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芙蓉”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 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 "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三、文本解读
1、正音
2、朗读。朗读方法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本诗采用了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
3、自由朗诵。
4、分角色朗读
5、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恋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能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6、所以本诗的结构是:采花
送花
望乡
思亲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看来,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爱情之花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采:采的目的——遗所思(纯洁美好)
采的方式——涉江(真挚深沉)
采的结果——所思在远道,遗之不得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他采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动机纯不纯呢?
明确: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折芳馈赠的传统说起了。《邶(bèi)风》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折芳馨兮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赠予最爱的你。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于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那儿有我的牵挂。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权且当归。
方式:还顾
结果:长路漫浩浩,归之不得
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
还顾望旧乡,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的亲切,父老乡亲是那么淳朴,关键是淡去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颜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渐憔悴,“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却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因此泪光点点,涕泣涟涟,令人断肠。还顾,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
结果,事实上远望是看不见旧乡的,更看不见爱人,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中,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事实是长路漫漫,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
所以,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以望代归,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是真纯自然的。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最新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臵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五、合作探究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明确:根据学生发言,总结。首先假设是女子:“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
我们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文人,假若抒情主人公是女子的话,则他采用了女性的口吻写的这首诗,诗里面又有悬想。初读感觉单纯,诗旨明了,再三涵咏,我们发现它婉曲奇妙。
六、能力拓展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
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
七、课堂小结
《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
2、找来《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一、主题
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艺术特色
1、以乐衬哀(反衬)
2、以虚衬实(悬想)
3、婉曲奇想(思妇调)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就是分析一些诗歌的意象来体悟作者的情感。“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其次,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在统一发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抒情主人公认定为是男子,而在发放的《学习指导》上则认定为女子。存在矛盾的说法,本想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
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幻)这是一首 的诗? 生:忧伤 相思 思念 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 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 “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 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同学们,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很好,大家都知道。但是,这句诗不过是整首诗的开头,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同学听过?那么我们看到大屏幕上。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很好,声音很大。但是,这首诗,我刚刚说了,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那么我想请每位同学做一回小诗人。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大家反应很快。《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轻快
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我们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有什么作用? A.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我们接着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 长路
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1)诗歌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绘了夏日江边,兰草生长的沼泽长满芳草,江上芙蓉朵朵,花香日暖的高洁优雅、纯美静谧的画面。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构成的高洁优雅的画面,衬托出诗人情怀的高洁,情感的纯洁,美好。
以乐景衬哀情,轻松欢快,高洁优雅的画面,优美欢快的景象,与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失落惆怅主观感受鲜明对照,更能体现诗人内心的痛苦。
第五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邹海兰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读懂《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大概意思不难,但难以真正体味诗中那份悠远绵长的情感,因为孩子们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悟。作为一节古诗鉴赏课,既要培养他们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要上让学生接受高尚、纯真而又隽永的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悟诗中真挚隽永的情感。2.熟读成诵并默写。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进一步体悟诗中的情感。2.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领悟诗歌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的熏陶,感受人生的无奈与苦痛的美。
三、教学重点
体悟诗中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多重视角理解诗歌。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七、教学方法
导入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八、预习准备
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九、教学过程 1.导入
钟嵘(南朝梁)在《诗品》中用“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来评价《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去感受《古诗十九首》这种“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魅力。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存在的疑问。
3.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探究
这首小诗看似简单,但细细品读则有意味隽永之感。细读诗歌,思考涉江者采的是什么呢?去哪里采的呢?
明确:采的是芙蓉、荷、莲,莲有很多种,看下面图片(PPT展示)你觉得涉江者采下的是哪一朵花?那么多芳草,为何非采芙蓉不可?
也许是并蒂莲、“莲”与“怜”谐音、荷花之“荷”与“合”谐音,对于相爱而不能相守的夫妻来说,一朵并蒂莲是爱、团圆、同心的象征,主人公看见了这样一株并蒂莲即便身涉兰泽之中,有危险,也要采下。
追问:主人公采下芙蓉之后要做什么呢? 送给所思
追问:主人公的愿望能实现吗? 不能,所思在远道
追问:这样情况下,主人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愫呢? 忧伤以终老。
忧伤会有,为何主人公会有这种忧伤直至终老的哀叹呢?
引入背景
同学们都记得《出师表》吧?里面有一句诸葛亮说的话,是关于后汉的,怎么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关于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还有: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瘟疫也多次发作,据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死亡两千多万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社会极其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PPT展示)
在这样一个极其恶劣的社会里,一个底层的人若要生存将会多么艰难?而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因漫长的时间和辽远的空间而不能相守,念及这样的社会环境,想到相聚团圆的希望非常渺茫,自然会有忧伤以终老的哀叹了。
追问:我们分析了“采什么、去哪采、为何采这些问题之后有一个终极问题没有思考,那就是:到底是谁在采芙蓉?谁在望旧乡?自由诵读,思考讨论。
哪种解读更好呢?依据“同心而离居”判断思妇采莲、游子望乡更好。4.情感解读(多重视角)
依据大家的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有以下两种情感:
怨妇的忧思、游子的思恋,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一则人生的寓言,品味这首诗让你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 我就这首诗写下了一段这样的文字:
因为远方的召唤,我们就像追日的夸父一样,轻易地离开了故乡,越走越远,而空
间的无限辽阔又往往导致了时间的无尽悠长,于是,我们都成了漂泊者,回望故乡,看看漫浩浩的长路,我们都会祈盼团圆,但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又注定将年轻的自己放逐他乡,这一放逐可能就是一生,午夜梦回时,于诗中游子而言,仿佛江南还在,水乡还在,那田田莲叶还在,那如面的芙蓉也在,于我而言,仿佛庭院里的樱桃树还在,乡间小路边的红蓼还在,村边幽绿的小河还在,而那个满身是泥,晒得黝黑的我也在,于是,我们的心灵在这样温暖而美丽的故乡里得到了慰藉,抚平了创伤,在暗夜过后,黎明到来时,我们微笑,继续前行。
司马中原在《握一把苍凉》里面说:“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的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这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5.总结: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心灵的真实,文学承载了个体内心的欢乐、煎熬或苦痛,《涉江采芙蓉》里那种会绵延到终老的忧伤,远离祖国的司马中原感受得到,自觉走向苍老却还被以年轻称之的我体味得出,相信,真正年轻的你们也感受到了。
下面大家有感情地自由朗诵这首诗并背诵下来,感受“惊心动魄”的力量。
十、板书设计
思妇的忧思
游子的思恋
人生的寓言
十一、课后作业
品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另外两首诗《庭中有奇树》和《行行重行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莲:怜
荷:合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