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两首(合集)

时间:2019-05-14 20:5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两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两首》。

第一篇:诗词两首

2/14讲义 诗歌两首

登金陵凤凰台 崔 颢

李 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背景]

先看两诗所咏之题。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后代屡毁屡修。据《元和郡县志》载:“江南道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又传说仙人王子安在此乘鹤升天,黄鹤楼因此名闻天下,再加上崔颢之诗,更使此楼声誉不凡。

“凤凰台”在金陵城(今南京)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和谐,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古人多有题咏,但以李白此诗堪称绝唱。

[诗人] 崔 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善于写诗,才思敏捷。

[诗意]

一、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3.乘:驾。4.去:离开。5.空:只。6.返:通返,返回。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9.川:平原。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14.乡关:故乡。

二、(1)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⑸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艺术鉴赏]

1、艺术手法

2、两首诗歌比较阅读

3、考古资料表明,公元前473年时,金陵即建城池,而武汉在三国时才初具城市雏形,这时的金陵已作为吴国都城为人熟知了。而且“金陵”这座六朝古都积淀的历史的厚重深邃是武汉所无法比拟的,它留给后人的兴亡盛衰之感令一代代文人墨客咏叹不尽,那“念往昔、繁华竞逐”,“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悲歌响彻于历史的上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由此可见,两首诗所咏之题,表面看来无甚差异,深层底蕴却是一厚重质实,一轻缈肤浅。所以,一下笔,崔颢先输一着。

再看运笔构思。

崔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白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开头两句看来,两诗似无高下之别,故而王琦才说:“二诗首唱皆浅稚语。”但我们若仔细寻觅诗人的笔触,剔出诗中意象,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崔诗中的“黄鹤楼”留下的是一方没有生命的有限的空间,李白则把“江自流”这一极具生命动感的时间的无限给了读者。

由于崔诗用太多的篇幅逗留于仙人传说,所以他五六两句的过渡就显得力不从心,气不谐文,只好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为最后的两句感慨急忙来个铺垫。他由鹦鹉洲联想到当年写了《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诬陷杀害的往事,引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从开头的望云思仙,到此处的怀才不遇,意脉显然有阻断之痕,不是那么流畅贯通。

李白诗五六两句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描画的是辽阔茫远的境界,与上两句的深广相谐,较之崔诗的幽怨、凄迷要博大浑厚得多。并且诗人有意识地在这两句里又一次凸现了“水”这种意象,和上文的“江自流”呼应,有一种流动的质感。因为“水”无论在中国哲学还是文学中,都禀承了时间流逝、生命代序的独特意蕴,故而孔子站在水边才会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揪心之叹,李煜才会以“一江春水”借喻美好生命的不可再得。诗人一开始就咏叹的历史兴亡盛衰到此并未有丝毫阻滞,而是一气贯注。

两诗的收尾,是这场诗坛较量的最后冲刺,也是全诗的眼目。

崔诗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收结,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思乡之情;

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却深深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浮云蔽日”比喻奸邪蒙蔽皇帝。

虽然都是“使人愁”三字煞尾,但内涵却大异其趣。瞿佑在《归田诗话》里说:“太白结句……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王夫之在《唐诗评选》里也说:太白“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所谓“通首混收”即指通篇一体浑成,结句与全诗关合,而“扣尾掉收”却是立意在结尾点明,并未收揽全诗。王评可谓一针见血。连清朝御选的《唐宋诗醇》也承认“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李白以忧切昂奋的结尾、在诗中营造的浑大的意境、表现出的高旷胸襟和崇高境界而夺魁。

但如果我们翻翻唐人诗集,就会发现被后人评说了千百年的诗坛竞技实是一场擂台赛。因为崔颢《黄鹤楼》也是一首模仿之作。他对初唐沈佺期的一首题《龙池篇》的诗“笃好之”,于是写了《雁门胡人歌》意欲决胜,但没有成功,才下气力写了《黄鹤楼》,直把《龙池篇》比成了“俚谈”。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李白读了《黄鹤楼》,嘴上称善,心里却不认输,先写了《鹦鹉洲》一比高低,却因全赖模仿,未获好评,最后憋足了劲,写了这首《凤凰台》,远远超过了崔颢。

由此可证,艺术创作不排斥借鉴模仿,但其真谛却在于征服与超越。

[积累]

1、背诵

2、艺术手法鉴赏

补充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

2、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 中调(59至90字)

两段的叫“双调” 长调(91字以上

三段的叫“三叠”

四段的叫“四叠”

3、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

4、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

5、词常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词北宋豪婉约派柳永秦观羁旅行役怀才失意蕴藉清丽感伤愁苦词为艳科诗庄词媚以诗为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周邦彦雍容典雅沉郁顿挫苏轼视野广阔雄奇清旷南宋

6、放派黄庭坚晁补之豪爽清秀婉约李清照含蓄深厚真挚清丽语工而入律派姜夔清刚高雅峻峭幽邃豪放派陆游圆润清逸忧国悲壮以文为词辛弃疾体制恢宏激昂悲壮抚时感事

7、柳永,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年轻时到汴京应试,留连于秦楼楚馆之中,与歌妓们生活在一起,与她们填词谱曲,宋仁宗听后,不让其及第。四十七岁才进士及第。终生潦倒,死后由歌妓们捐钱葬在南门外。

8、他的词在表现手法上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多写城市风光,尤长于抒发羁旅行役之情,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表现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表现下层歌妓的不幸和她们内心美好的愿望;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望海潮》、《雨霖铃》、《夜半乐》等。著有《乐章集》。

作者在既没有取得“名”,也没有取得“利”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飘西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对于归乡,更是有一种千回百转、四顾茫然的矛盾心态。内心酸甜苦辣,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了。

上片写登临所见到的残秋景色。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在深秋萧瑟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增无穷伤感,耐人寻味。下片写登临所感,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柳永仕途坎坷,一生潦倒。漂泊失意的经历,使他对羁旅行役的生活深有体会。

品读与探讨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请从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圈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感情上的作用。领字上片“对”、“渐”、“是处”、“惟有”;下片“不忍”、“望”、“叹”、“想” 领字的作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共有八个韵脚,调名“八声”,表明这八个韵脚与音乐有密切关系。领字用去声最为发调,本调领字多用去声,也是为了歌唱时悠扬动听。上片先用“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秋景。又以“渐”字领起“霜风”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是处”两句一转,刻画出众芳凋谢的秋景。“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示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就隐然言外。

下片即景抒情,“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然后用“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并与下片起句相互呼应,然后以一“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末尾又从“想”字引出对方倚楼怅望的形象,由此一气贯注而下,既写自身,又用来对照双方相思之情,显得质朴深厚,情深意长。我们平时感知外界景、物,无外乎有以下角度:虚与实明与暗远与近视觉形象:浓与淡形与色高与低大与小听觉形象:动与静远与近虚与实大与小触觉形象:冷与暖软与硬滑与涩嗅觉形象:浓与淡润与燥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两首练习

(一)毛泽东词二首练习

一、基础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ìn()园春 shǔ()风流人物 妖ráo()素guǒ()成吉思hán()fân()外 yǒng()梅 花枝qiào()2.填空。

(1)《沁园春•雪》,作者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名,“雪”是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这种体裁也叫________。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________”。

(3)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4)填写出《卜算子•咏梅》的小序“________________”。3.解释加粗的词的含义。

(1)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略输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原驰蜡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花枝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沁园春•雪》的上阕,填写下表。

层次 描绘的画面 描绘方式 一 北国雪景 景物的特点 ________ 概括描写 ________ 长城:________ 大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银蛇舞 ________蜡象驰 想像描写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修辞手法 互文 夸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 北国风光 三 ________

二、能力题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________图。其中属于静态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属于动态描 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

(2)“望”字在这段文字中的作用是()A.总起 B.总括 C.统领下文

(3)“望”的领起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一段的表达方式有()A.记叙 B.抒情 C.议论

D.描写 E.说明

(5)属于虚写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望长城内外”一句的朗读节奏是()A.望长城/内外 B.望/长城内外 C.望/长城/内外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④欲与天公试比高。()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词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的,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的感受怎样?

三、创新题

6.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品析词中“更著”和“开”的作用。

(2)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比较此词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你对梅花的感觉如何?请写一个小片段来赞美梅花(要抓住梅花的特点来写)。

(二)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给画线的字词注音。

惟余莽莽()

成吉思汗()

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寂寞()()驿()站 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2.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l)惟余莽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略输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数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犹有花枝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寂寞开无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更著风和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节奏停顿标志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 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揣摩品味甲乙两段文字中画线的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雪飘(形象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运用叠音,读起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描绘北国的壮丽景象,蕴涵着磅礴的气象)

C.北风卷地百草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6.乙文中的下列诗句与甲文写景视觉角度相近的一项是()

A.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划线的四个句子赏析不够恰切的一句是()

A.第①句赋予雪中的高原以动态的美感,犹如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或舒展柔美,或奔腾壮烈,显出奔放活泼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B.第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特别艳丽多姿。作者调配了两种反差很大的色彩,点染修饰,显得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了青春气息。

C.第③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雪之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奇异景象。“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出了诗人对边塞奇景既好奇又留恋的真情实感。

D.第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色,用“愁”“惨”修饰形容,感情色彩十分强烈,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势。

二、阅读测试题

(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画线字注音。

蜡()象

分()外

妖娆()

今朝()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 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词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三)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红装素裹()

折腰()略输()

稍逊()

成吉思汗()

今朝()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顿失 tāo tāo()江山多 jiāo()

一代天 jiāo()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惟余莽莽()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2)惟余莽莽()

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3)顿失滔滔()

A.立刻

B.停顿

C.安顿(4)须晴日()

A.必须

B.须要

C.等到(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6)稍逊风骚()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1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1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

13.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_________的气势,_________的风格。

15.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_________,下阕_________,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景,《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在气势上比《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胜一筹。

16.这首词描写_________的一个场景,表现_________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沁园春·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毛泽东诗词两首》教案(范文)

《毛泽东诗词两首》教案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

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

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在武汉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

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

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

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

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

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寥 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师演示)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 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四篇:庆祝祖国60华诞诗词征文两首

《忆秦娥 东方破晓》

南湖夏,东方破晓赤旗加。

赤旗加,踏碎三山,插遍华夏。

民族共和五十六,半个世纪兴我家。

兴我家,思想理论,时代浪花。

《望江南 牡丹艳》

牡丹艳,梦想把琴舒。

神舟嫦娥向天漫,到处新瑞美颜出。

富国共宏图。

第五篇:诗词两首忆高中同窗情

值此癸巳年高考来临之际,想自己毕业将近两年,今日翻阅同学录的时候,看到了当时自己写在上面的留言,不由对远方友人、同学倍加思念,故作诗词两首,以忆友人。

七律·忆寒窗

东升朝日遍洒红,尽闻读书朗朗声。战鼓擂鸣沙场中,豪情大志存于胸。谁知青春寒窗苦?三年两日试英雄。梦魂照壁千里外,何时逍遥与君共?

念奴娇·忆寒窗

朝日东升,红遍洒,听尽朗朗书声。循声探问,人道是,沙场战鼓擂鸣,笔锋穿空,刀光剑影,斩杀万千敌。胸怀大志,一时满腹豪情。遥想初聚当年,看军训伊始,雄姿英发。烈日汗撒,闻呐喊心中不在彷徨。忆往神游,多情应笑我。三年苦读,两日疾书,笑看百转轮回。

派派

下载诗词两首(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两首(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以《李清照词两首》为例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高效教学 ——以《李清照词两首》为例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新课改的内涵真正落实到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

    诗两首

    第一单元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

    原创诗两首

    古老的大陆 赖伟荣 一片古老的大陆,曾生存着美丽的精灵。 然而,却因这片天地的主宰者的自我混乱 而崩塌 日月星河没有了, 大山没有了, 江河没有了, 最美妙的生命也没有了。 崩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

    诗两首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1、词语: 促进、深夜、记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遍地、插花 2、背写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3、多音字: 挑:tiāo( ) tiào( ) 4、拓展积累写秋古......

    儿童诗两首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

    诗两首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的内涵,体味人间至爱亲情。 课前预习 1. 字音字形我掌握: 叠成匿笑祷告沐浴嗅到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