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时间:2019-05-14 20:0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作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作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第一篇:写作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作文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阅读知识短文,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2、通过训练学生运用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试着写出材料新颖的文章。教学难点: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方法:写作训练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一些困惑,并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谈到自己在 选材和组材上面的一些不足。

二、新授: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 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

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

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逐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1)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3)避开主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三、范文学习:

以《我的母亲》《好雪片片》《卖白菜》为范文让学生分析这些文章的选材和组材的优点在哪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心得来总结写作过程之中如何灵活使用这些方法。

操作步骤:①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围绕这一中心选取了个什么样的人

③什么样的事情最能表达确定了文章中心

④什么样的动作、神态、语言符合你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自己写作,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并且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点评,让学生可以写出新颖的文章。

写作话题:军训

作文讲评可采用对比法。欣赏两组作品,一组是选材和组材都比较好的作品,另外一组则是较差一点的。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两组作品哪组写得比较好,好在哪里,不好的又在哪里。比如假:虚假的、没有经历过的材料;大:刻意选取所谓重大、深刻的材料;空:没有真情实感、感情虚假;俗:选取的材料陈旧。这个过程之中主要让学生找不足。并且老师这个过程中还要加以指导,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概括作品好在比如材料新颖、典型、以小见大等等,在总结的过程之中教给学生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第二篇: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教案 建议一:可以采用写作训练法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

本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并试着写出材料新颖的文章,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训练写作的过程之中掌握这些方法,并会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达成本文的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第一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一些困惑,并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谈到自己在选材和组材上面的一些不足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谈谈,讨论可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这些困惑的一些方法,老师再适时地加以指导,教授给学生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办法,比如选材材料要真实、材料要典型、材料要新颖等,组材要截取精要、舍本逐末、以小见大等等方法 第三步:老师可以找一些范文让学生分析这些文章的选材和组材的优点在哪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心得来总结写作过程之中如何灵活使用这些方法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自己写作,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并且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点评,让学生可以写出新颖的文章 建议二:可以采用赏析纠错法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老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两组作品,一组是选材和组材都比较好的作品,另外一组则是较差一点的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两组作品哪组写得比较好,好在哪里,不好的又在哪里比如假:虚假的、没有经历过的材料;大:刻意选取所谓重大、深刻的材料;空:没有真情实感、感情虚假;俗:选取的材料陈旧这个过程之中主要让学生找不足并且老师这个过程中还要加以指导,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概括作品好在比如材料新颖、典型、以小见大等等,在总结的过程之中教给学生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课后作业让学生查一些资料,自己赏析一些写作的比较好的作品 第二课时:

主要让学生运用上一课时所学到的方法来练习选材和组材,写作文章老师加以辅导,让学生尽可能写出在选材和组材方面都比较好的作品

相关资料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 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

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

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逐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1)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3)避开主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

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第三篇: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建议一:可以采用写作训练法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并试着写出材料新颖的文章,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训练写作的过程之中掌握这些方法,并会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达成本文的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第一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一些困惑,并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谈到自己在选材和组材上面的一些不足。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谈谈,讨论可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这些困惑的一些方法,老师再适时地加以指导,教授给学生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办法,比如选材材料要真实、材料要典型、材料要新颖等,组材要截取精要、舍本逐末、以小见大等等方法。

第三步:老师可以找一些范文让学生分析这些文章的选材和组材的优点在哪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心得来总结写作过程之中如何灵活使用这些方法。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自己写作,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并且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点评,让学生可以写出新颖的文章。

建议二:可以采用赏析纠错法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老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两组作品,一组是选材和组材都比较好的作品,另外一组则是较差一点的。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两组作品哪组写得比较好,好在哪里,不好的又在哪里。比如假:虚假的、没有经历过的材料;大:刻意选取所谓重大、深刻的材料;空:没有真情实感、感情虚假;俗:选取的材料陈旧。这个过程之中主要让学生找不足。并且老师这个过程中还要加以指导,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概括作品好在比如材料新颖、典型、以小见大等等,在总结的过程之中教给学生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课后作业让学生查一些资料,自己赏析一些写作的比较好的作品。

第二课时:

主要让学生运用上一课时所学到的方法来练习选材和组材,写作文章。老师加以辅导,让学生尽可能写出在选材和组材方面都比较好的作品。

相关资料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

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记叙文组材的方法: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

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

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2.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逐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1)

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3)避开主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3.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

(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4.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

5.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

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

第四篇:写作指导:记叙文如何选材

记叙文如何选材

材料是组成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文章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那么,记叙文如何选材呢?

一、紧扣题眼选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我们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文章才有灵魂。

二、材料要真实。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内容的。要善于从生活积累材料,这样才能有事可写。而只有材料是真实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文章就会有生命力。

三、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即事件不能太多,要做到以一代百,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四、要选择新颖而有意义的材料。我们应该选择一些自己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写,才能写出新意来。

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新颖而能很好凸现中心主题的题材,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于选材是这样要求的:“题材新颖,真实可信,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但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标准》的要求,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请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1.材料虚假,有悖常理。

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必须源于生活,漫无边际的“瞎想”是无法体现作文要求的。

2.材料平庸,内容雷同。

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交往,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总是令人感到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3.选材游离于中心之外,偏离主旨。

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如果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但如果一味地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题。

4.原样照搬,不加裁剪。

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部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图省事,不动脑筋,照搬照抄作文材料,或者是干脆将平时见到过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新的文章来,又或者把自己平时写过的文章,不论是否与考试话题想切合,一概“拿来主义”,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选用材料的方法: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的,具体可依照下面提供的方法进行操作:

1.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老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选材要敢于表现。但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同学为选材而犯愁,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同学人为的缩小了选材的范围,而把选材的方向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积极向上的大事上,他们认为凡作文,必写高尚崇高,一定要写出积极的意义和向上的精神,因而他们的作文总是排斥自我的,排斥心灵的参与和情感的宣泄。

“真情的呼唤”的作文:当老板的爸爸与手下打工妹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佯装不知真相而忍辱维持着家庭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能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但终于爱我的爸爸提出了与妈妈离婚的要求,万分悲痛的妈妈在无奈中向爸爸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让处在升学重压下的儿子能安心学习,向儿子隐瞒离婚的实情,于是他们瞒着我离了婚,还假装维持着过去的关系,知道事实真相的“我”不忍戳破事实的真相,心底滚动着的是一腔真情的渴望,它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呼唤再拥有一个真正的家!最真的情也许就包裹在你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其实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都装着这样的“感人”、“美丽”和“真实”,只是出于某种顾虑将它深埋于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冲破自己设定的心理防线,勇敢的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作文装上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我们是可以寻找到浸透情感,足以感人的素材的,从而使作文具有感人的力量。

同样是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文里,另一个同学叙写的是这样一件事:开租车的妈妈瞒着爸爸为即将升入高中的“我”积攒了一笔钱,但赌钱成癖的爸爸发现并很快输掉了这笔血汗钱,一向逆来顺受的妈妈终于愤怒了,在那个晚上与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失去理智的爸爸把妈妈打得遍体鳞伤,并且迁怒于“我”,撕毁了“我”的课本,砸碎了挂在墙上的与妈妈的合影像,一记重重的耳光,疼在脸上,更痛在心上,也粉碎了“我”所有的美好幻想„„不必再叙述,沉重的事情道出的是来自心底的痛苦与苦闷,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呼唤也当然是发自肺腑的。作文需要这样勇敢的选材和大胆的表现。

2.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

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庸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

3.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4.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

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5.把想像的情景写下来。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6.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

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7.选材的角度要小。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犯这样一些毛病:让他们写长江,他们必然溯源到江头,飘流至江尾,浩浩荡荡三千里;让他们写长城,他们就会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贪多求全、贪大求圆,是作文一大忌。

8.选材要兼顾细节。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9.善用课本中的材料。

教材上的内容我们一般记得准,理解得透,中考作文中若能巧妙借用课本材料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人意外的惊喜。

湖南长沙中考满分作文《走进桃花源》,就善于运用课文《桃花源记》中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桃花源人想象成外星人的后裔,他们为了逃避星球大战,逃到桃花源隐居起来。后闯进渔人,因担心渔人泄密,又登上飞船消失在蔚蓝的天空中。

鲁迅说,孔乙己的“科举梦”永远不会“圆”,而2004年满分作文之一《梦“圆”破庙》的作者偏说,孔乙己梦“圆”破庙。文中的孔乙己、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掌柜、丁举人等人物形象和鲁迅笔下的一点都没走样,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编故事的能力。作者将课本中的人物巧妙地编织进了自己的文章,真是活学活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另外如《孙权劝学》、《愿做罗布泊的胡杨》、《阿Q新传》等都是成功借鉴课本进行写作的范例。

10.利用你的阅读储备。

安徽省中考作文曾经提供了一封傅雷家书,从材料中考生不难发现命题者的意图:要注重生活中的小事。其中满分作文《当项羽遇上孔明》中,先简笔介绍二人,然后安排他们豪忆往昔的对话。巧笔过渡后,用二人独白的形式现身说法地揭示了蕴藏于生活中的哲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要慎言行。文章的素材信手拈来,借用古今历史文化名人及事迹来论证主题思想。可见,平时知识的积累对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苏高考蒋昕捷同学以《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就是得益于他平时的阅读积累。据说,他上小学时,便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酷爱书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厚积薄发,一篇文章背后却是深厚的阅读积淀。

相反,我们不少同学写“坚韧”就想到张海迪,写“诚信”就用狼来了的故事,大家千篇一律,怎不令人生厌。文章本来就要传达新信息,你说的大家都知道,你思考的大家都思考了千百遍,文章怎能给人新鲜感呢?

如: 岁月如画,生活如诗。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请以“那是一首诗”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要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确定写作内容。我们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指代某一时间段。如“童年是一首诗”“初三是一首诗”“春天是一首诗”等。

(2)指代某一地点。如“故乡是一首诗”“308寝室是一首诗”“清晨的校园是一首诗”等。

(3)指代人物情感。如“父爱是一首诗”“奶奶的唠叨是一首诗”“师恩是一首诗”等

(4)指代某事物。如“那片竹林是一首诗”“大自然是一首诗”“那微黄的灯光是一首诗”等。

总而言之,作文选材要新颖,要独到,要具备生活的气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什么样的素材叫新颖?王蒙说过,就是“亏他想得出!”其实,我们只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真正地用心去搜集属于我们自己的素材,真正写作只有我们自己才有过的生活体验,而不是每一次都东拼西凑、疲于应付的话,我们总能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作品来,这样的文章,别人偷不走,用不成,是我们在将来的考场上真正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

第五篇:《记叙文 选材与组材》 教学设计

《记叙文 选材与组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材,并且能够有效地对原有素材进行改进,学会修剪、嫁接、移植的组材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例文的分析掌握修剪,嫁接,移植的组材方法。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选材的方法。1.真,有积极意义; 2.小,有典型意义; 3.实,有独特感受; 4.新,有真切体验。

三、学习组材的方法

1.学生阅读材料,梳理主要的故事情节。2.学习修剪的组材方法。

修剪法,即根据素材先概括主要情节,看哪个情节可以挖掘出独特立意,然后抓住这个情节重点写,其余的略写。

3.学习嫁接的组材方法。嫁接: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4、学习移植的组材方法。

移植:很多文学作品都采用了移植的方法,换掉时代、背景、人物,本质上反映的还是作者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时空错位,可读性强、发人深思。

四、作业,用自己喜欢的组材方式写作

根据所给题目,结合自己积累的作文素材,有效的组合完成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目]:

1.请以“多想告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 文体不限。② 字数不少于600 字(如写成诗歌,则要求不少于16 行)。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3.请以“留住那份纯真”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600—800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4.有你真好 5.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 6.____________让我陶醉 7.心中的那份爱 8.竭尽全力

9.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板书设计】

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

真: 要有积极意义修剪

选材 小:要有典型意义组材 嫁接

实: 要有独特感受移植 新:要有真切体验

下载写作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作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叙文的组材

    记叙文的组材组材,就是在选材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组合出自己最满意的文章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谋篇布局。 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处理结构,就是一个“总文理、统首尾、定与......

    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记叙文写作规范,具备写作较高水平的记叙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施分点强化训练,明确记叙文写作中的注意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的一般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

    记叙文写作指导

    高一(2)部语文期末复习作文材料 2012-1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鸢飞鱼跃,草长萍移;虫行兽奔,叶绿花开;日升月落,潮来汐退。在四季的轮回中,生命荣枯消长,呈现出千姿......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

    六年级作文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结构

    六年级作文指导——记叙文的选材与结构 一、训练目标: 1、 学会围绕题目和中心选材,能基本达到新、真、熟、小、深(切题、真实、新颖和有意义)的原则。 2、 能写出一篇典型结构......

    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首先澄清一个观点: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没有了记叙文这种提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粤教版主编陈佳民先生把文体划为三大类:文学类、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