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方案】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达标:第九章第二讲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AN片段
[课时达标检测](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在③方面
B.如果要构成三磷酸腺苷,必须在②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 C.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D.③在细胞核内共有4种
解析:选C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有两处,②五碳糖不同和③含氮碱基不同;要构成三磷酸腺苷必须在①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③在细胞核中共有5种。
2.(2013·洛阳统考)下列生理过程或生物技术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有()①受精作用 ②病毒的增殖过程 ③细菌的二分裂过程 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 ⑤细胞的融合 ⑥翻译 ⑦逆转录
A.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⑥⑦
解析:选A 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及逆转录过程中。病毒的增殖过程和细菌的二分裂过程都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时黏性末端的碱基也要进行互补配对。受精作用与细胞融合是细胞膜相互识别与融合的过程,不涉及碱基互补配对。
3.下图为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基因中不可能含有S元素 B.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4 解析:选D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组成元素有C、H、O、N、P;在双链DNA分子中,A=T,T也占全部碱基的20%,由于A+T+G+C=100%、C=G,得出C和G各占全部碱基的30%,所以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的磷酸二酯键,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的氢键;在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共产生8个DNA分子,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有两条母链含15N,所以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子代总脱氧核苷酸链的1/8。
4.(2013·临沂一模)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A.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D.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解析:选A 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A∶T∶G∶C=1∶2∶3∶4,另一条链A∶T∶G∶C=2∶1∶4∶3,整个DNA分子中A∶T∶G∶C=3∶3∶7∶7。该DNA分子中A=T=30,G=C=70,连续复制两次,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30×(22-1)=90个;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30个A-T碱基对,70个G-C碱基对,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一个DNA分子由两条DNA链组成,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
5.下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被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解旋酶作用于①②两处
B.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C.若①处后T变为A,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D.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3/4 解析:选B ①处为磷酸二酯键,②处为氢键,解旋酶作用的部位为氢键;由于C占该基因全部碱基的30%,所以A与T均占该基因全部碱基的20%,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等于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G)/(A+T)=3∶2;若①处后T变为A,突变后的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100%。
6.(2013·衡阳六校联考)某DNA分子有5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鸟嘌呤300个,该DNA进行连续复制,经测定最后一次复制消耗了周围环境中3 2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共复制了多少次()A.3次
C.5次
B.4次 D.6次
解析:选C 已知该DNA分子有5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300个鸟嘌呤,则A与T均为200个;最后一次复制消耗了3 200个A,因此,最后一次复制净产生的DNA分子数为3 200/200=16(个),则经过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总数为32个,因此,这个DNA分子共进行了5(25=32)次复制。
7.右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此过程需要ATP和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B.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发生的唯一场所是细胞核 C.b中(A+G)/(T+C)的比值一定与c中的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解析:选D 据图可知,此生理过程是DNA的复制。该过程不需要尿嘧啶脱氧核苷酸;真核生物发生此过程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b中(A+G)/(T+C)的比值与c中的此比值呈倒数关系。
8.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其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4N和15N,c只含14N。图中表示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解析:选D 分析题干,DNA分子在含
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可形成16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16个DNA分子中有2个DNA分子同时含15N和14N,14个DNA分子只含14N,不存在只含有15N的DNA分子。
9.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条和2条,是该细胞至少是处于第几次分裂的分裂期()A.第一次
C.第三次
B.第二次 D.第四次
解析:选C 由染色体总条数为40条可知是分裂后期,若是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应为40条;若是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应为20条;若是第三次有丝分裂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应为0条到20条之间。
10.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②自然选择使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③某基因的频率即该基因在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④每一个基因都包含特定的碱基序列,具有特异性 ⑤人体内的肝脏细胞和成熟红细胞所含的基因相同
A.①②④
B.②③⑤ C.只有③
D.只有④
解析:选D 真核细胞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上;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只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人体内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不含遗传物质。
11.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HMI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HMI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与作为对照的正常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HMI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这说明()A.基因在DNA上
C.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B.基因在染色体上 D.DNA具有遗传效应
解析:选C 正常小鼠吃高脂肪食物会变得肥胖,而具有HMIGIC基因缺陷的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体重仍保持正常,这说明肥胖由基因控制,从而得出基因能够控制性状,具有遗传效应。
12.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解析:选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不一定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不一定位于染色体上;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不同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基因具有多样性,而每一个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是特定的,因此基因又具有特异性;没有复制的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含有1个DNA分子。
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2013·湖北八校联考)下图是某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的中文名称:①__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__,⑨________。
(2)图中DNA片段中碱基对有________对,该DNA分子应有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3)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方向________,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________。(4)如果将14N标记的细胞培养在含
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此图所示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中可测到15N。若细胞在该培养液中分裂四次,该DNA分子也复制四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________。
(5)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________个。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是胞嘧啶,②是腺嘌呤,③是鸟嘌呤,④是胸腺嘧啶,⑤是磷酸基团,⑥是胸腺嘧啶,⑦是脱氧核糖,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⑨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复制4次,产生16个DNA分子,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含14N的DNA分子共2个,所有的DNA都含有15N,所以子代DNA分子中含14N和15N的比例为1∶8。A=T=m,则G=C=a/2-m,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4-1)×(a/2-m)=15·(a/2-m)。
答案:(1)胞嘧啶 脱氧核糖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2)4 2(3)反向平行 互补(4)①②③④⑥⑧⑨ 1∶8(5)[15·(a/2-m)] 14.(20分)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 min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
实验一:
14细菌――→培养实验二:
15N培养基破碎细菌细离心
――→结果A 胞提取DNA细菌――→培养实验三: N培养基破碎细菌细离心
――→结果B 胞提取DNA
(1)实验
一、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实验二结果C、D看DNA复制__________(是,不是)半保留复制。
(3)如果实验三的结果都为F,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________(是,不是)半保留复制。
(4)如果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结果C比以往实验结果所呈现的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_____。
(5)如果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与结果D相比,结果E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________,宽度不同的是________带。
解析:(1)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表示14N和15N标记的DNA的离心结果,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实验结果形成对照。
(2)从结果C、D看新形成的DNA分子保留了原来DNA的一条链,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3)结果F表明原来被15N标记的DNA的两条链没有分开。(4)“中带”为15N/14N,“中带”略宽,说明新合成的DNA分子之间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差别,原因可能是新合成的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15N。
(5)结果D和结果E都有2个15N/14N,结果D有2个14N/14N,而结果E有6个14N/14N,所以结果E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没有变化,宽度发生变化是轻带。
答案:(1)对照作用(2)是(3)不是(4)15N(5)没有变化 轻
第二篇:【创新方案】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第一章 走近细胞
[课时达标检测]
(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山东四市联考)下列关于细胞共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能合成有氧呼吸酶
B.转录和翻译的场所都相同
C.都能合成核酸和激素
D.都有以磷脂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膜结构
解析:选D 某些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如乳酸菌等体内不能合成有氧呼吸酶;真核生物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主要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而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同一场所;动物体内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合成激素,植物体内只有某些部位的细胞才有合成激素的功能;凡是生物膜都以蛋白质和磷脂为主要组成成分。
2.(2013·安徽名校模拟)下列有关“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B.硝化细菌无染色体,故不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C.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
D.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
解析:选B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乳酸杆菌为原核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S型肺炎双球菌菌落光滑,有毒性。
3.细胞可分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两大类,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两类细胞中8种核苷酸都含有C、H、O、N、P
B.两类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遗传物质载体都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原核细胞都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解析:选C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含有DNA和RNA,共有8种核苷酸,都含C、H、O、N和P;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环状DNA分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根本区别是()
A.有无细胞壁
B.有无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C.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D.有无细胞结构
解析:选D 噬菌体是细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也没有任何细胞器。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
5.(2013·厦门质检)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
B.原核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C.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D.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拟核,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细胞核
解析:选C 原核细胞无染色质,在拟核中分布有裸露的DNA分子,真核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且其细胞质中的质粒是环状DNA分子;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
6.下图为用显微镜观察的两个视野,其中标注黑色的细胞为主要观察对象。由视野甲到视野乙时,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
C.③①⑤④B.⑤④③② D.④⑤②③
解析:选B 分析两图可知,由视野甲转到视野乙,即物镜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的具体操作是:先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到高倍镜下,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即可观察。
7.下列哪项不是玉米、蓝藻和变形虫细胞共有的()
A.进行转录和翻译
B.进行细胞有丝分裂
C.含有核糖体
D.选择性地吸收和排出物质
解析:选B 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在玉米、蓝藻和变形虫细胞中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也都含有核糖体,其细胞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都能选择性地吸收和排出物质。
8.下列关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叶绿体的细胞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没有线粒体的细菌都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没有DNA的生物都不能完成性状遗传
D.没有核糖体的生物都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
解析:选D 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没有DNA,但能完成性状遗传。
9.下列有关蓝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
B.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
D.大量繁殖会造成生态危机
解析:选A 蓝藻为原核生物;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蓝藻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蓝藻大量繁殖会导致其他生物大量死亡,从而造成生态危机。
10.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膜结构和染色体
B.人体细胞内的核糖体和中心体无磷脂双分子层
C.所有绿色植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和叶绿体
D.酵母菌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能分解有机物产生水
解析:选B 蓝藻细胞有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核糖体和中心体无生物膜,所以它们无磷脂双分子层;所有绿色植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但只有部分细胞含有叶绿体;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但其无氧呼吸不能产生水。
11.小芬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若在甲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解析:选A 随着物镜放大倍数的增大,视野变暗,因此在相同的光圈下,甲视野较乙视野亮;甲是在低倍镜下看到的图像,若臵于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变小,故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并不是都能被观察到;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因此玻片右移,甲、乙的物像均向左移动;物像需要在低倍镜下调整清晰后再移到高倍镜下,并调整细准焦螺旋至图像清晰。
12.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等途径引起的急性肝脏炎。下列关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毒体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B.该病毒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有6种
D.该病毒的细胞膜中可能存在磷元素
解析:选C 病毒属于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无细胞膜和细胞器;病毒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磷酸、五碳糖及4种碱基。
13.下列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它们都含有核糖体
B.它们都有染色体,存在基因
C.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细胞核
D.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相似
解析:选B 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不含染色体。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4.(10分)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真核细胞的是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主要依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细胞的差异性表现在甲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乙有;甲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乙还有其他细胞器。
解析:(1)图甲是原核细胞,图乙是真核细胞,它们的最大差别在于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无核膜、染色体。
答案:(1)甲乙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乙有
(2)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
(3)核膜染色体核糖体
15.(15分)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D中细胞取自猪的血液),请据图回答:
(1)上图中,图________是幽门螺杆菌结构模式图,其区别于酵母菌的最主要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蛋白酶、磷脂酶,其中的______可直接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进而破坏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要得到图C细胞的原生质体,需要用______________来处理细胞。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填标号),A、B所示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3)B、E两类生物主要区别:是B类生物一般含___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代谢类型是________型。
解析:(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因此B、E是原核细胞,E有鞭毛,是细菌,B有光合作用片层结构,是蓝藻。胃黏膜中含磷脂和蛋白质,因此幽门螺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和磷脂酶可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具有叶绿体的植物细胞与具有光合片层的蓝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真核细胞与蓝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3)B图蓝藻细胞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答案:(1)E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蛋白酶和磷脂酶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B、C 核糖体
(3)光合色素(藻蓝素和叶绿素)自养
16.(15分)探究分析:
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加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盖玻片,先后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所看到的图像如图甲。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乙。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表皮,看到的图像如图丙。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的生物,有病毒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病毒________细胞结构,所以说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的可以不需要细胞参与,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一与实验二中的图甲与图乙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甲、图乙、图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三(即图丙),看到的是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态,同样,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伸出的突起有的达1米左右,以上这些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病毒不是细胞生物,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细胞的形态各种各样,从显微镜下看到的许多细胞可以说明这一点。保卫细胞的两种形态、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及神经细胞的长突起都说明了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
答案:(1)没有。因为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无 不对。因为病毒虽不具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也没有生命活动
(2)不同生物及同种生物体中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千差万别
(3)不同 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4)细胞的形态与功能是统一的
第三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案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3.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
在前两章时认识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在本章前三节中了解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但是,对基因的本质没有确切的了解,还未能弄清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通过资料分析和结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观思考,总结,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DNA分子模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解了基因是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而染色体又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那基因和DNA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问题:DNA等同于基因吗?
基
因
与
DNA的关
系
过渡:我们现在不能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通过几个资料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55资料分析1
思考:大肠杆菌中的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相同吗?如果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追问:是不是DNA的片段都是基因呢?
阅读资料分析3
思考:人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的碱基总数相同吗?如果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追问:基因是什么样的DNA片段呢?
阅读资料分析2和4
资料2:转基因鼠为什么能发出绿色荧光?这说明基因具有什么作用?
资料4:具有HMGIC基因就会肥胖,而没有这种基因就不会肥胖,说明基因具有什么作用?
:
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有了这些认识,“基因是DNA的片段”、“
有些DNA的片段不是基因”、“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那我们能不能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定义,既能反映基因与DNA的关系,又能体现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回答:不同
结论:基因是DNA的片段
回答:不同,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不到DNA碱基总数的2%,结论:有些DNA的片段不是基因
资料2
回答:转基因鼠能发出绿色荧光是因为体内具有了绿色荧光蛋白,说明转入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控制了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说明: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资料4
回答:说明基因能够控制生物性状
结论: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DNA
片
段
中的遗
传
信
息
过渡: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生物具有多样性,而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这就说明基因也必然具有多样性,蕴含大量的遗传信息。基因是DNA的特定片段,那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
合作探究:
1.DNA分子中的哪一部分可以储存遗传信息呢?
2.若一个基因由1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若一个基因由2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若一个基因由3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若一个基因由n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结论: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推测:遗传信息与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有关。
计算:4种
4×4(42)种
4×4×4(43)种
4n种
小
结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遗传信息蕴藏在基因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板书设计】
第四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学案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⑵说明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能力目标
⑴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⑵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指纹技术的应用,培养热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可用1课时。本节内容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4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基于以上考虑,目标1侧重在知识方面,也是本节教学的核心。目标2侧重于运用数学方法的技能。需要说明的是,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因此应将目标2的技能要求与目标1的知识要求结合起来。目标3是在前两个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在本节中,教材提供了实证、探究和联系社会实际三个层面的活动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组织教学。
1.充分利用“资料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仔细品味“资料分析”中的4个材料,可以发现这些资料主要是从遗传现象和数量关系这两方面提供推理依据,引导学生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一结论。资料1、3,主要是从数量关系上说明基因是DNA分子的片段;资料2、4分别提供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小鼠体内的肥胖基因的相关信息,主要是说明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上述资料可以根据需要多次使用,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从实例中逐步得出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结论,最终获得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一综合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讨论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重新设计一些问题串,让学生沿着上述逻辑推理过程,得出结论。
在推理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探求问题的路径,引导学生确立事实、推理、结论之间的正确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本节内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2.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
本节的探究活动有别于实验探究。这一探究活动主要是借助于数学方法,所以要侧重数学技能的训练,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到一个问题,即所有的碱基排列的概率计算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的(所有碱基对的随机排列都能构成基因)。因此,在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生物学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现象的特殊性和数学模型的应用范围。关于概率的教学,可以事先向数学教师请教,以保证不出科学性错误,但不宜涉及过深的数学知识,以学生能理解碱基排列多样性为宜。在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碱基排列序列的多样性问题时,应注意分析遗传信息多样性与DNA分子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3.通过介绍DNA指纹的应用,体现STS教育。
在进行理论探讨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名法医,你将如何利用DNA指纹技术来处理案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简单介绍一下DNA指纹的有关知识,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DNA指纹就是人的基因。实际上,DNA指纹的特异性主要是由于在人(或其他生物)的染色体DNA中,不表达的碱基对中存在着的一部分串联重复的短序列,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介绍了DNA指纹的法医学用途之后,还可以将视野拓展,介绍DNA指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孑遗物种的保存和孑遗动物的繁殖、亲子鉴定等。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提示:本节“问题探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二)资料分析
1.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小于基因数目。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这说明基因是DNA的片段,基因不是连续分布在DNA上的,而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的。
2.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遗传效应的含义,并不要求惟一答案。可以结合提供的资料来理解,如能使生物体发出绿色荧光、控制人和动物体的胖瘦,等等。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三)探究
1.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提示:在人类的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多样性表现为每个人的DNA几乎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DNA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别身份。
3.提示: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来分析基因为什么不能是碱基的随机排列。
(四)练习
教材P58(题略)
1.(1);(2)×。
2.C。
3.提示:从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来分析:(1)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进行复制;(2)能够控制生物体的性状;(3)能够贮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4)结构比较稳定。
拓展题(题略)
1.提示:并非任何一个DNA片段都是基因,只有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才是基因。
2.提示:DNA包括基因与非基因的碱基序列。
3.提示: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报刊、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常将基因与DNA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因此在具体情况中,要留意区分。
第五篇: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必修二教学案:必修二第三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案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陈正文 审稿人:张向阳
第3章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材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等三节内容后的概括与提升,是本章基因的本质的升华部分,更是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所以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的重要一节。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有一大特点:没有直接讲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是首先采取资料的形式,以数据差异和作用表达为主线,逐步呈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应用数学比较法,让学生知道基因与DNA的存在差别,知道基因才是有用的。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和升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2)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2)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DNA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如何针对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实际来上好课?使学生在一堂课里面学有所获、学有所进,是我们老师必须探讨和追求的问题。虽然我们学校的生源与一流学校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我们老师的努力指导下,已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对于DNA的有关知识也了解比较深,若我们能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全、活用,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必能更好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1.以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入手,通过数学比较、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将课本所举的重复例子进行整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联系实际生活,引入DNA指纹技术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认知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打下基础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本节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我们在第2章第二节学习了摩尔根果蝇实验时,知道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随染色体传给后代;
在第三章中我们证明染色体的成分中,只有DNA才是遗传物质。那么基因等同于DNA吗?基因和DNA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通过课本资料分析,理清基因与DNA关系
仔细阅读课本P55-56的4则资料,思考这些资料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DNA与基因的关系? 资料1:
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只是DNA分子碱基对总数的一部分,因此,________________。资料3:
进一步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2:
________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资料4:
进一步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1、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2、DNA分子储存的遗传信息与它结构中的什么有关?
3、由4种碱基排列而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足以储存生物体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吗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那么基因有什么作用,如何传递给后代,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内容,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碱基序列。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基因的化学组成 2.基因不同的实质 3.基因的位置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把知识整合进行教学,的确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对学生通过逐步理解来掌握知识也非常有益,达到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情感态度也得以升华。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紧,所以给学生探究讨论的时间不足,所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有一定的限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