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太坊分叉的故事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以太坊分叉的故事
以太猎猎大王旗,DAO亦有盗蚁蛀堤。V神有心还无力,江湖路远会难期。
上面四句诗,讲的是区块链领域的新贵——以太坊最近分叉的事。
话说自2008年中本聪发明比特币以来,很多人受到了比特币的启发和激励,试图发扬光大区块链技术,让它能干更多的事情,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少年:
生于莫斯科,长于加拿大,三月通中文,智商一百八。进是演说家,退可码代码。以太创始人,神童就是他。
这位少年,叫做Vitalik Buterin,简短唤作小V。虽然叫小V,那可是区块链行业里的大V了。2015年夏天的时候,以太坊(Ethereum,ETH)团队众筹了3万余枚比特币投入开发。话说币圈的钱这么容易筹,也刺激了一大批人,搞个项目便开始ICO,此风流行至今。这事与今天要说的主题无关,我们就此截住。
单说这以太坊,发布之后倒也不负众望,以太币价格从几块钱一路上升的一百多块钱,搞得好多韭菜[1]改变了信仰。那位要问了,这以太币又是什么,和比特币一样吗?据以太坊团队的说法,以太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开发平台,大家可以在上面码自己的应用、智能合约等等,而以太币,就是这个系统运转必不可少的燃料(gas)。那位说了,这说书的不讲人话,该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打。哎,这么滴,您就理解成任何一种游戏里的金币,或者任何一种数字货币,虽然有差错,从交易的角度看也没有错的特别多。
既然这以太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开发平台,那就有人在上面码自己的合约、推自己的项目了。其中就有一个众筹项目叫做DAO,吸引了一大批投资人(韭菜)的参与,咣咣咣往里面砸以太币啊,截止2016年6月,募集资金超过1.6亿美元。据说成了史上最大的众筹项目。之后,简短地说,有黑客发现了DAO 的漏洞,利用这个漏洞盗走了价值数千万美元的以太币。所谓DAO亦有盗,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一下炸了锅,有人支持开发团队进行区块回滚,说这么明显的盗窃都不纠正,难道区块链的世界是默认盗匪横行的?有人反对干涉,说代码即是法律,再说DAO的漏洞又不是以太坊本身的漏洞,不可更改才是区块链最大的价值。
经过一番运作,以太坊于2016年7月20日实施了分叉,然而出于所有人预料的是,反对分叉的那一支,并没有如期变成死链,反而活了下来,自称以太坊经典版(Ethereum Classic,ETC)。眼下以太坊ETH的价格稳定在八九十块钱,比之前可谓大有折损;ETC的价格则停留在八九块钱。ETC有粉丝,有算力,有交易所交易,于是就有了各种猜测和阴谋论,逼的小V站出来表态:“洒家百分之百不是脚踏两只船”。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然而这也没什么卵用,以太坊分叉成两头蛇,这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大概也是从此江湖路远,不必再见吧。
上面讲了一段以太坊有分叉的故事。下面再讲一段比特币没有分叉的故事。
说书的在这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有”的故事好讲,“没有”的故事你要从何说?
只好勉为其难说点疯话:
话说这比特币,是数字币的魁首,区块链的祖宗。创世以来,几年草莽,终于成为全世界无法无视的存在,价格也从几年前的一万个币一个饼,到了今天的一币600刀。比特币在全球,在咱大清,都有拥趸无数,有的人手握几万币,号称首富;有的人言必称信仰,仰望星空。喜欢比特币的人太多,有人自称神教,有人自称韭菜。他们究竟在喜欢什么,无法一概而论,就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断言,说书人也不敢下。这币圈从来喧闹,大家几乎没有不撕的话题。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但有一种声音,似乎占据了主流。常常听见这样的说辞:”比特币系统平稳运行了7年多,体现了强大的稳定性,没有出现过分叉。比特币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共识。分叉会对社区和比特币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总结来说无非是:不分叉很牛逼、不分叉很重要、社区要竭力避免分叉。
实不相瞒,作为一个精神有些分裂的说书人,在某些场合我也会臭不要脸的这样说。但我知道,很大一部分这样说的人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糊涂蛋。他们既不懂得共识,也不懂得分叉。他们以为比特币有一个强大的共识机制,因此比特币社区的人也会有一个强大的共识机制;以为比特币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对一条交易的状态达成唯一共识,因此比特币社区互相陌生的人也可以对比特币的发展达成唯一的共识。Naïve,脑子瓦特了。关于共识的迷思,不是本文的重点,且按下不表。
咱还说分叉的故事。
江湖上这个传说,说比特币从来不曾分过叉。大概是事实。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如果说,比特币有过接近分叉的时刻,那是危言耸听了。但又那么几回,说是闹了点小危机,却是事实。
头一个,2013年3月,比特币Core开发组发布了一个有毛病的版本0.8,新旧版本出现冲突,比特币就分叉了二十几个区块,然后,大家很有默契的退回了0.7。比特币没有分叉。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个,2014年初,比特币矿池Ghash.io的算力浩浩荡荡的逼近50%,这使得理论上G池将会拥有攻击系统的能力。然后G池表态不希望算力继续上升,矿工也自发撤出。系统安全,自然也没有分叉。
第三个,2015年7月,国内的几个矿池连续挖出了5个低版本区块,国外矿池没有承认。这几乎会造成事实上的分叉,然后他们最终集体放弃了这几个块。比特币还是没有分叉。
比特币果然不曾分过叉。可你要说这是因为系统的魔力使每个人都以顾全不分叉这个大局为最高原则。说书人还是觉得,pardon?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扩容这件事,依说书人来看,不分叉是没个了局了。
扩容是怎么个事儿呢?我们还要追根溯个源:
这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是开源的。可软件不会凭空诞生,系统也不会自动更新。中本聪已然神隐,那比特币软件版本的更新,是怎么完成的呢?说书的给你捋一捋:本聪开源,比特创世,这时候中本聪掌握着代码写入的权力,这是一代;教主神隐,传位于加文(Gavin Andresen),这是二代;加文不想一人独荷大任,寻了几人入阁拜相,这便是比特币Core小组,说起来,已经是三代了。虽然Core是这个没有官方的系统里最接近官方的存在,但很多很多译书匠把Core的人直接翻译成比特币核心开发者,还是使不少中文读者理解错了意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加文后来被逼辞了首辅的故事跟本文关系不大我们按下不表。单说这比特币,常有人讲一些比特神教、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统江湖的昏话。可是跟着高潮容易,做些实事却难。远的不说,这又臭又长的扩容之争就是个例子。目前的比特币系统,每秒只能处理3笔交易,这个数已经达到了,要继续发展,就得想办法升级。怎么升级呢?Core有自己的打算,加文有自己的计划,矿工有自己的立场,用户没有自己的喇叭。谈谈谈,谈不拢,会会会,无卵用。有些开发者组织了新的团队,叫Classic,叫XT,叫Unlimited。庙小妖风大,谁也不服谁。感觉身体被掏空。
这就好比,同福客栈招待了3位客人,这就住不下了。客栈要发展,佟掌柜说,我们应该盘下对面的面馆;吕秀才说,给客房打个隔断也可以;白展堂说,让出价高的客人住,那些出不起价钱的去青旅好了。于是争吵不休,十年了武林外传也没有拍续集。
对圈外做宣讲的时候,每当有人问起,你对扩容怎么看,你支持Core还是Classic,扩容的事怎么解决?几乎所有的嘉宾都会说,社区不能分裂,扩容问题的解决要靠社区的共识,巴拉巴拉。shit!shame!
在以太坊分叉之前,很多人受够了漫长的逼逼,心里在想,Core开发者真是傲慢,要是真分叉了,我是支持Core呢,还是支持Classic?然后,以太坊就分叉给你看了,一方面ETH价格大幅回落,一方面ETC伤而不死。以太坊是货真价实的分裂了。比特币社区的人生怕比特币也分了叉,自己手里的资产打了折,一面看以太坊的笑话,一面心里暗自庆幸,一面对着傲慢的Core一句话也不敢说了。大家都把头埋在沙子里,仿佛危机就不存在。
以上就是比特币不分叉的故事。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讲完上面两段,说书的还想说一嘴竞争币。
列位,停下来想一想,竞争币本质上是什么?
自比特币诞生以来,模仿比特币的,创新区块链的,实验新的共识机制的,各种各样的实验层出不穷,数目以百计。但币圈的人从来没有怕过,他们总是论证一下比特币的各种优势,回望一下领先的距离,然后继续大碗喝酒大嘴撸串。
我要说竞争币本质上这就是对比特币的一条条硬分叉。听起来可新鲜?
比特币实现一种去中心化的价值传递,在这一点上,竞争币和比特币没有根本的区别。然而姓名不同称呼各异,只不过是因为不一样。不管是简单到出块时间不一样,还是共识机制不一样,还是系统要承担的定位不一样。总归是不一样。
币圈的人从来不怕竞争币,倒是对比特币的分叉怕得很。想一想原因也不复杂。竞争币不会直接影响比特币的价格,所以他们不会担心。这个龟兔赛跑的故事也不是今天的主题,还是按下不表。可是比特币的分叉势必会给比特币的价格带来巨大波动,前车后辙,以太坊珠玉在前,这是最明显不过的预期。所以他们就担心了,一直在说不要不要。一个新生事物,十年的历史还没有,就学着贵国来维稳,这个让说书的恨铁不成钢!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比特币社区变大了,人们的追求不一样,执念不一样,对比特币的期许也不一样,强行绑在一起同床异梦,所谓南辕北辙,所谓缘木求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说书的还没见过不分叉的开源社区。有分叉才有选择,有选择才是市场经济嘛。
“比特币是个货币系统,和一般的开源社区有本质的区别,分叉了就失败了”——这究竟是怎样的脑回路?就连这区块链,也隐隐要分叉出一个币圈,一个链圈呢。去中心化是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看官可别会错了意。结果从来不是最高的价值。
正所谓:
东府分家打破头,西府庭院高门楼。大红灯笼高高挂,庭院深深暗涌流。以太分叉非笑柄,自封一流足可羞。去中心化为何事? 一生所爱是自由。
作者注:
1,写本文出发点是圈内人圈外人都能看,这个目的怕是没达到; 2,文中牵扯到好几个话题都只能草草带过,看来以后要勤奋点多写点了。打赏地址:1AgQhZScPTYeZdz5zQ86Nr4dwhX1RPXkXC 转自:火币区块链微信公众号
安全可信赖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火币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
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
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宫巷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
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马尾船政厂区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234 去,直伸到海里的样子。
而那些锈迹斑斑的电缆则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向人们展示着沈葆桢逝去的思想和功绩。
从1866年主持船政开始,沈葆桢一直在福州附近工作,因此在宫巷11号,沈葆桢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场所。公务繁忙,他究竟有多少时间能怡享天伦呢?
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恩爱,沈葆桢当船政大臣时有很多公文,就出自林普晴之手,《清史稿》这样评价这些公文“一一中条理”。这位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嫁入贫寒的沈家后,一生追随丈夫的足迹,相夫教子,伺奉公婆。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沈葆桢与夫人也是聚少离多吧。他想念妻子,写下深情的诗句:生生世世许同心,一刻休论十万金„记否春风乍暖天,莲花朵朵上吟肩。西窗旧事从头话,辜负蟾光几度圆。
沈葆桢深爱着妻子,更关心子孙的成长。无论公务怎样繁重,他总要抽空亲自写信教导子女。
受当教书先生的父亲的影响,沈葆桢极其重视家庭教育。他甚至自己掏钱办了个私塾,让所有沈家的亲戚都去读书。而且私塾的气氛轻松自由,除了典章古籍,孩子们可以博览群书,自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沈葆桢的这种思想作为传统一直被沈家的后人延续下来。
做个读书人,一直是沈葆桢的理想。
当年,他在家为母守孝,甚至开了一家“一笑来”裱褙店,替人写字,装裱,而且乐在其中。
而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嘱咐子女要读书。但是他告诉子女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由于淡泊于做官,1875年,当朝廷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他却再次上书朝廷拒绝。
可是朝廷舍不得他走,“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他也只好动身,前往南京。
1877年1月13日,他再次会同李鸿章联名向清政府重申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的建议,两位封疆大吏的奏折很快得到了批复:准奏。
于是有38名学生从船政学堂毕业生中挑出,在这一年的3月31日启程出国。这是福建船政局派遣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
在两江总督任上,沈葆桢呆了四年。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给儿孙留下遗嘱:叮嘱儿孙不要写任何关于他生平的文字,而他自己的书稿也绝不可印刻发行。
他还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1879年12月,弥留之际的沈葆桢,口述了最后一个奏折,他念念不忘的仍旧三件事:一“铁甲船不可不办”,二“倭人万不可轻视”,三希望皇上“励精图治”,匡复大清。
衷心耿耿效力于大清王朝的沈葆桢死了,死在异乡南京。他的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
小巷依旧宁静,沈家大院依旧古朴,他的身影却永远消失了。
严复与郎官巷
1921年10月3日,一阵阵沉重的喘息声从郎官巷这所房中传出。
一位老人在书桌旁艰难写下遗嘱。
他曾积极倡导西学救国,翻译了《天演论》等8部西方科学著作;现在,他却告诉儿孙: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郎官巷严复故居大门
他曾在报上痛陈鸦片害民,自己却无奈染上烟瘾,现在,他告诫儿孙: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他曾大声疾呼废除八股,自己却四次参加科举,现在,他写道:要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24天后,很多中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一个叫严复的大学者在他郎官巷的寓所中去世了。
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
宋朝时,一个叫刘涛的人住在这里,他的子孙都是郎官,巷名由此而来。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郎官巷是弯曲的,所以,据说当年它的长度列七巷之首。
甲午战争后,从郎官巷出去的林旭,与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变法。
1898年9月5日,年仅23岁的林旭被授予四品官衔,协助光绪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当时光绪的诏书多为林旭所写。
然而,年轻人的才华还来不及充分被施展,维新变法即告失败
——光绪被囚,林旭则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处腰斩。
临刑前,23岁的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然后大笑,声若洪钟。
成立伊始的船政学堂
他一截两断的身子被缝合起来运回福州,按风俗,这样的死法绝对不能再回祖居,林旭的灵柩也只好被寄藏在寺庙里。
“建威”号,这是严复最初实习的船只,他随这条船政局自制的船到过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港口。
接着随“扬武”号抵达过日本的长崎、横滨等地。世界在他眼前一下子展现出别样的色彩,这是埋头四书五经中的人绝不可能见识到的。
当然,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
1877年,也就是在林旭出生的第三年,严复与刘步蟾、萨镇冰等32位船政学堂毕业生一起去了英国,那年他23岁。
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呈现在严复的面前。
19世纪末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的黄金时代”,举国上下生机勃勃,巨大的物质财富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活力,达尔文学说和进化论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
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严复仍旧学习军舰驾驶技术。
毫无疑问,政府为严复他们定下的未来身份是军人,他的同学 刘步蟾、萨镇冰等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海军将领。
严复的出生地 阳歧严复故居
然而课余之时的严复却十分留心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他醉心于达尔文、卢梭、赫胥黎等人的著作,还常常独自一人去听法庭审判,思考着英国的富强和他们的政治民主法律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的清朝留学生中,严复以独立思考和畅谈闻名。满清驻英公使、洋务派人物郭嵩焘一见便称奇,两人迅速成为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中西方政治学术的异同。
1880年,从英国回来不到一年,严复即被另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从福建船政招至天津,在他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负责教授洋文并兼管教务。
获得当时在中国政坛呼风唤雨的李中堂的认同,既有可观的俸禄,又掌握一定的实权,人生行进到这样的关口,应该可以开始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建功立业了。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严复的命运之舟却突然掉头,开始向他生前身后最受人争议的方向行进了。
严复初到天津,正是北洋学堂工程启动阶段,李鸿章特意写信给学堂当时的校长,让其准许严复参与学堂的初期建设、招收学员、制定课程等“一切”事宜。而他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李鸿章“造诣精进”的评价。
虽然能力受到认可,但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却迟迟得不到升迁,思想主张更是难以实施。
为了改变人微言轻的局面,曾经留学西洋的严复决定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1011
这一年的10月27日,他死在郎官巷家中。
死时,这位老人身边只有二女儿相伴。
在福州这条如今看上去极不起眼的老巷中,中国近代一位在思想界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老人合上了眼睛。他把自己最后的灵魂永远放进幽静的郎官巷中。
严复留学英国就读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校
笔墨文章满坊巷
文儒坊的这幢房子,一百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
闻名是因为这个家族自从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长子陈宝琛还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陈家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早在陈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硕学通儒。
这里曾住着清嘉庆道光时期两位有名的读书人,一位是陈寿祺,福建四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院长。陈寿祺走后,房子的主人换成江苏巡抚梁章钜。陈宝琛
有趣的是,在鳌峰书院,梁章钜是陈寿祺的学生,而他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则是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梁章钜是林则徐禁烟的坚定支持者和配合人,身后著作70余本,被林则徐赞为 “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而他平生最爱也是诗书字画,书生本色,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园林就是他58岁时的作品。
园林有一个美妙的名字,叫做曼华惊现。在不足100平米的地方,堆山,砌洞,凿池塘,建小桥,修亭子,还只是半边亭,然后坐在其中吟诵诗书,如果不是真风雅的读书人,谁能想出这样跌宕起伏又风流婉转的景致呢?
梁章钜把他的藏书楼称为“黄楼”。一个姓梁的人,自己掏钱修楼,为什么不叫梁楼而称“黄楼”呢?
原来是为了纪念唐朝一个叫黄璞的人。
唐末黄巢起义,曾驻扎福州一个多月。
这期间,他做了两件足以写进历史的事:一是在这条巷的巷口 贴安民告示,让百姓不要慌张,从此巷子就有了这个名字安民巷。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师生合影 第二是在队伍经过黄巷时,号令官兵熄灭手中的火炬,放轻脚步,原因是怕惊扰住在这里的大学者、诗人黄璞。
一个令整个盛唐都地动山摇的起义领袖,毕恭毕敬地为一个读书人熄灭火炬,可以想见黄璞的学识人品。据说,一直到解放初,黄巷内还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唐黄璞旧居”,可惜后来不知所踪。
这是目前三坊七巷中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名人旧迹了。
三坊七巷中另一处至今仍被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旧迹,是光禄坊的 “光禄吟台”。
“光禄吟台”这四个丰满圆润的字题于1000年前,书写者是宋朝的福州知州程师孟。
字刻于巨石上。当年程师孟经常在此吟诗赏玩,引得后人纷纷仿效,光禄吟台也就成为读书人聚首的好去处。
1833年,林则徐受邀来此放鹤游玩。那时这里已经成为他朋友的私宅。
40多年后,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沈葆桢的女儿女婿。他们的孩子李宗言兄弟延续了外公热爱诗书的遗风,就在光禄吟台组织起诗社来。
诗社共19人,包括后来的《福建通志》总纂、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陈衍,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和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陈承裘故居门上雕刻
他们同陈家的长子陈宝琛一道,从三坊七巷走来,照亮了整个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
林纾出身贫寒,家并不在富贵的三坊七巷,却常常出入光禄吟台。
他每月要四五次进诗社作诗,还频频向藏书丰富的李家借书,据说,几年间,他借阅的图书竟多达三四万卷以上。林纾后来以文言文翻译了《茶花女》《雾都孤儿》等两百多部欧美小说,成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是否也受到这个时期大量广泛的阅读、还有诗友们经常切磋技艺的影响呢?
而陈衍与郑孝胥,家都在三坊七巷。
在这座房子里,陈衍一直住到1937年去世。
这个房门已经百年,但其上的雕刻依旧精美异常。
这些钟鼎礼器代表了那时所有三坊七巷人的人生理想:学而优则仕。
陈家的子孙似乎都是这份理想的坚定执行者。
清朝进士科考三年一次,一次只取三四百人,一省也就二三十而已,一县还摊不上一人,而一个家庭居然连续进士,甚至同榜进士,的确非同一般。
连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帝都知道了福州的陈家,亲笔题写了“六子科甲”蓝底金字的匾额派人送到陈府。
夏月英是陈家第四代儿媳。
陈承裘故居内部
从1957年开始住进这个大宅院,夏月英就无时无刻不在耳濡目染着这个世代书香之家的特有气息。
如今,子女早已搬离老坊巷,老人独自生活在这里。
老人说,住在这里感觉很舒服,很亲近,不仅因为坊巷深阔,远离尘嚣,更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依然让老人感受到祖辈的生活气息。
夏月英:“一代一代传下来,陈承裘,陈景亮,陈宝琛,都非常非常朴素,非常朴素,非常克俭,有钱就放在学楼里用。所以都为人,少为自己,这个非常传统,一代一代教育,都是这样下来的。”
从恪守诗礼传统的家庭中走出,满身书香的陈宝琛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1882年,就在郑孝胥考中全省举人第一名的那一年,陈宝琛出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次年晋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身为书生,直言国事,天经地义。陈宝琛不避权贵,“言人所不敢言”,很快,便与张之洞等人一起成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
1885年,中法海战,中国战败。陈宝琛因荐人不当受到牵连,被朝廷连降五级贬回乡里。
就在那一年,陈承裘去世。陈宝琛索性借着为父亲守孝,辞官 回到福州。
福州鼓山陈宝琛修建的听水斋
不想这一呆竟有25年之久。
闲赋在家,陈宝琛只能假借吟诗唱和而自遣了。
福州东南风景怡人的鼓山,自此多了陈宝琛的身影。
6171819
而甘国宝自己住的房子则在文儒坊28号。
1919年,文儒坊尽头的福州旧城墙被拆除,新建成的柏油路把文儒坊一截两断。
甘国宝故居也只剩下这一堵老墙了。
如果只有岁月的变迁,故居也许不至于损毁得如此严重
甘国宝在福建水师提督府留下的石刻 ——
1938年6月,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袭击了福州。
由于靠近护城河,甘国宝故居难逃厄运。
水把甘家大院淹到一米多高,屋倒墙塌,28号甘国宝故居就这样被水吞没了。51号祠堂也仅剩后边的这一座小楼。
大水来了,又走了,城市前进的步履没有因此停下,一座房子的生命却戛然而止。
不过,甘国宝的故事却远远没有随此终结,他的传奇人生仍旧持续不断地在三坊七巷中上演着。
当年甘国宝从文儒坊进进出出,一定经常路过这里。
这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的老家,就在甘家祠堂51号的斜对面。
嘉靖三十三年,江浙沿海一带倭寇横行,时任总督大臣并挂兵
部尚书衔的张经率领江南江北七省军队积极抗倭。
第二年,他在俞大猷和卢镗的配合下,先后在浙江嘉兴市北一 闽剧传统剧目甘国宝与王莲莲 带大破倭寇,被称为“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一时间举国欢腾。然而,张经却在这时得罪了相爷严嵩。严嵩诬告张经,说其实张经完全可以更早一点儿与敌作战,但他就是迟迟不战,这不明显是养寇嘛。
嘉靖很听严嵩的话,张经抗倭大胜那一年的十月,他就在北京被斩首了。京城的百姓不干了——这么能干的大臣,而且还打了大胜战,却被杀了!成何体统!于是百姓们集体罢市三天。
皇帝不得已给张经平了反,还重新大修他的墓地。然后重用张经曾经启用的年轻将领。
这个年轻将领在其后数年间也曾多次入闽抗倭,途经福州时,据说曾在文儒坊闽山巷内暂住。这个年轻将领就是后来同样战功卓著的戚继光。
当一身好武艺的甘国宝在悠悠老巷中挥动拳脚时,张经和戚继光的身影是否曾一次又一次叠现于他的眼前?像前辈一样肩担道义成就大业的想法是否曾经激荡过他的心胸?
从乾隆二十年开始,甘国宝相继任贵州威宁、浙江温州、闽粤南澳总兵,开始了他为国效力的人生历程。
这里是福建水师提督府旧址。这两个大字就是甘国宝在福建水师提督任上留下的。
历数甘国宝所有的提督头衔,并没有一个“九门提督”——看来,那也仅仅是老百姓的又一个美好心愿吧。
这是甘国宝的画作。
它不是用毛笔、而是用手指画的。
虎将甘国宝所画的‘指虎’形态各异,走着的、卧着的、上山 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栩栩如生。
文儒坊坊口
现在仍然居住在51号大院的甘家第六代儿媳茹曼真,还清楚地记得姐姐当年看到纸虎画的感受。
纸虎画,白虎星下凡,虎将,这一切,都随着时光远去了。
如今,在经受过洪水洗礼、岁月磨难的老屋中,生活在此的甘家后人也只有这个70岁的老人了。
戎马一生的甘国宝的真实性情也随着老屋的倒塌而渐行渐远,老百姓记下的只有舞台上的这个戏剧形象。
三坊七巷中有过无数巨商富贾达官名儒,却只有甘国宝被涂抹了层层油彩。
他的走投无路窘迫难堪,他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的功成名就扬眉吐气,一切都煞有介事地铺叙着。
据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曾出现两三个戏班竞相选用名角演出《甘国宝》赛戏的场面。
八十年代中期,连江县闽剧团编演的《甘国宝》,轰动一时,在福州五区八县连续上演一千多场,场场爆满。
在戏里,甘国宝栩栩如生,人们竭尽想象将一个“浪子回头金 不换”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跌宕起伏,可是关于他的真实故事却零星而破碎,没有多少完整具体的记载。衣锦坊
1776年,他出巡闽地八府,途经泉州府时忽染重病而逝,终年67岁。
染什么病?不知道。据说尸骨从泉州运回后,葬在福州北郊外的猫儿山。但究竟在猫儿山上具体何处?还是不知道。甚至连家族有过怎样的悲欢情节,婚恋的花烛何时点燃?子孙的繁衍是密是疏?这一切,也都很难说得清。
甘国宝死后两百多年,2003年8月,福建成立了关于他的研究会,9月,台湾也相应成立了“甘国宝历史文化研究会”。
杨桥巷17号
一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小巷。
民国初期,它被人们从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
在繁华与时尚的日益变迁中,17号林觉民故居还是顽强地坚守了下来。
它古朴的朱门灰瓦曲线山墙虽然有些异样,却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
老屋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
世事更迭,崧甫究竟是一介书生还是一员官宦?如今都没人知道了,除了这幢房子,时光吞没了他的一切。
然而,或许他自己都不曾料到,由他的血脉繁衍下去的后代子孙,竟一个接一个凸起,在历史的星空中大放光华。
林长民,崧甫的曾孙,林觉民的堂兄。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回国后,成为名噪一时的文人逸士。1921年,林长民曾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国联总会。
他的女儿林徽因更是才情盖世,风华绝代,双脚横跨文学与建筑界——你是春,是暖,是燕子在梁间呢喃,她的诗句,她的建筑就如同她的人生,玲珑剔透,至今光彩熠熠。
林觉民在三坊七巷的故居与严复故居相隔不远。1887年,当严复准备参加第二次科举考试时,林觉民出生在这里。
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其实是他的叔父。
林孝颖考中秀才后,被逼与黄氏成婚。他不喜欢黄氏,结婚时连洞房都没进,因此二人没有生育。林孝颖的哥哥怜
林觉民的堂哥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 恤黄氏孤单,就把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林孝颖和黄氏。
在杨桥巷17号家中,林孝颖亲自教导林觉民读书。
林孝颖相信,以儿子的才智,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是迟早的事。
可是,当13岁的林觉民在父亲的逼迫下参加童生考试时,却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走出了考场。
这所福建省第一流的中学,最早是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1902年,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新学,将其改为全闽大学堂。
陈宝琛很赏识林孝颖的诗文才学,将他聘为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师。已经15岁的林觉民此时彻底摆脱科举,随父进入这所新式学堂学习。
在这里,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风起云涌纷至沓来,将林觉民年轻的心灵浸润着。
而校外,垂暮的大清帝国正在各种屈辱压抑的条约下生存,呼吸艰难而沉重。
林觉民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抖飞”。他大概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一样,抖动翅膀直飞冲天;他或许更渴望能在危难关头为祖国做些什么。
现在这处人声鼎沸的繁华之地曾经是一座古庙。100年前,一群青年学生经常在这里进进出出——因为那时这里多了一个青年爱国社。
林觉民夫妇卧室《与妻书》中提到的卧室
林觉民曾在这里做过一场演讲,题目是《挽救垂危之中国》。
动情处,林觉民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听讲者无不为之动容。
全闽大学堂一个学监也夹在其中,听后悄然感叹:“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这个已经住满了人家的宅院,当年也是林觉民常来之地。
他在这里创设阅报所,摆上《醒狮》、《警世钟》等革命进步书刊。
革命的理念甚至还被林觉民带进了杨桥巷17号的老宅中,在他的操办下,一个别开生面的女学正悄然在家兴起。
林孝颖觉察到儿子的离经叛道。1907年,他决定让林觉民离开家,离开新婚仅两年的妻子,东渡日本自费留学。
樱花浪漫的异国,此时正聚集着一大群忧国忧民的血性男儿,他们为之牵肠挂肚的,无时不是自己祖国的凄风苦雨。
为首的人叫孙中山,他领导的组织叫同盟会。
林觉民到日本不久就加入同盟会。
他到各处演说,语言与神态都极具感染力,被人形容为:“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
除了说,他还写。《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论今日人心宜
重古道》一篇篇檄文在他的笔下汩汩流出。
林觉民故居
少年不望万户侯,他要望的东西,直到此时才真正清晰而彻底地升腾起来。
627
除了林觉民,林文与林尹民还都尚未结婚。
在这次起义中,还牺牲了很多年轻的生命,但却只有72具烈士遗骸被人从荒野中收集起来,合葬于广州北郊白云山南簏的黄花岗。黄花岗原名红花岗,为了纪念这些忠勇牺牲的革命者而改名黄花岗,因为黄花就是菊花,象 征着节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州人占了十九位,还有一种说法是24位。
林觉民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时写下的文章
而实际上,在起义中倒下的福州人又何止这些,留下影像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这就是那封几乎很多人都熟悉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挑灯写下了它。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
24岁的林觉民,人生的画卷才徐徐展开,生命的滋味还远未尝透,此时突然站到了生与死的边缘,却仍然可以从容不迫地抒写如此从容镇定的文字,究竟需要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这般的心静如水?
生活在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难想象林觉民所处的时代了。
今天,在古老的三坊七巷里,他们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地穿梭,畅快地玩耍,纯真的笑脸在巷里巷外流淌,这也许就是林觉民他们拼却青春和生命希望换取的理想生活场景吧。
今天,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可是,100年前,当他勇于就死时,留给妻子和家人的却是挥之不去的伤痛。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正在广州任职,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
杨桥巷17号,这个在林觉民笔下充满温馨回忆的后街之屋,也一定让陈意映难以割舍吧。
初婚三四个月,她和丈夫漫步庭院无话不谈,无情不诉;
丈夫在日本参加革命,陈意映给予了默默的理解和支持;
丈夫从日本归来,陈意映请求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无论生死都愿相随„„
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要抛却了。
《与妻书》原件
陈意映卖掉祖屋,拖着8个月的身孕领着一家大小仓皇搬到光
照片上这个小姑娘叫林兰,是林仲新的大女儿。
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林兰正在新式的楼房中享受着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
林兰的家离三坊七巷的祖居并不远,只有十分钟的车路。只不过,古老的坊巷生活已被现代家居所取代了。
林兰长的和祖父非常相像,但她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世。
对林兰而言,祖辈的故事已远去,她更愿意珍惜和享受的是眼前的幸福生活。
林兰也在三坊七巷长大,而她的妈妈刘文业就是民国时期福州著名实业家族——电光刘家的后人。
坊里流金巷是银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炮火正在广州城隆隆作响时,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也悄悄迎来了一次生活上的变革。
几根电缆通到巷子里,一盏盏电灯照亮了这些大宅院。
其中当然包括宫巷的刘家,因为刘家正是当时整个福州电力的输送者。
商贾云集的古老坊巷从此迎来了新的工商业形态。程家小院
三坊七巷之所以在建筑布局上被人们津津乐道,最大的奥妙就在于这条街。
这条街叫南后街,位于整个三坊七巷大格局的中间,它的西边是三坊,东边是七巷。而它自己,则曾是一条热闹的文化商业街。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这是清末一位诗人对它的描述。
据说旧时福州许多著名老字号都出在三坊七巷。
俯瞰三坊七巷
除了这种与读书作画相关的行当,南后街最美丽的传统商品就要数花灯了。
福州花灯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全国。宋代,在杭州举行的灯赛上,福州花灯与苏州花灯并列被评为上品。而福州人用寿山石磨制而成的花灯则被送往宫中成为贡品。
福州习俗,农历新年开市卖灯。
女作家冰心这样回忆:“我们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鼎盛时期,南后街容不下太多商家,衣锦坊以北的水流湾就成了南后街的延续。而在水流湾不到半华里的地方,竟然聚集了60多家家具店。
欧阳家大院
南后街北端的杨桥巷,现在成了杨桥路。除了古老的双抛桥,很多老宅都变成了高楼,其中包括乾隆年间福州脱胎漆器的创始人沈绍安,他家就住在杨桥巷,而他的漆器店曾经就开在古桥旁边。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沈绍安发明的传统工艺——脱胎漆器的生产,师傅正在给打磨好的漆器绘制图案。
福州的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陶瓷并称中国工艺三宝。
关于他的发明有许多说法,其中一种是有一次他去官府修理金字匾额,发现匾额的字迹已经脱落退色,但里面用布裱着的一层却坚固如新——这给了他灵感,他由此用漆和布为原料、采用类似裱褙的方法发明了脱胎漆器。
由于轻巧耐用,沈绍安的脱胎漆器在福州广受欢迎。
沈家的漆器传到了第六代沈正恂手里,一个叫徐世林的人喜欢他的漆器,买了很多回到京城献给慈禧太后,没想到老佛爷竟爱不释手,大喜之下按照西洋做法赏给沈正恂头等商勋,四品顶戴。
后来沈家的脱胎漆器在多次在法国巴黎、美国芝加哥等万国博览会上捧回金奖,从此远销欧美等国,声闻海内外。
20世纪初,当沈绍安的脱胎漆器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吸引众多洋人的目光时,远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一个经历过多次经营失败,最终拥有雄厚财产的家族也把眼光放到了西方模式的新型工业公司上。
欧阳家花厅
福州最著名的人物要数林则徐了。林则徐自己并不住在三坊七巷,但他与三坊七巷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尤其是宫巷。
这里住着他的三儿子林聪彝,二女婿沈葆桢,还有大女婿刘齐衘。
这就是刘齐衘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1837年,当身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将长女林尘谭许配给刘齐衘时,他仅仅还是一介书生。四年后,他便和哥哥一道双双高中进士,成为轰动一时的一胎同榜两进士。
金榜题名后,刘齐衘在仕途上一路顺畅,户部主事、陕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河南巡抚,20多年间,刘齐衔步步高升。
刘齐衘将自己的俸禄陆续寄回家中,在福州城开了三家当铺,又买下几处房产和几百亩地出租,获取了高额利润。
刘齐衘可谓长袖善舞,在官场和商场两处春风得意。
死后,他将自己的身躯埋进了幽静清爽的森林公园,而将自己20年所得全部俸禄共10万银元、还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全部留给了子孙。
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刘家祖坟占全了好风水的所有因素——背靠北峰,面朝八一水库,还能依稀俯瞰整个福州城。
据说刘家人找了三年,才寻得这样一处好墓地。
欧阳家花厅
1890年,刘齐衔的儿子们开始初次创业。
由于缺乏经验,他们的创业很快就失败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下一代在创业这条充满诱惑的路上继续冒险。
父辈们的失败经历则成了一次重要尝试,拉开刘家工业发家史的序幕。
继刘家首次创业失败后,刘齐衔的孙子们陆续从国外留学归来。
他们开始商量要在商业领域继续尝试,可是该从哪里入手?
20世纪初,以棉纺织为核心的轻工业已经开始慢慢进入中国社会,刘家是否也要进军这一行业呢?
轻工业和公共事业行不通,刘家兄弟于是想到了电。电虽然是新鲜事物,但却有着人人都会需要的趋势,发展潜力不可预估。
1910年,留氏兄弟以爷爷刘齐衔留下的银两为基础,一口气将
一年前刚开办就因资金不足、设备残缺而难以为继的耀华电灯公司买下,创办了福州电气公司。
1911年,福州电气公司正式向全城供电,三坊七巷自然是最早
的受益者。
清末福州南门一带旧影
当明晃晃的电灯照亮了古老坊巷时,刘家又看中了一个新鲜事物——电话。
1912年,刘氏家族再度控股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就设在塔巷。
这是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伊始制定的章程,共有28条之多。
334
虽然已经被废弃多年,从这些精致的座椅、古朴的窗棂中,依然可以让人想到这里曾经的丝竹悦耳,热闹喧哗。
这几扇大门都是用楠木、红木细细雕凿而成的,门上甚至还镶入100多幅由黄杨木树根雕刻的花鸟图案。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小雕刻还可以随意被拆卸下来,以便清洁。
当然,现在,这也为一些慕名前来参观的旅游者顺手牵羊提供了便利。
房子虽不是欧阳宾亲手修建,但在年复一年细致周到的翻修维护中,他的汗水已经渗进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上世纪30年代左右,欧阳家的商业经营接连遭遇不测。钱庄倒闭,百货经营还不景气,欠了一大笔债,欧阳宾不得不把这座大院典当出去。
房子的再度回归让欧阳宾兴奋不已,也让欧阳后人永远记住了欧阳勣。1926年,欧阳宾临终前,执意做了一件事:给14个儿子一一指定了居住的房间。
而且,他留下话:房子只许住,不许租,更不许卖。
他的后人记住了这句话。除解放初期厅堂曾成为省军区被服加工厂车间外,其余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外人被安顿到这个屋檐下。
年近70的欧阳彤老人是欧阳宾的孙女,1948年,天津长大的她第一次来到这里,被四伯父欧阳勣安排住在花厅。现在,老人再度离开三坊七巷,住进了女儿家的楼房。然而每隔上一段时间她还会回来,整理整理这里的卫生。
欧阳氏人尽力地维护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生活习惯。每次外出,都要在大门口把写着自己名字的门牌翻过来;回到家里,就把门牌扣回去。这样,夜晚关大门的人就能判断出是否还有家人没有回来,是否还需要留门。
也是因为坚持了相对独立,这座小院也完好地被保留下来。虽然比不上三坊七巷里其他豪宅的气派,这里却也自有一番悠然闲在的生活景致。
有阳光,有淡淡的木香,还有花卉,贴近自然远离尘嚣,这样的心境恐怕是三坊七巷的传统生活赐予现代人最好的礼物吧。
其实三坊七巷里很多大宅院旧有的主人故事,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情趣,我们或许只能经由这样的想象,才能略感一二。
这些宅院的主人中有多少商人呢?没有人做过具体的统计,不过,许多我们现在知道的名人故居以前都曾住过商人,比如沈葆桢故居。
岁月悠悠,坊巷老去;曾经回荡在坊巷上空的福州话的叫卖声也慢慢走远;
一同远去的,当然还有卖线面的小贩晃晃悠悠的身影还有他叮叮当当的敲竹板声„„
637-
第三篇:三坊七巷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
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
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沈葆桢这才不得不在居丧期间出任“马尾船政大臣”。1866年12月23日,福建船政主体工程在马尾全面动工。
“扬武”号巡洋舰,福建船政第一艘完全自产的大型远航巡洋舰下水时,两岸无声,大家屏息静气,眼睛随着“扬武”号轮下的波涛转动。直到“扬武”号安全靠岸,人群才响起欢呼声---这意味着中国在装备上已经具备了与国外先进国家抗衡的实力!在沈葆桢主持船政的8年多时间里,共有5艘商船和11艘兵舰成功下水。船厂由最初的200亩地发展到600多亩,拥有包括造船、驾驶等30多个工厂,3000多工人。在他手中生产出来的轮船,后来装备起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在他手中培养的船政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甚至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比如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林永升、林增泰等海军舰长,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人,他将《红楼梦》、《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还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那时的马尾造船厂,据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型造船厂。
1874年5月,11艘日本兵舰,载着3500名士兵开到台湾,杀人抢物。其时“台地千余里竟无一炮”,只能任由日本兵践踏。5月29日,清政府急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海防。54岁的沈葆桢率领船政生产的船只开赴台湾,做好了与日本作战的一切准备。针对台湾问题,沈葆桢站在未来的高度,提出了四点以外交和实力相结合的对日斗争方针:一联外交,获得国际同情;二储利器;三储人才,做好准备;四通消息,取得长远便利。
1874年12月20日,日军全部退出台湾,沈葆桢却没有走,他上奏朝廷,建议开发台湾。沈葆桢为开发台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热忱,使得清政府的政策从以防内为主转到以防外为主,奠定了今天台湾发展的基础。
至今台湾对沈葆桢一直眷眷难忘,在台湾岛很容易就能找到沈大人的遗迹。
从1866年主持船政开始,沈葆桢一直在福州附近公干,因此在宫巷11号,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场所。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恩爱,他当船政大臣时有很多公文,就出自林普晴之手。这位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嫁入贫寒的沈家后,一生追随丈夫的足迹,相夫教子,伺奉公婆。1875年,朝廷任命沈葆桢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他却再次上书拒绝。他担心已经病痛缠身的自己是否能肩负如此重任。而且他想家,想念天伦之乐。可是朝廷催促紧迫,“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沈葆桢只好动身,前往南京。
1877年1月13日,他再次会同李鸿章联名奏请清政府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于是这一年的3月31日,38名船政毕业生启程出国。这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在两江总督任上,沈葆桢呆了4年。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给儿孙留下遗嘱:叮嘱儿孙不要写任何关于他生平的文字,而他自己的书稿也绝不可印刻发行。他还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衷心耿耿效力于大清王朝的沈葆桢死在异乡南京。他的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葬在福州西郊梅亭麓山。●严复与郎官巷
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的长度最短,只剩100多米。据说当年它的长度列七巷之首。1921年9月3日,大学者严复在郎官巷自己的寓所写下了遗嘱。54天后,严复去世。
其实,这只是严复晚年的住处,他的老家在福州郊外的阳岐村。严复从小入私塾读古文,14岁那年,父亲染病去世,家境变得困难,只好中断了走学优致仕的道路。1866年,像当时许多贫家子弟一样,严复报考了福州船政学堂,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经过5年的学习,严复1871年又以最优等的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然后很自然地登上那时还是稀罕物的船舰。
1877年,严复与刘步蟾、萨镇冰等38位船政学堂毕业生一起去了英国,那一年他只有23岁。1880年,从英国回来不到一年,严复即被另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招至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其教学能力得到李鸿章“造诣精进”的评价。虽然能力受到认可,但由于没有科举的正途出身,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迟迟得不到升迁,思想主张难以实施。
中国传统社会有句老话叫“学而优则仕”,严复虽然到国外留过学,但没有科举的正途出身,所以被人看做是野狐蝉,不正统。为改变人微言轻的局面,这位曾大声疾呼废除八股、又留学西洋的大学者决定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
然而,严复的四次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894年中日海上发生的那场恶战--甲午战争,彻底让严复清醒了。从那以后,他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像一名斗士一样跃上战场。1897年,一个注定要影响几代中国人思想发展的文化巨著--《天演论》破茧而出。该著作一经发表,便迅速在维新人物中间流传,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都弥漫着严复《天演论》的思想。
《天演论》之后,严复又马不停蹄地翻译了另外7本西方著作。这些书令严复声名鹊起,没有人能够忽视他,即使是高高在上的满清王朝的皇帝。
清朝覆灭,民国成立。1913年,袁世凯指使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鼓吹反对共和,恢复帝制。杨度三次走访严复,邀他做发起人。8月,“筹安会”成立,严复名列第三,成为“筹安六君子”之一。对此,严复没有申明反对。
严复跟袁世凯之间的瓜葛很复杂,他跟袁世凯相识近30年,袁对严复比较赏识。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为着这份旧情,严复把袁世凯亲信送来的4万元支票退还,没有参与筹安会的活动,却又对未经他同意就被人冒列筹安会一事三缄其口。这成了严复继参加科举之后又一件令人唏嘘的事。
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了福州。他想在晚年时候落叶归根,于是选择了福州。福建省督军李厚基则非常有眼色地为他奉上了郎官巷的房子。
当时严复已经60多岁了,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为了减轻病痛,医生给他开了“特效药”,他病不择医,一口吞下,谁知竟是鸦片,而且一次成瘾,病情更是每况愈下。
1921年的10月27日,严复死在郎官巷家中。其墓志铭由他的好友、儿媳林慕兰的舅舅陈宝琛所写。●笔墨文章满坊巷 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100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闻名是因为这个家族自从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并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陈家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早在陈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硕学通儒。这里曾住着清嘉庆道光时期两位有名的读书人,其中一位是陈寿祺,福建四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院长。陈寿祺走后,房子的主人换成江苏巡抚梁章钜。
有趣的是,在鳌峰书院,梁章钜是陈寿祺的学生,而他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则是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梁章钜身后著作70余本,被林则徐赞为“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40多年后,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沈葆桢的女儿女婿。他们的孩子李宗言兄弟延续了外公热爱诗书的遗风,组织了诗社。诗社共19人,包括后来的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和文学家、翻译家林纾。他们同陈家长子陈宝琛一道,从三坊七巷走来,照亮了整个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郑孝胥13岁时,背诵四书五经流畅得如瓶中泻水;22岁高中福建省举人考试第一名,31岁随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出使日本,并在驻日使馆留任。
1895年11月,从日本回国后,35岁的郑孝胥马上被两江总督张之洞召为幕僚,参与策划了那期间张之洞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1923年,郑孝胥入宫成为溥仪的老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大臣。此时的郑孝胥以干练著称,他为没落的清廷处理了东陵盗宝和淑妃离婚两件棘手大事,深得溥仪信任。
在三坊七巷,除了郑孝胥,还有一人也曾担任皇帝的老师,他便是陈家的长子陈宝琛。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祖父陈景亮,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父亲陈承裘,咸丰时进士,入选翰林。陈宝琛自己则在1868年20岁时成为进士。
其后,陈宝琛的5个弟弟先后考中举人、进士;陈家成了声贯乡里的名门望族。1890年,因为有两个兄弟同时出现在金榜上,陈家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1882年,就在郑孝胥考中全省举人第一名的那一年,陈宝琛出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次年晋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885年,中法海战,中国战败。陈宝琛因荐人不当受到牵连,被朝廷连降五级贬回乡里。就在那一年,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去世。他索性借着为父亲守孝的理由,辞官回到福州。不想这一呆竟有25年之久。
25年光阴飞速流逝。1909年,61岁的陈宝琛终于再次被重新起用。两年后,他成为小皇帝溥仪的“老师”。皇帝很喜欢这位须发花白的老者。辛亥革命以后,他以帝师的身份,追随溥仪,谋求复辟。
1935年,拒绝高官厚禄的陈宝琛远离他的皇帝,带着他略带感伤又别具一格的诗华,独自在北京辞世。义军灭炬过黄巷 官桂铨
曹州人黄巢(?-884)于唐僖宗乾符中响应王仙芝反唐,后王仙芝败亡,黄巢被推为首领,号冲天大将军。攻掠州郡,夺取洛阳,破潼关,进陷京都。唐僖宗逃往蜀中,黄巢称帝,国号大齐。
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率军南下,进入福建,曾驻兵福州北峰,此地因此名“黄巢寨”。黄巢军队到达福州城内,路经古老的黄巷。黄巷因硕儒黄璞(字德温)年少即善作诗,而传诵一时。黄巢士兵来到黄巷,黄璞依然书声琅琅,啸傲自如。黄巢得知,对这位读书人肃然起敬,告诫兵士说:“此儒者之宅,勿毁屋伤人也。”并立即传谕兵士,将手中的火炬一律熄灭后通过黄巷。黄璞故居先后为清代名臣兼大学者梁章矩、琉球国册封使赵新等名人居住,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崇佑三伸大义 中 青
刘崇佑,福州侯官人,祖居光禄坊,从其祖父刘齐衔起,移居宫巷。刘崇佑早年办学、从政。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他见国事日非,退出政界,专任律师,并兼主持《北京晨报》。他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曾三次伸张正义,营救爱国者。第一次,民国八年(1919年5月)爆发“五四”运动,军阀当局镇压学生运动,逮捕大批学生。为维护民族大义,刘崇佑替北京大学学生辩护并获胜,北大以千人名义赠予大银杯留念。第二次,民国九年(1920)“一·二九”惨案中,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等进步学生被囚半年,经刘崇佑等大力营救出狱。第三次,抗日战争初,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七君子”,因致力抗日救国运动,而被国民党当局囚禁于苏州监狱,刘崇佑亲任律师团首席辩护人,出庭护辩,为世人所钦。特别是民国九年“一·二九”惨案中,天津南开大学进步学生周恩来、于方舟、郭隆真、张若茗等4人,因投身学生运动,被警察囚禁。他们素闻刘崇佑坚持真理,主张法治,在狱中由周恩来执笔联名写信给刘,提供真实情况,请求代为辩护。刘崇佑义不容辞,奔走呼号。直至当年7月,在狱中斗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天津地方审判厅被迫公开审理。法庭审理三天,庭内外数百人旁听。周恩来等大义凛然,在庭上据理驳斥,刘崇佑起而辩护。他银髯垂胸,风度潇洒,双眸炯炯,慷慨陈词:“爱国救国本是合乎公理民意之壮举,根本谈不上触犯刑律。”他的目光横扫一下法官,讽刺地说:“如果政府认为他们触犯了小日本的刑律,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听众哄堂大笑,法官们如坐针毡,无地自容。最后不得已,法庭于7月18日以所谓“妨碍安全”等罪名判处周恩来等有期徒刑2个月,因实际羁押期大大超过,故当场释放。当天,天津各界分乘9辆彩车前往迎接周恩来等人。天津学生会特赠送刘崇佑一个景泰蓝大花瓶。从此,刘崇佑同周恩来结下了革命友谊。才女名士共流连 林 怡
光禄吟台,在“光禄坊”中。此地自宋以来,就是历代名士显宦、才女佳人雅聚吟咏的佳丽地。宋熙宁元年(1068),名宦程师孟以光禄卿、直昭文馆的身份出任福州郡守,闲暇时常到法祥院游览。院内有小山包隆起,几块巨石长三丈,曲如尺,因此又被称为“玉尺山”。巨石下是一汪水潭。程师孟喜欢登上巨石吟诗唱和。1070年6月,程师孟移知广州前,把他题写的“光禄吟台”四个径长各1米的篆字刻于巨石上。程师孟为此赋诗道:“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此后,这片原名“闽山”的街坊就改称“光禄坊”。
更有意思的是,不但名士显宦常盘桓流连于光禄坊和“光禄吟台”,就连深闺名媛也对此地情有独钟。著名福州才女、中国第一个女翻译家薛绍徽就常游吟于此。薛绍徽在“光禄吟台”附近的乌石山麓构楼读书,号为“黛韵楼”。她有诗咏《玉尺山》道:“玉尺量才是婉儿,苍茫片石亦离奇。于今诗派无光禄,留此吟台孰主持?”自从道光年间郭柏苍入主此处后,郭家与三坊七巷中的女眷多能诗文,姑嫂姐妹表亲之间常有诗文唱和往来。这些大家闺秀碍于礼法,自己不能抛头露面于坊巷之间,只能将诗文装入笥筒之中,派丫鬟侍婢送往迎来。因此,那时坊巷间络绎穿梭着为小姐太太们往返互送诗文的侍女们。据说,一些好事的公子才子们为图先睹才女名媛诗文之快,常守候在坊巷入口,塞予碎银“贿赂”这些侍女。时人遂将名门闺媛所写诗词称为“光禄体”。郁达夫醉心藏书 黄 晞
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936-1938),郁达夫在福州任职,住光禄坊。他常在闲暇之时,或专门抽出时间,逛书店买书。南后街旧书摊的书香味,深深地吸引着他。短短两年中,他一共买了2000余册书,并结交了福州藏书家沈祖牟、陈几士、林汾贻等。他与沈祖牟经常不期而遇于旧书摊,共嘲为“一对嗜书虫”,也曾共同欣赏闽剧。
沈祖牟是沈葆桢的后裔,其父沈觐平是藏书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优选贡生,但他不爱当官,以研究目录学自娱。沈祖牟受家庭熏陶,自幼嗜书好学,重视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等乡邦文献,卓有成效。陈几士,名懋复,是陈宝琛的长子,亦嗜书,其藏书钤“懋复之印”。陈宝琛入京后,家藏于“陈氏五楼”的十几万卷古籍、字画多由陈几士掌管。林汾贻,名家溱,林则徐曾孙,也是嗜书成癖,为收集善本书籍,曾在文儒坊口开一间“宝宋斋”书店,专营古籍善本。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29日,沈祖牟做东,特邀郁达夫到宫巷家中作客,请陈几士、林汾贻作陪。他们畅谈古今中外文人墨客趣事,交流藏书经验。陈几士专向郁达夫展示其家藏的明代郑善夫诗手稿《闽中十景》画稿一帙,郁称赞为“稀世之珍”,“ 名贵之至”。林则徐爱鹤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省福州侯官人。他与父亲林宾日(暘日)都爱鹤。宾日一生为人正直,治学谨严;晚年思想恬淡,不慕荣华,读书恬情,饲鹤养性。廖鸿荃题《饲鹤图》诗曰:“记曾文笔峰前见,放鹤人归处十家。不敢轻将和靖比,一生孤岭伴梅花。”林氏家藏三幅《饲鹤图》,世称珍宝。第一图是林宾日于嘉庆十年(1805)自绘的,时年六十。第二图与第三图都是宾日去世后由林则徐绘其父遗容后,分别由汤贻芬和吴荣光补景成图。第二图约补景于道光十六年(1836),第三图则署明补于道光十七年。陈康祺《燕下乡脞录》中说:“林文中服官中外,常以封翁暘谷先生饲鹤图珍藏行胜,遍索题咏,一时作手阐述其先德甚详。”题咏者前后共达65人。林则徐所以如此,论者以为既有经世致用的一面,又有恬淡处世的另一面。军机大臣潘世恩诗曰:“谓是饲鹤术,理通于治民。”“乃知养民政,即是泽物仁。鹤鸣子则和,国宝家之珍。” 关于林则徐爱鹤的记载,突出表现于晚年。道光二十九年九月,林则徐离滇回闽,从昆明带回两只鹤,与家中原饲的两只成双成对。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三回到福州,居文藻山,获知道光皇帝讣讯后,准备在家乡安度晚年,归隐林下,写了“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的对联挂于宅内。这一年,在家七个月,屡有放鹤、看鹤的活动。《乌石山志》卷二“古迹”载:“鹤蹬”在闽山光禄吟台西。道光三十年,邑人林文忠则徐在叶廉访敬昌宅,放鹤于此。后人署“鹤蹬”二字,题诗曰:“吟台四鹤舞蹁跹,引吭齐鸣立儿前。似欲长叨廉史俸,不思比翼上青天。”说的就是林则徐携鹤来光禄吟台按察史叶敬昌家,娱集放鹤。后人以重其故人纪其地,留下“鹤磴”题刻,并题诗颂廉。诗中所说“四鹤”就是林家所饲的两对。而后,郭柏苍又写《鹤磴》一诗:“吟台西畔鹤磴高,鹤去人归磴亦宝。文忠头白归乡闾,乡闾瞻仰群遮道。名贤面目世共阁,一霎游踪迹不扫。园林放鹤事寻常,林下清风怀二老。主人与客品相高,笼鹤放鹤鹤不恼。苔阶几曲上荔阴,此处闲行休草草。”无独有偶,郭和巷《竹间十日话》卷六又载:“道光庚戌(二十年),(文忠)公引疴归,适先君家居。文忠约先君及苍兄弟子侄庭前看鹤。时有往来,恒于通贤里门街门舍舆而入。乡邻视名帖知为公,每数百人集过道,候瞻仰焉。挑担者亦息肩以待。公恐行人拥挤,含哺出见,其为乡闾所钦仰如此。”这里写的是林则徐携鹤到知交锦巷郭阶三家来,在其“庭前”与柏苍兄弟子侄等共同观赏。说明林则徐爱鹤不仅自赏,而且还让好友及其后辈共享。
上文一写光禄坊,一写锦巷,地虽不同,但福州人钦仰、爱戴林则徐,林则徐关心体贴乡亲的感情却是一致的。抗倭名将留胜迹 周民全
文儒坊内有称为“尚书里”的地方,保留一座明代建筑,曾经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的故居。张经(1492-1555)字廷彝,号半洲,福州西郊洪塘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初官浙江嘉兴知县,后进京担任吏科给事中之职。嘉靖间,“厂卫”横行,众官畏惧,噤若寒蝉。张经为人正直,不怕权势,上疏请罢遣厂卫官,指出:锦衣卫及太监把持东西两厂,“假势作威,淫刑黩货,譬则虎、狼、蛇、虺,遇者无不被其毒噬”。嘉靖皇帝采纳张经的意见,使“厂卫”气势有所收敛。嘉靖皇帝看中张经的才干,先提户科给事中,再提兵部左侍郎,并任命他总督两广军务。张经在处理广西少数民族矛盾中,采用剿抚并举政策,稳定了广西局势,因功晋升兵部尚书。
嘉靖三十三年(1554),二万余众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朝廷诏命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七省兵马以抗倭,人称“七省经略”。张经率参将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赴浙江、福建组织抗倭。一方面征广西田洲土官瓦氏狼兵配合作战,一方面选将练兵,准备等待狼兵到来,一举歼灭倭寇。朝廷有人见张经按兵不动,责怪他“纵容倭寇”。嘉靖皇帝大怒,命张经克期进兵,并派权臣严嵩党羽、兵部侍郎赵文华为监军。赵文华一到就命张经出兵,张经答以“寇狡且众,待永、保兵至夹攻,庶万全”。赵文华因向张经索饷二万两白银不成,就伙同浙江按察使胡宗宪上疏诬告,张经“糜饷养寇”,皇帝大怒,立即下诏逮捕张经。此时广西的狼兵到,在张经的指挥下,当日于石塘湾击败倭寇,取得胜利。张经又遣卢镗和俞大猷带领狼兵,攻打嘉兴倭寇,水师配合作战。浙江王江泾一战大破倭寇,歼敌一千九百八十余众,焚溺死者无数。“自军兴,称战功第一”。抗倭胜利了,张经却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被押送进京。给事中李用敬等为张经鸣不平,上奏说:“倭已气夺,不宜易帅。”嘉靖大怒说:“经欺诞不忠,闻文华劾,始一战。”并说李用敬等是“党奸”,每人打五十板、罢职为民。其实嘉靖心中也有些迟疑不定,就问严嵩,严嵩说:江浙人都说张经养寇不战,是赵文华和胡宗宪合谋取胜,张经是冒功的。嘉靖听信谗言,不理张经申辩,下诏将张经与巡抚李天宠、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押赴西市斩首。“京师震惊,罢市者累日”,史称“冤同武穆”。张经被害13年后得到平反,赐御葬,谥号“襄愍”,葬福州西郊黄店山。
第四篇:我们的分叉口情感美文
小时候老师问你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大家都会说医生科学家文学家什么的。但那时的我实在是没有答案。只能随意写一个,那时我什么都不懂,更不能理解小伙伴写出这些梦想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毕竟那时的梦想到现在大都不能实现。可我们现在呢?虽然不会再说出这样的词语。因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必须短暂的屈服现实,以前的纯真在成长的道路上渐渐消失,但我们多了一份责任,多了对生活的渴望。我们摒弃了不现实的虚拟,我们追求的是未来的生活。虽然听过柏拉图的实验,但是我感觉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缺少坚持力,我们更缺少执行力。
以前的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到了生活的分叉口,差距马上就可能那么明显,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是在职场上尽心尽力,还是和同事勾心斗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你看到某个场景是否有感慨,你对梦想是否有自己特殊的步骤,你对生活是否洒脱,你对梦想是否坚持,你对真相有没有一种追跟到底的心。你不是以前的你,你要做未来的你。现在的你某些方面想像未来靠拢,我知道你有梦想,你会努力你会克服原有的困难。你想追求就在未来,我相信你会成功,接下来的日子,我看你的表现。
第五篇:1分钟了解“区块链分叉”的本质
1分钟了解“区块链分叉”的本质
《1分钟了解区块链的本质》,介绍了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是一个没有管理员,每个节点都拥有全部数据,高可用的分布式存储系统。《1分钟了解挖矿的本质》,介绍了什么是挖矿,挖矿是在最新区块链的数据上,生成一个符合条件的区块,链入区块链的过程。有不少朋友问,全球每个区块链节点都包含全部数据,都在最新的区块链数据上挖符合条件的区块,如何两个节点同时挖到新区块,出现数据不一致,该怎么办呢? 今天,花1分钟和大家介绍什么是区块链分叉,来解答上面的问题。假设当前最新的区块链有三个区块: 假设中国有一个节点,美国有一个节点,同时挖到了矿(即找到了符合哈希预期的区块,挖矿的过程详见《1分钟了解挖矿的本质》),这两个节点都会把自己挖到的矿,链到自己本地的区块链上,这就出现了区块链分叉。同时,这两个节点会将“我挖到矿啦”同步全球其他节点,以便于其他节点同步完最新的数据后,在最新的区块链上继续挖矿,此时:离中国节点较近的点,可能先同步到“中国链”,并在此链的基础上继续挖,链条会持续增长离美国节点较近的点,可能先同步到“美国链”,并在此链的基础上继续挖,链条也会持续增长节点收到两个冲突的区块链同步,会判断此时哪条链的长度更长,会以长度更长的区块链为准画外音:长度更长的区块链消耗的计算力更多,不能让大部分矿工“白干啦”。
如此迭代,最终全球区块链终究会达成一致,以最长的区块链为准。画外音:如果不遵守规则,成为“少数派”的节点挖到的新矿将不会被“多数派”承认,就等于“白干啦”,在区块链系统里,“遵守规则”是所有节点的最佳策略。除非,有人掌握了全球51%的计算力(额,这不是相当于中心化了吗),才能为所欲为。承载比特币应用的区块链,一般认为一个区块后面再链了6个区块后,就不肯能被“颠覆”了,故称为“六次确认”。画外音:额,挖到一个新区块别高兴太早,等后面链了6个其他区块的时候,再庆祝吧。承载比特币应用的区块链,平均10分钟生成一个区块,“六次确认”大概需要经历1个小时。如何保证平均十分生成一个区块,详见《1分钟了解区块如何匀速生成》。关于区块链分叉,“软分叉”和“硬分叉”这两个概念是不能不提的。什么是软分叉?答:区块链系统升级后,在所有节点升级到最新的版本之前,由于程序版本的差异可能会产生分叉,只要升级到最新的版本,分叉就会消除,这就是“软分叉”,软分叉是临时的。画外音:原文是说A temporary fork in the block chain which commonly occurs when miners using non-upgraded nodes violate a new consensus rule their nodes don’t know about.什么是硬分叉?答:有些人头硬,不按照规则来,拉了一个分支,以“道德”或者“法律”的名义,号召大家认可自己的链,形成分叉,这就是“硬分叉”,硬分叉是永久的。区块链领域最有名的硬分叉,是“以太坊”分叉,事情大概是这样的:黑客盗取了大概6kw美元的合约币以太坊开发团队修改源码,强行把第1920000个区块的资金转移到另一个地址,“夺回”黑客控制的合约币大部分矿工认同这个修改,一部分矿工不认同这个修改,于是形成了两条链,新链是以太坊(ETH),原链是以太经典(ETC)大家继续在自己认可的链路上继续挖矿画外音:(1)区块头里能记录版本信息,所以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改程序,升级版本自己玩,只是没有人陪你玩罢了,没人陪你玩,你挖到的矿大家不认可,就只是浪费电。还是那句话,区块链的世界里,遵守规则才能让矿工的利益最大化。(2)硬分叉,其实违背了区块链“不能修改”的技术本质,采用了人为手段“强制回滚”,楼主认为,这违背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技术本质。讲了四篇区块链,后续开始讲比特币:为什么大家疯狂的挖矿,有什么价值比特币的本质是啥区块能匀速生成,比特币为啥总量有限比特币交易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一分钟很短,希望这一分钟,大家有收获。期待下一个一分钟,有你一起。前序文章:《1分钟了解区块链的本质》《1分钟了解“挖矿”的本质》《1分钟了解区块如何“匀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