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届古诗鉴赏试题11题(含答案)
2018届古诗鉴赏试题汇编11题(含答案)
【前言】1.近两年高考卷一直考诗,没有考词、曲,所以各地模拟题也是选择诗,但词曲在备考时也要适当涉及,正所谓:有备无患。2.客观题一般考对诗歌的基本理解和鉴赏,主观题一般考思想感情。3.这里的最后一首诗歌考的很有意思,结合了课内来考,2015年全国I卷也考过,所以,值得关注这一点。4.古诗鉴赏其实也是“非连续性文本”,注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文本,请关注注释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送江水曹①还远馆谢朓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注】①水曹:官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E.这首诗叙述了好友江水曹在馆舍送别诗人的情景,末尾一句直抒胸臆,主客双方在“何由尽离席”的感慨之中分别,情感表达充分而强烈。15.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15.诗的领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苏秀道中①(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期末语文试卷)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2017届张家口一中高三周考语文试卷)水村闲望(宋)俞紫芝①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16.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017届湖南怀化市高三期中语文试卷)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李白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17.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C.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18.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2017届湖北荆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017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高考模拟语文卷)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2017届陕西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卷)木棉花歌陈恭尹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1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18.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2017届广西省陆川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2018届全国各地优秀古诗鉴赏试题11篇参考答案
一、14.DE(D“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不恰当,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E“好友江水曹在馆舍送别诗人”分析错误,是诗人送别江水曹。)15.①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③年华易逝的伤感。④对生活无可奈何的感喟。(答出1点并结合诗句得2分,答出3个要点给6分。)
二、14.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 分)(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15.①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2分)②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2分)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2分)
三、19.B E20.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19.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四、14.B15.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4.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五、15.B16.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15.试题分析:B项,两首诗所用手法不同。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具体地说,俞诗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王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六、17.AE。18.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七、17.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18.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17.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八、16.CB17.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16.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17.(5分)CD(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18.(6分)评分要点:①外在形态:木棉树高大,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3分)。②内在气质:木棉大气沉稳,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浓须大面”“壮气高冠”这是写人,可见是把木棉花当做人来写,赋予木棉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D项,“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到近”,比如“千树万树朱花开”应是远观,下面逐步推进。
十、17.AB.B 2分A 3分18.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任答3点,每点2分)17.分析: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十一、17.C.E。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第二篇:2018届高三古诗鉴赏试题24道题(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诗鉴赏试题
高三语文备课组
吴国秀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3.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5.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6.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8.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1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1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3.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4.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16.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19.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20.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十一、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2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C.作者在描绘富庶、宁静的江阴城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颔联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比手法。
22.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
十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木棉花歌
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2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24.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2018届古诗鉴赏试题参考答案
一、1.CE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2.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二、3.AB.B 2分A 3分
分析: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4.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任答3点,每点2分)
三、5.B E 6.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四、7.B 8.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五、9.D C 10.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六、11.AE。12.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七、13.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14.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八、15.CB 16.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十、19.B 20.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
.试题分析:B项,两首诗所用手法不同。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具体地说,俞诗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王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十一、21.D 22.①颈联调侃友人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抚琴不在乎琴音,因为心思在去做官这件事上。(2分)②尾联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1分),调侃友人迫于生计为了钱才去做官,说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2分)正因为是知己至交,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更显情真意切。(2分).试题分析:D项,不是对比手法,而是反衬。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入夜的江阴城寂静安谧,以动衬静,江鸟的鸣叫更显喧闹,打破了晚上的宁静,用鸟鸣声反衬,更显夜之静谧。颔联描写江阴的风土人情,再次证明唐朝时候江阴是个滨海邻江的小城。海鱼朝满市,只简单五个字就把江阴早晨热闹、繁华、世俗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仿佛能够看到那人头簇拥、喧嚣热闹的早市,能看其景,能闻其声。这一句是写闹的,下一句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诗人虽只选取了一闹一静的两个典型场景来描写江阴,却足以突出江阴的滨海邻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繁华、美丽、宁静的江南小城的特点。
十二、23.(5分)CD(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24.(6分)评分要点:①外在形态:木棉树高大,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3分)。②内在气质:木棉大气沉稳,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浓须大面”“壮气高冠”这是写人,可见是把木棉花当做人来写,赋予木棉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D项,“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到近”,比如“千树万树朱花开”应是远观,下面逐步推进。
第三篇: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
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选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B.“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D.结尾句,苏轼难以从悲哀中超脱,遂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B.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C.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D.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
写景结合用典,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4.选出对李清照《声声慢》鉴赏错误一项:
A.从“寻寻觅觅”开始,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B.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菊花凋零满地,早已无花可摘了。以哀景来写哀情,何等荒败,何等凄凉。
C.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D.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
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
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第四篇:美术鉴赏题(含答案)
1.下列四件雕塑作品,自左至右,图一、二为潘鹤《拓荒牛》、《艰苦岁月》,图三、四为韩美林《天使之手》、《母与子》,对这四件作品评价正确的选项是()①这四件雕塑作品都是纪念性雕塑
②图三为现代雕塑,是韩美林围绕“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感人事迹而创作的,是没有主题的装饰性雕塑
③图二《艰苦岁月》反映革命战争年月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④图一拓荒牛形象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象征,拓荒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应具有的精神。该雕塑粗犷雄伟,重心在前,是刚毅和力量的象征。⑤图四表现母爱的温馨,人物塑造夸张,为抽象艺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⑤
D.③④
2.李可染的《鲁迅故乡绍兴城》把绍兴城跃然纸上,令观者无论在何地都可以享用绍兴的美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李可染,我国清代著名画家,以大写意山水闻名于世
B.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引进到中国画,使之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的造型意象之中,创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C.采用高远法,将绍兴城画得极富生气
D.画面有虚有实,帆船点缀,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绍兴城的美丽缩影,作为风景画,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江南的风情万种
3.倪瓒著名作品《六君子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画是汉代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体现
B倪瓒好画墨竹,有人指责他画的竹似麻,似芦,他自解:“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这无异宣告了文人绘画的宗旨
C《六君子图》将诗情画意融入画中,使绘画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寄托了画家希望的理想世界:出人头地,功成名就 D该画构图为深远法
4.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以非文本的形式记录着时代变迁,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喇叭裤 ②马褂 ③中山装 ④吊带裙 ⑤汉服 ⑥列宁装 A、②①④⑥⑤③ B、④⑤⑥②④① C ②④①⑤③⑥ D⑤②③⑥①④
5.东晋时期顾恺之曾被时人称为“文绝、画绝、痴绝”,其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下列和他不相关的是()
A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基础
B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
C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山水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为唐宋摹本
D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6.吴道子,画史尊称吴生,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下列与其无关的是
A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B创大写意人物画法,开启元明清写意人物画先河
C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D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7.按照“长卷、镜心、立轴、中堂、扇面、册页”的顺序,下列中国画装裱形式名称排序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⑤①④⑥③②
B⑥③②⑤①④
C⑤⑥⑥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⑥⑤ 8.下列对民间美术阐述有误的是
A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自己阶层的文化叫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用来承载这种文化的造型艺术就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或“民俗艺术” B民间美术具有区域性特征 C民间美术同原始美术没有任何瓜葛
D古代民间美术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及所用材质等都会远远超出宫廷美术的范围
9.下列对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B我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C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南地区民居多为平顶,土墙,外面围有院落
D我国古代陵墓建筑可以反映古人的环境观、建筑观、审美观、伦理观等 10.下列艺术品不属于工艺美术的是
A 瓷盘
B 风筝
C 车模
D
版画 11.右图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作品《撑阳伞的女人》,该画表现出的场景很有戏剧性,描绘人物的笔触极为大胆。以下说法欠妥的是
A画家突破古典主义框架,把绘画从单纯的照物写实中解放出来,开拓了一条用眼睛捕捉“瞬间美好”的新流派:在此,“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
B该作品为三角形构图,焦点透视观察方法,室外写生 C莫奈为浪漫主义流派,已经熟练掌握了明暗造型法
D莫奈特别注重对光、色的追求,熟悉光源色、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
12.下列对“青花瓷”的表述恰当的是
A.“青花”是人们对蓝底白花瓷器的称谓。在唐代,青花瓷是冥器,是盛行的随葬工艺品
B.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明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C.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造型美观大方,装饰古朴典雅,造型夸张,色彩丰富
D.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13.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画体现出特别的审美趣味。下列属于中国山水画领域用词的是
14.38.民间剪纸多通过谐音、象征手法反映生活,下列作品与选项中的吉祥语对应正确的是
A.福在眼前
福寿双全
幸福如意
平安是福 B.平安是福
福寿双全
福在眼前
幸福如意 C.平安是福
福在眼前
福寿双全
幸福如意 D.福在眼前
幸福如意
平安是福
福寿双全 39.小华将自己做的梦通过回忆绘制了一幅画(见右图),对该画鉴赏不正确的是 A.这幅画具有抽象元素 B.这幅画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 C.通过画中的形象可以判断小华同学的梦是特别可怕的恶梦 D.评价该画可能用到的术语有:部分线条有韵律感
40.作为中国传统三大画科之一的人物画,其历史最为悠久,它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秀骨清像”是指魏晋时期人物造像所表现出来的面目结构清晰、清瘦秀气的艺术特点 B.宋代梁楷善用迅疾、简捷的用笔来表现写意人物,从而以“减笔画”著称于画史 C.“环肥燕瘦”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有风韵,反应不同时代审美标准有所差别 D.“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指古代人物画中人物形象的风度气质的美
4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科举制的推行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察举制的完善 42.从2012年10月1日起,国家加大了对节能灯和LED灯的财政补贴力度,半按功率大小分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在这里财政发挥的作用主要是 A、改善人民生活 B、实现社会公平
C、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D、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多选
77.以下作品都与战争有关,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①②④三幅雕塑作品均为意象艺术
① ② ③ ④
B.图③为工笔作品,图①④均为铜雕
C.图②为一把扭曲枪筒的手枪,这是体现人类反战思想的作品,代表着和平愿望
D.图③以仰视效果描绘人物,体现了人民力量的不可战胜,极具现代造型手法
78.齐白石曾画过多幅《不倒翁》,其中一幅题:“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齐白石融合西方体面塑造方法刻画了“不倒翁”形象 B.齐白石依托不倒翁这一幽默的形象,嘲讽那些当官不做事的人 C.齐白石通过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画的形式美
D.画中的书法用真书、隶书效果是一样的 79.漫画《政府“指令”》对政府部门的警示是 A.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B.要正确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要遵守国家法律和市场规则,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D.要树立权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答案
29D 30B
31B
32D
33D 34A 35D 36B
37C
38B
39C
40D 41B 42B
77AB
78BC
79AB
第五篇:高考复习中的古诗鉴赏训练题2(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全国新课标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
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
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此词中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钧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此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
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试题分析】要解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
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
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 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
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
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试题立意】【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浙江卷)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辽宁卷)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试题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试题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
意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2、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变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
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透析】
【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