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新版)苏教版1
十五 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3.理解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学习重难点】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重点)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她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她,这个地方,叫做“家”;当然还有这么一颗心,她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濑户(lài)
褴褛(lán lǚ)
酬谢(chóu)....舱(cāng)女佣(yōng)..3.理解词义。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恩重如山:形容恩德极大。褴褛:(衣服)破烂。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能按照情节发展的规律给文章划分结构吗?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第3-6段),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第三部分(第7-12段),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送换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3-16段),高潮。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第17段),结局。一家六口终又团聚。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2)本来父母打算把孩子送出去,这可使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最后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具体的原因吗?
明确:
简单地说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离开,宁愿饿死。
具体原因:①送大儿子的原因:让他过上好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②二儿子换大儿子的原因:大儿子,家庭的接班人。③女儿换二儿子的原因: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3)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他们的 心理变化展开的;父母最后的决定可以真切地反映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至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深层探究
(1)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明确:
①我同意这个观点,对方条件那么好,送去的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又可以继承财产,将来也可以帮助其他兄弟姐妹,加上财主夫人也很善良,何乐而不为?
②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要是送我,我可不同意!困难是暂时的,现在他们父母不是正在找工作吗?把我和兄弟姐妹隔开,我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其实,困难的环境并不见得是坏事,困难可以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
(2)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像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明确:
①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②一家六口到财主夫人的公司找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大儿子最终成了财主家业的继承人。
③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④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
⑤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及孩子提供一部分生活上的保障。⑥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三)写法探究
(1)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会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①符合真实的生活;②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③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2)本文结构一波三折,请简要分析。
明确: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富人向穷父亲要一个孩子,而且开出十分优越的条件,穷父亲不是一口答应,也不是一口回绝,而是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这是一折。商量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是先给大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一折。当天傍晚又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三天又要来索回小女儿。这又是一折。三次调换,写法也各不相同。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在“优越的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送 要
爱
换 换
五、课外拓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都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明确: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学习报答他们;多与父母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父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我们的爱;给父母写一封信……
六、教学反思
本文体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崇高,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从学生的发言中,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对学生的鼓励上还缺乏技巧,在个别问题的总结上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展示的面还不够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反思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苏州园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苏州园林
教学内容:《苏州园林》 教学课时:1课时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文学常识、整体感知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严谨的说明结构。学习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2.作者链接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知识链接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 1 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丘壑()嶙峋()栏杆()叠嶂().....池zhǎo()zhēn()酌 lòu()空 jiàn()赏 qiáng()薇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工细(精巧,精致)珠光宝气(宝石)
B轩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重峦叠嶂(形状像屏障的山峰)C池沼(人工修造的小池子)因地制宜(适当)D上品(等级,品级)别具匠心(精巧的心思)6.根据课文,辨析词义,选择填空。
(1)谁如果要(鉴别 鉴赏 欣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好 完美 美好)的图画。(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靠 依傍 依赖)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加深了景致的深度。
(4)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魔方砖,浅灰色和白色(对比 对衬 对称)。
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4)阶砌旁边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8.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2)梁和柱子以及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4)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9.语文常识。《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原名,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 》《
》等。
10.请写出中华四大名园的名称:、、、。请写出苏州四大名园的名称:、、、。合作·探究·展示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
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3)全班交流,存同析异。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四、研讨探究。
1.课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3.课文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五、审美品味,表达训练。(二选一)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最好仿照苏州园林的写法)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说明文
a总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说 :1.布局—自然之趣
2.配合—自然美(大处讲究)3.映衬—图画美 4层次—景致美
1.每个角落—图画美
2.门和窗—图案美(细部注意)3.屋室装饰—色彩美
b说明顺序: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c写作特点:围绕中心 有条不紊
教学反思
说明文教什么?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可是教学《苏州园林》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怎样设计才能使说明文教学有语 文味呢?使学生读出语文味呢?
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设计问题;
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
2、他要告诉他们什么?
3、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抓住图画美这一特点。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嶙峋()着眼()琢磨()丘壑()
镂空()轩榭()斟酌()对称()阑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
B.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
C.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
D.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
3.下列各组句子语意变化最不明显的一项是()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 但是 只要 就 B.尽管 那么 只有 才
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D.如果 但是 只要 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A.供给必需预告 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 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阅读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魔术、技术、美术)而不仅是(艺术、魔术、技术、美术)。③(甲)是重峦叠嶂,(乙)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0分)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B)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体现了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2、选文可分为两层,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在假山的堆迭部分,文中“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迭的艺术效果。在说池沼的特点部分,文中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它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种些花草”。
3、对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池沼各是怎样与其它景物配合的。B.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池沼是怎样与假山相配合的。C.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 池沼是怎样配合的。D.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假山、池沼是怎样与游人互相配合的。4.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假山、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池沼,重点说明的对象是池沼。
5、②句选词填空,依次应选填 艺术、技术。
6.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B)A.既……又…… B.或者……或者…… 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 7.本语段的中心句是(A)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11)句
8.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9.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 10.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D)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11.本语段是分项说明。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12.“如在画图中”、“鱼戏莲叶间”加上引号的作用分别是、。
13、“大多引用活水“中的”活“的作用是(突出池沼的特点)
14、池沼安排的不同点是: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 池沼安排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5、文中“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什么?([鱼戏莲叶间]
16、“艺术”和“技术”区别?[“艺术”时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17、“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次能否删去?为什么?[“往往”表示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删去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见曦月(xī)蝉则千转不穷(zhuǎn)B、沿溯阻绝(shuò)飞漱其间(shù)
C、水皆缥碧(piǎo)互相轩邈(mǎo)D、素湍绿潭(tuān)绝(yǎn)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2、对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良多趣味(良:甚,很。)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这里指置身其中。)虽乘奔御风(奔:飞奔。)C、仍怜故乡水(怜:喜爱。)空谷传响(响:回声。)D、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急湍甚箭(甚箭:比箭还快。)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3、选出对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4、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三峡》——北魏 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代 C、吴均——《与朱元思书》——宋代 D、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唐代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二、默写
5、古诗文默写。
(1)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
(3)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________。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后看到的壮阔景象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6)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口评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三、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赏花,广州市有关部门透露:今年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每月的主题花分别是一月樱花,二月桃花,三月木棉,四月紫荆,五月杜鹃,六月凤凰木花,七月荷花,八月向日葵,九月小叶紫薇,十月玫瑰,十一月兰花,十二月白梅。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四、综合性学习
7、请你参加以“我们毕业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书心声】请把画横线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欢聚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2)【活动二:话恩情】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能出现真实姓名、班名、校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内容;③50字左右。
(3)【活动三:知回报】下面的调查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简要概括。
(4)【活动四:表期盼】下面是同学改写的《送别》。请根据活动内容补全诗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风轻轻,柳依依,今宵诉别离; 经年此去杳无音,①________。同窗谊,恩师情,天涯若比邻; 他年此地重相逢,②________。——同学改写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五、诗歌鉴赏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______,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六、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________ ②人物略不相睹________ ③溯迎而上________ ④而僦赁看幕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C、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10、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1)解释划线的实词。①略无阙处________ ②属引凄异________ ③二人对酌________ ④越钱塘,绝长江________(2)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5)①《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夕阳。(1)下列划线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皆被绮绣 D、人恒过然后能改(2)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3)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试题纠错 浏览:98次 显示答案与解析
七、命题作文
12、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答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4.本试题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34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请将答案用2B铅笔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绝(yán)
飞漱(shù)
晓雾将歇(xiē)..B.轩邈(miǎo)属引(shǔ)素湍绿潭(tuān)...C.缥碧(piāo)沿溯(sù)鸢飞戾天(yuān)...D.白昼(zhòu)窥谷(kuī)林寒涧肃(jiàn)...(解析:A.“”应读“yǎn”;B.“属”应读“zhǔ”;C.“缥”应读“piǎ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城郭 大荒流 疏条交映 B.落晖 结海楼 沉粼竞跃 C.征蓬 鹦鹉州 五色交辉 D.采薇 白沙堤 经伦世务
(解析:B.“粼”应为“鳞”;C.“州”应为“洲”;D.“伦”应为“纶”。)3.下列句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B)A.晓雾将歇(消散)
B.任意东西(东西方向)...C.夕日欲颓(坠落)D.猛浪若奔(这里指飞奔的马)..(解析:B.“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蝉则千转不穷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窥谷忘反
(解析:A.“阙”同“缺”;B.“转”同“啭”;D.“反”同“返”。)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不以疾也
静以修身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D.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解析:A.在/如果,假如;B.如此、这么/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C.欣赏、领悟/共同,一起;D.结构助词,的。)6.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B.应划分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富春江分上下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从桐庐到建德梅城为上段,称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 ②故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③从杭州的闻家堰到桐庐为下段,称富春江下游 ④两岸青山,山为水铸情,满目葱翠
⑤一江春水,水因山益美,澄如湖海碧如天
⑥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A.①④⑤②③⑥ B.③①④⑤②⑥ C.③④⑤②①⑥ D.①②④⑤⑥③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其所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为南朝齐梁陶弘景,该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解析:A.《三峡》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9.(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三峡》中写三峡悬崖高耸的特点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二、阅读与理解(56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一)古诗赏析
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第10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解析: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2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热爱之情,并无“惋惜之情”。)(2)请品析颈联是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的。(3分)颈联通过写所见花草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所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二)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三峡》,完成11~14题。(共13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3)不以疾也
疾:快 .(4)属引凄异 属:连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的叫声)在空荡的山谷里回响,声音悲凉婉转,连续不断。1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1分),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1分)。
1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3分)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中通过“回清倒影”写出了水的清澈,通过“素湍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该句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该句从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解析: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三)文言文阅读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5~18题。(共13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3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6.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借景抒情(1分)。流露出作者赏月的欣喜,也有被贬谪后的悲凉和失意的情绪(2分)。(四)文言文阅读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共12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夕日欲颓
颓:坠落 .(2)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21.下面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蝉/则千转不穷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水/皆缥碧(解析:C.应划分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22.试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3分)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4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感情(1分)。异:【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1分);【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1分)。
(五)文言文阅读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3~26题。(共13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欣赏、领悟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5.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3分)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26.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4分)【甲】文感慨“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文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共同点: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2分)。
三、作文(60分。请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27.(一)话题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二)半命题作文
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在魅力城乡间品人文遗韵,在淡漠山水中发现原始绝美,在乡间凄风里散尽一身烟火气息。行走途中,我们可以在心灵交流时品析生活原味,览读世间万象。
请以“________纪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2)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作文略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评价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愣怔(zhènɡ)酬谢(chóu)琐屑(xiè)愠色(yǜe)B.涮净(shuā)颓唐(tuí)瞥见(piē)呆滞(zhì)C.歉疚(jiù)羡慕(xiàn)惺忪(sōnɡ)狼藉(jí)D.交卸(xiè)褴褛(liǔ)
吮吸(yǔn)巡阅(xún)【解析】选C。A项中“愠”应读“yùn”;B项中“涮”应读“shuàn”;D项中“褛”“吮”分别读“lǚ”“shǔn”。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在方框里,然后改正。(2分)循循善诱 气势凶凶 如数奉还 无原无故 无精打采 巧妙绝轮 祸不单行 万赖俱寂
答案:凶凶—汹汹 原—缘 轮—伦 赖—籁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变卖典质:当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便径入坐灵床上:直径
B.莫名其妙:说出 情不自禁:控制 月余亦卒:死亡
C.无为在歧路:不要 才具:才子和家具 何以都不闻消息:总,竟
D.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负担 便索舆来奔丧:轿子 拭干了泪:擦
【解析】选B。A项中“径”应为“径直”;C项中“才具”应为“才能”;D项中“负”应为“背”。4.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甜甜的泥土》的结尾是一个诗化的结尾,意蕴丰富,大大地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B.《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事件——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这两种写法都为截取法。C.俄国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父母的心》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催人泪下。D.《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以及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解析】选C。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
5.依照下列例句,请再写两句表达你对“爱心”的理解。(2分)
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爱心是)一泓沙漠中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露,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任选其二即可)6.按要求默写。(3分)
(1)我看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与高适《别董大》诗中的句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异曲同工之妙。
(3)“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描写落花的诗句充满昂扬的精神,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在
境界上更胜一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 跚地走到铁道边(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7.2010年1月13日晚8时3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60余人从首都国际机场启程飞赴海地。海地大地震的救援者中,将出现中国人的身影。这支救援队成立8年,曾多次参与国内外救援行动,并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过巨大作用,此次远赴海地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最远的一次救援行动。
(1)假如你是在机场送行的学生代表,你会对救援队的成员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如果你想表达中国学生对海地人民的问候,你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答案(示例):(1)希望叔叔阿姨们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圆满完成搜救任务,并平安归来。我们会在祖国为你们祈福。(2)祝愿你们早日脱离困境,在灾难面前鼓起勇气,重建家园!
8.2010年是“虎”年,人们常用带“虎”字的成语表达不同的感情倾向,请你将以下成语按要求分类。(2分)
虎头蛇尾 生龙活虎 虎头虎脑 虎踞龙蟠 照猫画虎 为虎作伥 龙腾虎跃 狐假虎威
褒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褒义:生龙活虎 虎头虎脑 虎踞龙蟠 龙腾虎跃 贬义:虎头蛇尾 照猫画虎 为虎作伥 狐假虎威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掷地云()(2)何以都不闻消息()(3)王子猷、子敬俱病笃()(4)语时了不悲()答案:(1)投掷,抛掷,扔(2)即“以何”,为什么(3)副词,表范围,都(4)动词,说话
10.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2)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1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亡)了不悲、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从表面现象分析,又要从人物内心的感情来分析。
答案:特别明确“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13.文中能表现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请作简单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对其分析,说明怎样体现兄弟情深的,分析时要紧扣句子的内容。答案(示例):(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3)“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不久也随子敬而去,表明兄弟情深。
14.“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中“清算”一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在这里表现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算本来指列举全部罪恶和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这里表现了父亲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严格和态度的严厉。
15.文章中体现出母亲慈爱的地方有哪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抓住文中“泪如泉涌地哭着”、“含着泪”、“吻了几吻”这几个关键词语来概括母亲慈爱的相应语句。答案:略。
16.母亲见“我”背书挨打,陪着“我”一同流泪,又勉强说“打得好”,你是怎样理解母亲这种矛盾心理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17.试分析“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处细节描写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只要抓住“含着泪”、“轻轻”、“吻了几吻”来体会母亲的爱子之情即可。答案:这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18.父亲打得“我”右手掌肿起“半寸高”,这样的父亲是否不爱“我”?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应分析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和这样做的利与弊。原因是“我”没背好书,同时父亲打“我”也是父爱的体现,“利”是有助于“我”人生的健康发展,“弊”是方式太简单粗暴,会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答案:父亲打“我”是严厉的爱,和母亲的哭是仁慈的爱一样,都是为了“我”未来的人生更美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太粗暴,应当改良。
19.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要到(5)~(7)段中寻找。答案: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20.说出第(13)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先找到加点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从“最重要和核心”、“矛盾冲突”两方面作答。
答案: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21.第(16)段“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意在说明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圣人、伟人,书记、省长,学者、教授的特点,联系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回答。
答案:不能用圣人、伟人的操行标准作为依据来指导家庭生活,不能用书记、省长的行政命令作为要求来组织家庭生活,不能用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作为教条来规范家庭生活。22.第(17)段中,把一家之长比喻成一头常人常常讽刺、挖苦并鄙视的猪,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回答第一问注意联系《说文》和猪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特点回答。回答第二问要注意联系文本和比喻的表达效果思考。答案:理由:他(她)本来就在“家”,《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堪当此任。
好处:恰当地突出了家长的地位低下、角色尴尬,但又不可缺少;这个比喻一反常态,新颖独到,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引起读者的反思。
23.仿照第(9)段画横线的句子,仍然以“家”为对象,再写一组句子,表达出你对“家”的真切感受和认识。(3分)例句: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注意分析例句的结构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按“家,应该是……是……。可有时家也是……,……”的结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答案(示例):家,应该是明媚的春天,是美丽的花园。可有时家也是阴晦的冬天,荒凉的沙漠。
三、写作(40分)24.有人说:“亲情是无价的,亲情是一切美好的根源,家和万事兴,世界才会有进步与发展。”也有一些社会上的人六亲不认,忽视亲情,甚至伤害亲人。
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题自拟,文体不限,500字以上。
【写作提示】“亲情”这个话题的外延很大,写好这一篇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化大为小,小中见大。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几个小类,如母子情、父子情、兄弟姐妹情等,还可以再具体到只写一件事情或几个细节。在集中精力写这件事情时,一定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来,千万不要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甚至记流水账。在选材上,一定要做到独到新颖。唯有新颖,写出的文章才会鲜活,唯有独到,写出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