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乙未年正月二十)
2015.3.10.父亲离世一周年, 冥间日子甜不甜? 永别日子把你念, 感叹吾父真可怜.父亲离世一周年, 儿食三餐味不甜, 端碗就把亲人想, 美味佳肴难下咽.父亲离世一周年, 夜深人静难入眠, 闭目总把亲人想, 梦里见父在眼前.父亲离世一周年, 值此不曾听你言, 在日没有听你教, 如今想来泪涟涟.父亲离世一周年, 你的教诲记心田, 为人处事不莽撞, 不骄不躁有尊严.父亲离世一周年, 你的精神往后传, 教育后代勤耕读, 做人要做忠良贤.父亲离世一周年, 心潮澎湃直翻腾, 醮完海水难书尽, 为表情怀只片言.
第二篇:父亲逝世一周年祭奠仪式讲话稿
父亲逝世一周年祭奠仪式讲话稿
父亲逝世一周年祭奠仪式讲话稿
在父亲逝世一周年祭奠仪式上的讲话李保良2010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各位家人、各位父老乡亲: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功夫,父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一年的时间就在我漫无边际的思念中溜走了,觉得一年是如此的短暂,但我对父亲的思念却与日俱增。白天的时候,因为我在学习和工作,没有人能看出我这一年经历过什么,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思念父亲,特别是每当我收集、整理、阅读父亲生前的日记、书信、便条的时候,更是泪流满面,夜不能眠。我一直觉得父亲能活八十,至少可以进个八十,但残酷的事实摧毁了我的梦想,任何的遗憾和假设都无济于事,大量的思念和眼泪也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确实十分安祥,没有一点痛苦,但我们是悲痛的,因为他老人家还没活上八十,未过上几年舒适的日子,特别是父亲想去韶山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愿,由于儿子的不孝而没能实现。我的父亲是一块宽广的金土地,播育着希望的种子和健壮的树木;我的父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记载着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内涵;我的父亲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用茂绿的枝叶为家人挡风遮雨。今天是父亲过新月半的最后一天,再过2天,就是父亲78岁生日了,再过1个月,就是父亲离开我们1周年的日子了。如果按习俗,我们应分别在父亲生日和去世忌日设坛祭奠。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国的习俗也在随之改进。如近几年全囯兴起的网上祭奠,又方便,又很有意义,我已经在网上专门为公公、奶奶、父亲建立了纪念堂,只要有电脑,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祭拜他们。根据当今形势,同时也为了不过多打扰父亲在天堂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将这三项祭奠活动整合到今天一并进行,请父亲理解、恩准。必须指出,我们祭奠父亲的形式虽然有所改革,但我们祭奠父亲的目的不会有丝毫改变,请父亲放心。我们祭奠父亲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缅怀他老人家为党、为人民、为家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追思、学习他老人家的高尚品徳和良好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家每一个人积极投身祖囯、家庭的现代化建设。
各位家人、各位父老乡亲: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善良正直、勤俭节约的一生。父亲在60年的工作和生产劳动中所表现出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所形成的高尚品德、良好风范,是我们家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振兴我们家庭的重要精神力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父亲大人忠厚朴实、谦虚谨慎、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父亲一生待人忠厚老实,生活艰苦朴素,做事态态实实。他照顾弟妹是尽心尽力,帮亲戚朋友料理红白喜事是尽心竭力。父亲教育后代是费尽了大量心血的,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非常痛爱子孙后代,在物质上千方百计给予供养,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耐心细致进行教育培养。他非常痛爱子孙后代,但对后代的爱很有分寸、很有理智,从不骄生惯养。父亲为国家、为家庭、为乡亲做了很多事情,出了不少汗水,这是千真万确、有目共睹、人人佳知的。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父亲大人勤奋学习、不怕困难、工作努力、勇挑重担的优良作风。父亲完小都没有念完,但能写会讲,写的字漂亮得很,他是在农业生产、革命斗争和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是他的鲜明特点;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是他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他一生遭遇许多逆境、挫折,始终坚韧不拔、乐观向上。他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但他的意志一点也不薄弱,长期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父亲大人光明磊落、胸怀宽广、团结友善、顾全大局的崇高风范。父亲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宽广、无私无畏,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父亲始终自觉维护团结,从不说三道四,挑拨离间。他作风民主,注意倾听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他具有极强的大局观念,强调“凡是对全家有利的事情,大家都要勇于承担义务,坚决去办,而且一定要办好。”
各位家人、各位父老乡亲:回首过去,我们更加缅怀公公、奶奶、父亲等先辈为我们这个家的建立和发展建立的丰功伟绩;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一起牢记先辈们的遗嘱,以他们为榜样,同心同德,同艰共苦,锐意进取,为把我们家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家庭而努力奋斗!敬爱的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三篇:父亲逝世一周年祭奠仪式讲话稿
父亲逝世一周年祭奠仪式讲话稿
在父亲逝世一周年祭奠仪式上的讲话李保良XX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各位家人、各位父老乡亲: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功夫,父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一年的时间就在我漫无边际的思念中溜走了,觉得一年是如此的短暂,但我对父亲的思念却与日俱增。白天的时候,因为我在学习和工作,没有人能看出我这一年经历过什么,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思念父亲,特别是每当我收集、整理、阅读父亲生前的日记、书信、便条的时候,更是泪流满面,夜不能眠。我一直觉得父亲能活八十,至少可以进个八十,但残酷的事实摧毁了我的梦想,任何的遗憾和假设都无济于事,大量的思念和眼泪也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确实十分安祥,没有一点痛苦,但我们是悲痛的,因为他老人家还没活上八十,未过上几年舒适的日子,特别是父亲想去韶山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愿,由于儿子的不孝而没能实现。我的父亲是一块宽广的金土地,播育着希望的种子和健壮的树木;我的父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记载着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内涵;我的父亲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用茂绿的枝叶为家人挡风遮雨。今天是父亲过新月半的最后一天,再过2天,就是父亲78岁生日了,再过1个月,就是父亲离开我们1周年的日子了。如果按习俗,我们应分别在父亲生日和去世忌日设坛祭奠。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国的习俗也在随之改进。如近几年全囯兴起的网上祭奠,又方便,又很有意义,我已经在网上专门为公公、奶奶、父亲建立了纪念堂,只要有电脑,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祭拜他们。根据当今形势,同时也为了不过多打扰父亲在天堂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将这三项祭奠活动整合到今天一并进行,请父亲理解、恩准。必须指出,我们祭奠父亲的形式虽然有所改革,但我们祭奠父亲的目的不会有丝毫改变,请父亲放心。我们祭奠父亲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缅怀他老人家为党、为人民、为家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追思、学习他老人家的高尚品徳和良好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家每一个人积极投身祖囯、家庭的现代化建设。
各位家人、各位父老乡亲: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善良正直、勤俭节约的一生。父亲在60年的工作和生产劳动中所表现出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所形成的高尚品德、良好风范,是我们家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振兴我们家庭的重要精神力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父亲大人忠厚朴实、谦虚谨慎、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父亲一生待人忠厚老实,生活艰苦朴素,做事态态实实。他照顾弟妹是尽心尽力,帮亲戚朋友料理红白喜事是尽心竭力。父亲教育后代是费尽了大量心血的,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非常痛爱子孙后代,在物质上千方百计给予供养,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耐心细致进行教育培养。他非常痛爱子孙后代,但对后代的爱很有分寸、很有理智,从不骄生惯养。父亲为国家、为家庭、为乡亲做了很多事情,出了不少汗水,这是千真万确、有目共睹、人人佳知的。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父亲大人勤奋学习、不怕困难、工作努力、勇挑重担的优良作风。父亲完小都没有念完,但能写会讲,写的字漂亮得很,他是在农业生产、革命斗争和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是他的鲜明特点;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是他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他一生遭遇许多逆境、挫折,始终坚韧不拔、乐观向上。他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但他的意志一点也不薄弱,长期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父亲大人光明磊落、胸怀宽广、团结友善、顾全大局的崇高风范。父亲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宽广、无私无畏,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父亲始终自觉维护团结,从不说三道四,挑拨离间。他作风民主,注意倾听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他具有极强的大局观念,强调“凡是对全家有利的事情,大家都要勇于承担义务,坚决去办,而且一定要办好。”
各位家人、各位父老乡亲:回首过去,我们更加缅怀公公、奶奶、父亲等先辈为我们这个家的建立和发展建立的丰功伟绩;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一起牢记先辈们的遗嘱,以他们为榜样,同心同德,同艰共苦,锐意进取,为把我们家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家庭而努力奋斗!敬爱的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四篇:纪念汪国真逝世一周年 汪国真经典诗选
纪念汪国真逝世一周年
汪国真经典诗选
上世纪90年代,诗歌的火红年代,汪国真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980年代,汪国真的诗歌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1990年《年轻的潮》《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诗集相继问世,使汪国真红遍大江南北,那一年被称为“汪国真年”。最终“汪国真热”成为近几十年来最轰动的“诗歌文化事件”,汪国真也被誉为“诗坛王子”“20世纪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诗人”等。他的诗集发行量也创中国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2015年4月26日凌晨,汪国真因病去世,享年59岁。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却无法欺瞒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溶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又是雨夜 因为钟情也因为留恋一句温馨的话便让心 浮想联翩
春花入梦 秋月入梦积攒了四个季节的梦拎都拎不起来了沉甸甸
雨夜 又是雨夜却仍然不见去年那把淡蓝色的小伞
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回首 曾总想穿过那段最无瑕的时光去实现所有缤纷的梦想当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不禁顿足扼腕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便知该如何珍惜每一抹黄昏 每一缕霞光叹只叹光阴不肯倒流从此,再也不敢懵懂与疏狂初夏 从这个时候起我们把窗棂全部打开渴望风从远方吹来
不惧怕乌云我们期待雨也不躲避阳光我们向往安详的湖和汹涌的海
我们从春天走来带着青春的风采心中的玫瑰 为了寻找你我已经是 伤痕累累青春的森林真大啊你的声音 又太轻微 眼睛还燃烧着渴望心已是很憔悴真想停下来歇一歇怎奈岁月如流水
星星在每一个夜晚来临候鸟在变幻的季节回归我却不知该是等待你 还是寻找你——心中的玫瑰
月明星稀的晚上 请你记住这个月明星稀的晚上蓝色的风把沉思的菩提树变成了哨子轻轻地 轻轻地吹向飘在那泓涟漪上的一片薄薄的月光
湖边我用真诚的珠玑缀成一串项链挂在你柔美的脖颈上你流泪了尽管这串项链并不会发光
我要告诉你啊我要告诉你你再也不会孤独因为我思念着你你也不要迷惘我们既已站在一起还惧怕什么地狱还稀罕什么天堂青春时节 当生命走到青春时节真不想再往前走了我们是多么留恋这份魅力和纯洁
可是不能啊前面是鸥鸟的召唤身后是涌浪般的脚步和那不能再重复一遍的岁月
时光那么无情青春注定要和我们诀别时光可也有意啊毕竟给了我们璀璨的韶华和炽热的血液 我们对时光该说些什么呢是尤怨还是感谢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 不如坚忍在坚忍中积蓄力量默默耕耘
诅咒 无济于事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沦丧的更有 大树的精神
飘来的是云飘去的也是云既然今天没人识得星星一颗那么明日何妨做 皓月一轮风格 不是因为格外美丽不是因为异域沧桑风格自有一种力量
有一种深情叫忠诚 有一种深情叫忠诚有一种诗句血凝成有一种生活风雨里有一种回首是前行有一种男人叫血性有一种道路叫憧憬有一种幸福叫充实有一种人生叫永恒
远行,方有一种心境 夜阑人静偶闻遥远的吠声在这远离故乡的地方月光清凉如水树影婆娑如梦思绪缓缓地流动
忆起少年往事往事像窗外的流萤有几多可笑 几多可恼全被岁月一一抚平不知为什么今夕 会想起太多或许远行,方有一种心境记忆的雪地 当世界转瞬间改变不免有时黯然神伤不知是该紧紧抓住以往还是该早一点儿忘掉以往的模样 如果纯真失去了又怎么能再失去向往如果向往模糊了又怎么能不把心灵擦亮
让回忆中的雪地总是很白很白让感情的潮汐总是连着浩瀚的海洋历史的遐思 人生可以有涯风月却是无边戎马倥偬的岁月中犹能拨响闲的琴弦 抒写爱的诗篇那才是真浪漫 月儿一弯照战马低鸣也照画眉深浅照离人泪 杨柳岸也照慈母手中线
纵你有神机妙算又谁能识透谋臣的心思 帝王的机关君知否 常常是殿上风光和泪眼殿下繁华心黯然官场愁多计恨少杯中酒浓总觉淡能了却的是残生不能了却的是心愿 历史的衣袖悠悠一挥挥去的便是千年才情的五指轻轻一攥攥住的便是那唐诗宋词 元管明弦一次,便是永远 有一首经典名曲名字叫以吻封缄不知不觉听了许多年忆了许多遍这就是魅力吧一次,便是永远
生活告诉我们 蓝色的海洋金色的沙滩那是青春温馨的驿站曾经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只要心仪 远方不远
生活还告诉我们爱不是喜欢那么简单牵手不是有爱就能如愿就像不是所有的水都清洌甘甜就像不是所有的树都绽放花瓣我们不仅要学会争取也要学会让时间的流水洗去失意和忧伤还世界一个青春焕发的容颜
在往事潋滟的波光上 走过花期生命就不再是一张没有涂抹过的纸在往事潋滟的波光上记忆曾经与黯淡和辉煌相识
那是一种向往和平鸽衔着橄榄枝真实的生活却仿佛是一条琳琅满目的街市
不如意的时候不必匆忙向恨你或者爱你的人解释只要是波涛潮落自有涨潮时湖水清清 风的迷蒙雨的清醒蓝天下湖水里映着锈迹斑斑的青铜我感叹的是眼里 满是清清的湖水心里 何时方能湖水清清更把琴声抚向夕阳 长风 掠过黄昏里的湖面山坡宁静的心不禁被风吹得一波三折自然的美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扫荡她根本用不着为了征服 先遣使者 站在湖畔看能否依稀有些青山的风格更把琴声抚向夕阳一任心灵的城堡无声地陷落
第五篇: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5月22日,袁隆平铜像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落成揭幕,转眼袁隆平院士已逝世一周年,但他的“禾下乘凉梦”还在继续,从5月20日起,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巨型稻”在天津市宁河区正式插秧,这也是“巨型稻”在京津冀地区的首次大面积试种,“禾下乘凉梦”将在天津变成现实。仲夏来临,奔跑在“青春赛道”上的“我”,看着田间插下的一株株“禾梦”,我循着您的“足迹”,奋力奔向“终点”。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追随者。20世纪50年代,在许多先进西方国家都没能突破水稻研究瓶颈的背景下,面对“水稻杂种无优势”这一权威定论,袁隆平不拘泥于固有理论,敢为人先、冲破束缚、寻求真理。从异形稻到杂交稻再到超级稻,从三系法育种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袁隆平一直在创新、突破。作为党员干部,我要有追求真理的执著,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工作中要“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要“学而思”,不盲从、不跟随,在前人的智慧中注入自己的“小心机”,化解群众的“烦心事”,用实际行动不断推陈出新,科学工作方法,办好群众的“芝麻绿豆事”。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艰苦奋斗、躬耕田野的唯实精神的传承者。袁隆平一生都浸在稻田里,两个馒头、一个水壶,是他下田的标配,不论是炎夏酷暑还是三尺寒冬,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即使在生命最后几年,他的心也仍在试验田里,袁隆平用他一个人的艰苦奋斗换来万民的“俱饱暖”。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厚植“实干为民、竭诚为民”的情怀,树立“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信念,担当起为民谋福的使命,做唯实精神的传承者,俯下身、沉下心,把群众的“心中事”作为自己的“中心事”,把群众的口碑当做自己的“奖杯”,在自己的“稻田”里耕耘出“累累硕果”。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追梦精神的践行者。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水稻,期间遭到数次破坏,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远走海南,重新开始他的杂交水稻梦,终于在1970年发现了“野败”,为后来的三系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杂交水稻大获成功,袁隆平声名远扬,但他没有陶醉于“百尺之功”,仍专注于田畴,最终成功研制超级稻。作为党员干部,要敢于接受基层的磨练,努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言弃,敢啃“硬骨头”,敢挑“重担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追梦精神,以“强国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主动扛起复兴民族的重担,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永攀“更高峰”。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曾是《感动中国》为袁隆平院士写下的颁奖词,他为国为民,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让我们端起一碗“米”,细细品味袁老不断进取的冲劲,敢想敢做的魄力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
端起一碗“知识”的米,品味袁老进取的一生。袁老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定。他常搜罗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哪怕功成名就之后,袁老也从未停止学习,他说过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世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知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进步。
端起一碗“梦想”的米,品味袁老追梦的一生。上世纪60年代,袁老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时,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总是让人充满遐想,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是唯一的出路。无米让袁老绞尽脑汁想造米,但是水稻天生没有优势,于是杂交水稻的念头出现在了袁老的脑海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水稻三期,到如今水稻产量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常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因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坚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脸,才有了水稻高产梦的实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梦想,他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的脚步,用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要学习他“有梦想,了不起”敢想敢做的魄力,在基层工作中要信念坚定,不管碰到怎样的难题和困难,都不变方向、稳扎稳打、逐一攻关;要矢志不渝,只为心中所梦,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
端起一碗“淡泊”的米,品味袁老无私的一生。主持人敬一丹曾经感慨,每一次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评选晚会,总是见不到袁隆平先生。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甘为事业献身,袁隆平方能造福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因为淡泊名利,他才能在杂交水稻的天地里忘情驰骋。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宁静致远的心态,当你心甘情愿为某项事业奉献热情精力之时,这项事业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当你不为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就能获得洒脱、自由与快乐,乃至步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路过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赠的“重庆隆平五彩稻田景区”,特地去看了看,映入眼帘的是由稻谷组成的“乡村振兴”艺术稻田景观,袁隆平院士的形象、大足石刻等元素图案跃然铺展在这片他曾经工作的土地上,就好像这位老人从未离去一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端好“中国饭碗”,护好“百姓米缸”,捍卫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袁老用他“禾下乘凉”的梦想,把研发出的“巨型稻”画在了田亩上,打赢了粮食生产这场硬仗。袁老不是重庆人,却和重庆深深结缘,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这里生长着袁老亲自为当地规划的“五彩田园”,在“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仪式的当天,袁老更是发来了亲笔贺信:“我曾在重庆求学11年,大足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里是我追求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如今,静静地站在田坎边,这位“稻田里的拓荒者”依旧在田垄间温柔地微笑着,仿佛在用他那培育出无数稻种的双手,一一抚平这被微风吹起的稻浪。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或许是亲身目睹过饥饿,那一道时代的伤痕,也深深地刻印在袁老的内心,促使他不断地奔波在各地育种的路上,这是一场希望渺茫的征途,也是一场大海捞针的考验,但我们会永远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人,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血泪积淀去逐一闯关,只为能让我们十几亿人口吃饱饭,只为大国粮仓根基牢!袁老一生的都在躬身耕耘,他属于土地,也热爱着土地,我们相信这位“大地之子”所研发的稻种,一定会让中国的大地春华灼灼,秋实离离,岁稔年丰,穰穰满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袁老曾说过:“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2021年8月,当15亩的“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我又想起了袁老,想告诉他:“这次的‘巨型稻’高2米左右,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您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成真了”。袁老真正让“中国粮”有了“中国种”,以后人间每种下一粒小小的稻种,每收获一支饱满的稻穗,都是对袁老浓浓的思念!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转眼间一年已逝,美丽的拾万镇长虹村一派幸福祥和,袁老所题的“拾万稻米香,百姓奔小康”也正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心忧天下、不图名利,这才是我们真正该追的星,袁老在我们心中种下的种子,将长成那茁壮的五彩稻田,在阳光下泛起一片稻香,为更多的青年人指明远方,留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