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0:4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第一篇: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且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 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对其产生过怀疑。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 “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这显然超出了经济人的能力范围。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政府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 涨也如此。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

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它包含三个要点: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②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使萨伊定律在理论和政治上都陷入危机。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生活。而凯恩斯则认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以此为经济掌舵。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应该和凯恩斯主义相结合。在总需求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①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成果度量国际收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②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③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④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比较,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的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资本的边际效率则取决于厂商预期收益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当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在供给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在基本保留传统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把凯恩斯的劳动市场的理论纳入到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之中。庇古认为,如果市场上存在过剩的产品或者失业的劳动者,在经济自由放任的情况下,竞争会迫使工资或者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则意味着人们手中的流动性资产如货币的购买力提高。也就是说,随着价格的下降,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样,富有的人们就会增加消费和投资,则社会上过剩的消费品会越来越少,直到过剩消费品消失时为止。因此来讲,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政策也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工会的力量已经是十分的强大了,工会在协议工资时的力量迫使工资和价格的下降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劳动供给曲线机会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会出现失业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就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国家是否干预经济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是否干预经济应该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进行。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的。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第二篇: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是西方最流行的的经济学科学教书和读物。60年来,《经济学》历经挑战和考验,但仍然无人能撼动其地位。萨缪尔森不仅开创性地为现人经济学设立了框架和标准,而且60年来孜孜不倦,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锤炼得近乎完美。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政府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练,萨缪尔森-《经济学》已经不只是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学着作的经典—博大精深,与时俱进!

第三篇:萨缪尔森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经济学》 读书笔记

简 述

保罗·萨缪尔森 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是西方最流行的经济学科学教书和读物。60年来,《经济学》历经挑战和考验,但仍然无人能撼动其地位。萨缪尔森不仅开创性地为现人经济学设立了框架和标准,而且60年来孜孜不倦,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锤炼得近乎完美。

一、写作思路

首先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写作思路,在讲每一章节的过程中都会秉承一种思路:先整体叙述一下每一章节的背景,然后针对所要叙述的内容进行数据的搜集,经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数据在进行进一步整理,使其成我们熟悉的折线图、柱状图、数据表等形式,让我们有直观的了解,最后还会给出经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样一种看似简单易行,却写得处处细心、耐读的一种写法、思路,实则让人佩服,并且给读者一个条理很清晰的脉络。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二、内容编排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三、内容细说

(一)对理论假设的理解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对其产生过怀疑。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这显然超出了经济人的能力范围。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对供求曲线的理解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政府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三)效用论和产品市场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关于商品的价值是否和实体有关,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否具有客观性,有一定的争论。价值的客观论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温和客观论,一派是极端客观论。温和客观论认为离开主体,客体自身并不存在价值,客体是其存在的源泉,主体是其存在的条件。极端客观论则认为一切价值都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独立于欲望和意志而存在的,价值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个人赞成温和客观论的观点,因为商品的价值如果是一种独立的存在,那么其价值的大小是“天赋”,与人的主观需要没有关系,我很难想象没有需求的商品,其价值如何实现。“发光的金子”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是要他本身能够发光,也就是客观存在是价值的源泉。

(四)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真正的智者是能够正确认识客观规律,而不是整天掩耳盗铃。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连保罗·萨缪尔森这样资深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都不得不正视现实,承认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即使是自由竞争条件下,也会因为财富分布的不公平加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五)总需求与总共给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它包含三个要点: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②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六)凯恩斯理论

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使萨伊定律在理论和政治上都陷入危机。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生活。而凯恩斯则认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以此为经济掌舵。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应该和凯恩斯主义相结合。在总需求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①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成果度量国际收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②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③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④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比较,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的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资本的边际效率则取决于厂商预期收益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当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在供给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在基本保留传统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把凯恩斯的劳动市场的理论纳入到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之中。庇古认为,如果市场上存在过剩的产品或者失业的劳动者,在经济自由放任的情况下,竞争会迫使工资或者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则意味着人们手中的流动性资产如货币的购买力提高。也就是说,随着价格的下降,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样,富有的人们就会增加消费和投资,则社会上过剩的消费品会越来越少,直到过剩消费品消失时为止。因此来讲,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政策也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工会的力量已经是十分的强大了,工会在协议工资时的力量迫使工资和价格的下降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劳动供给曲线机会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会出现失业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就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国家是否干预经济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是否干预经济应该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进行。

四、萨缪尔森经济学对国家发展轨迹的影响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萨缪尔森补充了比较成本学说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对贸易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的条件作了严密论证,被西方人士公认为“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他论述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利益的影响,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

五、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评价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的。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练,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不只是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学著作的经典—博大精深,与时俱进!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又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乏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第四篇: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前言:

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萨缪尔森大师,他提出的很多著名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其中他的不朽巨著《经济学》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萨缪尔森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两部分构成,前者可以用微观经济加以分析,而后者则可以用宏观经济进行论证。但值得思考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萨缪尔森造诣深厚影响巨大,但其书中某些观点并非不存在需要质疑和反思的地方,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学说,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思考辩证。本文主要是读了此书后就其几点理论进行思考。关键词:萨缪尔森经济学供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经济危机

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里,一个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必定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需要经济学理论的指引和帮助我们基于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来设计经济政策。保罗.萨缪尔森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为经济学而生的人,他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书中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让我们更容易明白隐藏在生活中惊人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增强洞察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什么是经济学?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也就是说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他认为如果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这时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无限,就现在的生产能力来看,物品和劳务是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消费欲望。基于物品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就要最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但是,在生活中物品固然是有限的,需要质疑的是,物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吗?我认为物品的需求并不是无限增长的。对于有些人以拥有更多的物品为荣的社会风气来说,需求的确是无限的,但是也有一些智慧者或选择了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又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其共同点都是知足常乐,心态平和。他们不需要拥有过多的物品来确认自我,也就是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与需求。

在书中的第二篇讲到了供求的问题,这个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爱默生说:“大海的表面很难保持平静,社会价值的均衡更是如此。它由供求决定:认为的或法律的东西,往往因为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而反过来惩罚它们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物品供求的变化而导致价格变化的现象无处不在。例如这几年来我国难以解决的房价问题,房价的高低与房屋的供求有一定的关系,需求的增加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等等。当然价格的上涨也可以是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它的需求量下降,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然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价格的变化。在竞争市场上,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就会产生一个均衡价格。我想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因为生产过剩,而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去买东西,结果产品大量积压,使“供给-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篇章中的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讲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对经济进行控制,几个世纪以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范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政府的收入支出问题、外部性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即使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并且效率极高,它也会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这就需要政府从根本制度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在最贫困的社会中,境况稍好的人没有什么多余的收入可以提供给那些不幸的人。但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裕时,就能有更多的资源为穷人提供服务,这种收入的再分配一般是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进行的,有时政府管制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0年代,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考察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

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此时,政府通常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在通货膨胀时,采取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目前我国除了出口外,投资、总需求等普遍表现暗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实现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的职能。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由此我们还需用辩证的眼光,认真去学习思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地结论。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第五篇: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

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

我对经济学知之不多,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知道萨缪尔森的鼎鼎大名,这大半归因于他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头衔和那本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著作——《经济学》。我们往往有这种体会,一门专业在一个外行眼中是一个具有某些神秘色彩的陌生世界,我们不能也无力去涉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起码,经济学在我眼中就是如此。所以当有朋友推荐我看一看《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时,我是抱着一种热烈的求知心态去认真研读的。读毕,掩卷沉思,倒觉得作者范家骧先生不局限于《经济学》而解读经济学,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宏观也好,微观也罢,皆娓娓道来,别有一番滋味。

萨缪尔森作为美国凯恩斯学派的领袖人物,又是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一生中曾写出了多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可谓巨大。而《经济学》作为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是出版界颠扑不破的一个“神话”,已出版了16个版次,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共有40多个语种译本,作为一本普及性的教科书,如此骄人的成绩绝对堪称“前无古人”,这本书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最畅销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更可贵的是,该书出版了16个版次,每一版都不尽相同,紧紧把握住美国经济变化与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进展,注意各种数据的不断更新,不但使读者不落伍于时代,更使得我们了解了一本畅销书久而不衰的背后所付出的不懈的努力。萨缪尔森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综合”,即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称之为宏观经济学)与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称之为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结合,所以按照作者范家骧先生的话讲,要想真正解读这本书,解读任何一个版次,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完全的;而且单纯地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书,就事论事,恐怕也不足以使人明白“新古典综合”的真正涵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之所以青史留名,与萨缪尔森本人对经济学天才式的创新与努力当然是分不开的,早在哈佛大学就读时,他就已经是美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发表了多篇重要的文章,获得了多个很有分量的奖项。有人曾将萨缪尔森一生的主要成就归结为用数学工具来检验传统经济分析的可靠性,虽然应用数学分析经济问题并不始于萨缪尔森,但他创造性地从古典数学方法和物理学的概念来论证和创立经济理论和定理,对数理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不要忘记,萨缪尔森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攀登到经济学的高峰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如前所述,萨缪尔森经济学是对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综合,新古典经济学又是亚当·斯密古典学派经济学与门格尔、瓦尔拉斯共同创立的边际学派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凯恩斯经济学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在很长一个时期中,曾经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程。再往上追溯的话,更可以梳理出重商主义等经济学线索。要想将这些线索都叙述清楚又兼条理清晰,确非容易事情。这时,作者对西方经济学极高的造诣便显现出用武之地来。首先,作者从西方经济学的史前时代开始讲起,虽删繁就简,力求简约,但线条明晰,为我们勾勒出西方经济学的大的历史背景;其次,分别介绍了古典学派、边际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传承,然后,作者又用比较重要的篇幅介绍了凯恩斯学派,因为萨缪尔森被称作美国凯恩斯学派的领袖人物,凯恩斯对萨缪尔森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当然这一切的阐述都不能离开我们的主题,解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进而了解为什么这本书可以成为一本世界性的教科书,一旦有了前述的各种理论铺垫,作者叙述起来便顺理成章,读者看来,亦属水到渠成,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在读者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鲜明的画卷,丝毫不觉艰涩与生硬。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更细心地将萨缪尔森16个版次的序言列出以供读者参考比较。因为按照萨缪尔森自己的话说,“一位学经济学的学生一旦知道他现在热烈相信的理论如何从过去演变而来,他便能对这些理论在将来肯定会经受修正,作好思想上的准备。”任何理论都在随时代进展而不断更新,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对任何专业都是适用的。

我借着看书,粗通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便也“斗胆”看起一些经济学的文章来。传统西方经济学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而凯恩斯则得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协调来解决失业问题的结论,并据此而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也就是说,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一直存在着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不调和之处,但也正是这些矛盾,才导致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诞生。萨缪尔森将两者加以融合,虽然弥补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的漏洞,但是有学者也认为萨的经济学也难摆脱维护资本主义的嫌疑,是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萨缪尔森个人则认为他和那些从“自由放任”出发,强调“纯粹资本主义”的完美,而不怎么关注诸如垄断、商业周期波动、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收入财富分配不公等经济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家不同,他对亚洲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所出现的其他问题颇有研究,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他对中国现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状况的关注。他希望能够客观而公正地表述各方面的论点和论据。虽然结果如何,个人见仁见智,萨缪尔森的观点有人喝彩,也有人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理论的引进来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对于思想的多样性和学术的繁荣,都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读者要通过阅读,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理论的辨识能力,从而辩证地看待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虽然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我这个经济学的外行,倒也在热闹之余,渐悟一些门道,体会出许多学以致用、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乐趣来,也更明白了经济学经世济民的意义。于我来说,读一本书,既是经济学的启蒙,又兼加深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算是一举两得,善哉,乐哉!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与二种形式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从来没有改变过: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生产消费品更多,还是生产设备更多,每一种产品对社会的总影响是多少?

如何生产?谁来教书,谁来种田?是用煤还是用油发电,是人工操作还是用机器人,是用太阳能还是核能。

为谁生产?经济成果如何分配,教师,工人,农民,网络员,哪类人收入应更多。社会应给穷人提供最低保障,还是严酷的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为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形成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经济组织的二种形式:

考虑二种极端,第一种,由政府做出经济决策并逐层下达经济指令,政付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分配,这种经济被称为指令经济。第二种,决策由市场来做。一个国家多数的决策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种经济组织被称为自由市场,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有企业来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如美国。市场经济的极端被称为自由放任经济,政府不做任何的干涉。

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属于指令经济或是自由放任经济(是吗),所有的经济组织都是二者的混合,将之称为混合经济。事实上,从来就不存在过一个百分之百的自由经济(19世纪的英国也许比较接近)。

美国的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监督的角色,政府提供着教育、污染治理等服务。

评萨缪尔森《经济学》:最后的经济学全才

《经济学》(第十八版)[美]保罗·萨缪尔森 [美]威廉·诺德豪斯著 萧琛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书评人:张军

九十四岁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2月13日晚在美国麻省的家中逝世。网络上出现大量纪念他的文章,让人目不暇接。我之前以 “保罗,经济学史上的科学巨匠”为题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评价他的学术贡献的短文,但中国的媒体似乎更关注他的经济学说对中国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能够给出足够的统计证据来验证马克思的学说在中国的影响力,但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确不容易量化。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从1979年被翻译成中文以来,卖出的拷贝不会超过百万,但蒋学模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印数累计超过了一千八百万册。

即使这样,对于像我这样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大学的同辈人而言,萨缪尔森毫无疑问是一个最响亮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名字。因为他的《经济学》教科书在1979年被公开在大陆出版发行,迅速风靡校园。当时的这本《经济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先生依照1976年的英文第十版翻译过来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大学校园,读政治经济学的学生书包里装着的除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外,手上拿着的一定是萨氏的《经济学》。在十年前,我为《中国图书商报》的“千年阅读”特刊撰写“经济学”的评论文章时曾说“八十年代初,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萨氏的这本《经济学》将我带入经济学的”,丝毫没有夸张。三十年后的今天,经济学的初学者可以不再阅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尽管已经在全球发行超过千万册,但是今天它的替代品多如牛毛。而且,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今天的模样已经不同于它的早期版本,在内容、结构和风格上,它更像他人的作品而不是萨缪尔森的,这并不奇怪,因为耶鲁大学的诺德豪斯教授是今天的《经济学》的主要执笔人。十年前,我在复旦大学主持诺德豪斯教授的演讲时就曾对《经济学》的演变做过类似的评论。坦率地说,我是更喜欢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早期版本的。

我记得当1983年我第一次阅读《经济学》中文版(即英文第十版,1976年)时,发现《经济学》里并没有“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仅有一章简单地介绍了 “供给和需求”。这与诺德豪斯接手修订《经济学》后的情形完全不同。在诺德豪斯的修订版中,《经济学》开始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篇名出现了,而在萨缪尔森的早期版本里,《经济学》通篇都是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难怪萨缪尔森自己在《经济学》第一版的序言里开宗明义地说,“国民收入”是贯穿《经济学》的主线。

就在诺德豪斯在复旦大学那次演讲会之后不久,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中国代表处的一个朋友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1948年第一版的纪念珍藏本赠给了我,使我第一次看到了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一版的原貌。我发现,在这个最早版本里,萨缪尔森在第三篇以“国民产出的构成与定价”为题用了四章篇幅简述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是到了我能看到的第十版,这些内容几乎不复存在。这使我感到诧异无比。既然萨缪尔森早期的理论贡献属于典型的“微观经济学”范畴(如消费者选择、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可为什么在《经济学》教科书里却加以回避呢?

十年前,为了寻找答案,我查阅了很多文献,甚至去阅读了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也是麻省理工出身,前IMF副总裁)为《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萨缪尔森”条目。我得到的唯一信息是,萨缪尔森并不真正相信自由市场制度。

有意思的是,你只要查看萨缪尔森的简历就知道,他是在芝加哥大学读本科的。1931年,他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高级中学升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但这个时候经济学还只是大白话的经济学,数学还很少被作为工具来使用。他后来回忆说,大学时代读到的自亚当·斯密1776年开创以来的经济学处处充斥陈腐谬论,很难指望科学的新株能从这片土壤中孕育出来。但事实上,经济学的芝加哥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很快就到来了。假如萨缪尔森大学毕业后没有离开芝加哥大学,没有选择去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话,很有可能他将成为《价格理论》的说教者而不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传人和《经济学》的作者:是他改变了历史,抑或是历史改变了他。

在萨缪尔森就读芝加哥大学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注定是经济学要发生革命的所谓“大时代”。在英国,这个时期发生了所谓的“凯恩斯革命”,罗宾逊夫人的垄断竞争理论也兴起了。而在同一时期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正在形成以奈特(F.Knight)和维恩那(J.Viner)为首的反对英国的凯恩斯《通论》和垄断竞争理论的“风格”。芝加哥的经济学家们希望坚持凯恩斯之前的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据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凡勃伦教授在1900年最先发明了这个词来描述马歇尔的“剑桥学派”的),真诚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和价格原理,后经西蒙斯(H.Simons)和德累克特(A.Director)等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

据说,甄别“芝加哥学派”的最好方式是看看它的教授们对培养经济学博士的苛刻要求。在那里,博士候选人必须通过关于“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淘汰率很高的考试。掌握应用价格理论的能力是每个念经济学的学生必须树立的明确目标。那里没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也不承认宏观经济学的存在,只有自由市场经济和价格理论。这个所谓的“教义帝国主义”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尽管如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奈特捍卫新古典经济学的方式还是与维恩那保持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奈特比较反对经济学中的数理分析,而维恩那却更欣赏经验(计量)式的研究。有意思的是,一批芝加哥的学生,特别是弗里德曼、施蒂格勒(G.Stigler)和瓦里斯(W.Wallis)等,虽然更忠实于奈特,但他们却是十足的经验实证主义者,对在经济研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十分推崇和偏爱。

虽然在西蒙斯1946年去世后,芝加哥大学请来了年轻的奥斯卡·兰格(O.Lange)来讲授凯恩斯的经济学,但据说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校方试图让芝加哥在 “宏观经济学”方面也有一些声音。而这一做法并没有受到欢迎。而兰格是一位杰出的数理经济学家,与芝加哥的亨利·舒尔茨事实上成为芝加哥的数理经济学家。到了五十年代,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和价格理论的经济学使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确维护和承传了三十年代形成的自由传统。

五十年代以后,芝加哥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面有了更辉煌的成就。我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查到的“芝加哥学派”的条目对此作了介绍。本条目的撰稿人里德写道:“在五十年代的中期和后期,芝加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传统的教义之外。刘易斯(H.G.Lewis)应用价格理论解决‘供需结合’问题(刘易斯,1959年)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关于种族歧视的论述(贝克尔,1957年)是早期的两个例子。”(《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第454页)贝克尔由于将价格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家庭、教育、犯罪和婚姻等社会问题的分析而获得了1992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下载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 读后感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当初拿 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3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 第3章 供给和......

    《文森特》读后感

    VincentJoey GoebelDiogenes出版社2005年版 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围绕一个怪僻的思想展开。一位身患重疾的媒体巨头寻找年轻的天才,培养他们成长,方法却是让他们不断地经历不幸。......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这是一本60年前的书,而且到现在都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字数不多,而且很容易读。 这本书说明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是同学,甲是底层公务员,1个月......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魔鬼经济学》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所编写的一本从日常“细屑”的诸多事项以罕见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经济学原理进行考察的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读后感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政府经济学》读后感 财政与金融 黄燕如 工商管理 工商1092 《政府经济学》读后感 我用了三个星期,终于把《......

    《僵尸经济学》读后感

    《僵尸经济学》读后感僵尸经济学在现阶段来说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经济学说,在我看来,这种学说更偏向于防范性,可以说是针对经济理论已大体成形的现今的一支预防针。作者在说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