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渐行渐远小人书
童年是一列发往远方的火车,消失在苍茫而迷蒙的云雾之中了。回首脚下,只剩两条僵直的铁轨,仍在不断地向前延伸,而两边的景物早已面目全非。小时候爱看火车,心想坐上它,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来,又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去,那该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妙啊!可一旦搭乘上了这列火车,它就越开越快,让人只感到眼前的风景树一闪而过,“嗖嗖嗖”地直往后退,很快就变得愈来愈模糊了。还记得当年那个小儿郎吗?他背着个花书包,穿行在乡间的小路上,像一只欢快的鸟儿,一蹦一跳的。走在他前面的是三个小朋友,和他年龄大致相仿,装束大体相当,也各自同样地背着一个花书包。中间的那位,手里还拿着一本小书,一幅极度入迷的神情。两边的紧紧地靠着,一左一右,分别将手搭在中间的那位的肩头。他们并排地走着,低着头看着。由于路的凸凹不平,他们因为拣路还时不时地左右摇摆,像一幅开开合合的折叠扇。那儿郎紧跑几步,和前面的三个人抱在了一起,笑嘻嘻地问:“看的啥画本?”有人答:“《敌后武工队》„„”接着问:“棒不棒?”答:“特棒!”“让我也看看!”说着就要抓抢。只听其中有人说:“魏强正带人杀鬼子、锄汉奸呢。别乱,等会叫你看。”往事如梦,现在不说,谁也不会相信,当年的那只欢快的“小鸟”就是我。我上学稍早,比他们年龄偏小,总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见他们干啥,我也干啥。他们三人中间的那位叫“小军”,他只比我大一岁,但个子好高,像个小大人似的。两边的要比我大两三岁,我们都是本村的,他俩与小军同住在斜街,来往上下学也一路。小军手中拿的,也就是他们三人挤在一起走着看着的小书,我们当时叫做“画本”或“画书”。这种“画书”有一个极为通俗的别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人书”。“小人”与“大人”是相对而言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人”是指封建官员,“小人”则是草民百姓或下人的自称。还有的时候,“大人”指“正人君子”,那么“小人”则是心术不正或邪恶之人。不过,在乡下农村,一般说“大人”通常是指成年人,“小人”就是“未成年人”,也就是“小孩子”。书画同源,早年的汉字就是象形的图画,而那时的“书”早已发展成为了纸与铅的印刷品。这“小人书”说开来,其实就是一种少年读物。“小人书”虽然名为书,但它的主体是画。它主要是通过连续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小人书的画面一般是采取白描似的粗线条勾勒,利用人物的典型动作和特殊表现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要与现实情境区分开来,常常在画面周围加上“白云边”或“光环”。当然画面的下方,作为画面的说明和补充,往往还有一两行简洁的解说词。总的说来,“小人书”是画面的组合,它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小人书”又叫“画本”“画书”或“连环画”。作为读物,那时我们主要是看画。因为我们虽然也认识字,但认不全。关键是文字没有图画来的直接,也没有图画形象生动。当然,我们读文字,只是粗略些罢了。现在记得,当时的“小人书”大多好像都是四十八开或三十二开,也有六十开和六十四开的。至于“开”是怎么回事,我还是前不久上网才弄明白,原来“画书”是以一个印张纸能切割成多少份、正反两面共计多少页码画片为书的开本。譬如一个印张切成三十份,正反印六十图即为六十开。如果再加上封面和封底就是六十四开。在当时那个年代里,由于物质匮乏,文化活动的确少得可怜。像我这样的小孩子,除了不定时的跑老远才看场没有头的电影外,就是冬天夜里耐着严寒忍着瞌睡听一听所谓的“大鼓书”。或许有人会说“电影”怎么会没有开头?不怕大家笑话,那时看电影,又没有谁通知,都是吃罢晚饭,听到了发电机的马达声和放电影的“嗡嗡”声才拔腿冲去。村与村是有距离,可想而知,尽管前面有片头的交代与说明,需要一段时间的播放,可跑的再快,一部电影最终还是很难看完整的。而“画本”作为书,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又携带方便。画本的内容大多适应于小孩子读,可以说“画书”是我们当年极为难得的精神佳肴。但由于一方面缺钱,另一方面进城不多,凭我们自己所能,想得到画书那势必难上加难。印象中,我当时所能接触到“小人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与我住在同一胡同的春芳家,另一个就是小军家。春芳比我们都大几岁,被人们称作“孩子王”或“小孩头”。他有个哥哥叫“留芳”,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于西南某高校,后来支边去了青海,据说当过贵德中学的校长。每年春节探家的时候,这位当哥哥的校长都会给弟弟带回些半新不旧的“小人书”。春芳非常地爱惜,经常把它装在一个自制的木匣子里。我至今记得,那木匣就放在他堂屋西间靠墙的那张三斗桌上。那时的春芳已长成个了,能够帮家里干些活了。我们每次找他玩,都见他正忙着。当然,他所干的活儿也很简单,无外乎就是折断干树枝做柴火,抱些秫秸棉柴夹篱笆或者摘摘梅豆角、打扫打扫卫生什么的。这些活我们也都能干,于是大家便七手八脚地忙活一阵,帮助他很快就干完了那些活儿。这个时候,春芳就会从堂屋里搬出一张小方桌来,把它放在庭院西南角的那棵国槐树下,上面摊上一块塑料布。随后,有人抱出了那个没上过油漆的木匣子。春芳打开后,把“小人书”一下子从匣子里倒出来。大家很快地围拢过来,拣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各自随便找个小板凳或树根砖头什么的坐着。有的甚至什么也赖得找,就把身子往国槐上一靠,有的干脆蹲在国槐的根处,就急不可耐地翻看,把头插入到了画书中。那棵国槐并不高,但枝条伸得老长,曲曲折折地像虬龙一般。天上的白云悠悠地飘过,树上的鸟儿飞来又飞去,它们仿佛对树下一群看书的小伙伴的举止很好奇,一只只胆大的麻雀竟然落到了书桌上。有一次,两三只麻雀叽叽喳喳地飞来,看到下面一片安静,便渐渐地平静了下来。还有一次,几只麻雀在打斗,被小朋友专注的神情惊呆了,一不小心,整个一下子掉在了桌面上,“扑通”一声,引得大家一阵好笑。有时候,在我们看画书的当儿,春芳妈还送来了茶瓶和茶碗,让我们边喝边看。刚开始大家相互谦让,你看看我,我看你。可过不了多久,有人便存不住气了,倒上茶,喝了几口,兴致很高,就会跑到别人处,指指点点,说说笑笑。于是先前宁静的情景打破了,大家互相争论开来,那场面极为热烈。当时我就觉得在春芳家看画书,就好像请客下馆子,可以多点几个菜;如果尽兴,还可以再要瓶酒,吆五喝六般地伸伸手,来来媒。你想那么多书,那么多人,又是讲又是说,又是笑又是闹,多么的快活!不过,现在想想,要说还是这种读书法最有用、最长见识。在这里看过多次,慢慢地我就发现,春芳家的画本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古老的成语故事,大多为一个故事里一个主人公,一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南辕北辙”和“买椟还珠”等。这种成语故事类的画书一般都不厚,很快就看完了一本。记得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好像是“守株待兔”。那个锄地的宋国人,白捡了一只“触根折颈”兔子,就贪念着天天能捡到一只。试想田野有那么大,一只小小的兔子哪能正好撞到树根上;即便是撞上了,又哪能恰巧让他给碰上,真的是既滑稽又可笑!当然,由于年龄小,有些故事我们真的一时搞不清楚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今我还记得,有一个叫“愚公”的,为了给自家寻找一条出路,年近九十岁了,还领着一家老小挖山不止。故事里好像有个叫“智叟”的,挖苦他:“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但老愚公不为所动,最终却感动了天神。何为智,何为愚?孰为智,孰为愚?这世上还真的很难说清。不过,大家当时都有个一致的看法,认为那个“跳往助之”的小孩值得赞赏。其中的原因之一,则是画面上的那个小孩子还光着个屁股,挺可爱的。春芳家画本的另一类,便是古典名著中的片段。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失街亭”“华容道”等,所讲故事大多都与诸葛亮有关。与成语故事不同的是,表现的几乎全为人类的智慧。记得《水浒传》中有个“花和尚”鲁智深的,他力气大,能够“倒拔垂杨柳”,有个叫“青面兽”杨志的,很倒霉,落魄到出卖自己祖传的宝刀,还有“黑旋风李逵”生性喜爱打打杀杀。但给印象最深的却是“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这些故事,觉得有内涵。这部小说的内容回想起来,大多描写的是英雄的故事和传说。不知为什么,古典名著的峰巅《红楼梦》,里面的情节却没有看到。要说我们最喜欢的,当然首推《西游记》中的“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和“三借芭蕉扇”等。单说《西游记》,猴哥和老猪我们都喜欢的不得了。猴哥的“金箍棒”那真神,能大能小;“筋斗云”更是了得,翻起来一个十万八千里。记得当时,只要我们手里拿个稍长的东西,便认作“金箍棒”,乱耍一通。有时遇到风,飞跑起来,自以为是驾着云头。“老猪”胖乎乎的,那嘴那耳朵那肚腹,挺有玩的,光想用手摸上一摸。老猪关键的时候爱闹个小情绪,贪吃是它的天性,这些既生动又有趣。他就是有个大缺点,好色不好。沙和尚人老实,靠得住,够朋友。最可气的是唐僧。他没本事,还人妖颠倒,动不动就念起了“紧箍咒”,简直比妖怪还可恨。至今记得,当时在春芳家看画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春芳管束比较严,看不完不能随意拿走。他的画书一般不外借,而小军的画书与之就不同了。小军爸当时在城里工作,具体是干啥的,我们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他会吹一种长管的铜喇叭,能写一手像画一样的字,当时都说是“梅花篆字”。小军爸几乎每周六都回来,周日再走。回来的时候,他经常给小军带些“画书”看,那些画书现在想起来,大多好像还是新崭崭的刚出版的那种。小军很多时候就把它装在书包里,来往上下学的路上看。小军为人很随和,只要他看过了,谁想看谁看,只要给他说一声,他都借。因此,他的“画书”使用率很高,当然坏的也比较快。有些时候,一本画书,还没传过几个人,不几天就没有了书皮子,甚至传递丢的也有。不过,小军也不太在意。可事情往往很奇怪,到了后来,越是小军不在意,大家翻看的时候往往越小心。以至最后很少有烂掉的,更不用说丢失了。小军的画书与春芳家的不同,还表现在画本的内容上。小军的画书总的特征是以电影或戏剧素材为主。他的画书的内容大多是当时正流行的电影。看这类画书,不但可以预习或复习电影的内容,更多的时候还可以弥补看电影的缺漏。我当时也粗略地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写抗日和英雄人物的,另一类则是由样板戏改编而成的。仅第一类中描写抗日的画书就有很多。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鸡毛信》《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等,都在其列。这类故事大家往往都爱看,其中不仅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还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画面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既突出了正面人物的可爱,也显露了敌人的愚蠢与可恨,看了之后,给人印象深刻。记得《小兵张嘎》里有一个情节,说嘎子常常将从敌人那里获得的手枪,藏在大树老木疙瘩处的老鸹窝里,亏得他能够想出这主意。记得当时,下地割草的时候,我们通常就先把自己喜爱的东西藏在那里。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那真是一个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时代。那时代的英雄也真多。记得在我看过的画书中就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不屈的刘胡兰,有为了掩护战友堵枪眼的黄继光,有为了完成潜伏任务而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还有奋不顾身勇救异国落水儿童的罗盛教。我们学习英雄,我们热爱英雄,我们要做一位小英雄。至今犹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年就曾经戴上自己编的柳条帽,拿着自制的红缨枪,趴俯在地里逮猪抓羊。有时我们还分成小组,轮流保护生产队的庄稼。在小军的画书中,由样板戏改编的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当时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龙江颂》《海港》《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这其间我们最爱看的是《沙家浜》。除了阿庆嫂的智慧、刁德一的刁钻、胡传魁的老练等人物传神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庄四周有一片片开阔的水域,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每当芦苇青青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摸鱼,抓青蛙,吹口哨,对暗号,捉迷藏,玩打仗,很是开心。我还记得,当年小军妈在生产队的一次扒房中受了伤,队里为了照顾她,就让她照看村东的池塘。池塘里种的是莲藕,碧绿的大荷叶像是一把把蒲扇,绯红的荷花箭高高耸立,大眼蜻蜓飞来飞去。池塘的四周栽着些垂柳,柳树下常常铺着一张芦苇编织的席子。每逢中午放学后,小军就到那里替他妈。我们几个小伙伴转着圈捉蜻蜓或抓青蛙。时常看到小军或坐或卧,屁股或头底下就坐着或枕着“小人书”。于是,我们就跑过去。当然,很多时候是小军主动地召集我们打扑克。我一般不参与,就坐在一旁看画书。一缕缕的阳光照过来,斑驳细碎的影子就印在画书上。一阵阵清亮的蝉鸣过后,微风一吹,荷塘里传来幽幽的清香。说来也怪,那时候看画书记忆力最好,当然印象也最深。曾记得看《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狠狠地“咬”胡汉三一口,过去了很长时间,后来提及此事,他还说是被“狼崽子”咬了。胡汉三,坏家伙,被咬活该,那一下真过瘾。不过,自从看了《闪闪的红星》,我从内心里一直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得到一颗“红五星”。后来,我们都慢慢地长大了。春芳为了求学,投亲去了青海;小军辍学后跟随父亲到了城里。我也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运转着。岁月如流,不知不觉中“小人书”走出了我们的视野。想想那段难忘的岁月,尽管物质生活过得比较艰难,但我们的精神生活还是相当满足的。这得感谢“小人书”,是他填补了我们生命中的一段空白。那些成语故事,那些名著片段,那些英雄人物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是它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再后来,镇子上出现了电影院,人们看电影方面多了。随着改革开放,街边有了放映厅,录像带、光碟、cvddvd,换着花样打滚似的向前翻。与此同时,黑白电视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久,便有了彩色电视机。正当人们还未搞清是彩电好还是黑白的好、以为彩电耗电对人辐射大时,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就已经由小彩电换成大彩电了,大彩电很快又改成了家庭影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逐渐普及开来,于是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无论大人小孩都能上网。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方便快捷,信息流量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特别是手机多功能的开发,想看啥只需要轻轻地一点。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都会神奇般地出现在你的面前。手机成了人们的“掌中宝”,人们不但能观看图画,阅读欣赏,还可以开微博、发微信,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电子时代,一切都简化了许多,一切都容易了许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让当年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而“小人书”,我们当年最喜爱看的“小人书”却早已悄悄地隐退。目前,“小人书”成了市场上的收藏品,也成了人们过往生活中的一段美好的回忆。“小人书”属于金色的童年。童年是一趟单程的火车,它不出售回程车票。一旦轰隆隆地驶过人生的原野,将一去不复返了。在苍茫的历史长河里,“小人书”渐行渐远,我们心存迷惘和惆怅,时光不可倒流,我们又该如何呢?可喜的是现在的孩子不仅能看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动画,而且还能利用网络快乐地生活与学习。童年是幸福的,而幸福的童年又各不相同。童年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童年都将成为遥远的梦幻。
第二篇:渐行渐远随笔
渐行渐远随笔
渐行渐远随笔1
后来的我最终还是没有走到同一条路上。——题记
我一直以为,两个世界的人会因为彼此而穿透世界的隔膜,最终走到一起的,天真的我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后来想想,才知道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是不会走到一起的,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两个世界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他们并不是互通的,那层厚厚的隔膜永远都不会穿破,永远都不会消失,你们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最后你们在走到了一起,你们的关系也不会持续太久的,因为思想不同的两个人,会不停的争吵,如果你们是像普通人那样不喜欢争吵的话,感情应该很快就会破裂,如果喜欢争吵的话,呵,那就祝你们越吵越凶,百年争吵。
可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们其实在性格上是很相似的,可是并不是每一对性格相似的人都能够走到一起的,而我们就是那个幸运儿,果真,我们这样的性格需要一个与其完全相反的人,这样生活才会有趣味,趣味多多的生活,难道不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想象的吗。
道路千万条,只要地球是圆的,哪条路不能走到原点呢,可是这条路是与地球上的路是不同的,这是一条很直很直的路,我们只能渐行渐远,而不会回到原点,回到从前的。
渐行渐远随笔2
偶然之间,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麦浪滚滚中,当代乡亲们正在割麦收麦。艰辛依在,笑容满脸,田野里依然蕴藏着无限的希望与生机。
记忆中,我们的父辈及同辈的兄弟姐妹里最辛苦的体验当属三夏大忙时候了。
芒种还没过几天,麦子刚随微风沙沙响,还青得逼眼时,外爷会随手拽下几穗放在火上一烤,端详端详手里热乎乎的饱粒儿,自言自语:“该在麦子里套种玉米和黄豆,蛋娃星期天随我去点种啊,咱就那一块地,不多,一晌就中”,一刹那间麦香的诱惑全没了,我不再和弟弟去抢他手中的烤麦穗了,撅着嘴大喊:“我不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经历去年已扒了我一层皮!
麦子青中泛黄,外爷就在集上买全了镰刀长绳和木梭子,挑麦子的扁担用着不舒服,再买。他一次次从地头回来,紫铜色的脸上平复了好多好多褶子,没平的也蓄满了汗水,一边用泛黄的白色中式布褂擦着汗,一边说“这两天大年沟那块坡地的能割了,南庄前的平地还得两天,那儿能浇着是宝贝……”,外婆总嗔怪着“你真是魔怔了,这几天总是这几句话”,外爷嘿嘿干笑,吃饭时却仍在重复,惹得妈妈对着我们抿嘴眯眼偷偷笑。
于是外爷和邻居一起挑选一块麦田附近的平地,先垫平,再挑水撒泼在平地上,晾晒一天,再用不知从哪里找到又有多少人合搬过来的石磙子碾压,一个临时的打麦场就成了。年年修理年年用,外爷六十多岁,不光干活也成了顾问。
外爷终于盼来了那一天。“开工啦——”他大声一喊,妈妈爸爸哥哥妹妹六口人全上阵,我和妹妹拾麦子,妈爸哥三人割,外婆在家领着小弟专门当后勤。天不亮四点多,各自拿着工具一起出动,哥哥还唱着《朝阳沟》选段,嗬嗬,那阵势!
主力是外爷、妈妈和爸爸。他们弯下腰,曲起腿,握起月牙形的镰刀,左手撸起一大把麦秸,“镲——”一声,只留下三四寸的麦茬儿,在麦茬上搁整齐;再一声,又一大把,再和原来的麦秸搁一溜儿;只听见嚓——嚓——嚓——十分钟不到,我面前就有一间房大小的空地了。他们却是神定气闲,脸不改色,让我佩服之至。而上高中的哥哥,十几分钟内已三次直起腰来,对我露出羡慕的神色,拾麦,是多轻松的活儿。
太阳升得老高了,白花花的挂在头顶,烤得我额头身上汗水涟涟,放眼一望,微风挟着热浪,没割的块块片片仍是热浪滚滚,沙沙声似无实有,嚓嚓声仍是那么有力,刀刀砍下,麦子根身分离,让他们越发兴奋。田间地头只有几小块儿可怜的随风而动的荫凉地,那儿和白开水一样让我向往,可我仿佛看到大草帽下外爷他们通红通红的脸,他们弯下的腰就像一座长长的石拱桥,正在烈日下被炙烤被熔化,不知啥时候才能挺起来直直,我只得咂巴咂巴干涩的嘴巴把散落的麦穗子拾进竹篮,把散落的麦秸整进麦堆,手脚并用,弯腰不停,却也有通体出汗的舒爽。
晌午时分,大功告成该回家了,妈妈外爷哥哥各挑一小担麦捆子,爸爸要挑一担大的,据说有一百多斤,剩下的要趁大中午还要爸爸一担一担挑完。爸爸颈上搭条手巾,高一脚低一脚地走,防不着啥时要跌倒的样子,我一路小跑跟在他身后,小心翼翼地说“爸,你放下歇一回呗。”他凝起眉头抹一把汗水,说“别吭气,我用你说?”我赶紧闭嘴,后来想起可能是爸爸觉得一放下担子,就再也担不起来了吧。
麦场上一群人在打麦机旁边忙活,打麦机隆隆隆震天响,麦子粒从旁边分离出来,机子尾部出来的碎麦杆夹杂着尘土满天飞。一家人正在打麦,需一人专门往机子里塞麦秸,另外三人专门给他递,一人得在机尾往远处排麦秸,一人专门在旁边往布袋里灌麦子,速度快得人连喘口气的机会也没有,他们全都神色凝重,快而有序。
用机器打麦得掏电费,有些人少地少的家儿就用传统的老式碾压法。我最佩服的一位大哥,30多岁的年纪吧,身材本就魁梧,立在石碾子上真乃顶天立地,特高大。更神奇的是他立在圆磙子上,双只脚动动竟让石磙子往前滚滚,再后退着磙磙,还悠然自得吹起口哨,似乎要和打麦机声一决高低,真英雄啊!可我立在上面,磙子纹丝不动,真乃百丝不得其解,暗暗决定,以后要拜他为师,掌握这项独门绝技。可过了那村就没了那店儿,至今仍是未了的心愿。
最快乐的莫过于打麦场上的嬉戏。
晚上,凉风习习,不管打麦人扬场人如何忙碌,打麦场上的几个麦秸垛都是我们几个小犊子的天下,因为麦机旁边高高挂着个一百瓦的灯泡呀。爬垛时一个个赛猿猴,那个上小下大还没搭好的圆垛光溜溜的并不好上,有几个个子小手脚不够麻利的,干着急。再往下跳,不爽,干脆像小熊猫似的往下面滚,越滚越兴奋,嘻嘻哈哈,惹得大人一顿臭骂才罢休。
有几个想出个新游戏,叫警察捉小偷。麦场里麦垛多啊,曲里拐弯的,随便哪里弓身一瞄,就让“警察”们抓耳挠腮,他们软硬兼施,就是不见“小偷”现身。稍微有一点动静,还没摸到头序,旋即线索掐断,无从找起。最后,谁都想小偷,不愿当警察。有一次,两个“小偷”竟然钻麦秸垛下面的洞里,谁知他们啥时候发现在麦垛下藏着个前后通达的小洞,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用心。
晒麦就不用我们咋操心,除了夏雨骤来,让外婆看到我身影,快速装袋往家运以外。小小男子汉,正月十五里吃过布袋馍馍,总要派上用场吧。
再看朋友圈里的照片,新一代乡亲们在地里就能从割麦机里收获麦粒,从割麦机出来的碎麦秸直接落在田里和麦茬一起沤在田里增加土壤肥力,这不过是过了三十年,科技创新无止境,乡亲们骑着摩托车、开着电动车去地,捎带着整打啤酒已不是怪事,碾麦、扬场、男女老少齐上阵去割麦打麦的紧张场面越来越少,他们再不是我记忆中的外爷外婆及爸爸妈妈们的形象,他们弟弟妹妹的及下一代的生活方式也再不是我们小时候的成长游戏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运,这些与麦子有关的记忆虽然渐行渐远,却总在提醒我不能忘本,提醒我通过劳动取得收获,通过勤奋收获真情,通过真诚收获快乐。
这,才是我的人生财富。
渐行渐远随笔3
——23年蹉跎的岁月,恍惚间便成了飘洒在天空中的丝丝青烟,任清风拨弄成千姿百态,渐行渐远。
时针在走,分针在走,秒针也在走,时间就不可能停留在你想要的片刻。
世界在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也在改变,你就不可能停留在你想要的童年。
记忆中的时光里,也曾有过快乐的痕迹。但随着时光不断地前行,那些快乐渐渐变成了可笑的幼稚。直到有一天,打开那本又脏又带着浓浓的墨汁臭味的日记本时,才感觉得到,连那些记忆也在渐行渐远。
昨天,也就是20xx年的倒数第二天,我忍不住的打开,一个群名为“我们的一班”的群后面写着“+99”,我好奇的打开了对话窗口,一句一句的看着他们的聊天记录,其间,也少不了笑声,却也感叹着。那年的一班确实让人很快乐,确实让人值得留恋,因为那年的一班几乎出尽了风头。可是,那年我们都各奔东西了,为着不同的人生目标都在各自奋斗。7年,很短很短,不知不觉就过来了;7年,却又很长很长,让各自在这其间发生了偌大的变化。
看着看着,突然看到他们的话题都转向了婚姻,我诧异的往下翻着聊天记录,原来,有好一部分都已结婚或是真准备这两年结婚,甚至有的小孩也快开始上学了。
顿时感觉,我们必须感叹一下——我们真的老了。那年,我们的一班玩的多天真,玩的多放纵。而如今却都担起了偌大的责任。
然而,想起暑假里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他说,那是我们一班的同学现在还在读书的不超过20个,细细一想,确实很有可能。啊!岁月催人老啊!
其实,看了看他们的聊天记录,自己却有一种想发表几句的冲动,可是,面对久未见面的同学们,我怕会陷入客套的嘘寒问暖,又或者是没聊几句就到无话可说的尴尬。有这种担心绝对不是多余的,因为我曾经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曾有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不知道他从哪里找到我的号,加我为好友,然后聊了很多,之后要了我的电话,我也要了他的电话,为了下一次更好的联系。没隔几天,他就给我来电话,一开始很热情,我们彼此都嘘寒问暖,似乎还很开心,可是没聊几分钟,便无话可说了,彼此都沉默着不知道说什么,于是就这样,尴尬了一会儿,终于因无话可说挂了电话。确实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因为多年不见一定会有说不完的话。也许是因为各自有各自的目标,各自有各自的职业,彼此说了也不会懂,说了也许会让听着更反感,索性就不说,于是就无话可说了,于是就渐行渐远了。
原来,秒针每走过一圈,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加几纳米,渐行渐远,纳米终将变成光年。
那些渐行渐远的天各一方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
渐行渐远随笔4
很多不愿承认的,却又抵不住地在悄然流逝,时间的流逝,散落的只是回忆。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很冷,雪也会下的很大,白白皑雪会存在一个漫长的冬季,白雪覆盖了整个村庄,却丝毫改变不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伙伴们在雪地里可以追着野兔的足迹埋头走很远也不觉得累,回头看看来时深一脚浅一脚的路,不想走的时候,几个伙伴就坐在松软的雪地傻笑,即使追寻了半天并不曾抓到兔子,回家的路上还要约定明天还要继续找……在我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童年,却有着极大的满足。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剧的傍晚,似乎很惬意,大人们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一个不大的村子就像一大家子的热络,孩子们自己动手发掘属于我们自己的玩具,村口充满了挂念和等待,不像现在的街口那么嘈杂生硬。
进入腊月节,就进入了“年”的准备期,大人们忙碌准备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几个家庭的礼尚往来,祈福祭祖,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又紧凑,那时候母亲告诉我说,这腊月就是掰着天过的,印象中母亲总是有着做不完的活计,即便是到了年夜饭时候也是她在厨房和客厅间兜兜转转。
这个时候孩子们也进入了寒假,寒假作业一般会在开学前几天才开始写,故而,寒假初期是足够疯的玩耍,和伙伴们玩一天才回家,冻的小脸通红,被母亲问起还要嘴硬的说一点儿也不冷。
儿时的调皮却如今成了现在最为乐道的回忆,最津津乐道的便是放鞭炮,炮仗的种类很多,有的威力很大,把老家一个水缸不小心给崩裂,双响炮用手扔出去又朝自己回来扭头就跑,用铁管自己做了个炮炸的自己耳朵半天听不见,这些事现在都能让我嘴角浮笑清楚地想起。
这一年,已然过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马上就是大年——除夕了,和童年又远了一步,也许过了这个“年”还残存的几多学生气也会褪去,进入另一个阶段,就像“那些年”那首歌词讲的,笨拙的在镜前系上领结,装作大人模样……
渐行渐远随笔5
一丝惆怅袭来,没有征兆,没有结尾,伴随人事变迁,寂寞如雪,唯有记忆招风,轻飘万里。
——题记
暧春盎然,好想再牵你的手,看十里桃花。落英缤纷,片片花瓣,脉脉香,我们在花海间徜徉,醉了今朝,忘了烦恼。你可知,那一片艳红绚烂抵不过你温暧陪伴。
红尘人无数,心中你常驻,却是不知是何故,相思辗转,你又在何处。我是爱紫藤的,如你般飘逸优雅且寄载我痴痴的恋情。那灿若朝霞的紫藤,自然垂落,像是一条条玉带,紫花烂漫,风情万种。花需缠树才可生,树必绕花方可长,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总能让人驻足细细观赏。曾说一起去寻那浪漫的故事,而今,却是天涯海角不可知,一份真情何处觅。
我叠一千颗星星,手指长了茧,花了眼,只为心中那不变的信念,我把它们放在瓶子里,每天祈祷,据说能保你平安,这一千颗星星代表了我不尽的祝愿。
你说你不喜欢文人,因为文人大都命运坎坷,结局悲哀,而我们一定会相携一生,幸福永远;我说,我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的柔弱敏感代表了她的无能,而我一定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此时,我却只能用文字来祭奠那不可追忆的过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惟悴。”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怎一个愁字了得!
半边残阳,几许离殇,我在回忆的渡口张望,你给的甜蜜与忧伤。我的身影被夕阳拉的纤长,夕阳啊,可否延伸到他的身旁。我想把牵挂捻成绳,系在他的脖颈,在他的胸口荡漾,念他莫失莫忘。
欣然入梦,梦中的我着一身长裙挽着你在沙滩上漫步,一路路说说笑笑,天蓝蓝的,水蓝蓝的,心美美的。我把拾的海螺放到嘴边轻轻吟唱,感受你温柔的目光。一阵喧嚣将我从梦中惊醒,原来是人们清早的无理取闹。
我在时光深处静坐,等你赴一场风花雪月的约会,春去春又来,你的脚步是否在向前迈。我为你谱写一首爱的绝唱,优美的旋律,轻柔的节奏,似叮咚泉水般在你心上流淌;我要穿上汉服为你深情舞蹈,带你穿越隔世的'爱恋;我把倾世容颜掩于发丝凌乱,待你归来,刹那绽放。
我的眼眸装满倾世的思念,只需一眼,便已万年。妖娆多姿晕染,落笔尖,泪千行,归去遮风霜。世事变迁冷眼,醉卧间,酒席散,此去离别怨。初恋,初恋,渐行渐远。一泓秋水盈盈现,点滴皆是柔情泪。
红尘美,流年坠,一曲相思谁人泪,叹朱颜,浮蹁跹,光阴似水夜无眠。月老牵线,世俗隔断,吹了一世袅烟;昔日相伴,来生相守,碎了一卷幽帘。花期短暂,指尖缝隙牵绊,绊不住时间眷恋。天上鸟儿成双对,地上鸳鸯独自睡,花开花落年轮转,何时才能相依偎。
渐行渐远随笔6
你来过 ? 我念过
但我早已寻了一片荒芜之地将情话五马分尸
也把自己的爱尘封在几年前
没有了自由
更没有勇气挣脱掉回忆的牢笼
正因为遗憾 ? 想来才觉得美好
我总是刻意臆造过去
给自己的谎言罩上一层暧昧
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
世上哪有如果这样的好事
你有多少胜算 ? 把我困在这里
再次见面 ? ?心事就潦草
完美的她呀 ? 却是下落不详
几千几万个你 ? ?
几千几万个我
多少个浪漫的回合 ? ? 终归是一记遗憾
人们常说天涯地角步步有穷时
为何穷尽 ? 挨不过这相思
爱是指尖生悦的刺
有一天痛会戛然而止
学会接受爱已渐行渐远的事实
无动于衷
偶尔穿插的几句歌词
原来恰到好处
渐行渐远随笔7
农历六月初六,是个“重日”节,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最常见的就是曝衣、晒书、接闺女。
把“六月六”当作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
晋国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治水功臣大禹的生日,于是“熏修裸飨,岁以为常”。
在宋朝,朝廷又定此日为“天贶(kuàng)节”,这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初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在佛寺,六月初六又成了“翻经节”。传说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不慎将所取的佛经掉落大海,师徒们急忙捞起晒干,才得以带回东土。古人认定唐僧晒经这天是农历的六月初六,就把这一天命名为“天赐节”,意思是这一天“天赐佛经度众生”。由此寺院都在六月初六把所藏的经书翻出来曝晒,以利长期库藏。
“天赐节”后来发展成了“晒书曝衣节”。这是由于季节气候的关系。六月初六,雨季刚过,日烈天晴,正是曝衣晒书的好时间。
“六月六”最有意味的习俗是“接闺女”。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闺女,好好招待一番。这习俗起自春秋时期。说是晋国国卿狐偃功高居傲,气死了亲家赵衰。次年晋国遭灾,狐偃奉命放粮。女婿决定趁其六月初六回城的机会杀死狐偃,以报父仇。女儿得知后,赶回娘家报信。这让狐偃受到很大触动,他开始反思自己。最后,在六月初六这天,狐偃亲自去女婿家,向女儿女婿道歉,并接女儿女婿回娘家一起过寿。
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初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后百姓们仿效,也在这天接回闺女,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
在民间,还有个“六六大顺”的讲究,就是源自“接闺女”。由于六月初六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每当这天,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天气晴好,好让女儿顺利回家来。
我还记得,母亲给我讲“接闺女”的故事时,常笑着说:“你快长大吧,到时候妈也接闺女。”
渐行渐远随笔8
走出单位,在滚滚车流中,单位大楼已经被更多的大楼阻挡,看不到了,有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明天还要来上班呢,又不是永别,怎么会渐行渐远呢?多愁善感了吧,我自嘲。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说她现在不看手机,买了几本喜欢的书,没事就读读书,还用笔把喜欢的段落,句子,抄录下来。再甚,就是默写,把脑子里有关风花雪月,花鸟鱼虫,的唐诗,宋词,以及很多名人的警句格言,通通默写下来。甚至把孩子的语文课本拿过来,把以前熟悉,现在有点陌生的课文,抄录一遍。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就像淋漓的春雨,温馨而又甜蜜。
你竟然用笔来抄?我惊讶!
对啊,那种感觉,可好了,可好了,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心随笔走,物我两忘,只剩下脑海中的不断更迭的美景,伴随古筝,二胡,琵琶,瑶琴等乐器营造出来的天籁,绵延不绝,心旷神怡。
多久没有用笔了?我自问。自从二十年前从学校逃脱,貌似除了蝇营狗苟的计算金钱,我都没有怎么摸过笔。后来有了手机,上面有计算器,搜狗输入法,方便快捷的一指禅,点啊点啊点啊就完成了。哪里还想过用笔来书写?笔,距离我是渐行渐远了。
好几次梦里回学校,每次梦境不尽相同,有时候是村里的小学初中,破旧的桌椅,满是水坑的操场,还有一张张熟悉的青涩的高中同学的面孔。更奇怪的是高中的教室,却是小学的同学,蓬头稚子一样念着拼音,学着人口手……
醒来不胜唏嘘,这,是渐行渐远吗?
还有那个她,二十年不见,你在哪里?还好吗?我也只是偶尔思念你一下,已经都快想不起你的模样了,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还有一块儿长大的发小们,你忙你的,我忙我的,虽然生活在一个村里,但是每年见面的时间真的有数几次,见了面,也是吃吃喝喝,家常里短。还记得当初勾肩搭背,野地里疯跑吗?抓鱼逮鸟,偷果子训笨狗,砖头做陷阱抓老鼠?扮演医生给被抓的老鼠宣判死刑,注射执行后,毁尸灭迹?
这些熟悉的亲们,已经从当初的青葱少年,变成大腹便便,脑门锃亮,鬓角微霜,皱纹盘踞,一派沧桑的中年!距离我们当初的意气风发,是不是越来越渐行渐远?
还有我们身边的很多朋友,有的远走高飞,长年不归,只是我们电话本里面的一个名字,QQ微信上的一个头像,偶尔闪亮,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是静静的趴着,不声不响不吵不闹。就像夜空中明亮的星辰在遥远的地方默默的闪耀。这个,算不算渐行渐远?
还有很多朋友,随着时间的增长,事业有成,越来越忙。偶尔约个饭,都不知道推了几回。
不是说友情淡了,而是两种生活的轨迹,越来越不相干,哪怕从一个点位同时出发,也越来越渐行渐远,天各一方。
更有甚者,由于政见不同,爱好相左,早已分崩离析,很早很早就渐行渐远了。
多愁善感者,必定孤独。无端的胡思乱想,更容易让很多事情复杂。就像单位大楼,距离我渐行渐远,但是那又如何,明天不是还要上班相见吗?
秋日的早晨微凉,很多树的叶子开始泛黄,还有的脱落,以各种不同的体态,蜷伏在地上。但是阳光静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知道,等过了中午,太阳就会越来越偏西,直至落山,也是渐行渐远。那又如何?明天太阳还不是从东方冉冉升起? 还有朋友们,渐行渐远吗?在他们还有我的记忆中,永远都是当初的样子,热情奔放,灿若朝阳,活生生的跟我心贴心,火热滚烫。
还有她,那个永远美丽动人的她,肯定也是温文尔雅,快乐安康,稍许皱纹的脸上,心满意足,笑声爽朗!
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只是一种错觉,真实而又渴望。
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可以是距离,可以是爱好,可以是城市,可以是年龄,可以是工种,可以是金钱,但是,永远不能改变,我们心的思念,记忆的灿烂。
感恩我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或许只是一面之缘,或许短暂的陪伴,或许相濡以沫,或许恩怨满天。
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在我的生命里,我亲爱的朋友,你们永远在我身边!
渐行渐远随笔9
再美的风景,他不可能永远伴随你。你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它留在你记忆中的美。曾经那些让你快了、开心过的人渐行渐远。而如今只能一个人面对现实的残酷。
曾经一上线能看到闪烁的头像如今不在闪烁。或许彼此间都是隐身,即使两个都在线,头像闪烁的次数也逐渐减少。或许就像传说中的交集过后两条线的距离变的越来越远。
彼此熟悉的两个人都渐行渐远。因为缘分两个人面对面的走进,从陌生到彼此熟悉。或许有因为无缘,两个人背对背的走远,越走越远。
当你对一个人投入的情越深,伤痕越深,到最后痛的是自己。有好多事就因自己太在意,弄得自己很累很痛。~~~~~~~其实,好多事只要祢不必太在意,自己就不会那么累了。
有些东西,得不到是痛,得到了不如当初所愿,更痛苦,这种比失去还痛苦。
事实如此,不可变唉。
渐行渐远随笔10
我以为我们还有机会坐在一起抢着东西吃,我以为我们还有机会一起逃课出去玩,我以为我们还可以在伤心的时候拥抱彼此……
可是,那只是我的以为。
同一座城,却也抵挡不了一句“亲爱的,我没时间。”这时才明白是真的毕业了,那几个随叫随到的人也有自己的事情。亲爱的自己,你是不是也该有自己的事情呢?青春哪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那些美好的瞬间都已经定格,日子还在继续。当然,朋友也在变化。
现在想想,曾经我们笑着说要一辈子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可是,时间真的是无形的杀手。一场毕业,打破了一切的一切。
现在我看着那时我们的傻傻样子,真的好傻。以后的以后,我还会遇见这样傻傻的你们吗?亲爱的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即便是,毕业了,我们渐行渐远了。
渐行渐远随笔11
这阵子夜间总是梦见老家的人和事,活龙活现的。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则是夜有所梦,而日有所思。稍得闲,就被夜间的梦境所困扰。
这天早晨,我早早起了床,安排好手头上几件要紧的事,收拾收拾准备去老家一趟。我将同学、朋友之间往来的一些礼品整了一大包,父母虽然没了,见叔叔婶婶焉能空手。我敞开衣柜,穿上运动休闲装,又一想,不够意思,这不能显示我的身份,村上的男男女女都知道我在外混得有模有样,应该给他们“应该”的形象。
我下了车,踏上村庄的路,阳光金灿灿的,微风迎面扑来。虽是深秋的季节,我脸上却洋溢出春天般的神采。通往村庄的路不宽,估计一辆车经过,行人得挺直腰板,否则“亲吻”。道路两边的荒草与小树,一个个争着出头,树枝划扯着我的上衣,荒草纠缠着手上的包,我踉踉跄跄进了村。
刚进村迎接我的是两条狗,一条黄的,一条花的,冲着我汪汪直叫。我没有讨厌来迎接的“朋友”,它们张着嘴叫,我是咧开嘴笑。我是一边走,一边与来者逗。由于这两条狗造势,忽然又上来三条狗,四方围住我,使我寸步难行。我顿时收住了笑脸和兴奋,一阵惊慌。还是叔叔眼神好,大老远的就看见了我,解了我的围。
叔叔抱怨我,回来也不吭一声,中午吃什么?我与叔叔寒暄了几句,便知堂弟夫妇在什么地方打工,侄儿在哪里上学。我提出要到父母坟上看看。叔叔让婶婶到菜墩上揪几把熟菜来,自己找了根一米来长的树枝棍子陪我去上坟。叔叔在前面走,他用棍子拨开窄窄田埂上的草,让我看清路。路是看的清,但是看得清没有用,还是坑坑洼洼,行走艰难。坟地在村后的一片荒坡上,如今已是片树林,远听鸟在林间唱,近看鸟在林中闹,这儿是鸟的家。叔叔在前面低头哈腰引导我,我学着叔叔的样子,在草丛里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个脚印。在一堆土丘前,叔叔停住脚步,我意识到我的父母就安歇在这里,顿时心口阻得慌,喉咙哽咽,不能言语……很长时间叔叔将我拉起,劝导我。我随着叔叔离开这里,离开这既属于鸟的又属于我父母神灵的天堂。
回到叔叔的家,婶婶在做饭,我则在叔叔的陪同下在村里转悠。叔叔告诉我,村上最兴旺时候,达到近百户人家,人口超过四百人,现在老的走了,后生们住进了城,有的在外地打工混得好的就在那儿落了户。现在村上就剩下九户人家,十七口人,年龄最大的八十九,最小的也有五十七岁。村上的养的狗比人还多,不养不行啊,一到天见黑,家家户户把门关,村里有什么动静,没有人出来,只有狗闹,还真管事。叔叔的叙述也勾引起我许多的记忆:我们村有九条巷,其中有一条巷地面是用石板铺成的,人们习惯称呼石头巷。石头巷的巷口入口稍窄一些,越往里面走越宽敞,所以祖先们就认定这条巷是条吉利巷,越走越宽广。谁家的大小喜事都愿从这条巷里走,办事就是图个吉利,图个顺畅。我与叔叔沿着这条石头巷走,这巷里还住着三户人家,这三户房子都非常陈旧,亟待维修。住户老人们苦笑着说:还修它管啥用,住一天算一天呗。这些老人宁可这么将就着,也不愿与子女们住在一起,说住在城里不自在。屋要人住,船要人撑。没有人住的房子,就更槽糕了:有的倒了山墙,山墙被爬墙虎漫过,极像一座绿波;有的塌了墙沿,坍塌下来的墙头上长满了草。有的屋面漏了一个大窟窿,里面居然还长出一棵棵树来,满眼颓废迹象。石头巷在我小时候印象中,是无比地神奇:它平整,光鲜,任你下多少天的雨,多大的雨,路面不积水,雨停穿布鞋可以行走。如果你有一双塑料底鞋走在上面,嚓嚓地响,甭提多精神呀,就是关上门,听到这声响,大姑娘小媳妇也要拉开门看看穿鞋的人是谁。
村上还有一条巷,住了几户姓宋的人家。这几户都是以往从外地迁来住的,属于村上的异姓户,所以这条巷被称呼宋家巷。宋家巷户数少,村上老了人,不管在村子哪个角落,都抬着棺材从这条巷里走,久之,被称为丧巷,宋家巷的住户从没有人出来吱声。这个习俗自古至今就一直这么延续着。我们走进这宋家巷,现在巷里只住着一户人家。叔叔介绍说,这条巷里的人丁可兴旺呢,在外面做官的多,大学生多。经商的多。宋家巷虽然人丁兴旺,可是人走巷空还是难逃凋零。
我随着叔叔来到村前赵大爷门前,赵大爷在村上辈分高,家族兄弟多,在村里说话一向分量重。可如今赵大爷门没了,门头塌了,房子也折了骨架,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和树在此撒野,使性子。赵大爷门前这块场地我的记忆印象太深了,这里简直就是我们童年的娱乐场。右前方是块高坡,我们就是在那里抢占山头,第一个冲上去的就是司令,你就有指挥权。多么神奇,多么令人回味啊!右前方那几颗槐树,至今还是歪着脖子,那是我们小时候给糟蹋的,总觉得坐在地上没有楸在树枝上快活,一根树枝上往往坐上五六人,晃晃悠悠多自在,多美啊!赵大爷门前那块大石板,是大人们下棋的场地。经常是两个人下,围上四五个人在中间争吵。有一天两个老对手对上了,其中一个对手出去方便了一下,回来棋面局势急转直下,三下两下就被对方致死了。他不服,怀疑对手趁自己出去方便挪动了棋子,为此两人由争吵发展到动手封起衣领。赵大爷大门前在我小时候又是个孩子们打硬币的场所。几个小伙伴在地上用碎瓦片划上一个方框,再离这方框前面四五米处划一条直线,参与的人都要在方框中央放上一块硬币。玩大玩小大家商量,玩大的就放上5分,玩小的放上2分或1分钱。钱放好后,站在方框内用古铜钱向划定的那条直线投去,谁的古铜钱离直线近,谁就是第一名,以此为序,再用古铜钱砸方框内的硬币,砸出方框外的硬币就归谁所得。我的哥哥是个左撇子,玩这个几乎无人能敌。一天下午他赢了九角五分钱,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啊!他把硬币放在我的兜里,说好的永远归我。白天,我手插在兜里把硬币都捏出汗来,晚上我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压着。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枕头下空了,钱不翼而飞,刹那间我的泪水湿透了衣襟,我是多么伤心啊!这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
午饭后,我告别了叔叔婶婶。返回的路上我是一步一回头,远望这的村庄,心里头有无限的情思。那一座座面目全非歪歪倒倒的老屋里面,隐藏着我们多少成长的故事;那依旧茂盛的树丛中蕴藏着我们多少童年的乐趣;那赵大爷门前的嬉戏情趣,只要你耐心依然能收拾起来。可是时间鼓励荒草疯长,疾风催促种子随处安家,世情即将淹埋这一串串的故事和乐趣,淹没这令游子思念的村庄。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里该会怎样?
渐行渐远随笔12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记忆却是在哪里徘徊不走,渐行渐远的不只是我们的岁月,还有那日渐远去的朋友,昨日的七夕与平日并无差异,只是第一次在凌晨逛马路,走在这个城市的边缘,没有想象中的灯红酒绿,霓虹交错,只有游荡的我们和那些早起为了生计而忙碌的人。回到寝室倒头就睡觉,迷迷糊糊的接个电话,本是混混顿顿的,一句“我要去深圳了”,在瞬间的呆愣后终是反应过来,慢一拍的问道为什么,其实明知道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终是无法改变,却还是固执的问一句,然后就是嘱咐叮咛路上小心、常联系什么的,朋友的远去总是免不了伤感,却也无能为力。
为了生活大家各奔东西,向着那最繁华的城市不断靠近,渐渐的融入社会这个大染缸。总觉得各自的远去是正常的,可心里又是空空的,常在夜深人静时无梦,漆黑的夜空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断的吞噬着自己,而那满天星空只是显得我更加苍白无色,而那黎明的曙光只是在提醒我今天的生活又开始了。
也许渐行渐远的还有我自己,还有那最初的渴望!
渐行渐远随笔13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审美元素,不管衣食住行还是人的梳妆打扮,概莫能外。正是因为时代的差距,也才有了老一辈对下一辈的“看不惯”,比如现在的女孩,把头发染成黄色、红色,好像《西游记》中女妖的装束,让六七十的老人肯定看着不舒服。其实不管流行什么样的发型、装束之类的,那是谁也左右不了的,不习惯最终还是要接受,总不能在今天也还是认为“三寸金莲”就是最美的吧!当然,就具体在某一时代或者时期生活过的人而言,总有一些东西,在记忆中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记,回味起来,总是觉得难忘,总是觉得别有一种感受。红头巾,就是留存在我记忆中,感觉特别美好的一面旗子,总是在脑海中飘扬。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的女子,也一定要顶着一面红头巾才是美丽的。
从我们记事起,女子都要顶着一面头巾的。小姑娘大姑娘年轻媳妇一般都是红头巾,年纪再大一些的,头巾的色调自然要暗一些,或者不是那样耀眼,比如墨绿的,米黄的,甚至白色的,年纪更大的,就是深褐色的了。不管春夏还是秋冬,不管农闲还是农忙,那面头巾总是和女子形影不离,为她遮挡阳光和风雨,遮挡灰尘和草屑,更是为她增添风采。试想,原野上、公路上、村口、街市上,不管姑娘们走到哪里,她们都顶着一面鲜艳的红头巾,和娇美的脸相互映衬,就像到处盛开着山丹花,给平淡的生活也给美丽的环境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头巾除了遮风挡雨和装饰的作用外,其实还具有保护的功能。家里来了陌生人,或者女子到公众场合,一般都要把头巾包裹得更加严严实实,甚至于把脸颊和额头、下巴都要裹住,因为在相对陌生的场合来说,大姑娘小媳妇比较害羞,遮蔽自然是掩饰自己内心窘迫。比如上街的时候,尤其大姑娘到了找对象的年龄,更要讲究含蓄和稳重。往往是只露出眉毛、眼睛的姑娘三两成伙走在街上,小伙子心急火燎,想看看这是谁家的姑娘,但就是看不清楚,跟在后面,端详个不亦乐乎。这种朦胧的美,自然是更有魅力和吸引力的。这也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原理的。越是看不见红头巾包裹之下是怎样一张俊俏的脸,越是看不清楚,那种热切的心情,该是怎样的难以形容呀!当然,不管是在相亲的场合还是其它的场合,姑娘要是对小伙子有了意思,肯定会有意无意地撩开红头巾,让对方看个清楚的,不然下次遇见,小伙子还是认不出来的。
有时放电影的时候,邻村的大姑娘小伙子特别多,但夜色朦胧之中,要想和自己喜欢的姑娘套套近乎,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这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试探,去观察。胆子大的也会直接找到那一伙,只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个,就要问,姑娘们就会搞恶作剧,故意指着别的姑娘,说那就是,害得小伙子吃不准,还要下话求情。
头巾也可以作为礼物,简单朴实,作为纽带联络感情。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有姑娘或者小媳妇的话,可以送头巾作为礼物。要是自己亲戚中有刚结婚的年轻人来“认门”,红头巾或者红袜子之类的,是必须的礼物,要送给新人。谁家要是把这个礼节忘记了,那就会丢人,并且丢人不知轻重了。当然,小伙子从相亲开始一直到迎娶,红头巾是一直要用的,至少要五六面红头巾,才能把事情了结完全。有的礼物,不在于价钱多少,关键是其中蕴含的意义,这也是红头巾流行的年代,和现在人们相亲迎娶最大的不同。现在更多是金钱的游戏,那时程序化简单化更注重其中文化的元素。小伙子看上姑娘,送一面红头巾,含蓄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订婚的时候,送红头巾,表明已经名花有主了。迎娶的时候,盖上红头巾,那是白头偕老、共同生活的序幕。所以红头巾的美好记忆,是一个人一生中难忘的。它朴素的外表和样式遮掩下的,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追求和美好记忆。
渐行渐远随笔14
如同一页洁白的信笺,可以写华美的诗,绘精美的画,谱优美的曲;好似一条清亮的小溪,可以照见树的影、花的貌、云的形;就像一丘新绿的秧苗,可以播下欢乐、生长希望、收获温馨……
站在枫叶般红透的晨曦,努力在心灵的深处种植下诗意的感触,却难以挽回秋风般飘远的童年。只有倒逆时光的河流,被记忆的列车呼啸着带回一个个比花儿更娇美、比露珠更圆润、比阳光更灿烂的日子,让纯真在有梦的夜晚静静流淌。
那是俯下身长时间观察蚂蚁搬家的执着,那是嘴衔狗尾巴草看天狗的焦灼,那是荡秋千急速升高的尖叫,那是在草地上翻滚腾跃的任性……那是充满情趣和新奇的金色时光。
上树掏鸟窝、下河摸螺蛳,玩打仗、捉迷藏……当年的顽劣,亦如杯中的咖啡被岁月冲泡得香浓适口了。如今,那位爱哭鼻子的阿兰被偷偷染上墨迹的花格衣裳还晾在历史的枝桠上,而在昏暗过道中扮鬼冷不丁吓人的得意笑声犹在耳畔,不经意浮现眼前的,还有那一堵堵雪白墙壁上如毕加索抽象画的信手涂鸦。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渐行渐远的童年,那如烟似雾的童年,我只有在无尽的回忆中感受着你清纯的气息,抚着你稚嫩的脸庞,枕着你缤纷的色彩,才能安然入梦了。
渐行渐远随笔15
夜晚,一样的夜空,一样的凉风,一样的石台上,只是那不一样的心情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一季,夜开始变得漫长,旧时光,在我的记忆中渐行渐远。
十年前的人生,像是一次旅行,热切的想要知道目的地的模样。十年后的人生,像是一次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开始爱上沿途中的淡淡风景。十年前,期待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十年后,期待的爱情依然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是,总觉得多了点什么,又少了点什么。我想了想,或许是多了点透彻,少了点浮浅。
爱情的单行道上,请让我走在你的身后,注视着你的每一秒,爱情的双行道上,请让我牵着你的手,让我确定你永远在我身边。爱情的十字路口,你想要走的方向,不论是哪里,我都将义无反顾的陪着你走到天荒地老。
我静静的坐在世界的一角发着呆,忽然间,零星的冰雪,像是带来淡淡的问候,飘落下来。不知觉中,眼角的划过的一点微凉,砸碎了半个世纪。一身疲倦的我,洗了一个热水澡便躺在床上睡去了,一种解去了束缚的感觉流淌在心底...直到第二天醒来。
第三篇:渐行渐远的青春
须臾若离的青春
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或许,当一段不知疲倦的旅途结束,只有站在终点的人,才会感觉到累。
——海子
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无法说出的伤感。
曾记得,巧笑嫣然置身于梧桐树下斑驳的树影下;曾记得,奋笔疾书伏案置身在课桌上;曾记得,龙腾虎跃流转于篮球场上……而今这一切定格在回忆里。
翻开泛黄的相册,里面那一张张笑靥如花的脸庞,瞬间感染我,不禁泪流满面,脉搏加快跳跃。那笑靥如花的脸庞,不在属于我们,因为现实将我们击得粉碎。轻轻合上相册,合上了谁的归宿,谁盛开的烟花,在空中匆匆谢幕、遗忘、丢失。而今我只是个卑微的失败者,带来消除不了的劣迹和遗憾,惊慌失措的想要堵住那决堤的伤口.我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畅怀年华念想。即便稍纵即逝,也要拼命活出生命的精彩,就如绚烂烟花一般,即使短暂也要留下美丽。
青春是用来缅怀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深沉爱着那段青春,怀揣梦想,展翅飞翔。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丸的香味,甜而稳妥,像记忆犹深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的忧愁。断翼的天使,梦想从未失去,即便力气消失殆尽,也要飞翔。逝去的年华,如同灿烂的烟火,那么绚烂,却又那么短暂。舍不得将其丢弃,格外心疼的珍藏。那里有我的记忆,有我的梦想……
我对自己说:“没什么,那只是错误而已,何苦去深究呢?”也许吧!生命的繁华与荒凉,青春的绚烂与悲哀。拾掇起那轻舞落地的红叶,书写青春的豪情与壮志,遥寄远方的梦想风信子。
青春无悔,勿让流离;
须臾若离,浮云寂然。
810321 崔影
第四篇:你渐行渐远诗歌
你渐行渐远了
我站在原点,那么淡定
望着你坚定的背影,单调的走开
慢慢的走了
望着消失的方向,无话言说。我后来选择远望你的背影
在地平线上,背影中你那一洁白的身影,从来不会选择回头
却不见熟悉的背影
唯有那西下的夕阳懂这个时刻
但已不复往时的浪漫。会想经过你那夕阳的窗外,看到默默的笑着。
是否可走向起点
清点走过的足迹
回味没有飘散的记忆,虽然一切本未开始
我回到自己的地点,那些可笑的地方
后来我渐渐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天空
也可以是如此的清澈湛蓝
我站在起点,忘却点点。似乎明白,那些都是那么的不过如此
找寻前方新的未知旅途,和前方的太阳
希望某一天我看见了最美的太阳,我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再回首,知不是渐行渐远的距离。
再回首,匆匆的时间,匆匆的你我,匆匆的落花
于是最后。我渐行渐远。
准备好向前,走向远方,一个人渐行渐远。
第五篇:关于渐行渐远杂文随笔
你来过 ? 我念过
但我早已寻了一片荒芜之地将情话五马分尸
也把自己的爱尘封在几年前
没有了自由
更没有勇气挣脱掉回忆的牢笼
正因为遗憾 ? 想来才觉得美好
我总是刻意臆造过去
给自己的谎言罩上一层暧昧
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
世上哪有如果这样的好事
你有多少胜算 ? 把我困在这里
再次见面 ? ?心事就潦草
完美的她呀 ? 却是下落不详
几千几万个你 ? ?
几千几万个我多少个浪漫的回合 ? ? 终归是一记遗憾
人们常说天涯地角步步有穷时
为何穷尽 ? 挨不过这相思
爱是指尖生悦的刺
有一天痛会戛然而止
学会接受爱已渐行渐远的事实
无动于衷
偶尔穿插的几句歌词
原来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