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终极典藏版)
散文阅读学案;第一节概述;
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
散文阅读学案
第一节 概述
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试能力与层级:1-2分析综合,C级;3-5鉴赏评价,D级;6-8探究,F级。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一)、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选料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乡土情结》。
2、对历史人物的抒写。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3、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
4、对人类生存状态(或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快乐的死亡》。
5、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如《天地有大美》。
6、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五、考试命题类型
1、作用分析题
2、原因概括题
3、体会含意题
4、鉴赏表达特色题
5、探究题
六、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
七、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
八、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九、答题关注点
1、文本内容
2、行文结构
3、专业术语(所学知识)
第二节 题型分析
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浙江卷)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 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
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分析句子的写法主要从句子的内容、手法(修辞)和语言的风格方面考虑。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表达效果和在文段(行文)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例2:(10年高考全国卷二)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淘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答案: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 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 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浙江卷)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解析: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是为下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铺垫。答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例2:(10年高考全国卷二)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 3
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
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
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 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
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 人,景 情,事 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三)、人称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特点: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作用: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文章在第二、九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其余各段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内容方面,不同的人称便于叙事和抒情;表达效果及阅读心理方面,使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人称作用题【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标题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北京卷)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答案: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愁,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多是行文线索。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表达主旨
方面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情感。
例2:(10年高考湖南卷)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答案: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例3:(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案: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散文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例1:(07年高考广东卷)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景物描写作用题总结【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D、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例1:(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案: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
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在文章第1、2段中,作者说煤油灯“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那段时光”即作者无比留念的童年时光。今天,煤油灯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它,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例2:《5·3》P281《家家有明月清风》第1题: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文章开篇写“我”在台北近郊登山,见山腰有人“奉水”,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②文中“我”回忆童年时路口或偏僻的荒村常见“奉茶”,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有人与之间的关怀,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土地真正的关怀付出。而至山顶时,见人“奉茶”,更让“我”进一步思考奉献着的内心。
③结尾写下山时“我”想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的人,表明“我”愿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呼应开篇,卒章显志。
解析:“奉茶”二字多次提到,“分别”二字表明它的多义性,答题要注意这一点。文中有五六处提到“奉茶”,实际上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现在眼前所见的“奉茶”,第二类是回忆中曾经见到的“奉茶”,第三类是指升华人生层面的“奉茶”。
写作内容作用题【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等。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二、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例1:(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例1:(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 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封禅。(或: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答题指导 要理解第3段的这句话,需要认真阅读相关联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主要承上,要从1、2段中找出答案,只要抓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例2:(2009年高考江苏卷)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 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解析:从上文看,文章谈到了都江堰与“上善若水”思想的某种契合,谈到了作者作出评价的直接依据(第3段);从下文看,第4、5段,倒数第2段从不同方面解释了作者评价的原因。筛选并整合这些信息,答案就出来了。
原因概括题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
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8年全国卷Ⅰ)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2008年重庆)②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2009年广东)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总结:
原因概括题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
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三、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例1:(10年高考江西卷)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答案: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
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
3、屈原殉国之处。(任选两点)
解析:“汨罗江”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第二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第五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 8
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第十五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上就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
例2:(10年高考全国卷一)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案:(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解析:第1题结合上段“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一句,可见当时它对一个普通家庭的重要性;而祖孙牵系,灯下苦读的温馨画面,更是作者倍感珍惜的精神财富。第2题“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作者独对万家灯火,怅然若失;而今万灯闪亮,但却“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例3:(10年高考天津卷)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那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5分)
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坐着人生基础(4)故乡是坐着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解析:本文先是通过对故乡物与人的回忆,写出了故乡对作者人生与创作的影响,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又在结尾处将童年时把故乡当做世界,与成年后,世界只是一个北极村,用“回过头来一想”贯联在一起,旨在重申主题。分析概括时,要从故乡与作者的相互关系出发。
体会含意题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总结: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
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
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
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
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
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
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例1:(10年高考天津卷)概括说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分)
答案: 生命短暂,生命力强; 拟人。
解析:第2段用拟人手法写了植物两个方面:一为在短暂夏季的疯长与经霜后的迅速凋落,一为衰亡了的植物转年春天的勃勃生机。概括时,要注意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以及给予作者的感受。
例2:(10年高考上海卷)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第9段内容上的特点是眼前实景和对青春岁月的遥想相结合,这种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叠现就是我们艺术鉴赏时所说的虚实结合。当然此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如果另选角度,比如人物塑造手法方面去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3:(07年高考浙江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答案: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应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考虑,先说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现实和想象构成对比,“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属夸张,叠字的使用更加明显了。解答此题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达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全面的概括。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
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表达特色作用题【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
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描写(人物刻画方法)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
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文反作、叠词等。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语言特色:
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
(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
五、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
2、内容思路题
3、情感变化题
例1:(10年高考江西卷)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案: 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这些表情感的词均能在文中找到。
例2:(10年高考湖南卷)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 12
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文中具体写到两次观荷,其中“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一句话富含深意,“我”经过多次思索,思绪发生了变化。那么,具体有哪些变化呢?只要从文中细心寻找,不难发现。难点在于概括出“我”的心路历程:不解——思索——感悟——升华。
例3:(09年高考重庆卷)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解析:答案区间在第3、4段,解题时,一对文章把握进而对照题干要求加以筛选,二对符合题意信息进行整合。
例4 :(09年高考重庆卷)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解析:“作者的思路”就是对整篇文章结构的一种设计和安排。解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最后按要求整理归纳各部分中心词语即可理清思路。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议论文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轮(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轮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
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六、探究题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例1 :(09年高考重庆卷)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答案:(1)、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作者的观点极富警示性和哲理性,它启示我们做人要追求最高尚的境界。解析:答题区间在文章各段议论抒情部分,分析时要紧扣此部分内容,评价时要分析其意义、价值。例2 :(07年广东重庆卷)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意蕴的人文精神。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泥泞”是一种自然的东西,它代表着一种“苦难和屈辱”,既然如此,人们当然不必人为制造;但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泥泞”的作用,比如带给人“磨砺和锻炼” “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等,抓住文章的这些内容便可以较为全面地作答此题。
例3 :(10年高考浙江卷)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4分)答案: 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弟弟的经历”写出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和感悟。
例4 :(10年高考北京卷)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一: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我在高中住宿时经历过。起初离家住进学校宿舍,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最惬意的是再也不用忍受父亲唠叨我多学习少上网,母亲唠叨我少跟异性同学交往。吃不吃早饭,加不加件衣服,看多长时间课外书??统统自己做主,我肆意享受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
快。可是当自己用凉水洗衣服时,当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时,当不小心冻得感冒时??我最初的惬意渐渐消散了代之以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他们既要起早摸黑地为我的衣、食、学、行操劳,又要为防止我“学坏”而时时警惕,还要忍受我的种种不满。他们活得很辛苦,却毫无怨言。高中的住宿生活拉开了我与父亲的时空距离,却拉近了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我把他们深情地装在心里,用勤学和温顺回报他们,使一家人更亲密更幸福。
答案二: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在许多文学作品里出现过。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浸透着季羡林式的距离体验,相知的友情可以“藐视”时空距离的无情阻隔,心灵的高度契合消解了时空距离存在的意义。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两颗心碰撞在一起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距离的悲壮颂歌。当痴情的梁山伯因为与祝英台的时空距离忧郁而终时,勇敢的祝英台毅然用死亡去弥合这生死的距离,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烈女形象。文学作品中,遥远而无情的时空距离彰显了美丽的心灵距离,人的美好情感在时空距离中得到了净化甚至神圣化。文学作品中的“远”与“近”的距离体验,使我们窥见了人心的高贵。
解析:先解释季羡林这句话的意思,由“远在天边”和“时间愈远”可知,这句里的“远”指时空的遥远;从前文“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和后文“我的祖国??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可知,“近”指心理上的思念。整合此句即对季羡林对距离的体验。解答第二问的阅读延伸题时,举例尽量找与提问句内涵相同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再阐释出该例如何体现这种距离体验。
例5:(2009年高考江苏卷)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答案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本文实际表明,都江堰是上善之作,因为修建者、维护者是上善之人,作者借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学习先贤,与自然和谐共处。
命题特色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二篇: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 树立主题意识 2. 树立整体意识 3. 树立思路意识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 树立“赋分”意识 2. 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
3. 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4.树立“整体”意识
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
四、散文的命题思路
1、选文:情感丰富、形象鲜明、地域特点
2、命题:朴实大方、题型经典;题干清晰、提问明确;角度多样、答案开放;鉴赏增加、赋分较重
五、熟悉出题类型
1、“作用”题
近年常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形式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1)修辞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分析,表现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效果。
§知识积累: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②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③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⑤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⑥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⑦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⑧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便于领会主题。(2)表达方式作用题
§题型设置: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知识积累: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①记叙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顺叙: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②议论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③说明(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 :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④描写 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⑤抒情 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3)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
①悬念: 引起读者对事情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
②照应: 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③伏笔: 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处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④渲染: 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⑤象征: 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⑥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⑦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⑧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⑨铺垫: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⑩虚实结合: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4)重点句段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解题思路: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就问而答,如没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
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5)人称变化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解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鉴赏散文作品形象——直指形象(特征)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文中刻画的某某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3、评价散文思想情感——直指情感(主旨)
作者借„„表达了/寄托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 ①本文有哪些“情语”
②本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有何特点?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4、品味散文语言特色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①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③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5、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⑥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第三篇:高考必备散文阅读-技巧语言含解析
考点强化训练二 散文阅读——技巧语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泉水与垂杨 张 炜
①如果从高处俯瞰,会发现这样一座城市:北面是一条大河,南面是起伏的山岭,它们中间是绿色掩映下的一座城郭。河是黄河,中国最有名的一条大河,行至济南愈加开阔,坦荡向东,高堤内外尽是蓬蓬草木。山岭为泰山山脉东端,覆满了密集的松树,有著名的四门塔、灵岩寺、千佛山、五峰山、龙洞等佛教圣地。
②济南将始终和刘鹗的名句连在一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八个字给人以无限想象,说的是水和树,是人类得以舒适居住的最重要的象征和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有水有树,那肯定就是生活之佳所。
③来济南之前,曾想象过这样的春天:一些人无忧无虑地在泉边柳下晒着太阳,或散步或安坐,脸上尽是满足和幸福的神色。煮茶之水来自名泉,烧茶之柴取自南山,明湖有跳鱼,佛山有倒影,市民从容又欣欣。这样的描绘当然包括了预期,当然是外地人用神思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一种补充。
④来到济南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春末夏初时节。尚未安顿下来,即风尘仆仆赶往大明湖。果然是大水涟涟,碧荷无边,杨柳轻拂,游人闲适。最让人感到亲切的是泥沙质湖岸,自然洁净,水鸟拦路。这令东部人想起了海,让西部人沾上了湿。一座多泉之城,名泉竟达七十二处;其实小泉无限,尽在市民家中院里,从青石缝隙中流淌不息,习以为常。记得当年从大明湖离开,穿小巷抄近路,踏进阴阴的胡同,一脚踩上的就常常是润湿的石块,有人告诉:下面压了泉。
⑤而后又去龙洞山,看见了出乎意料的北方大绿:无边的山地全被绿色植被所遮掩,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裸石和山土。怀抱粗的大银杏树、长达十丈的攀崖葛藤,让人触目叹息。正是秋天,径湿苔滑,野果盈怀,采不胜采。耳听的全是野鸡啼山猫号,一仰头必有大鹰高翔。守山人比比画画说山里有狼,有银狐和豹猫之类。最难忘一只猫头鹰大白天蹲在路边,让人抚了三下光滑的额头才怏怏而去。
⑥由于济南以前曾有德意志人染指,所以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车站广场钟楼。这座钟楼与另外几处历史更久的大教堂一起,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于对比中调剂了人的口味。苍苍石色和高耸的尖顶,记录了异国人的智慧和美。这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见证了国势羸弱而不是开放;但它的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还无一例外地同样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⑦看过了自然与建筑再听戏曲,听当地最为盛行的吕剧、说书和泰山皮影。湖边说书人使用的济南老腔,厚味苍老,直连古韵,听得人颈直眼呆。泰山皮影则有专门的传人,属于视听大宴,特别入耳入心的是老艺人略显沙哑的泰山莱芜调,说英雄神仙和妖魔鬼怪,如同畅饮地方醇酒。与这一切特别匹配的就是泉水和垂杨。⑧这种初始印象既是确切的又是新鲜的,它一直会留在心中作为一个对比,并作为一个记忆告诉未来:这就是济南。
⑨近三十年弹指而过。如今济南高楼林立,垂杨尚可寻,名泉迹犹在。钟楼渺无踪,皮影留泰安。仁者爱人,不爱人就会杀树。三十年来,爱树的济南人顽强地护住了湖边垂杨,虽不再“户户”;力促干涸的泉水重新喷涌,虽不再“家家”。这就是一座城市演变的历史,这就是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
⑩如果仍然给梦想留下了空间,那么这个空间里最触目的仍然也还是那两个老词:泉水——垂杨。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第②段引用刘鹗的名句来点题,揭示了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自然风貌,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第③段写想象中的济南,主要目的是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跌宕之美。
C.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如第⑤段中描写猫头鹰“怏怏而去”的情态就从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注意了详略的取舍,虚实的处理,尤其注意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E.本文围绕“泉水与垂杨”从多方面选取材料,丰富了文章内容,但第⑥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游离了主题。
答案:AD 解析:B项,主要目的是突出了济南的泉水与垂杨的名声之大。C项,“对自然的破坏”理解错误。E项,“游离了主题”理解有误。第⑥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意在表现这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
2.文章中间部分用大量篇幅描写对济南的初始印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答:
答案:①突出济南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自然美景,表达对济南作为生活之佳所的由衷喜爱。②与下文如今不再“家家”不再“户户”的情景形成对照,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为引出对现代工业化的思考作铺垫。
3.(考点题)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谈谈你对第⑧段中“这就是济南”一句的理解。
答:
答案:“这就是”突出了对济南美好、鲜明的初始印象,充满了赞美之情。并以此告诫我们在未来济南的现代工业化中保持这种美。解析:应把握住“这就是”三个字,指出“这”指代的内容,然后联系主旨作答即可。(2)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答:
答案:用假设复句,再次强调泉水、垂杨寄托着人们的生活梦想,进一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同时,在篇末点题,照应前文,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可以从结构及与主旨的关系等角度考虑。4.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的关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既要重视城市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又要重视城市自然美景的保护。济南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住了垂杨、泉水代表的自然环境,留住了人们的美好期待。现实生活中,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那是不足取的。
解析: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但要注意联系文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
张抗抗
“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
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
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
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 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若是从这一座砖墙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
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顶开了巨大的冰盖,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
后记:
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记住。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中第1自然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
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
C.石林主要是在高原隆升,冰川融水的刨蚀、浸蚀、拔蚀和冲蚀等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恩赐的珍宝。D.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巍然高耸的形象特征。
E.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
答案:BC 解析:A项,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好奇和憧憬”。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6.(考点题)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以阿斯哈图为线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好处是线索分明、逻辑清晰;②以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好处是主题集中,连贯晓畅;③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好处是由表及里,既得其形,亦得其神。
解析: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首先,找到作品的写作对象和线索。本文以阿斯哈图为中心,写了其命名、地理位置、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了问答对话,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从第1~7自然段开头第一句均是问句看出。最后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
7.根据作品,简要概述阿斯哈图的特征。
答:
答案:①“冰川石林”独一无二,宏伟磅礴,极具尊严;②山峰颜色变幻莫测,斑驳沉着;③形状特征,如同史前古城堡;④历史沧桑,如石砌史书。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概括每一段的中心主旨,同时进行整合。如从第2、3自然段可得出“冰川石林”独一无
二、宏伟磅礴的特征;从第4自然段可总结出山峰颜色变幻莫测,斑驳沉着的特征;第5自然段主要概述其如同史前古城堡的形状特征;第6、7自然段可提炼出其历史沧桑的特征。
8.从内容上看,删去尾段后记部分,作品更显简洁,作者为什么还要增加尾段后记部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以“石砌史书”照应标题,同时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②情感表现上,强调“抚摸,然后,记住”,再次强调阿斯哈图给人的震撼,升华情感;③思想内容上,纠正“对草原的肤浅认识”,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凸显作品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回答本题,可从作品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上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此类题目,答案需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第四篇:2011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方法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纵观09年高考试卷考查到散文的试卷有:全国卷1、2、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上海卷、广东卷,共12套,可见,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① 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② 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③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第五篇: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三、散文分类
1、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四.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四、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1)命题: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
(2)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3)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五、散文答题技巧 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 第一,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
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
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
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
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一)、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
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二)、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三)、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 人,景 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第二,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第三,标题作用题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第四,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第五,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等。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二.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原因概括题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
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8年全国卷Ⅰ)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2008年重庆)
②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2009年广东)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总结:
原因概括题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3.规范答题模式
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三.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体会含意题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总结: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
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
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
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
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表达特色作用题【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描写(人物刻画方法)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作用: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象征(托物言志,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语言特色:
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
(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五.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
2、内容思路题
3、情感变化题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议论文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轮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六.探究题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