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讲座

时间:2019-05-14 20: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讲座》。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讲座

一、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什么是健康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

1.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3.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5.保持健全的人格。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

青少年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由不成熟向成熟性过渡的时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出现许多不适应性以及矛盾和冲突性,具体表现为:

1.青少年的认识和学习能力迅速发展,但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中易产生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一次学习失利就可能全盘否认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次学习上获得成功就可能沾沾自喜,认为学习是件无所谓之事,耍个小聪明是可以过关的。他们的情感自控性、个性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不稳定的。所以对青少年在过渡期的教育和引导十分重要,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走向成熟。

2.矛盾动荡性。①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性心理开始发展,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之心,追求异性,要求身体力行地进入“爱情王国”的心理需要与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及青少年整个心理品质,尤其是道德品质规范形成了矛盾,加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别是性道德品质的发展滞后于性生理的发展,导致青少年心理和道德准备不足,因此,在出现异性关系处理、早恋问题的对待上出现困惑与失衡。②新的独立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由于青少年“成人感”的出现,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所以,要求摆脱成人的管教,希望自己独立支配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的心理更为强烈,希望父母、老师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来看待,希望得到像成人一样的独立和平等的地位。但他们经济上的未独立,心理发展上的未成熟,以及现时的学习生活的需要,使他们仍然需要向父母、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学校、老师寻求帮助,从而产生了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痛苦。

自我发展与自我控制能力的矛盾。青少年在寻求独立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追随父母和老师了,对他们过多的呵护、过高的要求、过分的照顾、过多的干预,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逆反行为,表现出难以驾驭和不服管教的趋向。在心理学上,把这种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

3.社会性。认识方面,青少年注重社会性的评价,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目标,注重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中的各种与己有关的事情。如人们对高考、中考的认识、评价,人们对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对当今学校教育和教师人格的评价,以及对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的评价等等给予重视的同时,又对社会风气、文化艺术、人际关系、法律道德等社会问题十分关心;在情感方面,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在个性方面,青少年开始逐步形成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和人生观等,都开始逐渐形成并且稳定。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认知能力的发展,致使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不再盲从他人,开始用怀疑、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面都表现了一定的思维批判性。

2.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致使青少年常常莫名其妙的烦恼,而且极不愿意向家长吐露,又埋怨家长和老师不理解自己。尤其到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在情感上表现出强烈的闭锁性。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率、单纯和外露,而是不经意向别人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心理话不愿意向父母、向老师表露,而是寻求同龄人和知己才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又不愿意轻易把自己的秘密诉给别人。如果成年人不了解这一特点,对青少年的情感上的细致变化和“反常”的表现,过多的“刨根问底”、“明察暗访”,或者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毫不在乎,从不关心和主动交谈,都会增强子女的情感的障碍,使有些青少年宁愿以失败或惩罚来换取情感上的“平衡”,与成人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意志行为方面,青少年表现出轻率性、冲动性,在排除困难和干扰方面,还缺乏坚定性、坚持性,遇到挫折表现出动摇性。

3.道德品质的发展。具备了较丰富的道德知识,掌握了部分道德标准,能够较客观地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判断和评价,并对社会上的种种道德现象有了自己的道德观和评价观。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方面,能做出一定的选择,表现出能排除内外困难并付诸行动。

4.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开始趋于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带有“激进”、“主观”的特色。

三、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

(一)角色理论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身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是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的。角色的不同意味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现实表现的角色,自我主观理解的角色与社会期望的角色三者一致,心理的矛盾冲突随之逐渐减少,个体的心理表现为健康状态,对社会表现出积极良好的适应。

(二)激励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社会文化对人有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价值体系起一种促进作用,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内在价值,类似于潜能的需要,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如创造、自觉关心他人、好奇、不断成长、爱别的人和被人爱。一个人行为不善,乃是因为其基本需要被剥夺的结果,如果能发展他的内在潜能,向健康人看齐,则其行为就可以有所改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等级:一是基本的生理需要。驱使人们去满足生存的需要而行动。二是安全的需要。在生理的基础上产生安全的需要,这种需要来自经济上和身体上不受威胁。三是爱和归属的需要。个体需要爱护与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需要成为团体一员。四是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关心和高度评价;面对困难,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和有信心。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是逐渐升高的,前者获得满足就要升高到后者。人的行为是由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多种需要中的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受其启发,我们认为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自我设计、思想与社会期望相结合,充分尊重、理解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尊意识,友谊意识。

管理心理学的期望理论:激发的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期望的实现与否在于期望的合理性,它取决于:其一来自于社会的需求和群体规定;其二是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其三是适应的条件。

归因(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知其原因的过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凭一时的观察和推测的结果只有在类似的情境中去验证才有效。H·凯利的“三度理论”认为人们要横跨三个不同的范围来检验因果关系,即客观刺激物(存在),行为者(人),所处的情境或条件(时间和形态)。凯利将外界信息分为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即区别性资料,一致性资料和一贯性资料。区别性资料即他人行为是否特殊;一贯性资料,即分析他人特殊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比如:一个学生数学差,其他功课还好,即区别性资料高;这个学生以前数学成绩还好,即一贯性资料低;这个学生数学差,其他同学也差即一致性资料高,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这个学生数学差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情景或条件,建议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

(三)应激理论

应激是由内外刺激影响造成个体紧张不安的身心状态。应激唤醒了大脑皮层使之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有助于注意的集中、思维的活跃、恰当地判断、果断地抉择,富有成效地进行意志活动,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大脑觉醒状态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需要身心维持一定的紧张度。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教育范畴中,我们一般这样来界定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它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能够完全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自动实现,需要通过教育者的努力才能达到。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可分为以下二方面:

(一)满足需要

在有关人类需要的研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根据这种理论,人的需要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可以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维持,主要是以处于中间层次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为条件的。也就是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承认与接纳、能否得到爱、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决定着个体能否具有健康的心理。

(二)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1.积极干预。针对学生心理成长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尚未出现或者刚刚出现时,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对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有所准备。

2.及时补救。当学生因为某种原因已经出现一些消极、不利的心理状态或心理问题时,及时通过某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和改变,从而解决问题或者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

3.发现问题。由于人类心理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差异和学生自身经历的不同,难免有少数同学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教师当然责无旁贷。同时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发现的及时,通过相关的专业的人士的帮助和治疗,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够得到根治。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朱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生活在21世纪初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学习条件比起其父辈有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我们成人认为,这代孩子十分幸福。可是心理学工作者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经常感到紧张的占22%,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的占17%,感觉同学间关系冷漠的占27%,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的占28%,对考试过分紧张的占35%。这些数字表明,当今青少年儿童生活得并不十分幸福。或者更进一步推论,当代青少年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据<北京晚报>2000年7月4日的新闻栏目报道:16岁的北京男孩小江,在中考后不久跳楼自杀。小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多才多艺,没什么是非,成绩也不错。父母非常爱他,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很关心。中考他估分600多分,考重点不成问题。出事当天,父亲说了他几句,说天热,让他少穿点,把课本整理一下。没过多久,小江就在自己房间跳楼了。没人能说清小江当时为什么跳楼。

小江的死并非个例,资料表明,2000年一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少年自杀事件不下20起。广州一名中专生毕业前夕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据说是因为找工作受挫;顺德一名初三男生半夜在家中上吊,只因爸爸藏起了他借来的游戏机;武汉一名17岁女生,四川一名18岁女生,成都一名初二男生自杀都是因为考试没考好。青少年的自杀事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震惊和关注。此后不久在京举行的中美精神病学会学术会议的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是抑郁症及心理负担造成的自杀,它超出了其他任何疾病对青少年的威胁,而且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自杀者大多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各界及家庭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摘自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敖国儒的讲话。)

1、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需要;

2、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3、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近年来,中央及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及实施途径作了全面的阐述。我把《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主要任务和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摘抄下来在这里给大家读一下。

《纲要》中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纲要》中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据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纲要》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低年级:

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中高年级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2、我省近年来也提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至2003年已经组织了赛课、培训等活动共三次。以后还会有更多各种形式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

三、班主任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

班主任的角色是由班主任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班主任的任务比一般教师任务更为广泛与复杂,他要对本班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为此,班主任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应承担三种角色。

1、应成为自身心理健康的悍卫者。

由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教师情绪要绝对稳定,避免波动,以免对学生忽冷忽热造成伤害。

2、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首席维护者。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责任。班主任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首席维护者,这样才能直接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和协的发展。

3、成为家长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由于不懂方法,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班主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

四、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及发展

(一)、班主任心理素质的内涵。

1、具备丰富的爱生情感。

这一点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真诚的付出;要尊重学生 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

2、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一点包括教育目的的坚定性及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师要认定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成材的,要了解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且具有持续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对每个孩子施与坚持不断的教育,才能令他成材。

3、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

广泛的兴趣爱好是班主任个人影响力的能源。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班主任是很难使学生信服的。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但能更好的推动班级工作,而且可能与学生取得更多的共同语言,促进心理沟通,这样必然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使影响力得到增强。

4、具备开朗的性格特征。

开朗的班主任能与学生和同事融洽相处,给人以生气勃勃的印象,产生言教难以达到的效果。

5、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

这是班主任应具有的工作作风。班主任对工作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处理问题要一抓到底,绝不虎头蛇尾。

(二)、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

1、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的学校行为。

(1)、营造班主任工作的良好文化氛围。(2)、对班主任及时进行新课改教育的培训。(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和交流。(4)、给予班主任有效的激励。

2、提高班主任心理素质的自主行为(1)、重视学习,提高素养。(2)、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自主反思,总结经验,优 化行为。(4)、强调协调教师之间的关系。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一般具有七个面貌

1、不平衡性

小学阶段生理比心理发展速度快。

2、动荡性

小学阶段平稳的发展,心中有权威,以老师家长为权威。

3、自主性

小学阶段逐渐发展,但没形成反叛。

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0----2岁

分不清主客体,属于第一自我高峰期。7----8岁

第二自我高峰期。11----14 岁

第三自我高峰期。

处在自我高峰期的孩子,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小学阶段孩子要经历一个半到两个自我高峰期,因此小学的班主任更需要做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以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另外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还具有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四个面貌,因为在小学阶段表现不明显,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二)、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了书面语言,并且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三)、小学生阶段心理健康的标志。

1、能否适应学习任务,正常参加集体活动。

2、情绪乐观,积极向上。

3、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符合年龄特点的行为标志。

(四)、教育重点

1、入学适应。入学时应带学生熟悉校园、找厕所、操场、建立伙伴群。

2、学习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3、预防学生学习疲劳,注意用脑卫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寻找契机,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运用科学教法与心理自然、恰当结合,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1)、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的《落花生》一课,就可以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增强自信心的教育。结合花生虽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样的实例,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及周围的同学。告诉学生一个人不漂亮,或不引人注意不要紧,只要他努力,勤劳,关心他人,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不但不该自卑,而且应该比别人更自信的生活。这样就利用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恢复了自信。(2)、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新课程标准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合群教育。只是学生虽然和同学合作了,自己却可能并未意识到这样得出的答案其实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所以教师要适时指出,个人做不到的事,凭借集体的力量有时轻松就可以完成。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我们每个同学都该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哈市花园小学的冯贵敏老师,教写“乙 ”一个

孩子总是学不会,老师手把手教13遍,还是教不会,这时别的学生已经开始笑话他了。第14遍他终于会写了。这时老师表扬他说,他很了不起。一遍学不会能学很多遍,他相信自己。这个案例中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时机把握得就非常好,为孩子树立了学习信心,并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确定了模式,即一遍学不会多学。效果很好。如果老师当时不是表扬他而是一再说他笨,一颗厌学的种子可能会就此埋在孩子心中。(4)、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本市老师在填写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报告单时,只表扬优点、以极其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的缺点,并鼓励学生改正,就避免了对学生的伤害,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这一点,就做到了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要求班队会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一会一题)

(2)班队会内容附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3)活动中是否体现学生主体。要求呈现宽松、民主、融洽的气氛。

3、在平时工作中做一人一事的心理疏导工作。

4、利用网络或在班级内部设“知心信箱”等。

六、班主任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有这么一段话,叫“当前师生关系的形象写真”:

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

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盖着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地坐着乃至于跪下的灵魂。

这样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现在的小学里虽然不普遍,但很典型,我们当然是不提倡的。

我们提倡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只有心理距离近了,才能让空间距离拉近。

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首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的说法源自一个小故事: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店,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这位妈妈兴奋得不忍离开,虽然没买什么东西,但她还是带孩子不停地走着看着。孩子终于不干了,叫着嚷着要回家。妈妈说:“你自己闹着要来,这么会儿你怎么又要走了?”说着说着发现孩子鞋带开了,就蹲下去给孩子系鞋带。当她将要站起来时,她忽然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原来从孩子的高度看不到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到穿着各色裤子和裙子的腿。

所以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和孩子站在同等高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师要正确处理尊重和爱的关系。要注意爱不等于尊重。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上课很爱发言,但回答问题答对的却不多。老师了解到孩子是为了面子才举手的以后,找到学生,告诉他,以后你还可以多多举手,让同学知道你是个爱发言的同学。但是以后回答问题,会的你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什么时侯该叫你回答问题了。课下我们再把不会的问题弄明白。

这个案例中,老师既设法保留孩子爱发言的好习惯,又注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把爱与尊重的关系处理得很恰当的例子。

2、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在教学管理中提倡建立一种开放式、自由式、参与式的模式。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相当于老师把做好的饭菜喂给学生,早已不再提倡。近年来我们提倡的就是启发式与共享式。

启发式是指老师把饭菜做好,告诉学生哪个好吃再吃。

共享式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做出饭菜,一起研究哪个好吃,再吃,坏的扔掉。

咱们来比较一下几个国家教育形式上的差别:

同样是画苹果,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本子上学画。

日本,把一篮苹果倒在地上,喜欢画红的,就画红的;喜欢画绿的,就画绿的;喜欢画半红半绿的也可以;喜欢画烂苹果也不反对。

美国,把学生领到苹果园去画,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学生所描绘的画面,更加多种多样,具有强烈的个性效果。

还是在美国,老师教孩子画太阳,孩子画出了各种颜色的太阳,有一个孩子甚至画出了蓝色的太阳。老师问他为什么给太阳涂了蓝色,他说:“我画的是映在海里的太阳。” 孩子被誉为“有创新能力的同学。”

(2)在教学中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

例:有一盆水,两个人在场,一个人干净,一个人脏,谁会用这盆水?答案可以有四个:

A、干净人用,因为他有干净习惯,脏人不用,因为他没有干净的习惯。

B、脏人用,有干净的需要,干净人不用,因为他已经干净。

C、都不用,干净人已干净不用再洗了,脏人习惯了脏也不用洗。

D、都用,干净人习惯干净需要再洗,脏人有干净的需要也要再洗。

这么多的答案,理由都是说得通的,那就都是正确的。

现实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的感情”,小表弟问我怎么填,我说:“填深厚”。过了一天,小表弟又打来电话说:“大姐,你教错我了,不是‘深厚’的感情是‘丰富’的感情。”我问:“这道题是按原文填空吗?”他说不是。我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这位老师有什么理由要把与“感情”搭配的词固定为“丰富”呢?强迫大家记同一个答案,下次再见到这道题时错的人肯定会相对较少,或干脆没有。但这种教法是绝对锻练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艺术,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体罚变相体罚都好理解,心理体罚诸如设惩罚座,让全班不和某一个学生说话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

教师要做到三多,三个不批评。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给学生自省机会。

早上犯错不批评,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

家长面前不批评学生,给学生留足面子。

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所以有诗人说“批评家多么可怜,赞赏家多么可爱”。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身上,曾发生过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一个绝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见到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扔石块,他当即制止了那个学生,并让他下午两点到自己办公室去。下午,不到两点,学生就来了。陶行之热情地请他坐下,并给了他一块糖,说:“你很准时,这块糖是奖给你守时的’。学生正在惊讶。陶行之又给了他一块糖,说:“我制止你时,你能立刻住手,这说明你尊重我,再奖你块糖”。接着他又拿出第三块糖给这个学生说:“听说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你有与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听到这哭了,说:“我错了,他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之笑了。又给了他一块糖,说:“你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陶行之还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告诉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教育的情感化。

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找学生个别谈话,书信交流,日记交流都是增进师生间感情、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也可以开动脑筋在寻常事件中寻找情感线索。

举个例子来说: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元昌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件事。讲过《塞翁失马》后,班里有四个学生,无论如何背不下《塞翁失马》,李元昌老师尝试了各种方法让他们背,甚至把每一句的字头都写到黑板上去提示他们,他们还是背不下来。于是李老师又想出一个主意,他准备组织一次考试,试题中就有默写《塞》。考试前两天,他找四个学生分别谈话,内容是:考试中有默写《塞》,我可没告诉别人。你要珍惜机会„„结果全班在《塞》这道题中得满分的就是这四个同学。.在这个案例中,李元昌老师就利用了情感线索,给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让他以此为阶梯攀登更高的山峰,效果非常好。

5、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教育教学与学 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教育的生活化。

虽然减负的口号一喊再喊,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业并不少,对待这种现象老师无奈,家长无奈,学生更无奈,有段学生改的歌词,很有意思也很真实、形象: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为了调节孩子生活、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咱们可以改变留作业的方式,比如取得家长的支持留点家务作业等。国外的跟踪调查显示:不善于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失业率、离婚率等都远远高于同龄人,孩子小时非常有必要接受家务劳动锻炼。

李元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促进了学科学习。

农村学校取暖要靠学生带一些柴火来烧,他在要求学生交栅子(就是玉米杆的根)时,有的学生不爱劳动,宁可以一斤栅子五分钱的价格上交一元钱,也不愿意交二十斤栅子。他以此现象为着眼点,要求学生写评《交钱》,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的启发下,文章写得有理有据,非常好,听到作文内容的同学也改掉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二)、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中的心理问题种类 强迫行为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神经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主要表现是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不必要、妨碍正常生活和学习,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或动作。例如:

刚锁好的门,总怀疑是否没锁好要一遍遍返回去看,做完的作业又怕没写好,总要反复检查等。

强迫症的矫治一般需要由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医生来进行,通常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曾有这样的儿歌在学生中传抄: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学校炸得不呀不见了。这首儿歌反应了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为什么要炸学校呢?因为他讨厌学校、怕学校。传抄儿歌的孩子不全是但肯定有一小部分或个别孩子是患有学校恐怖症的。

有些孩子在家玩得好好的,一提上学就头晕,肚子疼。到医院什么都查不出,回来后说不让他上学,他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再提学校,所有的毛病又都来了。这不是孩子装出来的,这就是心理问题的一种,属于学校恐怖,严重的有些孩子甚至提起上学就上吐下泻。

对此类现象的矫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要了解清楚致病原因,通过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他们转变态度,改进教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或使学生脱离应激源。第二是进行心理治疗,一般可采用支持疗法和脱敏疗发,帮助学生逐渐减轻厌学情绪和恐惧感;第三,要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态度与方式;第四,是药物治疗,对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由医生开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作为辅助性治疗。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一些同学平时情绪很正常,但是临近考试时就开始感到紧张,有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或失眠现象等。随着考试临近这种感觉会日趋加剧。

考试焦虑的矫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考试的价值,调节自己的期望值,减轻心理压力;第二,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恢复或增强自信心,减轻对考试结果不必要的担忧;第三,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控制过度紧张的情绪。除以上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外,以下几种也是学生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人际问题

疑虑症状 双重人格

神经衰弱

认知偏差

青春期综合症

对于这些心理问题,轻微的可以通过老师及家长与学生谈话对症矫治,问题严重的就要由心理医生及医院来治疗。

(三)学校班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为了矫正和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校班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磨练营; 出心理健康报;设心理咨询信箱;设心理咨询电话; 办心理健康广播站;设心理咨询室等。

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育,如在班队会;春游;班级干部的选拔;运动会;学生座位的排法;家长会等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队会中可以搞主题教育,比如:受了委屈怎么办,我是一个好女孩,(好男孩)等。

(四)、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1、显性课程:

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材,有老师按大纲要求定时授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我市的很多中学就有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课。由于没有教材,小学只能通过学科渗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通过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2、隐性课程:

教师的言谈举止,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标语口号,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校、教室的标语,贴近孩子生活,有些新意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元昌老师,他曾体会总结出几条标语:

用勤奋的我战胜懒惰的我,用主动的我战胜被动的我,让高能的我代替低能的我,让平庸的我发展成高尚的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相信各位班主任一定会象对待自己所有份内工作一样,积极去研究它,努力去实践它,保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的发展。

第三篇:教育科研基本知识讲座

马坡镇和畅庄小学校本培训材料

教研与教科研活动

教育科研基本知识讲座(6学时)

主讲人:赵凤娟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及意义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地考察,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科学研究同样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而教育科学研究本身还有许多自己独特特点。

1、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现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方 面,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其内部结构是相当复杂的。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仅仅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生产、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有广泛的联系,一切教育现象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处在复杂关系之中。

2、实践性。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能也不可能从教育实践中分离出来。教育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教育实践服务。

3、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大学、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连;同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又相对的比较简单,这就使群众性地学科学、用科学、研究科学的活动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

4、迟效性。教育研究的迟效性,是指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的显现以及在实践中推广运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研究的成果常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介绍其实践意义。

1、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一是增强教育的科技意识,明确教育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确立新的人才观,根据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才规格、层次、数量、质量提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体制结构,高质量地培养能适应21世纪挑战的人才;三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2、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使自己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教育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地加以总结,并使之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以便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3、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对教育现状作准确的分析,对改革措施进行周密的论证。在目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教育工作者成为科研性的教育者。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育者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

第二节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

(一)问题筛选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或者产生大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性程序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如从班主任日常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课题。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打交道,遇到众多的实际问题,这是教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从日常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的课题,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这样的课题研究,其结果有利于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加强德育实效性的作用。

如某位初一班主任,发现初一学生并非都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他们每天的学习、交往等活动都笼罩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消极情绪表现形式较多,诸如焦虑、忧愁、烦躁、孤独、困惑、害怕和苦恼等。中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有50多种。其中与老师和学习有关的10多种,因受到老师批评产生消极情绪的占调查人数的60%。作为教师不可避免要批评学生。这位老师以“如何改进教师对学生批评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为教科研课题,通过对学生消极情绪进行调查与分析,反思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持的态度,着重阐明教师要转变学生观,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善待学生,并探索教给学生哪些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

(二)经验提炼

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同志一般在自己的实践中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一系列问题,这样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如北京市推广的马芯兰学习数学教改经验、学习语文“注音文字、提前读写”的经验、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愉快教育经验等,多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的。再如,许多中小学校长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诸如“严格要求”、“尊重信任”、“感情投资”等。这些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教师的作用是不是相同?这些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有无主次之分?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

(三)资料寻疑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研究课题。资料寻疑,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四)现状分析

即通过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如新入学的小学生盼望上学,开学第一天总是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到学校来。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厌学的情绪就产生并开始蔓延了。到了高年级,厌学就成了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了。初中和高中生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面对不爱学习、不肯学习的孩子,任课老师很无奈。常常听到有的任课老师说:“我能让学不会的学生学会,没法让不学的学生学会。”于是。学生厌学的问题已经是客观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大课题了。于是,有的老师将“如何应用兴趣、情感、意志结合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科研课题来进行研究。

(五)意向转化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映。这种意向如不能及时抓住的话则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紧紧抓住,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

第三节 科研计划的制定

一、科研计划概述

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科研计划就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有了教育科研计划,课题研究如何进行,就有了基本思路。

二、教育科研计划的内容

(一)课题的名称的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名称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目前我区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明确。如“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第二、课题名称表述欠科学。如“XX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研究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如果对本课题的相关资料了解不详尽,会做无用功。

(三)理论假说 选定课题后,要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这就是“假设”。一般说来,一个好的教育研究假设应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科学论证,与早先的正确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而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推测和主观臆断。

2、推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倒出来的,是有待实践证实的,因而与正确的理论不同,它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的出现作试验性、合理的解释,因而有一定的预测性。假设本身正是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表述的明确性。研究的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无矛盾的。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利用根据‘从小步逐渐过渡到大步’原则编写的教材进行由学生自定学习步骤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的记忆效率。”这一假设以叙述方式表明对自变量、因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关系。

4、可检验性。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验证推测性的正确程度和可靠性。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一个科学假设。由于教育研究的假设是对科学教育事实或现象间的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假定,要使假定变成理论,关键在于它所预定的事实为研究以及以后的实践所证实。因此,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假设的必要条件,这与假设产生前的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有和大关系。

当然,一个好的有价值的研究假设的提出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研究假设。

(四)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素质,一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品德不良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一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说来,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例如:“自然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定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作出说明。在中小学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内涵作出说明。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于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关系。

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和。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第四、研究内容(子课题)之间缺乏逻辑性。

如:“XX学科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方案的研究内容确定为:(1)合作学习的评价研究;(2)合作学习与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研究;(3)建合作型班级管理体系的研究;()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研究;(5)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6)合作学习与差异教学的研究。其逻辑顺序最好是:(4)(5)(1),(2)(6)与本课题关系不大。

(五)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课题确定的支撑。符合一定理论、遵循一定规律的课题才具有科学性,才是有价值的。许多理论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脑科学、终身教育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等。许多人把这些当作“万能钥匙”,这些就象“万能钥匙”,任何一个课题都可以套用。我们应该把与所选课题有直接关系的理理论提出来作为课题确立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否则,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会“远而空”。

如“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其理论基础确定为“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其中“有、终”就是“远亲”。

(六)研究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或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因变量:也称依存变量或反应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察的指标。

无关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如:“数学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自变量是指“数学学科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因变量是指学生学习质量的状况。

无关变量,如学生的起始水平、实验教师的水平等。

(七)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么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等。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

所谓教育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进行系统地考察,获取经验事实,以结实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是:

A、操作简便、实用,使用范围较大; B、观察具有直接性、客观性; C、观察现场的自然性;

D、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能动性。

但是,教育观察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所获材料具有一定的表面性;样本较小;缺乏控制;需批准进入等。

(2)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即研究者运用一定的调查技术和手段,获取教育现象的各种资料,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是:

A、调查过程的间接性。研究人员与观察人员不必进入现场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获得研究材料,而主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获取研究材料。这样获取的材料一般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B、调查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育调查法的运用,调查的途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问卷调查、调查表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资料调查、成品分析、座谈调查、测验调查等类型,可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进行选择。

C、时空条件的自主性 D、调查对象的自然性 E、实施简便,适用性强。

教育调查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消耗太大;易受调查人员、调查对象主观因素的影响;问题设计较难适应调查对象的知识状况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应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进行周密的设计与组织,保证调查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

(3)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最为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对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的影响,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活动是一种实验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教育实验有着不同于其他科学实验的个性,即它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与自然科学实验比较,在研究对象上,是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教育实验的失败,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在研究的条件控制上,主要是在教育和教育的自然状态中进行;在研究形式上,更强调的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

(4)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是:广泛性;实践性;实用性。

(5)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并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种方法。“行动者”主要指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包括教师、行政人员以及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或管理的教育专业或学者(研究者)。其特点是:

A、研究的课题是眼下实际生活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B、研究群体由不同类型的人构成。C、互动式的参与。

D、研究采取的方法可多种。

E、对各种试行的解决方案,在评价、评估其有效性后进行调整,一旦有积极成效,应立即采取正反馈的调节措施—在群众中给予充分肯定,使效应不断扩大。

(详细请参考孙维胜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浅说》、王坦、张金宝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张福建、牟树勋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铁军主编的《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等)

(八)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统范围具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九)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范、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

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以根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十)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

(十一)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十二)经费预算

进行经费预算,不能多多益善,要认真计划,不仅要有具体数目,还要写清用途。一般包括:(1)图书资料费;(2)调研差旅费;(3)各种会议费:开题、论证、鉴定、评审费;(4)成果鉴定费;(5)仪器设备购置费;(6)管理费及其他:课题负责人补助、研究人员津奖励等。从课题管理角度来说,对此要审批,还要监督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有使用不当的情况,或者科研任务因研究者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要有惩罚措施。

第四节 课题的开题与论证

课题论证是科学研究课题选择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对研究价值进行有效鉴定。可以促进研究方案的不断完善,保证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论证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的工作,申请人必须认真准备论证材料,撰写详细的论证报告,以便顺利提高课题论证,促进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撰写课题论证报告一般使用科研管理部门印发格式统一的表格。除了将表格的基本项目,诸如论证报告全程、可所属学科及课题名称、申请人、申请日期以及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的简况、任务分工等填写清楚之外,特别要注意撰写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课题名称)

2、为什么要研究此课题?(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等)

3、课题的内涵是什么?(课题界定)

4、研究的目标是什么?(课题研究的目的)

5、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子课题)

6、研究方法是什么?(要写清楚具体采取什么方法,不单单是提出一些方法,还要写清楚怎样使用这些方法。)

7、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内容的分配)

8、成果的呈现形式。

第五节 关于课题的管理

1、申报对象。全体广大教育职工;

2、管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分级管理与统一管理结合;

3、发布时间。省每五年发布一次课题计划,每五年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发布。每1—2年组织依次申报和评审;

4、课题分类。课题分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

5、课题管理。各级教科研部门组织评审,立项成功后下发通知书,课题负责人单位组织开题。研究成果、研究过程要提供报告。

6、以下情况应申请单位批准报管理部门批准。如:(1)变更负责人的;(2)改变成果形式的;(3)变更课题管理单位的;(4)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的。

7、下列情况予以通报:

(1)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的;(2)作假的;(3)质量低的;

(4)成果与假设严重不符的;(5)违反财务制度的。

8、不予立项的情况:(1)一般性工作研究;

(2)以往已经立项并研究的而无新内容的;(3)以往研究中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其特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 解其“迟效性”的?

2、课题的表述应注意什么?请举例说明。

3、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有哪些?用其中一种方法形 成一个课题,并写出其研究内容(子课题)。

4、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应注意对哪些内容进行界定? 请举例说明。

5、研究的变量有哪几个?请举例分析各种变量。

6、课题论证方案应注意撰写哪几部分内容?请试着确定一个课题,并撰写一份论证方案。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有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

(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是指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5、考试焦虑。(针对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虑,使考试前无法进行有效的复习,考试中无法正常的发挥,感到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得我们考试后,感觉到失落、失望。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如何去应对呢?下面提供一些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1)自我放松;(在音乐伴奏下,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依次用力将拳头握紧后再放松——牙齿紧后再放松——皱眉后再放松——脖子挺硬后再放松——下肢用力伸直后再放松。每次练习半小时,直到能够随意将身体的任一部位放松为止。以后再有焦虑情绪时,就可以这样慢慢地放松,这样焦虑就可以慢慢地得到缓解。)

(2)转移注意力;紧张和焦虑是因为我们过度关注某一事物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缓解我们的紧张和焦虑,例如可以通过听相声、看小品、听音乐等办法,来把我们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解放出来。

(3)深呼吸及自我暗示。如出现考试焦虑,可以先闭上眼睛,然后做多次深呼吸,缓吸缓呼,把心神凝于一点,用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意地让自己想像愉快的事情,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能发挥我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6、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小学生该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首先要培养自信心。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具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因此立志,坚定信念,战胜困难,收获成功硕果。自信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心的人,眼前的世界便没有鲜亮的色彩。

第五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享受如春教育 培育有根新人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学习条件比起其父辈有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我们成人认为,这代孩子十分幸福。可是心理学工作者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经常感到紧张的占22%,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的占17%,感觉同学间关系冷漠的占27%,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的占28%,对考试过分紧张的占35%。这些数字表明,当今青少年儿童生活得并不十分幸福。或者更进一步推论,当代青少年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据<北京晚报>2000年7月4日的新闻栏目报道:16岁的北京男孩小江,在中考后不久跳楼自杀。小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多才多艺,没什么是非,成绩也不错。父母非常爱他,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很关心。中考他估分600多分,考重点不成问题。出事当天,父亲说了他几句,说天热,让他少穿点,把课本整理一下。没过多久,小江就在自己房间跳楼了。没人能说清小江当时为什么跳楼。

小江的死并非个例,资料表明,2000年一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少年自杀事件不下20起。广州一名中专生毕业前夕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据说是因为找工作受挫;顺德一名初三男生半夜在家中上吊,只因爸爸藏起了他借来的游戏机;武汉一名17岁女生,四川一名18岁女生,成都一名初二男生自杀都是因为考试没考好。青少年的自杀事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震惊和关注。此后不久在京举行的中美精神病学会学术会议的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是抑郁症及心理负担造成的自杀,它超出了其他任何疾病对青少年的威胁,而且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自杀者大多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各界及家庭学校的高度重视。

班主任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

班主任的角色是由班主任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班主任的任务比一般教师任务更为广泛与复杂,他要对本班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为此,班主任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应承担三种角色。

1、应成为自身心理健康的悍卫者。

由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教师情绪要绝对稳定,避免波动,以免对学生忽冷忽热造成伤害。

2、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首席维护者。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责任。班主任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首席维护者,这样才能直接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和协的发展。

3、成为家长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由于不懂方法,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班主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

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及发展

(一)、班主任心理素质的内涵。

1、具备丰富的爱生情感。

这一点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真诚的付出;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

2、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一点包括教育目的的坚定性及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师要认定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成材的,要了解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且具有持续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对每个孩子施与坚持不断的教育,才能令他成材。

3、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

广泛的兴趣爱好是班主任个人影响力的能源。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班主任是很难使学生信服的。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但能更好的推动班级工作,而且可能与学生取得更多的共同语言,促进心理沟通,这样必然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使影响力得到增强。

4、具备开朗的性格特征。

开朗的班主任能与学生和同事融洽相处,给人以生气勃勃的印象,产生言教难以达到的效果。

5、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

这是班主任应具有的工作作风。班主任对工作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处理问题要一抓到底,绝不虎头蛇尾。

(二)、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

1、提高班主任心理素质的学校行为。

(1)、营造班主任工作的良好文化氛围。

(2)、对班主任及时进行新课改教育的培训。

(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和交流。

(4)、给予班主任有效的激励。

2、提高班主任心理素质的自主行为

(1)、重视学习,提高素养。

(2)、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自主反思,总结经验,优化行为。

(4)、强调协调教师之间的关系。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一般具有七个面貌

1、不平衡性

小学阶段生理比心理发展速度快。

2、动荡性

小学阶段平稳的发展,心中有权威,以老师家长为权威。

3、自主性

小学阶段逐渐发展,但没形成反叛。

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0----2岁 分不清主客体,属于第一自我高峰期。

7----8岁 第二自我高峰期。

11----14 岁 第三自我高峰期。

处在自我高峰期的孩子,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小学阶段孩子要经历一个半到两个自我高峰期,因此小学的班主任更需要做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以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另外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还具有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四个面貌,因为在小学阶段表现不明显,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二)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了书面语言,并且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三)小学生阶段心理健康的标志。

1、能否适应学习任务,正常参加集体活动。

2、情绪乐观,积极向上。

3、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符合年龄特点的行为标志。

(四)教育重点

1、入学适应。入学时应带学生熟悉校园、找厕所、操场、建立伙伴群。

2、学习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3、预防学生学习疲劳,注意用脑卫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寻找契机,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运用科学教法与心理自然、恰当结合,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的《落花生》一课,就可以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增强自信心的教育。结合花生虽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样的实例,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及周围的同学。告诉学生一个人不漂亮,或不引人注意不要紧,只要他努力,勤劳,关心他人,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不但不该自卑,而且应该比别人更自信的生活。这样就利用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恢复了自信。

(2)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新课程标准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合群教育。只是学生虽然和同学合作了,自己却可能并未意识到这样得出的答案其实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所以教师要适时指出,个人做不到的事,凭借集体的力量有时轻松就可以完成。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我们每个同学都该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哈市花园小学的冯贵敏老师,教写“乙 ”一个孩子总是学不会,老师手把手教13遍,还是教不会,这时别的学生已经开始笑话他了。第14遍他终于会写了。这时老师表扬他说,他很了不起。一遍学不会能学很多遍,他相信自己。这个案例中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时机把握得就非常好,为孩子树立了学习信心,并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确定了模式,即一遍学不会多学。效果很好。如果老师当时不是表扬他而是一再说他笨,一颗厌学的种子可能会就此埋在孩子心中。

(4)、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在填写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报告单时,只表扬优点、以极其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的缺点,并鼓励学生改正,就避免了对学生的伤害,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这一点,就做到了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要求班队会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一会一题)

(2)班队会内容附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3)活动中是否体现学生主体。要求呈现宽松、民主、融洽的气氛。

3、在平时工作中做一人一事的心理疏导工作。

4、利用网络或在班级内部设“知心信箱”等。

六、班主任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有这么一段话,叫“当前师生关系的形象写真”: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盖着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地坐着乃至于跪下的灵魂。

这样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现在的小学里虽然不普遍,但很典型,我们当然是不提倡的。

我们提倡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只有心理距离近了,才能让空间距离拉近。

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首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的说法源自一个小故事: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店,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这位妈妈兴奋得不忍离开,虽然没买什么东西,但她还是带孩子不停地走着看着。孩子终于不干了,叫着嚷着要回家。妈妈说:“你自己闹着要来,这么会儿你怎么又要走了?”说着说着发现孩子鞋带开了,就蹲下去给孩子系鞋带。当她将要站起来时,她忽然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原来从孩子的高度看不到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到穿着各色裤子和裙子的腿。

所以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和孩子站在同等高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师要正确处理尊重和爱的关系。要注意爱不等于尊重。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上课很爱发言,但回答问题答对的却不多。老师了解到孩子是为了面子才举手的以后,找到学生,告诉他,以后你还可以多多举手,让同学知道你是个爱发言的同学。但是以后回答问题,会的你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什么时侯该叫你回答问题了。课下我们再把不会的问题弄明白。

这个案例中,老师既设法保留孩子爱发言的好习惯,又注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把爱与尊重的关系处理得很恰当的例子。

2、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在教学管理中提倡建立一种开放式、自由式、参与式的模式。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相当于老师把做好的饭菜喂给学生,早已不再提倡。

近年来我们提倡的就是启发式与共享式。

启发式是指老师把饭菜做好,告诉学生哪个好吃再吃。

共享式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做出饭菜,一起研究哪个好吃,再吃,坏的扔掉。

同样是画苹果,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本子上学画。

日本,把一篮苹果倒在地上,喜欢画红的,就画红的;喜欢画绿的,就画绿的;喜欢画半红半绿的也可以;喜欢画烂苹果也不反对。

美国,把学生领到苹果园去画,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学生所描绘的画面,更加多种多样,具有强烈的个性效果。

还是在美国,老师教孩子画太阳,孩子画出了各种颜色的太阳,有一个孩子甚至画出了蓝色的太阳。老师问他为什么给太阳涂了蓝色,他说:“我画的是映在海里的太阳。” 孩子被誉为“有创新能力的同学。”

(2)在教学中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

例:有一盆水,两个人在场,一个人干净,一个人脏,谁会用这盆水?答案可以有四个:

A、干净人用,因为他有干净习惯,脏人不用,因为他没有干净的习惯。

B、脏人用,有干净的需要,干净人不用,因为他已经干净。

C、都不用,干净人已干净不用再洗了,脏人习惯了脏也不用洗。

D、都用,干净人习惯干净需要再洗,脏人有干净的需要也要再洗。

这么多的答案,理由都是说得通的,那就都是正确的。

现实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的感情”,小表弟问我怎么填,我说:“填深厚”。过了一天,小表弟又打来电话说:“大姐,你教错我了,不是‘深厚’的感情是‘丰富’的感情。”我问:“这道题是按原文填空吗?”他说不是。我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这位老师有什么理由要把与“感情”搭配的词固定为“丰富”呢?强迫大家记同一个答案,下次再见到这道题时错的人肯定会相对较少,或干脆没有。但这种教法是绝对锻练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艺术,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

体罚变相体罚都好理解,心理体罚诸如设惩罚座,让全班不和某一个学生说话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

教师要做到三多,三个不批评。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给学生自省机会。

早上犯错不批评,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

家长面前不批评学生,给学生留足面子。

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所以有诗人说“批评家多么可怜,赞赏家多么可爱”。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身上,曾发生过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一个绝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见到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扔石块,他当即制止了那个学生,并让他下午两点到自己办公室去。下午,不到两点,学生就来了。陶行之热情地请他坐下,并给了他一块糖,说:“你很准时,这块糖是奖给你守时的’。学生正在惊讶。陶行之又给了他一块糖,说:“我制止你时,你能立刻住手,这说明你尊重我,再奖你块糖”。接着他又拿出第三块糖给这个学生说:“听说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你有与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听到这哭了,说:“我错了,他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之笑了。又给了他一块糖,说:“你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陶行之还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告诉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教育的情感化。

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找学生个别谈话,书信交流,日记交流都是增进师生间感情、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也可以开动脑筋在寻常事件中寻找情感线索。

举个例子来说: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元昌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件事。讲过《塞翁失马》后,班里有四个学生,无论如何背不下《塞翁失马》,李元昌老师尝试了各种方法让他们背,甚至把每一句的字头都写到黑板上去提示他们,他们还是背不下来。于是李老师又想出一个主意,他准备组织一次考试,试题中就有默写《塞》。考试前两天,他找四个学生分别谈话,内容是:考试中有默写《塞》,我可没告诉别人。你要珍惜机会……结果全班在《塞》这道题中得满分的就是这四个同学。.在这个案例中,李元昌老师就利用了情感线索,给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让他以此为阶梯攀登更高的山峰,效果非常好。

5、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教育的生活化。

虽然减负的口号一喊再喊,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业并不少,对待这种现象老师无奈,家长无奈,学生更无奈,有段学生改的歌词,很有意思也很真实、形象: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为了调节孩子生活、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咱们可以改变留作业的方式,比如取得家长的支持留点家务作业等。国外的跟踪调查显示:不善于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失业率、离婚率等都远远高于同龄人,孩子小时非常有必要接受家务劳动锻炼。

李元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促进了学科学习。

农村学校取暖要靠学生带一些柴火来烧,他在要求学生交栅子(就是玉米杆的根)时,有的学生不爱劳动,宁可以一斤栅子五分钱的价格上交一元钱,也不愿意交二十斤栅子。他以此现象为着眼点,要求学生写评《交钱》,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的启发下,文章写得有理有据,非常好,听到作文内容的同学也改掉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二)、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中的心理问题种类

强迫行为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神经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主要表现是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不必要、妨碍正常生活和学习,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或动作。例如:刚锁好的门,总怀疑是否没锁好要一遍遍返回去看,做完的作业又怕没写好,总要反复检查等。强迫症的矫治一般需要由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医生来进行,通常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曾有这样的儿歌在学生中传抄: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学校炸得不呀不见了。这首儿歌反应了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为什么要炸学校呢?因为他讨厌学校、怕学校。传抄儿歌的孩子不全是但肯定有一小部分或个别孩子是患有学校恐怖症的。有些孩子在家玩得好好的,一提上学就头晕,肚子疼。到医院什么都查不出,回来后说不让他上学,他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再提学校,所有的毛病又都来了。这不是孩子装出来的,这就是心理问题的一种,属于学校恐怖,严重的有些孩子甚至提起上学就上吐下泻。

对此类现象的矫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要了解清楚致病原因,通过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他们转变态度,改进教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或使学生脱离应激源。第二是进行心理治疗,一般可采用支持疗法和脱敏疗法,帮助学生逐渐减轻厌学情绪和恐惧感;第三,要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态度与方式;第四,是药物治疗,对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由医生开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作为辅助性治疗。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一些同学平时情绪很正常,但是临近考试时就开始感到紧张,有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或失眠现象等。随着考试临近这种感觉会日趋加剧。

考试焦虑的矫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考试的价值,调节自己的期望值,减轻心理压力;第二,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恢复或增强自信心,减轻对考试结果不必要的担忧;第三,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控制过度紧张的情绪。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外,以下几种也是学生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人际问题 疑虑症状

双重人格 神经衰弱

认知偏差 青春期综合症

对于这些心理问题,轻微的可以通过老师及家长与学生谈话对症矫治,问题严重的就要由心理医生及医院来治疗。

(三)学校班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为了矫正和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校班级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磨练营;出心理健康报;设心理咨询信箱;设心理咨询电话;

办心理健康广播站;设心理咨询室等。

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育,如在班队会;春游;班级干部的选拔;运动会;学生座位的排法;家长会等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队会中可以搞主题教育,比如:受了委屈怎么办,我是一个好女孩,(好男孩)等。

(四)、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1、显性课程:

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材,有老师按大纲要求定时授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课。由于没有教材,小学只能通过学科渗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通过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2、隐性课程:

教师的言谈举止,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标语口号,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校、教室的标语,贴近孩子生活,有些新意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元昌老师,他曾体会总结出几条标语:

用勤奋的我战胜懒惰的我,用主动的我战胜被动的我,让高能的我代替低能的我,让平庸的我发展成高尚的我。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相信各位班主任一定会象对待自己所有份内工作一样,积极去研究它,努力去实践它,保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的发展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材料

    古山完小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主讲人:李义平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定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为贯彻落实留守学生“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让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6月15日,姚关镇蒜园小学举行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此次讲座云师大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库车县第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教师篇 生活在21世纪初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学习条件比起其父辈有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我们成人认为,这代孩子十分幸福。可是心理学工作者调查发现:现在的......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材料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材料 2012年10月12日 周五 健康应该是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身体的良好状态是指生理方面的,大家都熟悉,精神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则属......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推荐]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学校又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学校不但是文化教育的场所,还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主讲人: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各位同学:大家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