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山水清音
神韵天成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
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在禅宗空理影响之下,他追求的是“气和容众,心静如空”(《裴右丞写真赞》),追求无为清静,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禅宗特别喜欢与自然景物打交道,它倡导在对大自然的澄心观赏中来获得与神同体或者被神“接引”的直下顿悟,去体悟那最高的精神实体——真如法性。王维从禅宗中找到精神上的安慰,得以摆脱苦闷,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从对山水自然的追寻中感悟人生,从而进入上下与天地同流,浑然与万物同体的自由高蹈的人生境界。
王维诗歌的意境在其山水诗和田园诗中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观照。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恬淡祥和、清新明净、空灵幽寂的现实世界以及作者超然于尘世的独特人生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清新明净的山水中享受自然之美 王维的山水诗极少描写市井红尘,而往往选择大自然中最能表现明净清旷的 景物作为素材。如甚为后人赞赏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于其隐居终南山之时,写他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全诗以画家的敏锐眼力捕捉住空山秋雨后一些具有特征的景物,以朴素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间图景,把这些天上的、地下的、动态的、静态的、喧闹的、安谧的各种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创造出“山居秋瞑”这一独特幽美动人的意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诗歌一方面写出了自然的空旷、明净、宁静之美,另一方面也抒写出诗人隐居时恬静和喜悦的心情,寄托着以隐逸为乐的情趣。
再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全从主体入手,写人与大自然独处的乐趣。作者坐于丛林深处,弹琴长啸。别人不知,只有明月相伴。情趣的超然,自然呈现。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好像都平淡无奇,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趣无穷,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就意境而言,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正如刘宁在《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中所说:“在山水诗人看来,自然中的山川万象,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诗人是以澄澈的心灵去映照山水之美,追求内心与‘自然之道’的融合。这种精神旨趣,是作为诗人以虚静澄澈的心灵加以映照的对象„„更展示出诗人超脱而从容的精神气质。”
(二)在恬淡闲适的田园中寄寓归隐之情 王维写有很多田园诗,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将山水与田园、物候与季节以及人情与农事渲染得既富诗情画意又毫不掩饰地寄寓了自己的归隐情怀。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晚景:夕阳映照村落,牛羊在夕照中归来,老人倚着柴门等候归来的牧童;野鸡在麦田里鸣叫,蚕儿在桑叶中安眠,荷锄的农民相互问讯,依依道别。这些最平常的农村情事,构成了恬淡、安宁的氛围,而最后“怅然吟式微”一句,使我们自然想到《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以众人皆有所归反衬作者无有所归,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向往。
另外创作于晚年隐居期间的《积雨辋川庄作》,也是一首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精品:“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歌前两联通过描写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以及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的由衷向往和无限欣羡。后两联则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趣,尤其是尾联连用两典,表达自己消尽俗念、与世无争、耽于山林的悠然情怀。用阳子居学道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的典故,说明诗人已与村夫野老融为一体。用海上鸥人因心术不正破坏了与鸥的和谐关系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王维的田园诗常常借对大自然物象的细腻描写,传达出深邃的宗教体验。“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在世人的眼中未免太过孤寂寡淡的情调,到了诗人笔下却变得蕴涵着深沉的禅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名利的争斗,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真我。这种以禅入诗的手法,营造了冲淡空灵的艺术境界,而禅理与静谧的田园的融合,更使这类田园诗达到了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艺术极至。难怪司空图说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三)在空灵禅寂的天地间参悟出世之境 王维有很多作品在文中直接寄寓了禅理,这类诗歌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这些禅理诗大量地使用了“空”字,因此“空”也成了他诗中一个不经意出现而又有暗示意义的重要词汇。在诗人眼中,世间万象都归于一个境界——“空”,不仅空间浩大的“山”是空的,葱郁茂密的“林”是空的,就连清波涟漪的“潭”也是空的。空幻观是佛教理论的核心思想,诗人把对佛经禅理的体悟与诗歌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完美融合,使诗之意境充满空寂之禅意。诗中通过对“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云”等自然景物形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清静空虚的心境以及对佛境禅意的暗示意义。因此,明代评论家胡应麟所作《诗数》称王维“空诗”为“入禅”之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胡、沈二人所言,都是就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而言。
我们先来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此诗作者一开始就着眼于绘写“空山”的意境,正是为了以此说明自然界的空寂,其后又在寂静的深林中添上一笔返照的回光,也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李泽厚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指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中,然而似乎又在这自然风景之外。”王维笔下的鹿柴,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景致,不如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遗世独处,远离了一切浮尘烦嚣,如果没有对佛教的参悟,是很难创造这样的境界也很难领悟其中真意的。
再比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该诗同样也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境界。诗的内容浅近单纯,说的是: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中,辛夷花自开自落,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既没有人们对它们赞美,也无需人们对它们的凋零寄予同情,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从这一独特的意象中,我们不难看到浸润佛理对诗人的艺术构思的影响。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正象辛夷花那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
还比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关于此诗,赵殿成说:“此篇起句,极超乎,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踪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全诗开篇四句,句式盘旋而下,首句落笔即用“不知”一词,写诗人在山间跋涉,原本是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座香积寺,然而在人迹罕到的古木森林中,耳际突然飘来
一、两声寺院的钟声,使诗人知道此中深藏佳寺。五六句写山中的流泉在嶙峋 的山石间穿行,发出断续低弱的泉声,仿佛人在呜咽;日光照射在青松上,由于山林幽暗,披洒着日色的青松反而使人感到寒意。这两句勾画了一个幽僻冷寂的山林世界,与前面刻画香积寺的迷惘幽幻相呼应,共同烘托了香积寺的离绝尘世。结句从寺外的清潭落笔,写潭水的空旷,潭岸的曲折,僧人安祥入定,点出香积寺内蕴的佛境。在诗人眼中,这样一种幽深、静谧的境界,正是“静虑”的好地方,他心逐境寂,安禅入定,忘掉现实的一切,制伏了世俗的妄念。从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和一种似真似幻的迷惘感觉。
在王维笔下,花开花落,萍合萍分,鸟鸣春涧,偶闻人声,返景复照,明月相照等等,一切都是活动的,充实的,非常自然,然而这一切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无穷的虚,这种静是从动中得到的静,这种虚是从实中得到的虚,它是带有梵我合一的整体抽象性,带有人生哲理的广泛意识,是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和理性向感性的深层积淀造成的人生哲理的直接感受。
总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前承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诗情与画意的统一,诗境与禅境的融合,这一切都 体现了王维的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 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M] ,中华书局,1988.[2] 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中华书局,1997.[4] 吴晓龙.论王维山水诗风格与视觉意向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1995,(4).[5] 张银堂.王维的儒道情怀、佛性智慧与山水诗创作[J]齐鲁学刊,2005(4)
第二篇:王维及山水田园诗
王维、孟浩然及山水田园诗
编写人:张翠洁 审核人:李春霞
王维、孟浩然
一、知人论世
1.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文本学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诗歌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山水田园诗
一、概念: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以歌咏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生活的诗歌。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有: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 1
谢灵运;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宋代主要有杨万里、范成大等。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主旨)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通过对躬耕田园的具体描写,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3.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4.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四、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①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渲染等
②写景的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等
③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五、高考连接
•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苍壁:深青色的崖壁。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七、课外阅读
《唐之韵》之“山水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其实不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至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中年丧妻以后,他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独身生活。这时正是后来对祖国诗歌有深刻影响的禅宗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对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大。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易把捉的禅理。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渭川田家》)
抒怀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用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在赠王维的诗《留别王维》中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可见他是把王维当知音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非常简单: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到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盛唐的大诗人,没有谁一生过得像他那么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是赠张九龄的。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波涛浩渺,写得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得这么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是 4
因为他要用湖来象征人间吧。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没有得力的人物来提拔他,就如同“欲济无舟楫”——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现在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给他官做,终于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坐观垂钓者”,也想到湖边来钓上一条大鱼,也就是想趁此机会来干一番事业。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不因情造景,即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他是在山水诗中,情与景的水乳交融中,写出诗来的。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或者说,这是营造出来的一种化境,根本无法说清究竟是写景还是抒情。在此之前,山水诗达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说没有。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境界,提高山水诗的表现能力。再以他另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名诗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孟浩然所做的诗中流传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但细一想,不是不可以说,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青春容易消逝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想起这首诗,人们总是能想起许多失落的惆怅,其实诗的意蕴远不止这些。【参考答案】
文本学习《山居秋暝》
1.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空山、松间明月、清泉、莲、渔舟等清新自然的景色。(一步)渲染了一种闲适宁谧的氛围。(二步)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官场,过宁静生活,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三步)
2.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步)诗中描写了月光洒满松间的静态景象,接着描写了淙淙流淌的清泉、嬉笑归来的浣衣女以及渔舟划过莲叶摇动的动态景象,(二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衬托出山间的清幽宁谧。(三步)高考链接《访隐者》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次石湖书扇韵》
1.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2.同意: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不同意: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练习巩固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意思对即可)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原创论文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
摘要:
王维19岁取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作为一个诗人,他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空灵幽邈,耐人寻味。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和诗境的美妙意向,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正文:
王维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留下来的诗作有400多篇首。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论文讨论的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其语言特色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两期。前期所作的山水诗不多,大部分作于中年之后。前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呈现显著不同。王维早年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壮丽的河山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如《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沈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遂为两峙岳,雄雄镇秦京。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人祗望车久,何独禅云亭。”诗人用神来之笔,写华岳与天相接的雄伟气势,又以河神巨星描写华山峻峭五峰的形成,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体现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和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王维后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此时的山水诗,则多描绘山石草木溪流,百姓的生活,同时间接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倦。如《渭川田家》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在这一背景下,牛羊徐徐村归,老人拄着拐杖,正站在柴门外迎候放牧归来的孙子……是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2.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十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音和动静,用细腻的文字写出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无天雨,空翠湿人衣。” 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岚依稀在目。它翠得太嫩了,太润了,仿佛沾湿了自己的衣裳。诗人对山水的色彩感觉细微而又富有诗意。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却有人说话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反照的阳光,穿过林枝,斜照在青苔之上。诗人用字准确传神,选择视角恰如其分,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声音、动态的表现细致入微,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独特的禅意意境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志向远大,但随着张九龄罢相、朝政日益昏暗与仕途上的不顺利,王维渐渐倾向于逃避世事,归隐田园。当然这与他一生信奉佛教也有关系。王维自小便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与影响,随后一生习禅,被誉为“诗佛”。禅宗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禅宗理论并不注重于探讨客观世界,而更多地注重表现自心的倾向,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进一步与中国传统学术和士大夫生活习性相调和。在这种情况下,禅悟观念和禅宗也就深刻影响于文学,而王维对佛教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王维对禅宗的明心见性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以一种不喜不忧,保持内在平静,宠辱偕忘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的字字句句都透着禅意,独具特色。
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体现为远离尘嚣、空与寂的的境界,时常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诗人感觉到细微的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动态反衬静态,桂花轻轻飞落、山鸟时不时的鸣叫声更显出春涧的幽深。整首诗灵动而又静谧,表现出诗人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初发红萼,宛如芙蓉,生于人迹鲜至的山涧中,自开自落,不悲生死。落花啼鸟,人事纷纭,在王维看来都是空虚,是他所领悟到的世间万物的禅意之美。
从小,我们就开始学习许多诗歌,但我对王维的诗似乎总有一种莫名的偏爱,背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声音尤然在耳。小时候并不能很好的明白这诗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境,随着成长与阅历的增加,对诗也有了新的理解。而写本文的过程使我更清楚地了解了王维的生平与他为人处世态度,继而对他的诗歌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王维一生遭遇了很多挫折,在痛定思痛之后,他不仅能冷静地面对现实,而且还妥善地处理了仕与隐的矛盾。应该说为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隐逸则满足了其归隐田园与修身养性的美好愿望。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别林斯基说:“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法,不是定理,不是规则,这是活的感表,是澎湃的热情。”王维的这些田园诗就是他“感物吟志”,是他“活感情”的体现。而我所谓莫名的偏爱,也就是与他诗歌意境所表达感情的一种共鸣。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以他卓异的才情、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与他自性清净的追求,写出了一首首清逸脱俗的传世之作。他淡泊的山水文字透出一种恬然自适与清远空灵的风采,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有禅机的境界。
参考书目
1、《王维诗选》 陈贻焮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陈允吉著,《文艺论丛》第十辑
4、《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 孙昌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四篇: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解读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内容摘要:历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王维精通音乐、书法、绘画,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他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清逸明秀,意境深远,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他在前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和佛学修养,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后期他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的道路,山水田园生活的体验使其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审美理念 艺术境界
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生活中,可谓是自然与生活相互融合。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宋之祖李师训媲美,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在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的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色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色泽仓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中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如《鹿柴》:“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其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充满了生活的真意 艺术源于生活,在王维很多的山水诗中,诗人从优美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冲淡闲散的心情。在很多的田园诗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出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在山水是的写景中,在田园诗的描绘中,王维的不少诗作包含浓情。
西晋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意思是诗歌理当发自真情而且必须有美丽繁盛的文采。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中,就是通过田园山水和自然生活的描绘,真情流露,充满了对生活的深情。
(一)王维对大自然的真情
①、的山水诗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真情。在描绘景色优美的山水诗作中,诗人通过对优美的山水景色的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无限真情。如《青溪》中: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王维描绘进入黄花川漫游,沿着清溪漂荡,依着山水千回万转,路途百里。听到乱世从中水声喧哗不断,看到松林深处山色静谧秀静,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城的碧水中倒映着芦苇。心平闲静,使人忘忧,希望能在这里一直垂钓直老。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并将自己的感受体验融入其中,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喜爱的心情。又如,《汉江临眺》中: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中写泛游汉中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沉浸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远,沉浸有磅礴的水势。尾联引出将军镇守襄阳的故事,表现对襄阳景物的热爱之情。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的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②、王维对大自然的深情。
王维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深情,在描写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诗作中,乡村景物你和农家生活是气主要描写对象,从中表现闲逸潇散的情趣和恬淡的心境。展现了湿热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如《渭川田家》中: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王维从生活细微处着手,抓住田园生活的一处场景,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斜阳照村落、牛羊归巷口、老者等候牧童归家、鸡叫麦抽穗、蚕眠桑叶稀、农夫田归相与话语依依,不由羡慕此情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初夏黄昏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深深的爱意,表现出了诗人闲逸潇散的心情。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诗中先写景,着意刻画山水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再转而写情,倚仗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形成物我一体融自然与一体的艺术境界,在优美的景色气氛中抒发自己闲散的心情。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往往以眼前景象,构成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和对生活的爱意,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的瀑泼出来。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艺术的画意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南宗画派主张诗的发想与画的发想是同一性的。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语)。
(一)、经营结构之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片、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诧、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这二十首绝句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历历在目。若从单首的组织来看,基本上是运用焦点定视的方法,即有一个固定的审视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如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的写诗人吹箫送友登岸而去的场景:吹箫临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的写秋山之夕照、柳浪之倒影,宫槐之荫径,茱萸之开花、芙蓉之落红等等,无一不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把最入画的一景框定下来,使人口诵之而心生无限之向往。若从整体的联缀来看,又是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巧妙运用,即时时变动视点,不断变换视角,也就是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面面观、步步看的观察方法,在运动中剪接不同视角所得的视觉印象,使之合为一个完整的、在总体视觉范围内的意象的大致形象基调。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辋川别墅图,其园林之精巧别致,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真是爽心悦目。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二十首所写内容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如吴仲圭右丞辋川图诗○4:
潇洒开元士,神图绘辋川。树深疑宅小,溪静见沙圆。径竹分清霭,庭槐敛暮烟。此中有高卧。欹枕听飞泉。画里诗仍好,萦回自一川。湖晴岚气爽,浪静柳阴圆。赋咏成珠玉。经营起雾烟。当年满朝士,若个在林泉。
总之,这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绝伦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又是和谐的井然有序的园林全景,与我国古代的“通景画”十分相似,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的构图格式,上述组诗二十首绝句的意象构筑在本质上与此是多么相近。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泛》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再如《终南山》全篇以虚实结合,“以少总多”(刘勰语)、移步换形的手法,仅寥寥四十个字就描绘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奇峰广脉之雄伟,深壑云烟之幽秀,景象变幻之瑰丽。
(二)光色映衬之美
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5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6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其整体色调偏于暖。《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也与此仿佛,更妙的是诗人着一“染”与“然”(燃)字,就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其视觉感受是极为强烈的。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还有像《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以及《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都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又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再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8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渗入了空静的禅意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着称,早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全唐文》卷一二九)。至宋代,有人明确指出,王维的写景作品,“岂直诗中有画哉”,认为他的诗中包孕着一种抽象的哲理。清人王士祯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予每叹绝,以为天然不可凑泊。”今人刘大杰先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而朱光潜则说得明白:“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这都说明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佛教信仰和修行有着密切联系的,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尤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一 禅意生成的因缘
①、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环境极为清幽的蓝田辋川山居就是他为了方便母亲宴坐经行修道而购置、营建的。其弟王缙,《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他在《东京大敬寺大证禅师碑》中说“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王右丞集》中尚有《为舜赭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一文,可见王维与大照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加之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② 时代风的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可能与“寒士”阶层(中小地主、庶族地主)的崛起有关。禅宗比之与道教是较为悲观的,是美好理想幻灭的产物,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感觉。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正如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的:“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 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无不处在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疏异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极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的精神生活方式。正如唐代另一为禅宗吸引的典型代表——白居易所言“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序洛诗》)王维也是一样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屈从下来寻求感性生活之愉悦,寻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寻求一个可怜的而有限的“自由身”。他在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森严、顽固的封建秩序相抗衡。何况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合拍的。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来弥补。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构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使其诗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令人读后满嘴余香、咀嚼不尽。
③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性思想的蜕变
王维的思想,以40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这一阶段的诗作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的,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以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身心相离”而“理事”不能俱如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
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渗入了和谐的理念
以上都是单一的从各方面阐述王维的诗歌艺术特色,气势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中,诗人在对大自然描绘的同时,自己也融入到大自然中,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诗歌在表现上也是各种艺术的高度统一,也是诗、画、禅、乐等形式的完美融合,也是动静、远近、明暗、浓淡、音画、色态的完美融合。
首先,王维诗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人的生命源来自大自然,人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和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一样,是相同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则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是大自然一切事物变化的法则。因此,个人与大自然就必须有最深的和谐契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这方面就有很高的成就。王维的和谐美诗作首推《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之后,秋天傍晚时分。空气清新,而后把人物的活动置身其中,一切都在缓缓的从容展开。月亮慢慢的升起来了,月关轻轻的泄泄下来,泉水轻轻的流过石上,人物在其中,已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诗人在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山水描绘中,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境的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了高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篇章。
王维山水田园诗是诗、画、禅、乐多种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说和谐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艺术特征。
综上所述,王维在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时,诗人将对生活浓浓的爱意融入其中,将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统一在一起。又借助绘画的技巧,汇成一幅幅完美的画卷,使诗作充满了艺术的画意,渗入空静的禅意。王维将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深刻的影响了一代代诗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闻一多先生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从这一角度上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传统,后代的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多一次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其长短好处都在这里。《诗人玉屑》中也评论王维说:“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实在是很好的评价。王维一生真像出水芙蓉一样,澄清精致,淳朴高洁。
参考资料
1、《王维新论》 陈铁民 北京师范学院 1992
2、《诗品》 钟嵘 南朝
3、《王维诗》 邓安生 锦绣出版社 1992
4、《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华东师范出版社
5、《诗佛王维之研究》 林桂香 论文
6、《盛唐山水诗之研究》李远志 论文
7、《王维诗选》 陈贻俽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李白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浅谈李白山水诗之特点
2006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李晓华
内容摘要:唐诗在中华民族的诗词宝库中璀璨无比,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是众多诗人中的佼佼者,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李白的山水诗的洒脱飘逸,酣畅淋漓,浪漫豪放,精雕细琢,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倍受后人激赏。
关 键 词:李白
山水诗
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以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广阔的天地,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壮丽的山河更赋予这位天才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因永王案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在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李白的一 1 生留下900多首诗篇,其中,山水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古今中外,奉为经典。那么他的山水诗的魅力究竟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一、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美在意韵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通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情迫念,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后人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沉醉。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水蓝天,孤帆渐逝,空旷辽远,情思绵长,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又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俗与雅和谐统一---美在情境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 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世间百态皆入画,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典雅清新,意境悠远,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你看,虽有犬吠扰耳,却有桃花娱情;虽然林深寂寥,却有野鹿为伴;虽然野竹丛生,却有飞瀑流水 ;“无人知所在,愁倚两棵松”,优哉悠哉,不亦乐乎。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摇曳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古人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实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清新典雅,境界悠远的非凡感受。
三、奇幻想象鬼神惊----美在气势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作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想象丰富,气象万千,大气磅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 变,捉摸不定,布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
《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赞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平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在第二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河川,再加上黄鹤难飞过,猿猱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惊心动魄,形象宏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感情丰富,想象奇特,胸罗大千,笔触雷霆,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非凡地位,赢得了古今中外普遍赞誉。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7
3、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 1992年第05期
4、冷成金《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