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强调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导致资源耗竭、自然环境破坏、社会不和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成本。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其企业在各个阶段承担可持续发展成本的能力和意识,并最终提出可企业在各阶段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成本;企业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管理对企业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资源成本的基本内容。自然资源成本构成及其处理方法与自然资料生产过程的寻找矿藏并取得所有权、开发财产、资源开采#个阶段相适应,其成本由购买成本(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部分构成。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基本内容。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由人口因素而延伸过来的概念,广义上看,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包括一个人从出生到丧失劳动力过程中的历史成本的沉淀;狭义上看,仅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三)生态环境成本的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环境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这必然导致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数额的逐步增加。
(四)社会和谐成本的基本内容。社会和谐成本,或称人文生态成本。和谐成本可以表述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必要投入,这种必要的投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和谐成本的目标导向是和谐社会。二是和谐成本投入是为科学发展服务,三是和谐成本投人应向社会中弱势群体倾斜。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几个前提假设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以企业为单位。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成本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为单位,具有空间上的广义性。从总体上管理一个区域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成本以使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出发点。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并没有违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管理理念。
(二)企业具有社会性,不是纯粹的经济单位。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诞生以来,众多经济学家们都把企业当成一个纯粹的生产函数,并赋予其理性人的假设。即企业的唯一目的是通过经济生产活动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而事实上,企业具有社会性。一方面,企业所获取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其他社会资源)都是来自社会;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最终要推销给社会。
(三)广义委托代理假设。上个世纪60年代jenson和mecklin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中将企业管理层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要对所有者的资产和经营成果负责。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理论则以广义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假设前提,即企业与整个社会之间也存在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企业要对社会所委托其使用的社会资源负责。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含义。企业生命周期是通过描述企业存续时间及其存续时间内各个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企业的发展过程,诊断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如人的生命一般,任何工业、商业、行政组织都要经历初刨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初创期是一个企业不断摸索、学习和求得生存的阶段。成长期是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企业产品开始为客户接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销售能力增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发展速度上可能会有波动,但总体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成熟期是指企业扩张到一定的程度,市场占有率和收益达到最大化。企业声誉很高的时期。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主要业务已经稳定下来,产品销售额保持在较高和较稳定的水平。在衰退期,最为明显的行为特征:企业内部冲突不断、谣言四起,企业各部门注意力集中到内部地位之争,人们强调更多的是谁造成了问题,而很少考虑去采取补救性措施以解决问题。
四、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
初创期的企业应当注重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谨慎人文生态成本的发生。通常初创企业与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因此,其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且技术运用上也跟不上成熟企业,初创企业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人文生态方面,初创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应局限于法律层面。成长期企业应保持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同时逐步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成长期企业基本上在该行业立稳脚跟,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处于一个上升状态,因此对自然生态成本的投入应保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成长期企业意识提高,经济能力也增强,其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也应相应提高,成熟期企业逐渐降低自然生态成本,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力度。成熟期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下降,同时生态保护能力也上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将不是成熟企业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企业应当加大对人文生态成本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社会和谐成本。
衰退期的企业应当将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投入维持到法律层面以上。作为衰退期企业,其经济能力逐渐下降,甚至最终破产倒闭。其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投入基本上不太可能增长,但不能因其处于即将消失的特殊阶段而投机,至少对于人力资源方面发放员工基本工资,对人文生态方面做到没有破坏作用。
第二篇:加强供热成本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供热成本管理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煤、水、电、材料价格的逐年上涨,环保压力的与日俱增,供热企业的赢利空间日益狭小,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成本管理方法,解决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供热质量,节约供热成本,可以促进供热企业健康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一、供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差和综合素质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越来越需要大量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一方面,有些供热企业漠视人才、任人唯亲,职工培训可有可无,高素质人才招聘力度不够,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些供热企业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该由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是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的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成本管理主体确立的失误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了诺大的管理群体,当然成本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取得实效。
2、热能、燃料浪费严重。一是,由于有的设施改造投入不够,设备年久失修老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热能浪费日 趋突出。二是,有的热源配臵存在“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使锅炉长期低负荷运行或超负荷运行,热效率低,燃料浪费大。三是,有的没有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合理调整热网的送、回水温度,导致由于送水温度较高,采暖用户开窗户、甚至开空调,热能浪费现象严重。四是,有的管网系统不平衡,供热企业采用“大流量小温差”运行,无谓的热损失造成能源浪费。
3、成本信息不能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成本信息是成本管理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有的供热企业为了完成各种指标或任务,往往人为地调整成本,乱摊成本,而且不计、少计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耗费水平,造成企业虚盈实亏、潜亏严重、账目混乱、信息失真的局面。二是,有的供热企业统计表格设计的不够科学合理。印制的统计表格,要么名目繁多,填报费力,汇总困难,要么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填报质量。三是,有的未能及时随班填报,而是事后补填,由于时过境迁,单凭记忆凑数,很难保证准确。四是,人工填写报表存在字迹模糊,辨认困难等弊病,造成数据失真。
4、成本管理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提高,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对成本的管理观念和手段。一是,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但是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 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例如:有些供热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过度降低供水温度,致使一些不利环路的热用户室温不达标,降低了供热质量,造成热用户投诉。二是,有的在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时,不联系实际,生搬硬套,效果不佳;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没有很好地组织运行,常常是某个环节众人抓、某个环节无人问,缺乏必要的预控手段和监控措施,最终留下一些“黑洞”和“死角”。三是,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大都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离电子化、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
5、成本管理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不健全。目前大部分供热企业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及考核体系。一是,“拍脑袋”定目标,目标不合理,供热企业成本定多少、节约多少、增收多少,心中无数;二是,各个部门及员工的责任没有体现“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管理理念。三是,考核奖罚缺少量化标准,考核兑现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成本节约多少该奖多少,亏损多少该罚多少,都缺少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二、供热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1、做好“一个前提”。那就是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综合素质。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不论是供热企业主管、生产或财务负责人,还是一般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倡导“不因利小而不为,不因 耗小而为之”的节约意识。要进行全员成本教育,使大家明了企业成本与本职工作的关系,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节约成本联系起来,奖优罚劣,进而造成人人关心成本,个个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人员素质的高低,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成败是非常关键的。由于成本管理工作涉及到供热企业的各个方面及全部的生产供热过程,所以,要求供热企业管理人员应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对自己及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十分熟悉。供热运行大多依靠于操作人员的主观动作,不同操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不同使得能源消耗比例大小﹑设备完好程度﹑能否及时发现隐患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改变操作人员长期运用同一技术的现象,增加新技术﹑新知识的训练,使操作人员重视业务技术的学习,对于成本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企业可通过教育、学习、训练的途径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发职工的智慧,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
2、抓好“两个关键”。首先,控制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总的说,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既定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变得异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有赖于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 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其次,狠抓落实是关键。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强化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约束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强化制度执行力是推行现代成本管理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例如: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成本分析会议制度》、《修旧利废管理制度》等,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改进,以确保制度科学可行、没有漏洞。在执行成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法促使每个环节、每个员工都处于受控状态,无论是资源的占用、耗费,还是所取得的财务成果的分配处臵都纳入有效的控制。
3、构建“三个体系”。所谓“三个体系”就是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严格考核”的思路,建立起定量目标体系、三级控制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定量目标体系。根据供热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年主要目标(利润、费用、经济指标、燃料成本等),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班组、个人。通过及时统计各相关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出与计划目标或预测目标的差异,加强过程控制,对脱离目标的不利差异及时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二是三级控制责任体系。三级控制具体由公司的高层(决策层:对汇集的数据进行基于预算控制的综合分析和挖掘,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财务分析、资产分析等)、中层(管理层:汇集、整理、控制数据,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相应工作的管理及流程控制等)、基层(执行层:处理各类日常事物,产生数据并在环节间传递,进行单个环节或局部的分析与相应操作调节)共同参与和控制。做到环环紧扣、人人控制、层层把关,力争消灭薄弱环节、管住关键环节、抓住重点环节、攻克难点环节,确保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确保执行力贯穿全过程,事事处于受控状态。三是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责任成本管理的“灵魂”。通过考核评价,对在成本管理中的有贡献完成指标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完不成指标甚至造成经济损失的人员,视损失大小给予相应处罚。切实使每一级、每个人都能自觉控制成本,切实提高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摆脱以往粗放型的核算体系,进一步细化核算单位,重新找正核算对象,逐步改变以前“以单位和部门为核算的体系”,延伸建立起“以个人为核算对象的明细管理体系”,将价值量和实物量的管理与人本管理结合起来。
天津市建设发展总公司
2010年6月25日
第三篇:供水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关于供水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水资源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命脉,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源。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供水企业的成本管理为研究对象,从供水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供水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强化供水企业成本管理需要采取的措施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供水企业实施有效成本管理工作在整合供水企业资金运用情况乃至提高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供水企业;成本管理;必要性;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032-01
从理论上来说,供水企业的成本可以按照水资源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不同划分为制水成本、输配销售成本以及管理费用这三大板块,他们共同构成供水企业成本这一项综合性指标。供水企业的成本管理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于企业内部各资金资源的优化整合程度息息相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的推动作用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供水企业要想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稳定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对供水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途径。据此,如何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找准供水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难点与问题所在,以相应的改进措施对这
部分问题进行弥补、完善,已成为当下相关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供水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供水企业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我国历经了比较长的发展阶段,但受到我国特殊水资源供应与需求的影响,当前这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成本投入不够、管理方式落后、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水价的波动性影响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笔者现就这几点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1.成本投入不够。当前大部分的供水企业在成本管理这块工作中投入的经费往往不能满足成本管理正常消耗,设备管网老化速度非常快,成本控制工作难以实施。再加上每年政府授权审批并由企业发放的设备管网更新资金非常有限,这些老化的设备管网无法得到及时的升级与更新,因而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降耗工作也就无从实施。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当前供水企业的成本构成情况分析表中,材料费、电费这两种单项成本支出占到了供水企业总成本支出的30%左右,而用于设备管网检修的直接费用更是占到了供水企业总成本支出的35%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当前供水企业的经济性损失问题成为了成本管理工作首要面临的挑战。
2.管理方式落后。就我国而言,大部分供水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这种管理方式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会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与缺陷,再加上整个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一味的认为成本管理只是企业成本
管理或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企业其他部门或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进而也会造成整个供水企业成本管理方式的落后,成本管理工作陷入误区。
3.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经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供水企业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中,普遍存在对班组工作人员激励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整个供水企业的成本消耗指标并没有深入到企业基层生产线上,并没有与基层班组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也就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此同时,供水企业现行的考核机制在风险收入分配环节中采取过于平均的分配制度,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积极程度并不会给自己的收入带来太大的影响,因而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受损。这些问题反映到供水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会最终造成成本管理指标的控制工作存在缺失。
4.水价的波动性影响。就我国而言,供水企业从企业经营性质上来说属于垄断性行业,国家对其实施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多、且力度大。政府干预下较为紧缩的水价控制使得供水企业能够获取利润回报的空间比较小,水费收费方式也偏向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收取。当前我国供水企业所推行的阶梯型水费收费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资源的节约,但这种意识深入发展以后,用户主动、积极的节水动作势必会使得整个供水市场的水费收入下跌,供水企业能够获取经济效益的空间变得更小,最终也不利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供水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我国现行的水价定价体系中规定价格=成本+利润。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供水企业的水量销售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使得供水企业要想在水价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只能从成本环节入手,采取各种手段将成本管理工作做好做强,从而使供水企业能够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其次,当前一些供水企业对成本管理工作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误区,尤其是对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许多供水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并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贯彻落实到供水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成本控制相关规范与操作流程也仅仅流于口头传达及精神领会方面,并没有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取得制度化的规范确立;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过分依赖在供水市场的水价调整工作上。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供水企业为了弥补自身生产经营的亏损,就采取涨价的方式抬高水费费率,并用以弥补企业的经营亏损,再亏再涨、再涨再亏,最终形成成本管理的恶性循环。这样做不仅损害了整个供水市场中供水企业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损害了广大用水用户以及供水企业自身的利益。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供水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于企业内部树立合理降低成本的工作意识,贯彻落实成本管理工作是供水企业谋求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选择及趋势。
三、强化供水企业成本管理需要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供水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要想使供水企业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得到稳健、良好的控制,供水企业就需要在企业日常经营运作过程中发挥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寻找成本管理的相关对策,以此不断促进整个供水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强化供水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供水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来说,供水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每年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资金,使员工能够具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水企业管理知识,并不断推动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的转变。与此同时,供水企业管理层还需要认真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不断加强整个供水企业的创新发展意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现代化的供水企业、一个能够应对剧烈市场竞争的供水企业应当以打造复合型供水企业工作人员为基本宗旨。在努力培养现代化白领精英的同时,将基层生产与作业员工打造成一职多能、技术精湛、能打能拼的蓝领骨干。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对于供水企业员工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供水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
2.供水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营销管理水平,在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营销团队。供水企业管理阶层需要认识到:有效的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得整个企业营销活
动效率大幅上涨。那么,如何在供水企业发展战略下,实现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供水企业管理者需要在企业沿用的营销理论思路及营销方法上加大研究力度;其次,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在营销管理的技术、制度、组织方面多做文章。同时供水企业还需要加大对营销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使营销人员认识并领会强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知识,进而推动整个供水企业营销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不断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对新时期的供水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从存在问题、必要性分析以及改进措施三个方面对供水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说明,希望对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钟宁娜.加强供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04).[2]马迎春,董秀全,曲媛媛.完善水价机制 加快供水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3]刘正.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分析与探讨[j].中外建筑,2010(08).[4]姜华,徐翔宇.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0(03).[5]周洪明.关于水利工程成本控制的探讨[j].科技风,2010(10)
第四篇: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而成本管理是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所谓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建筑工程的价格竞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1.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到施工项目后,只有干得好、管得严、算得细,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建筑项目从投标报价、合同的签订,到施工方案的设计、材料采购、人员机械设备的调配等等环节,都应充分考虑成本问题,都要牢牢把握在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施工过程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最终获得最丰厚的利润。
2.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程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它既包含了质量的管理、工期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安全的管理,也包含了合同的管理、分包的管理、预算的管理。这些管理共同织就了管理的网络,检验着管理的水平。
3.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促使企业实施战略性成本控制
在建筑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措施
虽然,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核算的一个重要环节,施工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实施的进度和项目的成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在多数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成本核算留于形式;管理系统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材料人工费管理不严, 对合同管理存在漏洞等等。建筑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只有牢牢地提高管理水平,控制住工程项目的成本,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制
要将精益生产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用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会大大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要强化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首要的一步是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这要求有经验丰富的不同部门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商。该设计一旦成形,各项工作的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进行,以减少建筑企业的损失。要做好成本预测工作,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科学合理控制目标成本提供依据。
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项目成本核算责任制,成立成本管理领导机构,建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一体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明确奖罚责任制。要加强目标体系动态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比、调整,保证目标体系科学合理,控制依据真实有效。
2.加强工程项目实施中成本控制,加强对材料费、人工费的控制
建筑项目要对工程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控制。一要坚持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严格依据成本控制计划下达施工任务单、各限额领料单,必须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限额领料单和施工任务单结算资料的准确无误。二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还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两方面。工程项目和产品不同,如产品发现了质量问题可以退货或更换产品。但是,工程项目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将会带来返工、赔偿甚至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施工工程要特别加强对材料费和人工费的控制。材料费的控制包括价格控制和用量控制。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内部材料采购对比分析数据库,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进行买价控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尽量减少资金占用,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对超额领用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要合理堆放材料,减少搬运,降低损耗,加强现场材料管理,减少材料成本。要强化人工费成本,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尽量配备高效精干的机构和人员,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调整工资分配制度,真正做到劳分配。要合理使用临时工,加强用工管理,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计划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最终达到压缩人工成本、减少费用之目的。
3.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力度,加强对非生产性开支的管理
要增强成本核算员自身的素质建设和工作责任感。建筑企业应严格要求各工程项目经理部人员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并严格保持自律,不得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干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公司要全面提高核算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也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要控制建筑成本非生产成本和间接费用的控制。针对所有非生产性费用的开支,施工企业管理层应建立有效的非生产性开支审批、报销程序,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小车油料费、办公费、修理费及招待费进行包干控制。年初制订开支计划,对各项开支要严格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审批制度。要精简项目机构,压缩人员开支,行政用办公用品一律要有计划采购,建立台账,进行管理。还要加强风气建设,狠抓享受之风,控制超标准买车、用车等各项开支。要注意分析节超原因,制定相应措施。例如:根据年初预算报表,要针对预算的具体指标,着重分析超支过多和节支较多的成本项目。对超支的成本进行详细分解,查找具体超支原因,切实提出改进和控制方法。若节支事例比较突出,对整个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其经验应可以予以推广。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不仅可改善经营管理,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施工企业再生产的进行,而且可以提高效益,提升施工企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建筑企业要从这个意义上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空间。
第五篇: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理论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国外文献侧重于从企业成长,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的关系,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角度对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基本上是一种实证归纳分析,各种有影响力的成果都是基于对杰出企业过去的、旧经济条件下的考察形成的。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较短,大多数研究是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对影响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 可持续发展 综述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于具有丰富经济发展思想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资本积累可以克服土地稀缺程度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由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里程碑式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80年代中期开始,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迅速发展,引起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制度经济学派认为,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多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对经济发展问题要进行综合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察。
企业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主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体现在研究侧重的角度不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侧重社会或区域等宏观主题,企业可持续发展侧重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活力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通过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实现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外理论界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国外理论界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一)从企业长期持续成长角度探讨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直接把企业长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且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著作是彼得斯和沃特曼的《In Search of Excellence》(1982),柯林斯和波拉斯的《Builtto Last》(1994),德赫斯的《The Living Company》(1997)。德赫斯的研究表明,长寿公司(the living company)具有以下4个共同的关键要素: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公司要有创新与适应能力;有凝聚力,员工对公司有较强的认同感;长寿公司是宽容的,允许打破常规和不落俗套的思考和试验;在财政上比较保守,使公司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增长与进化。企业失败的研究是相对于企业不能长寿、不能持续存在而言,对于企业失败原因的探讨存在很大的争论,但所有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大类:一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最终表现为企业竞争力的高下;三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和稽核制度;四是公司治理机制;五是经济政策和国家法规的影响。在已有的研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工商管理政策、产业政策、证券监管政策以及破产相关法律法规是企业失败原因分析的重要因素。
(二)从微观的财务管理角度探寻企业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希金斯和范霍恩等人从财务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因素。关于企业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罗伯特?希金斯(Robert C.Higgins,2003)和詹姆斯?范霍恩(2000)。Robert C.Higgins(1977)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James C.Van Horne(1988)沿用Higgins的企业可持续增长含义,发展了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基于会计口径的希金斯可持续增长模型和范霍恩可持续增长模型都肯定了资产负债率、股利支付率、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共同决定了可持续增长率。希金斯的模型明确指出不增加新股,而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更强调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目标值,松动了希金斯不采用股权融资这一假设前提。
(三)侧重于企业的环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展开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环境问题被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因素。Vittorio C.等人指出,企业可持续竞争系统的关键因素可分为三类:由政府、市场、竞争者构成的外部因素;由存在于价值链上的可操作因素构成的内部因素及自然环境。阿西夫等人(2008)认为,从企业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
2.从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源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不仅对股东有义务,也要考虑其他如客户、供应商、员工和广大市民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从长远来说,一个公司要创造更多的价值,需要考虑到环境、社会、利润,和那些只注重利润的公司相比,这类公司遇到的风险更少(阿西夫等,2008;Dyllick和Hockerts,2002;霍利迪,2001;Salzmann等,2005)。Jeffrey Ridley,Kenneth D’Silva and Marta Szombathelyi(2011)认为,企业应建立一个社会责任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对公司可持续发展业绩衡量体系(SPMS)的诊断。Vicente Lima Criso'stomo,Fa'tima de Souza Freire、Felipe Cortes de Vasconcellos(2011)认为,公司业绩和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四)实务界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制定与运用
为了迎合世界可持续发展潮流趋势,1999年由道琼斯公司、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达克斯(STOXX)和SAM集团联合推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简称DJSI),该指数是全球第一个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财政表现的指数,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专门追踪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表现的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分为两类:一是通用标准,二是与特定产业相关的标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是国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已成为企业对发展问题达成的共识,是公司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国外文献侧重于从企业成长角度,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关系的角度,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角度对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三、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近几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已日渐成为研究上市公司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见,多见于探讨某个因素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总的来看,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基于经济学角度探讨通过企业的经济行为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二是从企业生态行为的角度,探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实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第一种思路更倾向于合理的组织机制和创新活动,在较长时期内实现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二种思路主要从生态学的视角阐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企业活动要考虑经济利润回报与环境绩效的和谐统一,企业内外部发展的统一,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把企业的发展目标扩展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具体而言,国内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理论
我国相关学者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相关理论主要有:矛盾管理理论、创新力与控制力统一论、合力模型或斜坡球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面体模型等。李占祥(2000)提出了矛盾管理理论,矛盾管理理论通过管理者在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实现企业的存续性与可持续性。彭星闾(2001)通过对中国破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企业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实现企业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刘力钢(2001)的合力模型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不同的来自于经济、社会、战略、技术等综合因素作用力的影响。肖海林(2003)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四个因素:市场权力、制度平台、核心能力和产业发展平台,四个因素有机联系并构成四面体直接支撑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分析
一是从企业自身的各个角度探讨企业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中国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开创者,刘力钢(2001)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使企业在未来的经营环境中实现盈利的持续增长与发展能力的提高。肖海林(2003)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继起性、存续性和长期的机会收益的增长。钟陆文(2003)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通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的企业可持续增长。李洪彦(2004)认为,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内部规模扩张与组织机构调整、人力资源发展、财务能力的一致性,还应通过学习与创新实现与外界环境的一致性。这一定义明确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并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放置于更广阔的氛围中。郑石明(2006)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通过创新与变革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实现长期生存和增长的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是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任何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因素。
二是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向志强(2002)认为,企业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考虑未来长远利益,因此企业不应仅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应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刘思华(2002)认为,应把企业的长期发展置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最低,从而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生态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早期,学者们着重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观两个角度定性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这种定性分析的研究为以后的实证分析研究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
(三)不同因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综合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观点有:赵伟(2002)把影响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为:市场需求、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环境保护、经营管理、社会环境等。陈要立(2004)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六大因素:管理与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蒋黔贵(2005)认为,应正确处理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四个关系:企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和人之间的关系、企业追求绩效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宋荆(2007)对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发展、生态环境及社会责任)进行系统、综合性的分析。汤学俊(2007)认为,决定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产业定位能力、制度力、技术力以及市场权力等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的有机整合和动态协调发展推动了企业的持续成长,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袁建明、陈燕(2007)认为,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如果对其归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公司治理(包括大股东掏空、违规担保、股东博弈和管理不善等)、不相关多元化经营、产业背景和企业文化。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分别从公司治理、多元化经营、盈利质量、股利分配政策、企业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这些因素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究竟这些因素在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发挥多大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构建体系
企业经营绩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而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随着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而不断改进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从简单的财务指标评价到包括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较系统全面的评价过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国内学者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主要从最初的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向综合指标评价过渡。财务指标是指主要以财务指标或财务绩效来考察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涉及财务指标方面研究的学者,如:苏冬蔚、吴仰儒(2005)从定性和定量指标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每股净利润、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非财务指标包括环境指标、人力资本指标等。陈兴述、祝小勤(2007)运用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使用反映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杠杆能力、收益分配能力以及企业的成长能力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模糊评价体系。宋荆、顾平、徐艳艳(2007)把平衡计分卡的原理运用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这一原理的思路是通过设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然后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并构建适当的模型,进而来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刘婷(2007)建立了包括市场占有率、资本扩张率、无形资产比率、每股经营现金流和市净率为评价指标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汤学俊(2005)从产业力、技术力、制度力、市场权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进行了评价。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由于行业、地区之间的上市公司在外界环境、经营特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不同学者侧重于基于行业或地区特点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影响不同类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成为必然。
四、文献述评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不难看出,国外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实证归纳分析,各种有影响力的成果都是基于对杰出企业过去的、旧经济条件下的考察形成的,这使得各种观点具有事后理性的味道,但是,这些研究应当说仅仅是揭示了一些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揭示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某些大的方向。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较短,但近几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逐渐开始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大多数的研究多从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对影响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进行探讨,并且,务实的实证分析法开始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各行业之间由于外在政策环境不同和内在产业结构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分行业分析影响其各自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和原因尤显重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如何根据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及已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探寻公司可持续发展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Jeffrey Ridley,Kenneth D’Silva and Marta Szombathelyi.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and internal auditing in emerging markets[J].Corporate Governance,2011,(4):475-488.2.Ivete Delai,Se'rgio Takahashi.Sustainability measurement system:a reference model proposal[J].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2011,(3):438-471.3.Muhammad Asif.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s approach to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J].European Bussiness Review,2011,(4):353-367.4.Vicente Lima Criso'stomo,Fa'tima de Souza Freire and Felipe Cortes de Vasconcello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Brazil[J].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2011,(2):295-309.5.李占祥.矛盾管理学:企业可持续成长之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6.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7.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68.8.李洪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分析与策略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4,(6):15-17.9.向志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股权激励[J].生产力研究,2002,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6):200-202.10.刘思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1.陈要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要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7):18-19.12.苏冬蔚,吴仰儒.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06-116.13.陈兴述,陈煦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5):88-93.作者简介:
胡亚敏,女,博士,江苏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