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精选)

时间:2019-05-14 21:1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精选)》。

第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精选)

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而且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那如何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对以下几点进行了探究:

一、区域活动的准备: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所以,区域环境要有鲜明的个性布置,要根据各个区域特色进行有特色的布置。各个区域的创设也要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这样才能吸引幼儿进入到区域中。如《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表演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自理区等。而在《有趣的车》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

2、科学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科学地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1)应提供多层次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另外,材料的层次性也相当重要,要求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美工区中,有意投入两类不同的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画好树叶的轮廓,让幼儿涂色;另一类是画好不同种类的树,让幼儿自己画出树干和树叶;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2)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不同的用法。在不同年龄段,我们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操作同一种材料,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达成多个教育目标。如同是“玩串珠”,小班学习用细绳按两种颜色或形状串项链,还可用汤勺学习吃饭;中班则可学习用筷子夹串珠,或按三或四种颜色和形状串项链;到了大班,则要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水中夹串珠,或按更多的颜色形状来串项链。又如“数学区”中塑料圆片可以有不同用法:小班、中班幼儿可按物体数量摆防相应的圆片;中班幼儿可根据数字摆放相应的圆片,根据颜色几摆放位置的不同练习有规律的排序,通过直线排列巩固对长短的认识;大班幼儿则可根据两、三个特征分类,练习数的分合和10以内加减等。

(3)同类区域,不同材料。有时应根据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我们在相同名称的区域活动中,投放了隐含不同教育目标的、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材料。如中班、大班都有礼品店游戏,我们为中班幼儿投放的是仿真花、花泥、花瓶,还与幼儿共同收集小玩具、小摆设等,为大班幼儿投放的是玻璃瓶、彩纸、丝带、即时贴、果篮、卡纸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各种礼品。

(4)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要注意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活动中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幼儿的主动参与: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往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挥下进行,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解放了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了自己真正的主人。教之初ejzc.com如:幼儿在自己调颜料进行手掌印画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颜料调得太稀,印出来的手掌画颜色较淡、还不够匀称;调得浓一点,印出来的手掌画色彩较艳丽、画面也比较漂亮。其次,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如何体现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地选择并进行区域活动。我们采用了“进区卡”这一形式,暨每个幼儿活动前带着贴有自己相片或座位号的小星星或花卡等,自己想玩什么区域活动时就把卡放到该区的标志袋中。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采取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的协助参与: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要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① 观察者。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出发,给幼儿作出适当的帮助,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进行整体观察时不但要

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做的。区域活动中观察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活动的进程及水平;二是了解区域活动中场地的设置能否满足活动需要及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等。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喜欢的区域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玩了什么,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了解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了解幼儿近来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

② 指导者。一是个别指导。新《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没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教师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具体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重点指导一两个幼儿,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二是共同参与。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你所认为的,那样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或者出现厌烦情绪。如小班幼儿在“娃娃家”区域中玩给瓶罐娃娃送礼物的游戏时,“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在包糖果,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利用其他提供的材料。教师这时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有人在家吗,我是瓶罐娃娃的好朋友,到你们家来做客,你们在忙什么呢,哦,我知道了,瓶罐娃娃过生日了,你们在准备礼物,只有糖果呀,要是再有一些别的礼物会更好呢?”这样“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再利用其他材料来完成礼物,游戏就开展起来了,并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区域活动后的评价:

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首先,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以鼓励性言语来引导幼儿,如:“你搭建的花篮可真漂亮,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幼儿介绍或展示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通常请幼儿主动评价:“我有快乐的事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

通过集体和个人,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进缺点,使幼儿在评价环节中得到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其次,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要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认识到区域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比较理想的形式。

其次要重视区域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发展。明确区域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但在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幼儿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区域活动计划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一),这样的计划表虽然有活动目标这个栏目,但在描述中却看不出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不明确,教师投放材料与指导也就必然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从台湾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二)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所考虑到的具体目标,虽然栏目名称是“主要学习经验”,但从栏目中对幼儿相关主要学习经验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该区域的具体教育目标。教师心中有了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观察儿童,指导幼儿的活动过程等。可见,区域活动目标对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区域活动的目标不必每日制定,它可以是阶段性的、层次性的,但不管如何,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区域活动的目标,否则,区域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成为低效的活动。

第三篇: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新《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区域活动为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平台。因此,我们从承担多元智能课题以来,以科学区为切入点,为幼儿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一、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

科学活动区中,材料的投放要与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与材料之中,是活动区活动的一大特点。

投放材料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即在投放材料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例如:中班的“溶解实验”活动,我在科学探索区中投放盐、糖、奶粉、面粉等材料,并投放了相应的记录卡片。幼儿在活动区中自己摆弄这些材料,通过实验,发现有的东西能溶解在水中、有的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活动内容在活动区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又如:小制作“杂技平衡人”。我将做好的“杂技平衡人”投放到科学活动区中,并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和制作示意图,幼儿在玩弄中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于是幼儿通过拆

装玩具以及制作示意图的指示,自己成功的制作出“杂技平衡人”的玩具。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由此产生了,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科学活动区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一般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同时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如可以同时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和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能否了解各个区角中的各种材料所隐含的不同教育功能,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平日我们非常注重挖掘材料在科学活动区中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投放材料的目的性。

二、投放层层递进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够预先做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根据多元智能主题的开展情况,注重为幼儿提供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的材料,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认识。如在“秋天来探访” 这一主题中,教师首先在科学区中投放孩子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树叶,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自由的去观察,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树叶上面有许多的小道道,这时教师就组织幼儿集体讨论,经过讨论幼儿知道这些小道道叫叶脉。这时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每片树叶上的叶

脉是一样的吗?”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进一步去观察,为了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在区域内投放了拓印树叶的纸、笔,孩子们在拓印的过程中,对树叶的叶脉有了充分地了解。随着主题的推进,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制作树叶标本、树叶粘贴画相关的材料,正是在一步一步的、多样性、开放性材料的提供下,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变得爱问、爱思考了。

三、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促进幼儿发展。

丰富性,可以认为首先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或相同材料的需要。

为了较好地实现我们的科学教育目标,我在科学活动区中又预设了不同类型的区角,有电磁区、力区、光区、水区……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的材料,使材料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匹配,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在电磁区中投放磁铁、铁丝、木头、橡皮泥、钉子、乒乓球等物品让幼儿自己摆弄,但幼儿的摆弄或观察仅仅停留在表面,为此,我又有意识得提供有启发性的操作材料,增加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同材料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现象和变化。如磁铁隔着垫板是否还有吸引力,磁铁吸力的大小是否与它的大小有关……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另外,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幼儿好模仿,他们

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的材料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用,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四、注重幼儿探究的过程,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我非常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积极地引导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经验,充分运用幼儿各种感官,通过看、听、摸、闻、尝等途径与事物亲密接触,让幼儿感知事物的特性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如在“有趣的种子”主题中,我在自然角中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种子,并为孩子们准备了放大镜。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之后切开观察其内部构造,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兴趣很高,他们惊奇地发现不同种子的内部是不一样的,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来观察、记录。最后,我把孩子们绘画的记录配上有趣的文字说明,制成一本厚厚的“种子主题画书”让孩子们翻看。

在“比谁站得稳”的活动中,原来站不起来的薄薄的书,小牙刷、筷子、圆珠笔等物品,在孩子们的手下,靠辅助材料的帮助,使其稳稳地站了起来。孩子们一次次摆弄着,为自己的每一个探索结果而欢呼。我们实施的“制作不倒翁”、“想站立的蛋宝宝”、“吹泡泡”等活动,都充分地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操作摆弄,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幼儿要主动地与事物发生作用,帮助幼儿认识问题,学习解决问题。探索的过程我尽可能地让幼儿独立完成,错误是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错误要靠孩子自己纠正,教师不能代替孩子的自我更正。当孩子在实验中出差错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说:再试一次。”“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呢?”放手让孩子自己在交流和讨论中去发现错误。通过区域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和科学探索意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推动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活动。

五、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功能,建立区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在教师有意识的组织下形成的,幼儿之间自发的交流、启发、合作是探究活动得以深入的关键因素。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基础。我非常注重引导幼儿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有趣的种子”这一单元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为了激发幼儿对种子的兴趣,我和幼儿共同商量、制作了种子的标本,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可以进入该区域,进一步认识种子的名称、特征等。随着活动的开展,通过问题“谁先发芽?”引发幼儿的思考,在幼儿充分猜想之后,及时地梳理了孩子们的经验,将孩子们的想法以大记录单的形式呈现在墙壁上,并创设“发现园地”,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能够根据自己,及时地将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下来,与小朋友共同分享、提升彼此经验。每个幼儿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只有尊重孩子们的不同,欣赏孩子们的不同,才能真正让幼儿树立信心,鼓足勇气,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在不同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科学活动区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是实现科学活动区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只有选择和投放恰当的操作材料才能让幼儿有更多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才能让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这也是我在科学活动区材料投放方面的一点体会。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设置的概念

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共同来设置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

1、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给幼儿一定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区域设置的原则

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学习性区域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对其今后的学习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的更多关注,但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谦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的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区域的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

2、在设置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的原则,以避免相互干扰。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舒适温馨。

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纲要》对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基本的设置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留一定的社会性区域。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

4、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

因为有些主题内容确实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的模式。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是班内的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而建构区、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的,因此经常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

三、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

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下放。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而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不失为落实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另一部分则完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在区域的设置方面,由于立足点是“开放”,大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孩子可以在各个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活动积极性,使 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

1、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

以各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教师也应随着主题的推进及时、有目的地更换区域中的材料。

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层进性原则

层进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①首先,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划分出层次性,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拼板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不同,小班为简单的4——6块拼图板,中班为较复杂的12——24块拼板,且边缘接缝也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的要求,难度最大,这就是有层次性的材料。

②递进性的材料以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剪不光滑→能沿线剪→能折剪→能剪厚纸→会镂空剪纸,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 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给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应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丰富性

①形式要丰富多样。为了完成一个目标,由于孩子的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例如,在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时候可以安排超市购物、拔萝卜等多种内容,幼儿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目标,这样孩子们对数学区就会有新鲜感,始终充满兴趣。

②功能多样。因为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

③品种多样。可以有成形玩具(现有的)、自然玩具(豆、米、贝壳等)以及自制玩具。

5、材料投放要有益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①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并且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

②材料提供时可设置一定的障碍。如孩子需要4个圆形,却只提供给他们3个,另一个得自己想办法,这并不是准备不充分,而是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但这里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即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他是否真的没有能力解决,如果真如此,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语言上的提示或物质上的支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③充分利用本土的原始的废旧材料。

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孩子的活动伙伴

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活动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教师的这种活动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使还在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谨畏惧,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更有益于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主体积极的创造性行为。活动伙伴的身份要求我们教师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想孩子所想,以便尊重幼儿的活动主体性。

(二)教师是一个有意识的指导者

(但要遵循先观察再间接指导的原则)

1、观察什么?

(1)幼儿的兴趣,选择什么区域、什么材料参与什么活动。

(2)活动的参与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我决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

(3)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在选择材料时的难易程度,操作物品的方式,完成情况。(4)遵守规则的意识,任务意识。(5)幼儿间发生的纠纷。

2、指导以间接为主。体现在:

(1)通过材料、玩具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2)以问题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

(3)利用同伴间的经验让活动继续下去。

但不同的活动也要区别对待,有些活动是需要直接指导的,如:扣纽扣,系鞋带等。

区域活动时,教师还应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幼儿活动时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仅仅作为纪律的维护者和规则的体现者,站在孩子活动以外去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实现和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协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大的空间,在自由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孩子在探索学习时,教师要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孩子最多的活动。当孩子的行为或希望得到认可时,当孩子发生困难,如纠纷而使活动出现停顿、有放弃的迹象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且介入时的语言指导要讲求艺术性。小班应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活动;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因为中班孩子理解语意的能力已逐渐增强,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交往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发、指导孩子主动参与活动;大班应趋于理性的指导,因为大班孩子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抛给孩子的指导语就应趋于理性,使孩子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交流讨论根据不同阶段老师的角色也不同。

小班——中班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提问引发幼儿讨论。

中班下——大班,以幼儿讨论为主。老师在交流时要多问少答,多启发幼儿回答。评价对事不对人,要有针对性。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巧”投放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它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有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

一、投放适合幼儿的材料

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可为孩子创设角色区、探索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探索区里,天平、量杯、地球仪、放大镜等都成了幼儿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操作器材,尤其是师生共做的“天平”,吸引了不少幼儿的注意,它是由一个饮料瓶和一个旧衣架巧妙组合而成,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平衡、并且幼儿通过多次活动逐步发展出“比重量”、“找支点”、“做平衡物体”等内

容,因此扩大了平衡的内涵和外延„„从这里可以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

二、投放安全性和艺术性的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虽然孩子具有一定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参加区域活动的经验,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不需要时时处在教师视线范围内,但毕竟是孩子,减少和消除环境中不安全因素是对区域环境的最基本要求。

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如动手区内练习系纽扣的活动材料,可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的玉米造型、花瓣造型等,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使其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有层次性和计划性的投放材料

幼儿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水平各不相同。为使每位幼儿都能在生活区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师应提供系列层次材料。如为了

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教师可设置练习使用剪刀的内容,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成:剪块状纸→剪长条形纸→剪图形三个层次,呈逐步递进,并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投放,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筐上贴上一个红苹果,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苹果,这样改变了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使教师对哪个幼儿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再如在指导策略上,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这样就能更大地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的应有价值。如钉纽扣活动中,提供大小型号不一的针,手眼协调能力较强的幼儿选用小针眼的针,手眼协调能力较弱幼儿,用大针孔的针,这样每个幼儿既不会因完成不了任务而自卑,也不会因满足不了需要而苦恼。

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

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

四、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的投放材料

创设活动区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如学习《物体的弹性》,教师相应的为幼儿准备了一些气球、皮筋、弹簧、皮球、棉花、和海绵等东西,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弹性的秘密„„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水缸、木块、铁钉、纸张和橡皮泥等物品,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为幼儿提供多功能材料、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老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贝壳、树叶、空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操作区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化莫测,转眼间会被制作成娃娃、汽车、蝴蝶、螃蟹等他们所喜爱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会从中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巧妙投放最适合幼儿的材料,创设最优化的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下载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及策略(精选五篇)

    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及策略 目录 目录 ............................................................................................................. 1 一......

    生态化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生态化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区域材料的投放市生态式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

    幼儿园角色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五篇范文

    幼儿园角色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典型的幼儿游戏......

    2016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

    2016年幼儿园保教工作计划新学期,我园坚持以《纲要》、《指南》精神为指导,学《指南》,用《指南》,并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镇教委的工作意见,围绕“真教育行动计划”,尽力让《指......

    幼儿园区域活动反思

    区域活动总结 大三班高默言林琳 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爱玩区域活动,但是由于本班孩子常规比较混乱,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

    幼儿园区域活动方案(精选合集)

    幼儿园区域活动方案(一) 幼儿园的活动区域具有多样性,自由性和趣味性,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的各种活动的探索过程要比探索的结果重要,区域活动正好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让......

    幼儿园区域活动读后感(精选合集)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区域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

    幼儿园区域活动5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区域活动以其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操作材料,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