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小感悟
已不知是多久没有写过龙外婆规定一月一交的读书笔记了,而看到维扬和萌萌夫妇俩人在忘我的虔心读书写字,尤其看到萌萌姐一字一句摘抄书中美句时的一丝不苟,顿然觉得汗颜之至。也是那一刻脑子里蹭蹭忽然明白投情于在一些无意义掉一些无意义的泪珠还不如发奋图强,做回龙外婆所说的一年前小清新,而不是现在乌云压头顶的自己。遂万种壮志豪情告诉自己从这一刻开始:向维扬和萌萌小两口学习,夸下海口:立志认真读书写字,不问窗外闲杂事。以此向龙外婆保证,告诫自己坚持到底。(这是一段废话,但是这段废话也是警醒自己不再迷惘,求外婆见证。)
庆幸,我还活着
——读,看《萤火虫之墓》
昨晚看了宫崎骏所创立的吉卜力工作室在1989年制作的日本动画《萤火虫之墓》导演高畑勋所指导的影片。在11点熄灯前准时看完的那一刻,泪点也因为最后兄妹俩依偎在丛林里板凳上面对着日本现代都市化的高大城市建筑而产生巨大落差感时,眼泪轰然落下,坑次坑次的吸着鼻涕而情不自已。正如开头时哥哥的那一句“九月二十一日晚上,我死了”一般,当少年的灵魂冷冷地宣布着自己的死亡,也预定了他们命运的绳索最终会将他周围一切都通通套走。正是影片带给自己如此强烈的震撼效果,又找了文本野坂昭如的《萤火虫之墓》来赏读,最终仍然是止不住的流着泪看完了全文。
一场二战将本来幸福着的一家四口拆散,最终只能在随着战争的结束,四个人在阴间相会来完成他们经过战争洗礼后的团圆。影片整个的脉络都在渲染着在战争中两个兄妹苦苦求生、寄人篱下的无奈生活,炮火的弥漫、人情的冷暖交织、在巨大灾难面前人性显现出的无情残酷,都成为了每个现在已经是局外人喟叹的焦点。而妹妹天真可爱的笑脸,稚气又心疼的童声同时理解哥哥时那个倔强成熟的神情,哥哥为隐瞒妹妹母亲的过世的乐观坚强,在饥饿难耐时无奈去偷农人的粮食而遭受的毒打,无法替妹妹治病时那个绝望的痛哭一击打中每一个旁观者的心,那颗或许在现世中不是那么澄澈的心。最终的云淡风轻一切都过去时,镜头从衣着光鲜女子的登高眺望切换到兄妹生活的像地洞一样的地方,早已破烂不堪的布娃娃,暴风雨过后已坏的秋千,还有各种破碗破盆和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吃食。突然妹妹的身影又浮现在了这个任何人都觉得无法生存却是兄妹二人称之为家的地方,妹妹一个人在荡秋千,穿着衣服独自奔跑,对着池塘自己和自己玩着的石头剪刀布,突然朝着镜头一笑的样子,似让人觉得好像从未发生过这样的灾难。
我愿意相信最后的兄妹其实是幸福的,至少他们不用再受世间的苦难;至少可以去看看自己盼了又盼,梦中叫了无数次的爸爸和妈妈;至少他们不用再受外人的毒打,不要受到所谓亲人的冷眼旁观;至少不用再住在那个黑乎乎的地洞里,靠着萤火虫微光看到兄妹彼此那张坚强坚定的面庞。
对于日本,一直都没有好感,一想到日本这个国度脑子里面浮现的全是对着中国人狰狞的表情,想想都会觉得这是没有任何温度的国家。直到大学通过很多日本的动画影片、小说,包括专业学习,才知道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劣根性的思考,对于自己民族人性的思考其实是异常深刻的。在战争面前,我们总会习惯性的站在自己国家自己所处的环境考虑自己是苦难,自己是无奈的,却忘记在武器突突声音,炸弹轰轰爆炸的背后,每一个彷徨挣扎的灵魂是不分国度,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
战争的挑起是政客之间的游戏,因为自己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而架起了一把把枪支,飞起了一架架飞机,开起了一艘艘军舰,这时候平常百姓的生死别离对于这些人而言也只是在统计死亡数字上多了一划。所以生在战争年代的人,最大的梦想或许就是你活着,我活着,我身边的人都活着。但是梦想的实现概率总是很低,期盼战争结束却总是遥遥无期,渐渐地就成了,你离开,我离开,我身边的人都离开。直到战争结束,我也在失去亲人,失去一切,失去生存能力中,死去。《萤火虫之墓》或许就带着这样的期许和绝望告诉现世之人:现在的你们是幸福的,幸福的活着,周围的一切都在。你们现在总说的绝望彷徨在真正逼近生存这一个话题时,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当然,我自己并不是表示,在中国已经没有这样的为生存而挣扎着的人,大有人在,而且或许比书中所反映的更加残酷。但是至少,我们不要做故事中的那个阿姨,力之所及就出手相助,这是现在所处国度的最需要的能量。
最后,很感谢这样的一部电影,一本书又重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重新思考和忖度,庆幸着我原来是幸福着的,幸福得已经不能再幸福了。因为自己不是因为为了活着而去活着,周围所有的人都在,有着自己一颗独立的灵魂和自己所需要追逐的心灵净土。
2012年4月19日18:37
怀着感恩的心完成了这篇小感悟
(不管是第几个月的读书笔记了,写下自己想写的一切应该不分时刻)
奶牛
第二篇:读书感悟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人类文明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十分精通,开“程朱理学”之先河。其专心、专一和熟读精思,让后人备受启迪和教益。巴金的“回忆式”读书法、老舍的“三结合”式读书法、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等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唐宋诗人王贞白当年在千年古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苦读时留下的读书诗,充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悟性,千百年来,净化着亿万凡夫俗子的心灵。伟人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书的动人故事被传为美谈。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曾三上庐山,共居住135天。他在庐山芦林号别墅、美庐别墅挑灯夜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辉煌篇章。
读书之美,美在积累。季羡林大师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南宋诗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读书示事津》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才有思想的升华。只有积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蔡元培先生十分谦逊,他说:“我的读书的短处,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我已经
经历了许多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短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史子集告诉我们: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怀旧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温故知新,让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读书,让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自身于浮躁中追求宁静致远,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
读书对很多人来说是任务,是工作,但更是一种乐趣。读书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们既不用尘世功利的心态去对待读书,不能为了考试而读书。我心中的读书是既没有功利性,同时也是没有指向性的,但凭自己的兴趣,依乎性灵,择己所好,有所会意,有所感受。我们读天地,读自然,读历史,读人文„„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哪来读,但不管读的是什么,最终我们读的是感情,是思想,更是人。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书中必有同好者,以书会友,以友辅心,书中遇知音,书中遇知心,此读书之一大赏心悦事也。
我以为,读书的好处有三,陶冶性情,精神追求和启蒙自我。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林语堂的解释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善读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里。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不断完善人的精神追求。桃园虽好,但不是久恋之地,唯有用思想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才是自己心灵的永久归宿。在“尘世熙熙,皆为利来;尘世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失去自我,被喧嚣蒙尘自
己心灵的圣土。曾几何时,我们都体验到过冰凉彻骨的虚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正是这种虚无感的真实写照。带着这种强烈的困惑,我们走进书香,那里便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
读书可以不断的启蒙自我。有一本书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道理,即“久假不归论”,与三人成虎的道理差不多。我们虽然处在信息时代,但我们却经常被蒙蔽。这种蒙蔽有时来自于外界,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自觉的就相信了。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蒙蔽了自己,因为懒惰而不想思考,因为无知而不能突破,从而沦为现代媒体下的愚民,成为大众娱乐下的牺牲品。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广泛的读书显然是我们摆脱受蒙蔽、被愚弄的阶梯。
一言以蔽之,读书其实就是在乐趣中追求真善美,陶冶性情是求美,精神追求是求善,启蒙自己是求真。
第三篇:《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1
《两个小八路》是李心田爷爷的一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文中塑造了这样两位少年英雄——孙大兴和武建华。他们不屈不挠、坚不可摧,在他们身上,我们只会看到铮铮铁骨下的九死不悔,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敌人的枪口和炮眼,誓死保卫祖国的和平。
本书里一个叫孙大兴的爸爸孙连长为了同志们的安全,不幸光荣牺牲。孙大兴在他爸爸去世后发誓要不断努力,做一个八路军战士和小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为爸爸与父老乡亲们报仇雪恨。在这一次行军中,孙大兴因不小心在峡谷摔伤,孙大兴痊愈后他和另一个小卫生员武建华被安插在刘集镇靳大叔家里,任务是帮助地下党侦察刘集那边的敌人的一举一动。
他们在刘集的父老乡亲的帮助与支持下,不但烧了伪军要交差的粮食,而且还炸了伪军的炮楼,不仅给这些臭伪军和鬼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为八路军减少了负担。后来鬼子们的头儿石岛这个坏家伙来了,这个家伙四处迫害平民百姓,妄图想要搜出地下党。为了掩护王玉成排长,大兴不幸被抓。但他十分得坚强,不为鬼子的金银钱物所诱惑,也不为鬼子的`严刑拷打而屈服。最后,八路军冲了进来打败了石岛,拯救了这个小英雄孙大兴。
一次,大兴和刘班长前去执行任务。但是,阵地上追来的密密麻麻的鬼子刻,大兴推开了班长,班长脱险了,自己却被俘了。这次,他机智地将鬼子引到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八路军战士们英勇地冲下山来,杀得鬼子们魂飞魄散,抱头鼠窜,当团长走过鬼子的重重尸体,想要发给大兴枪时,他哽咽了,他看到的是一个穿灰色军装的小八路的遗体……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的鼻子酸酸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想想我们这些在小康社会长大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美满幸福。可有谁会想到,这些都是用多少革命英雄的鲜血换来的呀!像文中的少年英雄,他们年纪轻轻,十几岁就将花样的生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他们勇敢,在与敌人拼杀的战场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机智,利用自己的各种本领,完成了许多成人也很难完成的任务;他们坚强,在敌人充满淫威的严刑拷打下,毫不畏惧……他们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却惊天动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的感人的生命之歌,他们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我也要向那些革命先烈们学习,发愤图强,攻克掉一个个学习的堡垒,积累知识,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2
每当触摸一本本充满革命热血的图书,我的心就像潮水一样起伏波动。轻轻抽出一本,望着那鲜红的题签,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振奋,这本书的书名是《两个小八路》。
轻轻翻开书,那鲜活的人物顿时跃入眼帘: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好同志孙连长、和蔼的赵团长和政委、奋勇杀敌,热血满腔的王玉成班长、机智勇敢、坚贞不屈的小通讯孙大兴,还有聪明活泼,灵活警觉的卫生员武建华……书中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孙大兴和武建华这对好朋友展开的。
细细阅读这本书,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震撼人心,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孙大兴牺牲的那一段,当中村打中孙大兴时,我恨不得立马穿越时空,来到孙大兴身边,帮助他顺利逃脱;当孙大兴英勇就义时,我难过地闭上眼睛,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稍过片刻后,我继续往下看,当武建华接过孙大兴的马枪时,我明白了,虽然孙大兴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长在,他的灵魂,将随着这支马枪,代代感染着每一位革命者和新世纪的青年。
正像书中赵团长说的.那样“革命的后代,不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经受点风险,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所以我们要向孙大兴学习,向革命者学习。不做温室里的小草,勤锻炼,争取做祖国未来的新栋梁。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3
今年暑假,我读了李心田写的《两个小八路》,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孙大兴和武建华这两个小八路在部队里成长的故事。孙大兴的爸爸是孙连长,为了消灭王庄的日本鬼子而牺牲了,他失去了惟一的亲人。他和好朋友武建华奉团长之命转移到靳锡五和刘大爷家,开始他们无组织,无纪律擅自行动,被教育了一顿,后来革命意识增强,孙大兴为了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牺牲,团长答应要送他一枝马枪,武建华主动请缨把枪给他,团长仿佛看见了孙大兴的影子,于是就答应了,他接过枪继续替孙大兴忠于革命。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八路军之正义和日本侵略鬼子之邪恶,孙大兴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足智多谋,即使有一些任务不可能生还,他们也不可能说半声“难”字,每当遇到困境,险境,他们总会想出办法,化险为夷,即使想不出来,临死都不会向日本鬼子透露八路军一点儿情报,也不会做损害人民的'事,更不会助纣为虐。而日本鬼子和伪军保贪生怕死,无人性,令人唾弃。生活中,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利,从而走上了歪路,我们决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要维护正义,八路军坚强不屈,遇到挫折永不放弃,这一点我和他们比起来,我真是惭愧极了,每一次遇到困难我总是退缩,没有他们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敢向前闯,我也经不起失败,一遇失败就会留下阴影,不敢回首,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现在之所以生活会那么好,全是靠先烈们用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先烈们的苦心,为了我们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英雄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让我们共勉,深深的值得我们学习!让世界永远和平,永离战争!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4
同学们,你们看过《两个小八路》这本书吗?它是我国李心田的作品。这本书反映了两个小八路机智过人和勇敢的精神。这两个小八路分别是孙大兴和武建华。
一开始,孙大兴的爸爸——孙连长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于是他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后来,他和武建华一起为八路军立了许多功。他们一起帮助八路军烧光了敌人抢去的粮食;一起炸毁了敌人新建的炮楼;一起化装成乞丐混进城里买了400发子弹。可是,在一次送情报的路上,孙大兴一不小心被敌人抓住了,最后他将敌军引进八路军的伏击圈里,消灭了敌军,自己却在逃跑的过程中,被中村连射了三枪,壮烈牺牲。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日本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可恨。一开始他们杀了那么多的村民,烧了那么多的'村子,还来抢粮食。后来被我军端了好几个据点,可还死不悔改,真是太可恨了!那些伪军给我的感觉是:不知羞耻。他们同样是中国人,可为什么要替日本人做事,卖国求荣?我觉得,伪军把日本人看作是自己的干爸爸了,要不然他们为什么要每天拼死拼活地帮日本人做事呢?
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孙大兴和武建华。他们同心协力,将日本鬼子、伪军弄得晕头转向,人心发慌。孙大兴第一次被抓起来时,敌人从他的嘴里问不出一句实话。哪怕用鞭子抽,用拳打,日本人又是哄又是骂,结果还是拿他没办法。后来他被武建华成功营救,接着他们协助八路军攻下双庙。但是,当孙大兴再次被抓时,却无法再逃离死神的魔爪。
我认为,从古到今,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象李广、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如果敌人再次侵犯我们神圣的领土,只要我们不做卖国贼,同心协力、一致对外,敌人一定能被我们消灭。团结起来吧,中国人!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5
暑假里我看了李心田爷爷的一部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两个小八路,在李心田爷爷的笔下塑造了两个有骨气、勇敢、坚强令我佩服的少年英雄。
书中的主人公孙大兴,他爸爸孙连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孙大兴宣誓要为爸爸报仇雪恨,打倒日本侵略者。在行军中,大兴不慎摔伤,他和另一个小八路武建华被安插在刘集,任务是一面养伤,一面在地下党的关心下继续斗争。困难的战争生活,使两个我和年级相仿的孩子成熟了。他们烧了伪军的粮食,炸了伪军的炮楼,给这些狗仗人势的民族败类以沉重的打击。鬼子又来了一个头儿石岛先生,这个家伙诡计多端,四处逼害百姓,千方百计要搜出我们的地下党。为了掩护王玉成排长,大兴不幸被俘。他十分坚强,不为鬼子的金银钱财所诱惑,不为鬼子的严刑拷打屈服,要和鬼子斗争到底。这时,我们的.独立团回来了,小武救了大兴。后来鬼子石岛被王班长活捉了,贪生怕死的他乖乖投降了。看到这真是大快人心。
在完成了在刘集艰难的战斗后,两个小八路又回到了队伍。熟悉了战斗的他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孙大兴在一次战斗中,勇敢地去搬运地雷,当看到两个敌人远远而来的时候,他没有慌张,拉响地雷,炸死了一个指挥官——原来,他就是杀死大兴爸爸的王子舟!大兴终于为爸爸报仇雪恨了。不久,孙大兴又在战场上立下了功绩。还没来得及休息,任务又来了!大兴坚决果断,和刘班长前去执行。阵地上追来的鬼子太多了,密密麻麻的甩也甩不掉,关键时刻,班长保护大兴受了伤,就在敌人冲上来时,大兴推开了班长,班长脱险了,大兴却又被俘了。这次,他机智地将鬼子引到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八路军战士英勇地冲下山来,杀得鬼子横尸遍野。当首长走过鬼子的重重尸体,想要发给大兴枪时,他哽咽了……他看到的不再是活蹦乱跳的大兴,而是僵硬的尸体……
现在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和平的世界里,在父母的呵护下,每天过着风衣足食的生活,就像生活在天堂。不像文中的少年英雄,他们年纪轻轻,十几岁就将生命奉献在战场上。他们勇敢、机智,利用自己的各种本领,完成了许多成人也无法完成的任务……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6
今天,我读完了著名作家李心田的《两个小八路》这本书。这本书说的是1942年,八路军某独立团中的两个10多岁的小八路——孙大兴、武建华在党的关怀下的革命斗争的故事。他们烧敌人的粮食,炸敌人的雕堡,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他们用自身的鲜血与生命染红了新中国的国旗,照亮了新中国光辉的一页。读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主人公孙大兴深深地感染了。
有一次,孙大兴被日本鬼子抓住了,鬼子逼孙大兴说出八路军的名字。当时敌人满脸杀气,狠狠地拧着孙大兴的耳朵,放洋狗咬他,用鞭子抽他,用洋刀砍他,在种种酷刑面前,孙大兴临危不俱;甚至当敌人掏出厚厚的一沓日元,对孙大兴说:“说出一个八路,给你一百金票,说出两个八路,给你两百金票,大八路、小八路全说出来,金票统统给你!”面对这种诱惑,或许很多不义之徒都会见钱眼开,出卖自身的同志,可是孙大兴面对金钱依然一屑不顾!因为他深深的知道:酷刑和金钱对一个八路军来说算得了什么!而一旦泄露了组织中的任何一员,将会给革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不禁感叹:一个小小的革命战士,却有绝对服从于党和组织,绝对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
当我读到“孙大兴躺在血泊中,只剩下微弱的呼吸。他还想挣扎着站起来,可是做不到了,只好使劲睁着眼睛,望着前面的山头……”这一段时,我的双眼模糊了,多么坚强的战士啊!他为了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献出了自身年轻的生命。
今天,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当我们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当我们尽情地游山玩水,当我们在餐厅里细细品尝美食……当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该铭记: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先烈,回报党!先烈永远在我们心中,党也永远在我们心中!没有革命先烈,就没有我们今天;没有党,同样就没有新中国!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7
这几周我阅读了李心田写的《两个小八路》这本书。本书主要讲了两个小八路孙大兴和武建华在抗日战争时的故事。第一部(全书有两部)孙大兴的父亲牺牲了,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亲,在行军途中,他不慎滚入山谷伤势严重,和小武安插在刘集。在刘集,孙大兴和武建华同时合作完成了烧粮食,炸炮楼,买子弹等任务,回到部队后,孙大兴还探查工事,武建华细心照顾过伤病员,能看出他们细心认真,小心谨慎的珍贵品质。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小武和宋军医在山洞里照顾伤员的情节。当伤病员们听说快要断粮的时候,三位伤病员都不肯吃饭,这时候越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粮食反而多了起来,小武劝说没有用,只好去找宋军医去劝说他们,宋军医终于说服了伤病员们,让他们吃饭了。武建华又冒险去别的村里找粮食,来到鸡冠庄,遇到一位老大娘,老大娘在自身贫苦下把小米让给了武建华,他却不肯收。又找到了一片地瓜田,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没有挖地瓜。这个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小武守纪,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的品质。
做为差不多年龄的`我们,书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的差别是多么大呀!这些小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生活,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和磨难却还是那么坚强,我们更应该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认真学习,认真听讲,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国家有帮助,对人民有贡献的有用之才!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8
《两个小八路》这本书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两个小孩子凭自己的机智勇敢和日本鬼子做斗争的故事。特别是主人翁孙大兴的爸爸在掩护部队撤退的时候杀死了十多个鬼子之后壮烈牺牲了,孙大兴在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一心想替爸爸报仇,刚开始很冲动一个人拿起枪就要去找鬼子拼命,但在团长的开导下渐渐冷静下来,用自己的'聪明勇敢为八路军完成了许多任务,狠狠地打击了鬼子。
故事中的孙大兴当时才13岁,在失去父母的沉重打击下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还那么坚强,那么勇敢,特别是孙大兴腿受了伤,为了不拖累战友跟上部队,他时时刻刻都在锻炼走路,不管摔多少跤,流多少泪都不拍。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像他这个年龄都还在父母的关爱下快乐的成长。我们不仅要赞美他,学习他,更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9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两个小八路》的书,这是励志版红色经典系列中的一本,这本书带给我健康和知识。
这本书写了两个小八路:孙大兴和武建华,他们是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孙大兴是小通讯员、武建华是卫生员。他们总是互帮互助,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应对、还很团结,孙大兴还异常异常的聪明,武建华十分十分的细心。孙大兴被敌人抓了誓死也不说出八路军的秘密。
孙大兴和武建华还立下不少功,比如说:把敌人的`粮食烧了、炸敌人的碉堡、救人等等。他多棒啊!可是到最终孙大兴为了中国英勇的牺牲了。
我懂得了:只要心里想着那件事情,还要认真,就必须能够做到。
这本真的很好看,真想多看几遍。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10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1942年,八路军某部的小通讯员孙大兴,在一次行军中腿部负伤。组织上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在严峻的革命斗争中,孙大兴和武建华机智勇敢地一次次完成了任务。当我看到孙大兴把日本鬼子成功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真为他高兴,当看到他最后被鬼子打了三枪,光荣牺牲时,我又止不住泪流满面。
这两个小八路年纪与我们相仿,不过十二三岁。可他们吃过的苦却是我们无法相比的。或许你会说,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正一步步提高,还需要吃苦吗?请看我在平时生活中拍到的一组组镜头吧。
镜头一:放学时间还未到,学校大门口已挤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们,孩子刚跨出校门,满头银发的爷爷便奔向孙子,为他背起书包,把他抱上车……
镜头二:女儿一进家门,便打开冰箱拿起雪糕坐在沙发上,一边吹着空调一边美美地吃着雪糕,妈妈在厨房忙得汗流浃背,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饭菜摆上了桌,女儿跑到餐桌前一看,小嘴一撅:“哼,这样的饭菜怎么吃呀?”扭头就走……
看,这就是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面对那两个小八路,该脸红吧。前几天,学校秋季运动会开始报名了,五年级新增加了一个800米长跑项目,一听到800米这个“大”数,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此时都病怏怏的.,谁都不敢报名。我一遍遍地想着书中的两个小八路,他们不怕辛苦,不畏强敌,烧粮仓,炸炮楼,运子弹的事迹一遍遍浮现在我眼前,相对他们的艰苦岁月,区区800米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从现在开始,我要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学会吃苦,想着,我坚定地报了名……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11
今年假期,我读了《两个小八路》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两个好朋友,从他们身上,我了解了过去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我的两个好朋友是“孙大兴”和“武建华”,他们是勇敢的小八路,他们都是孤儿,虽然年级很小,但是一直和鬼子做斗争,他们不但聪明,还很勇敢。他们的生活是我没有想到过的。
书中讲述了战争时期,孙大兴和武建华这两个小八路在部队里成长的故事。他们两个都立志要为自己在一次又一次战斗中被日本鬼子杀害的亲人们报仇。孙大兴和武建华烧了被敌人抢去的粮食、炸掉了鬼子刚修起来的炮楼、机警地混进城里为八路军取回了子弹,在鬼子出入的`地方埋下地雷……就是这两个十三岁的小八路,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战士们,他们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
我最佩服孙大兴在被鬼子抓去的时候,伪军石岛用死和金钱来威逼他时,孙大兴都是咬紧牙关,对他们的问答闭口不说,当石岛的洋刀砍在他背后的柳树树干的时候,他都没有害怕,还下定决心要永世都不做叛徒,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都不向敌人低头,看得我心潮澎湃,他真的是太坚强了。
武建华是个遵守革命纪律、肯动脑子的好孩子。当他为伤员没有粮食吃而发愁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瓜地,他想弄些地瓜回去,但是他想到了八路军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没有去破坏老百姓的庄稼,而是先向宋军医报告后再决定怎样干。当他在街道上看到伪军押着扛粮食的老乡时,他在半夜里火烧了鬼子的粮食库,为乡亲们报了仇。
看了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在亲人的呵护下,每天幸福快乐的成长着。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一位位革命烈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的。书中的两位革命小英雄,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运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完成了许多大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情,非常值得我钦佩。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为了我们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英雄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让我们共勉,深深的值得我们学习!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12
今年假期,我读了《两个小八路》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两个好朋友,从他们身上,我了解了过去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我的`两个好朋友是“孙大兴”和“武建华”,他们是勇敢的小八路,他们都是孤儿,虽然年级很小,但是一直和鬼子做斗争,他们不但聪明,还很勇敢。他们的生活是我没有想到过的。
我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我过得很幸福,我要向那两个小八路学习,虽然不用打鬼子,但是我要勇敢,要不怕困难,要成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13
国庆节期间,我读了李心田爷爷写的《两个小八路》之后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两个小八路的革命历程。13岁的孙大兴由于他爸爸孙连长在战争中被伪军杀害而感到十分悲愤,发誓要为爸爸报仇。但在报仇途中,孙大兴的不慎使自我腿部骨折,于是部队让他和朋友武建华一齐住到群众刘大爷家中。他们一面养伤,一面打探日本鬼子的消息,并且烧了鬼子的粮食,炸了鬼子的'碉堡。之后,孙大兴在一次与敌人周旋当中被敌人残忍杀害,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
《两个小八路》中的孙大兴机智勇敢,遇见敌人十分冷静,可是有时会擅自做主比如:火烧粮食,暴露了地下组织,使敌人目标更加明确。又如,拖运地雷,私自改变路线,险些与组织失去联系。庆幸的.是孙大兴每次犯错后都会认真反思,越来越遵守纪律,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八路军战士。可见自我反省,吸取教训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陶行知校长的每一天“四问”,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体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也应当学会反省自我,取长补短,早日成才!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14
看了电影《两个小八路》,我非常佩服两个小八路的勇敢。暑假里我读了《两个小八路《这本书时,我好像来到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年代,看到了孙大兴和武建华这两个小八路成长为英勇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开始时孙大兴只是为了报父仇而加入八路军,他成了一名通讯员。他和武建华一起烧敌人的粮食,炸敌人的碉堡,并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孙大兴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被俘,最终将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恼羞成怒的敌人杀害。武建华接过孙大兴的枪,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走革命之路……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孙大兴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坚持并做好,他直到牺牲都在抗战,而我生活在和平时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可是我却没有认真学习,总想着出去玩,背书写作业也怕苦怕累,特别是一遇到难题,没有思考就去问别人,胡乱写好交给老师,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还是不会做。以后再遇到困难时,我要像孙大兴一样,不再放弃和逃避,先将题目读懂,了解题意,开动脑筋将题目做出。我还要学习孙大兴和武建华的团结友爱的精神。正因为他们的这种精神才能将敌人的`粮食烧毁和炸碉堡。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应该拥有一颗团结之心。只有团结友爱才能让这个大家庭和睦向上。你帮我,我帮你,在帮助中才可能共同进步。而不像我在以前秉着事不关己,就漠不关心,现在想起来还真后悔呢!另外我也要接过孙大兴的“枪”,发奋图强,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孙大兴我们的祖国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受列强侵略的国家了,而是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我们已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发射了神舟载人飞船。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飞机遨游天空。在党的一百周年前几天,还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仪。
孙大兴,听完了我的话,你是不是想说这就是你为之革命流血牺牲,心中梦想的新中国!
《两个小八路》读书感悟15
合上这本《两个小八路》,我的心情很复杂,敬佩,难过,愤怒……
这个叫孙大兴的孩子其实是个小八路,当连长的父亲牺牲之后,他就立志要为父亲报仇。他和另一名小八路武建华一起烧了被敌人抢去的粮食,炸掉了鬼子刚修起来的炮楼,机警地混进城为八路军取回了子弹……在一次送情报的途中,孙大兴负伤被俘,在凶残的当然面前他坚贞不屈,最后,他将敌人骗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自己英勇牺牲……
孙大兴不怕牺牲,勇敢地与敌人战斗。 再想想我自己,因为我最怕死了,以前,我认为电视上放的战争片,他们不顾一切地冲上去,真是太傻了,能活干嘛不活!还有,战争结束后,地上大片大片的尸体,吓死人了!所以在别人看战争片时,我总是悄悄地躲起来,生怕看见电视的尸体时,身旁也有尸体,一看战争片,一看大片大片的尸体,我就会胡思乱想了。现在,我依然那么怕死,但我认为活着并非比死了强,在战场上多打死几个敌人还是好的,牺牲是在实在必须需要你牺牲的时候才能勇于献身的,孙大兴为父报仇的决心我是做不到的。
我心想:孙大兴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八路,却能完成大人也干不成的任务。他一心为国为人民奉献着,干掉了不少日本鬼子。我也要向他学习,我也姓孙,就更要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自己做起。号召别人,为国争光。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我要让每个人都为国家、为人民着想,让世界永远和平,美好。
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多少革命英雄的鲜血换来的呀!像文中的少年英雄,他们年纪轻轻,十几岁就将生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他们勇敢,在与敌人拼杀的战场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仇视一切敌人,愿将一切的敌人消灭得干干净净;他们机智,利用自己的各种本领,完成了许多成人也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他们处处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我们将传承。我们要沿着这条光辉的大道,为国建立功勋!像两个小八路一样勇敢顽强!
第四篇:读书感悟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书中的恩里科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当了班主任,总有一种累的感觉。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总之,事必躬亲,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班级工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风平浪静”,也是“井然有序”,但这是用累作为交换的,能否有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把这项许多人都感到又苦又累的工作,干得轻松,干得快乐,干得效果更好一些呢?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给了我强有力的回答。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吸引着我把它读完。
魏书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读完这段话。我一下子觉得“班主任”这三个字是那样的神圣而高贵,班主任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高大,痴痴地觉得自己不能愧对“班主任”这三个神圣的字眼。
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是确确实实地在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回顾自己不成熟的管理班级,总认为学生太小,不懂事。我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为他们牺牲了多少休息的时间,可他们毫无感觉,不能体谅。有时自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可学生照样若无其事,不知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几个调皮学生,处处与你作对。细想之下,这也应该是自己管理的败笔,没有引导学生去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没有让他们形成这些良好的品质,不能体谅老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魏书生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称之为科学管理班集体。魏书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又有一半多的时间外出讲学、参加会议,而他的班级却井然有序,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书中第三章科学管理班集体、第四章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第七章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等,给了我育人的启迪,帮我打开这因循守旧的大脑,帮我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魏书生不仅以“德”治班,更是以“法” 治班。在他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空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其精心、周到、严密的程度令人惊叹。从常务班长的职责,到课代表的职责,从备品的承包责任制到所有物品的具体负责人,无一不显出他管理方法的与众不同。他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看了让人瞠目结舌。正因为工作如此细致,又能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说了算,订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让我想到,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细,一定要实,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
魏书生那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这几日一直在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几句话“做最好的老师 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是一种激情的行动 是教师一辈子的追求 需要用一辈子去演绎”。这几句话蕴含着一位优秀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追求与感悟,给我以启迪与激励。
当上了一名教师,只要有点事业心的,恐怕都会暗暗思忖着自己要“做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每位教师不断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不过对于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之,亲切感油然而生;思之,危机感顿然而发——“爱,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内容”,“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这是对我的鞭策和警醒,我虽不敢妄言做最好的老师,但向合格的老师迈进,向最好的老师看齐应是该有之意。
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敬;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做这个最好,其实是更好,每一个人都达不到,看你离最好的远近。你整天怨天怨地悲悲戚戚也是过一天,轻轻松松高高兴兴也是过一天。和李老师一样,因为爱心是教师的基本条件。把爱心撒向可爱的孩子,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和孩子们一起玩;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次谈心,仔子细细地批改每一本作业,开开心心地组织每一次活动。李老师还谈到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鸣......教师如何保持教育的激情呢?李镇西老师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坚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以童心对待孩子,就能得到孩子们的信赖。用爱心呵护孩子的童心,就能得到孩子的喜爱。一个平庸教师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区别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师的童心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泯灭,而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课堂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爱孩子的童心。
其次还要阅读,只有阅读才能使教师的视野开阔,心灵永远不会生锈,教师一定要把阅读当作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用阅读荡涤自己的心胸。
再次还要坚持写作,用朴素的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如果每天都能写一点,一年两年下来,我们就拥有一笔可观的教育财富。记录每天的教育故事,就是采矿,时间一长,经过提炼,这些矿藏都会变成黄金!一个优秀教师和一个平庸教师还有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如果我们不及时记录,很多教育财富就从我们的指缝中白白流失了,多么可惜啊!所以我们要开通自己的教育博客,每日更新,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困惑,记录自己攻克教育难题的喜悦,不断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
“不让自己的心生锈”,我记住了李镇西老师这句话,我必须多读多写,但愿教学中的困惑能促使我不断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假期里有幸读了李镇西所着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后颇有感受。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而想下自己,有时候为了学生的问题而大声地训斥他们,难道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吗?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李镇西老师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第五篇: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
王珊珊
曾经读过一篇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作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新教师的我来说,在深深地感动之余,感受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地责任。短文写的是一位母亲在阳台上挥手和上小学的儿子告别,望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背影,母亲怅然若失,母亲想到自己交给马路一个孩子,希望匆匆的行人别碰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交给学校一个孩子,多年以后,学校将会还她一个怎样的孩子?自己交给社会一个孩子,这世界又将会还她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母亲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世界啊,我向你交出一个可爱的小孩,而你们将会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啊?
读完文章,我深深为母亲这种对社会、学校的巨大期望所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学校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而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又该如何去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呢?文章中,母亲内心里对教育的期待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孩子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只是几十分之一或者几百分之一,缺一个少一个看不出什么,可是对于他们的父母,请问这是多少分之一啊?那是他们全部的爱与希望呀,我们真的放弃得起吗?所以如何做好一名语文教师成了我目前的必修课。
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最近研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从中深受其益。于永正老师,可谓是小语界的一颗常青树,作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老师如何看待语文教学呢?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其中于老的关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相关的分析,我受益匪浅。同时,我反思着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到底为学生留下了什么?是帮助他们学习语文?还是他们在帮我完成我的教学业绩?读过此文我醒悟了。不错,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写好字是小学生的重要标志。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记一辈子的。回想着自己的确是这样。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语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于老师的观点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语言,能力,情感,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从现在开始,我得好好思考今后该如何完成这些目标。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的兴趣,识字的兴趣,写好字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积累词语的能力,培养他们能说会道的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识字的习惯,写字的习惯,阅读的好习惯。结合于老师的观点,以及给出的建议,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要不断反思这个问题: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在反思中不断进取,不断成熟。当看到本书中第二辑关于“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题目时,我心中不禁自嘲了下:这么直白地肯定语文的简单,一定不包括我这种菜鸟级的教师。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继续读这本书„„说实话,教书快一年了,我不能也没有能力保证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上得精彩而高效,甚至常常为自己的诸多付出与投入换来并非等价的回报而感到苦闷,回想起那些不快,至今还能在心里泛起阵阵涟漪。但读完这本书,我确实受益匪浅,可以说,豁然开朗。
(一)推进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
书中说到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教学语文的成功经验,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竟然写出了“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位都是她班的学生”的好成绩。冯其庸先生、教育专家高林生他们的文学造诣都得益于多读。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于永正老师说的“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通读他的这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我读出了两个字——积累,即让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各样的书中获得积累。
(二)教师自身具备解读教材能力。
我很认可窦桂梅老师提到的“教师需要文本细读”的说法。如果语文老师对文本不细细触摸,对文字不慢慢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是文本细读的作用。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挖掘新的意义。当然,因为教师的阅读经验、审美理想的限制,再加上教师阅读的特定情境的差异,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有差异的。
(三)牵引兴趣。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现在语文课教学的说法越繁多,花样越翻新,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却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其实,那些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退而不讲;而对于那些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梳理、补充,去除多余的讲解,去除多余的提问,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知与不知”这一对矛盾的方法,使之能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四)创新教学手段。
当大家提到韩兴娥老师,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她著名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确,她的海量阅读还引发了“语文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然而,我看了这本书,对韩兴娥老师的观点最大的感触是她对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上做的创新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阅读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想必要达到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很难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低年级的星级评价标准,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往墙上贴星。这样,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实在慢的,挪动几下脚步也会受到鼓励。
精彩的课堂总是能够让人回味无穷,为了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绞尽脑汁。于永正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他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辑中归纳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他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他还引用了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来说明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必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扫除生字障碍,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础和铺平道路,需要朗读。学习一篇课文,要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需要读。学习一篇课文,如果只读
一、两遍,就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只有通过多读,逐段逐层地反复读,才能学好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读。如果撇开读,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文大都出于名家之手,内容较好,写作技巧也比较巧妙,并且类型多样,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如果让学生把它读熟,在头脑里形成印象,写作时,就有样可看,摸着石头过河,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在朗读上。于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解答了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因为学生的背后是一位母亲未知而又充满信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