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后中国精神病患者增加10倍
自1991年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践。经过努力,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已从一个摸索、总结经验的阶段逐步发展到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工作模式、有较为完善工作方法的稳步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符合中国内地实际,行之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精神卫生面临严峻形势,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病率由五十年代的2.7‰上升到七十年代的5.4‰、八十年代的11.1‰、九十年代的13.47‰,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多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半数左右。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8年)。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世界前十种致残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与精神疾病有关。
目前中国有精神病院600多所,床位11万张,精神科医生近1.3万人,每年仅能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30万人次。大量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与发展过程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精神卫生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单
一、方式比较封闭,主要靠专业机构和药物,缺少综合防治康复措施;三是,由于歧视、偏见依然存在,缺乏对精神疾患的科学认识,精神病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
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
二、现状
(一)目前政策执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991年,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制定了与其配套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依据计划,全国每省各选一个城市和一个县,在覆盖7000万人口的地区,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试点。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省和试点地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认真组织及广大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积极工作,不仅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而且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随即,政府又制定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年)》及其《精神病防治康复“九五”实施方案》,在覆盖2亿人口的243个市县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据2000年统计,为1,225,506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建档立卡,对其中1,139,749人进行监护,监护率达93.0%;精神病患者显好率为71.6%、社会参与率62.7%,肇事率由近8%下降到0.21%;培训各级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康复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精神保健工作者16万人次,建立工疗站2609个,设家庭病床11万多张次,解除关锁近3万人,还救济7万多名贫困患者。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13个市的社区治疗康复效果两年跟踪观察,9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年均复发次数从0.36次降至0.09次、住院次数从0.24次降至0.09次。
2001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及《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五”实施方案》,“十五”期间将在覆盖4亿人口的551个市、县,大规模地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将使240万名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与康复服务。
(二)工作模式
中国内地推行的工作模式为“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
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业务广泛、多学科、跨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精神病患者是人,必须置于对他开放的社会之中。“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是符合科学、体现人道、齐抓共管的有效模式,有深刻、丰富的内涵,已经成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基本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渗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防治康复方法,还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治疗康复工作系统,乃至对病患者的管理。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三者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既涉及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诸多环节,又各有侧重。组织管理体系和治疗康复工作系统注重社会化,防治康复方法强调综合性,对病患者管理方式突出开放式。
为明了并突出重点,也可将这一方针简洁概括为“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开放式的管理”。
(三)关于组织管理体系
做好这项工作,要完善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采取社会化的工作方式。
开展精防康复工作地区的各级政府,都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列入工作议程,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实施方案,增加了投入;各省、市、县、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千人以上单位层层建立了协调机构——精防康复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级精防康复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民政、公安、残联、财政、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组成,综合协调和组织本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运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四)关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
这些地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作用和社区结构的优势,建立了以精神病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承担为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的职能。医疗机构负责区分患者病况,提出治疗方案,收治重症患者,深入社区指导,建立家庭病床并定期巡访,积极开展院外服务;社区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网、社区服务网、治安防范网、残疾人组织网,组织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宣传动员社会,积极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建立工疗站、车间、农场,组织社会就业,促进和帮助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并进行检查、评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千人以上单位与家庭相结合设立精神病人看护组,承担精神病患者的看护、服务和家庭康复,记录病情、督促服药、疏导心理、解决困难、防范自伤与肇事,并视病情做好向医疗机构的转介。
完善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网络。由专家组成了全国精防技术指导组;各省、市、县成立技术指导组,指定一所专业机构作为本地的技术指导中心并设立社会防治科,承担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服务;街道、乡镇、居(村)民委员会及千人以上单位,也设立专、兼职精防医生,指导基层精防康复人员开展工作。
(五)关于防治康复方法
这些地区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注意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遵循尽可能使患者在社区接受治疗康复的原则,针对不同病况分别通过住院、家庭病床、门诊、家庭看护等形式,对重度急性期患者采取住院治疗,对病情较重且不稳定、无条件住院的患者设立家庭病床由医生巡诊,其它患者由看护组在家庭看护治疗;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防治康复措施;对精神病患者实行开放式管理,解除关锁与禁锢,不采取非治疗性约束;帮助其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三、存在问题
(一)覆盖范围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仍然比较小。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从“八五”覆盖7000万人口的64个市县,到“九五”覆盖2亿人口的243个市县,发展到“十五”在全国覆盖4亿人口的551个市县推广,可以说是世界社区精神卫生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实践,但这还仅仅占中国不到1/3地区,更多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精神病患者仍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与康复服务。
(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政府重视程度、技术条件、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内地地区与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市县之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已经纳入政府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形成了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治疗与康复服务;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精防康复工作无论从网络建设、服务内容与质量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的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三)精神病防治康复管理、专业技术及康复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效果如何与人员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精防康复工作的开展和工作内涵质量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比较了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管理人员不熟悉精神病防治康复专业技术基本常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具体指导基层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整个精防康复工作整体运转情况。另外,基层康复人员以及患者家属治疗康复基本常识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四)贫困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及精神康复者就业难问题日显突出。
贫困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问题是一直困扰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开展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因病致贫,因贫治不起病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国家实行医疗改革制度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贫困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问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治疗康复服务,也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各级政府“分级负担”、建立“精神康复”基金、为贫困患者“免费送医送药”等措施,但从全国整体来看,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费用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随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不断深入,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效果越来越明显,精神康复者越来越多,精神康复者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不好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的问题,既不利于康复者自身的康复效果的稳定,也影响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五)康复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求。
在“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各地总结出许多精神病人不同类型的康复形式,在家庭康复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疗站、农疗基地、日托站、托管中心、老人护理院、社区康复站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模式,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病人的康复需求来说,无论从形式、内容上,还是从服务的质量、数量上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工疗站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主要表现在:工疗站的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在工疗站的建设中缺少政策扶持,大部分工疗站经济效益不好,处于维持或难于维持状态,仅有少部分的工疗站(农疗站)有自己的工疗项目,工疗项目大多以简单加工产品为主,如组装灯泡、圆珠笔、手电筒,糊纸盒,制作玩具等。根据1998年对全国10省21个市县29个工疗站的调查表明,83%的工疗站勉强维持,仅有17%的工疗站效益比较好。
第二篇:中国精神病患者报告
中国精神病患者报告
精神病院,一个人们熟悉而又倍感神秘、惶恐的场所,躁狂、妄想、歇斯底里与抑郁——人们所害怕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在那里,他们得到治愈,或面对死亡。
“疯人被囚在船上,无处逃遁。他被送到千支百汊的江河或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也就被送交给脱离尘世的、不可捉摸的命运。”这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笔下的“愚人船”,在精神病院出现之前,精神病患者往往被视为需要“清理”和驱逐的社会多余而被城市交给船工,任其流浪。
在古代中国,严重的病患也会被视为家族的耻辱而被囚禁或流放。直到113年前,第一所精神病院在中国建立。1898年,清政府风雨飘摇,在广州,美国传教士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精神病院。虽然比起欧洲晚了5个世纪,但也正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在建立之初,这所医院就有着相对正规的管理体系,在权益、规范、康复等诸多方面都烙下了“文明”的印记。
这所医院在我国精神卫生领域投下了第一道曙光,自此,“应治尽治”作为精神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被确立下来。百年后,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精神病院床位和执业医师的数量与之的比值却只有1:121和1:842。精神病治疗机构数量不足,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还面临着人才的困境。“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编制、没有发展前景,拿什么招人?”
巨大的歧视与排斥,使精神病院看起来更像是让病人远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却又让医护人员陷入了来自社会歧视的焦虑之中,更何况,同为医者,他们的待遇还不及综合类医院的三分之一。
社会康复体系的缺失,更让已难负重任的精神病院成为了重症患者的唯一并往往是最后一站。回归家庭,对大部分治愈者来说,是一个梦想。
但他们依然要撑下去,医者、患者与家属,一同化作了被刻意忘记的石雕,坚持,等待似乎永不会到来的关注。精神卫生立法,承载了终结——至少改善这一切的万众瞩望。
这双眼睛紧盯着我,四十分钟,没有转移。
偌大的食堂里,只坐着我和他——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的手相距不足10厘米,面面相觑,我看得到他眼睛里细密的血丝,并感受着他的紧张,他不停地抖脚、搓手,嘴角不自觉地颤动„„
“你好,我是小安。”他伸出哆嗦的手,满是汗,冰凉而僵硬。
1988年,22岁的小安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财会专业,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被众人仰视。由于成绩优异,还未毕业,他就被某著名央企的高层领导一眼相中,并用三顾茅庐的执着请走了他。
自上岗之日起,小安就包揽了所有的荣誉: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项目带头人„„三年后,他成为这个大单位里最年轻的“主任”,当年年底,他分得了一套90平米的单元房,迎娶了相恋多年的北京姑娘,抵达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巅峰。小安骄傲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荣誉,每一个关键的年份,他的眼睛逐渐明亮,嘴角上扬,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享受着昔日的荣光。
“仿佛是上辈子的事了。”他忽然哽咽,望着我。
1992年夏天,他突然病了,毫无征兆。单位领导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告诉医生,他半夜在单位溜达,谁劝也不理,他呆滞地跟在同事身后,直到进入女厕所,他认为所有人都在议论他,想要杀害他„„
“我不记得了,不知道是因为病了,还是因为不想记得。”小安嗫嚅道。
从此,小安跌进了地狱。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小安反复住院,直到2003年,他的家人和工作单位都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再也没有把他接出去过。
混沌的二十年,小安的父母相继离世,妻子也离开了他,唯一的哥哥会在每年年底来医院缴费,顺便探望他一次。“哥哥„„”小安的声音支离破碎。与小安最要好的护士告诉我,去年年底,小安的哥哥来医院探望他,一米八的小安匍匐在地上,抱着哥哥的脚,哭得像个孩子。
小安最爱唱的歌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因为他的哥哥是个警察。
哥哥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高大,他坐在我对面的沙发里,瘦弱、疲惫、无奈。一下午的谈话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我真的没有办法”。
最初的几年,小安的哥哥带着小安访遍了全国的名医,甚至尝试了偏方、佛道之法、“跳大神”„„直到专家告诉他,“这至今仍是世界难题。”
为了小安,他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放弃了相恋七年的女友。“我也要生活。”他几乎是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你能理解吗?”
2003年,已经40岁的哥哥带着铺盖卷做了“倒插门”女婿,住在女方家购买的40平米的老房子里。
2005年,新家添丁,女方家决定卖掉这个老房子和岳父母的宅院,换一个100平米的新房。
于是,小安的哥哥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家,岳父母便住在小安的房子里。嫂子允诺,给小安付一辈子的住院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小安的哥哥小声说。
三年前,小安的医生告诉哥哥,小安可以出院了,“他已经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但是要坚持吃药,要有人监护和照顾。” “谁来监护和照顾?他住在哪儿?”小安的哥哥不停转着手里的杯子,“而且,我妻子也不同意。”他想了很久补充说。于是,“心怀愧疚”的哥哥最害怕的事情便是探望。“每次见小安,我都一个星期睡不着觉,就像死过一次。”
“那么,小安要一辈子都生活在那里吗?”我问。哥哥一直没有回答。
“我想回家,我要回家„„”小安泣不成声,“我会坚持吃药,我可以找到工作,我能自己生活。”
两年前,小安开始自学中级会计师教材,做了整整两本笔记。“现在就是用电脑做账,我可以学。”
小安的医生张莹说,小安还有轻微的幻听症,但是带病也完全可以生活。“可他哥哥不签字,监护人不愿负责,我们就不能把他推向社会。”
于是,小安就一直住在医院里,年复一年。张莹帮他买了各种教材,但是又不敢告诉他,他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小安对我很新奇,“你是外面的人,我见过的第一个记者。”同时,他又异常的敏感,一直瞪大眼睛直视着我,近乎苛刻地观察我的每一个反应,“我讨厌歧视,我和你们一样,除了偶尔的‘小问题’,我们不是疯子和傻子!”小安大声说。他甚至知道我为什么而来,“最近公布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小安略显愤怒地说,“为什么大家都关注极个别的‘被精神病’现象,而不关注我们?我们才是真正的适用主体!” 小安每天都看电视、听半导体,阅读英文的《CHINA DAILY》,他提出了几十条意见,已经交给了院长。“我很失望,看不到出口。”
我赶紧安慰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要有耐心。”小安只是直视着我,没有表情。
采访结束后,小安送给我一个用珠子穿的圣诞老人挂坠,他在手工课上学做的,他想了很久,似乎想说什么,终究又没有说。
他依然直视我,我看不出那眼睛的背后是什么,只是在后来的很多天,都难以忘怀。伤痛
——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1亿
“精神病患者”——一个被填充了排斥、歧视,甚至是暴力色彩的词汇。
所有以正常人自居的人都认为这个词汇离自己很遥远,那是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而事实上,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有精神病患者的存在。1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疾障碍者,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是重性精神病患者。
这个群体已经庞大到无法用界限来划分,也容不得任何抗拒与疏离,他们融合在无数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网中,与“正常人”血脉相连、肌肤相亲。
“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杨甫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他有着多重身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会主席、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和《精神卫生法(草案)》的重要参与者。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还仅为2.7%,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则达到17.5%。
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号称“第一心理杀手”的抑郁症。据疾控中心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生率已经达到4%以上,需要治疗的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600万。
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很多病人不知或不愿求医,病情往往加重。大量重症患者需终生与药物为伴,他们长期失业,耗光了积蓄,变成家属的负担。
比经济负担更沉重的是,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对抗病魔的同时,还要忍受药物副作用,并随时面临并发症的困扰。由于长期服药,很多重性病患者目光呆滞、表情怪异、动作缓慢,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如影随形。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遭遇越来越凶猛的病魔,越来越严重的歧视。于是,15%以上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漫无边界的痛苦和悲伤,成为构成我国自杀人群总数的大部分,或者,任由百病袭击、突发死亡。
“这一人群的平均寿命少了20~30年。”杨甫德沉重地说。与惨痛的后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患病而不自知。“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据调查,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62.9%,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
无知、偏见、恐惧、躲避,这个脆弱的群体甚至缺乏本能的自救。
“学会面对。”小安一字一顿地说,“先要面对,才能拯救。” 救赎
——精神科床位每万人仅1.04张,注册精神科医生仅1.6万人,护士严重不足
1亿精神病患悬于陡崖,病魔、负担、歧视如不断加码的巨石,而另一边,“救命的稻草”是虚弱的医疗卫生体系。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572家,共有精神科床位13.2万张。照此计算,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1.04张,远低于世界平均数每万人4.3张。
仅比对现状:13.2万张床位,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杯水车薪。况且,仅有的资源还集中在发达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区县、甚至地市级城市都没有一家精神疾病医疗机构。
求医的愿望无法实现,排斥的心态得偿所愿,在一些地方,人们把精神病患者用高墙铁锁“囚禁”,任其自生自灭。即使在一些发达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为例,按照营业执照,应该是76张床位;现实中,床位已经被迫增加到300多张。
“我们在2009年就一直申请扩编,但始终没有回应。”该院院长王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编外的床位比在编的多,这导致医院的病房、医疗设备、基础建设都早已无法满足需求,这在基层机构里已是通病。更加千疮百孔的是医务工作者队伍。据统计,我国共有注册精神科医师1.9万人,每7万人中产生一位。与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比对,每位医师对应842人。
在这背后的原因是,开设精神卫生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智力支持长期断流。硕果仅存的少数“专家们”又很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待遇等原因更愿意进入综合性大医院、心理诊疗中心,甚至是改行,最终落脚在精神卫生医院的堪称“罕见”。因此,几乎所有的精神卫生医院都长期面临人力不足的困境,“全年招聘”已是常态。
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数据——在北京某基层精神病医院中共有200多位医生,平均每位医生要负责20名患者,是综合性医院的5倍,而且,队伍每年的流动量在20人以上,其中,有“医师资格证”的不到5人,数十年来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
比缺医生更可怕的是缺护士。精神病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监护和照顾,可现实是,所有精神卫生医院的护士数量都严重不足,甚至在个别医院里,一个护士要管几十个病人,而在综合性医院里,相对应的比例为1:2.5。
由于护士的专业定位不明确,“在任何领域和科室都能干”,所以流动性非常大。“精神卫生医院待遇低、压力大、风险高,甚至还要承受社会歧视,所以大批护士选择了离开。”杨甫德说。而他所负责的回龙观医院堪称是我国条件最好的精神卫生医院之一,即使如此,“每年招来的护士至少要流失三分之一。”
而且在我国,精神病院这个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难堪重负的机构,几乎是患者的唯一选择。“我国没有任何康复体系,这导致精神病院成为制造残疾的凶手。”身为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的王诚如是说。
许多国家,精神病康复体系包括专科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旨在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而在我国,基层精神病院是重症患者的唯一并往往是最后一站。在这里,很多人住了几年、十几年,至几十年,无形的囚锁困住了他们的心灵,他们远离人群、社会、正常的生活,直至他们完全康复,也无法找到归途。
墙上挂满了阿忆的油画,那是他对“外面”的幻想,色彩凌厉、线条模糊。五年前,阿忆就已经完全康复,但是,他选择在医院里度过余生,因为在“外面”等待他的是冷漠的家人、陌生的世界和一无所有的惶恐。
“你给我钱,我都不会出去,我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阿忆已经在医院里住了20多年,他最害怕的是地铁。“四通八达,不知去向。”
“我们已经尝试着建立社区康复和救助中心,让患者回归社会。”2010年初,在意大利特伦托市精神卫生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首家社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海淀区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八里庄分中心终于挂牌成立。
一年多以来,类似的机构在努力繁衍,但遭遇的阻力早已超乎想象。“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没有完善的志愿者队伍。”在康复中心,主要由志愿者照顾和引导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而现在,志愿者不足40人。
“冰冷、孤独、无助。”小安如是描述“他们的世界”。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
重 庆 邮 电 大 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中国改革开放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101104班
姓名:徐健辉
学号:2011210119
中国改革开放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From 1978 to 2008, 5000 years of history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s the most profound a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glow the vitality of the objective fact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once aga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disputable and proved the necessity of the social change and correctness.Mammoth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the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in the reform,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ystem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 matter for the cau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the world the fate and future of socialism,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
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他的作用具体在什么方面?
二、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978年5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篇社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这是一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大论战。同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80年,正式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又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1月,邓小平等人视察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92年,又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邓小平的这些措施,使中国从崩溃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摆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胆子大一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仅让西方感到新鲜,更对一代中国人从心理上受到冲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多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发展慢的泥潭。而邓小平将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换成了“加强经济建设”不得不令人惊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是由邓小平提出的。由于中国的国情与资本论中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也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必须有自己独特一套符合本国发展的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一切权力属于中国人民,而不再仅仅属于某个政党或团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离开共同富裕,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对一切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包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的主体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年代和国家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
正是这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没有遭到覆灭。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篇: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学科设计论文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影响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内背景即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即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伴随着视野拓展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域的扩展。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往往只局限于中国的问题,且“问题意识”淡薄。而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 并给哲学思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
(一)有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要么是简单否定, 要么是以政治批判为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 世界性交往的深入, 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也随之扩大和深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逐渐向“他者”敞开, 相互研究和吸取优秀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态度发生了转变, 逐渐从政治批判转向了把它作为研究对象。
(二)有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各种世界性、人类性问题。
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村庄”。全球化的双重效应使中华民族既迎来发展的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许多问题往往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问题, 诚然也是中国的问题;而中国的问题许多直接就是世界性的问题。如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人的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问题、技术和消费的异化问题、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自身和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的新阶段。对这个新阶段的各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论题, 也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的深厚根基。
(四)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实践、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是硕果累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造就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华民族实现大发展和民族腾飞的实践。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四、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四)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五、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经历了30个年头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迈出了新步伐。
(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
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铁建”首次公开发行A股和H股,H股公司“中煤能源”增发A股。国家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
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开展财政绩效考评试点。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颁布执行。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完善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消费税优惠政策。
(四)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深化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继续加强了防范新欠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
(六)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
北京等16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1702万名城市中小学生,其中天津等8个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顺利完成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将天津等6 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加快推进省级统筹工作,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 统筹;在5个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全国229个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城市和地区中,已有142个出台实施方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
(八)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约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
(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
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国这三十年取得成就,不仅使我们炎黄子孙为之欢呼和自豪,也赢得了很多外国媒体认可和称赞。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说:“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第五篇: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中国近三十年的变迁,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30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三十年的建设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生活文明之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大概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这四条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将中国由计划经济变为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而在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当然也包括诸多西方经济学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似乎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正因为如此,当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主张时,立即被认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起始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修修补补:试图把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为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计划。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而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
当然,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的社会体制发生了变化,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向认为,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当然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改革只能触及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比如,把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改造成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探讨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国有制,还是其他形式;国有制是采取承包制,还是租赁制,抑或股份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采取承包制,还是股份合作制?
在上述传统观念束缚下,人们在很长时间内是讳言所有制改革的,因为这很容易被扣上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大帽子。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背景下,一些有胆识的经济学家提出产权改革的主张,试图通过区分产权和所有制概念,绕过所有制这个“烫手的山芋”,达到优化所有制结构的目的。
中共十三大(1987年)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描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但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五大(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一直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这种认识到中共十五大召开,有了本质的变化。中共十五大报告把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之中。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大报告还提出,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进而强调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十六大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表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所发生的变化。这也许正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条最为成功的经验。
尽管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仍然没有完成,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同样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现实。所以,中国现阶段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认识、战略选择和政策依据,不能脱离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国仍然必须坚持30年来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鼓励发展为政策方向,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在毋庸置疑的发展成就面前,仍然必须保持更高度的清醒、理智和务实精神。
不管未来的前景如何,我们始终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在这三十年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在改革开放的天空下更加自由的飞翔;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正真的巨人!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之 我 见
班级:13机电一班姓名:张晓玲 1301050040 指导老师:郝良玉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