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时间:2019-05-14 15: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张翼星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6日 00:00:00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 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理由如下:

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这是没有疑问的。

2.这是两本有利于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的书。

正因为《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的最早代表作,所以,熟读了这两本书,就为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胡适、冯友兰等老一辈学者,当年出国留学时,已有国学的深厚根底,这是他们融合中西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的基本条件。近一百年前,胡适在美国就发现中国某些留学生忽视传统文化,不读中国文化典籍,他为此感到羞耻和焦虑。今日的情况更为严重,不少留学生、“海归派”,确实连《论语》和《老子》都没读过,试问他们怎么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有多少发言权?又怎能比较与融合中西文化,进行文化的综合创新呢?此外,据我所知,国内有一些热衷于讲“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对“四书”“五经”或《论语》、《老子》,都没认真地读过一遍。这不正是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么?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我们应当老老实实地打点基础,先把《论语》、《老子》读懂、读熟,然后才能对国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点发言的资格,做点扎实的工作。

3.这是两本在教育上体现人类精神家园的书。

国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不仅引导学生围着考试转,而且引导考试围着教材、讲义转。一些大学生学了四年,上了二、三十门课,考试通过了,文凭拿到手,却主要读了一堆教材、讲义,而很少直接接触原著、经典。因为对付考试,读读教材就够了。殊不知优秀教材,固然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可不读,但终究是第二手的辅助性读物。大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素养,就必须直接攻读原汁原味的原著和名著。只有这些著作才是经过时间检验和历史淘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可靠来源或依据,从中不仅可以学习思想观点,而且可以学习研究方法,还可体验学者、大师的品格与魅力。所以,攻读原著是基本功的训练,是学术上登堂入室所必经的途径。应试教育和沉重的课程负担,让学生只读教材,不读原著,实际上是让青少年一代逐渐离开了人类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误区。这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的教育体系都是不一致的。《论语》和《老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原著,国学研究的本源性著作,它应当是每一个有条件学习的中国人,首先是每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必读书。可是,我个别问过十多个大学生(包括文、理科),是否完整地读过一遍《论语》或《老子》?都说没有。这个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感到困惑。西方有的大学生都读过这两本书,中国的大学生,却普遍地没有读过,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情。我认为,不论功课怎么忙,事情怎么多,在大学本科的四年里,一定要抽时间认真地读一读《论语》和《老子》,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就自觉地把它作为必修的自学课。书中的有些段落,可以背诵下来,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与思考。可以让《论语》、《老子》中的思想首先在大学师生中普及,然后在国家公务员、机关干部、企业家和企业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中普及,并逐步在市民、百姓中普及。这是可能做到的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经过这种普及,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就可以在精神的层面,得到普遍的提升。在这种普及的基础上便可以逐步提高,从各个方面展开比较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又可以推动更为广泛的普及。

《论语》是一种语录体,又多是孔子与其弟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比较形象、生动;《老子》(又名《道德经》)则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散文。两书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篇幅较短,言简意赅。《老子》只有五千字,《论语》也不过一万两千字。先读《论语》和《老子》,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好比垫下两块传统文化的基石。接下来就可以逐步扩展。比如,从《论语》就可以扩展到《孟子》、《大学》、《中庸》,或整个“四书”、“五经”。从《老子》可以扩展到《庄子》、《淮南子》等道家的其他著作。

《论语》与《老子》虽然比较好读,但终究是古代典籍,难解和易于发生歧义的地方是有的。首先要尽量读懂,必要时可适当参考某些学者的注解或评论性著作,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读别人的“心得”或“讲解”,而要自己直接把原著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读熟,并且进一步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来。这就必须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还要善于分析和批评,看到它的局限性。对原著、名著,是必须反复阅读、反复提问和体味的。像熊十力先生所说:“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这既要下功夫,又是一种精神自由而愉悦的活动。孔子说过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这里像是道出了学习、教育的三个层次:“知之者”,大致是获得或传授知识的层次;“好之者”,则是从学习中引发了兴趣,激发了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动力;“乐之者”则更进一步,从学习和探讨中形成思想的升华,产生高度愉悦的心情,或对研究“欲罢不能”的迷恋状态。这是读书、学习可以达到的精神境界。我们读《论语》和《老子》,或读其他原著和名著,以及从事各项学习和研究,都可以追求这种精神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第二篇:《老子》与《论语》

读《老子》与《论语》

——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 陈峻松 1600012172

《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典籍。它们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响到世界。严谨的逻辑,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不懈研究,穷神探赜。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同时它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中,《道德经》和《论语》分别典型地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愈儒家积极入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我想,在当今这个多元化而且多变的社会,同时拥有积极奋斗与顺其自然两种心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经典语句感受一下他们的思想吧。

《论语》 明理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弘扬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靠它们来抬高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事物就像这流水一样,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能知道他将来不如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呢?但是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名望,他大概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感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着有志之士的努力,“人能弘道”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是能够被弘扬的。实际上,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发展,我们探索着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我们的文明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我想,人类不同于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我们更善于发现并且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发展自己的文明。集体与个人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实际上也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得到体现。正是因为一个个小的发现与发明,因为尝百草的神农,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找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以及那些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前人们的不懈探索,我们才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价值,被全人类铭记。反之,那些并无志向的人,只会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夸夸其谈,不思进取,他们最终只会湮没于历史长河,生命在空谈中被虚度,只能引起后人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

孔子所谓的“后生可畏”,显然是被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所认可并且以此来激励自己。我们作为当下最充满活力而且富有知识与求知欲望的人,最有可能创造社会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到了中年以后的人就不能在自己过去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孔子所谓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是站在他的那个时代,人均寿命不过四十出头,人到了四五十岁已经垂垂老矣了,自然难以再有进步。但其实自古以来也一直有暮年英雄,80岁垂钓的姜太公,62岁才即位的晋文公,47岁斩白蛇起义的刘邦„„他们不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放弃希望,依旧奋斗不息,最终将自己生命的价值绽放于当时,镌刻在史书中。

所以,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向那些勇于探索的前人们学习,不断探索,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我,永垂不朽。

《君子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先把要说的话付诸实践,然后再说出来。”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决意要干什么,也不决意一定不干什么,只要合乎道义就去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仁义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福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地信仰道义,努力学习并至死守护它。危险的邦国不进入,混乱的邦国不居住。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施展才华,天下混乱就隐居以自保。如果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贫困无为,那是耻辱;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感悟:孔子很强调要做一个“君子”。其实君子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无缺的“圣人”,按照孔子对君子的定义,结合时代背景,当今社会,“君子”应该指那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己任并且在某方面能力出类拔萃的人。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其实只要我们刻苦学习,提升自我,并且把自己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价值融合,就可以称为“君子”了。这样的君子,通过将国家利益与自己的个人述求结合,与整个民族一起,通过国家的复兴,将自己的价值展示出来。反观那些无所追求,亦或是仅仅只盯着自己利益的人,他们要么一事无成,整天消磨着宝贵的生命,正如当下那些终日沉迷网络的年轻人,在虚幻的世界中浪费了金钱,浪费了健康,浪费了生命;要么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背弃国家与民族,像当年的汪精卫、陈公博等,国难之时不共赴国难,反而投降苟且,他们依靠侵略者谋求到了短暂的风光与富贵,最终难逃人民的制裁,留下千古骂名。这些都浪费了人生的价值,也显然不是“君子”所为,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真正的君子,应当是那种睿智而不奸诈,勇敢但不鲁莽,仁义但不软弱,言行一致,志存高远而且能够报效祖国的人。这种人,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已经在奋斗中体现了,无需以成败来评价这样的英雄。

贵士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感悟:孔子眼中的士,既可以算是当时的道德贤人,也是成功人士,换做当下,都可算是基本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但是,孔子对于士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人需要有着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群的能力,才能真正算是“弘毅”,才能“做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些算是历代儒家对于人生价值的最高期望。当然,我们现在强调价值多元化,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有着一样的人生目标。但是,不论我们定下什么样的目标,大到引领时代,改变社会;小到做一顿美味的午饭,获得家人的称赞,都是需要努力与艰辛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过于贪图安逸,不愿意奋斗与拼搏,是一定无法真正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本来能够达到的目标的。虽然我们天赋有差异,能力有强弱,地位有高低,但是找准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总是能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价值的,孔子同样也认可了“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我想,只要我们尽力而为,最终展现出的自我,就是我们价值的最好体现了。所以,不要因为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亦或是羡慕别人每天过的安逸闲适,就打算得过且过。我们不趁着年轻时去努力,去积累,难道要等老了才感到虚度光阴,更加艰难地去完成本该现在完成的工作吗?坚定目标,积极向上,才是青春最好的面貌。

《老子》

修身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起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是长久的,天地长久存在是由于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人也是这样,圣人因为先替他人着想,从而被大家推崇成为领袖;面对各种诱惑能够保持清醒,置身度外而保护好自己;因为他无私,最终反而成就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悟: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强调要实现生命的价值,要让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意义。过去的人辛苦劳作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声色犬马,自己只能勉强温饱,追求生活的快乐与人生的价值是奢侈而且无望的。但是,当下许多人认为,强调个人的价值,就是让大家都能实现自己对于物质等的追求,略微进步者,则加入了对于精神富裕的追求。人们依旧在辛勤工作,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努力专研,力争做出新的科研成果,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古;亦或是绞尽脑汁,希望求得一官半职以光宗耀祖„„并非说上述全都不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件很基本的事,快乐。我们如果是在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不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可是为什么许多白领们每天都是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下班回家?为什么科研人员,亦或是学生们将实验室工作戏称为“搬砖”?为什么人们在钩心斗角努力上位时却感慨人心叵测,如履薄冰?显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努力做的事是快乐的,那这和古代被压迫的人们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寻找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代价,只需要我们换个思维方式。每天的辛勤工作是为了让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能够生活得更加舒适;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里也许能够为全人类创造无可估量的贡献,就像屠呦呦女士一样;宦海沉浮,如果始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人民公仆,人们自然也会记住你的功绩„„当迈入迟暮之年时,能够与家人共叙天伦,能够看到新闻中那些因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而摆脱病魔的孩子们真诚地笑容与感激,能够在小区散步时获得邻里尊敬、亲切的问候,快乐想必自然会由心而发了。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快乐地向这个世界说再见,那么他生命的价值,还需要更多的话去褒扬吗?

所以,想要成就自己的“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从“公”入手,方向才是准确的。这样才能做到“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治国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有人想要夺取天下而治理它,我认为他很可能失败。天下这样神圣,不能勉强作为,不能固执地把持。勉强作为隳招致失败,固执把持会失去它。所以圣人从不妄自作为,所以不会失败;从不强行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那些世间万物,有前有后,有缓有急,有刚强有羸弱,有成就有失败。所以圣人要除去极端的做法,除去奢侈,除去过分。

感悟:这段话本来是劝告君王们治国要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当下没有君王,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君王就是自己。那么我们又要如何顺应自然,治理好自己呢?我想,不要妄图“夺取”天下,或许是至关重要的。当下我们强调个性,鼓励大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理想。但是,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力不从心,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追求,便借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为了出名不惜散布谣言的“秦火火”,为了发财就偷工减料,考试复习不足就舞弊甚至行贿考官„„这些现象不一而足,下场也很显然,法律的制裁,铁窗中的悔恨,还有对自己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几乎完全印证了老子对于“欲取天下而为之”的评价。以不科学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夺取注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然会招致失败。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理想,不能期望自己有着更加美好的将来,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中规划伟大的目标,但一定不要以极端的方式对待那些对能力、社会背景以及运气等都有很高要求的目标。要有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毕竟这些都并非易事,成功固然欣喜,失败也应该顺其自然。长久以来主流媒体一直宣传着马云、比尔·盖茨等成功人士的经验,人人也都希望能够像他们一般创造一个自己的商业王国。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努力了一生也只是平平淡淡地经营着自己小小的事业。他们并非没有理想,并非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但是,拿破仑60万军队也不过47位将军,难道其余那些英勇作战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吗?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所以,对待自己生命中的目标,付出努力之后,顺其自然静候佳音即可,不要走极端,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只有这少数几件困难的事完全决定的,无需耿耿于怀,当作自己一辈子的失败。

论道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而普遍地流行,可左可右,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其生长而不推辞,成就功业但不据为己有。覆盖万物却不以自己为主宰,可以称为“小”;万物归依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为“大”。因为它最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

感悟:我们每个人,职位有高低,年龄有长幼,财富有多寡,能力有大小。但是不管我们只是默默无闻支持的普通人,是帮助“覆盖万物使其生长”的一份子,还是运筹帷幄受“万物归依”的领导者,都要始终记住:“不自以为大”。我们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着自己的贡献,也许我们北大人能力强于社会一般水平,贡献更大,但是我们不能有“以几为大”的想法,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最伟大的,最有意义的,必要时可以凌驾于他人追求价值的需求之上。也不能因为自己不如那些更优秀的人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价值更低,不论是自己个人生命的意义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都不如对方。“小”和“大”是事物的两面,相辅相成。没有“小”,也就没有“大”,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应该有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与义务,我们不能自大,也不必在意那些自大者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伟大的人,并不伟大于他的自大,人生的价值,也不是由自大而决定的。所以,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自大,不自卑,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

议兵篇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只是取得胜利罢了,不敢凭借武力来取得称霸的地位。胜利了而不要矜夸,胜利了不要炫耀,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也许是不得已,胜利了也不要逞强。

感悟:当我们完成了一些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一定价值后,不要过分自得与骄傲。要明白,世界很大,我们的成就只是沧海一粟。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吹嘘自己过去的功绩,躺在功劳簿上做梦时,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会很快把我们甩到后面,时刻铭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谦虚谨慎,继续前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她无数珍贵的奖牌给女儿当玩具。是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不需要过去的功劳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他自己代表了最大的价值。同样,也不能因为自己过去做的很成功就过于自信,“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再次劝告我们谨慎小心,不要逞强。即使过去成功过,现在重复也要保持适度的警惕。用兵如此,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同样也是这样。所以,珍惜时光,努力前进,不以自己过去的功劳为吹嘘的资本。认真小心,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让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她近乎无限的价值所在!

《老子》与《论语》是先贤感悟的人生道理,书中蕴含着他们对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各种感悟。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但是更为重要的也许是把握自己,把握当下,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于年轻的我们显然并不容易,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第三篇:《老子》《论语》格言语录

《老子》经典名言道尽人生真谛!

【《老子》15句经典名言,道尽人生真谛!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句句说尽人生的哲理……】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

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这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对一些事情保持敬畏之心。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万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论语》的27个成语典故

教育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为政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修身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处事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感悟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 前制止。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27.【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第四篇:传统文化之论语

《论语》教案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教学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2.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1)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

(2)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建议]

反复单一的读背会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倦。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创建平台展示自己。同时,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旧知,也是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建议]

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对于知识背后,尤其是这样的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师也可以适当引领。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2.答疑解惑

(1)《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

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连起来自己说说句子的意思。

(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3)交流汇报

通过自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醒“为”的读音)

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用“故”组词。

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温故知新”。(相继出示“新——故”、“温故知新”)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了解了意思,再来读读原文。

(4)“温故而知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凡知识渊博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毛泽东主 席就有这样的习惯,书中“经典链接”里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

“经典链接”:《毛泽东读书》(见《论语》第26页)

“温故知新”:请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温故而知新”写一句学习感受。

①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交流感受)

② 故事后的习题,就是用我们这则《论语》中出现的成语命名的。下面我们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了。(完成习题,交流)

(5)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对待知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让我们来背一背这则《论语》。(集体背诵)3.总结延伸

(1)我们已经学了十几则《论语》了,这其中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有些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事情的,还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学过的这十几则《论语》分别是属于哪一类的吗?(总结归类)

(2)其中哪一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呢?(结合实际,交流总结)

(3)对于学习、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能试着像孔子这样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吗?(自由创编)

第五篇:老子论语今读期末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中“舞雩”的意思是:()1.0 分A、看歌舞的地方B、喝酒的地方C、求雨的地方D、登高的地方正确答案: C

2“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1.0 分A、神秘性B、复杂性C、哲学性D、科学性正确答案: C

3老子认为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中“袭”的意思是:()0.0 分A、沿袭B、抄袭C、暗藏D、偷袭正确答案: C

4“韦编三绝”的故事中孔子读的书是:()1.0 分A、《易经》B、《道德经》C、《大学》D、《诗经》正确答案: A

5“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出自:()1.0 分A、《诗经》B、《尚书》C、《道德经》D、《易经》正确答案: C

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中“士”的意思是:()1.0 分A、士兵B、将士C、读书人D、士大夫正确答案: C

7“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句话中“反”的意思是:()1.0 分A、相反B、反而C、返朴归真D、反对正确答案: C

8道家认为人应该把下列哪项视为首要的:()1.0 分A、治国B、齐家C、修身D、平天下正确答案: C

9古人讲学习的第一步要:()1.0 分A、拜师B、立志C、博览群书D、游学正确答案: B

10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0.0 分A、《道经》一章B、《道经》二章C、《道经》三章D、《道经》四章正确答案: A

1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受下列哪位的影响:()1.0 分A、司马迁B、庄子C、曹雪芹D、老子正确答案: D

12“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中“意”的意思是:()1.0 分A、大意B、表意C、意思D、猜测正确答案: D

13孟子在()中对孔子所言“德之贼也”做了解释。0.0 分A、《孟子·离娄》B、《孟子·告子》C、《孟子·万章》D、《孟子·尽心》正确答案: D

14孔子晚年回到鲁国,鲁哀公尊称他为:()0.0 分A、军师B、国师C、国老D、国公正确答案: C

1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句话中“称”的意思是:()0.0 分A、映衬B、相称C、称道D、匀称正确答案: B 16“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知”的意思是:()1.0 分A、知识B、知道C、了解D、智慧正确答案: D

17“文胜质则史”中“史”的意思是:()1.0 分A、史实B、史诗C、华丽的言辞D、历史正确答案: C

18“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这句话的关键词是:()1.0 分A、山梁B、雌C、雉D、时正确答案: D

19“夫子哂之”中“哂”的意思是:()0.0 分A、恶意的笑B、大笑C、夸张的笑D、善意的笑正确答案: D

20下列哪项不是西周的封建制度:()0.0 分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礼乐制正确答案: B

21在孟子看来“圣之时者”是:()0.0 分A、伯夷B、伊尹C、孔子D、柳下惠正确答案: C

22古代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老子认为战争取胜后应:()0.0 分A、功遂身退,天之道也B、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C、以丧礼处之D、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正确答案: C

23《道德经》里“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这句话中“广”的意思是:()1.0 分A、广泛B、广阔C、大方D、广大正确答案: C

24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其中“亡”的意思是:()1.0 分A、死亡B、灭亡C、忘记D、消亡正确答案: C

25《论语》中的《里仁》篇重点论述:()1.0 分A、智B、义C、信D、仁正确答案: D

2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出自:()1.0 分A、《道德经》B、《古兰经》C、《诗经》D、《史记》正确答案: A

27“尝独立,鲤趋而过庭”中“趋”的意思是()。0.0 分A、趋势B、快走C、归向D、追逐正确答案: C

28《述而》篇主要论述的是()1.0 分A、为政B、仁义C、教育D、道德正确答案: C

29《道德经》里“绝学无忧”中的“绝”是指:()1.0 分A、绝对B、极致,最好C、绝不D、拒绝正确答案: B 3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言的意思是:()0.0 分A、说话B、言语C、发号施令D、言传身教正确答案: C 31下列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0.0 分A、大成若缺B、大盈若冲C、大屈若直D、大智若愚正确答案: D

3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是()说的。0.0 分A、孔子B、子贡C、曾子D、颜回正确答案: C

33“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这句话指的是:()1.0 分A、颜回B、颜路C、季路D、子游正确答案: A 34在国际交往中大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老子看来摆正位置的重要标志是:()0.0 分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B、太上,下知有之C、致虚极守静笃D、大邦者下流正确答案: D

35孔子认为要从三个方面观察一个人,哪项不是三者之一:()0.0 分A、做事目的B、做事手段C、做事方法D、做事动机正确答案: C

36孔子认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是:()1.0 分A、从政B、育人C、教书D、学习正确答案: D 37普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中诚的意思是()。1.0 分A、诚实B、真诚C、诚意D、确实正确答案: D 38在《论语》中孔子有“三知”,其中不包括:()1.0 分A、知命B、知礼C、知人D、知言正确答案: C

3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与”的意思是:()0.0 分A、与其B、和C、赞同D、给予正确答案: C

4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指的是:()1.0 分A、圣人B、道C、上天D、有道之人正确答案: B

41“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这句话中“从”的意思是:()1.0 分A、放纵B、展开C、从前D、从来正确答案: B

42孔子一生坎坷,但是却成为百世流芳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1.0 分A、聪明B、勤奋C、好学D、严谨正确答案: C

43子曰:“子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中“为”是指()。1.0 分A、行为B、无为C、作为D、为了正确答案: C

44“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在《论语》中此人是:()0.0 分A、颜回B、孟武伯C、冉雍D、南容正确答案: D

45下列哪句话告诫我们要想成大事需从小事做起:()1.0 分A、上善若水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希言自然正确答案: B

46“知常容,容乃公”中“容”的意思是:()1.0 分A、容易B、融洽C、通融D、从容正确答案: D 47“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在这句话中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0.0 分A、人的智慧B、人的身材C、人的思想D、人的身体、生命正确答案: D

48“小人之言鲜浓柔则,务于可人。”这句话与下列那句话意思相近:()1.0 分 A、巧言令色,鲜仁矣。B、君子不重,则不威C、信近于义,言可复也D、贤贤易色正确答案: A

49“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中“时”的意思是:()1.0 分A、等待时间B、任何时间C、合适时间D、随意的时间正确答案: C

50“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混而唯一即是:()1.0 分A、空B、虚C、道D、思正确答案: 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告诉我们应该从根本上看问题,这样才能理解现在,展望将来。()1.0 分正确答案: √

2坤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0 分正确答案: ×

3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吉事尚右,凶事尚左”。()1.0 分正确答案: ×

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比察焉。”出自《卫灵公》篇。()1.0 分正确答案: √

5“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这句话中的“大丈夫”指的是圣人、有道之人。()1.0 分正确答案: √

6孔子对于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做法持反对的态度。()0.0 分正确答案: ×

7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原因是他对妇女和小人的歧视。()1.0 分正确答案: ×

8《卫灵公》篇中“在陈绝粮”这件事是孔子虚构的。()1.0 分正确答案: ×

9在《道德经》中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激流勇进,迎难而上。1.0 分正确答案: ×

10《论语》中的《公冶长》篇主要讲的如何看待一个人和如何评价一个人。()1.0 分正确答案: √

11春秋时期“君子”指的是受人尊敬的有德之人,并且君子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1.0 分正确答案: √

12西周的政治制度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嗣无权继承。()1.0 分正确答案: √ 13“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老子在这句话中暗含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张。()1.0 分正确答案: √

14子曰:“小人哉,樊须也。”是指樊迟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0.0 分正确答案: √ 15《道德经》有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因此老子是唯心论者。()0.0 分正确答案: ×

16古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分为阴、阳两性。()1.0 分正确答案: √ 17“素以为

绚兮”这句话中“素”指的是白衣服。()0.0 分正确答案: ×

18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举枉错诸直,则民服。”()1.0 分正确答案: ×

19老子在《道德经》中很多篇章起始处多用四字成句,其中包含很深刻的含义,给人以强烈的冲击。()1.0 分正确答案: √

20《诗经》有300篇,故简称《诗经三百》。()1.0 分正确答案: ×

2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中“道”的意思是“道路”。()1.0 分正确答案: ×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个被称为孔子的“三达德”。()1.0 分正确答案: √

23《论语》每章的名字源于每篇第一章起始的几个字。()0.0 分正确答案: √ 24周朝用吉礼来接待宾客。()0.0 分正确答案: ×

25因为战争的血腥、暴力并会产生一些恶果,因此老子反对战争。()1.0 分正确答案: √

26孔子在《先进》篇进一步论述了关于“仁”的思想。()1.0 分正确答案: ×

27老子将《学而》篇放在《论语》的开篇,意在说明学习的重要性。()1.0 分正确答案: √

28“中庸”是孔子思想中最成熟的观点。()0.0 分正确答案: √

29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其实是道德的败坏者。()0.0 分正确答案: √

30“见利思义”才是正确的义利观。()1.0 分正确答案: √

3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天地不仁”指的是天地不仁爱,不仁慈。0.0 分正确答案: × 3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中的时等同“伺”,意思是看着,打听。()1.0 分正确答案: √

33孔子“信而好古”,因此孔子是一个保守主义者。()1.0 分正确答案: ×

34按照老子的观点,只要我们按照道去治理国家,百姓就会最大限度的得到实惠。()1.0 分正确答案: √

35老子在《道德经》中不认为有绝对的无私,他提倡的是”少私寡欲“。()1.0 分正确答案: √

36从中国阴阳学的角度说,儒家强调阳,道家强调阴,两者互补。()0.0 分正确答案: √

37“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1.0 分正确答案: ×

38一首诗的优劣主要看它的语言是不是富有诗意。()1.0 分正确答案: ×

39“五味令口爽”中的“爽”指“好,舒 服”。()0.0 分正确答案: ×

40子曰:“舜视弃天下,犹弃弊屡也。”意思是舜放弃天下,就好像扔掉了破鞋一样。1.0 分正确答案: √

41“果哉,末之难也”中“末”作没有讲。()0.0 分正确答案: √ 42“传不习乎”中“习”的意思是“学习”。()0.0 分正确答案: ×

43《乡党》篇主要讲的是孔子的生活方式和实践。()1.0 分正确答案: √ 44在古人看来,“民信”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是最重要的。()1.0 分正确答案: √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中的“说”和“乐”意思相同,都是“高兴”的意思。()0.0 分正确答案: × 46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和“尼”本是山名。()1.0 分正确答案: √

47《卫灵公》篇的主要内容是对“礼”、“道”、“仁”、“教”等内容的进一步阐述。()1.0 分正确答案: √

48老子认为最好的读书人听到“道”就相信它并且按照“道”去做事情。()1.0 分正确答案: √

49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后人如果能做到“虚至极,守静笃”,就能看出世间的规律,按照“道”来做事,一生相安无事。()1.0 分正确答案: √

50《论语》在结构上每章之间没有内在关系,是杂乱无章的。()1.0 分正确答案: ×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传统文化《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论语》心得体会 海伦长发小学 李文信 假期利用闲暇时间我读了《论语》,感受颇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

    初二传统文化05 《老子》(五章)3

    《老子》五章(第三课时)2010.10.11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初二传统文化06 《老子》(五章)4

    《老子》(五章)(第四课时)2010.10.18 教学要点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

    老子论语课后习题答案与考试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中“舞雩”的意思是:1.0 分 A、看歌舞的地方 B、喝酒的地方 C、求雨的地方 D、登高的地方......

    哈工大论语老子今读课程论文

    《论语老子今读》 课程论文 院系: XXXX 专业: XXXX 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 时间: XXXX年XX月 孔子、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及其启示 【摘要】在社会**的春秋时代,老子清醒而敏......

    中国传统文化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

    一、判断 1、中国传统的农本观念、抑商观念和乡土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封闭性形成的。 √ 2、《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此论的本质是“以文教化”。 √ 3、......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