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村创新举措优化农村低保工作
XX村创新举措优化农村低保工作
背景
到村后发现本村农村低保管理还不够规范,尚存在少数拆户和“漏保”现象。
实施过程
一、落实“两个到位”夯实农村低保工作基础
本人到村后将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来抓,在工作过程中做到“两个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在村部开辟专栏宣传农村低保政策,组织村组干部认真学习各项农村低保政策,对于需要咨询和尚有疑问的村民耐心解答。二是工作力量到位。村委会成立贫困家庭收入协查小组和民主评议小组,对申请低保的贫困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入户调查核定,成员包括村干部、小组长以及部分村民代表。
二、严把“三个把关”实现农村低保阳光操作
在本村低保的具体工作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把入口“三关”,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一是严把申报关,由评议小组会议经民主票决,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拟保人员名单,随后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上通报了入户核查和民主评议情况,将结果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广泛征求村民代表意见;严把审核关,在拟保名单确定后,由贫困家庭收入协查小组入户调查核实,在 入户调查过程中,首先与保障对象本人见面,查看家庭人口、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开展收入测算并填写入户调查表;其次与保障对象邻居见面,详细询问贫困原因、家庭收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重点调查有无隐形收入,坚持“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调查责任制度;严把监督关,将结果在村部张榜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
三、建立“四项制度”做到农村低保动态管理
根据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复杂、农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等特点,建立四项制度,积极疏通“出口”做到农村低保动态管理,确保条件不符者应退尽退:一是群众社会化监督反馈制,接受举报核实情况后予以调整;二是定期复查及明查暗访反馈制度,及时了解低保对象收入变动情况;三是自动退保制,因病致贫的、病愈后超过低保标准的退保,子女就学致贫的、子女就业后退保,无故不配合复查的退保;四是村组干部不吃低保制度。
初步成效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村的低保工作杜绝了低保工作中的人情化和作弊行为,做到了无拆户、分户现象,真正实现了阳光低保,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因低保问题上访事件,我村的该项工作得到了市、县民政局、乡政府的一致肯定。
主要启示
通过强化我村低保工作的管理,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搞好农村低保工作,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准确性,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 透明性和公开程度,使农村低保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需要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宣传是前提。以前干部群众中存在着种种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模糊认识,这些都是对农村低保政策不了解造成的,只要把政策给大家讲清楚,群众就会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能享受,别人为什么能够享受。
(二)民主评议是关键。评议会上,大家面对面,每提出一户,因为都是本村人,多少都了解一点情况,既使有的人对该户不了解,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提醒和补充,情况都知道了,这样确定起低保对象来就容易得多,而且也避免了个别人随意上报和暗箱操作,增强了低保工作的透明性。所以农村低保对象报得准不准,关键在民主评议。
(三)入户核查是根本。民主评议只是初步确定了拟保对象,这些人到底准不准,就要靠入户核查来确定。去年,我们就碰到了这个问题,民主评议会上初步拟定的对象,在入户核查中,就中发现有3户家庭人口与评议小组议定的人口有出入,这使我们感到评议会上的结论并不完全准确可靠。所以,要提高低保对象的准确性,入户核查是一个必经程序和根本保证。
第二篇:段村乡农村低保工作自查报告
段村乡农村低保工作自查报告
县民政局:
根据县有关会议精神和渑纪字[2011]42号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乡党委政府对这次专项检查工作高度重视,于8月5日下午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结合本乡实际及早着手,有计划、有安排、有部署,积极开展低保自查自纠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及时部署
段村乡属省级贫困乡,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农村低保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体现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乡领导高度重视,把农村低保工作当做关系群众疾苦、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乡成立了以纪委书记为组长、主管民政的副乡长为副组长、纪检、党政办、民政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精心部署自查自纠各阶段工作任务。
二、加强宣传,明确责任
为加强本次工作的舆论监督,根据渑纪字[2011]42号文件精神,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和村政务公开栏进一步加强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设立了举报箱和投诉电话,凡是涉及到低保工作的,做到即访即查,查实即纠,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三、认真自查,及时纠正
我乡农村低保工作按照县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管理,按照评审程序化、公示规范化、发放社会化、监督多元化、建档标准化和管理动态化的要求做到“应保尽保”。实行以户为单位的银行存折“一折通”社会发放,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了农村低保政策的顺利实施,自开始发放以来没有保障对象反映资金未拿到手的问题。2009年我乡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85户,455人,2010年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86户,492人。2011年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79户,476人。通过乡村全面自查,我乡几年来低保对象除几个特殊群体(21基地、自卫反击战、艾滋病患者)的个别户外,其他低保户完全符合条件,审批程序经过入户核查审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非常严格,不存在拆户保、合户保、人情保现象。
四、存在问题
1、部分特困户入户调查时隐瞒了隐形收入给低保户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部分低保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生产自救意识,养成了他们的懒汉作风。
3、基于农村家庭收入的测算相当困难,基本上是以评议为主。
第三篇: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思考
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思考
——以三明市为例
内容摘要:自福建省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三明市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建立了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稳定的低保增长机制、刚性的资金约束机制,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三明市的农村低保工作还存在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困难,农村低保工作力量极为薄弱,补差和低保标准略显偏低等问题。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需要在加快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系统,强化基层低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经济差异确定补差和低保标准等方面着力,以发挥农村低保的作用。
关键词:三明 农村低保 工作机制 创新
2004 年1月,福建省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 ‚低保‛)制度,从而打破了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状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分析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才能使农村低保真正显示其效力。
一、现行农村低保工作现状
按照《福建省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规定》的要求,2004年1月起,三明市全面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并由量力施保到应保尽保,逐步走上平稳运行、规范管理的健康轨道,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建立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第一,评审程序化。每个低保对象的确定,须经过村委会初审评议,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民政审批的‚三审‛程序。第二,公示规范化。低保对象入保前,须经过两次公示,即村委会入户调查后及民政审批后,张榜公示。并对公示格式文本、内容和时间作了统一规定,公布咨询举报电话,确保公平公正,打造阳光低保。第三,监督多元化。通过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群众民主评议、社会舆论监督等渠道多管齐下,有效防止了滥用职权、暗箱操作、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第四,管理动态化。实行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差金额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每年10月对所有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年审,根据农村低保家庭人口或收入变化情况,办理续发、停发、减发或增发农村低保金的手续。第五、建档标准化。根据省里统一规定,各地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档案管理模式,实行‚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按统一标准整理资料档案,装订成册,规范管理。
(二)建立稳定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等适时调整救助标准,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先后三次提高低保标准,从2004年的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至1900元;2009年起,针对副食品价格上涨问题,先后两次按标准提高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同时于2011年3月在全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发放价格补贴。
(三)建立刚性的资金约束机制。在资金筹措上,对县(市、区)负担20%部分,列入各地政府财政预算,并实行县乡财政分级负担,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如大田县确定乡镇财政负担15%、10%、5%和不负担4个档次,明溪县实行县与乡镇6:4比例负担,并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年底再与乡镇财政结算,确保资金及时到 2 位。在资金管理上,将低保资金全额进入县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分户‛,每月(季)直拨县民政局,专户专管、专款专用。在资金发放上,统一实行社会化发放,即由金融机构按城乡低保金发放程序进行操作,将保障金发放到低保户存折中,低保户凭存折领取,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挪用。
二、现行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消除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待遇走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成为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存在困难。家庭收入的核算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基础,也是一个难题。福建省在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类收入基础上,虽然对劳务收入和各种临时、隐性的收入再作细化规定,但在实际执行时把握和准确计算还有难度。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因个人能力和就业机会不同,实际收入差异较大。另外,家庭成员界定难。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及(外)孙子女有赡养其父母、祖(外)父母的义务,但在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女儿出嫁以后,社会约定俗成不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没儿子的老人,没有固定的赡养人。同时,有的村干部在执行低保政策时,计算收入未按户为单位,而是以家庭成员中的某一成员或两三个成员有无劳动能力,来确定是否可纳入低保对象,因此有的地方出现一户保部分成员的现象。另外,个别村干部把低保政策当困难照顾政策,对家庭成员 3 有残疾等无劳动能力对象,给予纳入低保照顾。
(二)农村低保工作力量极为薄弱。落实农村低保工作,最繁重任务在基层,特别是乡镇民政的审核把关工作。但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乡镇民政办并入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没有专职干部承办民政事务,事务办的干部在遇中心任务时,还得服从其他工作安排,基层民政力量完全削弱。另外,大部分的乡镇社会事务办缺少必要办公条件和经费,进村入户的交通工具也难于保障。这样容易出现低保对象核查不到位,动态跟踪不及时等问题,有的应保不能尽保,有的应退不能及时尽退。
(三)补差和低保标准略显偏低。目前省定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58元,省定月人均补差为110元。三明市农村低保标准执行省定标准,人均补差在省定110元的基础上提高至119元,但与2012年三明市农村居民人均月食品支出257元相比,保障水平仍然偏低,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要求。主要因为:省定三明市低保资金筹措比例为省补助金80%,县、乡二级承担20%,且省级补助资金按核定数的月人均补差110元的80%给予补助,而新增人员和资金省里当年不补助,第二年按60%补助,且一年一核定,这种情况造成一些县、乡镇财政负担过重,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补差标准的提高;且低保标准动态调整的弹性小,增长速度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三、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创新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三明市广大农村中建立了‚一条重要的保障线‛,它保障了贫困农民最低生活,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 4 制,解决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加快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目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立法的滞后,不能适应其建设的需要,造成了工作上和管理上的许多不规范现象。因此,只有通过立法,统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的各项工作程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005年以来,民政部联合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启动了社会救助法的立法程序,《社会救助法》的出台将从根本上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才能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从而确保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不受侵害。
(二)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系统。一是开展低保票决制试点工作。由乡镇工作人员、村两委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政助理员和熟悉村民情况的村民代表等组成评议小组,召开民主评议票决会,通过对低保申请人进行现场无记名投票,以提高低保对象界定的准确率。三明市已有20%的村进行低保票决制试点工作。二是建立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按照‚一个机构、一个办法、一个平台‛的目标,建立一个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与公安、工商、税务、住建、社保、金融等部门协作,对居民的户籍、车辆、房产、公积金、社保、就业、工商、国土、国税、地税、金融资产等信息全面审查,推进低保救助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明市已在梅列区、明溪县、清流县、沙县、将乐县开展试点工作。三是要逐步完善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个人资信体系,从根木上解决受保障对象难确定的问题。
(三)根据经济差异确定补差和低保标准。一是探索城乡低保‚并轨‛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县按照‚城乡并轨、同城一体‛的原则,先行先试。梅列区自2010年起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农村低保‚门槛‛按年人均收入1900元标准进入,补助水平按照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350元执行,实现城乡一体补助水平,减少‚剪刀差‛。二是实施分类施保。在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分档补助的基础上,应对不同类型的低保对象区别对待,如对危重病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单亲家庭成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按保障标准增发20%、25%、30%不等的低保金,并实行审核制;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由于个人能力原因贫困,每人每月可根据实际按保障标准下浮10%比例享受,着力从帮扶措施上增强脱贫能力。这样,既能够保证贫困人口受到低保的覆盖,又可以真正做到‚保障到位‛。
(四)强化基层低保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县级低保工作机构。目前一些县在机构改革中,对县级低保工作机构没有明确,应给予明文规定,并核定人员编制经费;二是建立健全乡镇民政机构。根据乡镇所承担的救灾、救济、低保等众多的民政职能和繁重的任务,设置乡镇社会救助办公室,核定具体的行政编制人员;三是设立村级民政协理员。2012年9月起,三明市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管理办法,在村一级选聘民政协理员,做到有人做事、有人管事。同时,保证基层必要的工作经费,建议在下拨省级低保补助金的同时配套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基层特别是村一级干部的业务培训,加强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更好地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要求。
综上所述,农村低保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政府直接对困难群众给予‘兜底’式定期救助,是快速、稳定地解决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的重要渠道。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相互配合,统一行动,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低保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民政部门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林志达.农村低保制度绩效分析及机制创新—以闽四山区为例[J],财会月刊,2008(6)
[2]杨来胜、郭殿生.城乡居民低保目标选择与机制创新——以南京市为例 [J],人口学刊,2005(12)
[3] 刘祎.农村低保制度的缺失与创新 [J],陕西老年学通讯,2012(6)
[4]林春生.农村低保:创新救助模式 [J],安徽日报,2007-11-21 [5] 贾康、阎坤、鄢晓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对江苏省农村低保、医疗卫生和教育情况的调研 [J],发展研究,2007(8)
第四篇:创新举措,倾力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本站推荐)
创新举措,倾力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城关三小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经验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代表城关三小就我校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方针,把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创新举措,形成合力,群防群治,着力构筑学校安全工作绿色防线,不断追求学校综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特别是今年7月县委、县政府为均衡城区教育,把从占地不足8亩的老校区整体搬迁到80余亩的新校区,解决长期困扰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一英明决策,既给我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校区大了,环境变了,怎样才能抓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摆在我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抓不好校园及周边环境,谈何教育?校委会经过研究,形成了共识,必须把此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此,搬迁之时,我校班子成员、教师代表多次到新校区了解情况,查看每一个教室、功能室及校园周边每一个角落,同时聘请教育局校安办领导及建筑工程专家于胜利对新校区的校舍安全进行逐一查看,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评估和记录,依照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新校区校园及建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整改,同时认真摸排周边环境,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确保开学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美丽和谐的校园。开学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狠抓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健全组织抓队伍 成立了由马丽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及班主任为成员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形成校领导分年级、分楼层、分片抓,年级组长、班主任分工负责包抓班级的工作格局,成立了护校治安队,由2名中层领导、2名保安、35名骨干教师组成,排好值班表,做到24小时无空点护校,构建了强大的综治队伍和校园安全网络。
二、建章立制抓管理
学校根据工作要求和实际,制定了《综治工作职责及管理办法》、《综治工作责任书》、《安全工作责任书》、《周边环境治理责任书》,学校与各科室、各年级签订,科室年级负责人与各班老师签订,做到“一岗双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位,信息及时互通反馈;同时,建立健全了学校安保、校园安全定期检查、校园周边环境排查、巡查值班、路队护送等十多项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日常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安全工作、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安全教育纪实等情况,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年级科室天天抓,全体员工共同抓的良好局面。
三、多方联动抓实效
学校周边环境工作面广点多,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发力,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构筑多道防线。学校积极协调文明委、城管局、公安局、交警队、城关镇、刘桥社区等单位,共同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多次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周边设置了4条减速带、4面交通警示牌,治安巡逻中队常设值班室,24小时值班巡查,文明委、城管局多次执法取缔流动摊点。目前,学生上放学时段,校门前交通秩序得到了有效管控,学校周边治安情况良好,学校200米以内已无流动摊贩、游戏室、网吧和非法书店,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极大优化,学校综治安全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理解、关心和支持。
四、家校联手抓平安
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离不开家校联手,本学期,我校加大了家校互动工作力度,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召开全体家长会,发放3000多份致家长的一封信,特别是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在“文明交通,护花行动”志愿者活动中,500名热心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踊跃参加。家长委员会给家长志愿者们排好值班表,每天上、放学四个时段2个多小时与学校值勤教师,治安巡查中队干警们,一起在学校门前交通要道,指挥交通,维持秩序,宣传文明交通,风雨无阻,为3000多名学生安全通行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这一举措得到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委、县教育局、县广电中心赞扬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好评。
五、预防为主抓演练
综治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我校本着长效治本,人文管理的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宣传安全防护知识,培养自救互救避灾防灾能力,营造强大的安全教育氛围。实施安全教育进课堂,坚持每周一课,利用“四会”(校会、例会、晨会、班队会)及电子屏幕、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紧密结合季节特点和安全工作形势,对师生进行防交通事故,防拥挤踩踏、防火、防震、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和安全纪律教育。建立了校园安全警示文化,走廊、楼道等醒目处张贴温馨的安全警示语,成立校园安全执勤岗,校园、楼梯、走廊、大门口每天都安排教师执勤,并坚持路队护送制度。制定了24个应急处置预算,强化安全应急演练,培养了师生们突发事件和灾难下的自救逃生能力,取得较为显著的宣传教育实效。
总之,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 须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时刻绷紧校园安全这根弦,以综合治理为抓手,创新举措,精细管理,为构造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做好更大贡献。我的汇报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城厢街道四举措做好低保工作
城厢街道四举措做好低保工作今年以来城厢街道采取规范程序、动态管理、严格发放、加强监督等多项措施,切实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管理,增强了低保工作的透明度,保证了党的惠民政策得到了更好地落实。
一是严把程序关。严把低保办理的申请、调查、评议、监督、审批五个关口,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街道对上报的低保对象全面复核认定,符合条件的,经调查人员签名,张榜公布并无异议后上报县民政局。
二是实施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定期不定期调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将因病因灾返贫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同时对经济条件好转的脱贫对象及时去保,形成了“应保尽保、特困重保、超标退保”的良好机制。
三是强化低保金的发放。通过“一卡通”形式简化了发放程序,确保了低保金不被挤占、挪用,堵塞了低保金管理发放方面的漏洞。
四是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完善了农村低保工作责任制,各村(居)建立了固定低保公示栏,及时公布进保、退保情况,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一经发现关系保、人情保、骗保等现象,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黄研焦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