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热爱情怀。(2)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4)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1)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2)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4)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1)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2)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1)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2)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质。
(3)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4)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4、学科整合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二)关于目标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关于实践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
“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
“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
“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
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
·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
·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
·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
·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
·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
·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
·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
·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分年段目标
(一)低年级(1-2)年级
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级(3-4年级)
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高年级(5-6年级)
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
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
三、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4.学科整合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二)关于目标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关于实践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
“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
“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
“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 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 〃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
〃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 〃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
〃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 〃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
〃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
〃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
〃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分年段目标
(一)低年级(1-2)年级
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级(3-4年级)
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高年级(5-6年级)
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
三、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小学综合实践课标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的联系,推进学生对()、()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须课程,自()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3、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的需要,又适应了()的需要。
4、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
5、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的内在要求。
6、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的实践性课程。
7、()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增强()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9、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的信息素质。
10、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1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重组和提升。
12、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课时制,做到()相结合。
13、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整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4、()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
15、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设计过程中,要对学生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整体关注,既要有知识目标的设计,又要有()的设计。
16、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研究都要体现()、()、()的内在整合,体现()、()、()的内在整合。
17、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题活动形式,探索物质世界,关注(),感受自我成长。
1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地方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富有()的主题
19、综合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更注重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20、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主体意识、实践意识、()意识。
二、选择题
1、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的学习活动。
A、获取知识 B、应用知识 C、解决问题 D、发现问题
2、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为核心。A、教师 B、指导者 C、学生 D、他人
3、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的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是()。A、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B、个人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C、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D、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4、()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A、知识性 B、活动性 C、综合性 D、整体性
5、综合实践活动除了指定领域以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A、研究性学习B、班团队活动 C、信息技术教育,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
三、简答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2、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4、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择与组织,主要围绕哪三条线索进行?
5、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什么?
6、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7、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哪些原则?
8、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的研究性学习?
9、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0、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11、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
12、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13、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哪些原则?
14、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15、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
16、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哪五种能力?
17、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方式是什么?
1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9、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20、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有几个方面组成?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请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和本学科的知识特点分析以下教学案例。案例一:
活动主题:水果拼盘 活动的具体目标: 知识能力:
1、培养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2、让学生经历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调查、搜索、整理的综合能力。
3、了解水果的特征及水果有关的小常识,会制作水果拼盘。情感态度:
1、励学生在集体中进行创新学习,学会探究、与他人合作。
2、通过参与此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价值取向:
1、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2、加强交流,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活动的具体过程、方式: 活动准备阶段:
1、自愿组成小组:
2、制定活动计划:
3、聘家长为活动辅导员: 活动成果展示设计 学生活动准备:
水果的相关资料、塑料袋、各种水果、盘子、水果刀等。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人。
l、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揭示课题“水果拼盘”
2、创设情境
师出示纸箱:“这是从大自然中取来的 ‘水果宝箱’,里面装了不同水果。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里面都装了哪些水果吗?”(想!)
(二)实践活动
1、认识水果的特征 摸水果
分别请几位学生到“水果宝箱”中来摸水果,说感受。尝水果
(1)小组同学共同品尝水果奖品或自带的水果,并说说水果的味道。(2)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味道。
2、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
师:你知道了哪些水果的生长环境?把你搜集到的资料来说一说。师:原来每一种水果都是用很多劳动换来的,我们要珍惜。
3、研究水果的吃法
(1)师:我们探究了这么多有关水果的知识,那么你知道水果有哪些吃法吗? 生1:可以生吃水果、水果拼盘、水果沙拉等。生2:可以熟吃。拔丝苹果、剥皮香蕉煮着吃等。生3:可以晒成干果、做成罐头等。
(三)水果市场。
1、营造氛围:课件展示“水果市场”情景图。(播放背景音乐:欢快的乐曲)
2、模拟市场:一部分学生戴头饰扮演水果推销自己,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挑选、购买水果。
(四)制作水果拼盘
(1)师:那么你们愿意用你灵巧的双手制作一个有创意的水果拼盘吗? 师:要想制作拼盘,首先我们要做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制作要求: a制作时要注意卫生安全。
b小组分工明确,拼盘要有创意的设计。(2)制作水果拼盘,小组合作。
(3)展示水果拼盘作品:各种样式有创意的拼盘。师:我们来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师生评、生生评。
(五)畅想未来的水果。
1、师: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果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家正在研究、栽培更适合人类需求的水果。同学们畅想一下,未来的水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尽情畅谈。(可以用画、语言或其它形式)
(六)活动总结与扩展:
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体验呢?
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认识了自己喜欢的水果,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成了精美的水果拼盘。同学们可真聪明!大家喜欢的水果肯定还有很多,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它们吧!案例二:
活动主题:我爱我家
一、主题活动的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了解家庭的结构,分析家庭成员的关系,明确自我对家庭的责任,从家庭生活中感受亲情的可贵,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访、说、写、评”,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活动方案:
1、研究准备:
“我的家庭真可爱,整洁美满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气,父亲母亲都慈祥······”每当唱起这熟悉的歌谣,爷爷奶奶慈祥的脸庞就会浮现在眼前;爸爸妈妈叮咛的话语回响在耳边;叔叔阿姨关爱的眼神,更让我们像吃了蜜一样······是啊,他们为我们的健康成长费劲了心思,操碎了心。但是我们对自己的家庭了解多少呢?对他们的辛劳和关爱能体会多少呢?
同学们,我们的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但是在研究之前,我们要事先了解一些家庭情况,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发现。
2、研究方案:
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各自的家庭有什么迥异,哪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你对那些事最感兴趣?对这个家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等等。最后,学生表决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家庭精彩故事; 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的变化;
和爸爸妈妈互换角色,当一回家庭小主人;
3、成立活动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自行找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小组。将实践活动分四个小组进行,并填好表格。这四个活动小组分别是:
一组 采访组 通过问卷、采访形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学习制作简单的家谱树。
二组 调查组 通过调查家庭精彩故事,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知道父母的辛劳以及为了子女付出的爱,收集家长们的意见。
三组行动组:通过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和爸爸妈妈换角色,当一天家庭小主人,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出一版墙报,手抄报。
四组 资料组:搜集有关歌颂父母的故事、诗歌、名言,并以画图,送小贺卡等形式回报父母的爱。
4、师生共同制定实践活动计划
由小组长负责,根据本小组的活动重点,讨论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并填写各小组实践活动计划表。
三、活动实施:
通过统计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动手实践、劳动体验、设计制作、资料搜集等学习活动方式,进行探究活动。
片断
一、小组调查,访问,搜集
1、让爸爸妈妈讲述家庭中的故事。
2、调查家庭生活特点。
3、搜集家庭活动的照片、影像资料,向同学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4、写活动日记。片断
二、制作调查表
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家庭成员情况调查表: 片断
三、行动组的同学除了帮父母做家务之外,还在双休日进行了“今天我当家”的主题活动,他们还进行了录像、摄像及照相等工作,带到汇报表演课上。片断
四、资料组的成员带着好奇心,上网查阅资料。分门别类地放置、整理,同时小组间也资源共享,同时还设计、制作手抄报。
四、成果汇报总结:
1、学生以小组展示汇报各组主题研究成果。
2、以小组交流评价情况,并且评选出最佳采访奖、最佳表达奖等等,以便鼓励
教师招聘综合实践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1.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步骤:制定活动方案--确立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拓展延伸。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2.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教师确定。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的是“圣人”而不是“剩人”。
B.学科课程中形成的经验、感悟、学习方法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
C.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D.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特定领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需要。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
3.从《恩施自治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计划表》中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3-6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7-9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4.《咸丰县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意见”》要求“完小以上的学校都要成立以()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负责具体指导,组织实施。完小以上的学校要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办公室,办公室门前要(),办公室内要张贴()和教研组的组织。”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在这门课程改变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结论性的教育模式,没有()性教育模式的状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从只有接受性学习到既有接受性学习,更有研究性学习的转变。6.以“走近自行车”和以“远离毒品,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突出()领域和()领域。三.简答题(16分)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4分)2.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3分)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有哪些?(9分)四.以叙事的方式记叙或者叙述“关于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这一活动主题的确立过程。(300字左右)(2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1.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步骤:制定活动方案--确立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交流--评价和反思--活动拓展延伸。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2.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教师确定。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的是“圣人”而不是“剩人”。
B.学科课程中形成的经验、感悟、学习方法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
C.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D.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特定领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需要。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
3.从《恩施自治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计划表》中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3-6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7-9年级占周学时的百分之()。4.《咸丰县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意见”》要求“完小以上的学校都要成立以()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负责具体指导,组织实施。完小以上的学校要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办公室,办公室门前要(),办公室内要张贴()和教研组的组织。”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在这门课程改变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结论性的教育模式,没有()性教育模式的状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从只有接受性学习到既有接受性学习,更有研究性学习的转变。6.以“走近自行车”和以“远离毒品,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突出()领域和()领域。三.简答题(16分)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4分)2.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3分)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有哪些?(9分)四.以叙事的方式记叙或者叙述“关于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这一活动主题的确立过程。(300字左右)(20分)教师招聘综合实践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6分,每题2分
1答案为D,其中A“确立活动主题”应该排在最前面,B“实践性”应该排在最前面,C“研究性学习”应该排在最前面。
2答案为C,其中A不来源于书本,B不可以由教师确定,D结果改为过程 3答案为B,“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位置要对换。二.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个性 2实践
3百分之十,百分之八点八
4分管校长或校长,挂牌,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5过程。
6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简答题,16分
1.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内容,以学生已有的认识、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主题”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来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的经验性课程、体验性课程。(以上四条横线各1分)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经历,其生活与经验肯定不同,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活动主题”是不一样的,基于此。不可能有适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当然就没有统一要求的课程标准。(采意给分,意思对即可,满分3分)3.以下各3分,满分9分
第一,课程的性质不同。学科课程是传承性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性课程,体验性课程。
第二,课程的内容来源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来源于书本(学科),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
第三,课程的目标不同。学科课程是面对“书本”掌握知识和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对“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所记叙的内容应该为:20分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引导有方,学生自我发现了问题,给3分。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的,给2分)2.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过程(有学生汇报问题的过程,给2分。有归类提升问题的过程,给3分)3.论证形成主题的过程(以下5点各2分。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主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主题着眼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主题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主题切口要小。五.38分
1.符合新课程教案的特点,10分 2.主题确立过程符合要求,10分 3.活动计划详细周密,10分 4.符合教案体例。5分 5.书写清晰。3
第四篇: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一、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目标是:
(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
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一定的深度 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2.个人活动 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时间分配:1.以一个学期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活动。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每周3课时。2.综合实践组织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 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3、学习每学期组织14个研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
三、实施建议 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基本要求: 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
空间和学习途径 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时。
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评价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资源开发与利用 1.地方照”标准, 学生评价的途径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主要有考试与观测、汇报况,如水土、气候、植被,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以及综合环境。2.地方和竞赛等。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与现实状况, 3.地方或社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4.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统、学校传统5.图书馆、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5)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道德6)增强公民意识与社历史文化名域的学校可就会责任心
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课程基本理念:以自主探究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究。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以过程评价为尺度。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课程设计思路:总体思路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完整的学习和生活领域,技术教育基地。7.全球化问采用课题研究类、项目设题和国际背景。计类课程形态,利用课内
课外各种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质疑研究、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六、如何选择活动的主题,使活动能够有效地实施呢? 1.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2、贴近学生的生活
3、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或社区现有的学习资源
4、活动主题的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尽可能从综合角度来选题
6、要考虑主题活动开展的可行性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我的爸爸妈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二、教学过程
(一)观察了解,作好铺垫
汇报课之前一个月,教师布臵了三年(2)班学生三项任务:
1、随父母到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
2、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3、亲手做一份礼物送给父母。
(二)真情互动,爱的交流
[学校邀请了三(2)班的家长参加汇报课]
1、导入:老师先贴出涂粉红色的“妈妈”两字,然后说自己觉得“妈妈应该是漂亮、温柔、勤劳的”,你们心目中觉得妈妈是怎样的,想用什么颜色代表“妈妈”。接着“爸爸”两字是棕色的,你们猜老师为什么选棕色?最后才出现“我的”两字,揭示主题。
2、请学生用相片简介父母的特点、工作状况;
*个别学生展示,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3、调查学生坚持做家务情况。
*只有两个同学表示能够坚持。
[交流、体验]:父母为孩子们付出了九年的心血,每天重复地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孩子们坚持一个月的家务都那么难,可想而知是父母对孩子无比的爱使他们坚持了艰辛的岁月。
4、分别向家长、学生了解他们是否知道对方的生日。
*父母全部都举手,表示知道孩子的生日,但学生举手的了了无几。
[交流、体验]:同学们知道吗?你们的出生日就是父母亲的受难日,许多妈妈是
1冒着生命危险,许多爸爸在产房外焦急的等待。因此,在你们高兴地过生日的时候,给你们的父母送上礼物或者说声“谢谢”吧!他们给予你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成长。
5、做个游戏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有多少。
*游戏规则:随意点出一名学生,让他讲到场家长的特征(身材、相貌、喜好、工作等,让全体家长背对学生,凭学生所讲的特征判断是否在讲自己。然后请家长讲,学生猜。
[交流、体验]:互动的游戏环节让家长和学生都体会到要多观察、多关心对方的事情,了解除学习(工作)外的其他生活习性。
6、师讲故事。
*选取了两个分别关于父亲、母亲的感人故事和大家分享。
故事一:母亲用鲜血洒在雪地上让救助人员发现,从而救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却牺牲了。
故事二:一名父亲为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从邪道走向正规,被黑社会杀害,他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国家飞行英雄,以爸爸的名字去命名机场。
[交流、体验]:在我们的生活中,爸爸妈妈为孩子牺牲了许多时间、娱乐、事业甚至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吗?或许那两个故事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我想每一个父母都不同程度地为你们付出了很多,让我们记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里充满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7、老师大胆地用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老师从小任性、调皮,当妈妈后领悟了“妈妈”的含义,可惜妈已远去,悔恨与内疚萦绕心头。自己的孩子用稚嫩的方式写几个字、画一幅画送给我,我会感到无限的安慰。
(当老师把自己写给已经去世母亲的信拿给大家看时,真情所致,在场所有的人都落泪了。)
[交流、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能体会父母的爱,趁他们健在给予真心的感谢和回报吧,你们的乖巧、懂事就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
8、老师播放《念亲恩》《懂你》等歌曲渲染环境,学生赠送自己做的礼物送给到场的家长。
*场面非常热闹、感人,许多家长和学生再次流下了热泪。
(三)布臵作业
*写一篇习作,记录参加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或感受,也可以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的通过进行《感谢爸爸妈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二、教学准备:
两周前布置学生完成几项任务:
1、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
2、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3、亲手为父母做一份礼物。
《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两周前老师交给大家的任务你们完成的怎么样?今天给大家做个汇报好吗?
(二)真情表白,传递爱的信息
1、导入:你们心目中觉得爸爸、妈妈是怎样的?
2、你知道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的工作情况你了解多少?
生回答
3、你觉得你的父母辛苦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工作呢?
生回答交流
4、你是否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说说你做家务的体会。
生交流谈体会,多数认为做家务很辛苦。
5、父母每天除正常的工作外,还要承担许多家务,他们多辛苦呀,可他们从来没有过抱怨,那我们应该怎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呢?
生交流(有的说继续分担家务;为父母捶背;帮父母沏茶;为父母洗脚洗袜子;父母过生日时送礼物等)
6、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个别学生知道。
[交流、体验]:同学们知道吗?你们的出生日就是父母亲的受难日,许多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许多爸爸在产房外焦急的等待。因此,在你们高兴地过生日的时候,给你们的父母送上礼物或者说声“谢谢”吧!他们给予你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成长。
7、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吗?
(三)、感受父母的爱
1、师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
2、学唱《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
3、你能给大家讲讲爸爸、妈妈爱你的小故事吗?
4、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打算如何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生回答
5、你给父母做了一份什么礼物?
6、当你把礼物送给爸爸、妈妈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四)感恩父母,爱的升华
把你对父母的爱传递给他们,可以写张贺卡送.......的祝福,也可以为父母洗脚、洗衣服,表达自己的爱。活动反思:目前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关爱熟视无睹,认为是理所应当。二年级的孩子价值观和是否观念还不够成熟,有的孩子互相攀比,仅仅为了一件事或一句话,就和父母使性子,还有的孩子认为父母没有给他买高级玩具就是不爱他。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还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对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回报关爱自己的亲人。
课后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们也反应孩子最近懂事了,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