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末,天一直闷着,阴阴的,周六下了一夜的雨。这样的天气躲在家中偷看《魔鬼经济学》是再惬意不过了。
先讲讲书的结构内容:
第一章 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动机,只要有动机,什么人都会欺骗、作弊;
由献血做引子
动机分三种:社会动机、道德动机、经济动机
无偿献血的动机是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驱使的,然而如果变为有偿献血,有一定经济补偿,那么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受到了“污染”,献血的人一定会减少。然而,如果经济利益巨大,那么会出现作弊的人,利用红色墨水或者猪血等等手段进行欺骗,这就是经济动机导致的结果。
通过甜饼经济学家的实验证实,人类比我们想象得更诚实,同时,也具备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当节日临近,人们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从而作弊行为更多等等;高职位的人更不诚实,但同时,也许是因为不诚实才能使他获得高职位。
第二章 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信息的力量
信息被滥用导致三K党的衰败,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生、房产经纪人、汽车销售员。。这些“专家”们在欺骗着我们、吓唬着我们。
网络交友中,展示的不同信息会导致别人对你感兴趣的强烈程度大不相同
我们都在利用着信息不对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欺骗........第三章 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探讨传统智慧是如何被捏造的为什么专家们经常虚报统计数据?----因为记者需要它们来制造新闻,制造传统智慧每年在游泳池溺死的孩子比受到枪击的孩子多很多倍,然而枪击事件会大肆报道,而溺死由于太平常而不被报道,所以,其实,你家后院的游泳池比你抽屉里的手枪要危险数十倍;每年出车祸死亡的人数比飞机事故死亡人数多很多倍,但飞机事故会被大肆报道,人们也觉得飞机更危险,因为他们能控制汽车而不能控制飞机;然而事实是,我们在汽车里呆的时间同样会比在飞机里呆的时间长很多,因此计算出事故的概率,飞机和汽车实际上是相当的。
为什么妓女的收入比建筑师高?
薪资水平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职位的竞争者的多少;技能高低;舒服程度;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的付出水平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难道他们没有像传统智慧所说的那样,拥有巨大财富吗?
显然由于他们的职业与影视圈有着共同之处:出人头地的概率低,但回报高;竞争者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贫穷。
第四章 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犯罪率是如何降低的?
不是因为警察多了,不是因为实行了宵禁;而是-----堕胎合法化
一个小小的事件会对后来的事情有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大量的实验告诉我们,先天的基因因素对后来的影响是50%
那么非先天的50%影响是来自父母的教育,还是小伙伴?
答案是-----小伙伴及其他外界环境
使用回归方法研究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得到如下结果:
8个跟学生分数高度相关的因素: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之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4,学生出生时体重较轻---消极影响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
6,学生是领养的---------消极影响
7,学生的父母参加PTA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8个跟学生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因素
1,学生的家庭很和谐
2,学生的父母搬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幼儿园之间的时间没有工作
4,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5,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6,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前面的8个因素实际上表明了父母本身的特点;后面8个因素是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显然,我们对于那些所谓的家庭教育技巧过于高估了;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并不重要。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如果父母聪明、勤奋、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不错的收入、能组织良好家庭的话,他们的孩子也很可能会取得成功。但父母对孩子做些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承认经常打孩子屁股的家长有可能是相对诚实开放的家长;关键是父母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是怎样的人。从这个角度说,今天的许多父母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政治家们一样,他们之所以会拼命地募集选举资金,是因为他们相信金钱可以帮助他们赢得选举,可事实上,真正能够帮助他们赢得选举的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如果选民们不喜欢一个人,无论他投入了多少资金都无济于事。关于领养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个问题:
被领养的孩子的父母通常比较贫穷、能力有限,因此即使领养父母很成功,很聪明,很注重教育,被领养的孩子往往成绩一般偏下。但是,当那些被领养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的命运似乎不像他们的智商所注定的那样。与没有被领养的孩子相比,被领养的孩子更可能考上大学,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家庭。所以结论是,真正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正是那些领养他们的父母。
第六章 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
成功是因为你叫了一个好名字,失败是因为你的名字叫loser?
有个别反例,然而更多的是这样的常识:叫比较好听、拼写正确、被精挑细选过的名字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某些演员在改了名字之后出了名
然而这些能给前面的问题以肯定的答复吗?显然不能
好名字的孩子的父母更有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有可能更关注孩子;
改名字的演员往往是一些上进心、进取心很强的人,他们更容易成功;
不管名字是什么,都是父母在用孩子的名字传达某种信号。绝大多数父母在用名字传达对孩子未来成就的期待。
因此,名字本身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但那些花费心思给孩子起名字的父母会让自己感到心安,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在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所以,其实任何一件小事情,比如取名字这种可大可小的事情,都可以反映父母的人生、人生态度和期待,而正是这些,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不是名字本身。
需要承认,人们很容易从别人的议论中得到暗示,这样,在评价一件事物之前,内心会有些倾向性,但往往这是偏见。这次也不例外,我同时订阅了《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和《魔鬼经济学》两本书,从豆瓣网友的评论中,我心中觉得后者是夸大其词的,没有什么价值的,而前者一定是很好看的。
也许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专业人士会对它嗤之以鼻,研究社会学的人也许觉得它的宣传语有夸张的嫌疑,可我从最后一章读起《名字对孩子未来有影响吗?》,读到《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作者谈论的观点正是我内心对这些问题隐隐期待的想法,比如:“在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养成过程当中,基因大约会占到50%的因素。”“儿童性格养成跟他是否被送往日托中心,是否生活在一个双亲家庭,母亲是否工作,是否跟继父继母生活在一起等,也没有任何关联。”
边读我就边笑,因为周围很多亲戚朋友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焦虑着,他们去购买和搜集各种教育的书籍或信息,但是真相却在这本《魔鬼经济学》中呈现,不过,也许有的家长看到这样的真相也未必愿意承认吧?谁承认自己不成功?谁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他就是不爱学习,其实他特别聪明”这是我听到父母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最多评论的话。谁都不愿意承认这点的。
下面有8个跟学生分数高度相关的因素: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30岁之后)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不利因素)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
6、学生是领养的。
7、学生的父母参加PTA。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有8个跟学生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因素:
1、学生的家庭非常和睦。
2、学生的父母最近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幼儿园这段时间没有工作。
4、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5、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这两组数据对比后会发现,第一组是反映作为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而第二组是他们为孩子做的事情、付出的努力。但是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回报。这也是我看到周围很多焦虑的家长和痛苦的厌学孩子的原因。可是,自己不成功的家长越发希望孩子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如此剧烈的碰撞,造成很多家庭悲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谈孩子教育的书,它告诉我们是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它的真相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潘绥明教授写的《地下性产业报告》,他揭示的是真相,是卖淫如何作为一个产业按照市场规律真正运行的,而不是政府或管理机构以及一些道德家假想或期望的那样。
分清人们的主观愿望和真实的世界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
有空的时候,不妨读读这本书,从另外的角度看一下周围的社会和人们的行为,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第二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所编写的一本从日常“细屑”的诸多事项以罕见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经济学原理进行考察的经济学书籍,其中内容生动语言诙谐,为并不具有较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带来了一种阅读的享受。
本书中讨论了美国部分中学里教师的欺骗问题。由于学生得高分会为他们带来更多收入这样一种激励存在,一些教师倾向于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作弊以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带来了教育质量的降低。作者将日本相扑运动员们为了取得更高的收入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放水的情况与此进行类比。然而我认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扑运动员们相当于进行了一种谈判(似乎不是科斯谈判),这种谈判可使二者的总收益增加,而我认为这种总收益增加并不带来任何负外部性。因为就算有一个人故意放水,他们也会尽量将比赛比的逼真,因而不会影响观众们观看比赛所能得到的享受,因而他们的谈判是一种实现资源配置有效的方式。而美国的教师通过帮助学生们作弊虽然为自己获得更多收入,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分数,但是这会导致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降低,对社会有一种负外部性,并且社会成本较大,因而我认为这种协助作弊行为时不能容忍的,而相扑运动员的作为是可以接受的。
本书中还涉及到为何毒品贩子喜欢与母亲住在一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作者,而这一点又令我想起一位英国某银行职员找出恐怖分子的方法:他通过分析恐怖分子(尤其是伊斯兰教恐怖分子)所通常具有的特征而从诸多银行客户中筛选出较小部分人数,而其中果然被调查出有极高的恐怖分子出现率。
如何消除犯罪一直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许多执政者的问题,增加警力的成本总是不低,而最终收效又常常并不明显,因而高科技设备已成为一种崛起的考虑。本书中作者提出的政府允许堕胎使得犯罪分子数目减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种方法恐怕只能在犯罪极为严重的带有“遗传性问题”的地区进行应用,而可能在一些犯罪率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并不很大收效。
总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并且也能够促进有一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在日后更多地应用一些已有知识,从更新的角度对现实进行观察与分析,哪怕他们将得出与被教授的理论相悖的结论,因为思想的分歧,才是经济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刘谦 2011013242
第三篇:魔鬼经济学 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当我还在诧异老师居然让我们这些初中毕业生写关于经济学书籍的读后感时,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读下去。原本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数字,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可以有这么有趣,而且和生活息息相关。
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在本书指出学过了经济学,复杂的经济问题都能化解成简单的问题,例如蝴蝶效应。
书中也提出了一个违背正常思维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书中援引了一个事例,2001年夏天,杰西,八岁的小男孩在彭萨科拉的沙滩被鲨鱼咬去右臂。媒体的过度关注导致了人们的恐惧,沙滩一下子冷清了起来。但是根据作者计算,2001年被鲨鱼咬死的人仅为4人。而随后的911事件死亡人数为3000多人。这样一算,人数远远超过几世纪以来死于鲨鱼之口的人数。
从某种角度来看,经济学是一门统计学,却又和统计学不太一样,因为它注重分析的是动机,也就是经济动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
所以,我们不必再去赞叹经济学家们对市场行情的准确判断,因为他们也总是在判断市场资金持有者的动机。
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经济学家在以色列一家日托班做了一个为期20周的实验。对来接孩子却迟到的家长处以3美元的罚款。
但是举措实施后,人数不减反增。
这其实是因为3美元的惩罚太低了,即使每天迟到,也只用缴纳仅为日托班费用1/6的罚金。可是又不能过高,如果是300美元一次又会引起家长的投诉。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平衡。这可以通过分析动机和统计数据得出结论。书中没有指出,但我自己算了一下。
首先家长的动机在于为了自己方便,而且还可以用仅仅3美元来消除道德的质疑(让孩子着急的等待)接着我们需要一些数据。根据书中数据:
日托班费用约:540美元
以色列人均收入:16020美元一年
首先,以色列是个贫富差距大的国家,能够养育孩子并送进日托班的家长一定是中薪收入以上,所以差不多是30000美元一年(参考数据中国的人均收入1100美元)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1个月2500美元,90美元换来的时间还是值的。
扣除一系列生活费用,他们每月还大概有130美元可以支配。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每月没有额外的支配还要从存款中扣除罚金。
也就是说要惩罚8美元一次。但是家长还是会偶尔偷懒。那么我们还得提高罚金。12美元一次。相当于日收入的10%。这样应该可以杜绝该类现象的发生。
因此,通过一套复杂、随机,并不断调整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动机方式,现代社会尽了最大努力来遏制犯罪。
如果学过美国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起因仅仅是一项2美分的不合理茶叶税。
正如开头所述学过了经济学,复杂的经济问题都能化解成简单的问题。
第四篇: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了<魔鬼经济学>一书,但一直没有时间认真品读.真正空闲下来之后,<魔鬼经济学>的续篇<超爆魔鬼经济学>却在不经意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确,仅凭这是比尔-盖茨新建的个人网站上重点推荐阅读的唯一一本书,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迫不及待的读完全书之后,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我对全书的感受: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可谓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经济学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 <超爆魔鬼经济学>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体会到了经济学除了貌似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外,竟然可以如此的精彩,竟然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思维中的很多缺陷,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独立思考和用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一.首先介绍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可分为序言和五个章节:
(1)在序言中,作者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话题:
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
话题二:电视提高了印度女性的人权平等意识。
话题三:从环境污染和危险性上看,马车的危害大大超过汽车。
话题四:鲨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致命。
序言以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奠定了全书的写作模式.即在每章开篇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或古怪的论断,乍看之下,似乎有违情理.随后,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作者就会给读者提供很多基础统计数据,使得作者先前提出的论断显得合情合理.通过四个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们:
一、不要完全相信一直在培养你常识的媒体;
二、在大部分问题上,统计学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主观臆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比较两种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而无法同时存在的事物时;
四、要学会发现事物的相互联系(印度妇女通过电视接触到了国外的自由思想)。
(2)第一章:这一章的题目很长,而且还颇具吸引力:“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问题和作者将要提出的超出常规的解决方法了.首先,认识了一个很牛的人--内森梅尔沃德.这个孩子被火山和地壳的各种神奇现象点燃后,14岁高中毕业,经过一阵子学习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3岁时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晃悠到剑桥去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圣海伦火山(位于华盛顿附近)爆发了,由于威力巨大,使得3000英里外的他的大学宿舍窗子上都有火山灰,于是这个家伙开始迷恋上了地球工程学,并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要玩转地球的种子。之后,虽然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微软当CEO,不过等到赚够了钱以后(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他终于退出微软,自己捣鼓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来。
于是,我了解到一个公司:由Nathan Myhrvold创办的名叫“高智发明”的公司。这个公司很牛,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牛老板,而且其成员个个是异想天开又
富于实践精神的。激光射蚊子、温控海洋阻止飓风形成、送人造卫星上天以及帮国家搞国防都不在话下。现在,这么个很牛的公司盯上了二十一世纪最牛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上。于是,才有了本章后面那些奇思妙想。
第一章起始,作者并未开门见山,而是爆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关心的反而是全球变冷问题。从这一信息入手,文章逐渐过渡到正轨。作者此时引用了一个经济学用语:外部效应(通过汽车防盗装置来解释)。原来,全球变暖的主因正是人们现代化生活中无意识产生的各种负外部效应所致:使用空调导致发电,发电需要燃煤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或是吃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肉导致该类动物被农场大规模放养,而其排泄物含有远大于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从这些并非危言耸听的例子出发,作者回顾了一下至今为止人们采取的或常识中应该要采取的,控制气候变暖的措施:少吃牛羊肉,每周拿一天时间不吃汉堡,使用太阳能发电,推动限时禁车法律发展,少开空调,通过高额税费来抑制消费和提供补偿(将征税所得在因环境变化而利益受损害的人们中间分配),以及杜绝碳排放„„但是,这些措施真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吗?前面出现的那个Nathan Myhrvold以及他的那帮子天才团队成员发现:
一、地球是个球,所以即使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碳排放,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
二、已经意识到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要求时底气不足;
三、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太阳能只有12%能顺利转换成电能,其它部分则再次以热能形式辐射,太阳能电池实际上加剧了全球变暖;
四、二氧化碳并非主要的温室气体,水蒸气才是!
五、想用征税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效应何其困难!;
六、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天天吃袋鼠肉,当然,也有科学家在试着把袋鼠体内的消化细菌移植到牛胃里„„总之,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认为:现在的环保工作太小、太迟,而且太乐观了,而且光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更糟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并非改善环境的方法,而是怎样用最少的成本赢得最好的未来。如果没有把握,人们一般都不愿为了应对未来问题而花费大量的钱财,尤其当这种未来问题发生的概率如此之低时。我们也可以静观其变。
面对这样的情形,最优的解法似乎是:找出一种既廉价又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全球变暖。作者的伏笔没有白埋,Myhrvold还真就从火山喷发里得到了启示:剧烈的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这些气体并非如同普通烟囱排放般只达到对流层,而是被高高冲到了同温层。在那里,二氧化硫如同一块裹住地表的毯子,有效防止阳关到达地面,从而降低了地球的温度。为了使这个抽象的原理具体化,作者引用了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上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引起地球降温0.5摄氏度的例子。Myhrvold突发奇思妙想:不如我们也来模仿火山,造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直通同温层,时不时送点二氧化硫上去怎样?老外和我们的差距正在于:他们竟然真的建立起模型开始有模有样地分析起这点子的可行性来。一分析吓一跳:如果真能实现此方案,总共只用投入2.5亿美元。这一数字同另一个叫阿尔戈尔的家伙提出的普及环保知识的方案相比,还少了5000万美元。而且这里的二氧化硫并不需要额外生产,而是直接引自全球各个大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看上去经济又实惠。
后来这个“管子问题”有了升级版,就是索性直接将排放二氧化硫的工厂烟囱加高,高到同温层,直接送二氧化硫——当然,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这么个高度肯定不是靠转头垒上去的了。高智公司试图使用一种特殊的管状热气球来送气。
最终,终极版本的解决方案被一个叫John Latham的人提出,他也是高智一员。这个方案叫“雾气腾腾的镜子”。说白了就是制造大量的云来反射太阳光,制造方法是通过装有涡轮机的玻璃纤维船从大洋上将飞沫直接弹射到天上„„这一招的成本比之前两个版本来得更低,也就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但是,用作者的话说,在经济学家看来,高智公司的这些想法反而更加可行,因为其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回馈比起传统方法来都更有优势。
本章里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介绍Nathan Myhrvold其人以及高智公司,最后描述了他们关于遏制气候变暖所提出的这几个奇思妙想。最终结果如何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似乎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还在努力中”。本章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讲述一个貌似无关的问题:医生不洗手的习惯问题。读完之后方知作者之苦心:医生本应是受到良好教育且深知不洗手就出诊的危害的,但习惯改不了,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尤其当这个习惯看上去并不直接危害到自身时)相当困难。这和环保一样,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大量负外部效应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失,所以要通过纠正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环保是不切实际难以达到目的的。这从侧面说明了高智公司那些方案的必要性。这一点也体现出经济学家看问题和环保人士的不同,经济学家不仅关注环境,更在乎合理的方案,当方案不当时,即使是有益于环境的措施仍然不予采纳。
读完第一章,感觉上了一堂环保大课,至少以后在高喊环保口号的时候我会先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将要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利于环保,节约用水、使用清洁能源、改变饮食或少开电灯„„哪些更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哪些只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科学迷信?
还学到的一点是:外国的学者通常是想到就说,说完就做。其实架个烟囱伸个管子到大气层顶上遮阳并非只有高智公司那帮人想过吧?也许你我也有过如此奇想,关键是我们的想法只是想法罢了,而外国的学者却真正开始动起手来实践。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现在要模拟建模也很方便了,以后有了想法一定要先做做模型,看结果如何,实在不行再放手不迟。
(3)第二章,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围绕恐怖袭击事件展开.本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因为出生时的意外事件而受到巨大的影响,无论这种意外事件涉及什么时间,地点,或者特定的事故.接着,作者以3岁的雄驹“机灵琼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和姓氏的首字母对一个人的成就的影响为例,说明了意外事件对人的巨大影响.接着,作者还发现,大多数的优秀足球运动员出生于1--3月,另一半则出现在其他月份.这是为什么呢?当你为了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作者给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因为青年运动赛事是按照年龄来组织的,而年龄的计算采用12月31日作为出生日的截止日期.这样一年,同一年龄的出生在1--3月份的男孩,就会比同一年龄的出生在10--12月的男孩大8--9个月,从而使得身体发育更好的他们会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出场机会.这种相对年龄效应,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接下来,作者介绍了一名急诊医学家克雷格-费德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使得急诊医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故事.另外,作者通过数据统计告诉我们,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和治理费用没有多大关系.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越多,治疗效果就会越理想的观念相左.在本章的最后,作者集中讨论了有关恐怖分子的话题.他首先告诉我们,恐怖分子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样,出身于贫困家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相反,一般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相对良好的教育.接着,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出色的银
行数据分析师霍斯利,如何打破常规思维,刻苦钻研,使得通过对用户的银行账户等其他重要变量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精确的确定可疑的恐怖分子成为可能的故事.(4)第三章.“难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作者一开始,便引用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报道:一个妇女在30分钟内受到凶手的连续袭击而致死.而附近的38位邻居却眼睁睁看着她被杀,无动于衷.由此引发了专家对“旁观者效应”的集中探讨,并成为多种畅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的经典案例.然后,作者通过深入论证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了电视的普及对一些城市的犯罪率产生明显影响的结论.再一次颠覆了我的常规思维.接着,作者以较长的篇幅,对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论证和数据分析,驳斥了行为经济学中的人类有利他主义倾向的假定.告诉人们:由于在实验中存在着选择性偏差,以及在认真观察环境下参与实验的人会“主动”的配合实验者,因此那些“标准的实验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很不靠谱的,所谓的利他主义行为也是一种纯粹的乐观想象.从而更加坚定的论证了传统经济学中利己主义假定的合理性.(5)第四章.“疫苗,安全带和飓风: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本章的内容主要是想说明两件事情,一件是非常著名的“非预期后果准则”,另一件是“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的.”一开始,作者告诉我们,19世纪40年代著名的匈牙利医生塞梅尔维斯,通过制定一个非常简单的命令,即所有医生和学生,作完尸体解剖手术后必须洗手,使得困扰医学界很长时间的产褥热病得到有效遏制的故事.接着,通过对<劳动法>也会损害劳动者,从捕鲸到石油开采,疫苗的使用,安全带及儿童安全座椅的问题的讨论,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的.相信市场,相信人们从收益-成本比较出发而做出的选择更加有力,是本章的重点.(6)第五章.“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命题.然而,作者要说的主题却是劳动力市场如何运行,以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有用性.首先,作者引入了一个非常敏感问题:女人的收入通常比男人低.并通过分析表明,大多数女人的收入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存在社会歧视的缘故,而是因为她们追求高薪的愿望不够强烈.然后,作者对卖淫行为,以及街头妓女的服务价格越来越低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了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讨论.在我看来,作者对卖淫行为进行分析是有深意的.体现了作者温馨的人文情怀.作者认为,经济学不应该成为一个曲高和寡,束之高阁的学科,而应该是关于一切社会生活和一切人的学问.二.书中的经典论点摘录:
1.一个实施起来繁琐复杂,成本高昂的项目,最终会走向失败.2.当一个无关紧要的谎言不会造成任何损失时,我们就要考虑到上述结论可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失实成分.3.面对亟待解决的某个具体问题,如果以我们现有的条件无法给出方案,世人就会很容易的据此认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但历史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4.历史上所有的进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5.只要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提得恰当,再加上可靠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释人类行为.6.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人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因此,找出一个参照对象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这时,较好的切入点便是考察一般个体的行为特征.以这种方式进行研究,我们就能避免将思维过程根植于例外或反常情况,相反,而是以常理为基础进行考察.7.如果你能理解中小学教师或相扑选手作弊背后的动机,那么你也可以弄清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委了.8.大多数事情都属于以下两类中的一种:你一直认为你了解但实际不然的事,你从不知道你原本想了解但实际想弄清的事.9.我们通常所谓的天资特质被严重夸大了.几乎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取得优秀成绩的任何人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追求,就能成功.10.刻意自觉的练习要具备3个关键要素:设定具体目标;立即获得反馈;既要专心提高技能,又要关注结果.11.在某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人,并不是在小时候就显示出极富天分的那些人.12.恐怖主义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效应,这是因为除了受害者,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之而遭受损失(付出成本).13.科研需要执著的付出.14.医术更高的医生治疗的病人,其死亡率甚至更高.15.大家普遍认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越多,治疗效果就会越理想.而事实却与日下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相左,这值得深思.16.大多数的给与行为,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是不纯的利他主义或温情式利他主义.17.数千年来,出于好意实施的法律,总会产生有违初衷的结果.三.个人的思考:
毫无疑问,<超爆魔鬼经济学>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严谨而科学的写作态度,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不走寻常路”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改变了我们一贯所遵守的,利用传统知识和道德准则来分析问题的固定模式.并通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原来经济学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下面几点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1)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中国的大学生,由于特定的教育体制,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缺乏.很多学生只会背诵课本上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极度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而这一点正是科研上的大忌.要想在科研上做出突破前人的成果,在学术上做出一定的成就,我们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2)“不走寻常路”.即以打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的方式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固定模式,在解决人类遭遇的诸如温室效应,飓风等问题时,遇到了不可跨越的障碍.这时,我们必须放开视野,努力尝试各种非常规的,不寻常的方式,去解决问题.3)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毫无疑问,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平易近人,并且幽默风趣的.但作者对待经济学科的态度,却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几乎文中提到的每个案例,得到的每个结论,都是作者在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之后得到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我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恪守的原则.4)学会利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除了供需法则,可能就是成本--收益法则了.人们在即将开始任何行为时,都会衡量该行为的收益和成本.如果一项计划的成本太大,而且过程繁琐复杂,那么
它就肯定无法得到实施.因此,作为一名经济学学子,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寻找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第五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三块钱的东西卖三百块,你说他是骗子,三块钱的东西买三百块,再开张发票,那就是商业。
这世界有三种荒言最可恶,广告,广告以及广告。
如果牙膏的目标是没有蛀牙,他就应该白送给你用。
物有所值就是那些不用广告的东西,大米五毛钱一碗,猪肉五块钱一斤。
市场经济就是掩耳盗铃,卖价一百块的东西,你明明知道它只值一块钱,还是要买。
全国牙防组织,中华营养学会都是些什么单位?有几个人?
骗中国人最简单了,在地上捡泡狗屎,只要你敢说它是用美国技术弄出来的,再给它起个洋名,保准卖个好价钱。
“阿梳达带卡”是什么?一种化妆品,这个词什么意思?没意思。
这世界骗来骗去的,骗子都被骗子骗了。
中国的股评家都是好人啊,拿着庄家的工资冒充散户的亲戚。
骗人不是罪恶,骗不成才是。
——《伊甸樱桃》
随着老潘频频在各大媒体露面,出席各种大型活动,写博客,拍电影,可说是新时代的另类商人,大众不得其解,只以为是老人家没事干爱凑热闹。实际呢?
soho的房子越卖越好,越卖越贵,以为是什么新设计理念或者是什么地点之类的因素,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广告。
老潘之所以成为“文化商人”,目的,只有一个,卖房子,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广告。不需要请什么明星大腕,不需要去争那些指标,只需露面,让消费者们记住他潘石屹,以及,soho现代城。
普洱茶在经过一阵肆虐后,开始归于平静,当然,东山崛起,不是不可能。很长时间没弄明白,做了那么多年的云南人,自然知道普洱的名贵,可是,也不至在短短几年之内,由几十块,变成几万块。知名度之高,之远,是从未预见的。
03年,云南出了一件事,从茶马古道开始,组织了一批规模不小的马帮,托着普洱茶,一路走到北京,走了三个月,死了很多马,也算是历经艰辛,为什么这么做?弘扬文化没错,让云南打造知名度没错,最主要的却是商家看到了普洱的商机,借此炒作,一时间风起云涌,人们纷纷跳水,往里砸钱,想乘机大赚一笔,最终演变成为价格战。
某天吃饭时,小餐馆的老板说,期货交易就是只看见价格,看不见实物。股票跌了,还能再涨,茶价跌了,大批的货物堆积在阴暗的仓库,何时能见阳光。人们就在这样的盲从中将价格推到浪尖,去过勐海,也去过思茅,茶场的老板说,其实,普洱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即使是出厂价也如此。卖到外地,甚至出口,这其中的差价,早就被大鱼吃进,而小虾只能随波逐流,随着政府颁布收取印花税,一夜之间,俨然是93年海南泡沫经济崩塌的场面。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目的就是宣传,变相说来,是大众能够消费的商品,消费不起的,打广告有用吗?国际名牌不需要打广告,垄断行业,一样不需要,没见过蔗糖的广告,没有见过食盐的广告,没有竞争,广告也就失去价值,同样,没有消费能力,再好的创意也是对牛弹琴。
坐在去往南宁的火车上,遇到两个韩国人,一路聊了起来。
在首尔,大多数人是不买房子的,因为买不起,有钱都买车,那比较实际,且,租来的房子,只要有家人,又温馨,与自己买的有多大差别?
土地是有限的,房价上涨是必然的。可是,在大多数人买不起的情况下,房价涨到天上,对生活在底层的人,会有多大影响?消费力不足,只是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犹如空中楼阁,可高,也可低,到达一定的承受度,就是爆炸的气球。
租与买?所有权是最大的区别。而自古的观念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很多时候,定向思考,成为了我们的方式,足以左右人的一生,意识形态,环境风俗,固有的沉积,限制新的事物诞生,当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也许,换角度,会带领我们走上崭新的人生。
这是我读完史帝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的感受,05年的畅销书,却在这时才看,虽是迟,但,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