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欢迎朱林鹏同学进入网上党课学习,你当前可以进入你已学完必修课程,请选看视频达到规定学时 的学习。学习期间请至少在本页面学习十分钟,而不要点击其它链接,否则系统不能为你计算学习时间。系统试运行期间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hsj@ynau.edu.cn
第一节《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正式党纲,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政治文献。它的诞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宣言》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日益激化、西欧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用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生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协作阶段。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简单协作过渡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的力量大大增强,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宣告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历史的车轮驶入18世纪,欧洲发生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早在16、17 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科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就为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新技术革命以176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包括以纺织机械的发明和革新为代表的工作机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动力革命,以及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代表的机械革命,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工场的革命,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创造了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而且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无产阶级,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猛烈冲击着处于初期形态缺乏足够自我调节能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1836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美国,1847年的经济危机则席卷了整个欧洲。在经济大危机期间,商业停顿,银根紧缩,信用停止,生产下滑,整个社会似乎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探求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找到克服和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思想理论和措施方法,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要求。
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性质,决定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对立物,决定了无产阶级自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资产阶级处于矛盾和斗争之中。起初,工人主要通过破坏机器、捣毁厂房、殴打厂主的办法,同个别资本家作斗争。到19世纪初,工人开始组建工会,开展罢工,同资方谈判,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性罢工乃至工人武装起义,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转向自觉斗争。最著名的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年至1848年持续12年之久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斗争。
在此以前,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是追随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斗争,他们反对的不是自己的“直接的敌人”,而是自己的“敌人的敌人”。即便他们反对资产阶级,其斗争也是零星的、分散的和自发的,仅仅是个别工人反对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意识不到自己有一个阶级,认识不到本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为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阶级的利益要求,开始组织起来成立反对资本家的同盟组织,由地方性的斗争逐步汇合成全国性斗争,由反对个别资本家和官吏的斗争逐步汇合成整个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他们已经摆脱了作为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已经能够为自己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已经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无产阶级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
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法国里昂的工人在起义中提出了“不共和,毋宁死”的口号,英国的无产阶级要求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普选和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则十分明确地提出“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表明工人阶级的斗争目标已经不仅限于经济利益,而是要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从而使工人运动具有明确的政治性质。3.无产阶级采取了武装起义的斗争形式。
“三大工人运动”斗争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等经济领域,而是由经济斗争逐步发展为政治斗争,表明无产阶级抛弃了传统的破坏机器、捣毁厂房等斗争方式,而是开始采取政治罢工、游行示威直至武装起义的新的斗争方式。
4.无产阶级的组织性明显提高。
为适应激烈斗争的需要,在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中,无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治性的组织,如法国的四季社(1837年)、德国的流亡者同盟(1834年)和正义者同盟(1836年)、英国的宪章派全国协会(1840年)等,它们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支持,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成效。
“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同时证明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取自身解放的目的,必须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新型科学理论作指导。
二、《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结晶 经济条件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不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学说,理论思维还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宣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 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并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产物。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摩塞尔河畔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从小受父亲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勤奋好学,天资过人,成绩优异,胸怀大志,中学毕业时就表达出为全人类献身的崇高理想。他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和哲学,18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10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在此期间,他发表一系列文章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揭露国家的阶级本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这对他确立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43年11月,马克思来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比较活跃的巴黎。他经常深人工人住宅了解工人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出席工人集会,并同法同和德国的工人团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中学没毕业就被父亲送到不来梅一家商号当办事员。1841年秋,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问,经常去柏林大学旁听,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认真学习费尔巴哈的著作,撰文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和普鲁士的君主制度。1842年11月,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在其父亲入股的“欧文—恩格斯棉纺厂”办事处工作。在这一时期,他避开上流社会频繁的社交活动,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同那些满身油垢、身居陋室、贫困不堪的工人交往,了解他们的疾苦、斗争和愿望,踊跃参加工人运动,热情支持工人群众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同宪章派、欧义主义者和德国流亡者工人团体——正义者同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此期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重要文章,也实现了自己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在上述文章里,马克思、思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只有通过无 产阶级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提出人类解放的思想,犹太人的解放是资产阶级的解放,问题在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即必须消火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解放全人类;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即必须是革命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形成真正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为他们共同创立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合作基础,1844年8月,恩格斯在回国途中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了马克思(l842年11月,恩格斯在赴英国途中,曾在科伦同马克思会过面),两人促膝长谈,激浊扬清,指点江山,就共同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共同的事业和完全一致的理论观点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他们密切合作,并肩战斗,共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他们亲密的合作和深厚的友谊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
19世纪30—40年代西欧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为《宣言》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l838年和l839年施来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和焦耳发明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1844年达尔文提出物种进化沦。这些自然科学成就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提高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显示了形而上学的荒谬论和整个自然界的辩证联系,有利于人们冲破旧的世界观,形成新的世界观,创才新的思想学说。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科学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撰写《宣言》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开头所说,“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对认识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中,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批判了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论,批判了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在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将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创立了劳动价值学说,提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继承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批判了他们关于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价值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的谬论,指出商品价值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资本家的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并指出其必然灭亡的趋势。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英国、法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设想: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消灭私有制,实现以大生产为基础的公有制,有计划地统一组织社会生产,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消灭三大差别、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消亡等。但他们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理性的发展,是少数天才人物恩赐的产物,否认阶级斗争,主张通过阶级调和来实现社会主义,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而幻想资产阶级发善心。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继承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理论创造的同时,还积极与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理论斗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从1844年到1847年底,他们着重批判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三种小资产阶级思潮——青年黑格尔派、“真正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如他们于1844年合作撰写的《神圣家族》,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于 1847年写的《哲学的贫困》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们不仅对三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而且初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宣言》的产生完成了理论准备工作。
三、《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真开展理论创新准备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实践。他们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此他们采取了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步是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小组,1846年2月,在通讯小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该组织通过书面讨论和通讯联系的方式,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以促进各国社会主义者和先进工人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基础上的团结。不久,该组织迅速发展到伦敦、巴黎、汉堡、莱比锡、马德里、柏林等地。马克思、恩格斯和比利时革命家日果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负责通讯工作。通过同各国社会主义团体和个人的联系,通讯委员会发展成为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和组织中心,为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一定的组织准备。第二步是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组。正义者同盟前身是1834年在巴黎建立的流亡者同盟,主要由德国的政治流亡者和部分手工业者组成,是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主义的秘密组织。1836年流亡者同盟内部分裂,出身无产阶级的比较激进的成员组成正义者同盟。它的指导思想是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口号是“人人皆兄弟”,行动纲领是用密谋手段发动武装起义,主张通过少数人的暴动,推翻旧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它还特别主张少数德国人在国外进行革命,把革命引人德国,推翻德国的旧制度。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是卡尔·沙佩尔、亨利希·鲍威尔、威廉·沃尔弗。后来该组织不断扩大,英、法、比、荷、波、捷、瑞士等国的革命者也加人进来。通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了解到正义者同盟组织基础好,可以把它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政党。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建议同盟领导人在伦敦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作为布鲁塞尔委员会的一个分支。马克思还亲自给同盟成员作报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批判魏特林主义,启发同盟领导人与魏特林决裂。1847年1月,同盟领导人约瑟夫·莫尔到布鲁塞尔和巴黎会见马克思和恩格斯,邀请他们加人同盟,请求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改组同盟的会议,并且声明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帮助改造同盟。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他们的请求。
1847年6月2—9日,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恩格斯代表巴黎支部、沃尔弗代表布鲁塞尔支部出席了会议,马克思由于经济困难没有去参加。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出版《共产主义杂志》,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大会还讨论并初步通过了恩格斯和沃尔弗起草的同盟章程草案,讨论了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第一稿——《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内容从22条问答形式展现,并印发各支部征求意见。这次大会实际上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大会。受区部委员会委托,10月底和11月初,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纲领第二稿
——《共产主义原理),内容以25条问答形式展现。11月23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说:“我们最好是抛弃那些教义问答形式”,主张以宣言的形式来起草党纲。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都参加了会议。在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散布的错误观点,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捍卫了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理论基础。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以宣言形式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从1847年12月9日到1848年1月下旬,马克思根据他与恩格斯交换的意见,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初稿的写作。《宣言》手稿于1月底寄往伦敦,同盟中央委员会未作任何修改就通过了。1848年2月24日,《宣言》在伦敦以单行本公开正式出版,并宣布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一部思想博大精深、改变历史进程、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著作就这样诞生了。当时马克思只有29岁,恩格斯只有27岁,他们风华正茂,热血澎湃。从此,他们以《宣言》为指导,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鞠躬尽瘁。
第二篇: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目的:
《宣言》的问世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德国也已开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 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斗争的 规模越来越大。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两次起义,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 宪章运动,自1836年开始,持续了12年之久,吸引了成百万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年发动了大规 模的武装起义,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 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首先要从组织上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其次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行动纲领。
1846年,马克思和恩 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如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 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进步青年组 成的半秘密性组织,受魏特林主义的影响,奉行“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 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恩格斯还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 主义信条草案》。草案以问答形式写成,这是在当时易被接受的形式。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 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 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除德国代表外,还有瑞士、波兰、英国的代表。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 的基础上,根据大会通过的纲领原则,认为应当把党的纲领写成一篇充满战斗性的宣言,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 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付印,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正式发表。《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 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
《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同资产阶级、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长春理工大学
近现代史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诞生于中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背景。
第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不成功,呼唤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近代以来,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在这样一种积贫积弱的民族危难情况下,许多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奋勇的斗争。流血的革命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比如太平天国起义,还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另外还有改良运动的推动,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但是无论是流血的革命还是不流血的改良运动最后终归于失败,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没有一个先进的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
第二,近代以来中国工人阶级不断的发展壮大,到1919年前夕,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已经达到200万左右,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的掀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这场运动的掀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对封建专制思想、封建文化进行了极大的冲击,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打开了闸门。
第四,20世纪的国际环境为我们党的创立提供了外部条件。在20世纪初的世界史上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第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和各种腐朽的现象,使得原来许多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向往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失望,从而开始思考,接受走别的道路的问题。最后选择了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仿照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二是20世纪初,在世界历史上还有另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俄国的国情和中国十分相似,俄国的工人、农民能够挣脱国内反动统治的压迫,取得革命的胜利,这就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榜样,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成为当时很多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的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第五,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首先,五四运动为党的创立直接准备了大批的干部队伍。可以说,投身于“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后来都成为我们党创建之初的领导干部和主要成员。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李达、邓中夏等等这些人,都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后来成为我们党创建的主要成员。其次,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中,无论是陈独秀还是李大钊,都在杂志上、媒体上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大家熟悉的比较有名的李大钊同志署名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文章就是在当时发表的,影响很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通过与中国是否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是否应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及同无政府主义等问题的论战,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从而他的影响在知识界、理论界、思想界,尤其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再次,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农的相结合,因为在五四运动中,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到工人夜校去讲课,到农村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向工农群众补习文化、宣讲知识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农群众中得到宣传,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工农运动的相结合,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五四运动同党的创立的关系。
接下来谈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初,李大钊专门将从监狱里面释放出来,但仍然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监视的陈独秀护送到天津,然后转往上海。在护送的路上,李大钊和陈独秀商定要建立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们大家熟悉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就来自这样的历史背景。陈独秀到了上海之后,便于1920年5月间就组织了一个秘密的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那么在考虑成立组织的名称问题上,陈独秀特意跟李大钊写信/ 3
长春理工大学
近现代史
商量,李大钊明确表示,我们党的组织就叫共产党。于是,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间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的杂志编辑部成立了,当时党的组织名字就直接叫做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当时发起人一共有8个。其中有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和李达,大家推举陈独秀为书记,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后,实际上就开始了全国党的各地组织的成立指导工作。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或者派人去直接指导等等方式来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产生。因此,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实际上起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这样一个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织及担任书记的陈独秀在指导全国共产党组织建立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这样,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会议上特别讲到,陈独秀创造了党,有功劳。那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各地开始建立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早在1920年3月份,在北京大学就成立了马克思学术研究会,以这个研究会为基础,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同志的办公室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名称为共产党小组。到1920年底,北京的党组织召开会议,名称正式确定为共产党北京支部,由李大钊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武汉党的早期组织是1920年8月份成立的,由刘伯垂组织召开会议,名字是共产党武汉支部,当时参加的成员有董必武、张国恩、陈潭秋、包惠僧等人,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于1920年初冬在新民学会的先进分子中秘密产生,由于当时湖南军阀的残暴统治,长沙党的组织活动十分隐蔽,直到1921年7月,党在长沙的成员也只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少数几个同志。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于1921年春开始成立的,命名为广州共产党。先是由陈独秀,后是由谭平山任书记,陈公博负责组织工作,谭植棠负责宣传工作。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1年春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同志在内,这样包括上海在内,全国共有六个城市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且开展工作,成员也逐渐地增加起来。根据1921年的一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党的组织全部加起来的党员分子有53个成员,张国焘回忆是59个人,称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约350人,其中上海党员9人,北京党员15人,武汉党员8人,湖南党员约10人,广东党员约7人,山东党员8人,旅日党员8人。我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党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的名称,比如有的地方叫共产党支部,比如北京就叫北京共产党支部。也有叫共产党小组的,还有直接就称共产党的,这是第三个内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情况。
随后,召开了党的“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
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之后,这为成立全国性的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组织基础。同时,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迫切的要求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党组织来领导。于是,在这样一种客观条件具备、主观要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应运而来。1921年6月份,共产国际派了代表马林,还有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代表尼科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在了解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情况后,他们主张应该尽快的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成立正式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于是,当时在上海组织工作的李汉俊、李达就和在广州的陈独秀以及在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商量,在得到他们两位同意后,取得了大家的一致共识后,就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是,由上海的发起组织向全国其他城市的共产党组织写信,联络通知他们派人来、派代表到上海来开会,每个地方派两名。那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时白色恐怖的统治,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不方便,以及各地党组织在初创时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手续等等情况,各地党组织推出代表的方式不一样。另外,到达上海来开会的时间也前前后后不一致,有的早来,有的晚到。但是,在1921年7月23日前,各地的代表基本陆续到达。各地的代表情况是,北京的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湖南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上海的代表李汉俊、李达;广州的代表陈公博、包惠僧;另外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有周佛海,我们大家可以算一下,13个代表的/ 3
长春理工大学
近现代史
平均年龄是27.98,也就是约28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的干事业的年龄,因此,某种意义上,这个年龄反映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历史的一种方向。大家会注意到,上面的上述代表中没有李大钊,也没有陈独秀,那么,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他们都没有出席一大。什么原因?在1920年12月份,陈独秀在领导成立上海早期组织后就到广州去了,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在那里为筹办一所大学而奔波。李大钊当时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任、教授,另外他还兼任北京国立大专院校教职员工代表联席会议的主席。无论李大钊同志还是陈独秀,当时都脱不开身,由于这样一种客观原因,他们两位都没有出席党的一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各地代表陆续到达后,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在上海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也就是现在的兴业路76号,李汉俊的兄长李书城的住宅内,各地代表13人出席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代表尼科尔斯基出席了会议。会上首先由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致辞,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介绍了有关共产国际的情况,并建议把会议的进程及时报告共产国际书记处。之后,代表们讨论大会的任务和各项议程。7月24日,由各地代表向大会报告本地区团组织的建立情况,7月25日、26日两天休会,由张国焘、李达、董必武三人起草会议讨论的党纲和今后的工作计划,其他的代表休会。7月27日、28日、29日这三天连续举行会议,主要是讨论由前面三位同志起草的党的纲领和决议,大家发言进行讨论。那么,7月30日晚上会议继续进行。但是,在会议召开期间,突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闯进了会场,这个人环视了会场一周之后又匆匆离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凭感觉他认为刚才这个冒然进入会场的人可能是侦探、特务,于是他建议会议立即中止,代表分散转移。果然在代表们分散后,大概10分钟左右,巡捕房的特务就把会场包围,并且对会场进行了搜查,但是代表们转移及时,巡捕们虽然搜查折腾了一番,但一无所获。那么,在原定的地方会址不能开会了,怎么办?在大家讨论在新的会议地点时,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建议到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南湖去开会,因为嘉兴离上海近,交通比较便利。于是,代表们就陆续转移到嘉兴。在浙江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当时,为了不引起怀疑,特意租了一艘比较豪华的游船。另外,还在游船上摆了一些比如麻将等等娱乐工具,表明大家是来南湖游玩的。于是,会议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结束了。党的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把党的名称正式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会议最后还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基于当时全党党员的数量不多,而且各地党组织也不够健全,会议决定暂时不成立党的中央委员会,而只成立中央局,来负责领导党的工作。经大会代表讨论,最后选举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个人组成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共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从此,一个空前绝后的伟大党派——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3
第五篇:《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定稿)
《共产党宣言》诞生历史背景
1.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残酷剥削工人,工人处境极其悲惨,政治上更是处于无权地位.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1836年-19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部分地区还展开了武装起义.这使得马克思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新的阶级力量,促成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2.社会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使得马克思看到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同私人占有制间不可克服的矛盾.3.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经济矛盾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在1836-1837年,英国爆发了第二次经济危机,工人的生活进一步恶化.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前的空想社会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暴露,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同时,提出了人人平等各个幸福的新社会蓝图,并主张通过社会改良实验示范的方式去实现.但这种理论脱离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等优秀的文化成果,都成为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