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论语》格言语录
《老子》经典名言道尽人生真谛!
【《老子》15句经典名言,道尽人生真谛!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句句说尽人生的哲理……】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
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这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对一些事情保持敬畏之心。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万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论语》的27个成语典故
教育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为政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修身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处事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感悟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 前制止。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27.【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第二篇:经典论语格言语录
经典论语格言语录(通用50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0、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1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3、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4、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15、言必信,行必果。
1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8、往事已不谏,来者犹可追。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2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2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23、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24、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25、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26、礼之用,和为贵。出处:论语
2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出处:论语
2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2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0、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出处:论语子路
3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处:论语
33、与朋友交而不信。出处:论语
3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出处:论语
3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处:论语
3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处:论语
39、当仁,不让于师。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
4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42、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3、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45、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凶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4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7、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8、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49、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5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三篇:《老子》与《论语》
读《老子》与《论语》
——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 陈峻松 1600012172
《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典籍。它们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响到世界。严谨的逻辑,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不懈研究,穷神探赜。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同时它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中,《道德经》和《论语》分别典型地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愈儒家积极入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我想,在当今这个多元化而且多变的社会,同时拥有积极奋斗与顺其自然两种心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经典语句感受一下他们的思想吧。
《论语》 明理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弘扬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靠它们来抬高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事物就像这流水一样,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能知道他将来不如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呢?但是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名望,他大概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感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着有志之士的努力,“人能弘道”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是能够被弘扬的。实际上,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发展,我们探索着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我们的文明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我想,人类不同于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我们更善于发现并且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发展自己的文明。集体与个人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实际上也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得到体现。正是因为一个个小的发现与发明,因为尝百草的神农,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找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以及那些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前人们的不懈探索,我们才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价值,被全人类铭记。反之,那些并无志向的人,只会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夸夸其谈,不思进取,他们最终只会湮没于历史长河,生命在空谈中被虚度,只能引起后人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
孔子所谓的“后生可畏”,显然是被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所认可并且以此来激励自己。我们作为当下最充满活力而且富有知识与求知欲望的人,最有可能创造社会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到了中年以后的人就不能在自己过去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孔子所谓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是站在他的那个时代,人均寿命不过四十出头,人到了四五十岁已经垂垂老矣了,自然难以再有进步。但其实自古以来也一直有暮年英雄,80岁垂钓的姜太公,62岁才即位的晋文公,47岁斩白蛇起义的刘邦„„他们不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放弃希望,依旧奋斗不息,最终将自己生命的价值绽放于当时,镌刻在史书中。
所以,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向那些勇于探索的前人们学习,不断探索,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我,永垂不朽。
《君子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先把要说的话付诸实践,然后再说出来。”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决意要干什么,也不决意一定不干什么,只要合乎道义就去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仁义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福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地信仰道义,努力学习并至死守护它。危险的邦国不进入,混乱的邦国不居住。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施展才华,天下混乱就隐居以自保。如果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贫困无为,那是耻辱;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感悟:孔子很强调要做一个“君子”。其实君子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无缺的“圣人”,按照孔子对君子的定义,结合时代背景,当今社会,“君子”应该指那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己任并且在某方面能力出类拔萃的人。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其实只要我们刻苦学习,提升自我,并且把自己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价值融合,就可以称为“君子”了。这样的君子,通过将国家利益与自己的个人述求结合,与整个民族一起,通过国家的复兴,将自己的价值展示出来。反观那些无所追求,亦或是仅仅只盯着自己利益的人,他们要么一事无成,整天消磨着宝贵的生命,正如当下那些终日沉迷网络的年轻人,在虚幻的世界中浪费了金钱,浪费了健康,浪费了生命;要么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背弃国家与民族,像当年的汪精卫、陈公博等,国难之时不共赴国难,反而投降苟且,他们依靠侵略者谋求到了短暂的风光与富贵,最终难逃人民的制裁,留下千古骂名。这些都浪费了人生的价值,也显然不是“君子”所为,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真正的君子,应当是那种睿智而不奸诈,勇敢但不鲁莽,仁义但不软弱,言行一致,志存高远而且能够报效祖国的人。这种人,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已经在奋斗中体现了,无需以成败来评价这样的英雄。
贵士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感悟:孔子眼中的士,既可以算是当时的道德贤人,也是成功人士,换做当下,都可算是基本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但是,孔子对于士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人需要有着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群的能力,才能真正算是“弘毅”,才能“做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些算是历代儒家对于人生价值的最高期望。当然,我们现在强调价值多元化,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有着一样的人生目标。但是,不论我们定下什么样的目标,大到引领时代,改变社会;小到做一顿美味的午饭,获得家人的称赞,都是需要努力与艰辛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过于贪图安逸,不愿意奋斗与拼搏,是一定无法真正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本来能够达到的目标的。虽然我们天赋有差异,能力有强弱,地位有高低,但是找准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总是能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价值的,孔子同样也认可了“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我想,只要我们尽力而为,最终展现出的自我,就是我们价值的最好体现了。所以,不要因为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亦或是羡慕别人每天过的安逸闲适,就打算得过且过。我们不趁着年轻时去努力,去积累,难道要等老了才感到虚度光阴,更加艰难地去完成本该现在完成的工作吗?坚定目标,积极向上,才是青春最好的面貌。
《老子》
修身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起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是长久的,天地长久存在是由于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人也是这样,圣人因为先替他人着想,从而被大家推崇成为领袖;面对各种诱惑能够保持清醒,置身度外而保护好自己;因为他无私,最终反而成就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悟: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强调要实现生命的价值,要让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意义。过去的人辛苦劳作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声色犬马,自己只能勉强温饱,追求生活的快乐与人生的价值是奢侈而且无望的。但是,当下许多人认为,强调个人的价值,就是让大家都能实现自己对于物质等的追求,略微进步者,则加入了对于精神富裕的追求。人们依旧在辛勤工作,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努力专研,力争做出新的科研成果,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古;亦或是绞尽脑汁,希望求得一官半职以光宗耀祖„„并非说上述全都不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件很基本的事,快乐。我们如果是在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不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可是为什么许多白领们每天都是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下班回家?为什么科研人员,亦或是学生们将实验室工作戏称为“搬砖”?为什么人们在钩心斗角努力上位时却感慨人心叵测,如履薄冰?显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努力做的事是快乐的,那这和古代被压迫的人们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寻找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代价,只需要我们换个思维方式。每天的辛勤工作是为了让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能够生活得更加舒适;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里也许能够为全人类创造无可估量的贡献,就像屠呦呦女士一样;宦海沉浮,如果始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人民公仆,人们自然也会记住你的功绩„„当迈入迟暮之年时,能够与家人共叙天伦,能够看到新闻中那些因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而摆脱病魔的孩子们真诚地笑容与感激,能够在小区散步时获得邻里尊敬、亲切的问候,快乐想必自然会由心而发了。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快乐地向这个世界说再见,那么他生命的价值,还需要更多的话去褒扬吗?
所以,想要成就自己的“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从“公”入手,方向才是准确的。这样才能做到“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治国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有人想要夺取天下而治理它,我认为他很可能失败。天下这样神圣,不能勉强作为,不能固执地把持。勉强作为隳招致失败,固执把持会失去它。所以圣人从不妄自作为,所以不会失败;从不强行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那些世间万物,有前有后,有缓有急,有刚强有羸弱,有成就有失败。所以圣人要除去极端的做法,除去奢侈,除去过分。
感悟:这段话本来是劝告君王们治国要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当下没有君王,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君王就是自己。那么我们又要如何顺应自然,治理好自己呢?我想,不要妄图“夺取”天下,或许是至关重要的。当下我们强调个性,鼓励大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理想。但是,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力不从心,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追求,便借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为了出名不惜散布谣言的“秦火火”,为了发财就偷工减料,考试复习不足就舞弊甚至行贿考官„„这些现象不一而足,下场也很显然,法律的制裁,铁窗中的悔恨,还有对自己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几乎完全印证了老子对于“欲取天下而为之”的评价。以不科学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夺取注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然会招致失败。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理想,不能期望自己有着更加美好的将来,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中规划伟大的目标,但一定不要以极端的方式对待那些对能力、社会背景以及运气等都有很高要求的目标。要有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毕竟这些都并非易事,成功固然欣喜,失败也应该顺其自然。长久以来主流媒体一直宣传着马云、比尔·盖茨等成功人士的经验,人人也都希望能够像他们一般创造一个自己的商业王国。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努力了一生也只是平平淡淡地经营着自己小小的事业。他们并非没有理想,并非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但是,拿破仑60万军队也不过47位将军,难道其余那些英勇作战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吗?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所以,对待自己生命中的目标,付出努力之后,顺其自然静候佳音即可,不要走极端,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只有这少数几件困难的事完全决定的,无需耿耿于怀,当作自己一辈子的失败。
论道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而普遍地流行,可左可右,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其生长而不推辞,成就功业但不据为己有。覆盖万物却不以自己为主宰,可以称为“小”;万物归依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为“大”。因为它最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
感悟:我们每个人,职位有高低,年龄有长幼,财富有多寡,能力有大小。但是不管我们只是默默无闻支持的普通人,是帮助“覆盖万物使其生长”的一份子,还是运筹帷幄受“万物归依”的领导者,都要始终记住:“不自以为大”。我们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着自己的贡献,也许我们北大人能力强于社会一般水平,贡献更大,但是我们不能有“以几为大”的想法,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最伟大的,最有意义的,必要时可以凌驾于他人追求价值的需求之上。也不能因为自己不如那些更优秀的人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价值更低,不论是自己个人生命的意义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都不如对方。“小”和“大”是事物的两面,相辅相成。没有“小”,也就没有“大”,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应该有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与义务,我们不能自大,也不必在意那些自大者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伟大的人,并不伟大于他的自大,人生的价值,也不是由自大而决定的。所以,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自大,不自卑,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
议兵篇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只是取得胜利罢了,不敢凭借武力来取得称霸的地位。胜利了而不要矜夸,胜利了不要炫耀,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也许是不得已,胜利了也不要逞强。
感悟:当我们完成了一些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一定价值后,不要过分自得与骄傲。要明白,世界很大,我们的成就只是沧海一粟。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吹嘘自己过去的功绩,躺在功劳簿上做梦时,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会很快把我们甩到后面,时刻铭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谦虚谨慎,继续前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她无数珍贵的奖牌给女儿当玩具。是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不需要过去的功劳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他自己代表了最大的价值。同样,也不能因为自己过去做的很成功就过于自信,“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再次劝告我们谨慎小心,不要逞强。即使过去成功过,现在重复也要保持适度的警惕。用兵如此,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同样也是这样。所以,珍惜时光,努力前进,不以自己过去的功劳为吹嘘的资本。认真小心,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让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她近乎无限的价值所在!
《老子》与《论语》是先贤感悟的人生道理,书中蕴含着他们对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各种感悟。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但是更为重要的也许是把握自己,把握当下,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于年轻的我们显然并不容易,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第四篇:老子语录
篇一:老子语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 第二章)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7、“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8、“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1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1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 第五章
1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1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2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2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2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26、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27、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3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3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篇二:老子经典语录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1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17、“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19、“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2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2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2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种愚民的理论在孔子、庄子、韩非子、孙子那儿都能看到。
25、“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
2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现代社会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权利,又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反而能成就其私欲)–––––––以后为先,伪装成无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现了中国人的狡猾。难怪人们常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处事,一对一,对方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中国的学问皆是谋略学。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3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只有将自己身体看得贵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爱自身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给他)––––––爱惜自身,不烦忧劳作,无为而治,才能托付天下。无为也反映了南方楚国小农经济的轻松自在。
3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达,深邃到无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测,在中国是褒义词,在西方却是贬义词。
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所谓“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张反敛,以反达正等谋略,老子深为谙之。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礼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术,其次是儒家之术,最少的是道家之术。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人间真理被废弃,才会出现仁义道德;民智得以开启,罪恶也就产生了)–––––––仁义道德是乱世的产物,罪恶是智慧的产物,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现代文明之世也还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过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国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阴谋诡计的智慧。
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圣明和智慧,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抛弃仁义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归;抛弃技巧机关和物质利益,盗贼才能绝迹)–––––––人民昏昏噩噩,统治者愚民愚己,中国所以落后。
3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国人对“私”、“欲”斩尽杀绝,西方人对“私”、“欲”正确引导,建立起市场经济。
37、“绝学无忧”(不读书,则没有忧愁)–––––––老子主张“不学”,“不智”,以便忘却忧愁,顺从世道。
38、“我独异于人”(只有我,不肯与世人相同)–––––––像老子这样有个性的中国人何其少也!
3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这里说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国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没有西方人的对自然的探索智慧。40、“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在中国,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中国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西方人以战胜自然为最高法则,两者可以互补。
4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神出鬼没,滴水不漏,中国人的大智慧。
4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为而败,执而失,这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中国的思想主要是阴阳辩证的思想。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中国的战争异常残酷,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的夺权,所以对经济、环境肆意地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肆意地杀掠。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达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果而勿强,可现实中几个军阀能做到?
46、“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胜利了,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了不起,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乐杀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于天下。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皆以逞强治天下,败局已定。
48、“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要收起它,必须暂且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暂且给出它)–––––––以柔克刚,欲取反予,这是典型的中国智慧。一方面表现了我们的聪明,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国民的狡诈。
49、“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柔术、柔道虽传之日本,但根在中国。中国人具有以柔克刚的智慧。50、“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国之武器及祭器,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给人看)––––––现代经营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识。所以,利器不应当只是古代的祭器等。
5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世上的真理是:无所作为却能大有可为)–––––––君主神秘莫测,看似无所作为,却暗中操纵,做成一切。
52、“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置身低贱才能变得高贵,深入下层才能高高在上)––––––朱元璋之流最懂得利用人民,深入下层。
5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事物的柔弱之处正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这是老子总结出的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中国智慧是反者、弱者的智慧。
5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老子最懂得辩证地看事物,“大象无形”,使得中国思想有时陷入神秘主义。篇三: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妙语录 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章句]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万物之母③。——《道德经》第1章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道理”的意思。第二个“道”字,是“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字,是老子介绍自己见解的专有名词,是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字,作动词使用,是称谓的意思。第三个“名”字,是老子介绍自己见解的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意译]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章句] 有无相生①,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道德经》第2章 [注释]①有无相生:“有”、“无”,指普遍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②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意译]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章句] 圣人之治,虚其心①,实其腹,弱其志②,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③。使夫智者不能为也④。为无为⑤,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 [注释] ①虚其心:使人的心灵开阔。②弱其志:使人的意志柔韧。③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④智者不能为也: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⑤为无为:以顺任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意译] 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稳,意志柔韧,体魄强健。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务,就没有不成功的。
[章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①!虚而不屈②,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③,不如守中④。——《道德经》第4章 [注释] ①橐籥:橐籥,读tu?,风箱。②不屈:不竭。
③多言数穷:政令烦苛,加速败亡。④守中:持守中虚。[意译] 天地之间,岂不象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章句]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①,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②。——《道德经》第7章 [注释] ①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大家的爱戴。②成其私:成就他自己。[意译] 有道的人自愿退居后面,反而能赢得人们的爱戴;将生命置之于外反而能得以生存,不正是由于他的无私吗?只有这样才能使他获得成功。[章句]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道德经》第8章 [注释] ①上善若水: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有像水一样的德性。②几于道:“几”,近。接近道的要求。[意译] 最高的美德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的地方也是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章句]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 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④身退⑤,天之道⑥也。——《道德经》第9章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把握不放。盈:满。②已:止。
③揣而锐之:揣:捶击。锐:尖锐。揣而锐之:捶击使它尖锐,含有显露锋芒的意思。④功遂:功业成就。⑤身退:指敛藏锋芒。⑥天之道也:指自然的规律。[意译]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显露锋芒,锐势难得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娇,自取祸患。
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章句] 生①之畜②之。生而不有③,为④而不恃⑤,长⑥而不宰⑦,是谓“玄德”⑧。——《道德经》第10章 [注释] ①生:生产,创造。②畜:蓄养,培育。③有:占有,拥有。④为:行为,作为。⑤恃:控制。⑥长:抚养,长大。⑦宰:主宰。⑧玄德:深厚的德行。
第五篇:老子语录
老子语录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正复为奇,善者为妖。
8、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3、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1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7、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28、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2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7、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38、治大国,若烹小鲜。
3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0、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41、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4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4、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5、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4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9、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5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1、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5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53、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59、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6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1、治人事天,莫若啬。
6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6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6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6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6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9、绝学无忧。
7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7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7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8、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8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1、为无为,则无不治。
8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85、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87、柔弱胜刚强。
88、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89、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90、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9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9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9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6、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9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9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9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0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0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0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0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0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0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7、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08、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0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1、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1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1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1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1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17、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2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2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2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24、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5、我独异于人。
12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2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2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2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30、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13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3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33、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3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3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3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7、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3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3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40、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4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14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4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