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

时间:2019-05-14 20: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

第一篇: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教学反思

表内乘法是学生乘法认识的开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5的乘法口诀,是本单位的教学重点。其中4和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难点也是学生记忆的一个难点。回顾《表内乘法》的教学,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研。

1.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

在上课前就有许多小朋友能熟练地背诵一到九的乘法口诀,但是学生只是会背,大多数的学生并非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算理,因此,课前我就把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学习《表内乘法》的关键,把这一知识点定为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写连加算式,并通过观察发现特点——加数相同,并由此引到乘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图意中不断强调“几个几相加”,充分将图意和算式相结合理解;同时出现算式让学生理解一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充分明确乘法算式在有图的情况下合没有图的情况下的意义理解,确保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枷的简便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乘法口诀的编写,找记忆乘法口诀方法,背诵,默写等加强口诀的印象,利用各种练习强化口诀的应用。

2.掌握乘法口诀的规律是背好乘法口诀,用好口诀的前提。教学中结合情境图,通过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2~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制2~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编制乘法口诀的规律,与同学一道交流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规律背诵口诀。此外,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运用乘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从而达到有条理地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好习惯,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形式多样地组织练习是灵活运用乘法口诀的保证。本单元通过多种形式来组织练习,当1-5的乘法口诀编制成功后,怎样熟记1-5的乘法口诀又成了一只拦路虎,简单枯燥的死记硬背,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效果差极了。在班上组织分大小组,个人的有趣的游戏比赛(对口令,开火车,迷宫探险,过河,阿里巴巴开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些充满童趣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1-5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记忆。还在享受游戏比赛的乐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坚韧意志。

第二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单元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本单元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认为,口诀只是单纯为了计算而存在。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为了他们建构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虽然能充分显现,但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本课是目标定标时,就考虑要使学习充分去探索口诀中的规律,利用本身的规律去记忆口诀,利用探索的过程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见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当好“舵手”,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时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并问“1个大正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科学地有侧重地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从正方体个数去发现问题,正是教师引探准,把握好探究的方向,学生在探究时才能明确地把握好探究的目的。

然而在课中,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学生发现了口诀的特点后,没能抓住时机进行追问:你发现了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真了不起,那谁说的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呢?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并且最好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多维应用,深化口诀中,让学生补充完整一句口诀时,说出2个乘法算式,最好变换形式,把口答的形式变成用笔书写的形式更好。

3、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都能关注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然而,技巧不高。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由此可见,提高追问的技巧刻不容缓。第四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同学们自己认识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再让他们前后交换、左右交换,体会有什么不同。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单元的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这几个面的具体含义,我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正确的预设,对这方面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明,使学生在表达时出现了错误。

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上完《测量长度》这一单元,认为本单元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单元内容作一反思。

一、本单元成功之处:

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我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回答以前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长度单位。就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在这一单元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本单元不足之处

1、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

2、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长度的测量方法,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3、在小结时,应让学生多调查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并设计测量方法,写出可行性的步骤。

以上是我的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上完《测量长度》这一单元,认为本单元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能很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将单元内容作一反思。

一、本单元成功之处:

1、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节课我以常见的长度单位导入。我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回答以前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长度单位。就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在这一单元都会专心听课那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本单元不足之处

1、在介绍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时间过少和一些安排的上课内容没有办法如期当堂完成,不利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整体性和知识的熟练掌握。

2、在讲本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长度的测量方法,这样能很好的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3、在小结时,应让学生多调查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并设计测量方法,写出可行性的步骤。

以上是我的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当然在整个单元的教学环节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篇: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单元反思

准备课《上学了 数一数 比一比》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在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

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

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观察花蜜那,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

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1、借助“说”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借助“比较”帮助学生运用简便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既然计算能力要有这样的要求,那么口算作为计算的基础,无疑也必须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借助“比较”来帮助学生运用简便算。

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直以为10以内的加减法,对孩子们来说,根本不用怎么教。平时的教学,无非是让孩子们认识加减法算式,让他们从形象直观的学具抽象出具体的算式而已。

在一课又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我错了。这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10以内的加减法,注定不能轻视它。且事实上,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都安排在数的组成之后,要求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8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8可以分成2和6,2和6组成8。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6组成8也就是把2和6合起来,即2+6=8。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8可以分成2和6,所以从总数8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6,去掉6就剩另一部分2。即8-2=6,8-6=2。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很注重让学生回忆数的组成,按规律背诵学生总能很快且很熟练的讲出各数的组成。但在口算练习中,却总会发现这里错一道,那里错几道。可见还没有真正熟练的掌握。

今天去网上搜了搜有没有加强口算加减法训练的对策,发现了以下几点,摘录如下:

1、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2、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例如:2+6=8,开始把结果也写上,让学生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读。之后把结果去掉变为2+6=,让学生读出完整算式,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脑中“=”后边是8已印在脑中,所以能很快说出完整算式。最后让生看卡片上算式快速说得数。这样循序渐进,照顾到了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都得以提高。

3、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这点是平时所欠缺的,需要加强锻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第三单元《分一分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分一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组织让学生四人一组,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1、创设情境,精心营造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逛超市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这样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环境中,一下子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中。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又让学生来扮演超市售货员,进行商品的分类,使学生充分融入了角色提高了兴趣,走进了生活。

2、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更有效值得探讨。我认为:首先,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而良好情绪的感受又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规律。例如:在操作活动开始前老师说:“你们想当一回售货员吗?”接着对学生即将开展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评价目标。先看一看,再想一想,最后摆一摆,老师要把摆得又快又好又的小组货柜进行展示。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参与意识越强,合作意识越浓,越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越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认识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学生都在玩和游戏中学习,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感知物体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形状吗?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本单元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对于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特别是球,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进行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 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 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速度程度产 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 得数超过 10 的加法,简述为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是 ; “用 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上 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20 以内的进位加 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导入环节中,我不是简单地拿 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口算复习和体 验杂乱的算式中,自己整理出 20 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 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我认为复习与整理,并不是冷饭重炒,让学生机械地模 仿训练,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记忆性的战术,而不是思 考的战术,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思考能力降低。而是让学生在自主疏理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提高,有所 拓展,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能力得到提高。本 节整理复习课是系统整理 20 以内进位加法,根据所学的算 术让学生自主整理成 20 以内进位加法表,再以问题形式引 导学生观察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再引导学生按序 观察、分析,寻找规律。比如先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 规律,然后从全表找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 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既进一步掌握 20 以内进位 加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真正做到 “温习得新知,探索求发展”。

第六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一、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人们是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学生在接受前人科学地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地利用感觉器官,通过直观形象感知学习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十分注意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二、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三、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四、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学期的末尾,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知识,在组织总复习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如在复习图形认识与分类时,可以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了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样,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除了适当地安排一些算式的计算练习外,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的活动,像“找朋友”“开火车”等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3、要让学生的思维 “活” 起来。

以往的复习课,基本上以单调的训练为主,在设计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以游戏贯穿全课,把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综合的活动中。如站队时的前后位置,上车前的分类、口算等,学生一边玩,一边回顾,一边应用,增强了趣味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操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认识也会随之提高。

4、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学习理解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在复习计算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这种课堂分层次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第三篇: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单元教学设计

第3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测量长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吸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

第3册教学设计·

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课件演示1 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

第3册教学设计·

(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第3册教学设计·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第3册教学设计·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

第3册教学设计·

以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学生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学生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们这组×××同学最高,××同学最矮。学生2:我还知道我和×××的身高相差5厘米。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第3册教学设计·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

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第3册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方向与位置》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的设计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空旷的操场上先辨清方向,再回到教室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找出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并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四个方向,并说说自己的哪一面坐着哪个同学。

根据上面的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通过太阳的 东升西落让学生在操场上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的分清东、南、西、北,并能和左、右手联系起 来,很快地分辨这四个方向。说说校园里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3、通过多种识图练习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体现出来,如学校、家、超市等,进行分辨方向和设计一些路线的练习,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存在问题:

学生在面向东或西分辨左边或右边是哪面时出现的问题较多,不能很顺利地确定北和南。在练习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多进行脱离平面图确定位置的练习,不论身处何方,都能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东南西北。

《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意义有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包括“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和“游乐场”三节。本单元的标题是“除法”,除法与乘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除法关联着“倍”的意义,除法又以乘法口诀为最基本的口算工具。这个单元综合了除法的这些特征与联系,所以,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领域的一次复习与提高。“长颈鹿和小鸟”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小兔安家”复习除法的两类问题;“运动场”强调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打好基础。

《长颈鹿与小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用哪一句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要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是什么,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往往从实际问题字面上的意义直接就列出除法算式计算;其次,要强调计算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检验和解释它的意义,并写出答案。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过程。

“小兔安家”的情境图中没有提出数学问题。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小兔只数,房子间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教学时,以“小兔安家”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简单地记录提出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把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成两类,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比较这两个问题及其算式的区别与联系。

“游乐场”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中包含很多数学信息。教学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就让大家借鉴,开阔数学的视野,提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呢?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高问题的综合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个别差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对题目的理解有难度,不能确定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只得有待于以后多多加强练习,慢慢理解了。

第五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开展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体现合作性。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让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法中,本人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不同的意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体现亲历性。

亲自经历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注重通过摆一摆,圈一圈,找一找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体现个性。

人们常说:“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数学的感受,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的迸射出来。

四、体现生活化。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生活化地学习。课堂上我把教材进行创造处理,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灵活、合理、科学地创设在数学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便于学生迁移,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方向与位置》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的设计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空旷的操场上先辨清方向,再回到教室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找出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并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四个方向,并说说自己的哪一面坐着哪个同学。

根据上面的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通过太阳的 东升西落让学生在操场上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的分清东、南、西、北,并能和左、右手联系起 来,很快地分辨这四个方向。说说校园里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3、通过多种识图练习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体现出来,如学校、家、超市等,进行分辨方向和设计一些路线的练习,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存在问题:

学生在面向东或西分辨左边或右边是哪面时出现的问题较多,不能很顺利地确定北和南。在练习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多进行脱离平面图确定位置的练习,不论身处何方,都能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东南西北。第七单元 表内乘法口诀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学习“7-9”的乘法口诀,在教学中,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比如开火车,幸运转转转,读儿歌,看图列算式,画一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加大了练习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乘法口诀是学生解决乘法运算的重要钥匙,因此,它的教学可算得上是乘法计算教学的奠基石,显得尤为重要。《表内乘法二》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与表内乘法一相比数量上要多得多,难记些。如何记熟这些口诀也给孩子们的学习设置了障碍。面对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的现实,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口诀的理解和记忆上。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口诀中存在的规律,让学生利用“上下句对比记、口算结果”等方法去巧记。练习形式注重趣味性。

《时、分、秒》反思

近段时间学习六单元《时、分、秒》认识时间这个单元。时间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一年级时孩子们已经认识了钟面,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快到几时,几时刚过这四种时刻。这学期孩子们要继续认识时间,了解时、分、秒的关系,并能正确进行时分秒的互换;认识钟面的时刻到几时几分;钟面时刻的正确读法、2种写法;体会1分钟有多长。通过感知时间的长短,能正确选择时间单位;还要进行经过时间的计算。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薄薄的几页书,看似简单,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很难。对接受能力不好的学生,只得多多让他们接触钟面,一点点地认识。

《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意义有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包括“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和“游乐场”三节。本单元的标题是“除法”,除法与乘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除法关联着“倍”的意义,除法又以乘法口诀为最基本的口算工具。这个单元综合了除法的这些特征与联系,所以,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领域的一次复习与提高。“长颈鹿和小鸟”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小兔安家”复习除法的两类问题;“运动场”强调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打好基础。

《长颈鹿与小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用哪一句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要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是什么,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往往从实际问题字面上的意义直接就列出除法算式计算;其次,要强调计算的结果要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检验和解释它的意义,并写出答案。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过程。

“小兔安家”的情境图中没有提出数学问题。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小兔只数,房子间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教学时,以“小兔安家”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简单地记录提出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把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成两类,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比较这两个问题及其算式的区别与联系。

“游乐场”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中包含很多数学信息。教学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就让大家借鉴,开阔数学的视野,提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呢?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高问题的综合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个别差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对题目的理解有难度,不能确定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只得有待于以后多多加强练习,慢慢理解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时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通过设计学生过生日的场景,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听耳熟能详的《生日祝福歌》,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序就越高。并通过问学生“想知道自己生日在什么季节吗?”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书中过生日内容,设计全班学生都来过生日的场景,通过“插蜡烛”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都亲身经历了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统计出的表格数据,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整个统计过程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日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日子。教学中把学生生日分季节以数学活动的形式统计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遗憾: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测生日在什么季节,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统计表中数据的多少来猜测季节,从而给学生渗透概率的初步知识。但学生都只从已有的生活经历猜测季节,而没有回答到设计中预设的答案。在这里放出的问题没有及时收回,至使学生没有能通过统计表中数据体会到概率的有关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作为教者的我们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更多

下载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作为学习起点,激活认知结构中对连加的已有认知,并且突出相同加数的连加,......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数学》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上学生共______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5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乡镇,经济落后。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60%以上,孩子就只能由祖父辈监护。祖父辈老人,文化低,监......

    2015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西师版)

    2015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 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

    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加单元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