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绪论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推进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老人的数量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不断膨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总数为3100万人,其中农村空巢老人总数为2100万人,与第五次普查的1600万人增加了近1.3倍。随着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激增,加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一直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致使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与难题。
本文通过从空巢老人在生活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原因,并给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水平,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而有所贡献。
第一章 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根据造成空巢老人的情况不同,可将空巢老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由于空巢老人们普遍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所以洗衣、做饭都得自己动手。有的家庭青壮年都外出去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少的孩子和无人耕作的农田,老人们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生活,还要帮忙照看孩子。但是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上了年纪后一些重体力活干起来就不是那么利索,体质也没年轻时好,总会有些毛病,在生活上得不到子女的悉心照顾,还要持家带孩子有的甚至要下地干农活,有时生病了都没有人照看,还要独自硬扛。
在吃穿用度方面又厉行节俭,不浪费每一粒粮,吃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种的,只有家里来客或子女回家的时候才会改善下伙食,有时候子女带些营养品回家也不舍得吃。衣服基本上都是穿了好多年的,随处可见补丁仍然舍不得扔,就算买了新衣服也不舍得穿。
二、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上了年纪的人身体都大不如从前,骨质疏松腰酸背痛腿抽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病那痛什么的都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农村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怎么注意,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延误了救治的最佳时机。
受传统的“小病拖,大病抗”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老人们对自己的健康也不注意,有什么病啊痛啊都忍着,导致本可以不做手术的小病变成了非做手术不可的大病,甚至有的还延误的手术的最佳时机。一来农村的医疗机构不够完善。在城市里,基本每个社区都配有一个专门的社区服务中心,人们得个感冒发烧的小病可以直接去社区服务中心,大病可以在三甲医院,再加上人们都买了社保,在大医院里买药做手术都是可以报销的。但是小村庄不一样,有的家庭距离村卫生院很远,有的行动不便的也不方便去卫生院看病,甚至三甲以上的大医院也只有镇上才会有,而有的家庭从家里到镇上去都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所以他们生病一般都会叫一个赤脚医生来诊治,只有赤脚医生都诊治不了的病才会去大医院。二来他们不想给儿女们添加负担,向子女隐瞒自己的病情,有时宁愿自己受苦也不给儿女找麻烦。三来他们也没有每年定期做身体检查的习惯,无法正确的预防疾病。
三、空巢老人的心理普遍孤独 随着青壮年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离开家庭,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留下年迈的父母在老家尝尽思念的辛酸。逢年过节是这些老人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会见到思念已久的儿女。跟他们一起吃饭,听着他们讲城里发生的奇闻趣事是他们最幸福的事。但是有的子女离开家后,见识和阅历都不同了,回到家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少了,久而久之就觉得回趟家很麻烦,打电话的次数少了,甚至几年都不回一趟家,导致老人的情感得不到倾诉和宣泄,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在加上老人们每天都生活圈子也很小,娱乐活动也不多。白天他们可以通过干活来打发寂寞,但到了晚上生活更丰富一点的会约个三五好友喝喝茶下下棋打打牌,但每当曲终人散,留下一个人在空旷的家里时,还是会觉得孤独的,就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有时还会自言自语。有时在电视上看到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在一起吃饭都会无端落泪。
其实做父母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和自己的儿女一起吃饭,然后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哪怕有些话他们自己都听不懂,但是能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他们最快乐的事,但是孩子不懂,以为赚够了钱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就是他们最快乐的事,而忽视了老人们的心理问题。
四、空巢老人的娱乐活动比较单调
在城市里,每个社区都配备了一组健身器械,老人们可以在吃完饭后去伸展一下手臂腿腰什么的。离公园近的老人还可以到公园里晨跑散步跳广场舞,有的社区还有老年服务中心,在中心里老人们可下棋打牌看书,有的还组织了老年人合唱团,更有老人在老年大学里学习充电,娱乐活动比较丰富。而在农村,有的地方连最基本的健身器材都没有,更别提公园,能有个鱼塘钓钓鱼都是不错的,更别提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大学了。
农村老人们平时的娱乐活动都比较单调,能在一起聚聚总会有好处,而那些孤僻喜欢独来独往的老人久而久之总会产生一些隐患。
第二章 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的成因
一、子女数量减少,使得养老的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断膨胀的人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子女的负担。
以前一个大家庭同住一个屋檐下,老人有个什么问题都有儿女在旁照顾,而
现在新婚夫妇都不愿意和父母同住,更习惯于各过个的,离得近的还可以每个月回次家看下,离的远的也只能过年回趟家。再加上现在对生育子女的数量有控制,农村最多生两个。而现在的家庭模式是421模式,一对夫妇两份收入不仅要抚育一个孩子,还要赡养四个老人,有的甚至还要还房贷车贷。如果四个老人都很健康,没有严重的疾病,那么子女的负担也不是太重。但如果有一个老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看护,也许会造成子女甚至两个家庭的矛盾。
再加上农村老人没有参加社保,更没有退休金,也没在保险公司买养老保险,养老完全得靠子女的赡养,不生病还好,生病了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了孩子的身上,不仅要花大笔的治疗费还要花时间看护自己,所以有的老人小病拖大病扛,宁愿自己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愿加重子女负担。
二、传统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的人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明白生活的不易,所以在吃穿用度方面都很节约,孩子们拿回家的钱也都存着,有时候也不怎么注意个人卫生,但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80后90后花钱如流水,对于上一辈的一些生活习惯无法理解,而上一辈对小辈们的生活也会看不顺眼,两者就会产生矛盾,再加上现在的婆媳矛盾妯娌矛盾等各种矛盾,使得不能和以前一样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不在一起生活,老人们还有了什么病痛也就不能就近照顾了,这就造成了对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的照顾不周。
再加上有的子女和父母不在一个城市生活,不能经常和父母见面,有时见面了没住几天又要匆匆往回赶,老人寂寞了连找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心里的空虚无法得到慰藉,往往就容易产生了心理问题。
有的老人也特忌讳去医院,觉得生老病死是生命规律,所以就算生病了也不去看,导致小病拖成大病。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地区发展不健全,有的地区甚至连可供食用的自来水都没有通上,每日用水都是在井里挑,一旦遇到旱灾井水干涸,用水都成难题。很多城市都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里都还没有普及,加之农村老人生活都很单一,娱乐活动也很单调,有时候就想锻炼一下都没有地方,只能通过干农活来锻炼自己。
在道路建设方面,城市里道路四通八达,都铺上了沥青很平坦,交通也便利,公交车的士小轿车随处可见,而在农村有的地区仍然是颠簸的泥泞小道,甚至有的路段汽车无法通行,只能靠双脚代替交通工具。
四、资金供给能力不足
在医疗卫生方面,由于资金的供给能力不足,医疗设施不齐全,有些医疗设备都没有,导致患者不得不移往其它的高水平医院。由于医疗水平不高,医护人员匮乏,再加上农村恶劣的环境,医护人员都呆不长,这些都对农村的医疗提出了挑战。
第三章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的问题
一、促进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虽然存在弊端,但它能沿用这么多年,也是有其合理之处的。由于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社会养老的发展,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基础薄弱,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所以以社会养老为主体的养老制度在农村全面实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家庭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如果仍然实行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势必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而社会养老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取代家庭养老的地位,所以可以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让社会养老慢慢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二、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创业 农民工之所以会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看重的就是城里的工资高,但是各种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新闻屡见不鲜,有时辛辛苦苦打一年工本以为可以拿着工资回家孝敬父母,一家人团聚的,但是由于没领到工资都没脸回家,觉得对父母孩子有愧,甚至为此跳楼自杀等等。
而政府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创业,一来可以亲身体验当老板的滋味,不用饱尝离别之苦,而且离家近,不但可以就近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而且在外面吃了苦受了累也可以和家人倾诉。二来可以可以振兴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可以让待就业的人找到就业机会。
所以政府机关制定并完善相关优惠措施,加大对自主创业者的资金扶持力度,让他们都愿意回来为社会做贡献。
三、加大社会宣传,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社会的关爱是给予空巢老人精神、情感方面的有效措施,但是老人更希望得到的是来自子女的关心,所以建议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资源宣传空巢老人现象和现今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的社会问题,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并以此来引起子女对自己父母的重视。央视的一个关爱老人的广告就很值得借鉴,节日来临母亲做了一桌子的饭菜满心欢喜的等着儿子回来和自己过节,而儿子却打电话回家说自己忙没空回家,让母亲自己吃,母亲挂断电话后看着一桌子的饭菜流下来落寞的眼泪。多创造一些像这样的公益广告,来引起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爱心服务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
四、完善法律制度,切实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
国家最新颁布的将“常回家看看”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就是一项很好的举措。在刚颁发之初,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譬如常回家看看的概念太宽泛,是一个星期一个月半年还是一年?怎么样算常回家看看,每天在门外看一眼然后就离开算不算常回家看看?是否一定要本人回家看,在网上花钱找人代看算不算回家看看?以及没有常回家看看该如何处置等等,正如一位记者采访一个大爷所说的“不常回家哪算犯法啊,儿子30了还没结婚才叫犯法呢”。真正狠得下心来将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告上法庭的父母还是很少的。所以,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漏洞,仍需不断完善。
五、老人应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意识
老人要逐渐从对子女的依恋中解脱出来,要寻找精神寄托来克服心理上的孤独感,充实新的生活。譬如培养兴趣爱好,唱戏曲,玩空竹,打陀螺,扭秧歌之类的,让自己有事做,不要总是沉浸在子女不在身旁的氛围中。增强人际交往,平时没事的时候和邻居朋友们打打牌话话家常,将心理的苦闷和烦扰倾诉出来,不要总是憋在心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帮助别人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锻炼身体,定期做身体检查,做到没病预防有病早治疗。
六、子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就有义务赡养他们。当我们长大了,父母也就老了记性也不好了腿脚也不利索了,他们要的并不多,只是想一家人团聚,如果和父母同在一个城市,有空了就多回家看看,不要总是以工作忙推脱,我们能陪他们的日子并不多趁还有机会就多看看他们。如果身在异地,就算不能经常回家,也要经常打电话回去,让他们知道我们记挂着他们。
总结
虽然现今空巢老人的数量指日上升,空巢老人养老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定能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 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赵曼,社会保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二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
---以江苏省睢宁县何圩村为例
摘要:“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新形势下社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以睢宁县何圩村为例探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社会能够更多的关注“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给“空巢老人”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慰藉,使他们的有生之年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关键词:空巢老人;家庭养老;养老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点。切实关爱“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真正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江苏省睢宁县何圩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何圩村有人口397户,约1100人,老年人占21%左右,“空巢老人”约占19%,约九成的“空巢老人”靠种地养活自己,不愿花子女的钱到相关的养老机构养老。这样一来“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就医不及时,心理孤独问题等。近来何圩村“空巢老人”数量有所增加,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是主要因素,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带来了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以及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接往城市同住也是一方面原因。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约三分之二的“空巢老人”对儿女不能陪在身边的现状很不满意,约三分之一的“空巢老人”老人觉得过节时儿女能回家团聚就行了,毕竟儿女有自己的事要做,极少有“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当然我们不能把原因简单地说成是儿女不孝顺,因为老人感到不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江苏省睢宁县何圩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负担重收入低
何圩村的唯一产业就是农业,大部分“空巢老人”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有的 “空巢老人”还要为子女种田。走访中发现有一位70岁高龄的“空巢老人”还种着3亩多田,有部分“空巢老人”自己种菜靠卖菜来维持生计,有的“空巢老人”还要照顾孙辈上学接送、吃穿和就医、看家、护院等。大多数“空巢老人”自食其力,靠饲养牲畜来增加家庭 1
收入。何圩村男性“空巢老人”约为56%,女性“空巢老人”约为44%。走访中发现约八成的男性“空巢老人”养牛、养羊等牲口,约九成的女性“空巢老人”养鸡、鹅、鸭等家禽。原因是子女在外打工收入不高,既要自己在城里买房(一般都按揭贷款)、供养子女读书,又要负担父母生病治疗费用。除极个别当老板的,大多数无积蓄或积蓄甚少,不可能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在走访的“空巢老人”中,月收入在300元以上的就几乎没有,他们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只满足于日常生活开支。
(二)“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心理困境
走访中发现何圩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留在家中的老人缺少精神慰藉,经
济供养,生活照料。他们不仅要独自从事农业生产,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同样留在家中的孙辈。因此,他们负担沉重,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陷入困境。造成“空巢老人”心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访后总结何圩村“空巢老人”心理孤独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首先,外出的子女有80%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与老人相处的时间很少。在空间上的分离,使成年子女一代与老年父母一代,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其次,子女外出后,由于经济不宽裕,工作繁忙等原因,近八成的子女一个月内只与老人通一次电话有的甚至不和老人联系,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再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何圩村没有任何一家公共娱乐场所,“空巢老人”只能看看电视,串串门,内心比较空虚。
(三)“空巢老人”老年保障问题突出
第一、目前我国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何圩村处于相对落后的苏北,当然问题就更加突出。首先,在医疗保险方面虽然徐州市已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他们的收入仅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也付不起需要共付的医药费。他们中近七成的“空巢老人”往往是“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处于吃饭与吃药两难的境地;其次,在养老保险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并没有广泛施行,能参加的就是商业养老保险,但由于商业保险采用多投多保的方式加之“空巢老人”在经济收入方面的不足,它在老年保障方面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再次,虽然乡里有2个养老院但是其规模小、从业人员技术欠缺不能抵挡未来大规模的老龄化潮流。
第二、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分散化,使土地很难发挥其保障作用。何圩村是农业村
土地是广大村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尤其对“空巢老人”而言,土地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
2活资料。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我国现行土地制度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由家庭承包经营。这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也造成了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分散化,直接影响了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和增收,限制了土地发挥养老保障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共同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它也给一
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恪尽孝道侍奉老人的子女,社会要给予表彰,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为“空巢老人”办好事、办实事,想方设法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实惠,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怀。子女要尽到赡养的义务,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空巢老人”。配偶要关心老伴,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常回家看看,伸手帮一把,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二)为老人建立支持系统帮助“空巢老人”走出心理困境
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困境主要是因为缺少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而造成的。因此,当地政府与老人的子女应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这些“空巢老人”走出心理困境。作为“空巢老人”自己也应发挥自觉能动性,重新找回自我。
第一、当地政府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水平低下、社会保障缺乏、生活、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具有
脆弱性。作为政府,要积极地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2007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就农村问题指出,应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心,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具体来讲,应加快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的步伐。对于农村生活严重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可以设立老年人生活照料补助金,减轻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的负担。
第二、子女要重视对“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以及生活轨迹的改变,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感觉到社
会与自己的生活之间拉开了距离,常有一种被时代,被社会,被子女抛弃的感觉。所以,他们常常是精神上的孤独者,生活中的寂寞人群,对精神上的关怀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外出务工的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供养老人,给予他们经济支持,还要从精神上“赡养”老人。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精神上安慰,满足老人依存的需求。老年人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的温暖。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捎一点老人喜欢的食物,重要节日和老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其次,人格上尊重,满足老人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为了抚育子女耗尽半生心血的老人,更希望得到晚辈的孝顺与尊重。作为子女,生活中遇到大事要多和父母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再次,与老人进行言语上沟通,排遣老人寂寞的需求。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要多和父母通电话,或是通信交流。这样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最后,满足老年人期待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大孝无言”的说法,即儿女要通过自己的人生(事业婚姻家庭)来满足父母的期待需求。所以,外出务工的子女要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勤勤恳恳的工作,踏踏实实的生活。儿女事业上的成功与情感上的良好归宿,就实现了对父母的高层次的精神赡养。
第三、利用社会力量帮助“空巢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想彻底走出心理困境,关键要靠“空巢老人”的主观努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空巢老人”,能有儿孙绕膝、精神上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享受天伦之乐,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毕竟儿孙自有儿孙事,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老人身边,因此,“空巢老人”要学会关爱自己,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就显得相当重要。这就要求“空巢老人”在安排好自己养老生活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投身到社会生活之中,参加有益活动,关心社会,发挥余热,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比如: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就地取材发展经济,增加收人;增强人际交往,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与烦恼,抒发感情,开阔视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就地帮助村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发展“空巢老人”自助产业,满足贫困“空巢老人”的需求,由乡镇政府牵头并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建社会困难“空巢老人”的“老人自我养老所”,让“空巢老人”在此类组织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做到部分或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自己。
(三)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要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
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起付线,提高补偿支付比例,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等办法,减轻困难“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让他们能看得起病,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同时,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村级专项养老基金,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空巢老人”的救助及养老补贴等。如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可设立老年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每月按年龄的不同发给老年人一定的生活补贴,有条件的村每年还可以组织老年协会会员到全国各地旅游,费用大部分由协会出,自己出小头,使老年人都参与进来。这不仅可以改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也可以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甚至整个晚年生活的态度。鼓励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呈梯度变化趋势,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也就越高[1]。国家仅能为农民建立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对于更高需求就需要通过商业养老保险满足。目前,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效形式,并提出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这为商业养老保险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村寿险保费减免营业税,个人代理人减免所得税等方式,扶持农村寿险业发展。保险监督机构应加紧制定和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市场[2]。
(四)引导“空巢老人”改变养老观念
家庭养老模式是何圩村现阶段主要养老方式,但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的养老模式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机构将成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主要选择。这是减轻子女照料负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到养老院安度晚年,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在被访的“空巢老人”中,有意向到养老院养老的老人不多,除经济上受到制约外,观念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自己有儿有女去了养老院会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我们可以宣传一些[1]
[2] 程天赐:《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人民日报》2008年6月17日。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西北人口》2008年1月3日。
典型,如被访者蔡爷爷据他所说平时很悠闲,而且还能与其他老人聊天、打纸牌比以前自己在家时好多了不会觉得孤独。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宣传逐渐改变“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我们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为“空巢老人”创造更好的养老生活环境,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强强: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M].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6期。
【2】杜鹏/杜鹏·丁志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M].人口研究.2006年第46期。
【3】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M].人口学刊.2006年第16期。
【4】胡灵红/胡灵红·任咏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M].人口学刊2007年第35期。
【5】谢慧娟/谢慧娟·李桂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M].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三篇:服务空巢老人
服务空巢老人
北京援通主营999呼叫器,北京地区又称“电子保姆”“一按灵”“一按铃”“一键通”,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多添了一道保障,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高效优质的医疗等生活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生活成本,让老人真真正正老有所依,在身心和精神上都得到充分的满足,为他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强有力的医疗保证。
匪警
110、火警119、急救120、交警122等多个号码,这些号码让老百姓难以一一区别和记忆,而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号码则更是不为人知。老百姓报警采用的也仍是人工电话报警方式,报警热线电话分散、号码长、难以记忆,如果当事人遇到诸如盗窃、暴力劫持、交通事故、煤气泄漏、火灾和疾病发作等突发事件,加上时间紧迫、活动受阻、精神紧张、神志不清等情况,常常造成当事人无法报警、报警不及时、报警不准确等现象,导致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损失。
其次,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一方,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不同警种与不同部门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配合与协调,分散在各个单位的资源无法共享,使得对综合性复杂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对不力。而各部门分别建立独立的应急指挥中心,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并且不能和各种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平战结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快速准确报告紧急情况,在社区居民和相关服务机构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是建设和谐社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把建立“一键通”、“一号通”、“社区呼叫中心”列为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
“援通社区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把这一系统的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全国树立了典范。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社区智能服务网络”和创建“网络化综合性服务示范社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是一项能使中国13亿人民受益,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共建带来深远影响的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红键:生命按钮 联动北京999急救中心和援通智能呼叫中心,并及时发送短信通知老人家属。联动公众报警号码。
绿键:生活按钮 家政服务、管道疏通、家电维修、洗衣代购、房产物业、缴费康复、陪医送修、排险应急、接机送站、家电维修、吃住预定、安保防盗、定时提醒、气温提醒、预防发病提醒等温馨提示功能,几乎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京援通联系方式:
详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1号楼1单元3002室
联系电话:010-52472058
联系手机:***
公司首页:http://
邮件地址:brrdyym@sina.com
第四篇: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共)
空巢老人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大理市某某县社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飞快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致使农村和社区空巢老人的日益增多。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大,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加凸现出来,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的人是需要子女赡养的,这样既增加了老人的心理压力,又增加了子女的生活负担。如果子女因为经济或者时间等种种原因又无法对父母进行养老,那这群空巢老人该如何养老便成为了一个难题。现在农村的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他们的生活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在情感方面,以及安全方面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问题现在突出化。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和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农村,很多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家,致使老人出现了孤独忧郁的情绪,心里十分的空虚,有些老人因为天灾人祸事故等原因失去了子女,这是更加令人悲痛的,甚至有些子女对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这更加使老人心寒。本文将对所调查的空巢老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并指出未来可能出现的令人担忧的情况,为空巢老年人提供更美好的老年生活。关键词:空巢老人 原因 对策 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水平,都处于国际上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诸多荣耀加身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譬如,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调查报告,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这些数字是真实而惊人的,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和解决。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农村,县城里的人们也纷纷想涌入大城市,留下老人空守社区,孤苦无依。
一、空巢老人养老难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的改革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城市化进程加快以来,城市出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的中青年选择进城务工,造成许多老人和儿童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和追逐更多的物质财富。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所以,老人多半不会和儿女住在一起,儿女离家后对家中父母的挂念自然而然的减少。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得血缘感情没有从前社会那么强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到 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从前的“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难以改变从前的生活观念。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矛盾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二、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来自社区对介入养老问题的观念,服务人员的素质等,来自社区自身的原因。
社区管理存在漏洞,服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没有耐心,对于缺乏关爱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下,情感生活空虚,生活孤独,渴望陪伴。有些子女进城后甚至对父母不管不顾,令人心酸。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
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间也会陆续出现很多社会问题。许多大中城市人口密度特别大,导致城市的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进城务工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父母儿女。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 %,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让人不得不叹的是,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许多年轻人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上的富足以及城市的光鲜亮丽的外衣,忘却本分,不愿意再回到生养他们的故乡,父母独自留在故乡,因为年迈或者是健康原因没有经济收入。有些年轻人把部分经济收入寄给家里的父母,也许年轻人们认为他们可以保证父母的温饱就尽到了自己的赡养义务,其实不然。老年人更需要子女去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辛劳一生,换来的不该是一个物质丰富、感情缺乏的晚年。更为过分的是,有的子女甚至不履行赡养义务,空巢老人们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实在是令人唏嘘心痛。
(三)、在外务工的子女法律意识薄弱,不知晓不赡养老人是违反法律的。
根据《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而且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间,养子女与养父母间。”许多年轻人没有受到过深入的教育,不知法不懂法,以为赡养父母纯属自愿行为,真是大错特错。很多人心里压根就没有要赡养老人的意识,导致许多老人需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或者他人救济来度日。
(四)、有些家庭夫妇二人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子女无人照看,增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大多数时间都是无聊不知该干什么,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
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 ,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但是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就很有限,根本就难以担此重任。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是文盲或者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担心他们学到坏习惯等等。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都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对于这些在调研中出现的问题,真切的出现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是空巢老人的家庭中的共性,在调研中,有以下两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并且可以呈现出上述问题,也能够帮助我分析问题原因和提出解决对策。
在云南省大理市的一个县有一个东门社区,东门社区位于金华镇经济商贸中心,214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面积约1平方公里。东门社区现有住户658户,人口1797人,公共户单位13家。户主名字叫谢运钧,妻子叫何连润,谢运钧该户一家四口,其儿子(谢志新)现在昆钢工作,已外出工作10余年,女儿(谢丽珍)现任一小学教师,因女儿属外嫁,现在丈夫家生活,很少能回家探望老人原两老人一直在家生活,后相互照顾,生活水平属中等,但儿子结婚生子后,他妻子随儿子帮忙照看小孩,一年只能回家1-2次。谢运钧本人一人独自在家生活,比较孤独。去昆明随儿子生活几月后,因不习惯那里的生活环境,加之周围没有熟悉的人,不久即会剑川一个人居住生活,平时生活一人自理,闲时去老协与朋友打麻将娱乐,其余时间基本一人独自在家,一年仅参加社区在九九敬老节组织的活动一次。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的案例。除此之外,离东门社区不远的西门社区也有一个类似的家庭,户主和妻子年龄都是七十多一些,家中儿女双全,大女儿嫁人嫁到昆明市,婚后只有过年前后回一次老家,小儿子和妻子去了广州务工,平时也是不回家的,还把孩子留给父母照看,两位老人总是力不从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教育上。儿子和儿媳每月都会寄钱回老家,但是广州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有时候两位年轻人也难以寄回大数目的钱,有心孝敬却无力。而两位老人总是报喜不报忧,尽量不麻烦儿女,他们不得不下地劳作,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有时候病了就挺一挺,因为高昂的医药费不去医院检查。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是一砖一瓦筑造的,在我们分析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需要知晓原因,才能和有效避免。对症下药,找准原因,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空巢老人养老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子女的养老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赡养义务,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道德底线,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全社
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宏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加强德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推广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关怀活动,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享受家庭的亲情关怀,以防老人因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一些悲剧发生,使之在祥和温馨的社会环境中安度晚年。鼓励、倡导子女赡养老人,积极创造条件,为居家养老提供舆论支持。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可增加一定的休假;对爱老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一定的惩罚,在法律上予以一定的立法支持。同时,对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从而使更多的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二)、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当地的养老设施和政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发放补助金或者进行医疗补助等。
政府要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在资金供给上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采取政府补贴等形式,为享受补贴的空巢老年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购买养老福利服务。研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投向,不断促进养老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对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在财政资金、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合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募捐等社会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拓宽思路,逐步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建设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发展机构养老上,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等,使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均衡发展、互为补充,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外出务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务工时限没有固定性,基层政府应实施动态补位养老服务。“好钢用到刀刃上”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把贫困老年人救助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当地尽快发展经济,吸引当地青壮年回乡创业。
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地区,绝大部分是贫困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无
致富门路。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为村民找准致富门路,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特别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以减少空巢老人数量。
(四)、当地可以考虑成立关爱空巢老人的组织,可以招纳志愿者,或者让有条件的低年龄老人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让有条件的、年龄不是太大的老年人在组织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既可以充实生活,又可以帮助到大龄老人,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空巢老人养老难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就必须要在制度体制方面进行调整,还要在道德层面对年轻人提出要求和教育。在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的努力下,空巢老人养老难这一社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缓解甚至解决。同时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隐忧,譬如政府的资金短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个人的积极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不惧怕出现问题,我们有信心可以解决问题,相信未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不是绊脚石!
第五篇:空巢老人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 1定义以及现状:“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2这种社会现象会引起的社会问题: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3解决措施:1).老人: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其次,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
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2).儿女: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3)社会:政府应完善服务政策,社会各界人民应给与空巢老人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