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班级:电气12-2 学号:22120204 姓名:邱海明 得分:
新形势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 内涵和意义
1.1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不尽相同,但是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亘古不变的,爱国主义是一股正义的,具有凝聚力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变化,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爱国主义中对自己国家的爱和忠诚是永恒不变的。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就是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反对一切分裂,反对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把个人理想和事业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1.2新形势下发扬爱国主义的意义
列宁将爱国主义定义为“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最基本的感情。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爱国主义的存在。
爱国主义是一个名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存在是一个国家能够维持下去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没有爱国主义的存在,国将不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将无法继续生存。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形势也变幻莫测,不安全因素仍然继续存在。在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全球性的经融危机愈演愈烈,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也同样对我们经济发展造成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影响。此外,中国目前与周边国家还存在着严峻的领土纠纷问题,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反华情绪,这些问题都干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
在新形势下发扬爱国主义能过将全国人民紧密的联系起来,发挥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爱国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只有在中国实情的基础上发扬爱国主义,才能有效地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挑战,才能处理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发扬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历史带来的思考
2.1历史上的爱国主义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国家遭受过多次的外敌异族入侵,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例如岳飞、文天祥之类的名族英雄,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批例如秦桧等的佞臣叛徒,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封建时代的爱国是对君主的忠诚,并且贯穿了孝的思想,是为了纯粹的保卫君主的权益、保卫他们的领土。这与社会主义下的爱国主义不同,但是忠诚是一直不变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是爱国主义的最直接表现。我们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的积累凝聚发展起来的。
2.2近代以来所带来的思考
近代中国,充满了不平静,由于工业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们的国家遭受了多次的外敌入侵,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与爱国主义没有与时代共同发展、进步有密切的关系。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每一次战争都是国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和名族危机感。“救亡图存”成了着一时期最强烈的呼唤,与此同时出现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革命救国”等许多救国思想,这一切都是爱国主义的强烈体现,这些思想的出现与时代开始有了紧密的联系,是时代的产物。从戊戌变法开始无数有志爱国人士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辛亥革命之后爱国主义将全国人民更加的凝聚到了一起,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没有爱国主义的支撑我们就不可能赶跑日本侵略者,而是会毁家亡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度过了种种难关,靠着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勇气我们将十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年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拨乱反正,进行了改革开放,在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的支撑指引下,我们抵御了国际政治**的冲击;沉着应对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了1998年洪水的冲击,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我们还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我们的经济已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这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这更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成就。由此看来,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总结过去,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热爱祖国、建没祖国的责任与热忱,我们便只能临阵退却,只能自暴自弃,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为附庸。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我们才能立足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新形势下发扬爱国主义
3.1加强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对外交流的频繁、国民的视野也更为开阔,随着我们文化市场的开放,一些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我们国内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利用影视等作品将他们的文化灌输到我们的思想中去,通过“西化”方式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宣传他们的资本主义思想。妄图使我们在享乐中疏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一些人民群众出现了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尤其在青少年中“哈韩”、“哈日”现象比较严重,认为国外的一切都比国内的要好。这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必然不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的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预料到我们的文化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外来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让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外来文化中的糟粕也同样会消极地们的民族精神,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对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的挖掘,而对爱国主义的现实内容关注较少,这就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如果民族文化受到了干扰,那么爱国主义将必然不能深刻的烙在人民的心中。
因此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力度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精神,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我国文化建设,向青少年传输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作品,引导人民众建立正确的向上的意识形态。坚持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积极为国家奉献自己。
3.2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通过三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我们的国家经济实力达到了世界第二,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也达到了世界的前列水平,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还没有消除,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与发达国家间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爱国主义热情的坚持下继续艰苦奋斗,不忘记历史,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3.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保卫国家领土
领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一个领土不完整的国家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然而在新形势下,一些别有目的的人正在试图对我们的国家进行分裂。藏独势力、疆独势力都蠢蠢欲动;而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没有与大陆完全统一,台独分子仍然存在,这些都不利于我们的发展、和平与稳定。
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国防意识,坚决反对分裂和入侵,积极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宣传国防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保卫领土和主权完整。
3.4提高个人素质、履行个人义务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我们只有通过学习、锻炼才能将我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发扬爱国主义,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应该自觉积极的履行、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不盲目追从外国文化,继承和传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会主义的建设而奋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发扬爱国主义应恰当
4.1避免狭隘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毛泽东曾提出反对“狭隘的爱国主义”,在当今新形势下,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爱国就是完全的反对其他一切国家的一切事物和人。我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们也不能因为其他国家的制度不同而敌对他们。货物流通是世界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也是我国的经济来源之一。因此,我们不能抵制外货,那样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影响,我们该做的是提高自身创造能力,不盲目追随我国。
4.1 发扬爱国主义应当理性、和平
在不久前的钓鱼岛事件中,日本的行为激怒了我们的人们,人民群众也通过种种行动展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但是有一些人在爱国旗号下为所欲为,出现了打砸抢烧行为,这其实是对国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的破坏、攻击,是违法的、行为。这是我们在发扬爱国主义时所要避免的。在天安门广场事件中,大学生们因为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而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做出了一些不理性、不理智的举动。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在行为发生前多思考,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2)期刊.新时期的新爱国主义.云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论理性爱国主义的提出与弘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5
第二篇: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提高官兵对爱国主义传统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官兵的爱国主义热情。教育重点:
把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教育方法:
1、课堂讲授:40'
2、分组讨论:30'
3、观看录像:20'
讨论题:
新时期怎样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教育内容:
【名词解释】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热爱,它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我军是一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民军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激励全军官兵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一、热爱祖国是革命军人基本的政治觉悟
祖国,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也是一个多么庄严而神圣的概念。任何一支进步的军队,一个真正的军人,总是把热爱祖国当作自己最高尚的品格,把保卫祖国当作最神圣的职责。之所以如此,是由军队本身的特殊职能所决定。恩格斯指出:“军队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忠于祖国、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敌侵略、保障人民安全看成是军队的天职,并且以此作为重要尺度来评价军人行为的道德水平,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虽把当兵卫国作为自己的特权,但在面临大规模入侵时,他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号召国人共同御敌。我国《诗经》中有一首《秦风?无衣》:“岂曰无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反映了当时中原的军队与人民在同西戎作战时,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把忠君报国作为军队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爱国、卫国成为军人必须恪守的道德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爱国、卫国也是军队的基本准则之一,资产阶级军事家拿破仑就特别要求军队要有爱国情绪与民族光荣感,严禁将防区献与敌人的倒戈叛国行为,违反者必处极刑。可见,尽管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里有着强烈的阶级性,但要求军队和军人必须爱国,卫国则是一致的,对那些爱国、卫国的民族英雄,也是备加褒扬的。
我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历史上最进步、最伟大的爱国武装集团。我军宪法也将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作为我军的神圣使命,我军唯一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我军具有历史上最伟大最进步的爱国精神,表现了军人爱国主义的最高形态。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继承了历史上一切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在反对剥削压迫、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彻底解放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一般的爱国热情,而是把热爱祖国同忠诚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它还注入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崭新内容,克服了旧军人爱国精神的狭隘性,使热爱祖国同世界人民的革命利益完全一致起来。我军这种高度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要求每个军人都必须热爱祖国的山河和文化,热爱祖国的人民,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努力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竭诚履行职责,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
空的安全,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事实证明,作为革命军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政治觉悟,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才能在关键时刻流血牺牲,保卫祖国。
二、爱国主义是我军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70多年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激励全军官兵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繁荣和昌盛,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在拯救中华民族、解放全中国的艰苦岁月中,还是在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中,我军广大指战员为祖国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我军广大指战员满怀一腔爱国热情,抛头颅、洒热血,同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自觉以解放祖国、保卫祖国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己任,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拯救祖国脱离苦难深渊,我军自创建之日起,即在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长达22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为所欲为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伐战争中、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我军共牺牲将士76万人;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涌现出彭湃、方志敏、刘志丹、左权、叶挺、杨靖宇、赵一曼、吉鸿昌、马本斋、董存瑞以及“狼牙山五壮士”、“塔山英雄团”等大批爱国的英雄个人与群体。新中国成立后,在反击外敌入侵、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我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以及多次边防的自卫反击战,胜利地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保卫了人民的安宁。这期间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罗光燮、梁英瑞等烈士,是我军爱国英雄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我军将士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人民才亲切地称我们为“最可爱的人”,赞誉我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军广大官兵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样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颂歌。当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紧急关头,我军总是挺身而出,奋力抢救,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扑灭山火、打击犯罪分子等活动中,我军总是冲锋在前,哪里人民有难哪里就有解放军。1998年夏,在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灾中,我军先后投入兵力三十余万,出动飞机二千二百多架次,车辆一万二千五百余台,舟艇一千一百七十余艘。广大官兵日夜守卫着危堤,险堤,舍生忘死,救援人民群众,成为抗击洪水,保卫武汉、岳阳、九江、大庆、哈尔滨等重要城市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了“抗洪英雄”高建成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单位。同时,当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时候,我军广大官兵自觉服从大局,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镌刻着我军将士改造山河、为民造福的英雄业绩。事实证明,我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爱国武装集团,具有最伟大的爱国精神和爱国热情。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永远是激励我军团结战斗,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把爱国的情感转化为报国的实际行动
千古爱国英雄,同有报国之行,对我们革命军人来说,当前最现实的就是热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因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此要具体做到:
1、要牢记职责,为祖国担负重任
保卫四化和建设四化,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光荣职责,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每一个同志都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争当保卫祖国的英雄和建设祖国的尖兵。大家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还很不安宁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但战争的根源远未消除,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我们决不可放松警惕,必须大力加强部队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
科技大练兵,进一步提高我军的现代化水平,随时准备用战斗来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建设事业,以实际行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邓小平同志指出,军队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这是党和国家对我军的信任,也是我军义不容辞的责任。
2、要甘愿吃亏,为祖国勇于奉献
军人的职业就意味着“牺牲”,就意味着“吃亏”,这是由军人的特殊使命决定的。如参军入伍,有些同志的家庭经济收入可能要受到一些影响;有的会错过招工、上大学的机会;还有的同志长期夫妻分居两地,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至于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军人更要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所有这些,从个人或家庭角度看,确实是一种吃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吃亏是必要的,也是光荣的。所谓“必要”,是说如果没有我们为祖国站岗放哨,流血牺牲,就谈不上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所谓“光荣”,是说我们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吃亏,这种吃亏是高尚的,是祖国忠诚儿女爱国美德中最可贵的东西。在70多年的革命征程中,我军广大指战员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地为祖国献身,为人民吃亏,赢得了祖国的信赖,人民的爱戴,被称为“人民的子弟兵”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我们每一个军人,特别是新战友,都要百倍地珍惜这一光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我军“甘愿为人民吃亏,勇于为祖国献身”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
3、要立足本职,为祖国尽忠报效
军人报效祖国的阵地在哪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条件艰苦的边关、哨卡和海岛,在战鹰的座舱、舰艇的战位、坦克和汽车的驾驶室,也在工地、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一句话,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说,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千方百计地做好本职工作。试想,如果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不热爱、都做不好,还哪里谈得上爱国报国,哪里谈得上做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卫士呢?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把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尽忠报效,建功立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热爱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化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卫士。
第三篇: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朽的灵魂和血脉延续的根本,也是中国历来认同国家与否的重要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渴”的光荣传统的传大民族,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中,也历来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在开放的环境和视角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繁荣昌盛的源泉,而它历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基础之上。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经常集中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赴汤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气节上。同时,也表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关心和忧患的态度与朴素感情上。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义这面旗帜既唤起、聚集和引导了一批前赴后继、以死明节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进取,奋发图强,从而使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而不懈怠,终于建立起了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蕴含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方面,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那种气贯长虹、一脉相承的鸿论远识更是余音绕梁,不胜枚举:古代有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篇箴言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现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篇时代性更加鲜明、凝重性尤为突出: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无不把“救亡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维吾尔玉其温乡中学
政治学习材料
2011年12月6日
第四篇:新形势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新形势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治、道德涵盖的内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无论世事怎样变迁,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主义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江泽民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爱国主义指的是对自己国家存有爱与忠诚的感情。爱国,与一般的爱(无条件)稍有不同,通常都应该附带对本国及其人民的利益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爱国主义中的上述条件,一般的民主政体是以对权力作出制约的制度和法律体现。列宁给爱国主义的定义是,“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的定义说明,爱国主义是人类普遍性的自然情感,是超越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而固定永续的情感。爱国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共同体对文化、种族的认同和凝聚,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爱国主义——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应当存在。
爱国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无条件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爱祖国,是人们心理上、道义上的自我约束,是人们生活中、行为中的自觉准则。在我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每个坚持爱国主义的公民,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的目的在于对本国人民利益的追求,即人民的利益是爱国主义的根本所在。说到底,“爱国主义”就是爱人民,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涌现出岳飞、文天样、郑成功等无数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无论是郑观应等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邹容等追随的“革命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日近代史昭示我们,要改变贫弱受欺、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奋起抗争,奋发图强,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数中华儿女和爱国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略,前仆后继,历尽艰辛。”[2]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正是爱国主义产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严感,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统一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20世纪50-80年代,中国人民在曲折中前进,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渡过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迅速走上拨乱反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无论是克服困难的毅力,还是纠正错误的勇气,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越来越自信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着,我们的综合国力从1949年的世界第13位到目前的第5位。
20年风雨征程,20年沧桑巨变,我们取得了世界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能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奇迹”。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20年中,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顶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的冲击;沉着应付了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了1998年夏秋之际洪水的冲击;同时喜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难忘香港、澳门回归时。全国人民高举国旗翘首期盼钟声敲响的时刻,难忘申奥成功时热泪盈眶欢庆的狂热。这种情不自禁就是爱国主义的流露。
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常常是总结过去,瞻望未来。回首刚刚过去的100年,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成绩使我们为祖国自豪,差距使我们为祖国奋发。在新世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阻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所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较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状况,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热爱祖国、建没祖国的责任与热忱,我们便只能临阵退却,只能自暴自弃,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为附庸。
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这是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竭的动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那么,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呢?
首先,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邓小平曾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就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近代史上,面对列强的分割,面对祖国的落后,部分激进分子主张一切采取“拿来主义”,甚至走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既否定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独立品格,也彻底否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偃息民族自尊心的观点。
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一度领导世界潮流,直到中国已走向衰落的20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做出高度的评价:“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唯一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自孔子时代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国文明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继续下来。”又说:“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我们遇见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他还断言:“他们将在科学上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很可能超过我们,因为他们具有勤奋向上的精神,具有民族复兴的热情。”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消除民族自卑感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民族虚无主义只是部分激进分子们倡导的,而大多数爱国者还是尊重我们祖国的主权,坚信我们民族的文明。事实证明,民族虚无主义并不会给中国带来好的出路,只能带来自卑与自残,“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其次,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如“一女不嫁二夫”、“不孝有三,无子为大”等已被当作封建礼教而摒弃,而爱国主义却始终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当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时,加入WTO、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又使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国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遇,但也直接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挑战,对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凝聚力也是个重大的考验。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广大公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强烈的民族复兴责任感,成了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跨国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过程,它使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间流动的信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可以使我国凭借自身的网络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但是,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网络、经济网络、金融网络,主要是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控制的,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也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不仅难以改变,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不可避免地成为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对象。随着我国加入WTO,发达国家凭借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优势地位,必然大举进入和占领我国的市场,我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大产业都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在一段时间会出现洋货充斥市场,某些民族产业衰微的情况。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对外交流的频繁、国民的视野也更为开阔,这就会使“有的人只看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就以为一切是外国的好,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政治上说,全球化具有极强的地理扩张倾向。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不仅抢占市场和经济主导机,同时也向发展中国家大肆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体制,甚至用带有苛刻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胁迫发展中国家就范。东南亚金融危机时,IMF对韩国、印尼的援助就是一个明证。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主权让渡”,将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在中国推行西方的人权标准和政治制度,使中国朝西方国家所希望的方向转变。可以确信,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分化”攻势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这必然对我国的国家自主性和国家主权构成损害,甚至可能引发民族离心力而威胁国家安全。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进一步利用因特网、影视、书刊等传播媒介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目前,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不是军火,而是流行文化。不仅如此,它们在文化输出的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如亨廷顿抛出的“文明冲突论”就是企图以文化冲突掩盖实质上的意识形态渗透的体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转移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在“疏离政治”的陶醉中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预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将面临来自西方国家日趋严重的文化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会越来越复杂。这一方面为我们吸收发达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但也会使消极文化糟粕侵害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根基。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身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但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对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的挖掘,而对爱国主义的现实内容关注较少,这就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当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我们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更要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
1、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得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同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力的政治保证。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当今时代,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西化”、“分化”,其要害就是动摇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因此,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是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2、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华民族从来不愿俯仰随人,寄人篱下,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增强竞争力、兴盛发达之本,而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就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仍然面临威胁和挑战的形势下,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捍卫国家的尊严,树立自尊自信的民族气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必须看到,全球化并非世界一体化,全世界不能也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体制、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念,也不可能把某一种社会体制、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连亨廷顿也承认:“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我们必须懂得“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道理,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3、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是一种精神情感境界,祖国利益是具体而实际的,它包括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等等。由于祖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每个人总是在这个环境中女现其个人利益的,因此,在国家、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处理上,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追求两者和谐共生,共同提高和发展。这种责任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确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目的价值取向。
4、强烈的忧患意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对我们的困扰并没有完全解除。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面临的既有历史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在总体上我们还处于劣势,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卧薪尝胆,继续发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防患于未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进步,必须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任何形式的排外意识和行为都会损害当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
因此,我们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大胆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把坚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五篇: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朽的灵魂和血脉延续的根本,也是中国历来认同国家与否的重要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渴”的光荣传统的传大民族,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中,也历来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在开放的环境和视角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繁荣昌盛的源泉,而它历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基础之上。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经常集中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赴汤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气节上。同时,也表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关心和忧患的态度与朴素感情上。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义这面旗帜既唤起、聚集和引导了一批前赴后继、以死明节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进取,奋发图强,从而使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而不懈怠,终于建立起了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蕴含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方面,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那种气贯长虹、一脉相承的鸿论远识更是余音绕梁,不胜枚举:古代有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篇箴言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现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篇时代性更加鲜明、凝重性尤为突出: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无不把“救亡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以下几种精神:
1、人本精神。儒家文化强调的人是指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主要内容。重视做人、以义为上、推己及人、学者为己等处世做人的传统美德每每出现。儒家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人禽之别”,专门讨论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指出“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有“义”。人“最为天下贵”,2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人伦、有道德。儒家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做秀,给别人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处世做人的观念是我们民族道德精神的精华,今天仍有批判继承,赋之于时代内容的价值和必要,对于培育“四有”新人有借鉴意义。
2、华夏民族主义精神。历来爱国者从来都是把忧国与忧民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爱国主义有着不可割裂的继承性和历史延续性,到了近代这种忧国忧民思想内涵愈来愈深刻,湖南留日学生卫种在《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曾深情疾呼:“吾人之主义,可大书特书曰爱国主义”。“支那乎!支那乎!吾将崇拜而歌舞之,吾将顶礼而忭贺之,以大声疾呼于我国民之前曰:“支那万岁!”于是近代的爱国者“人人心忧国之心,人人事忧国之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伟大的升华。强调以民族、国家、家庭利益为主,正是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气质,从而给世界以觉醒、自尊、凝聚、奋斗的崭新形象。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强调要实践,乐而忘忧。《易经大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句话,凝炼地道出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4、和谐精神。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由不同等级和处在不同关系中的人组成,而维持人与人之间和等级间关系的核心就是保持平衡,取得协调,追求和谐。强调天下大和谐局面的到来,在于普天下人修身律己。《易〃乾〃九三》中有“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必须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修睦”、和谐统一,并不排斥自然,3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而是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这种“和为贵”,求和谐于对立的政治伦理思想,从辩证法角度讲有其积极的一面。
爱国主义教育要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大国胸襟。中国要在新世纪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首先,它要求广大青年一代应在全面了解国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性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权益的关系,培养与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实力相匹配的成熟的大国民心态,即一种科学、理性、自信、宽容、开放、博大,具有创造性、贡献性和责任感的国民强势心理和人文精神。其次,能够主动、积极地汲取 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一种开阔的国际视野、宽广的胸怀、昂扬的精神风貌,积极面对国际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善于学习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奋力推动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再次,既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在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冲击中,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客观形势下加强民族国家意识、强化主权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捍卫领土和主权,保护国家权益。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谚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 4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抗“非典”报告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时说:“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铿锵有力的声音,激励全国人民夺取了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明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 5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就是到15世纪,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被割去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000亿两白银。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靠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性。从5千年前的中华祖先到21世纪的中国国民,在绵延亘古的文明创造中培育出的民族精神光彩夺目、普照人间。诸如“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6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记、匹夫有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雍容大度、包容万物的宽容精神,“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刻苦自励、“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先人倡导的民族精神,化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十世纪风风雨雨,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辉映环宇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弘扬光大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98年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攀登”的崇高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各种困难、灾害的斗争而奋力前进,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不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今中国仍然如此,仍然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从国际形势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苏东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将主要矛盾指向中国,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他们借助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的优势,把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传播到中国,其中有许多腐朽的、黄色的、反动的东西。我们必须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武装广大青少年,抵制消极的、有害的文化,吸纳积极的、健康的文化。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时期。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因此劳动生产率很低,仅相当于日本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才弱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本弱国。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之路。关键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一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攀科学文化高峰。在求知成才、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繁衍升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体现,现时代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提出的5种革命精神,江泽民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邓小平在80年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例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邓小平说:“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8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江泽民在90年代提出“64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必须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而要宣传、弘扬、培育,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教育尤为重要。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教育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奋斗历史,光荣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也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亿万青少年紧紧集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各类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青少年中深深扎根。要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加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扬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德育、历史、地理、语文、科技等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历史,强化国家意识,升华民族情怀,把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代弘扬光大,永世相传。
弘扬民族精神要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这是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必须。因为民族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完善、更新和升华,而不是一尘不变,更不是固步自封。一定的民族精神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前面所提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今天,我国进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完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为此,在弘扬民族精神时,9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必须与时代俱进,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必须以先进文化,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民族精神教育的出发点是“三个面向”,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人才;面向世界,就是要适应世界潮流,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新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必须变革封闭状态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我们要培养青少年有国际眼光、国际意识、国际胸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民族精神决不是本土精神。民族精神要为本土、本国的发展服务,要善于学习和吸取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我国现时代的民族精神要体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特点,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在国家危亡的革命战争时代,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而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民族精神表现在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当代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应表现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把自己铸就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民族精神还要与“学习外国”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励青少年和全体国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一方面要学习、吸纳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优良传统。应该让青少年学生看到我国存在的落后和差距。无论是西方的欧美,还是东方的日本、印度等国,都有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要有“三个面向”的胸怀,以“三个面向”为目标,教育和激励青少年。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只有在“三个面向”和先进文化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把握民族 10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精神,有效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中国的民族精神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会怎样。真正失去了这些东西,一个民族只会走上衰落和灭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她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呢?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历史上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曾经多次被少数民族征服,但是作为汉民族却一直没有消亡。相反反而是征服者在不知不觉中,不管其主观上是否愿意,被汉民族同化。在民族精神上也就成为了各民族都高度一致的统一的民族意识。究其根源,这和中华汉文化在当时的先进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有的同志曾经说过的。在历史上,汉民族一直居住于物产富饶的地区,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来征服汉民族的少数民族对此两点有着无比的羡慕,所以他们才会动起刀兵。但是征服以后呢?所有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发现,汉民族有着一个经过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统治样板——封建帝王中央集权制。这样的政治制度不仅是现成的,而且还有一套系统的,早已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儒家文化,作为理论依据和教化的样本。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地位当然不会去动这样的一套东西。因为如果这样他们就会陷入到处树敌的境地。社会必然会动荡,这对他的统治和他们每个人的生死都是不利的。就正因这样,一个不断传承的文化没有被触及反而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主流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外来的文化都只有一个选择——溶入主流文化。所以在这样的不断地融合中本来只代表汉民族的文化成为了代表所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当然这个中华文化和汉文化有着很多不同,后者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封建社会正是因为跟植于儒家文化,所以是以“忠君报国”为体现,也是以此为全民族的凝聚点。任何违背这种思想的行为都是不被承认和许可的。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为没落的明朝效忠的史可法、袁崇焕,为腐败的南宋效忠的岳飞、文 12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天祥,为阻碍中国统一的蜀国服务的关羽、诸葛亮,甚至为无道的商纣王尽忠的箕子、薇子会被历朝的统治者封为英雄和知识分子的表率的原因。统治阶级只有大力地宣扬这样的一些人物,树起这样的一些榜样才更有利于他们的统治。他们这样做无非是告诉大家,只有忠于我——帝王才是正确的。并且在封建社会,中国的任何利益都是以帝王为唯一代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道理。这最初也只是汉民族文化或者说是儒家文化的思想,但是所有的少数民族征服者也不得不认同这样的思想更有利于他的统治。这才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忠君报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所在,而这样的民族精神正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表现
(一)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
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生活在华夏大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祖国的大好河山。两千多年前,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有盛有衰,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在中华大家庭内部,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14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却始终传承不辍,享誉世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中华文明得到新的发展。
(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天灾频繁,人祸不断。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中华儿女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经过全民族的百年不屈不挠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许多侵略者在遭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这样的感叹。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说综合国力虽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为基础的,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 15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它不但没有停滞和退后,反而进一步强大和壮实。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 16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否则,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不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背离民族精神。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意味着重构我们的经济生活,又表明需要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撑。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平等、自由,强调竞争、诚信,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化相伴随。这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大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德精神的同时,努力培育平等精神、自由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力军。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撑,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任务相联系的。近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进入21世纪,在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它首先遇到的是科学技术的挑战。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的时代,谁不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价值观念的挑战。如果说20世纪是武力兼经济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无疑是经济、文化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更是民族精神竞争的世纪。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的落伍只是近代的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新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能否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挑战,实质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也就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巴甫洛夫有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想一想当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两弹一星“为什么能够成功,除去技术的因素,不就是因为科学家不甘落后,要粉碎外国的”核“讹诈吗?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精神育人“的摇篮。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和人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应当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是落后一些,但是,大学生有责任来缩短这个差距。我们有 18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理由相信,只要大学生们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科技发展的征程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单是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纲领,一面旗帜,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面旗帜能否永远地高扬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对这个纲领,这个中华民族价值选择的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正是靠着这种思想的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境界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当前,西方社会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其核心的东西,就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破坏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改变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大学历来被看作人类文明成果的散播地,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中华民族精神最先进的”内核",大学有责任把之汇总起来传播出去。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始终站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推动力量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了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正是 19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依靠了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当今世界,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既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在当前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占据经济、科技和军事的优势,而且到处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文化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文化阵地,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中国要高度重视这一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要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把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这样,才能使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创新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且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党支部学生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