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导学案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大意。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共同解决。
一、基础知识
(一)读准字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
(二)解释词语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解释加点字。管夷吾举于士 必先苦其心志行 ..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入则无法将拂士。..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三)认识作者
孟子,名,字,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人称“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 》《 》《 》。
一、资料助读
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它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属于语录体。《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笔带锋芒,论辨技巧高明。
3、逆境中崛起的格言和故事补充:(1)格言: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拜伦《唐璜》)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朱光潜《谈美书简》)
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马克思《致路·库格曼》)(2)事例
华罗庚逆境成才:华罗庚二十岁时得了伤寒病,卧床半年病愈后,左腿致残。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自学数学,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震动了数学界。后来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辍劳苦继续研究数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一位美国学者在给他的信中说:“您向大家证明了,好的学者即使在最恶劣的逆境中,仍然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您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和稳定环境中的人们只能感到羞愧。”
海伦·凯勒与命运搏斗:海伦·凯勒诞生在美国南部的一座小镇。一岁半时,她不幸染病,致使眼瞎耳聋,陷入了茫茫的黑夜之中。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心中燃起了反抗命运的火焰。她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用手摸着老师的嘴唇和喉咙发声动作,就这样,她学会了发音,学会了用盲文写字作文,并勇敢地考入普通中学。后来又奇迹般地考入美国第一流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以惊人的毅力学完了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等课程,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教育家。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三、课文阅读指导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完成课课练课文感知部分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中获得启迪。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学习过程:
一、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译读课文
(一)朗读展示
注意文章的停顿: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读一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翻译展示
1、小组内交流翻译成果
2、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二、归纳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小组合作学习)
(一)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
(三)一词多义
(四)古今异义词
(五)特殊文言文句式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深入文本。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举了六个人的经历,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这六个人的经历中可以得到什么共同的道理?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
(五)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是:,客观条件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六)文章得出的结论是:。
三、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这篇议论文通过
、论证方法论证了
的中心论点。告诉我们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练习案
要求: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为选做题 必做题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3)无法家拂士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选做题(在下面的第6题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题来作答。)
5、讨论题
A.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对此,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能举例最好),B.有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什么“忧患”来让我锻炼,所以我成不了才也应该。你的看法呢?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二、复习过程:
1.背诵、默写课文。(组长过关,检查,教师抽查)
2.小组合作,列出重点字词,并熟练掌握其音义。(各小组相互抽查、展示)3.自主完成第四题,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第五、六题,自测第七题
三、知识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 空乏(kōng)曾益(zēng)行拂乱(fú)
3、通假字
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读bi,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文章思路
列举六个名人史实,阐述人要在困境中成才的道理;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个人(正面)国家(反面)}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层层推理,论证严密。
5、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四、巩固提升:
1、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字,是孔子之后的 宗师,被推尊为。《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 和 的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入则无法家拂士 ..百里xī
空乏
曾益其所不能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所以动心忍性
④人恒过
⑤而后作
...⑥征于色
⑦管夷吾举于士
⑧百里奚举于市 ....⑨入则无法家拂士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行拂乱其所为。
五、回顾全文,根据题意作答:
1.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材是在 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番磨练,即文中所说
这便是造就人材的 条件。造就人材的主观条件是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翻译为
行为上要
,翻译为
经受磨难的目的句是
,翻译为
3.文章从反面论述死于忧患的句子是
译文是
4.成语“居安思危”和课文的论点“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论点的翻译为
5.文章运用了
、和
三种论证方法。
6、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7.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从文中找出例句,具体分析)
六、拓展提升:
1.全文列举了哪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请你分别举出两例逆境成材的具体事例和名言警句。(文中出现的除外)
七、中考链接:(2011题)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导学案
教学过程
我学习我快乐
学习目标:
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 记住重点词义(见自学指导) 知道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自学指导
指导一:利用注释及推测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探究交流,翻译第一,第二段。小组选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
(补充注释: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乱:使„„颠倒错乱;不能,不具备的才能。)重点词:发
举
于;
降
是人
行
拂
所以
曾
指导二:用自学指导一的方法翻译第三,第四段。小组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
重点词:恒
过
困
衡
作
喻 入
拂
出;
知
于 指导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运用的论证方法有。我口述我心 能力提升
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我的收获 达标检测 1.解释划线词
舜发 于 举于海 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征于色 而后喻 2.翻译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原文填空。
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要有 和。
4.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 记住重点词义(见自学指导) 知道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重点:
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 记住重点词义 自学指导
指导一:利用注释及推测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探究交流,翻译第一,第二段。小组选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重点词:发
举
于;
降
是人
行
拂
所以
曾
指导二:用自学指导一的方法翻译第三,第四段。小组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
重点词:恒
过
困
衡
作
喻 入
拂
出;
知
于 指导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012年3月13日
《生于忧患
第四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
(6)市:市井之中(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内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室 市井,集市。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衡于患 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 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辅弼。
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 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 列举这些人物
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13.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第五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 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 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 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 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 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 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可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风气。再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 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 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 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此看来,自古英雄不都是多磨砺的吗?周文王坐牢成《周易》,孔子仕途失意作《春秋》,屈原流放时创《离骚》,左丘失明后着《国语》,韩非子囚秦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完《史记》。纵观千古,有几个伟人又不是“苦命人”?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只听得孟子喃喃自语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