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20:5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支笔语文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支笔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一支笔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汉字教学资源开发与评价研究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秭归县两河口镇一支笔中学语文课题组

【关键词】 初中汉字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 初中汉字教学研究本着科学规范、联系生活、实用便捷、尊重历史、突出文化的研究原则,以当代‚字圣‛萧启宏先生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义‛的总规律和‚同形同宗,同音通义‛的总联系为理论基础,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实验进程,不但从根本上解决汉字的识记和书写问题,而且力求理清汉字与组词,汉字与语感,汉字与阅读,汉字与文言,汉字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一直使用至今,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从仰韶文化时期起,汉字虽然经历了图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建国后的简化等形体演变,但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核心载体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基本代码,其与生俱来的记录和传承功能是始终如一的。即使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但计算机必须使用中文信息技术,这仍然是一个无可更改的基本国情。汉字是植根于源远流长,深厚宽广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自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系统,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符号,正在走向世界。

汉字在世界文字丛林中独树一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想象力的产物。汉字是由字形表意与声音的结合而组成,集表意、表形、表音于一体。汉字主要是以笔画拼构图形以表达意思,使形与音有机融合,读音可以知义,所以又称为方块字或注音字。相比较之下,拼音文字纯是一种符号,虽然书写容易,词的形态也比较丰富,但它的不规则拼写和长词形,与人的瞬间记忆不能完全适应,表意信息则更是为零。在具体造字法上,汉字只需要用少量的笔画即可构成表达全意形象的图形。它用点、横、竖、撇、折这五种基本笔画按照相离、相接、相交三种组合关系,构成成千上万的汉字。而这种由简单笔画的组合构成的汉字,构成的图形不易混淆,表达的信息却准确丰富,承载的信息量大而具有规律性,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最富有联想的智慧文字。汉字表意能力特别强,一个字就像一幅图画,看惯了这些字,目击的瞬间就能萌发联想,甚至产生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汉字是最节省的构词文字。汉字有神奇般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单位(词)。这样,汉语常用的四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左右的汉字构建即可,但人们识字的任务却很有

限。而使用英语的民族,每一个普通成年人,一般至少使用两万个英语单词。所以,汉字也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最能追随语言和时代的发展,把旧字重新组合成新词,得到‚生词熟字‛的效果,不需要像拼音文字那样重造新的词语。汉字是世上独有的双脑文字。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开发右脑,汉字组成的视觉语言,具备了双重功能,既促进概念逻辑思维的发展,文字图形又促进右脑的想象和情绪活动。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因为汉字是一幅幅的图画,当然书写时容易美术化、艺术化,所以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的书写能发展为一门‚书法艺术‛,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都难以表达的艺术美。此外,汉字还特具简短明确的优点。它的音节少,最适合未来声控计算机使用。汉字,有可能成为储存信息的

们对日本小学生深谙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而感慨万分。归国后,一名教育官员痛心疾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下一代,写不好汉字,不懂书法艺术,这简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汉字教学为何落到这步‚悲惨‛的境地,是我们的重视不够吗?不是。是我们的教学不力吗?亦否。那究竟是何原因?

二、国人对汉字冷漠和粗暴的态度令人担忧

目前,以汉字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汉语处境‚内忧外患‛,正遭到‚英语入侵‛‚方言割据‛‚网络迷惑‛的冲击。在汉字的书写和应用上,写得正确,写得文雅,写得美观,简直成了一种奢望。首先是当今影视书报等媒体中的错误就足以让人瞠目。如国庆文艺晚会中的一个节目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其中有句歌词是‚哇哈哈,哇哈哈‛,而身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打出来的字幕却成了‚娃哈哈,娃哈哈‛!此外就更不用说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中的错误百出了。凡此种种,只要看看每年的电视节目《咬文嚼字》就可以窥见冰山一角。而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则在汉字的应用上,一味追求颠覆,自行其是,拒绝规范,甚至‚扭断语法的脖子‛,总体呈现出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的趋势。同样的,只要看看网上的留言、帖子和聊天,就会发现我们的汉字被糟蹋到何种程度。并非巧合的是,这些肆无忌惮地糟蹋汉字的网民们大多是中小学生和年轻人,更巧的是,他们糟蹋汉字的方法绝大多数是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但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自己对之也居然见怪不怪了。

三、汉学教学的边缘化成了汉字教学问题的又一根源。

特别是在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们很少看到汉字教学这一基础知识被落实。如果说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汉字教学的影子的话,那也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沿袭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方面只注重‚识字‛教学,只注重字音、字形的读写,而忽略了字义的理解。汉字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表意文字,这就决定了汉字教学必须立足于字形,由形及义。舍本逐末,死记读音和字形,忽略了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汉字理解和应用上的机械与死板。另一方面,只注重‚写字‛训练,即只注重汉字的书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练字‛。学生进入中学,老师要求人手一本字帖,反复模仿训练。要求中学生写一手‚规范、端正、美观‛的字固然是语文学习的必需,但问题是学生没有把握汉字的特点,没有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没有认识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长年累月的机械练习,到头来还是‚涛声依旧‛,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并无多大长进。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传统汉字教学方法的影响。自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小学汉字教学盲目追随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却只注重读音和笔划的识记,而忽略字形和字义的理解。这就从根本上剥离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灵魂,把脉络清楚、形义明朗的汉字教学变得方法机械、形义混沌。这不仅是造成初中汉字教学冷漠化的根本原因,更是造成广大中学生错别字连篇、辞不达意、语文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受课程标准的制约。课程标准对汉字教学目标的界定‚浅显‛而‚模糊‛。综观课程标准对七一—九年级汉字教学提出的三条目标,不难发现,其重点仅停留在对汉字的识别与书写的要求上,没有从字义的理解上提出要求。目标的浅显与模糊,造成了初中汉字教学的浅表化。

所以,从学段教学任务的划分来看,汉字教学应该是小学低年段的事情,但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要想还语文以应有的学科地位,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让文化之根深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汉字的教学仅满足于低年段的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这既是语文的学科地位决定的,也是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地位决定的。

二、课题研究目的

初中汉字教学研究的实验目标:

一是落实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任务,指出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二是还汉字以本来面目,剖析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三是突出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以汉字为基点,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的提高。

四是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通过解读汉字,了解先民生活,触摸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积淀,提升人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内容

初中汉字教学研究本着科学规范、联系生活、实用便捷、尊重历史、突出文化的研究原则,以当代‚字圣‛萧启宏先生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义‛的总规律和‚同形同宗,同音通义‛的总联系为理论基础,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实验进程,不但从根本上解决汉字的识记和书写问题,而且力求理清汉字与组词,汉字与语感,汉字与阅读,汉字与文言,汉字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以上原则和思路的指导下,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研究课程标准,明晰符合初中学段要求,又体现时代要求、切中学生要害的汉字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内涵。

2、研究梳理高频汉字字形的源流演变和意义的发展变化,探究字形与字理、字音与字义的内在联系,整合编纂为可供师生使用的简明读本。

3、研究整理常见错别字正误表,常用字繁简对照表,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多音多义字一览表。

4、研究汉字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的穿插结合点,形成卓有成效的新课型,总结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堂实例。

5、研究汉字教学与文言教学的衔接点,打通文言学习文字关,减少文言学习障碍,消除文言陌生感,总结相关课型和实例。

6、研究汉字教学如何实现文化传承的终极目的,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四、课题研究步骤

2009.11:初中学段汉字教学目标研究; 2009.12:初中汉字教学课题的目标研究;

2009.11-2010.1:梳理高频汉字字形的源流演变和意义的发展变化,探究字形与字理、字音与字义的内在联系;

2009.12:整理常见错别字正误表,常用字繁简对照表,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多音多义字一览表;

2010.3:整合编纂供师生使用的简明读本;

2010.2-2010.8:汉字与阅读教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论文); 2010.9-2010.10:简明读本的运用调查与指导;

2010.11-2010.12:汉字与文言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论文); 2011.1-2011.2:简明读本的评价修改;

2011.3-2011.8:汉字与作文教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论文); 2011.9-2011.12:汉字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论文); 2012.1-2012.8:课题阶段性总结、评估。

五、课题研究途径

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依托校本教研主要渠道,以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利用比较法,借助课堂观察,开展研究。

1、汉字教学与民族文化相链接

汉字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而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层层沉淀,在数千年自身演变的漫长过程中,提供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种种信息。因此,汉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不能忽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汉字文化的起源去着眼,引导学生欣赏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蕴。

一是观察形体结构,走近祖辈的社会生活。在汉字的构形中有一句名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明了先人在以形象义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近切的形

体。学习《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时,从‚鼓‛字入手,分析甲骨文字形,左边为古代立鼓的象形白描,右边是 ‚支‛,好似一只手持有鼓槌正在敲鼓。在上古时代有三项用途:一是为舞伴奏;二是远距离传递信号;三是在战争中发送指挥命令。‚鼓‛字涵盖了信息发布所涉及的文娱、通讯、军事等多个领域,隐含着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图景。

二是追溯字源本体,探究先民的思维方式。张德馨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中说‚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世界汉语教学,1999)如学习《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时,分析‚法‛字,明确‚法‛金文字形由‚氵‛、‚廌‛、‚去‛三个构件会意而成。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能在审理案件时辨别是非,用角去触理曲的人;从‚去‛,理曲的人现形而被逐离。‚法‛字表示用具有判案能力的神兽解廌顶触理亏者,使审判像水一样公平,反映了先民希望刑法公开、公平、公正的美好愿望。

三是剖析构形理据,窥视古人的思想观念。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和古人的思想观念,这一点是不容臵疑的。学习《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时,通过分析‚信‛字,明确‚信‛金文字形从人从口,小篆为明确、强调字义,‚口‛上增‚舌‛,遂演变为从人从言的会意字。《说文解字》:‚信,诚也。‛表示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民心极其纯朴,崇尚说真话。

2、汉字教学与阅读实践相链接

洪镇涛说:‚语言是语文的载体,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在阅读实践中,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汉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汉字学习融入文本解读理解之中去深化,引导学生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亲近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了语文思维,而且还让学生受到这些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

一是追本溯源,分析构意。中国汉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谁也不可否认现在的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汉字的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汉字本身,而应当追本溯源,把学生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从甲骨文的象形符号,到篆文的蜿蜒雄浑,再

到现在铿锵有力的楷书,让学生的思维驰骋于汉字跨世纪的变迁,以愉悦的心灵聚精会神的将自己集结在一个个小小的汉字之中,将这个字的揣摩推敲与文本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解分析时,我们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土‛字大做文章,追本溯源,通过分析‚土‛字的字源演变,揣摩其深刻内涵,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剖形析义,挖掘内涵。汉字是表形兼表意的文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它的信息量无与伦比。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们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字‚命运‛,然后剖形析义,让学生明确:‘命’上面一撇一捺,意味着阴阳交合;下面的一横,即表示合二为一;一口就是一个生命,咱们的父母结合生下一个生命——我们;一个硬耳是膝盖骨,表示我们不能向命低头;‘运’字走之底,意思是要奔走;‚云‛字说明命运像云雾那样飘忽不定,模糊而不可捉摸;从而告诉我们命运要靠自己奔走,遇到困难要努力去克服。这样引导学生由字形、字音进而猜想字义,不但发展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对祖先造字智慧的感悟,学习课文也是事半功倍。

三是增删替换,潜心涵咏。语言文字是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都有很大的讲究。品味语言,就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古人有‚文不加(增字)点(删字)‛的说法。采用增词、删词、换词的方法,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字字珠玑,是品味语言,挖掘美点,进行汉字教学的终南捷径。理解《安塞腰鼓》的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时,我们会问学生,能否在‚耳畔‛前加上‚响彻‛?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写演奏停止后,人们还沉浸在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表演中,久久未回过神来的情景,用了‚响彻‛,一方面与‚渺远‛有矛盾,因为‚渺远‛写出了声音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而‚响彻‛在耳畔的声音不仅响亮,而且清晰;另一方面,也会破坏作者精心设计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增词使学生很快体会到简洁的语言下所隐含的深厚内涵的艺术性。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时,我们会故意反弹琵琶:‚确凿‛和‚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嫌疑,不如去掉一个。一位学生振振有辞:‚用‘确凿’是因为百草园里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其他的东西。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时间的流逝,会使一些并不美好的东西变得美好,所以作者不禁又迟疑起来,用了‘似乎’。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并行排列,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删词使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一字千钧的内涵。分析《木兰诗》中‚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一句,我们把‚驰‛字改为‚骑‛,学生马上反对:‚驰‛是‚奔驰‛的意思,比‚骑‛的速度更快,不仅体现了千里马的特点,而且写出了木兰的归心似箭,表达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淳朴的乡村生活的向往。而‚骑‛却没有这样

的表达效果。采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语言,无尽的意蕴尽在其中。

3、汉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链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学生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让汉字与学生的生活、成长同行,让汉字的习得活动融于学生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是他们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的需要。为此,课题围绕汉字教学实验,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一条主线,三个板块,贯穿三年‛的思路,‚一条主线‛是感受汉字文化,提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三个板块‛ 各有侧重。七年级:‚汉字的趣味性‛——这个板块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为实现这个目的,开展的活动有: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讲的百家讲坛——《三字经》、美术动画片《三十六个汉字》,观看《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八年级:‚汉字与书写‛——这个板块,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学会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组织学生收看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科教片《解开汉字之谜》,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整理书写时出错频率较高的汉字,开展纠正错别字比赛,养成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习惯。九年级:‚汉字与文化‛—— 这个板块旨在通过对汉字本身审美与诗意价值的发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对汉字的涵咏玩味中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组织学生收看中央音乐学院赵世民教授讲的《中国汉字探秘》上下集,进一步感悟汉字丰富的情蕴和独特的语言规律,享受汉字的优秀和特质,喜欢并自豪于汉字文化;诗意解读汉字,理解汉字起源和内涵,依形释义唤醒汉字生命;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实物,比如店铺的招牌,超市里食物及商品的名称,电视中的广告语,人名、地名,探究汉字背后的隐含信息,分析其表达效果;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将汉字教学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进行‚一篇文章一个汉字‛的探究活动,要求很简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主动钻研,从中提炼出最传神或最重要或最有意思的一个字,结合文章精心分析,撰写成带有研究性质的小论文。另外每一学年都分不同的年级进行各类比赛:如手抄报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等,开展各类讲座,如书法讲座,演讲知识讲座,作文讲座,阅读讲座。学生进校贯穿三年,不间断的渗透各类与汉字课题有关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体会到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培养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更令人高兴的是,在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还是阅读和写作,所以开展本研究课题并不是要开设独立的识字、写字课,而是要把对汉字形与义的剖析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常性的行为贯穿到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去,要让我们自身和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我们所有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对汉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具体作法是:

1.打好一个底子。本研究课题的开展实施,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引导。只有我们教师自己先对汉字有了正确的、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有东西可讲,讲得有味。我们课题组整理了供课题实验使用的相关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一千个高频汉字的基本成字部件的形义梳理、常见错别字正误表,常用字繁简对照表,形近字、多音多义字一览表等内容。其中的重点是一千个高频汉字的基本成字部件的形义梳理。我们参考了《汉字世界》、《细说汉字》、《汉字源流字典》、《汉字详解》等最新权威著作和研究成果,从这些成字部件的形体演变、意义发展变化、构字组词、典型例句等方面一一加以梳理。我们提供这个蓝本的目的,首要的是帮助我们教师掌握一些基本汉字的起源和意义,提高对汉字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一个抓手。教师们也可以根据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结合实际,对之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2.选好一个切入点。我们要进行的汉字教学研究并不是独立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外的,相反的,是要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如果这几者衔接、穿插得好,那么汉字教学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味的时候,对于那样一些用得好的词语,特别是单音节的词语的赏析,就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一下这个词语的字形字理和来龙去脉。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其中‚飘‛字的运用,区别于‚漂‛字的表达效果。再比如,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审题的时候,对于关键字词也可以剖形析义,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题目、选择材料、升华主题等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以‚悟‛为话题作文,就可从该字的造字法入手,分析其核心在于用‚心‛;再由该字组词如‚感悟‛、‚醒悟‛、‚觉悟‛等来打开思路。其他如遣词造句、锤炼语言等都可如法炮制。

3.开好一条通道。从汉字的起源上来看,是因事而造字,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物、一件事,就是一个意义世界,这些意义世界共同组成了浩瀚的中国文化。换言之,分析汉字就是在解读中国文化。我们开展本课题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理解能力和识记、应用能力,进而来促进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但终极目的是要通过汉字的教学,打开一条引领学生认同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新的通道。我们要让汉字活起来,让汉字说话。除了课堂的穿插、衔接以外,还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一次一个主题。例如:‚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妇女观‛。在汉字中,既有像‚奸‛及其繁体、‚妒‛、‚嫉‛、‚妄‛、‚婪‛等以‚女‛

为形旁,明显带有对妇女歧视和贬损意味的字,也有像‚好‛、‚婀‛、‚娜‛、‚妙‛、‚妩‛、‚媚‛等表现对女性赞美和欣赏的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男人对女人持有的是一种双重标准,可谓既爱又恨,爱恨交加。又如:‚汉字与身体‛。在汉字中,有关身体的部分主要是从‚月‛——‚肉‛的本字、从‚页‛——本义是头,今天的‚页‛是同音假借——的形声字,如‚脑‛、‚胸‛、‚腿‛、‚脚‛、‚颊‛、‚颈‛、‚颔‛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必然会在学生的精神深处扎下根,使学生生发出对汉字的敬畏感。也可以在教给了学生关于汉字的基本特点,学习汉字的有效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审视汉字之美,如古文诵读、对对联、尝试写浅白文言、欣赏书法、练习书法等,以此增强学生对汉字的亲切感。

4.总结一些经验。本课题的开展,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而言,尚属新事物,这其中必然会有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有待拓展的空间、需要补充的资料等,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不断积累,及时总结。比如,在阅读教学中穿插汉字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生成性的,而并非预设的,这是否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再比如,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如何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等等。所以,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成功的经验、课堂亮点,乃至失败的经历等,都及时进行了总结,整理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课例、实录,总结一些有借鉴、推广价值的课型。

六、课题研究成果

在这三年中,我们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还汉字教学以本来面目,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的识记和书写问题,而且理清汉字与组词,汉字与语感,汉字与阅读,汉字与文言,汉字与文化的神秘联系。

1、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识记能力。

汉字和其他文字符号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学习拼音文字,只要学习二、三十个字母,然后记住由字母拼写而成的字词及语法规则即可,我们可以说它们都是一种无理性、沒有生命的文字。然而汉字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汉字的语素(形、音、义)特点决定了汉字的认知是不能拼读的,只能审视字形,探究字义,也就是心理学‚同时感知‛的空间联想方式,这正是汉字具有全方位认知的最大特点。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引导学生改变以往机械记忆汉字读音和字形而忽略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减少由于对形近、音近辨别不清而产生的书写和应用错误,提高了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和效率。

2、增强语感,促进了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语感作基础。要想培养出真正的良好的语感,首先

要有对文字的敏感。汉字是语素文字,因此音形义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字词,而且对于学生利用所学的语素理解新词,增强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课题研究,我们由字形入手,以字义为落脚点,促进学生单字成词,连词成句,有效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从而促进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三年来,学生作文有100多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县级作文大赛中获奖。

3、提高了学生素质,促进了学校中考成绩的稳步提升。

随着课题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具有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了学校中考成绩的稳步提升。2010年,学校中考语文EC值位居全县

阅读实践、生活实际相链接的方式,还汉字教学以本来面目,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的识记和书写问题,而且理清汉字与组词,汉字与语感,汉字与阅读,汉字与文言,汉字与文化的神秘联系,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题组成员还没有完全领悟汉字 ‚字形藏理,字音通义‛的规律,指导学生辨析汉字时,不是追本溯源,分析构意,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能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识字效率大打折扣,认字的巩固率也不理想。

2、教学中将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割裂开来,没有进行有效衔接。不能从所学课文中挖掘一个字,将对这个字的揣摩推敲与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更不能将汉字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相整合。

总之,回顾四年多来的课题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展情况也并不是我们所预设的一直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在后期不断地完善。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加强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力争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课程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实效性,使大面积提高质量、夯实学生语文素养成为语文老师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二篇: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张方武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3、2014.2——2014.2实验、明确要求。4、2014.2——2014.4初步总结。5、2014.5——2014.12 归纳模式。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三篇:语文课题结题报告(推荐)

一、课题的提出.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1、2001.8——2001.10 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 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 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 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 归纳模式。

6、2004.1——2004.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四篇:语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策略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12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乡引进的潘继云老师的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光彩》及赵翠娟老师的学习型学校建设—《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通过教师的“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朗诵比赛活动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

1、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

(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

(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

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 2 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成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潜力。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深入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构建独特的阅读教学。

3、新课程阅读理论

《新课标》中强调“言说”,依据的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延伸和贯彻。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就成为教师面前的一只只“空瓶子”。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性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 3 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素质教育阅读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读者自主感受与领悟,想象与联想,推理与思辩,质疑与评价等特性。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能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是读者的“真创造”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与积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考。阅读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索,主动地思考、发现,学会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

1、对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兴趣小组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设计阅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定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答案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理解,在其中是否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关系到学生是否透彻地理解文章。

3、从学生阅读习惯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内化心理素质,外化行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反复朗读、品味和咀嚼,使学生产生新的朗读体验和思考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成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课题研究组。

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集中学习和自学)

③对鲁古完小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自审批之日至2010年10月30日)本着“以研促教

以教带研”的原则,本课题研究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①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撰写心得体会,并把理论学习所得带入教学实践。

②教学现状调查,梳理问题并撰写分析报告。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

③撰写教学案例。结合学生实际及地区特点撰写阅读教学案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

④上好研讨课并及时撰写小结报告。课题组组织六年级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研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⑤2010年9月底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⑥组织教师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心得体会、论文、教学案例等。⑦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②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课题优秀课堂实录。③撰写课题汇报材料和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审评鉴定。

6(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2、调查法:深入学生,调查学生学习现状,用第一手资料指导研究。

3、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中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读是继续了听、说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读可以把字、词、句印入脑海,并将其理解掌握,加深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可以把一篇好的文章深刻理解,最终将作者的意图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内心,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读是情感的升华与再造,从读中去感悟,并在读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其他素养。调查中发现:(1)学生读的时间少。(2)学生各阶段对读的要求及目的混乱。(3)学生读的兴趣不浓。(4)齐读水平低下。(5)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单调机械。(6)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得到体现。(7)学生阅读面狭窄。(8)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读的量少,漫无阶段性读目的要求,极大影响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学生读的时间安排。

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没有合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是不行的也是不科学的。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我们把学生自主读的时间作出划分:早间齐读;晚间个人自由读;语文课堂中必须保证度的时间 7 安排,时间不少于5分钟。

2、学生读的阶段性划分。

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层次的影响,读的要求及层次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小学阶段划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3、各学段学生读的要求划分。

《新课程标准》中已对各阶段学生的阅读作出了明显的要求,遵循新课标中的阅读是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作出了如下创新: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

① 学生大声读,克服指字读。学生用普通话大声的读,尽量读准、读清每个字,每个词。改掉用手指着字读的习惯。

② 学生模拟学习读。学生读法从教师那获取,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范读,让学生进行学习,模仿教师的读法、语气、情感等,深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③ 背诵一些优美简单的句子,并能将背诵内容讲给他人听。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

① 教师导读,学生领悟读。老师不再对课文进行全篇的范读,教师只针对课文中难读、模糊的句子进行导读,让学生结合教师读的口吻,进行自我加工,用自己的读法把文章读出来。

② 口语表达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学生读完每一篇文章后,进行语言自我组织,将读懂的、感知到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复述中应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将整篇文章有血色地表现出来。

③ 加快朗读的速度。有理解、有感悟才能有速度,速度是体现学生理解程度的指标,尤其全班齐读,一定的速度是可以刺激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① 情感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归结情感的领悟,学生只有 8 领悟到每句话的情感才能有情感的将其读出来。学生能正确把握句子的情感,用附有该情感的语气、语调、语速读课文。

② 学生自主交流表演。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素材,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急性表演。表演的内容及思想贯穿课文,但不能照搬课文。

③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去读文章。读的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是对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感兴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是为了尊重人个性发展需求,只有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音、字、词、句、段、篇的掌握及理解,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认知层次。

(二)提高读在课内的地位,提升课堂实效。

如果把课堂说成一只船,那么教师就是船长,学生则是舵手。把控课堂并不是掌控课堂,教师如何指挥是很关键的。船长不能不能取代每一个舵手,只能用有效的方法去激发每一个舵手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使课堂有气氛,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注意课堂把控的教师往往会弄出:(1)整堂课都是在围绕字、词不停的讲解。(2)每句话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讲解,惟恐学生不理解,用尽全身力气将学生的思绪往教师设计好的框框里拖。(3)教师声情并茂地表演,学生目瞪口呆地欣赏,下课铃一响整场戏全都结束,学生一无所获。

课堂是各环节穿插的结果,是各种手段相结合的整体,可以说教师的手段就是尽力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优化。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牢靠的,死板刻薄的讲还不如注重课堂中读的分量:

1、多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读。知识获取的方法源于看、听、读;知识的再造源于说、读、写。可见,读既是知识或其的方式,又是知识再造的方法。课堂中把一些难懂的词、句交给学生去读,保证读的时间,学生将会是快乐的领悟,而不是死板的接受。

2、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记住并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9 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反复的读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及文章,另一方面更能把学到的知识识记。反复地读文章有助于情感的深化,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情感,最终将在语境中找到突破,形成个人的见解。

3、让表演成为学生的任务与爱好。表演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情节的艺术性体现。把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表演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度理解的结果,更是课文思想情感的再造。我们培养学生课堂表演的能力,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品味知识。

(三)教师观念和能力的改变与提高。

1、教师观念的改变。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而强调工具性,忽而强调人文性,始终把握不好一个阅读教学的度。很多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教学中,为了应试,狠抓字、词、句的讲解,有的甚至重复啰嗦地讲,使一篇完整的课文变得枝零破散。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这样对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是非常有害的,甚至影响了他的终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学法的指导。通过这次研究,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跳出了以前模式化教学的框框,立足于读,多读、熟读、精读。正如古人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阅读课真正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通过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教师能力的提高。

有教必研,以研促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行性又可以验证研究的成败。通过这次研究,每位教师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研究能力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教学上,尽力把知识面拓宽,保证了课堂上语言的精炼,把充足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在研究中,10 我们积极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为这次研究献计献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求学生多读,必须自己要身先士卒,做好读书的榜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且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在这次课题的带动下,使不少教师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才迈进。

五、研究结论:

(一)低段(1至2年级)的阅读策略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激发兴趣,诱导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通过故事引趣。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了。

(2)利用设疑激趣。

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3)角色表演生趣。

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比如在读《猫和老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们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课内课外结合,感悟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一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着读,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

3、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搭建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比如让学生们购制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都设计了几个栏目,如“一天的收获”,“好词佳句”,“格言警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等,还有学生的学习周记,有的还把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写日记或小短文的习惯。

(二)中段(3至4年级)的阅读策略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 12 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重视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低年级开始要注意 13 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高段(5至6年级)的阅读策略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态度

(1)课前读课文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能够通读课文,熟读课文,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蒙混过关,可以在布置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每天晨间学生进校的十几分钟播放当天要学的课文的录音,即使个别学生事先没有读过课文,听上几遍也是有用的。

(2)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中段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开始学生写字速度慢,记笔记要花较多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慢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记笔记,渐渐地他们养成了习惯,也逐渐分辨出哪些内容重要,会及时记录,本学段课文长了,笔记也多了,老师要指导学生记笔记要记关键的词,这样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2、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首先是老师和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说,老师首先要读懂文本,凭借文本该教些什么? 14 学生学些什么?应该清楚明白,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如何来解读文本呢?

(1)抓住“题眼”,切入教学。(2)抓住人物的情感思路来解读。

3、抓语言训练的点,落实语言训练。

(1)从文本的字、词入手。

我们知道字、词、句的教学是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字、词不仅仅会认会写,更主要的是理解与运用。对中、高年级来讲,重点是对字词语意境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思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

(2)从文本的句子入手。

在我们教学的文本中时有过渡句出现,我们知道文章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了过渡句便犹如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前后联系,全文的结构清晰。因此在领悟了这种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后。我们就可以落实运用的训练,我们可以给学生几段语言材料,让学生用过渡句来组织材料,学会运用。

(3)从文本片段入手。

抓住文中“提示语”的朗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师生对“我”实事求是做画的不同态度。同时也能领悟写人物的语言写好“提示语”很重要,能让读者深刻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精神等。然后设计相应的写段练习,进行实践学习。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仍然不足。

2、对于优等生和有活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再进一步挖掘培养。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要再上台阶。

3、该怎样丰富学生活动,使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的活动行之有效 15 而不是徒有形式。

4、民族文化差异,我校地处高良壮苗瑶族乡,民族文化致使其与汉文化有一定的冲突,造成学生接受迟缓

5、家庭文化素养差,这是农村小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家长式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但是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家长并未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守旧,既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配合学校的工作。

6、学校硬件欠缺,限制了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7、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化存在衔接问题。

8、我乡点多面广,研究成果很难在全乡全面开展实施。小学阅读教学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课外的延伸,这一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很难在面上很好地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推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因此,要组织教师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广阅群书,为此课题的研究做好结题准备。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继续研究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

(三)总结、反思、推广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勇于实践,还要求教师成为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角色。在课题研究中,能否自觉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其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按计划积极、稳妥地进行,通过前一阶段工作,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丰富学校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更加努力,使研究出的成果更具实用性、挑战性,更好为教学服务。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课题研究组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下载一支笔语文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支笔语文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

    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课题结题报告(模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策略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思品课“尊重、关爱、责任”品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 何 锋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决定了我们......

    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

    课题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与评价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阶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而要想......

    2015课题结题报告

    2015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第1篇: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