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1.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其排列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结构面临着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发展的趋势。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缺损家庭、重组家庭、流动家庭等等。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长期相处、关系密切,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面个方面。子女不但要从家庭里得到生存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气氛和生活秩序,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未成年的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可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生存和生活,他们一步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不
好,对他们的身心影响极大。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要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4.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下三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4.1 专制粗暴型:父母专制、蛮横、任性、不讲道理,以圣人和教训者自居,忽视孩子人格的存在。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者退缩心理,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撒谎、破坏,甚至偷盗犯罪等行为。
4.2 冷淡型:一些父母因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者父母关系不良,导致对孩子管教不严、或者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私;胆怯、孤独等性格。
4.3 溺爱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从不违背孩子的意志,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直接受害的是孩子本身,孩子向父母提出的种种要求,父母从来都不加分析,一一照办。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则容易形成任性、自私自利、专横跋扈等性格。5.家长自身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长的素养,指的是家长平时的修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化素养。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家长素养直接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庭教育的方向。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假如父母整天沉迷于上网、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其子女在学校往往表现为经常不遵守纪律、厌学情绪严重等不良现象;假如父母开口闭口都说脏话粗话,其子女在学校往往不可能是一位文明而又有礼貌的学生。可见,家长自身的素养也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要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总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史仲芳.心理与健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2]俞国良.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彭飞.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4]冯忠良.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第二篇: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姓名:杨仕敏 学号:1626120005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也是目前社会所忽视的也是日益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培养。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下面重点谈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 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主要环境,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所以,家庭对于孩子最初心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父母可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可能是孩子最坏的老师。如果父母让其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其孩子在接受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也可以说比较规矩,遵纪守法;反之,如果父母让其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就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
3、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其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孩子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国内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状
1、教育理念有失偏颇: 第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型。第二,“顺其自然”型。这种现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前几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因为大多说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而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所以就导致教育理念偏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型就是什么都要管,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是父母严格规划好的,孩子没有发言权,也没有任何主动权,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下。“顺其自然”型就是放纵
其孩子自由发展,不管他。这种教育理念,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不受父母重视的感觉,孩子就会比较叛逆,个性比较张扬,很多就会成“小混混”。
2、溺爱泛滥成灾。
这种类型很容易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家里,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父母成了孩子忠实的执行者。这种教育方式,就让孩子“为所欲为”,反正父母也不管,长期这样就容易产生出各种不健康行为,比如说偷窃、打架、沉迷于网络等等。
3、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多,而与孩子共处时间却明显偏少,亲子关系淡漠。随着现如今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收入逐渐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增多,但是天天忙着挣钱,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周都见不着面,这样一来,亲子关系就慢慢变得冷漠。因为相处的时间少,沟通的时候就不多,而孩子在成长期又大多敏感,所以关系冷漠是必然的。
4、重视知识学习,忽略品德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看重孩子取得的文化成绩,但是往往忽略品德教育。在我们村就有一个,他的父母都只关心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对于他经常偷别人家的东西这事,父母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以后长大点就不会了,所以放任发展也不管。到现在,那个孩子都15岁了,偷窃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才看到事情的严重性,但是现在纠正已比较困难。孩子的品德大多数是在小时候形成和养成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这点,注重孩子从小的品德修养,不要等到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想着去管,那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往往是得不偿失。
5、缺乏适宜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
这点我想到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第一,父母行为习惯差,比如个人卫生方面比较邋遢,东西乱七八糟的放着,还爱抽烟,爱喝酒,这样营造的家庭环境就是乌烟瘴气的,不宜与孩子健康成长;第二种是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整个家庭环境比较沉闷,也不宜与孩子成长;第三种就是父母忙于工作,经常不回家,把孩子一个人扔家里,这种容易让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在我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的父母基本上一周都不回家,她周末放学回家都是和奶奶一起住。因为处于现在这个时代,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很多东西都不懂,孩子就不喜欢和他们交流。所以那位学生性格就变得孤僻,平时在学校的时候也只和那几个朋友说话,整天一副忧郁的表情。所以,家长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处于现代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社会中的青少年,大多聪明伶俐,兴趣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说,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以及爱发脾气等。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下面是三点个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一些家庭不能与子女很好的沟通。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中小学生辍学、轻生、暴力指向家庭等悲剧事件,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大问题。在我国约有17%到20%的学生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障碍。
在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位女同学:“我是一名初二女生,自从上了初中,我和我的父母总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我的母亲一直对我要求很严格,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对我一讲再讲,有时甚至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让人简直受不了;我的父亲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只有在周末才能回一次家,偶尔问问我的学习,从不与我谈心,也从不带我出去玩。我有时想,我的父母怎么不象其他同学的父母呢?但父母还总是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的父母在以他们认为好的方式对她,并且在实施这种方式之前并没有征求这位同学的意见。而这位同学也只是在心里面有疑惑,去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医生,并没有与父母谈心,没有说出自己的疑惑。所以说,造成这位同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父母与子女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
2、一些家庭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的父母一起经营着一家销售公司,由于他们一直都忙于工作,小明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从小到大,父母总是给小明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对小明物质上的要求有求必应,想要什么都尽量满足,但是基本没有时间陪小明,也从来不问他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变得孤僻、沉默寡言。。
我们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到,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物质上的要求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尽量满足要求,零化钱之类的尽量多给,但是自己只忙于做生意呀,赚钱呀,连和子女坐下来聊一会的功夫都没有,一心还想着都是为了孩子才在外面打拼。但是物质的需求是一方面,心理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有研究表明:长期对孩子的心理世界忽视和冷漠,容易让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
3、—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负担。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教心态是可以理解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成为人中龙凤。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人一出生,首先接触的环境是家庭,人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学习知识也是经父母和家庭奠定初步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感受、评价、态度、教育方法等产生的偏差,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各种障碍。尤其是父母的不健康心态,包括不正确的教育心态和不健康的心理,都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最简单的例子,现在这个社会,孩子的周末作业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很多家长还是在周末的时候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做决定之前也不考虑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得住,这些往往就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四、家庭教育应该如何改善
那前面我们看到了现状,也分析了原因,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家庭教育到底应该如何改善呢。
1、加强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就是孩子这所学校的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因此,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教育好子女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社会及国家各方面。具体的加强父母责任感,我们可以这样做: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要保持理智,要吵架可以换个孩子不在的地方,不要影响孩子;忙于应酬的父母应该尽可能早点回家,和孩子多些相处的时间,一起吃吃饭也好;经济不宽裕的家庭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现在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就是父母缺乏责任感的一个表现。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物质方面的需要,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具体的可以采取陪孩子练习琴棋书画,可以带孩子一起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等等。通过这些家庭活动,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毕竟我们再忙,有首相忙吗?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
父母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采取适宜的方式。随着平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日益发达,我觉得作为父母,了解一些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另外,我们要反对“棍棒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说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一个家里不要总是父母说了算,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转换角色就是说,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决定时,想一想“这样做真的是为他好吗?这样做他能够承受得住吗?”等等这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人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具体的家长可以这样做:放学路上少接送,一周有五天,可抽两天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就可以沟通交往;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串门。这些方式都可以扩大孩子交往的范围,让她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总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张华伟.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辽宁经济,2010(11)[2]吴双玲.吴道鹏.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科学导报,2014(18)[3]陶德春.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家庭心理医生,2015,4(4)
第三篇: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耿尧天 2013115588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青少年当今上网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85%以上是青少年群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高学历未婚男性青少年。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2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2.1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2.1.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的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时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常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是探讨问题,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2.1.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世界,不仅要求青少年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2.1.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
2.2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2.2.1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2.2.2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谩骂、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诈骗、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色情诱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2.3%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浏览过色情网站,有2.4%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总之,网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人学会上网并运用网络资源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已经深入到社会和家庭的各个方面。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四篇: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既重要又复杂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缺陷。本文从这个三个方面阐述家庭环境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关键词:青少年;家庭环境;心理健康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压力呈多样化,不仅来自自身的成长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且也有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外部压力。如果对此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情感困惑、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2010 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康人格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突出,除 16.9%的小学生表示每次考试前不会紧张外,其余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确实产生影响。因此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讨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缺陷以及家庭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来阐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关系里,处理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对家庭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不健康的父母关系是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因素之一,据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父母关系会造成孩子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心理疾病。父母在家庭里冲突越频繁,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差,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交往以及由此建立的稳定的关系。它是连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关系的桥梁,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其影响更直接、更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出整体的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状况。有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具有预测作用,特别影响青少年情感关系、社会性方面等方面的发展。另外吴念阳等人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至少存在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不良类型的亲子关系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敌对等等。所以,应该建立、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的老师,对子女是影响是深刻也是深远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的表现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是最早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
(authoritarian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 style)三种类型。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根据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与安莉娟研究结果是一致,即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总之,父母采用爱、温暖的、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出现青少年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子女仇杀父母等恶性冲突事件。
三、家庭结构缺陷
1.单亲家庭
刘鸿雁认为单亲家庭是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 18 周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国外很早对单亲家庭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也涉及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Hoskell 等人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大约是双亲家庭少年的 1.5 到 2 倍。
A.Paettn((1997)等人比较了单亲与双亲家庭青少年抑郁情况,结果发现单亲家庭青少年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倾向,且单亲父亲家庭的女孩抑郁程度更高。虽然中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开展的比国外晚,但是已经有很多的研究结果。在单亲家庭与双亲
家庭的研究比较中,刘建勋等人研究认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比双亲家庭子女更易出现过分早熟、对人冷漠、交往不良、敌意和品行障碍等。胡雯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双亲家庭;自尊水平、网络使用情况,单亲家庭青少年与双亲家庭青少年是有差异的。父母在家庭里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类型单亲家庭里,缺失母亲家庭青少年比缺失父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过敏、冲动和身体症状上,同时自尊水平较低。单亲母亲家庭中缺乏父爱的男孩多半孤僻、胆怯,女孩则冷漠、拘谨、沉默寡言。在缺失母亲的家庭中,男孩容易产生懦弱或逆反的心理倾向,女生由于缺少母亲的关心和体贴,没有模仿对象,也会造成人格发育不健全。
2.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而形成的。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更趋于孤独、冲动、倔强、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喜欢冒险等特征,其中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突出;离异家庭子女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消极情绪、不良情感、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等心理问题。说明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学业、情绪、性格、智力等都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田祥铭对成都市 202 名中学生采用 SCL-90 量表进行了测试,得到类似上述的结论,离异家庭中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偏执方面问题突出。他也发现了离异家庭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中生更严重。父母离异后随父生活的中学生比随母生活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在困难、紧急情况时,离异家庭的子女缺乏父母的充分支持,消极地解决问题。由于长期的负性情绪困扰离异家庭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封闭自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
3.丧亲家庭
丧亲是指家庭里父亲或母亲的死亡。生死离别是人生不可免的事,特别亲人的死亡,丧亲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学者 Balk 经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丧亲青少年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如震惊、麻木、迷惑、忧虑、恐惧、寂寞和气愤。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反应有所减退,但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事过两年之后仍有一些死亡情绪,如罪恶感、迷惑、寂寞和愤怒,伴随有睡眠困难、缺乏食欲和自杀念头。在面对丧亲事件,青少年一般经历面对生活的巨变、体
验丧亲的痛苦与失落、在哀伤中继续生活、重新诠释死亡四个哀伤过程。完整经历四阶段的青少年适应良好,而不能顺利度过这些阶段的丧亲青少年则心理发展受阻,产生心理问题。如在“5·12”大地震灾难中丧亲的青少年容易出现灾后萌生自我罪疚感,心理麻木、冷漠,逆反和厌烦等现象。因此,丧亲
对青少年心理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个体功能,比如情绪、人格、人际关系、价值观等方面,还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家庭功能间接影响其个体功能。正如丧亲青少年所表述的“母亲(父亲)去世发生后,我的个人成长轨迹改变了”。
4.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后再婚重新组建的家庭。再婚家庭子女的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难于适应复杂的家庭关系,与继父、继母缺乏情感交流、沟通不畅,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等不到满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严重者人格和心理异常。绝大多数孩子表现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情绪起伏较大。对学习、生活缺乏兴趣,不自信,意志力缺乏、消极对待。杜亚松等人对上海市 20 个区县10 类特殊家庭 2 055 名 8-21 岁的子女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发现男女性别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显示特殊家庭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8.1%,男女性别行为问题发生率在再婚家庭为
8.4%。据有关专家统计,80%左右的再婚家庭的子女在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同国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继子女的功课成绩要普遍差一些,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成绩测试的分数也不理想。还普遍表现内在行为的问题,情绪问题。此外,相比那些与双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继子女更倾向于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父母去建立自己独立的家庭。
5.留守青少年家庭
留守青少年,是指年龄处于10岁到18岁之间,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孤独无助、焦虑不安、人际敏感、自卑自闭、逆反敌对和早恋倾向等。《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造成了她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征。留守青少年的不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以及自我不和谐。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低,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支持不够,更消极方式应对生活事件。在不同性别留守青少年
心理健康比较中,龙军等人的研究发现,留守女生更容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方面的心理问题,留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留守男生更不乐观,留守男生比留守女生更易冲动。
四、总结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综合上面所述,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生活环境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不健全不正常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对于幼儿和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这些影响因素能作为独立变量,也可能作为中介变量,而且各种家庭因素之间也会发生交互作用。但是这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不能包括所有的因素,并只揭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部分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对于家庭变故和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在影响子女成长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众所周知,刘亦菲出身于离异家庭,但这很可能是她成功的积极因素。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参考文献:
[1]张贵勇.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报告发布[N].中国教育报,2011-03-16(002).[2]骆风,陈秋梅,刘惠良.家长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93-96.[3]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
(4):812-816.[4]Nancy Darling&Laurence Steinberg, Parenting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PsychologicalBulletin,1993:113(3).[5]李柞山.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4).[6]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3.[7]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0(3):60-65.[8]康耀文,陈燕.我国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6).[9]龙军,沈英.赣南地区乡镇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64-265.[10]林燕,吴芸杉,张进辅.不同家庭气氛下子女人格特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146-149
[11]郭成,阴山燕,赵慧.高中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1(6):61-64.
第五篇:各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各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告别儿童时代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无法摆脱对父母心理上的依赖,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自己在心理上的独立,因此个体此时处于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焦虑中。而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分别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情绪氛围和阶层地位入手,讨论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关键词: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阶层地位,青少年心理
一、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也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身上的优点,如勤劳、善良、进取心、宽容,对子女的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重要因素。实际上,许多学生之所以敬重父母,其根源也在于父母有良好的人格,而父母良好的人格品质又容易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成为子女模仿的主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效果,更有利于父母言传身教,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团队精神,而学会合作首先从亲子关系开始,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走向人生的基础。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更亲近父母,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给孩子安全感、幸福感,使孩子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 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容易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青少年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容易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三、家庭情绪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情绪氛围,是由每位家庭成员共同创造。温暖、和睦、互助,或者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研究证明,父母如果存在抑郁、反社会人格障碍等行为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暖的家庭情绪氛围,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处理问题时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家庭阶层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的阶层地位往往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挂钩。而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发展。有研究表明,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父母的职业类别则预示着不同的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和家庭的物质生活等,这些都是与他们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转而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许多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即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家庭亲和度、孩子学业成绩等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吴念阳, 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4(4).[2] 刘海鹰.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 王中会, 罗慧兰, 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 2006(3).[4] 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 2009(6).[5] 郑月清.亲子关系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校园心理,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