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8-6-18 11:02:49 来源: <<求是>>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60周年。《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它的历史地位极为重要,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又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以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的党纲都以它为依据。1848年2月《宣言》发表时,只用6种文字印刷发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在70多个国家,用100多种文字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印数在3000万册以上,它武装了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20年8月出版,是陈望道翻译的。我们党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通过学习《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十分重视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他规定的干部必读书中,每一次都有《宣言》,而且摆在首位。《宣言》发表后的一个多世纪,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至今日仍然是享誉全球、魅力四射的宝贵经典,人们读起来总会感到常读常新,终身受益。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2页)这就是说,《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但是,《宣言》不是阐述唯物史观的哲学著作,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去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剖析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共产主义政党的纲领、路线和策略的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
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上,第248页)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上,第248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最早经典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结合现阶段的具体实践,更加重视《宣言》所阐述的如下基本原理:
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过渡的前提条件。我们党一贯重视《宣言》的这一思想。毛泽东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目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后来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一些干扰,走了一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的位置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阶级感情或道德原则出发,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这种公有制与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的财产公有不同,具有科学意义,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个人占有生活资料。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多层次的情况,我们既不坚持传统的纯粹公有制,也不搞西方的私有化,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七大重申十五大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争得民主同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联系起来。《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同上,第293页)显然,这个民主已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无疑,这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起点。过去,我国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发生过失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为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我们党对民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民主是手段,又是目的,而首先是目的,把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向前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二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和建设法治国家;四是搞好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
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个经济结构上竖立起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上,第292页)工人阶级和任何统治阶级一样,要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而且要在文化上即意识形态领域实现自己的统治,否则就维持不住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但同时也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一贯重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即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都曾提出过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就包含有和谐思想。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这个思想提得更高,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傅立叶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制度”;欧文把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建立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称为“新和谐村”;魏特林把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自由和共有共享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包括“提倡社会和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现实,面向长远,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是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党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5页)《宣言》强调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的先进,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而党又是这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二是理论的先进,共产党人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三是纲领的先进,党以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终奋斗目标。我们党依据《宣言》的思想,一贯坚持党的先进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十六大精神,提出并实施在全党范围内普遍进行一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新举措,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新创造。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上,第283页)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人”,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我们党一贯坚持《宣言》的这一思想。早在延安时期,为纪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重要文章。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宗旨的经典表述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座右铭。他还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04页)我们党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宣言》第二章的结尾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这一思想,先后提出了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160年,尽管其间中国和世界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今天我们离《宣言》不是更远而是更近了。可以这样说,在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很多重要方面都来自于《宣言》这个源头,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执笔:赵
曜)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 网站声明 |
第二篇: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09年06月30日 08时34分 来源:《求是》 作者: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60周年。《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它的历史地位极为重要,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又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以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的党纲都以它为依据。1848年2月《宣言》发表时,只用6种文字印刷发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在70多个国家,用100多种文字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印数在3000万册以上,它武装了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20年8月出版,是陈望道翻译的。我们党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通过学习《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十分重视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他规定的干部必读书中,每一次都有《宣言》,而且摆在首位。《宣言》发表后的一个多世纪,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至今日仍然是享誉全球、魅力四射的宝贵经典,人们读起来总会感到常读常新,终身受益。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2页)这就是说,《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但是,《宣言》不是阐述唯物史观的哲学著作,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去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剖析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共产主义政党的纲领、路线和策略的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
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上,第248页)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上,第248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最早经典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结合现阶段的具体实践,更加重视《宣言》所阐述的如下基本原理:
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过渡的前提条件。我们党一贯重视《宣言》的这一思想。毛泽东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目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后来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一些干扰,走了一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的位置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阶级感情或道德原则出发,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这种公有制与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的财产公有不同,具有科学意义,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个人占有生活资料。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多层次的情况,我们既不坚持传统的纯粹公有制,也不搞西方的私有化,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七大重申十五大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争得民主同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联系起来。《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同上,第293页)显然,这个民主已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无疑,这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起点。过去,我国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发生过失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为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我们党对民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民主是手段,又是目的,而首先是目的,把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向前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二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和建设法治国家;四是搞好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
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个经济结构上竖立起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上,第292页)工人阶级和任何统治阶级一样,要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而且要在文化上即意识形态领域实现自己的统治,否则就维持不住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但同时也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一贯重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即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都曾提出过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就包含有和谐思想。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这个思想提得更高,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傅立叶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制度”;欧文把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建立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称为“新和谐村”;魏特林把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自由和共有共享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包括“提倡社会和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现实,面向长远,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是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党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5页)《宣言》强调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的先进,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而党又是这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二是理论的先进,共产党人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三是纲领的先进,党以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终奋斗目标。我们党依据《宣言》的思想,一贯坚持党的先进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十六大精神,提出并实施在全党范围内普遍进行一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新举措,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新创造。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上,第283页)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人”,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我们党一贯坚持《宣言》的这一思想。早在延安时期,为纪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重要文章。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宗旨的经典表述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座右铭。他还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04页)我们党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宣言》第二章的结尾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这一思想,先后提出了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160年,尽管其间中国和世界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今天我们离《宣言》不是更远而是更近了。可以这样说,在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很多重要方面都来自于《宣言》这个源头,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执笔:赵 曜)
第三篇:《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已发表一百六十余年,但如今我们用现在角度去解读《共产党宣言》,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仍具有十分宝贵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引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所说“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周年后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所说“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中的许多原理仍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的理论价值。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深远意义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60余年,而这160余年来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正是依靠和运用《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发展和创新,才有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才有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思想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纪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的产生、发展、现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亲身参加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总结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并吸取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形成唯物史观。并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震撼世界的光辉巨著——《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的发表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上升到科学,实现了人类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当做僵化的教条,正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周年后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所说“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曾多次重申:“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仅仅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显然,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活的灵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特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运用它列宁领导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 类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纪元,迎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在中国出版,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马克思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中国和一系列国家相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迎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正确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刻影响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前发展现状相结合,站在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体现,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正是因为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广泛传播,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并将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解读《共产党宣言》坚信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了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解读《共产党宣言》必须要提到一个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的规律。
尽管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60余年里,资本主义由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占有明显优势,而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仍处于低潮,但是资本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它的本质特征是无法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运动,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矛盾,它将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 2 资本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无雇佣劳动,就无资本家,就无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也绝不可能例外。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矛盾运动得出的科学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时刻,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建立,可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正如马克思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从前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向前,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前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一个封建帝国的烂摊子发展到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凶残侵略,并成为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发挥最重要作用的社会主义强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能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这不能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60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之,如果放弃甚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丢了我们的根本,造成像苏联解体那样给社会主义事业、给本国人民带来的惨痛损失的教训我们要时刻铭记。
所以,我们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和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秀传统,克服和战胜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路线和纲领。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当前的努力也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即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正如《共产党宣言》观点鲜明指出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乘风破浪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与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资本主义是以物质和金钱为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去了独立性和个性,只是资产阶级资本增殖的工具。而我国目前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但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发展时反复强调:“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中国的发展是全面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律等等的观念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自觉按照这一规律行事。从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再到胡锦涛书记扩展到“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都反映出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资本主义为谋取高额利润而破坏生态环境,最终让整个世界都付出惨痛代价。我们要吸取这一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理念的一次升华。
总结
发表于一百六十年前的《共产党宣言》虽然不可避免的因为时代的变迁许多观点已经过时,但是其阐述的许多基本原理对于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才能更充分展现其现实意义,《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将永放光芒!
第四篇:共产党宣言与三个自信范文
《共产党宣言》与“三个自信”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邢校玲
内容摘要:《共产党宣言》是指导工人阶级改变世界的行动纲领,它为人类开拓社会主义大道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宣言》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壮大。《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个自信”关系密切:《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宣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不断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鲜明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p12)
为了更好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中国共产党“三个自信”的取得,与《宣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将《宣言》精神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坚持和发展“三个自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
道路问题关系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关乎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一个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p9)为此,《宣言》为我们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以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未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和先进政党的领导。《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p285)为此,为完成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我们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在《宣言》的指导下产生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宣言》始终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发展。我们在坚持党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三件大事,努力探索和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我们也曾走过弯路,但是我们仍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以唯物史观的深邃目光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始终坚持以《宣言》思想为引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 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p293)我们现在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不全面的,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还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
(三)坚持走前景光明的道路
《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5](p730)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唯一现实途径。[6]
为此,我们应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脚踏实地、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共产党宣言》是历史的伟大旗帜,即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同样也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着中国。在《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7](p5)
为此,我们要以一切的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化、公式化。要将《宣言》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源泉来自《宣言》,在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在建国后,毛泽东更是投入极大热情和精力阅读马列著作,而读的最多的书还是《宣言》,并且在书本上做了大量的记号和批注,其中就对有关建立公有制方面的论述特别关注;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读这部经典著作,还多次号召大家读《共产党宣言》,在全党开展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宣言》对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宣言》其中一句话这么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9](p31)
[8]这句话道出了从人类历史上自古以来就存在阶段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应用阶级斗争理论来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现状,这是毛泽东将《宣言》的基本精神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初步尝试。这一阶级斗争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为此毛泽东常常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这为中国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社会主义的改造以及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10](p566)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也说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 B C》”“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1](p38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宣言》中的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既超越“两个世界市场平行论”,又超越西方“发展中国家依附论”的“全面自主的[12]开放观”,制定并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道路。以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从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 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3](p3)“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4](p4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宣言》中党的理论与新世纪我国党建实际的结台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创新。
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p294)这可以说是《宣言》的核心主题和最终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讲《宣言》的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并鲜明的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他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16](p9)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保持理论的生机与活力,不断丰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从而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17]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宣言》,进一步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作出贡献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俗话说的好“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奋斗、创造、积累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马克思指出,国家是一切阶级斗争所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专政以及组织生产的工具。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就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虽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为此我们应始终运用《宣言》中所提出的“阶级斗争”的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针对一切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8](p140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然而任何社会的经济制度,都处于社会各种制度的核心地位。为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宣言》中提到:“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9](p44)这充分表明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不谋取任何私利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人民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政体,或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时我们还要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面对新世纪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更应该把《宣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20](p13)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作用,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21]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宣言》的基本精神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我们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易旗帜的邪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给予根本制度保障。为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宣言》基本精神,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2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10][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4][8][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刘海涛.道路决定命运[J].党政干部参考,2013(2).[7][9][14][18][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 张立渡.《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H].人民日报.2000—11—3O(11)[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21] 杨金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兵部建设,2012.
第五篇:共产党宣言
㈠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信任和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是人类思想史上树起的一座不朽丰碑。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虽然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过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但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仍然是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狭小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又妨碍了庞大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其自身无法解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它本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处于被奴役的社会最下层,但它又是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打倒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彻底消灭私有制,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推翻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这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各自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但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宣传和活动,因此,对它们的观点作分析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共产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共产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共产党人的策略思想。
最后,《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结束时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发出了伟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六十年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实践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运动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历史洪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成功的一个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和发展,走的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时,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并把经验升华为理论,这就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从十九世纪诞生至今的一个半世纪里,世界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我们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在开创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拓进取,牢牢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掌握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也要解放思想地学,实事求是地学,与时俱进地学,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在新时期发展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这次在院党校学习期间,我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和指导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党校的学习中,听好课,读好书,勤思考,多交流。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一个新台阶,回到单位后用学习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在知识创新工作和研究所改革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㈡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通篇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诞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运用、创新和发展。今天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仍会获得颇多教益。
一、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在《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既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是《宣言》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精辟概括。它包含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原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原理,等等。历史唯物主义是《宣言》的灵魂,《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了生动的论述,对其发展的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的评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具有历史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实现现代化尚需很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在这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先行者,因此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也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宣言》还指出: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教育是由资产阶级“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1〕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社会主义和以前社会的区别在于人们能够认识这个规律,自觉地按照这个规律行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贯方针。从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反映出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如果只是把经济搞上去,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那就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宣言》在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已经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全球化就是资本的扩张,就是靠火与剑实施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所以按照资产阶级面貌创造出来的世界不可能是和谐的世界,只能是霸权的世界、两极分化的世界、动荡不安的世界。我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发展决不能走侵略和扩张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是相一致的。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向世界宣告:“中国将是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6〕所以,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发出建立和谐世界的呼声。我党提出的“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进和谐世界”的战略体现了我国内政和外交政策的高度统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中国振兴的战略高度,将国内执政理念与外交理念相统一,这不仅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存在,建立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是,从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必须坚持的这条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资本家为谋取高额利润而破坏生态环境,《宣言》发表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不仅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而且也揭露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给工人带来的灾难。我国的工业化绝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这条老路,必须走一条发展生产,同时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中央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正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出发的。
《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去了独立性和个性,只是资产阶级增殖资本的工具。“人为物役”,资本主义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以金钱为本。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人民已经当家作主,劳动者不再成为增殖资本的工具。我党倡导“以人为本”,就是以做了国家主人的人民为本。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现在支配过去”将会越来越充分地实现。
三、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宣言》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做了经典性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宣言》的作者在其他著作中对这一思想也多次作过大体相似的表述。尤其值得注意是,1894年瑞士准备出版《新纪元》周刊,请恩格斯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答复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1]接着,恩格斯抄录了上面我们所引用的《宣言》中的那个经典论断。这件事表明,《宣言》中的这个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资本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19世纪初的社会主义空想家傅立叶曾经以辛辣的笔触描述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利害冲突的讽刺画:“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需要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打碎„„”。[10]既然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少数人的幸福必然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之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也就成了天经地义。
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达到最高境界。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美好”,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
实现《宣言》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现实步骤。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改革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必须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新世纪新阶段,重读《共产党宣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使我们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㈢ 5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5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发展的辉煌。
80年旗帜高扬,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80年与时俱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照亮征途,指引方向——80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火在中华大地始终高高擎起,指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洞察80年风风雨雨,回顾中华民族顽强奋起的历程,必然发现一个坚强的民族脊梁——中国共产党;必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8年艰苦奋斗玉汝于成,28年真理之火熊熊燃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在于它鲜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追溯“三个代表”的渊源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又是创造性的发展;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要求我们始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在不断开拓进取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
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三、《宣言》的重要内容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1、《宣言》的历史观及其现实意义
《宣言》的内容体系的核心基本思想,根据恩格斯的看法是运用唯物历史观。在我看来,《宣言》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贯穿于始终的历史观,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和宣言第四章中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很明显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由于政治形势已经发生改变。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论述中,反对派已经大部分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而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其历史观的重点是对现状的批判和改造。例如第四章中根据历史原则:凡是面向过去的党派,共产党人都要反对,凡是面向现状的党派就揭露,凡是面向未来的党派就支持。“但是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这里的历史观充分表达了这样一种全面的观点。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对待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理论原则是前提,但是重点还是发展创新,这种理论创新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不断结合实际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充分闪耀着历史观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要求。
3、阶级斗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的观点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各章的内容之中。《宣言》第一章就明确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说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把阶级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必然发展为暴力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宣言》所阐发的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现实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指导思想和锐利武器。在我国,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确立改革开放国策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阶级斗争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而且有逐渐消灭的趋势,特别是伴随着这些年来多提阶层变化,而少用阶级的概念更使得人们淡化了阶级斗争的问题和意识,但是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激化。比如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就是例证,因此现时代我们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存在的阶级斗争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高度理性的去思考《共产党宣言》,结合我们现在的知识,我们也可以为之提出一些疑问?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其过程也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然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因此,我不禁要问,通过阶级斗争,夺取统治权利和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性质自然的转变是不是平行的?或者相对的?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简单的表现在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不是显得比较轻率?同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是预设一个前提,那就是社会的进化,原始社会一定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入封建社会,以此类推,一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进行所有的论证和思辩都以这个前提存在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前提动摇了,那么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事实上,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现在所有的社会,都未必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的社会也不能被实证,因此蕴藏在社会中最根本的规律很难简单地归结到进化,如果从马克思理论观点来源来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是他的一个重要引证内容,但是生物与社会是不同的两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