守学生被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小巷围殴丧命;8月,两个留守儿童在家中被杀害。多起案件的发生折射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值得国家和社会的深思,需要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分析 1.1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较高,相比之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势,农村家庭贫困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工作,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

1.2外出务工人员时间、精力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大多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知精力来照顾孩子,且大多数长时间在城市中打工,没有空闲回家陪伴孩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1.3收入水平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够稳定,远远不及城市职工的收入,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整个家庭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花费。

1.4户籍的限制 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在城市里的学校顺利入学,即使有学校接受,也需要高额的入学费用,很多学校以户口不在片区为理由,收取借读费或者插班费,其父母大多无法承受高额的费用。另外面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建立的学校多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资金,校舍简陋,基础设施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面临被取缔的尴尬境地,有些甚至不如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父母不愿意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就读。

2、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

2.2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饮食方面,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问题,吃好是不敢奢求的了。而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多数孩子营养严重不良。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或者没有大人陪同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2.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而祖辈们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又由于他们忙于农活,根本无睱顾问,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且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较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2.4安全问题

由于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护人缺乏相关的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比较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受性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多。而留守女童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对策研究

3.1让留守儿童尽量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最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3.2学校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

(1)加强管理,多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他们娇惯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为加强留守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可将留守学生责任到人,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队帮扶,经常挤出时间家访,电话联系其家长,与家长互换信息,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管理。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2)倾注情感,多交流。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多数留守儿童并不是缺少生活来源,而是缺乏关爱、缺乏抚慰。公安部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教师要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尽量抽出时间与他们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排除他们的忧虑,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最大帮助与鼓励。让他们走出情感阴影,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3)利用活动,多鼓励。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瞅准机会。留守学生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学生。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留守娃。部分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教师要珍视留守学生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3.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更多的责任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村小建设。要拓展思路,增强建设新农村的后劲。形成“乡一校一班”的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网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关爱领导小组,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社会氛围。要依靠政府强有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要建设和开放青少年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改进学校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3)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创设良好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人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人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父母不在身边照顾、监护人监管不力,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缺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由于个别的案例被媒体报道,才逐渐得到各方关注。在此期间,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复杂,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应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界应该积极敦促政府出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医疗、安全、心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其次,明确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使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的各项政策法规更具实际操作性,切实实施保障留守儿童利益的相关条款。最后,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把重点放在其存在的问题上,给予针对性的照顾。

4.2改革户籍制度

政府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和社会权益。通过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逐步降低。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流动中,与家庭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进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更好地照顾孩子。4.3改善农村教育水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政策,如免收其学费、书费以及各种学杂费。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给予政策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学校的师资配备力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学生支教,为教师提供出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由政府从村委会和学校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由政府补贴提供服务,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在学校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扮演父母的角色向留守儿童教授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弥补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4.4加强安全保障

在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播放教育片、纪录片或图片展等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讲授基本的避免生活中受伤害的方法以及提高解决简单的安全危机的能力。由学校安排专门人员接送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周末和假期时,由村委会指派专门人员上门定期检查安全设备和电器厨具,降低安全隐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和整理,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同时,应加强村委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追踪了解,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和管理。村委会应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常规体检并对其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即时反馈,使其父母可以准确了解孩子的情况,并根据档案记录及时进行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4.5提升社会关注度

政府应重视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积极性,提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等手段让人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呼吁爱心人士设立慈善基金、组织相关的慈善募捐活动,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意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及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困境,建议相关部门应不断健全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其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建立的保障项目,主要是为解决其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困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界携手起来,共同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愿全社会共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简析[J].文教资料,2013(12). [2]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2). [3]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8-02-29(1).[5]张会波.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51-53.[6]刘云涵.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7]仇晓光,于靓.保障民生法律问题研究一一以“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为中心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2014(1).

[8]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浅析[2].保障论坛.2011(5).

课题组成员:刘勇高 卢林刚 余桂兰 龙昌江 课题组组长:刘勇高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课题组

二0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下载农村留守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问题研究 孙雪莲 09中文系 摘 要: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政发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肖智伟 090107049序言:观看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录短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记录短片主要和我们介......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对他们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的应对方案,这值得我们思考,从笔者的研究中首先应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社会性话题,他们的生存和教育一直不被人关注。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由甲坤 作者单位:北票市娄家店乡中心小学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