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事的特点及写法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 第一讲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
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的确,故事是靠编出来的,动笔写之前,首先必须编好一个故事。
那什么是故事呢?拿我们故事家通俗的语言来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
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还会有人问“什么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举例来说: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会》发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个故事的故事核。没这个故事核,整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了。这便是故事语言了。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这是故事的大忌。这时也该想想你平时和别人讲故事时是怎么讲的?你如果老是“张三说”“李四说”的,有人听你讲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了。
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
在故事的题材上,讲究的是一个“新”字,要写新鲜的东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容易成功。
第二讲 我写故事的一点体会
故事是“编”出来的。当然,这个“编”,不是凭空瞎编,而是在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加以提炼。故事的写法,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三两个人物,在两三个不同的场合,围绕一个中心情节(故事核),展开两三次的矛盾冲突,最后使矛盾得到解决。《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写法,就是这个套路。还有,故事是讲出来的,既然是“讲”,那就必须使用口语,要方便讲述,力忌小说语言、散文语言。按《故事会》的要求,故事必须是“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达到这个要求,就是一篇好故事。
第三讲写故事应把握的十个问题
陈宇
故事是老百姓的口传文学,小说是个人阅读的文字文学。当前,纯文学的高雅,处于“你理解我”的地位,让人看得很累。而融于老百姓天地间的故事,在目前则没有寻找不到读者之忧虑,可喜可贺。
故事与小说的源头不一样。小说是“从上向下长”,故事是“从下向上长”。小说个性化强,故事则比较多地偏重于老百姓的集体创作,依赖于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地,在其上采花酿蜜。
生活中故事的传播,是老百姓对古今中外生活的提炼,是广种薄收。所以说,情趣向上,眼睛向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当今社会故事兴隆的秘密所在。
刊物的发行量大小,实质上不是经营和广告问题,根本上是文章质量问题。扩大发行量的关键是抓作者,出精晶,对读者产生吸引力。事实证明,在一期杂志中很难有百分之百的精品,但力求能有五分之—的上乘之作,就能吸引读者。
故事创作也要“讲政治”,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讲老百姓的心里话,但绝不能无视社会效果。一篇好的故事作品,应该是作者用心,编辑尽心,读者称心,家长放心。
题材的选择要独特,大家都在写、也不难写的题材,其实并不好写,更不好刊用。“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那里容易撞车,却不容易出成果。因为众所周知的选题,很难再写出新意,如果非要超越,那你必须有多于别人的生活素材积累,然后再付出多倍的创作思维。
读者看中的首先是情节,而不是主题。如好的武侠小说,并不以打斗为始终,而以情节作主线。故事也如此,应以情节取胜。故事编辑部的择稿,具体操作中实际上也是首先看中情节,然后再论主题。
利用对比的手法,在同一个故事中安排反差极大的一对人物,互相衬托。正面文章反面做,反面文章正面写。利用细节塑造人物,把人物的形象树立起来。要让故事中的人物少张口说话,多干点实事。
故事语言讲究通俗化,尽量避免用书面化过强的语言。忌讳用生僻字词。修饰语不能太长,长句子可一分为二。
故事开头要精,尽快“入戏”。对话、心理活动、意识流等静止的叙述描写要少,动作强的东西要多。中心线索鲜明突出,准确把握简繁疏密,着力塑造好人物形象。结尾不要拖泥带水,该收手时就收手,戛然而止。
故事写作方法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谁都想把故事写得好看,使读者一拿起就不舍得放下,作者为此煞费苦心,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出人意料”则是新故事创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有点像相声中的“包袱”,说出一件事情,大出人们的意料,大家急需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待到“包袱”一层层解开,人们才恍然大悟,于是,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作者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实现了他的本意。
但在我们的一些新故事作品中,“出入意料”的手法用得不怎么成功。虽然作品的情节很是奇特,很不一般,令人大出意外,但当读者看到后面时,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觉得不合情理,是作者在胡编乱造。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内容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根本不予接受,那么,这部作品对读者的教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谓的不合情理,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符合逻辑推理,违背常识。你说某某人不怕冷,下冰窟窿救人,三个小时救起了十来个人。人家会信?这个人怎么有那么大气力,怎么没被冻死?另一种情况则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前面还在说这人怎么软弱,怎么逆来顺受,后来却说这人很刚强。读者不能不莫名其妙:这人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问题不在于“出人意料”,而在于“为什么”,在于怎么会这样。三个小时在冰窟窿救人可以,但你得写出这人为什么有这般能耐,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同样,那个原本逆来顺受的女人怎么变成了一个刚强的、宁死不屈的烈性女子,你得写出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来,这样,读者才能信服。我们不能光写他(她)做了什么,更要写他(她)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么做。
造成“不合情理”的原因,大多是作者在构思故事时不是从人物出发,而是随心所欲地编造情节,为情节而情节,以为情节越奇特越出乎人们的意料,就越能吸引读者,殊不知一旦情节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者不相信,那你的一切辛苦全白费了。
运用“出入意料”手法成功的新故事作品不少,而在民间故事作品中,这类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如《山海经》1998年第五期中的《穷汉打官司》就是不错的故事。穷汉丁同三给张老财砍柴,回来的路上马尾给树卡断了,张老财便拉他去打官司。去县衙路上宿夜王老财家,穷汉又不小心压死了王老财的奶娃,于是两个财主一起押穷汉去打官司。穷汉自知不遭杀头也得坐牢,于是跳崖想自杀。不料跳下来正好压死了崖下正路过的板车上的病人。于是,拉车人及两财主三人要他赔命、打官司。这样的官司还能赢!偏偏,穷汉赢了!县官昏了头?没有,他精明着呢!故事一环扣一环,一波接一波,一个意外连一个意外,却叫人心服口服,因为都合情合理。
细节的运用
一个故事生动不生动,读后能不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往往与细节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出色的细节描写,故事读来就生动有趣,就觉真实可信;反之,故事情节再曲折,思想主题再深刻,这故事也只能是干巴巴的,让人觉得没味道,缺少感染力。
综观我们的新故事作品,各式各样的都有。有的试图用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有的想以巧妙的构思赢得读者,有的则着意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而想与众不同。作者是好心,但往往好心得不到好报,读者不买账,说你虚假,说你胡编乱造,说你思想大于形象公式化概念化。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如果我们仔细地读一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作品中很少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的甚至通篇没有一个!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手段。细节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才能有肉有血、令人可信,才能产生艺术效果。
《山海经》1999年第4期上的《牡丹鳖传奇》一文中,就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围绕梁剑龙及他的前妻李莉及妻子林桂秋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当妻子告诉丈夫李莉出了车祸,丈夫提出明天去看看她时,“林桂秋把头一侧,好像没有听见,只管挟菜吃饭”;而当梁剑龙钓到了6只牡丹鳖后,“若在往日,他准向老婆林桂秋先报上个喜讯,再拿到镇上卖个俏价。今天则不声不响,管自匆匆蹬车出村,到了赵市镇,不去农贸市场交易,而是径直朝卫生院骑去„„”;当林桂秋来到李莉病房前,知丈夫梁剑龙一人早已在她之前到达,便“一脸怒色闯了进来,气愤地嗔怪梁剑龙说:'你真好!今天一声不响就到这里来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难道我是个不近情理的吃醋的女人吗?'说着,将带来的一袋物品放下,俯近枕边,不无委屈地垂泪说:'阿姐„„”'
就因为这些描写,把人物的微妙心理,把他们的纯朴、善良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里,他们不是作者手中的道具、木偶,而是有思想有品性的活生生的人,故读者看了感到可信、可亲,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只要谁一提起《红楼梦》,我们就会想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风„„只要谁一说《水浒传》,大家眼前就会出现武松、林冲、宋江、鲁智深„„一个个人物鲜蹦活跳,哪一个不是靠作者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而塑造成功的?
若把情节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细节则是树上的枝叶,是这些枝叶,才使得树挺拔饱满,生机勃勃。
要善于发现
常常听到有些新故事作者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好写!按说,我们的新故事作者绝大多数生活在基层,或农村,或厂矿,或机关,或学校,天天与人接触,天天与社会接触,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但为什么觉得没啥好写呢?问题在于:不善于发现。
有个报社要招聘若干名记者。报社经过筛选,将一批文字能力较好的应聘者带到一大型企业参观,大家跑了同样的地方,听取了同样的介绍,采访了同样的人物,结果,有的马上就写出了有分量的报道或通讯,有的则觉得没内容好写,交了白卷。报社这样做,目的是考应聘者的“眼光”。那些有“眼光”的人,当然成了报社记者。
同样,我们写新故事,也需要这样的眼光:即善于从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我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发现,首先要求我们对人对事物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是冷漠的,持旁观者的态度,他就不会有强烈的爱憎,那么对再轰轰烈烈的事象也会无动于衷。其次,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从自己的感受中,从那些看似平凡的事件中,挖出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来。有人说,作家首先是个思想家,这话很对。可以这么说,一个新故事构思的形成,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产物,作者写新故事,即是透过生活的一个片断来揭示生活的底蕴。所以,新故事作者要易感,要敏锐,要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多多发现,才能有写不完的故事。
许文培是近几年冒出的新故事作者,发表的作品虽还不是很多,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善于发现的作者。如果说《戴假面具的人》(载《山海经》1997年第5期)编造痕迹还较深,有些脱离生活的话,那他后来创作的《赶时髦》、《阿龙见乡长》等作品,则是他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结果。前者通过农民阿强买BP机以致闯祸闹出事情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爱虚荣赶时髦的不良心态;后者则通过老实本分的农民阿龙诚惶诚恐去见乡长一事,揭露了一些干部随心所欲、愚弄百姓的不良习气,故事耐人寻味。当然,这一类故事还有不少,如近几年《山海经》刊发的陈志荣的《人狗大战》、杨德安的《孝顺儿子气死爹》、叶林生的《刘老汉遇上的怪事》、牛正春的《耿老汉买烧鸡》等,都是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得来的。
生活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具体而又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主题,有待作者去发现。但愿我们的新故事作者都具有这种善于发现的本领。
引而不发
有些新故事作者,尤其是那些刚学写新故事的作者,往往有一个不错的点子,或者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核,却苦于不能把故事写生动,写得好看。一般的情况是,先说了一个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就是作者在揭谜底了,原来是怎么怎么的。不要说读者看了兴味索然,就是作者自己看了也觉得没劲。--
而会写故事的作者却不然,他们把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故事都会写得有声有色,峰回路转。有一个不足千字的微型故事:在一个饭店里,吃饭的,喝酒的,猜拳的,很是热闹。突然,一个青年女子问大家,有没有人丢了东西。大家一阵摸索,没人说丢。那青年女子没罢休,亮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凉油盒子,再次问是谁丢的。这下,有说这女子做事太认真的,有吹怪哨的,更有几个喝得醉醺醺的男人讽刺挖苦的„„青年女子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手里捏着那小盒子默默地坐在那儿。一会儿,从外面跑进一对神色慌张的母女,一进门就四下地寻找起来。青年女子问她们找什么,母女两个说找一个什么什么样子的清凉油盒子。青年女子将手中的小盒子递给了她们。母女二人转悲为喜,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光闪闪的金项链„„短短几百字,作者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把气氛造得足足的,令人读了叫好。
这些特点在民间故事中比较多见。本刊1998年第3期的<严州比武)就是一例。作者先是说了主人公卖草药的义乌人“面黄肌瘦,形若病夫”,只因无意中议论了走江湖卖艺的一句话,就让街坊浪子挑拨,引来那些江湖汉子,逼他比武。义乌人想息事宁人,无奈江湖汉子不依不饶;闹到府衙,府太爷排解也无用,逼得义乌人只好应战。义乌人似乎作好了死的准备,临上阵要求回家与亲人见上一面,并要求宽限些时日,让他稍作些准„„故事一层又一层,将义乌人的仁厚、精细、诚恳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江湖卖艺人的逞强、骄横、不可一世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戏讲究个起、承、转、合,有经验的剧作家往往把主人公的遭遇推向绝境,使人物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新故事创作也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做了什么,而且是怎么做的。我们只有将故事写得有声有色路转峰回,才能感染读者。如果一览无余,一见开头便知结尾,那就会削弱艺术感染力。所谓“引而不发”,就是要把情节充分地“引”出来,而不轻易地揭“谜”。这好比射箭,一定要把弓拉得满满的。“不发”,就是“不到火候不揭锅”,这就要讲求艺术上矛盾的“蓄势”,通过丝丝入扣的铺垫,环环相生的矛盾积聚,把冲突引向顶点,然后,使冲突得到完满的瓜熟蒂落般的解决。
主题思想的提炼
新故事和所有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主题思想。对某一问题提出看法或主张,给读者什么教育,作者有他的爱憎,有他的创作意图,这就是主题思想。
然而,在我们的新故事来稿中,有的显得主题肤浅,有的立意低俗,有的干脆就“没意思”,换句话说,这则故事根本就不值得写。
只有作者自己深信而且一定要使所有的人也都相信的东西,才值得成为他的创作的基础。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力量,正在于艺术家们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强烈愿望,力图明确地向大家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可见,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有个故事:某女吃不起厂里的“三班倒”之苦,又嫌工资收入太低,毅然只身去了南方某城市。一到那里才知道挣钱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只得干起“三陪女”之类的事。而其丈夫是个拈花惹草之徒,乘在南方出差之机在外嫖娼玩乐。于是,一对夫妇在昏暗的灯光里碰到了一起„„这样的故事,除了碰巧之外,有什么意思呢?
主题思想的深刻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如果我们只抓住了生活的表面现象,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索,那么,写出的新故事的主题也往往是表面的,没有值得回味深思的东西。所以,一部作品精巧的构思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产物,是要经过作家艰苦的精神劳动的。
1998年第九期《山海经》中的新故事《谭天禄进监》,就是经过反复提炼而成的作品。作者在写第一稿时,主题较散:有写河湾村人天大灾、人大干的;有写河湾村党支部怎样起战斗堡垒作用的;有写县长等人花天酒地过糜烂生活的;有写谭天禄忍无可忍去抢县长不义之财的„„现在刊登的这一稿,将笔墨集中在谭政策父子身上,加强了父子两代人的性格冲突:父亲安分守已按部就班,即使气炸了肚子也只是听天由命无可奈何;儿子则年轻气盛无所顾忌,情愿自己坐牢也要不择手段搞到钱修大坝。同样是为了集体,为了乡亲们,最终,是充满矛盾心理的父亲亲手把儿子送进了监狱„„主题思想集中了,鲜明了,也深刻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我们所说的立意要高,主题思想要深刻,不是指脱离实际的任意拔高,而是对自己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严格的开掘,对主题进行反复的提炼。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不深刻,不决定于作者头脑中的抽象概念,而决定于他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深度。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作者勉强从外部加进去的,而是他对于某种特定的生活题材深入地和概括地认识的结果。
切勿为情节而情节
我们的新故事作者,往往在动笔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故事的奇、巧,怎样别出心裁,怎样才能吸引人。这本也没错,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新故事作者及一切艺术家应该掌握的本领。但是,为奇而奇,为巧而巧,为悬念而悬念,为情节而情节,忘记了新故事创作的根本任务,则是不可取的。
何为情节?情节就是人物关系的全部发展的总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意趣,自己的志向,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并非指加上去的外部特征,诸如活泼的或沉静内向的,不善言谈的或夸夸其谈的之类,而是集中表现人物本质的东西),当不同性格的人物碰到一起,就会发生冲突,人物的关系、性格和命运就会发生变化,这变化的过程就是情节。一个事件或是一串事件本身绝不能导致一定情节的形成。著名剧作家博马舍曾这样解释说:“钟情的老人预备明天娶自己的养女。养女的年轻倾慕者更为机警,在老人之先,当天就在监护人的面前,在监护人的家中和养女结成合法夫妇——这样描写事件,决不是情节,而类似这样的事件,只有当它和一定的性格有关的时候才能列入情节,包括这一事件的情节是可笑的,或者相反是抑郁的,均取决于性格。”
而在我们的一些新故事作品中,要么见事件不见人物,故事离奇曲折,人物却只是个符号而已,这在那些侦破故事中表现尤甚,似乎一篇故事,除了寻找一个“真相终于大白”外就没别的什么了;要么主人公或左或右,人物思想脉络不清,性格前后不统一;要么来个误会法,诸如丈夫怀疑妻子不贞,却原来„„主人怀疑小保姆偷盗,却原来„„先设个假象引人错判,然后来个合理解释,如此等等。故事虽奇,虽巧,虽曲折,但就是看不到为什么会这样,人物的行为缺乏内在依据,故事的情节不是由人支配,而是由作者随意编排,人物跟着情节走。由于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读者看了觉得是胡编乱造,不可信,或者无动于衷,也就谈不上感人。托尔斯泰曾说过:“在作家面前,是赤裸的人,是心灵的世界,是大自然中一种最高级的现象。”所以,应该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事件对人物的意义。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从事件的过程本身来发掘它的意义,而渴望表现那创造这种事件的人物的性格所展示出来的时代风貌和道德力量,以及性格与性格之间的关系所显示的丰满的社会内容。我们的创作应遵循“由人生情,由情生事”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写出真切动人、有分量的新故事来。
如何体现“新”
新故事,就要反映现实生活,就要触及时弊,就要有时代感,一句话,就要“新”,这一点,已为众多新故事作者所认同。然而,如何体现时代感,如何体现新,有些作者在认识上、实践上还是有差异的。
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不久,我收到一则新故事稿。作者在附信中说,这则故事是反映股份制的,目前还未见人家写过,是比较新的。我很高兴。
可一看故事,不由得失望了。原来故事讲某某企业要实行股份制了,工人们都要参股。某工人回家与妻子一说,妻子说这是新事物,我们现在真正当家作主人了,拿钱!可一找钱,钱没了!原来妻子藏钱的破棉袄刚好给丈夫当破烂卖掉了。于是,赶忙“追钱”。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回了钱。于是,夫妻俩高高兴兴拿了钱去入股。这里,不去说这故事写得如何,单单说这样的故事究竟新不新。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只是在为钱的事忙碌,我们看不到在试行股份制这个特定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面貌,看不到他们在这个环境下的思想性格,所以时代感也就无从谈起。钱没了当然得找啊,不为股份制,为买彩电,为孩子上学,都得找啊。所以这故事里没有股份制的事,故事照样存在,而且一点也不伤皮毛,股份制无非是贴上去的东西,就如披在人身上的一件衣服而已,没有成为故事的灵魂和血肉。因此,单单只是背景的“新”,而不是故事情节的“新”,是人物的“新”,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
在已发的《山海经》新故事作品中,这方面比较好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范大宇的《中国人生的“老外”》(刊于1998年第7期),善意讽刺了一些崇洋媚外的人;如彭建君的《钓出一个大活人》(刊于1998年第8期),水产养殖场专业户陈大贵记恩于帮助过他的银行行长周立明,送礼送钱被拒,便想出了在他来钓鱼时偷偷地往他鱼钩上挂鱼的绝招,终闹出一场**;又如杨德安的《乡下女婿》(刊于1998年第10期),上海王家姆妈因女儿招了个乡下对象而心生烦恼,她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从这些故事里,从这些故事里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的影子,能看到时代在人身上留下的特有的印记。换个时代,换个特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出现《中国人生的“老外”》里面的那娜夫妇,就不可能出现《钓出一个大活人》里面的周立明、陈大贵,上海王家姆妈也不可能陡生烦恼了,因为按以前的日子不可能去嫁给一个乡下人„„可以说,这些人物,是时代的产物,所以我们会感到这些故事有较强的时代感,是比较“新”的。
我们千万不要将“新”理解成仅仅是时代背景的“新”,而要使人物,使故事情节成为这个时代所特有的。
第二篇:故事写法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的概念:所谓故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叙事类文体。故事讲求寓意深刻、人物典型、情节感人、以小见大。故事比较忌讳情节平淡,无可读性。
既然故事具有文学性,是语言艺术,所以,需要在驾驭文字上下工夫,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致的刻画,才能写出感人的故事。
2、故事的构成:故事是由标题、开头、事件过程、结尾构成。
3、故事与事迹的最大区别:一是写作语言不同。故事有故事语言,新闻有新闻语言,事迹有事迹语言。事迹语言要求平、白、直,不能滥用修饰性语言,包括形容词。故事则很灵活,可以含蓄、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一些文学修辞。二是表现内容不同。故事内容要求不能多,是按照主题的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片段集中进行描述;而事迹则是把一段时间的所有优点全面表达出来。
二、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布局讲求“紧凑、统一、完整”、谋篇讲求“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角度讲求“新、奇、巧”。因此,写故事就不能象写总结写事迹那样,只要是好事就往上写,或者写出几个方面来。比如:写某人检查认真,避免事故,然后又写该人认真打扫卫生,后来又写该人怎么助人为乐。这不是写故事,这是在写一本“豆腐帐”。
下面,我结合自己写作经验,按照通常写作步骤,谈一下写故事的最基本方法。第一步,首先要找一个要写的对象。然后收集一下该人感人的事迹,在收集的事迹中,选择一个侧面或同类型的二件事(但最好别超过三件)集中写。最好集中写一件事。
第二步,起一个有个性的标题。比如:试验“大碗”、维护“老班长”等,再比如:《寒夜排险》、《不知疲倦的状元郎》等。
第三步,写故事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得好,故事就完成了一半,往下就好写了。那么,怎么开头呢?
1、找一个下笔的“点”。动脑筋一定要找到。
2、养成开门见山的写作习惯。因篇幅短,入题要简洁明快,必须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珠子。
第四步,写事件过程(就是写故事情节)。一是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状交代清楚。二是抓住人物特点和人物的亮点细致刻画。三是搞好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第五步,写结尾。结尾要精彩,要升华拔高。
第三篇:《清平乐·村居》写法特点
《清平乐·村居》写法特点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勾画了一家五口特别是翁媪二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和“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形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中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三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构思方面,头两句写景,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宠、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
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第四篇:春联毛笔字写法特点
春联文化的研究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在2004年底,朋友托我写几副对联,我苦于没有新颖的春联词句,所以在课下我问同学们:你们家过年时贴的什么内容的春联?真没想到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不少,有的说自己家过年贴春联的词句,而且还说出了其中的深刻含义,有的学生还说出了贴春联的注意事项,有的学生则说出了许许多多春联中的故事„„更多的学生则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过年为什么贴春联?最早的春联是谁创作的?有哪些有关春联的故事„„ 于是我和同学们商定以“春联文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特点,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子课题进行研究,帮他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 在开题会上,我把我的想法提了出来。许多同学非常高兴的呼喊起来:我同意!我同意„„我微笑着看着他们,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同学脸上却露出一些不愉快。我说:对老师的提议,谁有不同的意见?王昆同学说:老师,我们家住的单元房,许多人家根本不贴春联,大不了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有什么可研究的?我笑而不答,眼睛看了看其他同学。只见赵晨曦同学站起来反驳:不对,许多住楼房的人家也贴春联;而且福字的贴法也有许多的学问;怎么能说没什么可研究的呢?肖毅然同学说:过年我还得走亲戚呢,哪有时间研究春联?闫晓同学笑着说:你光顾着走亲戚要压岁钱了,其实走亲戚时,正是我们研究春联文化的大好时机,大家想想:亲戚家里贴的春联的内容、样式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走亲戚时时我们见得人多,“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请教春联的知识„„经过大家的争论、交流那几个不愿意也纷纷表示同意。
我接着问:关于春联文化,你们想研究什么呢?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
春联中有什么故事
贴春联应注意哪些问题?
春联的创作要符合哪些格式?
最早的春联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
福字为什么要倒贴?贴福字时应注意什么?
各行各业春联内容有哪些不同?
春联的内容在近几年有什么变化?
〃〃〃〃〃〃
(二)活动小组的形成
问题产生了,我们的同学立即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因为这次的分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破了原来小组的界限,他们都表现得异常的兴奋。
(三)活动的实施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
凡事预则立”。研究小组建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制定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
放寒假了,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但是我们研究小组的同学在高高兴兴过年的同时,对春联文化的研究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由于是在假期,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联系大多以电话的形式或者书信的形式进行着〃〃〃〃〃
1、春联的来历研究小组
春联的来历小组的李小雅同学给我来了一封信
老师你好:
我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春联溯源小组的研究进展情况。
放假以后,我们小组的六位同学首先在我家里召开了一次小的会议,首先对我们的研究任务进行了研究。我们觉得春联溯源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次活动能极大的锻炼我们的能力,培养我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爷爷说:“你们学校的这个活动搞得很好,你们的这种活动的研究形式,我在上学时根本没有接触过,直到参加工作后才知道搞研究还需要调查,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爸爸妈妈也同意爷爷的观点。我们小组的同学一听,都非常的高兴,研究热情更加高涨。
接着,我们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分工时,我们的分工只是调查方法的分工:我家里有微机,而且能上网,所以我负责上网调查春节的来历,爸爸说将全力支持我的“网络工作”;赵海琪负责查阅图书,因为她的姨妈在图书馆工作,她可以经常去的,闫晓、刘楠也和她一个小组。
老师向你报告一个新情况:我在北京上大学的哥哥也回来了,我们想“拉他入伙”,现在我们正在做工作,不知你同不同意。
此致
敬礼
祝全家健康,新年快乐!
你的学生 李小雅 2005年2月9日
读过信后,我心里非常激动。是呀,看到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能够受到家长这么高的评价,学生的研究热情这么高,以前我对小课题的一些牢骚、埋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春联中故事研究小组
我在家接到电话最多的是春联中的故事小组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多。组长王琨打电话说:“老师,还是我们小组的眼光好,选了一个最好最好的子课题,网上、书上、电视节目上都有春联的故事,我奶奶还给我讲了好几个春联故事呢„„”李东林平时就好笑,一次他给我打电话,我刚刚接起来,就听到哈哈的大笑,我一猜就知道是他,我说:“东林,你准是又找到什么搞笑的故事了。”李东林说:“对,老师,你听了准会笑破肚皮的,哈哈„„”我说:“东林,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最多了,值得表扬,现在你们应该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你们选择几个有意义的故事,表演给同学们看,好不好?”经过我的提示,他们小组又经常组合在一起排练,后来我听说,李东林根据搜集的资料编的节目还在他们小区公开进行了演出,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春联的格式小组
开学了,在汇报交流课上,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交流起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春联溯源小组同学介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接着又有同学展示了“对联为何叫春联”的资料: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中的故事小组表演了小品。小品的故事情节是: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他们的表演滑稽可笑,令人捧腹。
春联格式小组的王夫志同学介绍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上联:
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 :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丁小文介绍了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臵,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
刘姿旋还同学介绍了最长的一副对联,她有感情的朗诵了出来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福字的研究小组的王朋同学介绍:“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
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第四阶段 创作阶段
综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春联的研究小组在经历了调查访问、汇报交流阶段以后、我们又及时提出:我们小学生能不能也创作一些有新意的春联,并把它们书写出来?小组同学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是书法爱好者,立即拿起毛笔写了起来;以新年为题的小组作品是高矮胖瘦儿童齐聚学习,德智体美各科全面发展。
第五阶段 调查阶段
春联文化研究小组的学生资料汇报、创作完成后,我又提示学生: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春节的传统习俗,现在的人们对这种习俗有些什么认识?小组的同学立刻找到了深入研究的方向,马上进行了再次调查〃〃〃〃〃〃
学生生对不贴春联的家庭(24户)的调查。7户因为没有贴春联的习惯,所以没贴。
3户因为是新建的大门,他们怕贴春联污染了大门的整洁,所以没贴。5户因为家里做生意太忙,没功夫去买,也没有贴。
1户因为家里前几年有丧事,按习俗不能贴。
学生对贴春联的家庭(76户)的调查: 52户觉得过年贴春联非常喜庆,很有必要 11户因为家里有喜事,所以贴春联表示喜庆 13户因为家里每年都贴春联,不贴觉得不习惯
学生对不贴春联的家庭(81户)的调查:
城市市里住的是单元房,家家户户安的是防盗门,春联没处贴,只是在家里贴福字。人们觉得贴不贴春联不影响过节的喜庆气氛。
学生对贴春联的家庭(19户)的调查:
有的人爱好书法,所以过年自己写副春联,与人同乐;有的是商店赠送的春联,印刷非常精美,春联内容新颖,所以就贴了出来;有的是一直有贴春联的习惯。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识到:
1、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民族习惯,这种习俗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2、农村贴春联的习俗保持得比较传统。
3、城市对贴春联的要求较高,他们需要样式新颖、内容独特、印刷精美的春联作品
第六阶段 活动体会
在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中,我们的学生有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学生有了各方面的进步,得到了学科课程中无法得到的知识。我们的指导教师在春联文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发展,本次活动中,小课题指导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激发。“教师即课程”,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独特的眼光和出发点去理解和体验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培养了教师的探究精神,探究意识。篇三:过春节 写春联 1,过年贴春联
中国人的传统春节,从腊月23开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节,前后绵延近一个月。中国过春节,比西洋人过圣诞节要热闹得多,时间长得多、隆重得多、讲究得多。
这也难怪,我们的老祖宗把这对春的希望,寄托在春节里,已经好几千年来。春节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是四季之首,又是一年的开始,和上一年的年尾,春节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在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后,人们也该好好地聚一聚,共同庆祝一下,回顾一下上一年的收获,展望一下来年的期盼。
趁此机会,朋友和家人聚一下,会会朋友、走走亲戚、搓搓麻将、打打牌、斗斗地主、上上网??,好好休整一下,彻底放松自己,忘却烦恼,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把工作和生计问题,暂时搁在一边。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忘不了过春节,春节是中国人的长假和大假,海外华人也很看重春节。春节已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这春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无形的非物质财富。
每逢过年,中国人都要从四面八方,从天涯海角赶回家,为的是和家人团聚,为的是过年能与一家人一道,快快乐乐地吃上一顿年夜饭,一起围坐在火塘边,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的习惯了。
家家户户都很重视过春节,单位也不例外。俗话说讨口子都有个年,何况是富裕起来的现代人。到了春节,企事业单位放假,学校放假,就连许多城市的小商小贩也放假了,放下手中的伙计,回家过年了。
过年对于个人意义重大,对于单位也不逊色。家庭过年,要放烟花、鸣鞭炮、吃饺子、贴春联。单位也一样,要放烟花、鸣鞭炮、挂彩球、贴对联,张灯结彩过新年。这是不含糊的。
特别是过春节贴春联,讲究可多了。这里,我就但从写对联说起,对联有现成的,不用自己劳神写;同时也有自己构思、自己挥毫泼墨写就的。
一般情况下,后者比前者少多了,那是因为许多现代人都不会写对联了,怕写不好会贻笑大方。加之,现在的学校教育中,不
讲究这个,不讲写对联,写对联很费神,必须字斟句酌,讲究对仗,讲究韵味,讲究意境和气势,同时写对联还要结合实际,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许多人过春节,都不写对联了,都喜欢到市场上买副对联,拿回家用浆糊或者胶水一贴了事,既美观又大方,何乐而不为呢?
这贴春联,也有讲究,一般的最先贴好春联的横批,再贴大门右边的春联,即春联的上联。后贴大门左边的春联,即下联。这样从上到下地贴,符合传统习惯。
为什么贴春联也是先贴右边,再贴左边,古人看书都尊崇一种习惯,从右往左看,所以贴春联也是从右开始,到左结束,同时也符合古人的翻书阅读惯例。
现在中国人不讲究这个,贴春联也就乱了套,现代人不知道哪是春联的上联,哪是下联,也就更不知道该如何贴春联了。不信,你只有出门一看,便知许多家庭春联贴反了,不符合习惯,也就不讲究习惯,贴上春联就是一个喜庆而已。2,军营春联
这里,我说的是写钢笔字,还不是毛笔字。我家“少爷”从发蒙起,就没有写过毛笔、写过钢笔,做作业、写作文,都是签字笔对付,写完一支换另一支,不用的扔掉就是了,对于钢笔、毛笔很陌生,要叫他写毛笔字,那比上到上过火海还难,他甚至连毛笔怎么拿,都不清楚,如何叫他练习写毛笔,叫他学写毛笔字,他说我们老曰夫子,不懂世态人情。没有办法,只好听之任之,随他去吧,不学写毛笔字算了。不写毛笔字,就写不了春联,因为春联必须写毛笔字,钢笔、签字笔写来不好看,与对联不搭边。用毛笔写春联才有气势,才符合传统。
不管你是买来的春联,还是自己写的春联,过春节总是要贴春联的,这春联往大门上一贴,春的气息就有了。没有春联的映衬,好像缺点什么。这春联比些毛笔字还要难,还要讲究些,得有很深的文字功底,一般的年轻人,是写不来春联的。
第五篇: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秀全外国语学校
彭德)适用于(怎样写好一件事,材料作文如何下手)
故事简构:
谁
干什么
怎么样 故事完整:
(背景、起因)+谁(三个,分主次)+干什么(抓重点,扣中心)+怎么样(结果,议论、抒情)
略
详
较详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录像,老师分步提出要求,同学们按要求写作,每一步写作完成后,请两位同学展示,再请其他同学点评。【放映视频录像《黑洞》(美国微电影),同学们观看。】
第一步写作要求: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事件回放,要求客观准确地叙述。
【同学们写作,然后请了两位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老师适时点拨,使同学们明确:叙述故事情节要完整,有详有略,适当的细节描写,使故事生动。不能颠倒顺序,不能写得太笼统】(板书具体)
第二步写作要求:请同学们站在故事中这个男人的角度,抓住一个情节,写一段内心独白。写自己设计的,要求合乎情理。
【同学们写作,然后请了三位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老师适时点拨,使同学们明确:人物内心独白,要交代是在哪一个情节之后,内心独白既要合乎事件本身的逻辑,也要合乎人物性格特点。前两位同学都写到“哎呀,烦死了!”这是初中女生的心独白,而不是一个美国职场男子的内心独白。】(板书生动)
第三步写作要求:同学们认为这个男人结果怎么样?就事点评,写自己主观认为的,道理要说明白。
【同学们写作,然后请了两位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老师适时点拨,使同学们明确:分析阐发,一定要言而有据,摆事实,讲道理】 第四步写作要求:拓展联想,写自己因这件事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写作,请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
(板书感人)
老师点拨:拓展联想,不是续写;是由这件事拓展开,想得更远。前面五位同学都是续写,最后一位同学说:人生中面临许多诱惑,要把握好自己,索要有度,超过底线,就会被黑洞吞没。说得好!人类索要无度的例子太多,如对大自然的索要无度,乱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灾难不断。人类的贪得无厌,就是把自己置于黑洞的边缘,如果执迷不悟,总有一天会被吞没的。
今天的作业:整理课堂上四个写作片段内容,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合理的详略安排,写成一篇大作文。
好的故事:
具体
设置情景
抓住细节
(紧扣中心)
生动
发挥想象
运用描写方法
(见所未见
想所未想)
感人
巧设结局
就事点评、抒情
(点出中心,就事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