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物性格
简析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人物的性格
摘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10月,通过人物性格监视出下层的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后方的奸商政客却大发国难财,奢侈成风,腐化堕落。当时的报纸曾揭露:/面对着生活贫困的状态,我们居然还能看到上层分子的任意挥霍,大兴土木,高官厚禄,恬不知耻。
关键字:人物性格 抗战 纸醉金迷爱国情操 正文: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10月。这是一部由联华影艺社与昆仑公司出品发行、蔡楚生与郑君里合。作编导、汇聚了多位著名影星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传达了侵略战争、纸醉金迷、落后观念给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造成的危机。
围绕着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等人物性格的描写,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人性在这种生存困境置于战乱中来反映,从而更具深刻性。
在影片中张忠良人物性格变化来突出影片的起伏。上海某沙厂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爱并结为连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忠良因参加救护队而离开了上海,素芬则带着婆婆和孩子回到了乡下。在忠民和婉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突出张忠良对爱情的忠诚、爱国情操。而张忠良则在抗日运动中历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来几经辗转,来到了重庆,可是到重庆后迎接这位抗战英雄的是无依无靠和无边的陌生,为生活所迫,忠良投靠了温经理的小姨王丽珍,已成为交际花的王丽珍很快在其干爹的公司为张忠良安排了一份工作。刚开始,张忠良很是不适应,也做出:“这儿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的反抗。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适应不了这里的碌碌无为,更看不惯这里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我们以为一个一身浩然之气的抗战英雄会愤然离开这个环境,会逃离这样的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可是我们错了,张忠良很快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原来一个人走向伟大很艰难,走向堕落却如此简单。张忠良和王丽珍结了婚,终日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而素芬带着婆婆和儿子却在难民收容所艰难度日。忠良忘记了生养自己的父母,忘记也相依相靠的妻子,也忘记了自己疼爱的儿子。后来,张忠良回到上海后也没有想到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和妻儿,而是无耻的在两个富贵女人之间风流快活。当在宴会上偶然和妻子相遇后,当王丽珍逼着他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离婚时,他是那样的唯唯诺诺,那样的低眉下气,他曾经的英雄本色呢?他曾经的男儿气概呢?是被时代吞噬了还是被现实俘虏了?到底是什么把那个孝顺、贤惠、坚强的妻子逼得投江自杀?
素芬纱厂女工出身的她应该是除女学生之外最早觉醒的那一类城市女性。可是,单从表面看来,她似乎是“在影片所表现得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日寇的民族压迫和国民党的阶级压迫下面,却没有成长和觉醒,对一切凌辱与苦难始终只是逆来顺受”。而实际上,电影在一开始就表现了素芬的“觉醒”,而引她觉醒的人,正是张忠良。电影通过几个近景、特写镜头展现了素芬在听张忠良授课、演讲时的面部表情。演员白杨用她精湛的演技表露了素芬复杂的心理活动。这里面既有青年人接触新知识、新思想的兴奋,也有一个女性对在自己面前展露形式美的男性的爱慕。其实素芬不是没有觉醒,而是她的觉醒过早的结束。她很快恢复到女性的传统地位上,承担起女性的传统责任:结婚、生育、操持家务、安分守己等待丈夫回家。而结束她觉醒的人,还是张忠良。作为一个城市平民,素芬已经有了争取自由、平等爱情的权利,但这种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平民的从属地位。而同时,对于素芬面对一切苦难时的表现,只用“逆来顺受”去评价也是有失公允的。素芬的反抗形式实际上是固守传统妇女的道德与责任。这种反抗的局限性取决于她“觉醒”行为的过早结束。而前文已提到,过早结束的原因在于男人而不在于女人。女性的从属地位并不能归咎于女性自身,而是长期的男权话语中心对女性的压制与禁锢,这样才造成了素芬认识上的局限。这种局限使素芬将一切生存的希望都寄托在张忠良身上,不停地向儿子重复着“等爸爸回来就会好的”这句话。而一旦这种关乎生死存亡的希望被堕落的张忠良击碎,素芬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余地与意义,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被旧社会吞噬。
王丽珍“与素芬相反,这个‘交际花’身上正好反映了一个女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强者’形象,影片将她那种‘狠’、‘狂’、‘艳’、‘霸’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狠、狂、艳、霸只是王丽珍以“交际花”身份示人时候的表面性格特征。而当我们把这个形象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女性,并把她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便能体味到她在夹缝中求生存时艰辛的心理活动。虽然她没有像素芬那样固守男权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道德与义务,但她的求生方式仍是对男权社会的依附,而不是革命性的反抗。
为了在争取生存之后还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她依附于资本家庞浩公,而后者不仅是一个统治阶级的化身,而且是作为一个典型的男性权威出现。庞浩公的所有意志都会作为命令被张忠良、老龚或者其他掮客、投机商执行。王丽珍靠自己的美色与周旋能力和庞浩公扯上一种含糊不清的“干父女”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女性为了生存与虚荣而放弃了自尊的表现。可是,面对演讲台上慷慨激昂的张忠良,她还是流露出女性对男性形式美的兴趣与留恋。而终日周旋于灯红酒绿的交际花,其心理上也有深深的孤独与无奈。所以,当落魄无助的张忠良来投奔的时候,王丽珍才会热情的予以帮助。虽然在张、王二人的关系上,主动的一方是王丽珍,但这种主动接近却不能说是交际花对穷小子的“勾引”。一般意义上对王丽珍的指责,是她“勾引”张忠良,促使其堕落、破坏其家庭,是一个恶劣的女性“第三者”。从家庭伦理道德层面说,“女性第三者的初始欲望动机是正当的,用自己真情来换取幸福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也应该说是时代所提倡的,问题是女性第三者的初始欲望动机的实现是要以破坏他(她)人家庭生活为代价的,其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无疑是不道德的。”但是,当我们再从王丽珍主观意识上来说就能发现,张忠良已经自我表白为一个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单身汉。王丽珍只是希望用真情换取幸福,而并未主动破坏他的家庭。当张忠良因为对现实的苦闷和对权势的依赖而产生对王丽珍的爱慕之情时,王丽珍却仍旧将他看作一个可以弥补自己心灵空洞的健康男性形象。
何文艳这是一个在影片中处于尴尬地位的女性。而尴尬地位是“不独立”的又一种体现形式。在抗战后,“汉奸”丈夫的落寞与被捕刺激她寻找新的依靠。此时,张忠良又作为一个掌握金钱、联系权力的男性形象出现在她的视野里,构成了何文艳继续生存的“新希望”。何文艳依靠张忠良,利用庞浩公的权利将前夫的财产攫取之后,她竟然羞涩地承认是张忠良的“秘密夫人”。这“秘密”二字,体现了他们之间关系的丑恶性。这既是对国统区男盗女娼的接收大员及其附庸们的揭露,也是因为某些女性,为了争取肉体生存而半推半就的默许一些难见天日的关系,作者对这种行为展开了批判。
但是,这种批判又不同于对王丽珍的批判。何文艳是一个以明确的反例形式出现的女性形象,她存在的价值是引发妇女对自身地位、遭遇的自我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在三个女性中,何文艳的依赖性最强,而且是毫无原则与条件的依赖。她的口头禅就是“怎么办呢,我害怕死了!”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何文艳是一个除了依靠别人而对生存毫无办法的人。因此,她的希望破灭得比素芬和王丽珍都要早。从王丽珍与张忠良见面一刻起,她就知道自己的依靠又要被别人夺走了。通过她面对张、王亲热时脸上露出嫉妒与愤恨的表情和在接风宴会上无奈、勉强的周旋,直至最后与丑陋萎缩、人格卑劣的投机商人崔经理眉来眼去,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即使放下全部尊严去求生存的女性也难以争得稳定 依靠的悲苦心境。
总结:
通过以上人物性格,体现出来社会批判需要借助对现实的真实描绘,揭示阶级的分化和对立,从而起到正确的评价和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经历八年抗战,编导蔡楚生对国内的阶级现状和社会现实有了更加醒的认识,也自觉地通过电影的艺术形式,进行鲜明的社会批判。张忠良不适应碌碌无为,更看不惯这里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一身浩然之气的抗战英雄。变得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素芬孝顺、贤惠、坚强。王丽珍狠’、‘狂’、‘艳’、‘霸’。何文艳心灵腐朽。下层的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后方的奸商政客却大发国难财,奢侈成风,腐化堕落。当时的报纸曾揭露:/面对着生活贫困的状态,我们居然还能看到上层分子的任意挥霍,大兴土木,高官厚禄,恬不知耻。
参考文献:
[1]袁成亮.电影5一江春水向东流6拍摄前后[J].百年潮,2008(08).[2]游国斌.民族心理的嬗变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J].宁德师专学报, 1998(04).[3]李亦中.蔡楚生与抗战电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4]张松滨.论蔡楚生电影的中和之美[J].文化学刊, 2010(02).[5]张家平.《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支指路标——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欣赏》.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方维保主编).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6]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221页.[7]张家平.《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支指路标——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欣赏》.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方维保主编).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8]景秀明.《解读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想像》.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35页.年版.第257页.
第二篇:《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
浅评《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宋军破城,被俘至汴京后,在感怀故国之际,作出了这首令人愁肠寸断的虞美人。而这部史诗级别的抗战题材现实主义巨作,将一首亡国之词作为本片的片名,我相信这绝不是巧合,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鞭挞中国国民丧失的人性与良知,在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醒中国将要有亡国之危!
本片中共出现了三条线索,两条明线分别是素芬母子与婆婆的悲惨遭遇,以及张忠良的腐化;另一条暗线则是弟弟忠民参加游击抗日救亡的决定。虽然本片中人物出现较多,关系错综复杂,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但由于这三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重叠,时而交叉,所以故事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楚,让观众能静下心来,进入导演苦心营造的三个小时的救国之旅,与剧中人物同悲喜共命运,感受恢弘巨制的非凡魅力。
在这里,我主要想就剧中男主人公的腐化过程以及本片中高明的意境文化做一探讨。
张忠良最初是一位忠良义士,在耳闻东北三省沦陷后积极地募捐物资支援前线,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参与救护队,从上海奔波辗转汉口、重庆,是国民党体制下的抗战英雄。他与纱厂女工素芬彼此恩爱,结为连理,并于1937七七事变那一年产下一子,为教导儿子唯有抗战才能生存特取名抗生。
但随着战争进一步爆发,忠良离开上海前往武汉,途中被俘虏,从日军手中逃脱出来后辗转到重庆,却因为证件丢失被国民党置之不理,不能够再回到救护队,从此沦为乞民,不得已求助于在重庆家大业深的王丽珍。
忠良被同化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挣扎与矛盾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他对王丽珍上等人生活的神秘充满兴趣,另一方面,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又在左右着他。他与同事老龚喝酒,感慨地说“我早已经就是一个活死人了……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要来征服我,比鬼子还厉害,我有点儿抵抗不住……包括这里的一切,全要想把我踩在脚底下……我不怕,我还年轻,我没有活够,我还要活下去……你瞧着,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也不认识我是谁了……”这一段酒后的真言,是张忠良的自省,也是他开始被彻底腐蚀的开端。当那封还没被读过就被撕碎的信随江水东流的时候,他已经不想回头,也无法回头了。
其实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人类各种品性的萌芽,有时候表现出这一些品性,有时候表现另一些品性,常常完全不像是他自己,可是始终是他同一个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常常特别急剧,张忠良就属于这类人。他之所以发生这种可怕的变化,是因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则是因为相信自己,生活过得实在太艰难,如果相信自己,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得亲自解决,解决起来往往对于追求轻松快乐的动物的我不利,甚至几乎总是相对立;相信别人,那么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一切都已解决停当,而且解决得总是不利于精神的我而有利于动物的我。不仅如此,相信自己,他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相信别人,他常常受到周围的人的称赞。比如,张忠良按时上班,认真工作,忧国忧民的时候,同事们认为他这人假正经,有点不合时宜荒谬可笑。他吃喝嫖赌,花天酒地,置办时髦西服时人们巴结他,与他为伍。起初,张忠良也作过抗争,但是实在太艰难,因为相信自己的时候,凡是他认为是好事,别人都认为是坏事,相反,凡是他认为是坏事,周围所有人都认为是好事。结果,他屈服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转而相信别人。
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和细节意象的反复。张忠良前后改变的对比,国统区上层人浮华的生活与沦陷区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对比,张忠良的移情别恋与素芬的默默坚守的对比,素芬与王丽珍、何文艳的形象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中,更加凸显了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这种对比又是通过各种相关联的细节来表现的。张忠良第一次去重庆公司时,在考勤表上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上班时间,鄙视了那些快中午才来,还在考勤表上签自己八点就到的人。可后来,他也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毫无愧疚得在考勤表上写着八点到。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40年代的电影,却将这些苦痛残酷冷漠讽刺拿捏得很到位,直白的表达,加之巧妙的蒙太奇组合,将战争遗留下的精神残缺表达的淋漓精致,战争反而变成不是最可怕的东西,可怕的是自我迷失,失去精神的归宿,没有信仰是最大的悲剧。抗战时期,人用血肉之躯去保家卫国,不觉苦闷,生活的真正疼痛是失去做人的底线,于是为了抵挡空虚只能做更空虚的事,张忠良的灵魂早已被深深活埋。
在表现忠良的腐化以及支离破碎的家庭惨遇时,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月亮以及滚滚江水为我们营造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部电影的精髓。
天空中挂着的一轮明月,对中国人来说,也许是最亲切最美好最有感情的受造之物了。她总在天上,无论圆缺总能寄托一份情感。她仿佛一位温柔而又灵性的女神,你所经历的所有美好与愁绪她都能见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是,恰是这份寄托,又给了中国人最大的讽刺。
人是如同蚍蜉一般不自量力的动物,情到浓时,怎样的承诺都不够,妄想今生都能停在那一刻的美好中,还要把什么都拉来见证一番,自然,天上那位月亮就成了最容易的寄托物了。张忠良对素芬说,你是月亮,我就是旁边的那颗卫星。
我觉得,张忠良就是剧中其他人物心里的“月亮”,是一个理想的完美梦境,是她们的情感最美好的寄托。
素芬在十年**中时刻盼望自己的丈夫能早早归来,继续美满的家庭生活;婆婆则指望儿子能早些回家,一家人能过上平安快乐的生活;小抗生更是想象爸爸回来时的情境,模仿忠良的一举一动,给妈妈和奶奶带去欢乐… …然而最后,这一个虚幻的梦境,这一轮美好的皓月却被张忠良的背叛与麻木无情地打破。
月亮在片中共出现了七次,我将它们的背景及情节分别作以概括: 第一幕:月圆花好人和美; 第二幕:离别愁绪溢满肠; 第三幕:思亲心切欲逃离; 第四幕:心系腰包石榴裙; 第五幕:乌云满布心惆怅; 第六幕:倾盆大雨月隐蔽; 第七幕:梦境破碎人绝望。
这几幕作为故事转折的重要点,月亮在其中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或隐喻爱情完满,或表现离别愁情,或隐喻忠良变节,等等。这些渲染都让整个故事更加有血有肉,情节饱满,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让观众看过之后回味无穷。
此外,剧中还多次出现《游子吟》等这类带有民族气息的诗词歌谣,这不仅使整部电影充满了民族特色,而且还通过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韵味,使得这部影片增色不少,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成就了本片这部具有政治伦理深度的民族寓言史诗。
峰回路转,万物流云,历史总是那么惊人地相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东流至海天难晴。素芬终于知道自己丈夫的堕落与无情,生命在一瞬间绝望,于是一纵投入滚滚江水之中。素芬吞咽下满腹苦涩,随着整部历史的悲剧葬身大海。影片最后,张忠良在对汽车喇叭应声回头的一刹那,这个悲剧才得以完成。它便是人性无法完成的回归,希望永难实现的绝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0级表演二班
刘包菡
第三篇:一江春水向东流读后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读后感
在最近发表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中,华为总裁任正非流露出了浓浓的忧虑之情,这是由于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好接班人顺利交班、应对不利外部环境、找到华为的未来发展方向三大难题,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近日仔细学习了华为总裁任正非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之前流传的多篇文章最大的不同,就是任总以前的文章总是在忧虑当中还能够看到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而这篇文章我通篇只看到了他那浓浓的忧虑之情。
作为中国最优秀企业家的任总为什么如此的忧虑?我觉得,任总有“三忧”:
一忧接班人。生于1944年的任总已是68岁高龄,虽说企业家没有退休之说,但是毕竟也需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而在此时,他遇到了中国传统威权型组织普遍遇到的问题。令他感到尴尬的是,他既无法将自己的权力传递给子女,又找不到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的其他接班人,于是只好搞轮值CEO制度,每人当4个月的CEO。而无论是从管理的责权利还是从中国人的传统来看,这种类似“联合国秘书长”的轮值CEO制度都颇为尴尬,只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在真正的接班人出台之前,“思想混乱、主义林立”的华为有可能会经历一段动荡的时期,而这显然是任总不愿意看到的,此为一忧。
二忧外部环境。由于中国独特的商业环境,民营企业家对于外部环境的无力感会更加的强烈,尤其是近些年出现大幅度的“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不可否认,虽然一直刻意与政府保持距离,但是华为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例如创业初期针对国有交换机的扶持政策,后期针对出口型企业的买方信贷,等等。而从大的经济环境来看,则是人民币和人力资本长期低估,作为出口主导型企业的华为享受了多年的“汇率红利”和“人口红利”。未来,这些“红利”即将消失,政府也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国有企业。在越来越不利的外部环境到来之时,身形已经如此庞大的华为将如何适应?此为任正非的二忧。
三忧华为的未来。最近一两年,华为的发展似乎有悖于任正非坚持多年的谨慎和专注的原则,不仅分拆出了企业和终端两大业务集团,而且在一年内招了3万多名员工,人数扩张了三分之一,还提出了要超越思科和谷歌的“大跃进”目标。不过,这也是华为突围的无奈之举。如果美国市场能够顺利地进入,华为也许不必这么早就开始多元化。只是,从自己擅长的运营商市场走向新市场,一是从蓝海走向红海,二是走向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即使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又是否能够推动华为公司整体走向“长期价值贡献”呢?从阿尔卡特、西门子和爱立信等电信设备商过去的失败经历来看,华为还真不能过于乐观,此为任总的三忧。
不可否认,华为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竟然能够在中国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长出技术型企业的奇葩,任总也被众多中国企业家学习和膜拜。但是,华为终究无法脱离中国的现实,要突破天花板,还必须同时克服外部和内部的诸多阻碍,而这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而留给任正非的时间并不充裕了。其实,时间才是任正非的最大忧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几天由于课程作业的需要看了民国时期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看完之后,心中就有无数的话要说。这部电影太好看了,真是愁不尽,却向东流。
剧情大体上就是: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 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感情日 增,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 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素芬则和 婆婆、孩子回到家乡居住。忠良在南 京险遭敌人枪杀,后又被敌人俘虏,备尝艰辛。家乡沦陷后,忠良的弟弟 忠民及其在乡村小学的同事婉华,加 入了游击队;老父被敌人吊死;素芬 带着孩子和婆婆仍逃回上海。素芬进 难民收容所服务,悉心照管孤儿。忠 良逃出日军的魔掌后,辗转抵达重庆,举目无亲,流落街头,他去求助于 在战前已认识的交际花王丽珍。她为 忠良在干爸庞浩公开设的公司里谋得 一职。最初,忠良对公司的一切陋习极为反感,但在王丽珍的引诱和奢侈 生活的腐蚀下,逐渐随波逐流,终至 与王丽珍同居,当上庞浩公的私人秘 书,周旋于商人掮客之间,成了投机 老手。素芬则日夜思念羁旅在外的丈 夫,婆婆又呻吟于病榻,全家挤在一 个残破不堪的晒台阁楼,忍受着煎熬。不久,难民收容所因日军强占而结 束。素芬与婆婆为生活所迫,随着贫 民群众,顶着朔风去封锁区贩米,为 日军发现后被驱入水塘监禁,历尽千 辛万苦。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回到上 海,住在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家里,又与何文艳勾搭成奸。这时,素芬为 生活所迫,去何家帮佣。一日,何文 艳举行家宴,忠良和王丽珍翩然起舞。当素芬认出忠良时,一阵心酸,不 禁失手打落杯盘,四座哗然。素芬从 混乱中逃出。翌晨回家,接忠民来信,喜报已与婉华结婚,在根据地工作,并向兄嫂祝福。素芬读信,泣不成 声,始把实情禀告婆婆。老母愤极,即携素芬母子来找忠良。老母声泪俱 下,力劝忠良不应喜新厌旧。蓦地,王丽珍从楼上直冲下来,猛掴忠良耳 光,极尽撒泼之能事。忠良慑于银威,唯唯诺诺,不敢吭声。素芬在绝望 中奔至江边,纵身投进了黄浦江。老 母坐在江边号啕痛哭,一江春水向东 流去,愁不尽,恨无休。
看《一江春水向东流》仿佛面对一排哈哈镜,它聪明的撩拨着中国观众潜意识里的古典悲剧情结,并且依据接受者的现代口味对它做着各种奇怪的变形。一个家庭伦理悲剧,演变成“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家国之慨,我们又一次领教了三四十年代观众,电影界和评论界对于宏大叙事的强烈兴趣。
素芬为什么会跳江?“遇人不淑”是古典戏曲为观众提供的现成逻辑。可是,这毕竟是一部左翼电影,于是,男权社会的压抑,对于黑暗旧社会的控诉,底层妇女面对长期生活无着的绝望,也构成了我们的阐释话语。不过,足以说明真相的证据应该在哪里寻找呢?
素芬为衣食所迫,抛下身份去何文艳家做了娘姨,在这个所谓上流社会家庭里,她了解到住在金碧辉煌的公馆里的每个人,其道德水准是何等的与住宅豪华程度不成正比,这让她获得了某种心理满足,因为她一直坚守的信条在此时此刻得到了证明。故而在偷听完佣人之间的议论后,她马上就对儿子说:“只要你爸爸回来就好了。”她不仅要儿子相信,她也在反复自我提醒,和自己处在同一个话语系统里的张忠良,对于他们这个系统应该遵守的一夫一妻,“同甘苦,共患难,生生世世在一起”的道德准则,是应该做到彼此之间心知肚明的。
不过一切都在宴会之后急转直下,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摇身一变,成了“妖孽”的成员,她所坚持的道德准则当即受到不可挽回的伤害,“他不仅在重庆有了妻子,到了上海又和我的女东家勾搭上了,他恨不得我们当时就死了。”张忠良在道德和爱情上的双重背叛,让她一时间无所适从,她从一个道德品性上完美无暇的妻子,变成了王丽珍口中“下流胚子的女人”。这种刺激在收到小叔子成婚的信之后(读信的情节和信的内容又无形中提醒了观众,这是一个识字的女人),更加深化成为一种刺痛。伤害至此变成了生活信仰的崩溃。
第四篇:《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观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影评观感
怀着缅怀历史的心情,我独自看完了这场3个小时的老电影。1947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喜悦还在绵延之时,这部堪称写诗史诗般的电影风靡大街小巷,创造了电影界难得的繁华场景,据说当时每7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人曾经看过电影,它的风靡可见一斑。在那个年代,抗日战争洗劫之下的经济大厦摇摇欲坠,这部电影又是如何收获此等繁荣的呢?我从自己的角度加以理解。
第一,角度独特,以小见大。影片从抗日的民众洪流中选取了一个普通家庭作为故事主体,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丈夫,妻子,儿子俱在,夫妻交好,婆媳和睦,一家人日子虽苦,却也其乐融融。就是这种当时最普通不过的小家庭,在遇上抗日战争这场历时洪流后,它的结构不可避免的遭到破坏,丈夫被抓壮丁,公公被日本兵残忍杀害,剩下年轻的妻子带着孩子与婆婆相依为命。所以说这个普通的家庭,却代表了在当时环境下被欺侮的贫苦大众和底层人民。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去折射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这才是寓大于小。
第二,影片真实的历史还原感与足够的现实基础。主线故事背景为抗日战争前期和后期,当时的观众对这段时间是不陌生的,或者说,他们铭记着这段历史,同时铭记着这段历史中的自己。主人公们的经历,如艰辛的生活,于日本兵抗争等等,这些普遍是当时的劳动人民都经历过的。正是这种回归现实,还原历史的真实感,才能够赢得观众的共鸣,获得观众的欣赏。影片中,素芬的婆婆得知日本投降后,先是有质疑的眼神,随后在真正确认消息后便真正开怀的笑起来,这
种喜悦,想必只要是忍受过八年苦楚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的。正如当下,很多反应现实生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作品,都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如反应现代婚姻的《裸婚时代》,《夫妻那点事儿》等等。
第三,人物角色的丰满度和演员们的精湛演技。这部电影人物角色众多,时间跨度也很大,给了演员们充分的发挥空间。陶金和白杨分别在剧中扮演男女主人公忠良和素芬。随着影片进行,二人的表演风格也在一度转换。素芬前期新婚时的含蓄娇羞,于她后期的苦苦等待丈夫时的隐忍执著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张忠良,这个角色是备受争议的,他是抗战版的陈世美,与三个女人都有关系,而谁也无法判定他到底对谁有用过真情。素芬新婚他曾在她耳边倾诉:我愿做你的卫星,你就是我的月亮。而后他也可以转身投入王丽珍的怀抱,甚至瞒着王与其表姐何文艳有染。当然他的转变并非偶然。我印象最深的一出戏,张忠良到达重庆后投靠了王丽珍,被安排在报社工作。他尽心尽力,却不能获得上级和同事的认可。他迷茫,犹豫着,在挣扎自己的去向,他写着“大狗熊,死了就是英雄,再活下去就变狗熊”;与老龚喝酒时的对话,字字透露着他内心的挣扎:“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要来征服我,比鬼还厉害,我怕是撑不住了!”“你看吧,总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事实上,他做到了,他迷失于重庆的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中,被王丽珍俘虏了。这个曾经高呼着抗日救亡的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到底没有抵得住环境的熏染,成了彻彻底底的忘恩负义、践踏劳动人民的魔鬼。
拥有理想容易,守住理想坚持不放手,便是难上加难了。在现实
生活中,同样有着一批有一批血气方刚,满怀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促成更美好的社会。然而,现实环境中充满各种诱惑和压力,那轻盈的梦想种子,又不知道能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白眼和讽刺,突破重重压力而长成为参天大树呢。
虽然这部影片诞生的年代离现在相差太久,但是从这部老电影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现代电影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技巧等等,在此我只介绍自己发现的。首先,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而出彩。影片两条明线交错进行,一边是素芬艰苦的下层生活,一边是张忠良骄奢淫逸的生活,二人的经历,表情,思想与世界,无时无刻不形成对比。每当镜头转至素芬之时,我都深深替这个执著的妇女感到心酸,同时也充满了对张忠良忘恩负义的埋怨。尤其是张忠良与王丽珍结婚的场景,镜头在素芬与张忠良这两场中数次切换,一面是新郎新婚幸福的满面笑意,一面是素芬思念的苦楚难忍,这一感情的突出对比更是为最后素芬的投江自尽埋下了伏笔。其次,前后照应。影片开始和末尾都播放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歌曲,形成前后照应,最后素芬投入的黄浦江,江水的特写伴随着哀婉的歌声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也为整部电影写下了结尾。再次,多人物场景处理得当。影片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何文艳家中舞会那部分。
众多的人物同时出场,但是整个场面并不觉混乱,个人物表现也没有大的冲突。第四,台词较为直白,感情鲜明。无论是感情和睦时的甜言蜜语,还是感情破裂后的声声控诉,均切合心理,即使是如今的时代看来,仍然不失得体。
观看完《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像真正去那个年代走了一遭。终于明白为何此电影会被称为史诗般的影片,也对老电影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真正有历史观赏感的电影,不需要太多华丽的场景与表达,只要立足事实基础,回归现实,真实还原时代特征,并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是很容易获得观众认可的。这一点,在如今雷片横行,恶搞成风的风气下,还是值得加以注意的。
第五篇:人物性格描述
描述人物性格品质
贬
冷漠 懦弱 邪恶 吝啬 贪婪 古怪 懒惰 骄傲 聒噪 自私 卑鄙 妒忌 迟钝 固执 抑郁 圆滑
武断 消极 虚伪 奢侈 清高 消沉 粗心 跟风 怯弱 傲慢 偏见
褒
乐观 开朗 随和 真诚 忠诚 友好 正直 幽默 能干 机灵 勇敢 坚定 公正 守信 无私 谦虚
独立的 有才干的 适应性强的 活跃的 主动的 有雄心壮志的 有志气的 有抱负的 有冒险精神的 办事仔细的 正直的 有合作精神的 守纪律的 直率的 真诚的 宽宏大量的 有教养的 有礼貌的 有幽默感的 有独创能力的 精通某方面的 意志坚强的 孜孜不倦的 友好的 善于分析的 有魅力的 专横跋扈的 冷漠的 有同情心的 机灵的 幼稚的 滑稽的 有一股子冲劲的
沉闷的
耐心
形容一个人
不诚实的 稳健的 无组织的 羞怯的 有效率的 容易相信别人的
精力充沛的 善良的 充满热情的 洒脱的 善于表达的 少言寡语的 健忘的 爱管闲事的 俭朴的 贪小便宜的 贪婪的 胆小怕事的 容易上当受骗的
异想天开的 勤劳的 淡泊名利的 爱动脑筋的 见利忘义的 殷勤的 多愁善感的 恭顺的 马虎的 不顾及别人的 清高的 轻率的 坦白的 好心的 小心谨慎的 懒散的 风趣的 心胸宽大的 积极进取的 有方法的 循规蹈矩的 情绪化的 活泼可爱的 令人厌恶的 温柔的 理解力强的 快言快语的 听话孝顺的 正义的 刻苦的 务实的 悲观的 狡猾的 受欢迎的 婆婆妈妈的 一丝不苟的 懦弱的 严守时刻的 不领情的 实事求是的 助人为乐的 可信赖的 多疑的 自觉的 浪漫的 敏感的 有见识的 好交际的
有主见的
精神饱满的 精悍的 有拼搏精神的 好沉思的 自以为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