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咏物词的特点
咏物词是宋词中的一种重要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词史上,咏物词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堪称是宋词的精华。近代词论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之极轨,与其他类型的咏物文学相比,咏物词更富于艺术性,实为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与宋代咏物词的高度成就相比,学术界对于咏物词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理论建树和宏观的史的建构,缺少深入系统的文化分析与阐释。
李清照 写愁
一
李清照是写愁高手,是愁的化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昨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首首咏愁的绝唱以浅俗之语而发清新之思,化愁为美,深切哀婉,成为压倒须眉、彪炳史册的经典之作。
人生之不如意事常八九,忧愁悲苦之情人人皆有。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词中的满怀愁绪自然也是她现实生活的写照,是她内心苦闷、挣扎与追求的反映。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时代。大宋王朝经过168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富丽堂皇的迷梦被金兵呼啸而来的马蹄踏得粉碎。徽、钦二帝被掠,皇亲贵族仓皇南逃,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李清照辗转于三千里流亡的道路,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饱受国破家亡之苦。然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苟延偷安,“直把杭州当汴州”。她徒叹世无英雄,只能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将流浪苦、伶仃泪和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化作诗词,创造了让后人低回不尽的悲剧之美。
纵观数千年文学史,能够留下传世之作的女子廖若晨星。李清照被誉为“词坛宗主”,艺术成就首屈一指,无人比肩。她眉头一蹙,就是一个辉煌大宋的愁绪;轻轻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怨。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以纤纤素手举重若轻地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就象冷艳,孤高的一轮皓月,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她写愁的词句太多了,太美了,以至于一提起她的名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凄冷、高绝的美,是一个独立于秋风黄花之中寻寻觅觅的寂寞形象。
其实,李清照有过足以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幸福生活。如果把她比作一枝菊花的话,凄风苦雨、凄惨凋零只是在她深秋寒冬般的晚年。当秋阳如春、黄花初绽之际,那美也是别样温馨的。
二
900多年前,一个6岁女孩跟随父亲走进了富丽甲天下的京都汴梁。他们来自山东章丘,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父亲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对于李清照来说,来京定居也可以算作“回归故里”。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也就是现在的通许,19岁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15年。
来到京城,李清照拥有了文风腾蔚的成长环境。当时北宋正处于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普天下的精英荟萃京城。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长期在太学和馆阁任职,官至礼部员外郎。他是苏轼的学生,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与文坛名家交往甚密。李清照的母亲为名门闺秀,温文贤慧,工词翰、善文章。官宦门第及社会交往的耳濡目染,使李清照视野开阔,见识过人。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她天资聪慧,才力华瞻,文化的汁液不仅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而且将她浇灌得内秀如竹。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诗词书画无所不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她还有着相当宽松的生活空间。京城的富丽繁华自不必说,京城四周百里之内也到处都是绿池荷塘、园林美景。她可以在花园里荡秋千、做游戏,可以到街头赏花灯、观街景,还可以出城郊游,尽兴泛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首《怨王孙》写的是她到湖上游玩时的情景,热情洋溢,朝气蓬勃,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写的是她日暮归舟时的情景,生气盎然,妙趣横生,快乐弥漫于字里行间。
三
我们已无从知道李清照的容貌,但从她诗词中所流露的风采神韵来看,少女时代的她应是貌美如花、活泼可爱的俏佳人。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你看,她梳着漂亮时髦的“宝鸭”发型,在朗月高照的夜晚,正痴痴地写着情书,秀发香腮,面如花玉,眼波流转,无限娇媚。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你看,她幽闺独处,眼望沉香袅袅。窗外小伙伴们在玩“斗草”游戏,秋千在疏疏细雨中空挂着,她春心萌动,正呆呆地出神。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你看,荡过秋千,她香汗津津,怜惜地搓弄着纤纤玉手。见有人走过来,她顿时羞红了粉面,连鞋子都没顾上穿,慌忙溜走。可是走到门口却又好奇地回过头来,假装闻了闻青梅……
这几首词,就象从不同角度拍下的一组写真照片,把一个情窦初开、天真无邪的纯情少女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拥有美貌和才气双重光环,在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京城,即使不想引人注目都是很难的。况且,她不仅写幽闺怨情之类婉约之作如玩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且品评史实胸有块垒,慨叹世事慷慨激越,抒情言志浪漫豪放,处处表现出大家风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之手,不能不让京城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雅士们为之感叹、为之汗颜。
“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李清照的才名不胫而走,她成了不少青年才俊仰慕和追求的目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诗一样美好的爱情正向她走来。
四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他们斟上香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饮茶,不中者不得饮。每次比赛,李清照总是赢。当赵明诚抽书查证时,李清照已满怀自信地举杯在手,开怀大笑,直笑得茶水溅出了怀子。
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深挚动人。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三昼夜,填词50首,把这首词混杂其中,请朋友品评。朋友反复吟咏,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7年快乐时光,他们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浪漫而又高雅。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地震般的动荡,先是父亲李格非被贬死去,后是赵明诚的父亲罢相病卒。他们不得不离开京城,回到赵明诚的老家山东青州。
在青州过了10年屏居乡里的平民生活,更大的灾难向他们扑袭而来。金兵南侵,天下大乱,宋室江山岌岌可危,相亲相爱的平静生活也随之灰飞烟灭。李清照独自带着满满15辆大车的书籍文物,长途跋涉,一路颠簸,前往南京寻找已到那里就任知府的赵明诚。然而,在她到达南京后不久,49岁的赵明诚却猝然暴病身亡。李清照饱受国破之痛,家亡之苦,陷入了空前的孤独与悲凉之中。不到半年,她满头青丝已经变成了霜鬓白发。
李清照字“易安”,但身逢乱世,安却不易。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
李清照喜欢以黄花自喻。黄花是菊花的雅称,是高洁的象征。从“人比黄花瘦”到“满地黄花堆积”,正是她命运荣枯盛衰的生动写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到了晚年,她深居简出,孤苦伶仃。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纵是愁绪满怀,感慨万千,也不想再说什么了,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长夜如磐,风雨如晦,花已憔悴,人已老却,还有什么能够让她在无限漫长的时光中聊以解忧呢?如果说还有的话,恐怕便只有对往事的回忆了。少女时代的京城生活让她念念不忘,也只有在回想起往事时,她的眼角才会闪现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从6岁进京到24岁离开,李清照在开封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跟随父亲出入豪门大家的娇宠,名动京师的荣耀,与女伴碧波荡舟的快乐,与丈夫相濡以沫的温馨……这一切的一切,怎么可能从她的记忆中抹去呢?
然而,一切又都恍若隔世、早已不复存在了,就连煌煌京都的富丽繁荣也只能在梦中才能重温。“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在漫漫长夜里,她梦回京城,仔细辨认还能识得童年走过的道路,内心欣喜无限。可惜好梦不长,转眼成空,“可怜春似人将老”,怎不令人痛断肝肠?
有一次,朋友邀她去看灯。李清照无心游乐,却想起了少年时代京城火树银花、人涌如潮的元宵之夜:“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她独坐屋中,抚今追昔,不禁黯然神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她在寂寞凄凉中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而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她青少年时代快乐成长的城市,现如今也只有在路边的绿树丛中立着一尊塑像,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她童年的乐土。
不过,在这座以菊花为“市花”的城市,花海人潮的赏菊盛会一年一度,那花永远是美丽的。
《丑奴儿》
赏析一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赏析三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虞美人*听雨》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 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
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
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
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
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
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
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
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
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
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
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
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
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美人•听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其传神的形象性、鲜明的画面感、含蕴的深厚性,皆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虽为小令简笔,看似“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汲古阁词跋》),但深衷浅貌,绝 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而不衰。元末之际纷纭的社会环境给善感的文人提供了忧患的舞台,同样经历末世情境的蒋捷成为他们留连的对象,这首寄寓一生遭际的词篇自然跃入眼帘。文人韩奕偶然得观蒋捷词[虞美人•听雨],深有感慨:“夫听雨,一也。而词中所云不同如此,盖同者,耳也;不同者,心也。心之所发,情也。情之遇于景,接于物,其感有不同耳。” 这一感慨深得词旨,可谓的评。韩奕,字公望,吴地良医,好与名僧游。在《全金元词》所录28首词中,词序及词作多言及宿于寺庙或与之相关,与名僧游并非虚言。对蒋捷的品评也应运而生:“蒋竹山者,则义兴蒋氏也。以宋词名世。其清新雅丽,虽周美成、张玉田不能过焉”,据现有资料,这样针对某篇及整体的评价是首次出现,对于竹山词的接受意义重大。“清新雅丽”是竹山词的一面,虽然难合其全部艺术风格,但至少说明元代吴地对《竹山词》的关注程度以及心理感受。元人标举[虞美人]词,并树为经典,自倪瓒后以上记述为明代的书画典籍《赵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等多处转载,对蒋捷听雨词的传播尤为深远。至晚清王闿运仍然评价云:“此是小曲。情亦作凭,较胜。” 虽然寥寥几字,却深得小词妙处,引领读者进入别样天地。这首词深衷浅貌,绝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吟咏不衰,影响甚至延续至台湾当代作家余光中、方杞的诗文中。尤其余光中的《乡愁》诗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盖心中忧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回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不仅结构艺术、表现手法与《虞美人》何其相似,其迂回曲折的情感动态亦引入沉哀意远的境地,由此可见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影响之深。
第二篇: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条例》,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审计范围从企业扩展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对象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2004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率新的《审计法》。
2006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2007年财政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以及中央纪委于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8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8年审计署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于2008年编制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并以第48号主席予以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全国各级单位、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蔡】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2000年 第10期,
第三篇:发展历程
2014年
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
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
3月
3月在广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成立25周年庆典大会上,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突出贡献单位”,余敏总裁荣获“突出贡献奖”、设计师郭晓华、袁霄、魏已成荣获“优秀设计师”称号。
7月
星艺文化理念重新提炼和颁布:
星艺价值观:客户赞许 员工依恋 社会尊重
星艺经营理念:设计经典 质量第一 顾客至上 学习创新 星艺精神:敢为人先 恪守勤俭 诚信正直 勇于奉献 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 沟通理念:做装修=做朋友
广告语:把装修交给我们 您放心上班去 口 号:我们一起努力„„
8月
8月,经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复审评定,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六次荣获“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证书。
8月22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理事会换届大会在丽江召开。星艺创始人余工当选名誉会长,星艺设计研究院钱际宏当选会长,徐橘当选秘书长。
10月
10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总工会批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正式成立。
10月22日,工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从140名会员代表中采取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7名工会委员、3名经审委员、3名女职委委员。
10月29日,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通讯)大会”在重庆举办。会上,经由国内新闻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呈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星艺装饰导报》在众多国内报刊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第八届“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报刊奖”“中国企业报刊封面奖”“中国企业报刊摄影奖”“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五项大奖。
12月
12月7日9日,CIID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年会开幕。会上,2013年第十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学会奖”颁奖揭晓: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荣获2013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奖“最佳设计企业奖”; 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设计作品《2807号公寓》荣获住宅工程类金奖;集团总设计师、星艺设计研究院院长、星艺设计学会会长钱际宏和广州工程总公司知名设计师谭立予分别荣获“中国五十位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荣誉称号;南宁公司设计总监李明荣获“中国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提名奖”荣誉称号。
12月底,由星艺装饰文化传媒中心策划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运作的大型设计专著“一个城市的幸福”系列图书陆续出版发行。
2012年
2月
2月16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先生、副会长刘晓一先生和中国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秘书长张仁先生莅临大会。会上李秉仁会长发表重要致辞对星艺装饰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肯定,并对星艺装饰的未来赋予了厚重期望。三位领导并为庆典大会题词,李秉仁先生的题词:“高举科学发展旗帜,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刘晓一先生的题词:“星级服务乃企业文化建设之本,艺术家装集全球风格总汇。”张仁先生的题词:“二十年行业领先,再续写辉煌篇章。”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静赣先生作了题为《做装修,就是做亲戚,做幸福》的重要讲话。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董事长周晓霖先生发表了题为《星艺的力量》的重要讲话。
庆典组委会邀请了全国客户、媒体、行业协会、合作伙伴和同行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庆典大会上表彰了在企业发展20年来作出卓越贡献的10位功勋集体,20位功勋人物和60位杰出人物。
5月
《星艺的力量-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成立20周年庆典纪念》大型图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书为集团首次以品牌名义向社会发行的出版物。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前会长、88岁高龄的张恩树先生再访星艺装饰并题词:“忠于品质,致力幸福。”
10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内部报刊(通讯)大会上,经全国新闻界、学术界资深报刊主编、专家和官员组成的评审团评审,《星艺装饰导报》以其鲜明的舆论导向、丰富的版面容量、厚重的标题质量和标准的文字质量等总体优势,一举奇得“中国企业报刊金纽带奖”、“中国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传播奖”和“中国企业报刊杰出主编奖”。
11月
11月8日在中国建设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 2012第22届年会上,我集团荣获“最佳设计企业”称号。设计师谭立予的作品《Mayu汇景新城》荣获住宅、别墅、公寓工程类金奖。设计师谭立予、郭晓华的作品《xy财东十楼》荣获办公工程类银奖。
12月
成立23家子公司,初步完成“集团-子公司-分公司”的三级管理架构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届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出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会主席,余批生任副董事长。在第一届董事会
第一次会议上聘任了新一届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2011年
1月
在由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主办的“2010先驱中国之夜”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绿色环保企业奖”。
江西美术专修学校落户星艺艺术学院。
3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新网站正式上线。
4月
在央视一、二、三套进行品牌强势推广,掀起星艺二十周年庆典高潮。
8月
在井冈山全国经理人特训期间,提炼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乐观向上的创业精神;诚实守信的立企精神;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成就大我的大爱精神之”“星艺精神”。
9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证书。
10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1中国十佳企业传媒”。
2010年
3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
4月
确立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为“经营大爱”,品牌核心价值观为“奉献幸福”。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正式成立,母公司名称变更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5月
4.14玉树地震后,全国爱心涌动,为灾区捐款。集团公司对玉树灾区的土旦才培、桑措等十五位大学新生进行完成学业的爱心助学捐助。
集团公司与阆品(LPL)软装设计机构强强联手,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台湾和香港六大国际采购定制机构、14个国际定制工厂基地及30多位全球顶级设计师加盟,倾力打造“传承不可复制的永恒家居”,开创了中国国际家居定制模式的先河,星艺装饰由此迈上了家居全球化的道路。
8月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学会正式成立,余工任名誉会长,钱际宏任会长。
10月
在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博览会、亚太空间设计师筑巢奖作品展览会及第四届国际艺术和平展上,星艺装饰荣获“2010年亚太优秀设计企业”、“201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家居设计机构”两项大奖。
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成立,钱际宏任院长。
11月
星艺装饰与淘宝网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星艺装饰旗舰店”登陆淘宝商城。
12月
《星艺装饰导报》荣获“2010广东省优秀企业报刊”。
星艺印象国际家居馆成立,相继推出“星艺”牌装修主材。
星艺设计师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八项大奖。
2009年
2月
“星艺有我四海尽飞扬 我因星艺人生畅豪情”——由郝峻作词、金旭庚作曲的企业歌《星艺人》录制并发行。
4月
《岁月留痕,星艺传说》——星艺最新企业宣传片问世。
9月
广东星艺装饰有限首届董事会、监事会由全体股东选举产生,周晓霖任董事长,冷忠任监事长,首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聘任了经营班子,余敏任总裁。
10月
由董事长周晓霖领队,星艺经理人、设计总监14人赴美国考察。
罗照球主任代表星艺装饰出席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四川行活动,受到国家领导、国家部委领导、四川省党政领导亲切会见。
12月
在中国民营企业系列成就颁奖典礼上,星艺装饰荣获“最具成长性民营企业奖”。
2008年
2月
星艺装饰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
4月
星艺装饰被广东省工商局评为“2007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5月
5.12汶川大地震后,星艺装饰分别在都江堰、德阳、安县、捐建三所爱心学校。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授予我司“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称号。
12月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总结表彰大会暨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大会上,星艺装饰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星艺创始人余静赣先生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杰出贡献人物”称号;星艺设计作品“颐和山庄毓秀阁1702室”等一批施工工程荣获“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示范工程”大奖。
2007年
8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名誉会长张恩树视察星艺装饰并题词:“创新发展,行业领先。”
11月
星艺装饰获“广州市著名商标”。
12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协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百强企业”称号。
2006年
9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星艺装饰,这是星艺首度被中央级新闻媒体关注。
在“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这一中国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室内设计展上,星艺设计师占据二十多幅获奖作品中的六席。
11月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100期。
12月
2006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会胜利召开,星艺装饰高票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为星艺装饰颁发“知名品牌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AAAA级诚信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企业创新奖”、“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特别贡献奖”等多项大奖。
2005年
1月
星艺装饰品牌事业部成立。
8月
组织百名经理、总监到欧洲考察。
发布“全国联保宣言”。
9月
星艺装饰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10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马挺贵亲临星艺装饰总部视察,高度评价星艺装饰
在行业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排头兵。”
12月
星艺装饰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合发布《2006年中国室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
星艺装饰被中国双百峰会组委会评为“2005年中国家居产业最具影响力装饰公司”。
星艺进驻全国2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直营公司达256家。
2004年
3月
星艺装饰商标名及标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
8月
星艺装饰创始人余工奔赴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日本等国家考察。
2003年
1月
100余名经理人在清华大学进行学习培训,拉开了星艺经理人每年半个月到国家重点大学脱产学习培训的序幕。
5月
余静赣先生在江西丰良创办“星艺艺术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加油站”。
2002年
4月
星艺装饰与国家建设部合作,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举办公装特训班,培训工程项目经理200名、工程监理120名。
8月
星艺装饰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广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
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9月
选派14人分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攻读MBA,成为业界首例。
2001年
10月
“绿色家装万里行”大型系列活动在广州、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福州、杭州、成都、石家庄、厦门、深圳、中山、珠海等二十个城市同时举行,成为业界首家倡导健康、生态家居理念的装修装饰企业。
2000年
7月
向社会发布企业质量标准QB01/T07—2000《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确立品牌目标:“为行业做榜样,打造中国人住的名牌”。
8月
购珠江花园物业——星艺大厦作为公司总部基地和内训中心。同年,星艺设计岛在珠江花园正式创立。
1998年
在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资500万,设立“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星艺”取“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之“星”和“艺”)继续承接原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所有业务,并以该公司的名义对外拓展,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
确立品牌Log。
确立红色为企业标准色。
首创“家装现场咨询会”模式,该模式演化为星艺在全国独具一格的“家装文化节”。
首推“装修质量锤”宣言——“让工地开口说话!”自觉将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交给客户和社会监督。从而走上打造 “星艺装饰”品牌之路。
1997年
9月28日,第一家分支机构——深圳公司开业,开始实施“棋行天下的品牌扩张战略。
《星艺装饰导报》创刊发行,星艺装饰网站建立。
《星艺居》创刊。
确立团队口号:“我们一起努力!”
1996年
在广州主要媒体发布广告,成为全国业界首个在媒体发布广告的装饰装修企业。“把装修交给我们,您放心上班去!”成为品牌广告语。
“做装修=做朋友”的沟通理念形成。
1993年
注销三星服务部,并同时设立广州市天河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继续承接原三星服务部所有业务,创始人余静赣先生担任总设计师。提出十年目标——进入中国家居装饰行业三强。
1991年
余静赣先生在广州创立星艺雏体——三星服务部,属全国最早在工商部门
注册的民营家装机构。
第四篇:发展历程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原料性大宗农产品, 由于其生产和现货市场特性,使得农产品期货在中国与在其他期货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国家一样, 成为最早产生的期货品种, 并且到目前为止, 农产品期货仍是中国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 初创阶段(1990~1993 年)1990 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及1991年3月在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等都在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奠定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能性;1992 年下半年起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要求的期货经纪公司开始成立;1993 年4 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期货市场方面的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1993 年底, 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期货交易所达40 余家, 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也不断增加, 在国家工商局登记的期货经纪公司达144 家[1]。总的来看, 这一阶段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 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得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趋势明显。
1.2 清理整顿阶段(1994~1996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1995 年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63612 万手, 总成交额达10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成交额占到一半左右。但是, 由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不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993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并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即使这样, 由于在这段时间里农产品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品种上, 尤其是绿豆、咖啡、红小豆等不具备较好的期货市场发育所需要的现货市场条件的品种交易活跃, 使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垄断和恶性炒作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威胁到中国期货市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2]。
1.3 调整阶段(1997~2000年)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时期。1997 和1998 年政府加大了对期货市场的调整, 进一步压缩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以及期货交易品种;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并相继实施了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等, 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法制监管, 使之逐渐向规范化发展。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 中国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基本构建, 从而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在整个调整时期,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 农产品期货交易也在不断萎缩, 2000 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不到1995 年的1/ 5, 农产品期货仍占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绝大多数, 尤其从2000 年起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已经开始趋于向原料性大宗农产品集中(图1和表2)。
1.4 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2001 年3 月,“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为中国期货市场多年的规范整顿划上了句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不仅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 也预示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从2001 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趋于活跃, 出现恢复性增长, 并于2003 年超过之前的最高水平, 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0.84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占77.1%;2004 年农产品期货成交额稍有下降, 但近几年一直稳步上升,尤其是期货市场发育或功能发挥所需具备的现货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原料性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交易越来越活跃(图1 和表3)。2007 年3 月起, 国务院和证监会陆续颁布了有关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等的相关条例和办法, 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衷——回避现货交易风险
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食品的来源和工业原料,其流通状况涉及到农民利益、国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不重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实行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流通。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使得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失时机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波动也非常剧烈,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保险的逐步实施,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
其次,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有效工具。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
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且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增强调控效果。
中国从1988 年起开始研究期货市场。与美国等其它国家不同的是, 国外的期货市场是自然生成的, 是根据生产经营者的需要“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中国的期货市场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自觉建立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价格体制、外贸体制及对商品交易的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三角债”、违约现象屡禁不止。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回避或减少这些风险, 这成为中国当时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1990 年6 月, 中国第一家以期货交易为目标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1993 年5 月该市场正式推出了小麦、大豆、绿豆等5 个期货交易品种。上海粮油交易所于1993 年6 月开始小麦、大豆、菜籽油等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除此之外, 海南中商交易所推出了天然橡胶、原糖期货交易。苏州商品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联合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其它农产品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在全国逐步扩大
3.1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 3.1.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起因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要求国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经济。80年代的改革是沿着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条主线展开的。价格改革最早从农产品开始,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实心价格双轨制,除计划订购外,可以议价购销,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业生产大升大降,买卖问题此消彼长,政府用于农产品补贴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现货价格失真并且市场本身缺乏保值机制,一旦价格波动,政府必须出面,甚至承担全部价格风险。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变动造成的危险呢? 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提出了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1988年初,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期货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部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期货市场研究,并成立了期货研究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组织人员到国外期货市场进行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期货市场的知识。
3.1.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后,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进入了具体运作阶段。1990年12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到1993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创办各种各样的期货交易所。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各类期货交易多达50余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中国期货市场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期货市场一度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如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置、设计不合理、地下非法交易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大户联手操作、欺诈投资者等,多次造成期货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其市场功能的发挥。
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清理整顿之后,期货业的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了,期货业的规范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我国期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条件。
①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期市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从期货市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清理整顿,期市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出台的四个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为期货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监管体系和市场结构逐步完整。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初步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垂直管理体系,监管思路符合市场规律,监管能力显著提高。期货交易所从14家撤并到3家,经纪公司从原来的300家压缩到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充实了资本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培训和考核获得了从业资格,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三是经过几次升级和改造,期货市场的交易和信息系统更加成熟,其容量、速度、安全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投资者操作R趋理性。经过十年磨练,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功能特征、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手段日趋成熟和理性,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总之,经过几年实践,期货市场己建成一套严密的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期货市场风险监控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己能有效遏制期货市场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市场基础和条件,非常有利于推出期货投资基金。
②实践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专业期货经纪公司有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由原来的一千万元提高到三千万元,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一些大型期货经纪公司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自营业务的规定,使经纪公司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有资金显得比较充足,这就为发起成立期货投资基金创造了条件。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不从事自营业务,也可以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这从制度上保障了期货投资基金的公正性。此外,通过培训和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③期货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大连、上海和郑州国内三大期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规模已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年交易额累计达10.84万亿元,一举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10.12万亿元的历史新纪录。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规范整顿,正逐渐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已经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环境继续看好,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中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期货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将更加扩大。
2000年底,期货业协会成立,我国期货市场三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几个品种中,大豆、小麦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大豆、小麦期货为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服务粮改,衔接粮食生产、主销区的购销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大豆、小麦期货在价格预期指导和为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提供转移风险的手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显现出了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第五篇:唐宋词的发展
唐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 词的起源和发展
一、词的名称、起源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为它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五代称为曲、曲子词、词等。它在初唐出现,在中唐得到了发展,在晚唐五代得到了繁荣。唐代政局统一,经济发达。南北交通与中外贸易,带来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作为词乐的燕乐也就随之兴起并广泛流传起来了,唐代城市繁荣,助长了官僚地主、豪门富商的享乐欲望,歌楼妓馆随处可见,城市中处处管弦,处处笙歌,随之涌现了许多乐工歌姬。他们演奏、传播燕乐,歌唱并创制曲词,这就促进了词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词随燕乐而兴。燕乐就是宴乐,是宴饮时演奏的音乐。南北朝以来,中国音乐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方面楚汉旧声逐渐衰落;另一方面,通过军事活动、中外通商以及教徒传教等多种渠道,输入了大量的外来音乐,即西北各民族的音乐和中亚、印度等地的音乐。这些外来音乐与原来流行的中原音乐、民间俗乐相融合,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唐音”。他们经常在宴饮时演奏,被称为燕乐,词就是随着这种燕乐的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合乐诗歌。
再次,词的兴起也是诗体嬗变的结果。唐代近体诗十分发达,近体诗往往可以作为声诗入乐。但近体诗都是整齐的律绝,它在配乐演唱时与抑扬多变的燕乐谱曲难得协调,所以乐工歌姬在演唱文人近体诗时,或加和声(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不同高度的乐音同时发声,谓之和声),或加虚字,或略为增减字数,以适合乐曲的需要。如王维的《渭城曲》在演唱时采用“阳关三叠”曲谱,正是律绝合乐时改动字句的例子。而最终解决词曲矛盾的办法,还是以乐定词,使声文相从,于是出现了以曲拍为句的词。因此,词是合乐诗歌,是依声填词的合乐诗歌;是律化了的句式参差的诗歌。它的合乐方式,从因诗入乐到依声填词;他的句式,从整齐的律绝到律化长短句,就是由诗入词的演变过程。
二、词的发展过程
1.民间词:
词最早产生在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它的题材内容广泛:“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逸君子之怡性悦志,少年学子之热爱与失望”(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等,在曲子词中都有反映。
如《凤归云》(征夫数载),写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写边关百姓失地的痛苦和恢复失地的愿望,都十分感人。
又如《酒泉子》:
每见惶惶:队队雄军惊御辇,蓦mò街穿巷犯皇宫,只拟夺九重。长枪短剑如麻乱,争那失计无投窜,金箱玉印自携将,任他乱芬芳。
词写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情景。上阕写义军入京,下阕写唐军与官僚们败退,对比强烈,爱憎分明。还有一些词反映市民生活,如《长相思》(哀客在江西),写商人落魄流浪,哀痛真切。《望江南》(莫扳我)写妇女的情爱相思和被遗弃的痛苦,也十分感人。
第二节 晚唐词
晚唐是词的成熟时期。这时依声填词形成了风气;词家众多,而且出现了以词名世的大家;大量词作问世,还出现了文人词集。词人运用的词调远比过去增多。不过,词的题材内容多为男女情爱。词的艺术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苍劲雄浑的作品减少了,而柔靡绮丽逐渐成为词的主要特色。
晚唐词人把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推向成熟,使之脱离民间曲子词和早期文人词的初创状态;但同时也使词脱离了民间曲子词和早期文人词在内容上、风格上的丰富多样,从而走上了狭窄的道路。
发生这种情况,和晚唐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晚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上更加黑暗,李唐王朝摇摇欲坠。知识分子失去了盛唐时代的奋发精神,一些人消极颓废,混迹秦楼楚馆,征歌逐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颓废的生活,狭窄的视野,决定了他们词作的内容香艳,风格轻软,语言绮丽。最能代表这种倾向的词人是温庭筠。
第三节 五代词
一、西蜀词
五代时期,中原接连换了五个朝代,离中原偏远一点的地区又有十国政权,因此时局纷乱,战争频仍,中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有两个政权因偏于一隅而维持着安定的局面,这就是西蜀和南唐。它们分别拥有四川、江南的富庶地区,农业生产和城市经济都继续发展,城市繁荣,生活安定。
这两个政权的统治者,爱好歌舞声伎,各自聚集了一批文人,因此形成了西蜀词坛和南唐词坛。这两个词坛虽然在不同的地域,但两地经济状况和社会风情相似,又同受晚唐词风的影响,滋长着重娱乐、求轻艳的文学思想。因此他们的词内容相近,风格相似,都是晚唐词的延续,只是南唐词在追求娱乐消遣的同时,还追求一种内心感情的抒发。
(二)花间词
西蜀词坛以“花间派”为中心。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mì、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瓊qióng、孙光宪、魏承班、鹿虔qián扆yǐ、阎选、尹鹗è、毛熙震、李珣xún等18家词500首,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合集《花间集》,花间派由此而得名。这里除了温庭筠、皇甫松等少数人之外,都是西蜀文人,所以《花间集》实际上是西蜀文人的词集。花间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韦庄。
二、南唐词
南唐词与西蜀词一样是统治阶级娱宾遣兴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笔墨转向闺阁庭园,粉腻脂香。所不同的是代表词人不是一般的文人,而是帝王大臣。这几位词人先慑于后周,后亡于赵宋,“亡国之音哀以思”,致使他们的作品,轻艳之外带有一种感伤的基调。代表词人是李煜。第二章 北宋前中期词
第一节 二晏和张先的词
北宋初期,为适应统治者追求享乐、歌舞升平的需要,词人多沿袭晚唐五代红香翠软的词风。至北宋中期词的格局始大变:宋中期词人继承了晚唐五代词的合理内核——以美丽芬芳的语言抒写深挚的情感,而在塑造优美的意境上,比前人有所发展。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故佳作名句颇多。代表作家是被称为“二晏”的晏殊、晏几道父子和张先。
第二节 柳永的词
柳永是北宋前中期词人中有较大突破的作家,晏、欧、张等词人虽然各有成就,但总体说来未脱离晚唐五代的影响,宋词还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少年,未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貌。只有到了柳永,以其大量的富有个性的慢词创作,才标志宋词走向成年,走向成熟。因此,柳永成为北宋前中期成就最高词人,成为宋词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三节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词
在北宋前中期词坛上,婉约词成为时尚,内容不脱离爱情、离情,形式多抒情委婉,语言绮丽,呈现阴柔之美,晏、欧、张、柳的词均如此。但也有一批词人开始突破这种词风,以词作反应忧国忧民的思想,语词刚健,塑造含有阳刚美的新意境,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先导,范仲淹、王安石就是代表。
第三章 苏轼的词——豪放词与文人词 苏轼现存词作340首,比起2000多首诗来,数量不多。但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词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继柳永之后著名的词人,是宋词的第二个里程碑。
一、苏词的贡献:
(一)苏词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和词体的作用。
晚唐五代和宋初的词的题材局限于艳情、离情,欧阳修、范仲淹等的少量词作开始突破此樊篱,写个人的理想抱负;柳永词写市民生活和羁旅感受,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但总体上看,欧、柳等人囿yòu于“词为小道”的观念,词的题材还是较为狭窄的。只是到了苏轼,词才完全摆脱了“词为艳科”、“诗言志,词缘情”的限制,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从传统的爱情离情到亲情友情,从理想抱负到古代英雄,从城市风光到人民生活等等,无不出现在苏轼的词当中。
刘熙载《艺概》认为苏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认为词的本质是诗,是古人“长短句”(《与蔡景繁书》)。因而也可以像诗一样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全方位的表现作家的自我。他把诗人惯用的怀古、感旧、纪游等题材都运用到词当中,并广泛地引用前人的诗句和经史子集的语句入词,扩大了词的语言,前人称之为“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使词从专门的应歌发展为可以抒情述志的新诗体,这是他对词的第一大贡献。
(二)苏轼开创了豪放风格的词作。
苏轼以前的词作,多为婉转秀美的婉约词;范仲淹、王安石虽然有几首风格疏朗的作品,但总体词风还是比较单一的,到苏轼笔下,这种单一的词风被彻底打破,他开创了豪放中带有清旷的崭新词风,以其艺术魅力风靡词坛,并影响到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东坡词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正道出苏词开拓词风的意义。
(三)苏词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以前的词作,多儿女情长、寄情声色的“艳词”,骨力孱弱。有一些恋妓词还有色情的庸俗倾向,格调低下。苏轼不满柳永、秦观词的格调不高,努力开辟雅词,他的豪放词抒发乐观开朗的情怀,笔力刚健;他的婉约词以健笔写柔情,柔而不腻,均能给人以格调高雅之感。陈洵《海绡说词》说:“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苏轼对雅词的提倡,提高了词的品格地位,使词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四)苏词使词摆脱了作为音乐附庸的地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本是应音乐的发展而产生的,须合律歌唱,但当时已经出现了词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好词不一定可歌,可歌之词不一定是好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时人已经要求突破词的一些格律,所以出现了词的“拗体”、“又一体”。苏轼生性崇尚自然,诗文都主张“行于所当行”,就内容而变化形式,因此,在词义与词律发生矛盾时,往往改乐就词,以免词律束缚其喷涌的思潮。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句的句读就与流行的词牌不同,但因为十分出色,得到人们的认可,后来《念奴娇》词牌就多了“又一体”,名为《大江东去》或《酹江月》。当然,苏轼这种大胆的作法,也遭到时人和后人的非议,李清照的《词论》就讥为“句读不葺之诗耳”,陈师道也认为:“要非本色”(《后村诗话》)。
苏轼的词和他的诗文一样,是自由抒写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词作风格千姿百态,既有豪放恢宏,也有旷达飘逸,还有婉约清丽等等,而以豪放词最为著名。
第四章 北宋后期词——词的拨乱反正和格律化
北宋后期的作家多受苏轼影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就是其中著名的作家。苏轼一方面热心培养和团结新进作家,另一方面他生性豁达,崇尚自然,不强求学生对自己亦步亦趋,因而苏门学子在学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另辟蹊径,自成文风。
黄庭坚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秦观写景抒情委婉细腻,丰富和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成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张耒和晁补之也在诗词方面各有成就。
在词坛上成就较高的作家还有贺铸、周邦彦。贺铸词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为人称道;周邦彦精于词的技巧和音律,崇尚雅正,开南宋姜夔、吴文英等格律词派的先河。北宋后期,无论诗和词都进一步推陈出新,使北宋后期文学出现了新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讲究形式的倾向。
北宋末年另一词大家是周邦彦。他精于词艺和词律,促进了宋词技巧的成熟,与苏轼、柳永齐名,世称“柳俗、苏豪、周律”,并开创了宋词格律派,成为宋词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第五章 南宋前期词——爱国文学的高涨与词演进
南宋初期,由于国势艰危,有些词人用词为武器,直接参加主战派抗金的政治斗争,表现爱国的思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他们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在词发展史上是过渡性的作家。
南渡初期豪放词大盛,但婉约词仍在继续发展,其杰出作家就是北、南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
第六章 爱国词人辛弃疾——爱国词的高峰
辛弃疾的《稼轩词》存词600多首,不但数量上超越了前辈和同时的词人,在质量上也集前人之大成,成为独树一帜的大家,是宋词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的又一大家,词史上并称“苏辛”,他的豪放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豪放词
辛弃疾曾是一位跃马疆场、冲锋杀敌的武将,并终生以报国为己任,因此,他的词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勃勃生气,无论描绘什么人物和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气势,富有跳跃突兀的动感。继苏轼稳健旷达的豪放词之后,开创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扩大了词境。
二、悲壮沉郁的风格
辛词丰富和发展苏轼开拓的豪放词,还表现在悲壮沉郁的风格上。辛弃疾生活在南北分裂的南宋时期,国势危急,人民强烈要求抗击金兵,而南宋朝廷却苟且偷安,对抗战派百般阻挠和打击;辛弃疾空有满腔热血、满腹经纶,却没有施展才能、为国捐躯的机会,心情十分抑郁和悲愤。在面对祖国的雄伟江山、回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时,就油然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因此他的登临怀古之作往往具有悲壮沉郁的风格,别于苏轼的豪放旷达的登临之作。
三、刚柔合一的词
辛弃疾以前的词作,或豪放或婉约,大都界限分明,互不混淆。李清照词始见柔中有刚的作品,但仍以婉约为主。而辛词的部分作品却有刚柔合一的倾向。这一类词表面上运用婉约词惯用的绮丽词句、缠绵情调,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词人壮烈的情怀、沉痛的感情,具有豪放词的强健骨力,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辛弃疾之所以写这类词,是因为他力主抗战,又是从北方反正回南方的官吏,倍受投降派的猜忌打击,在朝廷中处于孤危的地位,不得不借鉴屈原用香草美人抒写君臣之事的手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爱国热忱,从而使词作具有外柔内刚的特殊的风格。
五、在词的语言方面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创新精神,不但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以俚俗语入词,将经、史、诗、文熔为一炉,运用多种文学手段自由抒写怀抱,大大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1.辛词大量运用了成语、典故,以典雅精炼的语言叙事抒情。
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但有时过分堆砌典故,也招来“掉书袋”的批评。辛词用典之多,是超越前辈词人的。他学识丰富,用典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当用典以托古喻今,并与情景紧密结合时,则使全词生色。如《永遇乐.千古江山》用刘裕和刘义隆的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用陈皇后、赵飞燕、杨贵妃的典故等,都是借古喻今,并符合登高临远的情景,增添了词的古朴苍凉之感。
但他有些词滥用典故,成为炫耀渊博、卖弄才情的之作,如《六么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选用了七八个与朋友同姓的古人来对他颂扬,就近乎文字游戏了,这样的词说“掉书袋”并非过分。
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辛弃疾也喜将前人诗文语句加以改造,化入词中,往往能做到天衣无缝,不见生搬硬套的痕迹,表现出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2.自然质朴的俗语
辛弃疾有部分词作却完全不用典,用市井俗语进行创作,与其多用典故的雅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批俗词多为赠妓、应酬的作品,多模仿柳永、李清照词的写法。辛弃疾很推崇李清照的词作,《丑奴儿》下注:“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而词中“骤雨一霎儿价”、“风景怎生画?”都是用自然质朴的俗语,描画出清新的意境,很像李清照“化俗为雅”的语言风格。而辛弃疾的另一首《蝶恋花.赠妓》却用了“妆晃子”、“巴巴”、“些些”等宋代市井口语,与妓女戏谑调笑,则近似柳永某些浅白庸俗的词作。
3.受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影响,南宋词人也以散文笔法入词。
辛弃疾一腔悲愤无可解脱,运用散文笔法写词,可以更自由、更酣畅的倾泻感情,较少受词律的束缚,因而辛词具有更为明显的散文化的特征。这类词作,在感情抒发上横肆强烈,但同时也往往失去音乐美感,直露而少韵味。
由于辛弃疾在政治上和艺术上的巨大的声望,他的词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辛弃疾以词唱和的就有陈亮、刘过以及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风都与辛弃疾相近,都喜写爱国内容,并崇尚豪放,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强大的爱国词派,史称“辛派词人”。不过,他们的艺术水准距辛弃疾很远。
第七章 南宋后期词——词的清雅化
南宋中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陆游等在1193年至1209年的十年间相继去世,这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
这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大事件也对文学变化的动向有着相当的影响。其一是韩侂胄于宁宗开禧二年(1206)发动的北伐战争遭到惨败,南宋以更为屈辱的条件获得暂时的苟安,这使得朝野士大夫恢复中原的梦想,日益黯淡下去。辛、陆那种富于英雄主义精神的激昂声调虽然还有人继承,却终究是不那么响亮了。其二是史弥远擅权,钳制言论,制造文祸,也促使社会思想文化趋向消沉。南宋后期文学家大多社会地位较低,流连光景、吟咏性情自然更容易成为他们创作的中心。
从生活年代来说,年辈虽然比辛、陆诸人为低而去世时间与之相近的姜夔,本也可以视为中期作家,但其词作以日常生活、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抒情风格委婉而低沉,语言形式讲究工丽精巧的特点,却引导了南宋后期词的方向。活动年代稍后的“四灵”在诗的领域内,也强化了对形式美的追求。
一、格律词派:
姜夔在批判了北宋以来的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的成就之后,另树“清空”、“清劲”的旗帜,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说:“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又说:“姜尧章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既摒弃了婉约派软媚的作风,又避免了豪放派直露的弊病;既保留了婉约词蕴藉的长处,又吸收了豪放词雄健的优点,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在南宋词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史达祖、吴文英(以上为南宋中后期)、王沂孙、周密、张炎(以上宋元之际)等人都追步姜夔词的风格,上承北宋周邦彦的余绪,重视音律的和谐和格调的高雅,被称为“格律派”,又称为“清雅派”或“风雅派”。
二、格律派的特点
1.协合音律是格律派的第一要求。
张炎的《词源》自称对音律“用功逾四十年”,并对作词的“五音”、“律吕”、“制曲”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可见他对词的音律的重视。
2.他们推崇“雅正”。
沈义父《乐府指迷》转引吴文英词论说“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张炎《词源》也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雅正之音”。3.张炎将“清空”作为词的最高境界。“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白石词如《疏影》……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跃”(《词源》)。吴文英、史达祖等人的词作即被张炎认为“质实”的一类,典雅精致,极妍尽态,但过于胶着于所写的对象,显得较为板滞。故又有人将格律派词人分为“疏”、“密”二类,姜夔、张炎等崇尚“清空”的词人为“疏”派,吴文英、史达祖等喜欢精工典丽的为“密”派。4.格律派作品的内容比较单薄。
多抒写个人的穷愁落魄,有脱离现实的倾向;也有一些思想内容可取的作品,如南宋覆亡之后,王沂孙、张炎的一些词作,将个人的凄凉身世与沉痛的故国之思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感。
5.格律派词人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就是对咏物词技巧的发展。
他们常常结社分题咏物,如周密与杨缵等人结吟社于西湖杨氏环碧园,王沂孙、张炎等14人结社吟词,编为《乐府补题》词集等。北宋咏物词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等,主要表现方法还是赋体,着力刻画景物,比兴只是略有提及;而南宋格律派词人在继承北宋咏物词的立意新颖、摹写细致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词的托意深远,将赋和比兴两种表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咏物词在描绘景物、抒情达意两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姜夔等格律派词人对清代词坛有重要的影响。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崇尚醇雅,宗法南宋,尤为推崇姜夔、张炎,朱彝尊在《〈黑蝶斋诗余〉序》中说:“词莫善于姜夔”。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推崇比兴寄托的手法,也是对格律派咏物词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周济将王沂孙推为宋词四大家之一,比之诗中杜甫。这些评论或有溢美之词,但南宋格律派词人对词艺的研讨,进一步促进了宋词的成熟,被后世词坛作为学习的楷模,却是无法抹煞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