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故事的写法
博白县中学关于撰写“我的教育故事”相关要求及参考材料
科研处
2012.10.11 温馨提示:各位老师,“我的教育故事”撰写及缴交工作已布置一段时间,至今已交作品五十余篇。阅后,深为各位教师的教育故事所感动。教育故事是一位老师的成长经历,教育感悟,心路历程,既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旅途的一份记忆,又是教师个人教育思想的一次总结、升华,是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生命的一份厚重财富,同时又给阅读者以教益、启迪。教育故事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份重要记忆。请各科组长继续组织老师撰写并于10月15日缴交完毕,不得再延误,学校将及时组织评比工作。愿我们的老师都能成为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的人!(徐亮)
一、教育故事的写法
(一)教育故事含义以及特点
简单地说,教育故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教师的亲历性
亲历性是指教师针对某一时间段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通过自己的教育故事说明自己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诠释自己的业绩成果,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受。2.具有故事的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所叙之事生动具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不是简单的铺叙或描述。3.具有案例的典型性
在教育叙事中,不可能只叙一件事,有可能是几个方面的事例的并列呈现。因而要求所述之事例(案例)具有典型性,各有所证明,而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事例的堆砌。
4.具有意义的启发性
所叙事例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是述者通过个人对自身教育教学方面的叙述,有目的的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成长之路,使自身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使其他人看后,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5.具有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叙事”,能够比较客观地展示自己的教育业绩及成果。他人能够借助教师的“教育故事”,对该教师做出科学而正确的评价。
(二)撰写教育故事的意义 1.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2.是进行反思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3.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4.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5.是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
(三)教育故事的结构、分类、特征
1.故事的结构故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题目、情节、人物。
2.故事的分类。故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故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故事的内容分:一是从教育、教学、管理上分(有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二是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思想、专业艺术、专业能力上分。
第三、从故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
第四、从故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二是发展式案例。3.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四)如何写教育故事?
1.选择典型材料
处理一件事的过程
教育一个孩子的整个过程
转变一个班级的整个过程
一次班级活动
家校协作的一件事
2.故事内容
一件事: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
教育一个孩子的整个过程:基础、形成原因、措施、效果
转变一个班级的整个过程:基础、措施、效果
一次班级活动:目的、准备工作、过程、效果
(五)撰写教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故事中要体现老师的教育思想
2.内容描述要具体(背景)
3.干预措施要有层次,要具体
4.教育观点要明确
5.教育方法要科学
6.教育观念有新意(时代感)
7.不出现孩子的真实姓名
二、“我的教育故事”参考文章
写在笔记本上的记忆(英语科
龙连梅)
几天前整理书柜时,无意翻开了一本搁置了几年的笔记本,笔记本上或清秀或苍劲有力或龙飞凤舞的文字,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十年前我刚为人师的青葱岁月。
“老师,风雨中缘分让我们相聚在同一片天空,因而我们彼此之间在盼望更美好的明天。……老师,我衷心地谢谢你。如果某天我们说了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请你一定要原谅我们。看到你不开心,我们也会不开心。因为同一片天下起了雨,我们都希望有伞,可是你却被雨淋了,这是我们的不对„„。”这是课代表的留言。
“老师,你的笑容很美,愿你每天都有一片不落的灿烂。”这是一位女同学的留言。“老师,很高兴能成为你的学生,也很高兴在你的熏陶下,我逐渐爱上英语。真心祝福你,祝你开心每一天。”类似的留言写了十几页,但也有个别留言让我现在读来还如雷贯耳,脸上发烫:“老师,你一定要懂得做老师的原则,不是说发脾气就可以发的。这样表现出的是你素质的高低!”围绕着这个笔记本,发生的是怎样的故事呢?记忆的大门,随着书页的翻动,慢慢地打开了。
刚从学校毕业出来走上讲台的我,是带着三分的激动和七分的忐忑。同时,我又是很敏感的,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卑的。口语不好,字不漂亮,人不漂亮,不时尚,不幽默。。。总之,自己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样的一个老师,怎么会让学生喜欢呢?每一天的课,都让我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担任两个班的课。由于都是自己从头带起的班,还没觉得压力那么大。过了国庆后,一个原来带三个班的老师由于怀孕的缘故,就只带两个班了,于是学校安排我接手她的另外一个班。从一个有经验又漂亮的老师手中接班,这是多大的压力啊。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甚至担心学生会不会闹罢课,会不会把我赶出去。
带着这样绷紧的心情,我开始了这个班教学。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时间就那么缓慢而又飞快地流逝,事情似乎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糟糕。每天,我用笑容掩饰内心的不安,但我内心的压力并没有得到减轻,而是在心里一点点的沉积,似乎在等着一个缺口去释放。
这样的缺口在第三周出现了。也许班主任为了给我树立威信,向班上的学生说我的英语怎么的厉害,是通过了英语八级考试的了。于是,在我第二天走上讲台的时候,就听到底下有声音在说,“八级的哦!”“好厉害的哦!”之如此类话。由于自己的过渡敏感和极度的不自信,我把学生的这种也许是真心的佩服和赞叹当成了一种
讽刺,这段时间以来积攒下来的压力瞬间击垮了所有的伪装的坚强,眼泪迅速涌出眼眶,喉咙也被堵住了。为了不致于在学生太失态,在艰难地挤出一句“你们先自己看书”的话之后,我冲到了不远处的厕所,在水龙头的流水声中嚎啕大哭。过了几分钟,我才能让自己努力平静下来,用水冲去脸上的泪痕,努力让自己平静地走
进教室,努力让自己像往常一样开展课堂的活动,可却没办法让自己带着往常一样
的笑容。
第二天,甚至是第三天,我仍然没能让自己恢复常态。第四天,这一本厚厚的笔
记本就送到了我的手上,还有一瓶漂亮的千纸鹤。翻阅着本子上学生发自内心的话
语,我明白了是自己误会了学生,也明白了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的不堪,明白了灿
烂的笑容也是一种美,明白了缺乏沟通会产生极大的误解。第二天,我在课堂上为
自己的失态向学生道歉,并坦诚地向他们谈了自己初为人师的紧张与不安。这一次
沟通,让我终于放下包袱,开始享受作教师带给自己的快乐。
如今,十年过去了。那群可爱善良的学生,早已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的记忆中,不一定还有着当初那位青涩的老师的影子,但他们一定想不到,他们依然
存留在这个老师的记忆里。感谢他们,让我一点点地找到自信,坚持在这条路走了
下去;感谢他们让我学会往好的方面去看待事情,相信人性的美好;也感谢他们让
我知道,作为老师,是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刻不要忘记把笑容洒向教室的每个角落,因为,更多的人期望看到的是灿烂的晴天。
第二篇:故事写法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的概念:所谓故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叙事类文体。故事讲求寓意深刻、人物典型、情节感人、以小见大。故事比较忌讳情节平淡,无可读性。
既然故事具有文学性,是语言艺术,所以,需要在驾驭文字上下工夫,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致的刻画,才能写出感人的故事。
2、故事的构成:故事是由标题、开头、事件过程、结尾构成。
3、故事与事迹的最大区别:一是写作语言不同。故事有故事语言,新闻有新闻语言,事迹有事迹语言。事迹语言要求平、白、直,不能滥用修饰性语言,包括形容词。故事则很灵活,可以含蓄、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一些文学修辞。二是表现内容不同。故事内容要求不能多,是按照主题的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片段集中进行描述;而事迹则是把一段时间的所有优点全面表达出来。
二、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布局讲求“紧凑、统一、完整”、谋篇讲求“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角度讲求“新、奇、巧”。因此,写故事就不能象写总结写事迹那样,只要是好事就往上写,或者写出几个方面来。比如:写某人检查认真,避免事故,然后又写该人认真打扫卫生,后来又写该人怎么助人为乐。这不是写故事,这是在写一本“豆腐帐”。
下面,我结合自己写作经验,按照通常写作步骤,谈一下写故事的最基本方法。第一步,首先要找一个要写的对象。然后收集一下该人感人的事迹,在收集的事迹中,选择一个侧面或同类型的二件事(但最好别超过三件)集中写。最好集中写一件事。
第二步,起一个有个性的标题。比如:试验“大碗”、维护“老班长”等,再比如:《寒夜排险》、《不知疲倦的状元郎》等。
第三步,写故事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得好,故事就完成了一半,往下就好写了。那么,怎么开头呢?
1、找一个下笔的“点”。动脑筋一定要找到。
2、养成开门见山的写作习惯。因篇幅短,入题要简洁明快,必须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珠子。
第四步,写事件过程(就是写故事情节)。一是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状交代清楚。二是抓住人物特点和人物的亮点细致刻画。三是搞好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第五步,写结尾。结尾要精彩,要升华拔高。
第三篇: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秀全外国语学校
彭德)适用于(怎样写好一件事,材料作文如何下手)
故事简构:
谁
干什么
怎么样 故事完整:
(背景、起因)+谁(三个,分主次)+干什么(抓重点,扣中心)+怎么样(结果,议论、抒情)
略
详
较详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录像,老师分步提出要求,同学们按要求写作,每一步写作完成后,请两位同学展示,再请其他同学点评。【放映视频录像《黑洞》(美国微电影),同学们观看。】
第一步写作要求: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事件回放,要求客观准确地叙述。
【同学们写作,然后请了两位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老师适时点拨,使同学们明确:叙述故事情节要完整,有详有略,适当的细节描写,使故事生动。不能颠倒顺序,不能写得太笼统】(板书具体)
第二步写作要求:请同学们站在故事中这个男人的角度,抓住一个情节,写一段内心独白。写自己设计的,要求合乎情理。
【同学们写作,然后请了三位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老师适时点拨,使同学们明确:人物内心独白,要交代是在哪一个情节之后,内心独白既要合乎事件本身的逻辑,也要合乎人物性格特点。前两位同学都写到“哎呀,烦死了!”这是初中女生的心独白,而不是一个美国职场男子的内心独白。】(板书生动)
第三步写作要求:同学们认为这个男人结果怎么样?就事点评,写自己主观认为的,道理要说明白。
【同学们写作,然后请了两位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老师适时点拨,使同学们明确:分析阐发,一定要言而有据,摆事实,讲道理】 第四步写作要求:拓展联想,写自己因这件事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写作,请同学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又请了两位同学点评。】
(板书感人)
老师点拨:拓展联想,不是续写;是由这件事拓展开,想得更远。前面五位同学都是续写,最后一位同学说:人生中面临许多诱惑,要把握好自己,索要有度,超过底线,就会被黑洞吞没。说得好!人类索要无度的例子太多,如对大自然的索要无度,乱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灾难不断。人类的贪得无厌,就是把自己置于黑洞的边缘,如果执迷不悟,总有一天会被吞没的。
今天的作业:整理课堂上四个写作片段内容,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合理的详略安排,写成一篇大作文。
好的故事:
具体
设置情景
抓住细节
(紧扣中心)
生动
发挥想象
运用描写方法
(见所未见
想所未想)
感人
巧设结局
就事点评、抒情
(点出中心,就事议论)
第四篇:教育叙事故事和教学案例的写法
教育叙事故事和教学案例的写法
一、教育教学案例
(一)、含义:通俗的理解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生动的故事指这个“故事”或“片段”本身能够“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蕴含着教育哲理”;“精彩的点评”指“思考过去的事情,并能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案例事实,二是写案例分析。
(二)、构成:
内容构成:
教育教学案例在内容上一般由案例主题、背景、案例事件、结果、案例分析与启示、继续研究的问题几部分构成。
1.有鲜明的案例主题。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一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案例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这个主题应当给人启示,能引人深思。
2.有清晰的案例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它是教育教学记叙文,有有关人物特点方面的材料,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有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与解决的结果,特别要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和学生的复杂的内在心理活动。故事情节让人读起来感到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4.问题解决的效果。
5.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应通过案例分析,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行为背后所具有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规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应阐述通过此案例所受到的启迪。
6.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案例中应有作者对主题中某些问题的反思性研究,提出与案例事件和主题有关的继续研究、仍感困惑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深入思考和深入的尝试与讨论研究。形式构成:
在案例的结构形式上可分四大部分:背景、事件、效果、反思与启示。案例主题是全文的中心、主旨,贯穿全文、不必单列;继续研究的问题可合并于案例的启示与反思中。
(三)、怎样发现教学案例素材
老师天天都在课堂,课堂时时都有故事,但要发现“教学案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常常在老师熟视无睹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何捕捉案例素材呢?
1.关注课堂。
课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也是体现一名教师施教之功的重要场所。课堂中蕴藏着成千上万宝贵的案例资源,这为一线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学案例都源自课堂。课堂中教师对某一突发事件的处理、对某一教学细节的独到分析,无论成败得失都可成为案例素材。
例:有位老师上课,发现学生在课室里玩纸条。老师不动声色,把纸条收起来。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才打开,发现学生们在玩对联,很有意思,上联是:“分不在高60分就行何苦夜以继日”,下联则五花八门,诸如“女不能丑60分不行但愿„„”,批语是“妙哉!”;又如:“分不可低60分哪行还得焚膏继晷”,批语是“笨猪!”。
从纸条看,参与的人数不少,时间不短。老师们听了,气得火冒三丈,连声要求严惩。班主任心中有数:始作俑者十有八九是小张。他是下学期转学进来的,很有些聪明才气。班主任不露声色,没把事情弄明白后,也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此事,只是请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对联评析课。小张评析了对联,更评析了自己。
2.走近学生
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必须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盼,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经被我们捕获,就可成为我们案例写作的素材。
3.敏锐观察,细心捕捉
魏书生说,别小看课堂,它有一千个问题可研究,有一千篇文章可写。所以关键是我们要能敏锐观察,细心捕捉。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在观察的领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教育领域中每天都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事件发生,有的教师熟视无睹,有的教师却能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二、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境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第五篇:故事的特点及写法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 第一讲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
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的确,故事是靠编出来的,动笔写之前,首先必须编好一个故事。
那什么是故事呢?拿我们故事家通俗的语言来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
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还会有人问“什么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举例来说: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会》发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个故事的故事核。没这个故事核,整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了。这便是故事语言了。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这是故事的大忌。这时也该想想你平时和别人讲故事时是怎么讲的?你如果老是“张三说”“李四说”的,有人听你讲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了。
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
在故事的题材上,讲究的是一个“新”字,要写新鲜的东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容易成功。
第二讲 我写故事的一点体会
故事是“编”出来的。当然,这个“编”,不是凭空瞎编,而是在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加以提炼。故事的写法,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三两个人物,在两三个不同的场合,围绕一个中心情节(故事核),展开两三次的矛盾冲突,最后使矛盾得到解决。《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写法,就是这个套路。还有,故事是讲出来的,既然是“讲”,那就必须使用口语,要方便讲述,力忌小说语言、散文语言。按《故事会》的要求,故事必须是“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达到这个要求,就是一篇好故事。
第三讲写故事应把握的十个问题
陈宇
故事是老百姓的口传文学,小说是个人阅读的文字文学。当前,纯文学的高雅,处于“你理解我”的地位,让人看得很累。而融于老百姓天地间的故事,在目前则没有寻找不到读者之忧虑,可喜可贺。
故事与小说的源头不一样。小说是“从上向下长”,故事是“从下向上长”。小说个性化强,故事则比较多地偏重于老百姓的集体创作,依赖于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地,在其上采花酿蜜。
生活中故事的传播,是老百姓对古今中外生活的提炼,是广种薄收。所以说,情趣向上,眼睛向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当今社会故事兴隆的秘密所在。
刊物的发行量大小,实质上不是经营和广告问题,根本上是文章质量问题。扩大发行量的关键是抓作者,出精晶,对读者产生吸引力。事实证明,在一期杂志中很难有百分之百的精品,但力求能有五分之—的上乘之作,就能吸引读者。
故事创作也要“讲政治”,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讲老百姓的心里话,但绝不能无视社会效果。一篇好的故事作品,应该是作者用心,编辑尽心,读者称心,家长放心。
题材的选择要独特,大家都在写、也不难写的题材,其实并不好写,更不好刊用。“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那里容易撞车,却不容易出成果。因为众所周知的选题,很难再写出新意,如果非要超越,那你必须有多于别人的生活素材积累,然后再付出多倍的创作思维。
读者看中的首先是情节,而不是主题。如好的武侠小说,并不以打斗为始终,而以情节作主线。故事也如此,应以情节取胜。故事编辑部的择稿,具体操作中实际上也是首先看中情节,然后再论主题。
利用对比的手法,在同一个故事中安排反差极大的一对人物,互相衬托。正面文章反面做,反面文章正面写。利用细节塑造人物,把人物的形象树立起来。要让故事中的人物少张口说话,多干点实事。
故事语言讲究通俗化,尽量避免用书面化过强的语言。忌讳用生僻字词。修饰语不能太长,长句子可一分为二。
故事开头要精,尽快“入戏”。对话、心理活动、意识流等静止的叙述描写要少,动作强的东西要多。中心线索鲜明突出,准确把握简繁疏密,着力塑造好人物形象。结尾不要拖泥带水,该收手时就收手,戛然而止。
故事写作方法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谁都想把故事写得好看,使读者一拿起就不舍得放下,作者为此煞费苦心,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出人意料”则是新故事创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有点像相声中的“包袱”,说出一件事情,大出人们的意料,大家急需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待到“包袱”一层层解开,人们才恍然大悟,于是,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作者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实现了他的本意。
但在我们的一些新故事作品中,“出入意料”的手法用得不怎么成功。虽然作品的情节很是奇特,很不一般,令人大出意外,但当读者看到后面时,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觉得不合情理,是作者在胡编乱造。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内容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根本不予接受,那么,这部作品对读者的教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谓的不合情理,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符合逻辑推理,违背常识。你说某某人不怕冷,下冰窟窿救人,三个小时救起了十来个人。人家会信?这个人怎么有那么大气力,怎么没被冻死?另一种情况则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前面还在说这人怎么软弱,怎么逆来顺受,后来却说这人很刚强。读者不能不莫名其妙:这人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问题不在于“出人意料”,而在于“为什么”,在于怎么会这样。三个小时在冰窟窿救人可以,但你得写出这人为什么有这般能耐,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同样,那个原本逆来顺受的女人怎么变成了一个刚强的、宁死不屈的烈性女子,你得写出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来,这样,读者才能信服。我们不能光写他(她)做了什么,更要写他(她)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么做。
造成“不合情理”的原因,大多是作者在构思故事时不是从人物出发,而是随心所欲地编造情节,为情节而情节,以为情节越奇特越出乎人们的意料,就越能吸引读者,殊不知一旦情节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者不相信,那你的一切辛苦全白费了。
运用“出入意料”手法成功的新故事作品不少,而在民间故事作品中,这类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如《山海经》1998年第五期中的《穷汉打官司》就是不错的故事。穷汉丁同三给张老财砍柴,回来的路上马尾给树卡断了,张老财便拉他去打官司。去县衙路上宿夜王老财家,穷汉又不小心压死了王老财的奶娃,于是两个财主一起押穷汉去打官司。穷汉自知不遭杀头也得坐牢,于是跳崖想自杀。不料跳下来正好压死了崖下正路过的板车上的病人。于是,拉车人及两财主三人要他赔命、打官司。这样的官司还能赢!偏偏,穷汉赢了!县官昏了头?没有,他精明着呢!故事一环扣一环,一波接一波,一个意外连一个意外,却叫人心服口服,因为都合情合理。
细节的运用
一个故事生动不生动,读后能不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往往与细节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出色的细节描写,故事读来就生动有趣,就觉真实可信;反之,故事情节再曲折,思想主题再深刻,这故事也只能是干巴巴的,让人觉得没味道,缺少感染力。
综观我们的新故事作品,各式各样的都有。有的试图用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有的想以巧妙的构思赢得读者,有的则着意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而想与众不同。作者是好心,但往往好心得不到好报,读者不买账,说你虚假,说你胡编乱造,说你思想大于形象公式化概念化。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如果我们仔细地读一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作品中很少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的甚至通篇没有一个!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手段。细节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才能有肉有血、令人可信,才能产生艺术效果。
《山海经》1999年第4期上的《牡丹鳖传奇》一文中,就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围绕梁剑龙及他的前妻李莉及妻子林桂秋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当妻子告诉丈夫李莉出了车祸,丈夫提出明天去看看她时,“林桂秋把头一侧,好像没有听见,只管挟菜吃饭”;而当梁剑龙钓到了6只牡丹鳖后,“若在往日,他准向老婆林桂秋先报上个喜讯,再拿到镇上卖个俏价。今天则不声不响,管自匆匆蹬车出村,到了赵市镇,不去农贸市场交易,而是径直朝卫生院骑去„„”;当林桂秋来到李莉病房前,知丈夫梁剑龙一人早已在她之前到达,便“一脸怒色闯了进来,气愤地嗔怪梁剑龙说:'你真好!今天一声不响就到这里来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难道我是个不近情理的吃醋的女人吗?'说着,将带来的一袋物品放下,俯近枕边,不无委屈地垂泪说:'阿姐„„”'
就因为这些描写,把人物的微妙心理,把他们的纯朴、善良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里,他们不是作者手中的道具、木偶,而是有思想有品性的活生生的人,故读者看了感到可信、可亲,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只要谁一提起《红楼梦》,我们就会想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风„„只要谁一说《水浒传》,大家眼前就会出现武松、林冲、宋江、鲁智深„„一个个人物鲜蹦活跳,哪一个不是靠作者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而塑造成功的?
若把情节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细节则是树上的枝叶,是这些枝叶,才使得树挺拔饱满,生机勃勃。
要善于发现
常常听到有些新故事作者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好写!按说,我们的新故事作者绝大多数生活在基层,或农村,或厂矿,或机关,或学校,天天与人接触,天天与社会接触,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但为什么觉得没啥好写呢?问题在于:不善于发现。
有个报社要招聘若干名记者。报社经过筛选,将一批文字能力较好的应聘者带到一大型企业参观,大家跑了同样的地方,听取了同样的介绍,采访了同样的人物,结果,有的马上就写出了有分量的报道或通讯,有的则觉得没内容好写,交了白卷。报社这样做,目的是考应聘者的“眼光”。那些有“眼光”的人,当然成了报社记者。
同样,我们写新故事,也需要这样的眼光:即善于从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我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发现,首先要求我们对人对事物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是冷漠的,持旁观者的态度,他就不会有强烈的爱憎,那么对再轰轰烈烈的事象也会无动于衷。其次,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从自己的感受中,从那些看似平凡的事件中,挖出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来。有人说,作家首先是个思想家,这话很对。可以这么说,一个新故事构思的形成,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产物,作者写新故事,即是透过生活的一个片断来揭示生活的底蕴。所以,新故事作者要易感,要敏锐,要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多多发现,才能有写不完的故事。
许文培是近几年冒出的新故事作者,发表的作品虽还不是很多,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善于发现的作者。如果说《戴假面具的人》(载《山海经》1997年第5期)编造痕迹还较深,有些脱离生活的话,那他后来创作的《赶时髦》、《阿龙见乡长》等作品,则是他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结果。前者通过农民阿强买BP机以致闯祸闹出事情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爱虚荣赶时髦的不良心态;后者则通过老实本分的农民阿龙诚惶诚恐去见乡长一事,揭露了一些干部随心所欲、愚弄百姓的不良习气,故事耐人寻味。当然,这一类故事还有不少,如近几年《山海经》刊发的陈志荣的《人狗大战》、杨德安的《孝顺儿子气死爹》、叶林生的《刘老汉遇上的怪事》、牛正春的《耿老汉买烧鸡》等,都是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得来的。
生活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具体而又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主题,有待作者去发现。但愿我们的新故事作者都具有这种善于发现的本领。
引而不发
有些新故事作者,尤其是那些刚学写新故事的作者,往往有一个不错的点子,或者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核,却苦于不能把故事写生动,写得好看。一般的情况是,先说了一个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就是作者在揭谜底了,原来是怎么怎么的。不要说读者看了兴味索然,就是作者自己看了也觉得没劲。--
而会写故事的作者却不然,他们把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故事都会写得有声有色,峰回路转。有一个不足千字的微型故事:在一个饭店里,吃饭的,喝酒的,猜拳的,很是热闹。突然,一个青年女子问大家,有没有人丢了东西。大家一阵摸索,没人说丢。那青年女子没罢休,亮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凉油盒子,再次问是谁丢的。这下,有说这女子做事太认真的,有吹怪哨的,更有几个喝得醉醺醺的男人讽刺挖苦的„„青年女子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手里捏着那小盒子默默地坐在那儿。一会儿,从外面跑进一对神色慌张的母女,一进门就四下地寻找起来。青年女子问她们找什么,母女两个说找一个什么什么样子的清凉油盒子。青年女子将手中的小盒子递给了她们。母女二人转悲为喜,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光闪闪的金项链„„短短几百字,作者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把气氛造得足足的,令人读了叫好。
这些特点在民间故事中比较多见。本刊1998年第3期的<严州比武)就是一例。作者先是说了主人公卖草药的义乌人“面黄肌瘦,形若病夫”,只因无意中议论了走江湖卖艺的一句话,就让街坊浪子挑拨,引来那些江湖汉子,逼他比武。义乌人想息事宁人,无奈江湖汉子不依不饶;闹到府衙,府太爷排解也无用,逼得义乌人只好应战。义乌人似乎作好了死的准备,临上阵要求回家与亲人见上一面,并要求宽限些时日,让他稍作些准„„故事一层又一层,将义乌人的仁厚、精细、诚恳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江湖卖艺人的逞强、骄横、不可一世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戏讲究个起、承、转、合,有经验的剧作家往往把主人公的遭遇推向绝境,使人物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新故事创作也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做了什么,而且是怎么做的。我们只有将故事写得有声有色路转峰回,才能感染读者。如果一览无余,一见开头便知结尾,那就会削弱艺术感染力。所谓“引而不发”,就是要把情节充分地“引”出来,而不轻易地揭“谜”。这好比射箭,一定要把弓拉得满满的。“不发”,就是“不到火候不揭锅”,这就要讲求艺术上矛盾的“蓄势”,通过丝丝入扣的铺垫,环环相生的矛盾积聚,把冲突引向顶点,然后,使冲突得到完满的瓜熟蒂落般的解决。
主题思想的提炼
新故事和所有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主题思想。对某一问题提出看法或主张,给读者什么教育,作者有他的爱憎,有他的创作意图,这就是主题思想。
然而,在我们的新故事来稿中,有的显得主题肤浅,有的立意低俗,有的干脆就“没意思”,换句话说,这则故事根本就不值得写。
只有作者自己深信而且一定要使所有的人也都相信的东西,才值得成为他的创作的基础。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力量,正在于艺术家们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强烈愿望,力图明确地向大家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可见,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有个故事:某女吃不起厂里的“三班倒”之苦,又嫌工资收入太低,毅然只身去了南方某城市。一到那里才知道挣钱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只得干起“三陪女”之类的事。而其丈夫是个拈花惹草之徒,乘在南方出差之机在外嫖娼玩乐。于是,一对夫妇在昏暗的灯光里碰到了一起„„这样的故事,除了碰巧之外,有什么意思呢?
主题思想的深刻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如果我们只抓住了生活的表面现象,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索,那么,写出的新故事的主题也往往是表面的,没有值得回味深思的东西。所以,一部作品精巧的构思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产物,是要经过作家艰苦的精神劳动的。
1998年第九期《山海经》中的新故事《谭天禄进监》,就是经过反复提炼而成的作品。作者在写第一稿时,主题较散:有写河湾村人天大灾、人大干的;有写河湾村党支部怎样起战斗堡垒作用的;有写县长等人花天酒地过糜烂生活的;有写谭天禄忍无可忍去抢县长不义之财的„„现在刊登的这一稿,将笔墨集中在谭政策父子身上,加强了父子两代人的性格冲突:父亲安分守已按部就班,即使气炸了肚子也只是听天由命无可奈何;儿子则年轻气盛无所顾忌,情愿自己坐牢也要不择手段搞到钱修大坝。同样是为了集体,为了乡亲们,最终,是充满矛盾心理的父亲亲手把儿子送进了监狱„„主题思想集中了,鲜明了,也深刻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我们所说的立意要高,主题思想要深刻,不是指脱离实际的任意拔高,而是对自己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严格的开掘,对主题进行反复的提炼。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不深刻,不决定于作者头脑中的抽象概念,而决定于他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深度。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作者勉强从外部加进去的,而是他对于某种特定的生活题材深入地和概括地认识的结果。
切勿为情节而情节
我们的新故事作者,往往在动笔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故事的奇、巧,怎样别出心裁,怎样才能吸引人。这本也没错,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新故事作者及一切艺术家应该掌握的本领。但是,为奇而奇,为巧而巧,为悬念而悬念,为情节而情节,忘记了新故事创作的根本任务,则是不可取的。
何为情节?情节就是人物关系的全部发展的总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意趣,自己的志向,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并非指加上去的外部特征,诸如活泼的或沉静内向的,不善言谈的或夸夸其谈的之类,而是集中表现人物本质的东西),当不同性格的人物碰到一起,就会发生冲突,人物的关系、性格和命运就会发生变化,这变化的过程就是情节。一个事件或是一串事件本身绝不能导致一定情节的形成。著名剧作家博马舍曾这样解释说:“钟情的老人预备明天娶自己的养女。养女的年轻倾慕者更为机警,在老人之先,当天就在监护人的面前,在监护人的家中和养女结成合法夫妇——这样描写事件,决不是情节,而类似这样的事件,只有当它和一定的性格有关的时候才能列入情节,包括这一事件的情节是可笑的,或者相反是抑郁的,均取决于性格。”
而在我们的一些新故事作品中,要么见事件不见人物,故事离奇曲折,人物却只是个符号而已,这在那些侦破故事中表现尤甚,似乎一篇故事,除了寻找一个“真相终于大白”外就没别的什么了;要么主人公或左或右,人物思想脉络不清,性格前后不统一;要么来个误会法,诸如丈夫怀疑妻子不贞,却原来„„主人怀疑小保姆偷盗,却原来„„先设个假象引人错判,然后来个合理解释,如此等等。故事虽奇,虽巧,虽曲折,但就是看不到为什么会这样,人物的行为缺乏内在依据,故事的情节不是由人支配,而是由作者随意编排,人物跟着情节走。由于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读者看了觉得是胡编乱造,不可信,或者无动于衷,也就谈不上感人。托尔斯泰曾说过:“在作家面前,是赤裸的人,是心灵的世界,是大自然中一种最高级的现象。”所以,应该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事件对人物的意义。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从事件的过程本身来发掘它的意义,而渴望表现那创造这种事件的人物的性格所展示出来的时代风貌和道德力量,以及性格与性格之间的关系所显示的丰满的社会内容。我们的创作应遵循“由人生情,由情生事”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写出真切动人、有分量的新故事来。
如何体现“新”
新故事,就要反映现实生活,就要触及时弊,就要有时代感,一句话,就要“新”,这一点,已为众多新故事作者所认同。然而,如何体现时代感,如何体现新,有些作者在认识上、实践上还是有差异的。
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不久,我收到一则新故事稿。作者在附信中说,这则故事是反映股份制的,目前还未见人家写过,是比较新的。我很高兴。
可一看故事,不由得失望了。原来故事讲某某企业要实行股份制了,工人们都要参股。某工人回家与妻子一说,妻子说这是新事物,我们现在真正当家作主人了,拿钱!可一找钱,钱没了!原来妻子藏钱的破棉袄刚好给丈夫当破烂卖掉了。于是,赶忙“追钱”。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回了钱。于是,夫妻俩高高兴兴拿了钱去入股。这里,不去说这故事写得如何,单单说这样的故事究竟新不新。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只是在为钱的事忙碌,我们看不到在试行股份制这个特定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面貌,看不到他们在这个环境下的思想性格,所以时代感也就无从谈起。钱没了当然得找啊,不为股份制,为买彩电,为孩子上学,都得找啊。所以这故事里没有股份制的事,故事照样存在,而且一点也不伤皮毛,股份制无非是贴上去的东西,就如披在人身上的一件衣服而已,没有成为故事的灵魂和血肉。因此,单单只是背景的“新”,而不是故事情节的“新”,是人物的“新”,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
在已发的《山海经》新故事作品中,这方面比较好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范大宇的《中国人生的“老外”》(刊于1998年第7期),善意讽刺了一些崇洋媚外的人;如彭建君的《钓出一个大活人》(刊于1998年第8期),水产养殖场专业户陈大贵记恩于帮助过他的银行行长周立明,送礼送钱被拒,便想出了在他来钓鱼时偷偷地往他鱼钩上挂鱼的绝招,终闹出一场**;又如杨德安的《乡下女婿》(刊于1998年第10期),上海王家姆妈因女儿招了个乡下对象而心生烦恼,她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从这些故事里,从这些故事里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的影子,能看到时代在人身上留下的特有的印记。换个时代,换个特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出现《中国人生的“老外”》里面的那娜夫妇,就不可能出现《钓出一个大活人》里面的周立明、陈大贵,上海王家姆妈也不可能陡生烦恼了,因为按以前的日子不可能去嫁给一个乡下人„„可以说,这些人物,是时代的产物,所以我们会感到这些故事有较强的时代感,是比较“新”的。
我们千万不要将“新”理解成仅仅是时代背景的“新”,而要使人物,使故事情节成为这个时代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