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六国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观课感悟5篇

时间:2019-05-14 20:0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六国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观课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六国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观课感悟》。

第一篇:对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六国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观课感悟

对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六国论》“同课异构”

课堂教学的观课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基于此,长期以来,老师教学总怕学生不能理解,希望面面俱到,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或者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研的热门话题。

暑假期间我们在安徽省远程培训网上有幸学习了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关于《六国论》的同课异构教学课堂视频,受益匪浅。

李红梅老师的教学过程为:

首先李老师用了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们齐读课文,对学生们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如“暴”“为”等,再让学生们进行自由朗读,自己试试找到问题之处,对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古今异义词利用多媒体进行集中展示。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翻译,在学生的回答中再进行纠正归纳(疏通文意)。

第二,李老师指导学生们找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学生在集体朗读中找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完整地把文章的结构理清,学生继续朗读一二三段思考三段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作者缜密的思维论证过程,从而自然过渡到对论证方法的整理与归纳上,李老师要求学生们进行默读,在默读

中进行认真思考。学生相继回答了对比、举例、引用论证等,在回答的过程中李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语气进行纠正和调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珍惜情感和创业的艰难,从而引导学生们对文章主旨进行体会。教师指导假设的论证方法,举例文章最后的“向使„„”一句,再让学生们多人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思路)。

第三,李老师让学生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再次从内容上体会文章中的作者情感,从而引出作者的真是写作目的,结合作者的写作年代,让学生们探究问题,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到当时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与秦和六国的关系,探究到文章的一语双关的主旨(探究主旨)。

第四、李老师要求不同的学生朗读,再引导作者的感情,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最后一段进一步让学生们体会作者的叹息之情。

刘清华老师的教学过程为:

首先,通过投影仪投影五个重点文言文句子,在学生们预习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近十分钟的师生互动进行字词讲解,检查了学生们对课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其中穿插讲解了了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实词、虚词等重要的文言现象。

其次,在多媒体上展示涉及到文章教学目标的五个重要的问题,要求学生们用了四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回答。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们了解到议论文的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和作用(提出问题);通过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们找到文章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们熟悉文章并举例子分析出文章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点下说出了对比、应用、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实例,教师补充了举例论证方法并举出例子,有效完成了任务(分析问题);第三个问题顺利成章地要求学生们把文章中(解决问题)部分的内容找到,学生们通过努力精确地把文章的最后如何解决问题部分找到并进行了分析;第四个问题指出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否多余,进而引出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通过对比分析秦国与六国的关系借古讽今指出了北宋时期的历史环境,同时用印发的资料让学生们全面了解了文章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五个问题要求学生们动手列提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论证性文言文的结构掌握程度,理解作者严谨的论证思维特点。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刘老师指出了两个同学的不同之处和比较完美的结构图示版本,其余同学在观察和听教师讲解中对比分析,对知识进行理解和的固化。

最后,刘老师要求学生们进行思考,提问今天的教学对同学们写议论文有何启发,如何把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苏洵的议论文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之中。学生仍然分小组讨论,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刘老师归纳了论点结构、论证方法、思维缜密、论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等,在归纳指导的同时也对今天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回顾,潜移默化地把课堂知识再一次的进行了巩固。效果非常好。

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同时兼顾了字词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向学生们展示了文章展开论证的过程,最后在对比中深入分析了文章的论点。教学方法中主要是启发式教学,通过激发疑问,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师生互动彰显了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策略的使用,有选择性注意策略、有自我质疑策略、有图式结构分析策略等应用,有效的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和迁移。

李老师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当然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

两位老师均在教学中既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让学生认识到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成功的实现了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老师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一年级“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包年级领导 刘兴林

在点评之前,我先谈一下我对评课的几点看法。以前的评课,大家的的确确是开诚布公地畅所欲言,优点、缺点都剖析的淋漓尽致,这样做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人性中乐于接受优点却不乐于接受缺点的共性难以改变,所以以前的评课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使评课者与授课者无形中产生了些许对立,以致于教师对于评课成果的内化不情愿,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堂改革。

换一种角度来看,听课与评课其实都是为了发现好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汇总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听课评课,凝聚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普遍认识,能够扩大课堂改革优秀成果,也是教师间彼此交流,增进互信,加深友谊、合作的一次机会和平台。所以,我在后来的评课中,很少去留意课堂中的缺点和不足,而更加乐意去找寻课堂中的优点和闪光点。有些缺点在我当时看来是,而在后来才发现不是了,那些所谓的“缺点”,其实是授课人多年来使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手段和方法。

本次共有5名教师参加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都是一年级语文下册《19乌鸦喝水》这一课。下面我逐一谈一谈我所发现的优点。

王文艳老师的课堂能够抓住关键字词和语句,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运用,重视学生语文基本感悟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手段主要借助于课件,生动直观;能够在自己所熟练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听、读、讲、启发、诱导等方法中,有创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带领学生读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时候,停下来,问学生“乌鸦可能去过什么地方?”。当学生读到乌鸦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时,问学生“假如你是小乌鸦,你会怎么写想呢?”。这些问话看

是简单,实则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没有“想象力”学不好语文,不会表达当然不是好的语文,而老师在这里的一个停留,恰逢其时,用得好。另一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看图片让学生配上声音,虽然学生在这个环节配合的并不是十分的熟练,但是老师借鉴影视媒体的表达和意识,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我认为,兴趣和愿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赵美华老师的课堂,出彩的地方很多。猜谜导入,字谜识字,借鉴网络中“喜、怒、哀、乐”的动画表情,都充满了趣味性和思想性。当然在教学方法中,通过检查认读字词,到指导书写笔顺,再用比较法识字,运用词语说话,以及教学课文时,注重学生有表情朗读,巧妙设问,如:乌鸦还有什么办法呢?你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到课堂最后运用这些词语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等等,设计的都很巧妙,落实的也很到位。课堂中,老师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我的感受是,这节课堂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老师是细心的,学生的思想是自由、活泼、积极的;老师的心境是宽阔的,否则不会在课堂中表现的那么随心和从容。

杜玲霞老师的课堂,特色非常明显。目标教学法使用的非常熟练,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落实的特别到位。读课文时,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表情,而是通过学生的示范阅读,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着急、激动、失望”等表情的语音、语调、语气、面部表情的变化。当然,课件的运用也很熟练,课件内容也很生动活泼,尤其最后一个问话:“我知道这是一只()乌鸦?”问的好,这个括号留的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个括号使所有的表达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本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老师的表情从始至终是和蔼的、善良的、快乐的,感染了学生,感染着了课堂

气氛。

白忠艳老师的课堂的优点也很多。开火车读词语,分组讨论,让学生亲自体验 “水渐渐升高了”的过程,运用简笔画,最后一个写话安排:假如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问题的留的好。

常景春老师的课堂闪光点也很多。猜谜导入,在识记词语是,运用了“读对了词语,树叶会自然落下来”;乌鸦的身体会渐渐地露出来,等等设计环节妙趣横生。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水渐渐升高了”的过程,按照图片内容填空,默背课文,夸夸乌鸦,补充阅读等等各个环节,均充满了老师的巧妙设计理念,课堂结束了,学生已经会默背课文了,教学效果很好。

评完了大家的课堂,找到了许多的优点,我感觉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经验中都有我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然,我也有许多有争议的看法,愿与大家探讨。第一、课堂中老师要学生用一句话、一个词等来表达,我认为这种刚性的要求尽可能少一些,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我感觉表达的思想和愿望有一种被限制和束缚的感觉。第二、课堂中的物质奖励对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兴趣有多大的帮助?值得商榷,我认为设计出“读对字词树叶就会掉下来”,要比奖励学生物质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奖励是最原始的一种激励方法,但是缺乏趣味性,而且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希望老师我们多在课堂的内容和表现手段方法上巧妙设计,而不是首先想到奖励或者经济刺激。大家的说课都不错,有课前的准备,也有课堂中的临场发挥,我认为课前准备和临场发挥要结合起来,因为课堂中存在着许多变数,这就需要我们真诚地投入课堂中,体会课堂的发展,才能做出恰当的表达。最好不要用“我的课堂很成功,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些话不应该是说课者的话,而应该留给学生,留给大家去评说。

去年也听了大家的课堂,与以前相比较,这次的课堂教学效果普遍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手段明显地新颖、灵活,方法也多样而且有创意的地方非常多,所以希望大家多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这样经常锻炼下去,大家都能成为上课能手。

第三篇:对李炽强老师《中彩那天》评课

对李炽强老师《中彩那天》评课

文吐珠

《中彩那天》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虽失去了贵重的奔驰汽车却换回了诚实、守信的崇高品质。孩子们也同样对这篇课文兴趣浓厚。金老师在上这一课是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课上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中了一辆轿车,你会是怎样的表现,当学生充分表达了意见之后,周老师又用动情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感情朗读。这些铺垫为学生的换位体验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除了这次换位体验,周老师还安排了一次。那就是“父亲在打电话时又是怎样想的呢?”这个问题。老师做库伯,学生做父亲,再现当时的情景。

第二,重视学生的感情朗读,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学中,金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进行感情朗读,既有个别读,又有集体读。周老师自身富有感情的言语也对调动学生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对一些重点句,周老师还让学生反复的读。一堂课下来,学生读得非常充分,是一堂真正的阅读课。

第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靠的是老师巧妙的引导。老师没有说,但学生却理解了。

听课后,我觉得课上的不足是:本课教学重在分析事情发展,偏向于道德教学,而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和训练显得不够,任何语文教学都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载体,重点应抓住人物内心情感的发展这一线索。

第四篇:如何成为智慧的老师暨校本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如何成为智慧的老师 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国培”给了11名老师一次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下三尺讲台,重新坐到了学生的位置。这次培训,他们学得很认真,学得很辛苦,崔志强说他们一个月就歇了两天,胡会强说他的汽车油钱一个月就花了600多元。他们有付出,但更感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四名老师作为代表发言,给了我们第二次培训机会。感谢他们发自肺腑的声音,感谢他们智慧的发言。

这11位老师培训以前,范校长屡屡告诫大家一定要好好学,要对我们的分层次课堂教学有帮助,教学处做了认真的调课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老师同样代课一个月。有一名参加国培的老师学习之后写下了以下感言:

一生为师

纵一年年过去,苍颜白发,心不老,时光便不老。和孩子在一起,青春不老。

孩子一茬茬,花朵般鲜嫩、靓丽、光明。

心湖微澜,波光潋滟,百草丰茂。与最鲜活的生命在一起,激情永在,热血沸腾。

多少有个性的孩子,多少有个性的生命芳华,脆生生地拔节成长,贮存在那个叫年轮的记忆里„„

指间年华,盈盈的、细细的、嫩嫩的。工整、睿智的板书是用汗水凝结出的微缩精华,在五指间芳香。

夜间苦思冥想,智慧的仙子敲门问好,疲劳一扫即逝;悠然入梦,灿灿笑靥,如花绽放。

活得单纯、美好,善良、公正,阳光、温馨„„这是幸福的法则。一生幸与孩子共度,学到老,爱到老,幸福到老。为师到老,也是奇迹。浅浅的心曾在浮华与清贫间游动,只偶尔一闪念,就没了踪迹。羽化成蝶,翩翩起舞,生命就宁静致远,恬淡自适。

心喜,一生为师,同孩子在一起,走过春秋,年年花开,年年花浓,青春不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感受是:

一、我们要有明确的人生观。教师工作确实辛苦,抬头一块黑板,低头一群学生,工作无休无止。通过培训教会我们如何快乐对待工作,微笑对待生活;通过培训使我们的心不再在浮华与清贫间游动,宁静致远,恬淡自适。

二、我们要有明确的工作的目标。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也要变。客观地讲我们大部分老师在备课与上课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只知道抓学生的学习,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讲解,尽管有时候学生不注意听讲。通过培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研究现在的学生,他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他们现在在想些什么;反思自己哪些工作学生喜欢,哪些语言学生不喜欢;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学习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做学生需要学生喜欢的教师。

三、我们要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在普通学校,我们所教的学生更多的是“劳苦大众”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爱,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他们大部分将来也是属于社会底层,改变他们的素质才能改善他们的未来。2000多年前就有一个姓孔的老师告诉我们“有教无类”,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讲分层次教学、讲不抛弃不放弃,面对城市社会底层家庭来的孩子,我们需要讲课的声音变得柔和,态度变得和蔼,懂得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智慧。我们需要从讲桌前走到学生中间,双手由后背挪到胸前,学会弯下身子和学生讲话,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我们的笑容也会增加不少。

同课异构总结

本学期2月22日开始、3月30日截止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基本结束。本次活动不包括毕业年级和音体美组的老师,各备课组的老师们共上了75节课,教学处参与听课36节,听课率达48%;集体评课16次,还差一次高一历史评课结束。结合这次听课、评课活动,教学处根据各学科作课老师的课堂表现和备课组的老师的评课意见,共同总结出以下结论,供领导和老师们参考。

1、了解学情

同课异构强调的是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分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备课组的等差数列,四位老师每人教学过程的导入设计和题量、题的难度、题的差异性基本都考虑到了,演绎的步骤和梯度,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适当。但36节课中不少课暴露出不少老师不了解学情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不同班级的学生一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2)不能把学生熟悉的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或根本不考虑;(3)缺少学法指导。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新课改前还是新课改后,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主导,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我们所听的36节课中,刘梦云老师《相交线》一课备课定位为高效课堂的探索,通过的教法和学法是通过训练学生的看、说、画、规范学科语言表达以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几何的画图能力,比较符合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侯新蕊老师在问题设计上有点难,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意图贯彻始终。但是,部分老师仍然一节课不考虑多少时间,只考虑了教的任务,没有考虑学的任务。只考虑了教的任务,没有考虑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洋思教学模式要求一节课至少给学生15分钟,杜郎口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三三六”或“10+35”。其所赋予的特有新意是: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

10:教师讲解≤10(分钟)。

35:学生自主≥35(分钟)。

今后,我们是否反思一下,能否在时间上和环节上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当然,要达到这一步,我们还有课下工作要做。

3、了解教材

每一位老师对教材的文本知识掌握理解,大部分老师能够通过网站和其他书籍适当补充材料,部分备课组集体备课,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纵横拓展。这一次参加同课异构的40多岁的教师可圈可点,对教材的理解虽说是第一遍教新教材,但内化于胸,得心应手,课讲得风生水起。彭玉玲老师在高一3班讲的《劝学》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满面笑容的观察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为激励学生自己主动为学生背完了文章全篇,老师的引导和示范获得了全体学生的掌声,一节常态课上得像一节特级教师的公开课。马慧敏老师在高二7班讲的《戊戌变法》、张念军老师在高一7讲得《情态动词语法》和刘淑丽老师讲的《中国地形》,精炼、老道,老师本人就像一个学科网站。青年教师也有像教研组长陈月娇的《求索真理的历程》一课,对课标、教材的把握精细到位,补充材料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学生喜闻乐见。但也有部分青年老师因为个人阅历和对教材的内容理解的角度和把握的分寸感差,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却没有提炼和提升,在三维目标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上狗咬麻花——满拧。或者,所采取的教学形式不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希望每一位老师不要气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4、组织安排

大部分备课组组织非常好,体现在:全体参加,一节不拉,个别老师实在调不开课的课前课后反复道歉打招呼。重返一线的耿平、康喜文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还有高三秦占普、刘新蕊老师没要求人家参加,人家主动参加。崔志强参加国培就休息了两天,回来之后一边组织初三报名、模拟考试、一边准备国培发言稿、一边听课评课。郑朝晖听课足足36节,组织评课16节。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师思想上认识不足,或者不参加,或者安排在周四2、3节,或者参与度浅。今后,教研组长和教学处适当多沟通,共谋划,齐进步。

5、评课

评课是一个非常好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学习使人进步,交流使人清醒。评课就要通过一说课标、二说教材、三说学法、四说教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教学效果等,使自己和同伴互助、不断进步。本次评课说学生笨的少了,更多的是寻找自己的不足。比如,刘梦云给自己找出了6条不足,并进行反思:对学生布置了预习,但对起始年级的学生如何指导预习感觉茫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所以在问题设计上有些偏难;没考虑学生有关的旧知识遗忘问题,所以联系新知识有些卡壳;建立高效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考虑诸多因素,要对学生的进步学会悉心培养耐心等待;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完全按照之前的设计,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可急躁;第六条,我忘了。这样的评课,自评,不想进步都难。但是,通过评课,我个人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管理能力和学科知识储备的不足,也感觉到有些老师教书而少读书,教学生而不研究学生,希望看清形势,迎头赶上。也有个别备课组互相吹捧,尽是套话。以上的评论仅供参考,一则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者和跨学科听课,自身水平有限,不一定完全了解实情,不一定说的科学和恰如其分;二则我们的一线老师整体来讲理论水平和科研意识需要提高和加强。希望大家本着“一生为师”的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智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四月份,希望各个年级组、各个教研组、各个备课组、各位老师结合本职岗位,结合国培老师的发言,结合同课异构的经验和失误,结合一月份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讨论,上好每节课,真正提高备课的质量和课堂效率,形成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工作中的教育教学智慧,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满意,领导放心,自己舒心的教育工作者。

五月份,教学处将组织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我心中最……的老师”评选活动,拍照片,张榜,由学生和家长写评语进行表扬和鼓励。

第五篇:【听课补充】东北师大孙立权老师,同课异构《江雪》

1、秦观: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

中流鼓楫(jí),浪花舞,正见江天飞雪。远水长空连一色,使我吟怀逸发。寒峭qiào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蓑真个清绝。遥想溪上风流,悠然乘兴chéngxìng,独棹zhào山阴月。争似楚江帆影净,一曲浩歌空阔。禁体词成,过眉酒热,把唾壶敲缺。冯夷惊道,城翁无比赤壁。

唾壶击缺:王敦酒后吟咏曹操的诗句,并击唾壶为拍,以致使唾壶尽缺。后遂用“唾壶击缺”等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起初,王敦刻意进取,崇尚清谈,口不言财色。既素有重名,又在江左建立大功,便专擅地方军政大权,手握重兵,从官都已显贵,威权无人可比。于是便想在朝廷专权,有了篡逆之心。元帝对他又怕又恨,便将刘隗、刁协引为心腹。王敦更加不平,从此双方的猜疑产生了。每次喝酒以后,就吟诵魏武帝曹操的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玉如意敲打唾壶为节拍,壶边被敲得尽是缺口。后来湘州刺史甘卓被迁到梁州,王敦想让从事中郎陈颁代替甘卓,元帝不答应,更让谯王司马承镇湘州。王敦又上表陈述古今忠臣总被君王怀疑,而苍蝇般的小人在中间挑拨是非,他想以此感动元帝,元帝却更加忌讳他。不久,元帝为王敦加羽葆鼓吹,官府中增加从事中郎、掾属、舍人各二人。元帝命刘隗为镇北将军,戴若思为征西将军,征调扬州奴为兵,打着外讨胡人的旗号,实际上是防御王敦。

2、乔吉:双调·沉醉东风·题扇头隐括古诗

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一]。兔径迷,人踪灭[二],载梨云舟一叶[三]。蓑笠渔翁耐冷的别[四],独钓寒江暮雪[五]。注释

[一]“千山”句: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二]人踪灭:完全没有人的踪迹。这是用《江雪》诗:“万径人踪灭”的句意。[三]梨云:将要下雪时的黑云。

[四]“蓑笠渔翁”句:此用《当雪》诗的“孤舟蓑笠翁”句,而略有变化。[五“独钓”句:此用《江雪》持的“独钓寒江雪”句

3、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âng)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 ①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⑪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⑫。及下船,舟子⑬喃喃⑭曰:“莫说相公⑮痴,更⑯有痴⑰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桡”,撑(船)。

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0.【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快的喝。

11.【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2.【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3.【舟子】船夫。

14.【喃】象声词。

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6.【更】还。

17.【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 问题

翻译句子

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问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试分析其中妙处。

回答:意境是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银白世界。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4、滕王阁序(单列)

5、荒原(英国托马斯·艾略特长诗作品)阅读书目之一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6、三国演义开篇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1),浪花淘尽英雄(2)。是非成败转头空(3)。青山依旧在(4),几度夕阳红(5)。

白发渔樵江渚上(6),惯看秋月春风(7)。一壶浊酒喜相逢(8)。古今多少事(9),都付笑谈中(10)。

1)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2)淘尽:荡涤一空。(3)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4)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5)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6)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7)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8)浊(zhuó):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9)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0)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3] [4] 白话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kūgǎ②。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欤yú? 何故至于斯③?” 屈原曰:

“举世皆浊zhuó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⑥? 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ò 其醨lí⑦?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mén 者乎? 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而去。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注释】 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②颜色:指脸色。形容:指体态容貌。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淈:搅乱。扬其波:扬起水波。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餔其糟:吃酒糟。啜其醨:喝薄酒。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⑧深思:指思虑深远。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ã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赴湘流:指投江自杀。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濯:洗。缨:系结帽子的丝带。《沧浪歌》又见于《孟子·离娄》,可能是流传于江湘一带的民歌。【译文】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父看见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何到了这种地步?” 屈原说:

“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渔父说:

“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 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 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说: “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 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 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

“沧浪之水清又清,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竟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赏析】

《渔父》和前篇《卜居》,王逸《章句》皆以为屈原作,但在《渔父序》的末尾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又以为《渔父》为楚人采屈原之轶事而作。至清崔述明确提出《渔父》非屈原所作:“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今世许多学者赞同此说。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作了反复的论证。《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下载对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六国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观课感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李红梅老师和刘清华老师《六国论》“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观课感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