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物理教学的几点见解
高一物理教学的几点见解
胡德卫 陕西省白河县第三中学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高中物理教学对年青教师是一个考验,必须做好初高中情感衔接,重视非智力因素,关注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思维转变,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 物理教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启发与引导
说到物理学,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并且很多人谈到物理总会用“偏、难、旧”三个字来形容,甚至造成很多学生谈物理色变。做为一名基层物理教师,我也经常在思索这些问题,今年我校迎来了高中物理新课改,我很兴奋,并有幸参加了新课改培训,感受颇丰。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思索已久,谈点小小的看法。
一、初高中衔接的几点思考(一)做好情感衔接,重视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来讲,学习的信心和锐气是很重要的。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要从初中物理的科普性教育上升到高中物理的定量研究,不论是从物理概念的认识形成,还是物理规律的理解掌握,再到物理问题的应用计算,也不管是知识上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还是学习方法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程的转化,所有这些对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小的台阶。要跃上这些台阶,没有一个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遭遇挫折时,不要过多地批评指责,更不应该挖苦打击;应多给予心灵上的抚平开导,多在学习上帮助指导。
(二)做好知识与方法的衔接,关注智力因素
刚上高中的学生,除极个别外,大多对学好物理有强烈的愿望,但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却不一定合适。详细分析,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思维)观念的转化
学生总是习惯于想当然。有些学生在遇到新的物理概念或物理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相矛盾时,不是主动地修正原有的旧观念旧知识,以适应新思维新观念的需要,也不主动建立起新的学习方法,而是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妨碍学习的顺利进展。如弄不清力和运动的关系,一看到物体运动,便认为一定存在一个使它运动的力;认为物体受到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而不做具体分析;常遗漏矢量的方向等等。
2.抓不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摆不正定性与定量的联系
由于初中的教学主要是定性了解物理现象,定量计算较少,学生具体的形象思维成了习惯,往往抓不住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的关系,或者以偏代全,以表面现象替代本质属性。如对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只是当成一个计算公式,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本质意义,即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在问到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何种物体时,都回答只对质点成立。还有把握不好定性与定量关系,逢问题必列式求解。实际上很多问题只有在定性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定量分析。如牛顿第二定律,只有在定性理解
后,才能得出
F=ma的定量关系。有些习题,只需定性分析就可以解决,不必花时间进行定量计算。如质量为m的物体A以速度v向右运动,与静止的质量为M的物体B发生碰撞后速度为v,求碰撞后的总动量。有的学生就列式计算B的速度再求动量,实际上只需定性分析动量守恒马上可得出碰后总动量为mv,方向向右。
3.思维单一化,不习惯分析物理过程
初中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只有唯一解问题,开放性的问题较少,学生形成一种单一思维习惯。高中物理中,很多问题的解往往是开放性的,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应进行必要的讨论。如曲线运动中,一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撤去其中一个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撤去一个力后物体受合外力不为零,且与初速度方向至少有三种情况,故至少有三种解,学生往往遗漏答案。又如临界值问题,临界值形成的条件通常是隐蔽的。如一小球用细绳一端固定在小车斜面上(图1),当小车以加速度a向左运动时,求连接小球细绳的拉力。这里小球与斜面间压力为零是一个临界状态,对应有一个临界加速度定出,将加速度a与
比较才能具体求出绳的拉力。,只有先确遇到类似情况,学生往往不会先分析而后求解,于是有的得出一个答案就完事,有的直接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而出错。
4.应用数学知识不足 初中尽管也有一些定量计算,但用到的数学工具主要是代数,尤其是在新课程下,对数学知识要求更低。由于初中阶段缺乏必要的训练,高中数学课程进度滞后,学生使用数学工具非常不顺手,运算出错率很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深入和提高。
以上情况尽管历届学生也存在,但本届学生更为突出。因此教师应在这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做到低起点,善诱导,不厌烦,帮助学生迈上这个台阶。
进行必要的讨论。如曲线运动中,一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撤去其中一个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撤去一个力后物体受合外力不为零,且与初速度方向至少有三种情况,故至少有三种解,学生往往遗漏答案。又如临界值问题,临界值形成的条件通常是隐蔽的。如一小球用细绳一端固定在小车斜面上(图1),当小车以加速度a向左运动时,求连接小球细绳的拉力。这里小球与斜面间压力为零是一个临界状态,对应有一个临界加速度将加速度a与比较才能具体求出绳的拉力。,只有先确定出,遇到类似情况,学生往往不会先分析而后求解,于是有的得出一个答案就完事,有的直接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而出错。
二、教师遇到的新挑战
首先,面对这种新挑战,教师不能停留于表面、就事论事,必需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和进行学科教育。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 的认知取向,“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有时认为心理像计算机那样工作”。同样存在着硬盘——永久性记忆(包括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内存——工作记忆(包括控制加工器,分配注意和各种身心反应),输入系统——各种感官感觉系统。硬盘越大,存储永久记忆(物理知识,概念规律)越多;内存越大,工作记忆(将物理事实与概念规律进行比较运算)效率越高。这样将感官输入的信号与存贮的知识对比,抽象概括,最后形成新的认知。思维过程具体又可分为准备、酝酿、豁朗期、验证期等加工过程。教学就要遵循这样的认知过程,讲透概念,讲明方法,引导思考,把握好物理概念和习题教学的和谐统一。前面讲的学生出现的几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不难理解。按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的发生认识论,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运算期转入形式运算期,思维也正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学生出现的问题,正是错误地应用了具体运算模式替代了正确的形式运算模式的结果。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内化”,促进学生从自发的“内化”进入到自觉的“内化”。“人的认知的‘内化’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人的自发认知‘内化’有时是正确的,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但是自发的认识‘内化’时常是不准确的,不完全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前面讲的,用单一的、片面的、固定的思维习惯看待物理问题。这些都是认识的自发内化的结果。
认知的自觉“内化”,就是要做到“包括从客观现象,中间经过感觉,形成表象,上升到概念、运算和运算模式”。具体讲,做到认知的自觉“内化”,就要通过对比,去伪存真;通过联想拓展思维的缜密性;通过练习运算,培养应用数学工具能力;通过逻辑分析,掌握批判的思维观念接受新知识,不断反省自己。这与新课标强调的加强探究性学习是一致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发和自觉地参与到学科教学之中,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要重视错题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对物理知识多遍教学的效果,往往比不上一次运用反面案例的教学效果(佯谬法)。因为正面教学学生可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内心深处拒绝认识的内化。而用佯谬法教学,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要强得多。如子弹打穿静止水平面上的长为d的木块,使木块产生位移s,则子弹对木块做功是fd。就在学生点头认可时,教师再指出这是错误的,学生震动很大,进一步分析子弹对木块做功是f(d+s),fd不是子弹做的功,是摩擦力做功转化成系统的热,学生记忆牢固。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避免功利性,确实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国家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现在的高中教育让人担心,一切围着高考转。学生在校的学习,高考是重要的学习任务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任务。从育人的角度,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确立的课程教育新理念,是新课标追求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在这方面学校教育有些被削弱了。这将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
三、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只要适合自己,能促进学习的发展就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共性,下面提三点供参考。
(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包含: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上之所以遇到困难,很大部分是思维方法不对,这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定势等的影响。学生存在的这种思维障碍,可以通过做习题这一途径经过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慢慢得到纠正。我们要求学生做习题要按步骤,讲规范,其目的就是要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法。更何况良好的思维方法,不仅对现在学习有用,还将让学生受用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做练习的目的,就不是单纯为了解习题,而是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
(二)要学会建立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物理问题千变万化,物理方法多种多样,但再复杂再纷繁也有它的内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因素,就可建立起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可以是概念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可以是过程模型如子弹打木块、简谐振动;也可以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模型。物理模型是活的,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物理模型又是相对固定的,是具有共同特点一类问题的典范。建立了物理模型,可以删繁就简,从纷繁的物理问题中抓住要害。掌握了物理模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建立物理模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要在消化众多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做大量对比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它可以是老师授予的,可以是学生自己建立的,尤其以学生自己建立更宝贵,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包括百折不挠的毅力,对挫折坚强的承受力稳定的临场考试心态。由于角色的转换,思维的转变,有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对突然降临的挫折(如成绩下降)措手不及,慌作一团。对偶然取得的好成绩,又往往忘乎所以。于是有许多学生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放弃了努力,又有些学生在成绩面前不能自已,等下次遇到挫折时茫然无措,迷失方向。高一成了学生分化严重的一年。顺境时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逆境中不能承受各种压力,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难于铸造出成功成熟的人格。在学习及以后的事业上,必然是缺乏自信,学业上起落波动也就在所难免。经常听学生讲,这些知识我并非不会,但在考场上总是发挥不出来。进一步交谈会发现,他们求胜心切,目标太高,考场上一遇到坎坷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先是紧张而后是慌乱。这是一种不良的心态,有这样的心态,考不出好成绩在情理之中。因此适当的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美)JohnBBest.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张晋梗主编.皮亚杰理论与物理教学.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教师用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高中物理新课改沪科教版物理教材培训讲稿.何润伟讲稿.西安:2007.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见解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知识、技能和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同时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问题,很好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成功之处,在于教学中没有将目光泛泛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物理素养的提高,从历史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从课外走向课内,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全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做到了“从上课之前就开始学习物理,到下课之后仍不忘物理”的大物理教学观和“用课本上课”而不是“照课本上课”的理念,不足之处是课堂活跃程度不好控制,有些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后没能及时的拉回来,造成思维间断,影响了学习效果。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见解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由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并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考证。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有点繁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还有欧姆定律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学见解范文
滑轮》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4、在做探究实验前应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对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明确实验操作步骤会更有帮助。
5、在对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中,对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竖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没有明确让学生实验,并且在分析动滑轮实质时,也未作为一个知识点点明,可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
分享: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见解
教学反思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上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表达不清.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讲学稿内容不够好。
4.语言上速度快了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不够工整,有点零乱.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