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高农村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校本研修计划(xiexiebang推荐)
关于提高农村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校本研修计划
当前,许多小学生都缺乏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农村孩子们来说,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更是存在很多的困难。年级越高学生越不愿意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不愿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口语交际课上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许多学生是来自家庭思想教育的原因,在农村家教的影响下,一些孩子还很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目前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就要数“说”的能力。通过课堂听课和课后交流谈心,了解到至少有三分之一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语句含糊伴有乡土音、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的现象,语言表达缺乏有序性和条理性。我们认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认为应当根据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言语知识技能训练的特点来构建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而是认识上的升华。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承载着语言教学的任务。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基于上述几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该课题,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为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为口语交际教学积累点滴经验。
“口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口语交际教学”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生动的交际情景、交际活动的设置和开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种课型。“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着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确立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要为学生将来发展着想。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一、研修价值:
1.有利于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科研兴校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学生语言的发展。通过口语交际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学习规范语言,改变农村学生语言的缺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有利于推动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交际氛围、创设交际情景、拓宽交际平台,形成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把口语交际课落在实处。
二、研修目标
1.努力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创设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2.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指导我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
3.引领本校的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最终使学生突破了不说、怕说的心理障碍,变“金口难开”为“口若悬河”。
三、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本地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成因及对策。问卷调查、课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家访三方面综合研究分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2.创造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3.开展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适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研究。
四、研修安排
2014.9—2014.11: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2014.12—2014.11:为学生创设练习说话的机会(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2)创设情境,重视实践(3)举一反三,学会迁移(4)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第二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Microsoft Word 文档
谈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得到了重视。但受过去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没真正意识到学生“说”的重要性。
“说”是否重要?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大诗人海涅也说:“语言(含书面的和口头的)可以把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可以把侏儒变成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开放的社会已不再把说话隐讳曲折、谈吐文绉绉、出语细声奶气公认是一种美德了。被待为座上客的是那些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得体大方、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的口才大师。
因此,“说”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倾注感情。唯有了情,我们教师才悉心去研究,学生的“说”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因为,“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要有个“序”。“没学会走先学跑是不行的,不但跑不快跑不好,而且要摔跟斗,反倒停滞不前。”(我国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苟慧生《演剧散论》)。
这个“序”包括:“说”的内容的序和“说”的要求的序。从初中到高中,“说”的内容和要求的序大体是:
初一:内容――自我介绍、回答问题、讲述见闻等;要求――用普通话、语音清晰、态度大方等。初二:内容――介绍课文、介绍内容简单的读物和影视剧等;要求――有中心、有条理等。初三:内容――扣住话题发表意见等;要求――观点清楚,有一定的说服力等。高一:复述比较复杂的事情(要求有中心有详略、有顺序);采访时的提问和交谈与被采访时的答问(要求看对象、场合能说得体的话,能直言或婉言)高二:讨论(要求与听结合,有中心);演讲(要求观点正确、材料充实、语言生动形象、注意语调、语态)辩论(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有说服力);高三:口头报告(要求开门见山、讲得通俗、注意听众反应);即席讲话(要求注意场合、对象、目的,边想边讲,简洁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不难看出,上述“说”的内容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说”的要求也是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多方面的。比如初一的“讲述见闻”和高一的“复述”虽然都是“述”,但前者“述”的内容是涉及一时一地一两个人的见闻,要求也很低。而后者则是讲不同时间、多个地点、多个人物等比较复杂的事情,要求也多了;除了用普通话、语音清晰、态度大方外,还要有中心、有详略、有顺序。
又比如,“发表意见”是一般性的说,而“演讲”、“即席讲话”则注意语调语态、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发表意见”要求观点清楚,而“辩论”要求不仅观点清楚,还要更进一步――观点正确鲜明;“发表意见”可只顾自己说,而“讨论”和“辩论”还需听,“演讲”和“口头报告”还需注意听众的反应:“发表意见”可事前有准备,怕席讲话”则是边讲边想,随机应变,临场发挥。
课堂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最重要的一环是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多种多样的做法。否则,就难以取得好效果。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听说的: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做法是: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进行“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是: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八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自我推销,显示自己才华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搜集古今中外精彩的对话、辩论、说理等故事介绍给学生;
(二)适时的搞一些小型的“说”的活动,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讲故事、演讲、辩论等;
(三)让学生经常感到有成功的乐趣。如每当学生“说”有进步时,教师就及时给予夸奖表扬;
(四)增加学生“说”的内容: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语文科扩展到其他学科……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飞向理想王国的“神天使”,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原动力。进行“说”的训练,更是离不开它。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要学生直抒胸臆,自我表白。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就是这样:要学生在上课前或进行“说”的训练前大喊三声“我能成功!”我们从中应该得到一些启示。
(二)对学生进行称赞、鼓励、肯定、表扬
因为称赞,学生有了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愉悦感,从而在“说”时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大胆和尽力。有一次,我在一个高一班上课提问一个较难的问题,在三个同学都没能回答的情况下,我点了一位刚当选校学生会副主席的同学的名:“你能行!竞选学生会干部时你过五关斩六将,竞选发言时你很沉着冷静,言之有理。现在这个问题绝对难不倒你”,这么一称赞再加上提示,这位同学大胆并较正确地作了回答。试想,在这时候如果不对这位同学加以称赞,就有可能出现和前三位同学一样的情形。
在进行“说”的训练中,鼓励、肯定、表扬同样不能少。学生“说”卡壳时和“说”不沾边时,要鼓励:“可能太紧张了或者考虑不成熟,可以继续思考或听别的同学说……”;“说”出不同意见时,如划分结构、分析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的性格等,要鼓励;……
用自己的话“说”虽不合标准答案,但只要意思对,要肯定;……
“说”得好时,要表扬,“说”得不合答案,但积极大胆、声音宏亮,也要表扬;……
三、加强思路的诱导和关健处的点拨
思路诱导得好,关键处点拨得清,学生“说”时就会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和错误。
如:复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只要诱导学生抓住“(鲁提辖)问(金氏父女)――(鲁提辖)救(助金氏父女)――(鲁提辖)打(镇关西)――(鲁提辖)走”这个思路,复述就能较顺利的进行。
又如;讲述见闻和复述故事时要点拨的关键是: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介绍事物时的关键处是:注意顺序、重点、数据等。
四、形式多样化
(一)课堂上“说”的训练,当然以课堂上训练为主,但也可以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上布置任务…课外完成――课堂上检查改进。如采访、演讲、辩论、口头报告等可用此形式去训练。
(二)课堂上的“说”的训练可在上课当中穿插进行,也可用一节或几节课作较系统的强化深化训练。
五、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活跃气氛。
比如,教师要态度和蔼;上课或进行“说”的训练前教师讲一个故事或让学生唱一首歌、或背一首诗、或猜一个谜等。
除了上述五种做法,还可以在进行“说”的训练前要求学生多听多读多写。因为听说读写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象于满、程翔等全国有名的语文教师都非常注意这一点;还可以要求学生多走上社会看看听听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人是怎样“说”的,从而提高自己“说”的能力等等。
以上介绍的几种做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所以,要想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时取得好效果,只依赖其中的一种做法是不明智的,而应该根据实际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做法,做到多种做法的最优结合。
总之,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的,它是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所以在训练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做到有情、有序、有法,还要做到有恒一师生双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尽可能每堂课或多或少的进行训练。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不仅因此淡化了兴趣,而且会影响以前取得的效果的巩固。
对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言语是思维和信息的外壳,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说“与”写“作为信息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说“的方式表情达意,比”写“的使用频率大得多。从语文的社会功能来说,所有能力的归宿点就是一个:交际,而其关键即是“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因此,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的要求,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从生意场上的成败得失到政治场上的升降沉浮,无处不显示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很难想象,一个纳于言、止于口,说话吞吞吐吐、无条无理的人能为现代社会所容纳所接受。难怪有人提出“语言就是力量”的口号。
《语文教学大纲》(92年版)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摆在与读、听、写同等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训练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又进一步提出了“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的要求。
而在观摩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反应迟钝、内容空洞、词汇贫乏、条理不清、口头语多、吞吞吐吐、语音不标准等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综合起来有这样几点:
1、应试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进行。虽然“说”也可达到检测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功底的目的,而且直观性强、可操作性强、反馈速度快。但只可惜高考、中考的检测条件有限,只笔试,不口试。因此,不少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平时按考题形式讲课文,复习时按考题形式做练习,一个劲儿地训练知识点,不考的就不教不训练,“说”的教学形同虚设。这种疲于应试的教与学,长此以往,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只重“文”,而忽视“语”的现象。忽视口语的训练,必然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进而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低下、水平不高的恶果。
2、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确定。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既无传统特色,更无教改气息,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单调,仍陷在烦琐分析、满堂灌、形式主义泥淖中,这就使学生没有机会发言。有时学生好不容易捞到一个发言的机会,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的闪光点缺乏热情和肯定。若学生口头表达中出现缺点问题,不合老师的意,不要说鼓励、点拨,甚至会迎头一盆冷水,遏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因而造成学生想说但怕说,不敢说,导致不“会”说,不“能”说。
3、学生缺乏口头表达的良好氛围。学生口头表达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而现在应试教学的结果必然带来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僵化,内容上的单一,氛围上的沉闷、严肃、紧张、做作。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哪有”说“的欲望呢?再说,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考试的压力,分数第一的影响,学生丰富多采的课余活动近乎空白,学生自我组织的班会、团队活动等已不多见,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几乎被挤出校园,学生”说“的权利无疑被部分或大部分地剥夺。这样,学生缺乏口头表达的良好氛围,缺乏应有的口语能力训练的环境,没有一定的活动形式作为口头表达能力形成的载体,要想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等于一句空话。
4、学生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从学生年龄看,一般小学到初中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害羞的心理不突出,发言、说话的顾忌不很多,相对来说比较踊跃,而这一阶段恰恰是口语训练的起步、发展阶段。而大多学生到初二以后的年龄段时,生理、心理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步入青春期的害羞心理随之而生,”怕说“更成为普遍现象。长期”怕说“下去,就失去了口语训练的黄金时光,最终导致不”会“说了。
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进而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低下。可喜的是自2004年以来,在中、高考中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热门话题,“语文综合实践”题或“语文活动”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分值也越来越多。可见,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语文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口头表达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对人的口头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我们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口语训练摆到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成一项基本功来训练,做到读写与听说齐头并举,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其次,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跟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人说话,都是通过思维把语言按规律组织起来以表情达意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他们学好各门功课“善莫大焉”。在语文教学中,学好语言能更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口头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它没有充分酝酿思索的过程,也没有反复推敲的余暇。口头语言从构思、选词到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促,它一旦转化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转瞬即逝,不能修改。这一特点决定了说话人必须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要善于调动全部的语言资源,马上找到恰当的词,立刻脱口而出。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思考说话的内容、层次、措词甚至语言的运用技巧,等等。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语文教学要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必须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走出重读写,轻听说的误区,把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说话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本文旨在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营造学生口头表达的氛围。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学生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语文课内的挖潜,让学生在在活动中“说”起来。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但这里讲的“说”,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经常性的“说”的训练。“说”与“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多让学生朗读、背诵,打好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学生朗读多了,背诵多了,一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定的书面语言,另一方面也把胆量给培养出来了。多让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可先按段落内容复述,逐步过渡到复述整篇内容。特别是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更应该分段进行,企图一蹴而就是不行的。多让学生评析文章。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说出来就行,有多说多,有少说少,不要求全面系统的评价。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训练后,再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表现形式做比较全面的分析、评价。多让学生讨论和辩论。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可以放手交给学生,把学生按照成绩和能力的搭配分好组,安排、指导他们搜集整理资料,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加深理解,共享成果,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多让学生口头作文。这种形式不能多用,因为花时间很多,一学期搞
一、两次为宜。要预先布置题目,或提供材料,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准备,然后分组进行,最后把各组中最优秀的文章集中起来,在班上宣讲,让同学们点评,尽量找出文章的优点来,目的在于鼓励那些口齿清晰思维敏捷的学生。不过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写好后来读,那就达不到训练口头表达的目的了。二是课外的实战演练。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的引导,更需大量的课外实践。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风土民情,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生动、鲜活的语言,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学会表达自已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寓口语表达训练于活动之中。如经常组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组织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会、故事会,介绍生活小常识,模拟导游、模拟主持人,组织参观、访问活动等,尽可能地给学生增加口语表达并相互交流的机会。课外口语训练是课堂口语训练的延伸和补充,是口语训练的重
要的组成部分,绝不能被忽视掉。语文新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口语交际”这一环节,在课外适时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故事会、交流会、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自觉锻炼说话能力,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二、建立口头表达训练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从多渠道、多形式中循序渐进地求得提高,这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口语训练激励机制。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讲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有一个适宜他们施展口才的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的“说”,要有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发音一定要清晰、准确,没有口头禅,没有方言、重复罗嗦等口语“杂质”;语调适中,注意节奏和重音;语态自然,语气、语速、表情要能体现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精讲,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教师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要及时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其进步应给予表扬鼓励,适当的赞许,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喜悦。对其口语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善于引导,热情帮助。特别是对待内向、害羞的学生更应该鼓励其开口,激发“说”的兴趣,这是口语训练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没有说话的欲望和胆量,口语能力就无法提高。教师在对待口语表达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脚踏楼梯“步步高”,不宜操之过急,教师要铺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升级”,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重视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物,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而且要准确严密。我们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用丰富、动听、优美的语言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当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一番勤奋的浇灌:从发音练习到词汇积累,从语言修养到文化积累,从知识铺垫到道德涵养,从表达技巧到人格完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四、丰富学生的话语资源。当下的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语文基础薄弱,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更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词不达意,有的说来内容空洞、言词干瘪,有的直接无可奉告、面对话题不开口。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口语中语源的短缺,致使他们“无米之炊”难为。这一方面与他们年龄小,接触世面少,生活阅历肤浅等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退化到标准化试题和模式化文章的怪圈中,学生一天到晚死啃教课书,致使他们的知识面限制在狭窄的教科书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知识短缺。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同时,应抽出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进行课外文学阅读,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语源,这样在口语交际表达时,才能后积薄发,言之有物。
五、学习掌握相应的技能技巧。口头表达时,要努力做到:
(一)准备充分,写出讲稿或腹稿,又不照本宣科。
(二)以理服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据充分;或是以情感人,充满信心和激情。
(三)言之语序,条理清晰,层次、角度分明。
(四)注意概括,力求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
(五)协调自然,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说话。
(六)表达准确,吐字清楚,音量适中,声调有高有低,节奏分明,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七)幽默生动,恰当地运用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及谚语、歇后语、典故等,使语言幽默、生动、有趣。
(八)尊重他人,了解听者的需要,尊重听者的人格,设身处地为听者着想,以礼待人,不带教训人的口吻,注意听众反应,及时调整讲话。
此外,仅口才论口才是远远不够的。君不见那些伶牙利齿的“巧舌媳妇”,尽管能说会道,但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为此,可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及知识、经验。如学好演讲学、逻辑学、论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探索、创新,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变换方法,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愿望,力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化社会人”。
第三篇:复述—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复述—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二中 李湘辉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现介绍如下。
一、复述是调动学生多元思维的最基本练习
语文教学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理解词义,体会主旨,思忖结构特点。而要读有所得,就必须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字词句章、理义情法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读是基础,熟是关键。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 生的记忆、思考、说话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记忆是复述的准备阶段。要记住一些重要的词语、过渡性的语句和段落、写作要素,这就迫使学生逐句地用心去细读,树立口脑并用、扎扎实实的良好学风。学生反复读、反复记就为复述做好了准备。
思考是复述的创造阶段。复述并不是 要求学生被动地搞文字搬家。它既不同于课文背诵,又不同于介绍课文大意,它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的课文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课文的 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思维,并认真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自己 的口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生动 地复述出来,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语言清楚流畅,动作协调,仪态大方。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它进一步强化了记忆。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重视对课文的复述,如复述“武陵打渔人进入桃花源”这个题目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一定考虑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渔人在桃花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后来又是怎样离开桃花源的?离开桃花源后又做了些什么?在这一连串内容中哪一个是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一定是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复述时对这些问题会想得更详细具体,同时对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王国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作者的政治主张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而对离开桃源后的情节就尽量简化。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说话是复述的操作实践过程。复述的最大特点是用口说。复述训练坚持得好,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克服那种在众人面前说话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的毛病,逐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而且有利于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协调一致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复述应该重视的几个环节
通过课文复述,稳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长期的训练工作。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效益。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课文复述这一重要环节呢?
(一)要明确复述的中心,不要面面俱到。例如《我的老师》
这篇记叙文,按照“回忆一依恋一思念”的感情线索,第一大段写难忘老师。第二大段写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在叙事中融会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情,表现了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一主题;第三大段写别后思念。以上内容,如果不分主次地都要求学生复述,一方面由于课文较长,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势必会加重学生课堂负担; 另一方面平均分配力量也会冲淡主题,效果不一定好,也不符合精讲多练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因此,我就紧紧抓住“梦中寻师”这一情节,要求学生复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学生既深深地把握了记叙的六个要素,而且还把握了作者对老师思念的纯真亲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有些课文内容非常丰富,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复述的中心。如《故乡》重点让学生复述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领会什么原因使 一个少年英雄到中年变成木偶人,从而加深对造成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弊、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以及对鲁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强烈愿望的理解。《死海不死》可以让学生复述“死海” 的死,也可以复述“死海”的“不死”,还可以复述死海的前景和未来。这主要看你的教学目的怎样定,但不论复述哪方面内容,都应紧紧抓住科普说明文语言通俗、准确、生动的特点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根据文体特点,复述要形式多样,不要千篇一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复述的形式。一般来讲,复述的主要形式有全文复述、片断复述、场面复述、人物形
象复述、提纲式复述、对话式复述和创造性表演复述等。我在教《狼》时,就让学生全文复述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全过程,理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主题。教《一件珍贵的衬衫》,让学生片断复述衬衫的来历,学习记事文可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组织材料的写法。教《分马》,让学生重点复述老孙头相马、牵马、夸马、骑马、打马的场面,理解翻身农民分到胜利果实后的喜悦心情和他自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点。教《一面》,让学生复述对鲁迅肖像三次由远到近的观察描写,体会细节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让学生列提纲复述书的演变过程。教《刘胡兰慷慨就义》,让学生分 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复述表现刘胡兰英勇不屈、大义凜然的精神。教《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分角色复述骗子行骗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内容既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言行即兴表演,还要表述各自的内心活动,并进行课堂评议。运用这些灵活多样的复述方 法,使学生感到趣味横生,参与意识增强,课堂中人人都想跃跃一试,一展风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复述的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我在讲授《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时,预习时要求学生全文复述,并提出了几点要求:为什么说它长的不是地方?为什么说它长得很委屈?为什么一再说它长得瘦小?为什么着重写它在风雨飘摇中受摧残的情景?原来估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复述是满有把握的,可是课堂上一试全乱了套,只好边读边引导边复述,整整一节课才将课文寓意弄懂。
课后细细一想,原来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一些表面上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教师要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在后来的复述练习中,我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开始搞一些小范围的记忆性复述,让学生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语言;后来逐渐引导学生大范围的复述,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边读边对课文内容有目的地取舍,并在小本子上记下复述的要点,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说;然后再增加一些创造性的复述方法,如倒叙变为顺叙,第三人称换为第一人称,特别是上文提到的让学生上台表演复述,台下评议等方法,在这些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文水平。
(四)复述的练习要从长远计议,不要半途而废。复述是调动学生记忆、思考、模仿的最基本的语言训练,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分阶段、分年级确定语言训练的重点,抓实在的东西。对于确定的训练目的一定要坚持达到,一次不成,可以二次三次,直至学生掌握。建议今后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测试,要将复述溶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检测内容。要听学生普通话发音是否准确,读音是否清晰流畅,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完整、生动、简明,语态是否自然和谐,有无语病,思维是否敏捷等。只有从以上诸方面全面去衡量,才能使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发展。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校本研修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校本研修发言稿 李志岗
《新课程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阶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阶段称为“习作”;到第四阶段才称为“写作”。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圣陶先生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虽然这样说,但是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胀、头疼,一写作文就绞尽脑汁。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咬文嚼字文字的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
其实,作文如泉源喷涌,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其他什么。相对于成人来说,学生的生活是单纯的,是真诚的,是快乐的。这就是学生的“真性”生活,这就是学生作文的“泉源”。心中不快,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在作文里,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可以连接千里,审视古今;可以嬉笑怒骂,痛快淋漓„„。如果这样作文就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内容充实、言之有物。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一、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生活是海洋,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然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不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促使学生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获得新鲜的感受,以使其有浓厚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1.留心观察。
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如要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设法接近他,观察他的肖像、衣着、言谈、举止、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时,首选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然后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再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最后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2.带情观察。
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冷冷冰冰,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二、乐于积累,善于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再寄小读者》一文中,针对学生写作的困难做过这样的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色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的积累、生活的积淀,“形容不出来”是指缺乏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
1、生活积累,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
我们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参于生活,融于生活。
学生并不是生活的局外人,学生写作文不仅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积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若单在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写作文前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夸奖他(她)”“我佩服他(她)”“他(她)真行”等即兴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有关材料。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表达人物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可以选择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2)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一切的体验、感悟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了体验、感悟,从而成为作文的素材,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素材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生活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某种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某件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某种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 2 一定的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应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仓库”之中,素材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2、语言积累,解决‘形容不出来’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却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是与他们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有关。丰富的语言积累是从广泛阅读中来,“诗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如何引导培养学生读书破万卷、广泛的阅读呢?
(1)拓宽阅读面。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优秀作文选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三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
(2)运用阅读卡。
要求学生对在平时教学的文章中或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名人名言及时摘抄,分类进行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定向专题阅读,就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时,要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三、乐于评改,善于评改。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文章决非雕虫小技,养成习惯也决非一般认识问题,这是一切学习写作的人修辞立其诚的过程,也是文章去瑕纯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写作能力的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意志力以及办事认真负责的品质,都将同步获得增长。尤其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更是如此。”俗语说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好的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所以要让学生自己爱改作文,学生写写改改,改改写写,反复思考原来的认识,这样迂回曲折的过程,就是提高,就是进步。从一点一滴修正各个方面的谬误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作文,才是真正获得作文能力。一篇作文的评改,既包括教师点评,也包括学生自评、自改。
1、教师点评得法。教师点评对写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指出:“人有自尊的需要,而实现自己的潜能是人的最高需要”。作文点评应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作文点评成为学生爱写作文的催化剂。作文点评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有:赞语式点评、诱导式点评、商讨式点评等等,这些方法各有各的特点。
(1)赞语式点评。
作文评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引起学生研究自己作文的兴趣。我认为评语应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激励的语言,使每一次评语犹如一次亲切的的交谈和情感的沟通、交流,如在作文批语写个“你有进步,很可喜!”“看你这个词用得可真好!”“你这个成语用得恰到好处!”等等,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点评,变冷冰冰的技术分析为春风般的激励,他们就会因此而饶有兴趣地去研究自己的作文了。
(2)诱导式点评。
在写作文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自己去独立分析,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切忌粗糙圈画。如:“如果你能把小狗的生活习性写具体,那么你的文章会更吸引人。”这种富有诱导性的语言,这样我们的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可培养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
(3)商讨式点评。
对学生的作文要以商量的中气对文章中不尽完美的地方提出建议或要求,指导学生以更高的标准,从更广的空间去审视、去修改。当然这个方法适合作文较好,写作兴趣较浓的学生。如:“你能换个更恰当的动词吗?”“这里用‘!’号是否比有‘。’号更切确呢?”这类简短而富有商讨式的口吻,学生看后会自然倍感亲切,能得到鼓舞和启迪。
2、学生自评自改。
(1)让学生合作修改作文。
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一两篇佳作,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上课台朗读,再及时组织学生重点讨论、品味,还可以请学生自己作介绍,介绍自己是如何构思这篇具体谈出一两体会,让在大家知道文章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不足之处,从中受到启发。
(3)让学生写进步文章。
在学生合作修改作文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同学提出的各种建议,好的评价,包括错误的评价,进行整合,然后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文独立进行修改,把好的方面继续保留,把错误的方面进行修改,对同学提出的建议进行及时消化,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建议来重新写一篇作文,最后让学生通读两次作文,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作点评价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光抓枝叶问题,而要点面结合,抓住重点问题,还要关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文的评价应以激励为评价宗旨,评价定位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在互换交流,双向互动的评价之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增进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在评价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英语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浅谈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湖北省保康县一中
王荣
内容摘要:新教材对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关键词:新教材、演讲、标题、彩色插图、多媒体、课外活动
随着全球信息的一体化,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个人来说,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对未来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语言的基本功能即是运用,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如何在新形式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离开书本,敢说,会说,从而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势在必行。特别对于我们山区的孩子,这一点尤其显得有必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利用“free talk”.充分利用课前的二三分钟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练习英语的平台。学生在课前要事先准备好演讲稿,主题是与每单元的话题有关的,也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本单元的限制。如果是新学年开始,学生互不相识,也可以作自我介绍。总之,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可以按当天值日打扫卫生的顺序,也可以
按名册上的名单顺序来发言。发言完毕,全班鼓掌,老师再做最后总结。一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只要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
二、充分利用教材
(1)利用每单元的标题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若干版块,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听说读写训练。话题广泛新颖。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实施者,也是参与者。教师的参与作用首当其冲表现在是“指导者”。要抛开一人唱独角戏,“一言堂”的局面。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首先激发他们想用语言表达的欲望,给予学生表达所需要的语言提示。提示可以是二、三个句式,也可能是几个词组,甚至仅仅是一两个单词,这样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张口,怕出错的畏惧心理。新教材必修3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个单元标题很宽泛,学生可说的内容较多,可能一下子又不知从何说起。上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我问学生,“How many festivals do you know?”这个问题简单而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熟悉有话可说,一上来课堂气氛就很活跃。不一会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How many festivals do you know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Easter.”“Christmas Day”Valentine’s Day” “……”学生七嘴八舌,兴致很高。我趁此启发学生“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estivals in our country?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因为刚过完春节,学生就更有话说了,一个个眉飞色舞的。我让他们跟同桌讨论,自己板书“吃团年饭”、“放
鞭炮”“走亲戚”“压岁钱”等词语。几分钟过后,我叫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说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大家都争先恐后。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那么家庭作业就有了,让学生在课外写一篇相关的作文。无形中,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有所锻炼,真是一举两得呀。(2)利用文中彩色插图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好几幅插图。老师在导入新课时,从图画入手,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
对照图画,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口语活动,可以是“师-生双边活动”;也可以是“生-生互问互答”。当然让学生扮演画中人物角色,自由发挥,设计台词,有多个学生参与就更好了。要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事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指导学生课外稍加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到前面表演,随机抽查几组学生,让大家来评比。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充分使用多媒体。
新教材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转变以自己为主体的课堂角色,让全体学生当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自己也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多媒体的正确运用就是一个例子。用课件上课对传统教育是一个挑战。我们山区的教学条件有限,整个学校只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今还有一些老师觉得做课件到多媒体上课是浪费时间,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自从用了新教材,我每单元的课都是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的。实践证明,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对学生的语音,语调及语速都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英语演讲会、故事会、英语歌曲演唱赛,诗歌朗诵会,英语角。只要稍加用心,就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口语交流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口语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这四项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只要本身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对教学怀有十分的热忱。我相信,学生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将指日可待。“Put your heart into it ,nothing is 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