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文章

时间:2019-05-14 20:5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策略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策略文章》。

第一篇:教学策略文章

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初探

摘要:加强学生语感能力是教学中的核心任务,训练语感的最重要方法是朗读和阅读。通过朗读与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掌握语言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关键词:语感 朗读 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既然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十分必要了。

一、朗读与语感培养

学生在诵读课文时,不但可以做到“不懂解说,自晓其义”,更可以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感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想发挥朗读在语感的重要作用,需做到“三要”。

(一)朗读的数量要足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蜻蜓点水,没有数量的保证,会使朗读趋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提升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慢慢掌握课文内容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出作者蕴涵的意图,对课文的词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有深切体会,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实的感受。例如,《掌声》一文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到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二)朗读的品质要高

如果朗读不求质量,只求数量,那么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要想提高朗读的质量,学生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最后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以其丰富的文学和思想营养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一中心似乎不难理解,但如果读起来平白无力,怎能算深透、到位? 大娘送打糕累昏倒了,救伤员失去了孙子,小金花救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这些往事都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以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志愿军,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投入地读,读出真情。对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则可采用激情示范朗读、学生跟着自由读、指名个别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场景跃然纸上,使“再见了,亲人”表达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这样就能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又如,品读《秋天的雨》时,教师可通过三方面进行:初读,读准读通,巩固生字新词;再读,读流利,可就词、句、段等内容质疑问难;悟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秋雨的美。如此循序渐进地进行品读,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深层的意蕴,从而形 成语感。

(三)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若是过于单一,学生就不会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用不同朗读的形式。例如,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问读”的形式; 对于精彩句子较多、段落较长的段落,教师可采用“选择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例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教师可让学生推荐了平时读书最好的同学来朗读,也可让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学生来朗读,还可让愿意朗读的学生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朗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

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数量多、品质高、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提高了对课本内容中的词句、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的感知力。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其朗读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语感与朗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二、阅读与语感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多数情况下,我们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

(一)整体感知,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语感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要求对言语对象整体地、全面地、笼统地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例如,教学《掌声》一文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围绕“掌声”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如教师可提出“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掌声? 她得到掌声后心情怎样”等问题。在学生读后,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这一办法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获得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课文,培养语感

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等,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语文知识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必要条件。语文知识为语感培养提供了理性经验,使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的语感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升华。所以,在品读课文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细微处也非常重要。对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比较,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性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叶圣陶先生就很注重对关键词的分析。他曾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诗句中的关键词是“圆”和“直”,通过对这两个词的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诗中旷远、荒 凉、寂静的意境。

(三)拓展延伸,培养语感

这一步骤是指学生在课后再次回味课文、阅读课文,完成作业。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语感培养为主题,知识的练习要以应用性为主。如辨析反义词、同义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练习,剖析课文中语言特色的练习等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有切实的言语体会,使语感得到培养。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储备语言材料,这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 400 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 136 篇。对比旧版课程标准,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 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 14 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难怪王尚文在《语 感论》中说:“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吸取营养和甘露,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指导他们做好读书摘记,让他们分类摘录优美文章选段、好词佳句,指导他们制作阅读卡片,而且有布置,有检查。这样可使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积累了语感,使教学研究学生能及早进入“阅读自动化”,养成读书习惯,为今后进一步阅读大量文章打下基础。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何愁语感“营养不良”? 厚积必能薄发。只要我们重新审视、认识积累的价值,引导学生有效阅览,定能培养学生良好 的语感。

数量多、品质好、形式多样的朗读,并加以整体感知、精细阅读、扩张知识面的阅读,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在语感领域中尚有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而且,语感的形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训练,而是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

低年级语言教学之我见

杭建芳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我觉得,挖掘文本中语言训练的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材最大的价值。字词句段篇皆是语言教学的内容。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则以字词句为主。笔者下面谈谈在低年级教学中利用教材开展语言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图片开展语言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学习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当把文字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时,就更易于儿童的理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图片进行语言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我觉得这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尤其是将作文写形象、具体的很好的一个点。但是,如果直接让学生想象着说,学生的语言一定是比较贫乏的。在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在一起,先向学生展示了一部分小写他们去过的一些地方的图片。然后再出现语言训练: 小鸟跟着小树去了______,看见了 ______;去了 ______,看见了 ______。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刚才的美景说出来,让我们闭上眼睛也能仿佛再看到。学生一个个高举小手,说得有声有色。我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让学生扩充内容,用语言再给大家画几幅美丽的图画,学生 兴致盎然。而我根据学生所说在黑板上画起了简笔画,相机指导,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除去这些特意设计的图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或者再现了课文的某个精彩片段,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蕴含其中,很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也是我平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对比开展语言教学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文章缺少了这些词句,就不会显得那么精彩。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升华。比如二下有篇文章《猴子种果树》,文章描写乌鸦、喜鹊、杜鹃劝猴子的话结构相似,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找一找这一规律,进而再让学生找一找相似中的不同。学生会发现,每段话的结尾都是不一样的,分别是“你有这个耐心吗?”“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比较之下,学生会发现,这三句话表达的都是猴子没有耐心,等不及。那为什么课文要用三个不一样的句子来表达呢? 都用“你有这个耐心吗? ”不好吗? 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这样读起来文章更有趣,大家更愿意读。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

“ 我的生日到了,妈妈把我想买很久的书送给了我,我______”

“昨天进行了语文测验,今天,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一百分,我 ______”

“ 我 把 捡 到 的 十 元 钱 交 给 了 老 师,老 师 表 扬 了 我,我 ______”

让学生学着书上的写法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吗?因为这些经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是多样的:“我开心极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心里乐开了花。”“我开心地亲了亲妈妈。”“我高兴得喊起来:‘我得一百分了,我得一百分了!’”“我觉得无比快乐。”等等。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动、奇妙。此外,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词语的运用,更可以通过将去掉这些词语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彩。

三、创设情境开展语言教学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中,如若没有对文本语言进行充 分地感受、体会与感悟,抛开作者情感,放弃感悟涵咏,把字词句从语境中剥离开来,进行孤立机械的操作和演练。这样的训练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也违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征。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来展开语言教学。如教学《木兰从军》,文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说服”,即要说得对方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答应。然后,我创设情境,请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很多学生原来以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就行,在演一演的过程中才发现,仅这样说很快就会被父母反驳回来,根本不能算“说服”,自己还得继续说。正是在思维不断的碰撞中,学生说服家人的话语不再那么单薄,他们想到了说家庭的现状,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想到了说国家的忧难,虽为女子,但在国家面临灭亡的时刻也有为国分忧的责任;想到了安慰父母会小心行事,不让他人发现自己是个女子;想 到了说会勤练武功保护好自己,让自己平安归来。学生真正做到了“说服家人”,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显而易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又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中要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汉语有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不需要多讲。故事的价值并不止于故事本身,它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经由故事引向它背后的意义世界。下面是我在叙事性文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第 一,叙事性文章的教学首先应该关注人情世故,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借一条小狗被自己送到医院解剖,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世态,同时 巴金也毫无情面的解剖了自己,拷问了自己的灵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严酷的生存状况。一个语文老师决不能 让学生淹没在故事的迷雾中,而应该拨云见日,让学生通过故事洞见时代的本质。

第 二,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关注人性。伟大的作品并不着力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淋漓尽致地去描绘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复杂的 情节,它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桑地亚哥的风采、神韵,塑造了一个硬汉子的形象,借以表达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人可以被消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欧·亨利的《警 察与赞美诗》里写到苏比屡次想被警察逮捕,都未能如愿。忽然,他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的声音,随着庄严神圣的乐曲,他的被扭曲的人性一下子苏醒了。这些故 事都放射着人性的光芒,一个理想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而教师理所当然是这样的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

第 三,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融入激情。经典叙事性文章都是包含感情的,阅读者决不可以置身事外,做客观冷静的解读。而要做到不置身事外,教师首先必须进入角 色。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江洲司马连青衫都湿了,你怎么可以无动于衷呢?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艾青对保姆的深挚的爱和 感激,超过了对他的亲生父母,对此,你又怎能不受感染?忽视感情,造成课堂沉闷,像一潭死水,其结果决不仅仅是课堂不活跃的问题,而是很容易造成学生精神 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叙事性文章有如此丰富的情感资源,一个教师如不充分利用,不仅是愚蠢的,而且也是严重失职。

第 四,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进入细节。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细节。凌空蹈虚,搞宏大叙事,这种情况只能培养粗枝大叶的人。语文之美,故事之美在于细节。错过 了细节,也就错过了语文最美的风景,也就错过了欣赏、学习的机会,错过了成长。我在讲《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特别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但竟在执政府 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 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厌其详地描写三位爱国学生被残 杀的经过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弹从背部入的细节,表明卫队是从背后射杀学生的,驳斥了说请愿者是“暴徒”的流言,张静淑、杨德群救助中弹的刘和珍却被射 杀、张静淑连中四弹以及杨德群受伤后又被猛击两棍的细节,则说明了卫队的暴行“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以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谈的,在教学方法上,还应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深 刻理解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想象力的。想象一个故事,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从借项链,到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哪一个环节能离开想 象?正是有路瓦栽夫人那样的虚荣,才会有借项链;路瓦栽夫人戴上项链在舞会上出尽风头,以至忘乎所以,才会有丢项链的事情发生;而以路瓦栽夫妇的好面子,丢了项链是决不会赖帐的,于是才会有赔项链,而对于一个他们这样的家庭,赔项链又谈何容易!他们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这真是一朝风光,十年辛苦,故事承载 的意义何其深刻!

会 讲故事的高手决不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透,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调动读者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使故事完整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红楼 梦》中写宝玉挨打之后,黛玉的眼睛肿的像桃似的,这一个“眼睛肿得像桃似的”的细节,足以让读者想象到,黛玉不仅哭得伤心,而且哭了很久。鲁迅先生的《孔 乙己》的结尾部分,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孔乙己是死是活,只写了孔乙己一直欠着酒店十九个钱,而孔乙己是从不拖欠酒账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到,孔乙己的结 局肯定不妙,即使是活着,也比死强不了多少。能够想到这一点,对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了。

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把学生引入想象,否则故事就会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只有运用想象,才可以复活故事,复活故事背后的意义。

关 于体验,它强调阅读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到阅读过程中去。前面说的融入感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说的,其实从教学方法上讲,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高手 总是把读者引入一种生活,特别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这种生活,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更需要一份“切己体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一段负荆请 罪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宽容之类的美德,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感受、领会、体验的问题。一个人认识到宽容不 如体验到宽容,因为认识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长期偏重理性、认识,忽视人的感受、体验,不知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 景,错过多少成长的机缘。

总 之,故事里承载着人情、人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引向美丽的人文世界。当然这种引导应当是自然而然的,是从故事自然引申的,而不是 像过去那样硬性拔高;而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恰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只有让学生想象、体验故事,故事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故事只有进入学生的 心灵,才有可能促成学生言语、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

2007-12-20

该文刊于《河北教育(基教版)》2008年6期

第三篇:基于言语形式学习的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

基于言语形式学习的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

言语形式是指文本中承载作品主题、思想感情的具体的内容形式。作为编进教材的选文,每篇都凝聚着编者的智慧,每篇都有其独特的、典范的言语形式和文字运用的学习点。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阅读教材分为四种文体――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较之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说明性文章的范畴相对宽泛一些,是广义上的说明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这类文本更多的是带有说明性的童话、小品和记叙文等。这些文章比较浅显,在内容及言语形式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更好地发挥它的教学价值,教师应对其合理归类,恰当选择言语形式学习点,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习得阅读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一、理解编者意图,合理归“类”

通行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教材,它是由一篇篇选文构成的,编入教材中的文章,我们称之为文本。王荣生教授认为文章一旦变成文本,它就不仅具有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原生价值,还具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即教学价值[1]。为了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编者在编排选文时可谓用心良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清楚了解了编者意图,对文本进行合理归类,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找寻到不同类的说明性文章独特的言语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言语形式学习。梳理苏教版小学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所有说明性文章后,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宽泛概念的)主要有三类。

1.景物、景点和建筑类

这是说明性文章中最多的一类。其中,有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等;有状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等;还有介绍著名建筑的,如《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类文章,编者一般都是成组编排,每单元安排3~4篇结构、表达顺序等言语形式相似的课文。结构上,这类文章一般为“总分”或“总分总”;表达顺序上,或按时间顺序来布局谋篇,或按游览先后顺序运思成文,或移步换景,或点面结合。

2.科普知识类

这一类文章是严格意义上说明文。文本内容要点明确,表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方法在这类说明性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从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神奇的克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和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

3.事理说明类

这一类文章最少,它类似于中学阶段要学习的议论文。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让他们学习纯说理的文章会很枯燥。因此,编者在编排这一类文章时,并没有集中安排,而是与故事性很强的1~3篇叙事性文本或富有哲理性的经典古诗文编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如《说勤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第五单元的首篇,下一篇是“叙事性文本”《李时珍夜宿古寺》。编者这样编排处理,旨在利用下一篇课文的事例对上一篇《说勤奋》的事理进行形象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也是尾篇。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前三篇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通过具体事情突出人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品质。《滴水穿石的启示》是对前三篇文章的概括,先写结果,再写原因,最后写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单元编排,或用相关故事来验证说理性说明性文章的观点;或用说理性说明性文章的观点来概括“事例”的内涵。同时,也引导着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感悟同一单元中这两类文章中的“故事”“例子”在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二、整体解读文本,恰当选“点”

分清了文章的类别、理解了编者的意图后,下一步就是对说明性文章的整体解读和言语形式学习点的恰当选择了。毫无疑问,不同类别的说明性文章,作者在表达顺序和说明方法的选择上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在立足文本整体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言语形式学习点开展言语实践。

1.选文章结构点

景物、景点和建筑类的说明性文章,结构鲜明,或在开篇、篇中、结尾都有一个中心句,文本内容围绕中心句展开;或点面结合,总体特点概括介绍与重点部分详细描述相结合;或整体上首尾呼应,体现此类文章结构上的严谨性。这些点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此类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点。例如,《三亚落日》开篇以“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总起,然后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和夕阳滑落前、滑落时的美丽景象。《秦兵马俑》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以过渡段的形式出现在第三自然段,处于课文中间,既承上启下,又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规模宏大”,作者先概括介绍三个俑坑的大(面),然后详细介绍一号坑最大(点),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对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本文教学重点),下文用了六个自然段,详写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略写车兵俑、弓弩手和马俑。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2.选内容选择点

“科普知识”类的说明性文章,科学性强,中心鲜明突出,富有条理性,语言确切、简洁、通俗生动。这一类文本言语形式的学习,一方面要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要点材料,文本中的这些要点材料前后顺序是如何安排的。另一方面要学习文本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方法。前者是抓住要点,后者是初步领悟基本说明方法,两者兼备,缺一不可。例如,《恐龙》一文,作者从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条理有序地介绍了恐龙的相关知识。为了让谁也没有见过的恐龙生动形象地再现,文中多次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麋鹿》(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按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传奇经历的顺序,形象具体地介绍了它的坎坷命运。类比鲜明、委婉含蓄,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文中的这些要点和行文顺序,就是科普知识类说明性文章言语形式的学习点。

3.选论证方法点

事理说明类的说明性文章,一般先提出问题(表明主要观点),然后运用事例证明观点(选择事例论证),最后总结观点或者提出倡议(发出号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此类文章,开篇一般用一个设问句、比喻句或一个现象引出观点,或者直接切入正题。前者如《说勤奋》,文章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设问句开篇;再如《学与问》(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以“……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形象的比喻句开篇;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则以“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的自然奇观引出“观点”。其次,这类文章或者选择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展开论证(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或者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如《说勤奋》《学与问》)。以上的观点引出和展开论证的材料选择方法就是这一类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点。

三、领会课标要求,扎实习“法”

阅读是习得语言的过程,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过程,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2]。为了避免将说明性文章阅读课上成“知识教学课”,上成“资料分享课”,教学要“以本为本”,依据教材展开有效的听说读写,从而习得此类文本阅读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1.习得要点知识

要问说明性文章教什么?言语形式学习学什么?笔者认为,抓文章要点是此类文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读通文本,在读中理解内容、提取信息、获取知识,落实知识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疏通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获取了“要点知识”,还在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提取信息、获取知识的语文技能。这样的教学既落实了知识目标,又实现了能力培养目标。例如,《恐龙》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提取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相关要点知识;《神奇的克隆》提取克隆的含义、克隆的重大意义、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和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等要点……

2.习得表达顺序

通过研读文本提取相关信息,只是说明性文章言语形式学习的第一步。因为这类文章不像“叙事性文本”那样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它是通过如实的解说,给人以知、解人之惑。它的特点是“明白性”,结构必须突出条理性,即言而有序。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要从言语形式学习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初步阅读抓住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通读文本,然后对所有“要点”信息合理排序,从中发现文章的逻辑顺序。这样的言语实践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定能习得这一类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这一类文章语言的条理性。例如,通过对“要点”整理排序,学生发现《神奇的克隆》是按照“概念―实例―意义”这一逻辑顺序介绍克隆知识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通过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比较,按大胆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上一样,也有水和生命存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照“总分”结构组织材料,先总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然后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等四个方面分述,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因此,这类文章的言语形式学习,还要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放在引领学生研究文章的表达顺序上,放在体会语言的条理性上,放在训练条理表达上。

3.习得说明方法

说明性文章除了结构上条理清晰,它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为了达到说得清楚,让读者读得明白,它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诸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例如,“也许”“可能”等一些表示推测、猜测、估计的限制性词语或概数词,在说明性文章中的使用,乍一看,很模糊,细品味,却是很精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的“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和“……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两句话。其中的“也许”和“可能”两个词,充分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行文中用词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用去掉这些限制性的词语,进行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其准确遣词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具体的说明方法在言语表达上的优越性。《秦兵马俑》的第二自然段(兵马俑规模宏大)、《埃及的金字塔》第三自然段(胡夫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五自然段(国家歌剧院),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初读圈画数字,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字说明的准确和说服力。通过与生活中熟悉的对象进行类比,感受这样的说明方法对要说明的事物特征和事理的强调作用,然后再读比较,内化数字,体会这样表达能让抽象变得形象,使枯燥变得生动,进而充分感悟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优点。因为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的三段构段方式典型、说明方法相似,教学中还可以拓展延伸,进行写法训练。

语文教学要以本为本,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真正把教材当成例子,真正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阅读课堂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作为方向,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目标。说明性文章的言语形式学习,要在整体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归类,准确选择言语形式学习点,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习得阅读和表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陈国庆]

第四篇: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

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在说明性文章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学习说明事物。

关键词:文体 说明性文章 要点 说明方法 准确性和严密性 表达

《课标》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课标》之所以称“说明性文章”,而非“说明文”,是因为在小学教材中,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并不多,更多的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带有说明性的童话、童诗、小品和记叙文等。不过今天的《恐龙》一文,基本称得上是“说明文”。说明性文章分两大类:一是说明事物类,二是说明事理类。《恐龙》《变色龙》《航天飞机》《金蝉脱壳》《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埃及的金字塔》等属于说明事物类的说明性文章,《读书莫放“拦路虎” 》《山谷中的谜底》《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会合作》等属于说明事理类的说明性文章。

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在为我校青年教师磨课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应根据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不应只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还应将视点集中到说明性文章本身的突出特点上。下面以青年教师执教的《恐龙》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炼文字知要点

对一个事物,一篇文章是不可能将它所有的特点说明得面面俱到的,作者总是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抓住说明要点是理解说明性文章的重要抓手。“抓要点”的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主要有两种:直白式、提炼式。

1.直白式

有些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所讲述的方法哲理,在文中用鲜明生动的语言直接表述。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耐心阅读,逐一找清找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找中心句。如《恐龙》一文,第2—5自然段分别以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恐龙是卵生的”直接点明恐龙的特征,起到了概括文段中心的作用。

(2)找首括句。如《金蝉脱壳》第一自然段中的“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这句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内容的浓缩,是“金蝉脱壳”全过程的概括,放在文首,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3)找过渡句。如《莫高窟》第3自然段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句,用形象优美的词语凝练地概括出莫高窟里彩塑和壁画的特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找尾结句。《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文章最后点明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对前面所举实例进行了高度概括。

2.提炼式

有些说明性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点,所要阐述的方法哲理,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那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去整理、加工、归纳、提炼。

(1)概括段意法。多数说明性文章是分段表述要点的,所以可指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并加以概括。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标题用破折号将说明对象突显在学生面前,那么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的呢?首先,我们可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再指导学生读懂这几个段落,用小标题的形式简要概括每段的段意,那么说明要点就一目了然了。

(2)理清层次法。有些说明性文章是按一定逻辑顺序说明特征、阐明事理的,对这些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在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讲了几层意思。如《精读与略读》,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课文的层次,感悟课文所要说明的主要意思。

二、品词析句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对说明对象展开说明和介绍时必须运用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应让学生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使用这些说明方法好在哪里。这些问题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以《恐龙》这一课为例,这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性文章,对于说明方法,多数学生一无所知,我们看看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恐龙》第二自然段,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即这段的说明要点。教师提问:为了说明“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作者举了哪些恐龙的例子?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让我们由少数即可了解总体情况。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描写雷龙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共分四步。第一步,让学生朗读描写雷龙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第二步,在理解“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看大象的巨幅图片,学生发出惊叹:真大啊!再出示雷龙的巨幅图片,同时将大象的图片缩小到雷龙的六分之一,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雷龙的庞大足以震撼人心,这时候,老师教给学生:课文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进行比较,来说明雷龙的身体庞大,这种说明方法叫作比较。第三步,在理解“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时,老师让学生听雷鸣,以评价指导学生朗读,再向学生讲解:把雷龙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这叫打比方。第四步,教师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来概括作比较、打比方的好处。在理解了介绍雷龙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课文又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梁龙、剑龙和三角龙的外形特点的,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一方面巩固对刚学会的“作比较”“打比方”的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新授“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仿写恐龙外形,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比较鉴别悟表达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性文章语言的最基本特征和要求。作者运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在语气的轻重、程度的深浅、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从而使说明非常准确严密。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我们发现作者经常使用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如:(1)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2)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据说„„(3)表时间:当时、刚刚、至今„„(4)表范围:部分、大部分、全部、一切、许多、一些„„(5)表频率:经常、有时、偶尔„„

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为例:

(1)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姓名命名。(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2)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3)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五下《埃及的金字塔》)

这些词语,乍一看,很模糊,细品味,是很精确的,有了这些词语,就能客观地介绍事物,不主观化,不绝对化。这种模糊与精确的矛盾统一,构成了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性文章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应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模糊词语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有依据可循的,在五下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而在中考和高考的试题中,若是考到说明文,那么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是必考无疑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小学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忽视词句的教学。

以《恐龙》为例,集中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语句是“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朱老师抓住句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第一步,先比较“以吃植物为主”和“吃植物”。“以„„为主”是理解上的难点,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参考了市质量调研测试题的形式,以选择题的方式(A只吃植物,不吃肉 B主食是植物,但有时也吃肉 C有时吃植物,有时吃肉),让学生通过选择,学会精确地表达,获得明晰的认识,然后教师举我们自己的例子:“以吃米饭为主”就是“主食是米饭,有时也会吃面条、饺子等面食”,以这样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对“以吃植物为主”的理解。接着比较去掉“大多”以后句子的意思有了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学生体会“专门”一词删去虽未改变句意,但不能强调出这些恐龙只吃肉不吃植物。最后,为了教会学生准确、严密地表达,在随堂作业中,还要求学生仿写时注意语言的准确,用上“大约”,让学生知道这是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甲龙重五六吨。以这样的词语教学作为起步,并在今后的说明文教学中进一步强化训练,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体会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是会超过一般学生的。

四、实践运用促迁移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说明性文章当然也承载着这样的任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运用习得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要求学生借鉴总分构段方式写一处景物;《航天飞机》,要求学生

仿照课文,编一则童话故事,介绍某个事物的特点;教学了《金蝉脱壳》一课,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并写成作文;学习了《黄山奇松》一课,要求学生介绍校园内的一种植物,用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恐龙》一课,结合课后习题5“把你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教师设计了运用说明方法描写恐龙外形的小练笔,同时提出语言准确的要求。在评价时,也紧扣要求,从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让读与写有机地结合,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练笔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笔,这是非常好的,否则就背离了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性、科学性”的特点,有凭空臆造之嫌。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第五篇: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

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225754)孙晓芳[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要搭梯架桥,让学生了解背景;聚焦语言,让学生深入体验;依托文本,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关键词]阅读教学 革命传统 课堂教学 题材[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5当前的语文教材,有不少革命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由此可见,教好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那么,对这种题材的文章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呢?

一、搭梯架桥,把握阅读起点由于革命传统题材

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225754)孙晓芳[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下载教学策略文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策略文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的文章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充分表达......

    教学策略122

    《教育策略》模拟试卷二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5分) 1、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的主张学习者之间......

    教学策略121

    《教育策略》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5分) 1、适宜的强化特点之一是强化能够增......

    有感于《实用教学策略》

    有感于《实用教学策略》 进修学校的学习任务之一就是阅读《实用教学策略》。业余时间我粗略的读了一遍,下面浅谈自己的读后感想。 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对教学策略的探讨......

    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 王小锋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书分析了数......

    幼儿园教学策略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语言信息交流频繁,成为每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仅是指其口语能力,也就是利用口语、说话来表达思想,交流......

    《教学策略》读后感

    摘录:(一)教学策略的含义策略是指“经过认真准备的包括为完成既定目的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的计划”。教学策略是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教学策略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

    改进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建设大马路小学梁惠群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 《重构课堂》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 “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