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一种情感叫感动——为张丽君献爱心活动随感
有一种情感叫感动——为张丽君献爱心活动随感
我常常感动落泪:
曾经为阴雨天后一缕阳光而感动 曾经为秋日里漂浮的一片白云而感动 曾经为夜空里那如水的皓月而感动
这我知道:这种感动是源于对自然的一种眷念,源于对生活的一种热爱;源于对未来的一种希冀。
然而,这一次,我是被人性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感动。
2015年5月3日,苍场毕业的学生张丽君检查出患上了白血病,高昂的治疗费用,万斤重担,压在她亲人的肩上。父亲十几年在建筑工地钢架子上挣来的钱投进去了,然而只是杯水车薪。向亲戚借款筹钱,也是无法填满那巨大的窟窿。张丽君,在医院与病魔苦斗,她的亲人,也在为钱四处奔波……
然而,我们周围好多的好心人士,用他们那炽热的心,谱写了一首人间赞歌;他们用温暖的手,托起了张丽君生命的蓝天……
那一幕幕,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那一幕幕,谱写了一首首感动之歌…… 5月9日,张家院一青年结婚,在喜宴当中,人们得知情况后,自发的向张丽君伸出了援助之手:不管是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管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张丽君的生命还太年轻,我们必须伸出救援之手,短短两个小时,收到爱心捐款3000余元……
5月十四日,苍场一高寿老人寿宴,苍场村支部在支部书记张友化、村文书的号召组织下,又一次掀起献爱心高潮:不管是在苍场办企业的老板、还是本身就是靠养老金生活的孤寡老人,纷纷献上自己的爱心,尤其是一中年男子口袋里的仅有的二百一十元也投进了捐款箱,别人问他:烟钱都不留一包?他说:烟可以不抽,但命不可以不救.当组织者准备在爱心榜上写他的名字的时候,他坚决不同意,说:献爱心不是出风头,这只是我的一点点心意……
好朴实的话语,好感人的场景。半天多的捐款活动,共筹集爱心款一万六千余元……
5月14日,苍场完小教导主任受张丽君家长之托,在网上发出了向好心人企盼求助的求援信。紧接着,关于向张丽君同学献爱心倡议也在网上发起,《求援信》、倡议书牵动动千万好心人的心,张丽君的病情,也拨动了无数的好心人心弦……
张丽君的校友们来了:25班同学们设立了专门的捐款账户,远在北京的邓鹏飞多次向邓迪华老师询问张丽君病情进展,并把张丽君的情形制作成了影音,一曲《爱的奉献》让无数人心飞到了张丽君的身边;凯阶同学这样说:同学对张丽君的捐款我已打到其姨父伍州文账上,由我经手的有8人,连同学会捐款一共1900元,据我所知另有6位同学已直接打给了其家属…… ……
33、34班的同学来了,在献出爱心时,他们如是说:有了家长的电话号码,献一份爱心,问侯一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人生中谁有困难都说不定,今天为他人奉献一份爱心,日后你得到的会更多……
36班的同学来了,热心的孙婷同学在自己捐款的同时,还帮助不在家的同学转交捐款,张小兰同学还号召自己的同事、朋友向张丽君献爱心,十一名桃源籍36班学生其中5名献了爱心,仅孙婷和张小兰经手的捐款达2266元…… 爱心,在不断接力,28班在行动,48班在发起……
在这一场为扬起张丽君生命之帆的爱心行动中,还有那让人许许多多感动的情景:、湖南坡一个叫“亮绸宝”的朋友,虽然不认识张丽君和她亲人,但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多次号召求援,筹得爱心款4千余元,还亲自奔赴长沙,看望张丽君…..一个原26班苍场苦山的叫谌中华同学的在得知张丽君的姐姐在读大学后,毅然表示:要张丽君姐姐放心读书,他会资助她到大学毕业……
湖南坡南坪,有一个我叫荣嫂的好心人,远在外地,心牵挂张丽君,委托我一定要帮她献上爱心
湖南坡一个不知名的朋友打电话说:你的那名学生的情况,长沙有一位湖南
坡籍的女士在电视台,你可以找找她咯……
一张张捐款单,一句句祈求祝福的话语,一个个询问的电话,一条条温馨的建议,构建起一颗巨大的爱心火球,让世间顿觉好暖好暖……
在这次爱心活动中,还有好多不认识的朋友,好多爱心人士把爱心打向了张丽君亲人的支付宝、爱心专款账户…… 爱心行动在不断延续……
5月18日,张丽君现就读学校马路镇中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学校团委向广大师生发出倡议。两周来,师生慷慨解囊,踊跃捐助,共收到捐款37379.7元,其中同学捐款20230元,教师捐款11820元,湖南坡完小师生捐款965.7元,李晴老师朋友捐款1289元,王玮老师朋友捐款2075元,社会爱心人士捐款1000元。191班的同学捐了两次款,共捐2480元;194班罗璇同学母亲长年患病,姐姐正在读大二,全家生活的重担全靠父亲打工维持,为了帮助同学,她毅然向亲戚借钱捐了100元。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共捐款3050元;187班王霞同学捐了100元之后,将情况告知母亲,第二次又捐了200元。191班邓平安同学是湖南电视剧频道“心得乐”栏目受赠的孤儿,平常的生活全靠他人接济来维持,听到这个消息,他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开支30元全部捐了出来。
爱心棒,还在接力…..5月18日下午,张丽君小学母校的师生向张丽君伸出了援助之手,捐款活动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下进行。首先由校长邓书阶介绍了患病学生张丽君的基本情况,然后由大队辅导员邓绍文宣读倡议书。当同学们了解了张丽君的情况后,毫不犹豫的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你50元、我20元、他5元…..其中六年级毛泽坤自己的母亲长期在医院治病,去年作为特困家庭在湖南都市频道接受爱心援助,可是他毫不犹豫的捐出了自己一周仅有的5元钱。二年级罗湘蓉同学和一年级的弟弟罗锦年刚刚每人捐出了50元,在广州打工的父亲得知后,打电话告诉班主任:少了,少了,最少两兄妹最少每人捐100元。幼儿园的邓杰同学妈妈已捐200元,他又从奶奶爷爷手里拿来200元……我们的老师也来了:张丽君原小学班主任李彩霞捐款500元,有两个女儿读大学 的邓书阶校长也捐出了500元,200元、100元,老师们纷纷走向了捐款箱……
爱心活动也感动了在场的家长和苍场周边的村民:五年级吴寄林的家长捐款200元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也献上了200元爱心.一个多小时的爱心活动,共募得善款6283元……
在这次为张丽君献爱心的活动中,好多学生、还有不认识的朋友把电话打给了我求证,我问他们,为什么相信我啊,他们都如是说:因为你是老师……听到这话,我为之一震:老师,意味的就是毫无保留的信任,这也会成为我从师的一个基本准则——做老师,就要做一个能起表率的老师……
也有好多人问我,你是张丽君的什么人啊,我毅然说:我曾经是张丽君的老师……
在这一次爱心接力活动中,千万双温暖的手,千万颗火热的心,在托起张丽君明天的生命……
在这次爱心活动中,我多次感动落泪。我终于明白了:感动亦是心与心之间的问候,感动可以是人生低谷时耳边的激励;感动是无助时的伸手相助;感动可以是困难时的相互搀扶;感动可以是远行时的声声叮咛;感动可以是天各一方的遥遥牵挂……
另注:因倡议书时间仓猝,张丽君父亲的姓名:张仁杨实为张人洋,伯父张仁柏实为张人柏。
原来捐款账户为信用社账户,好多打钱不方便,现张丽君的姐姐新办乐乐一张卡,卡号62***997117(姓名:张丽萍)。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芙星支行)。
第二篇:有一种温暖叫感动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没错,这就是于丹老师对两位“菩萨老师”胡忠、谢晓君的高度评价,他们为了帮助西藏的孩子们而不惜千里迢迢,即使是产生了高原反应也不惜一切代价,说是老师,倒不如说是母亲,家长甚至保姆,他们是多么伟大、慈爱,正如杜玉波老师所评价:“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高原红体现了他们的坚持不懈,所做的举动更体现了他们心灵的美丽。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他们就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胡忠,谢晓君老师。
那是2001年的一天,胡忠老师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百名孤儿盼教师”的报道,是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事情。于是,他毅然放下自己的妻儿,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了这偏远的地方任教。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老师每天清晨5点多就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老师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老师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过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老师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老师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她想:“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有一次,谢晓君老师的胃病犯了,加上背疼,她躺在医务室输了两天的液。孩子们来看她,显得欲言却止。后来她得知,前一天中午,数学老师走了,孩子们痛哭流涕。
当时,谢老师“腾”地翻身从病床上坐了起来,对孩子们说:“走!帮我提着输液瓶!我们大家进教室,没有数学老师,我来上数学。”就这样,谢老师带着输液瓶上了一个中午的课,直到血倒流到输液管,无法再继续„„
就这样,他们两个一直坚持到现在,兢兢业业,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还说要在那里呆一辈子......这就是他们的博爱,这就是他们的高尚情怀,他们的种种事迹令我的心灵有了很大的震撼。感动就像一片悄然凋零的花瓣,这花瓣就犹如两位无私奉献的老师,只有平凡中的不平凡才更加令人感动,往往只有这种不平凡才更加感动中国。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两位老师的感人事迹令我刻骨铭心,他们将会是我人生中最明亮的一盏指路“心”灯......教师点评: 文章写出了小作者心中的敬佩与感动,同时也将把他们作为自己前行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全文感情真挚流露,最后能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题 目: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
作 者:
指导老师:
联系电话: ***
高安市祥符中心小学六(2)班 胡俊鸿
高安市祥符中心小学 邬燕红
第三篇: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最终版]
有一种感动叫分享
八年级(6)班王荣
指导教师:李云琴
天空湛蓝辽阔,有鸟儿与它一起分享:草原茂盛翠绿,有牛羊与它一起分享:大地生机勃勃,有我们与它一起分享。分享是一个多么让人幸福,让人温暖的字眼啊!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一个很会与别人分享的人,我一直将自己尘封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隐藏着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成功与失败,我的理想与追求,我习惯一个人承受内心的压抑和独享成功,伤心时抬头仰望满天璀璨的星星带走自己的失意,始终不会与别人分享,可是一个镜头让我懂得分享。
有一个人,因为家里很穷,便外出打工,为了找工作,她把身上仅有的钱花光了,这时她失魂落魄走在大马路上,一位老人走到她身边,便问她说:“姑娘,有什么伤心的事可以跟我说一说吗?她将自己的遭遇讲给老奶奶听,听完老奶奶哭了,对于姑娘的遭遇她表十二分的同情,于是让她到自己的家里住下,直到找到工作。”看到这个故事后,我若有所思,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风浪,而学会与别人分享,则或多或少会得到一些帮助,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与别人分享。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不会与别人分享的人。一位农民伯伯
种了一种玉米,秋收,收成甚丰,别人都很羡慕他,就问他卖一些种子给他们,但他害怕其他人成自己的竞争对手,便不肯。然而接下来的几年,他的收成并不好,因为他的玉米接受了其他玉米的花粉,不再纯净。
可见,分享会为我们的青春描绘出绚丽的一笔,分享,无异于一位神奇的良药,当我们开心时,跟别人分享,则别人也会和自己快乐;当自己失落时,跟朋友分享,则你的忧愁会减去一半,朋友会帮助你拔去心中的杂乱无章,抚平你的伤口,分享会像春风一吹,吹去你心头的愁云!分享,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宝贵的人生财富,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不会分享的人,不会感到快乐与幸福。
分享,正像一阵风它能带来清爽的感觉,它能带来花的芳香,滋润人们的心田。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欢乐可以分享„„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情,所以简单的分享让人感动。
第四篇:有一种感动叫帮助
有一种感动叫帮助
自然给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社会给了我们繁复芜杂的人生。在丰富多彩的自然里,时常会有不测的风云;在繁复芜杂的人生中,常常会有旦夕的祸福。于是,在匆匆流走的时光里,在匆匆而过的人流里,我们彼此支撑,互相帮助,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在人世间浮现,这种感动,我们叫做帮助。
站在2006年“千万之星,感动山西”的领奖台上,一个名叫陆国志的人赢得了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主持人热情洋溢地介绍陆国志说:“十几年来,身残志坚的他,用浓浓爱心,默默无闻地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爱民之歌。”
74岁的吕灼刚老人说起陆国志,总是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陆警长比他的亲儿子还要亲。2006年初,陆国志同战友在辖区走访时,突然听到从吕灼刚家里传出伤心的哭声。出于职业的敏感。陆国志推开了布满灰尘的门,眼前的情景不禁让他大吃一惊:一位孱弱、蓬头垢面的老人仰卧在床上,房内臭气熏天。听完社区同志的介绍,陆国志二话没说,为老人换下沾满屎尿的脏衣服并帮他洗了个澡。又跑回值勤室拿来剃须刀,为老人剃须、梳头,清理室内卫生,接着又去市场买来肉、蛋、菜,为老人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
看着陆国志在家中忙里忙外的身影,一种久违的温情使吕灼刚老人泪流满面。就在陆国志收拾完毕准备离开时,紧紧抓住陆国志不放。望着老人害怕他离开的眼神,陆国志轻轻的拍着老人的手说:“大爷,别怕!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儿子,我会经常来帮您的。”从那天起,陆国志就开始照顾起吕灼刚老人的生活起居。也是从那天起,吕灼刚老人的脸上开始有了红晕,多了笑容。
这种帮助着实让人感动,这是一种人间大爱的播撒,这是人间真情的流露,这种爱,是一种无私的帮助。
因为帮助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帮助。
有一种爱叫感动,我们流着泪说
编者按 每个人的心窝子里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牵连着我们的眼泪牵连着我们的唏嘘。这一次,本报还是把目光聚集在平凡人的视角,回味平凡人带给平凡的你我的心灵震颤。感动是一道优美的弧线,滑过庸碌的生活;感动是一针向善的“激素”,催发善良的爱意;感动是一份极其美好的礼物,让我们流着泪传播,或者让我们受用终生。凡人:刘念友
不凡事:为学生挖煤
最近三年,每逢假期,重庆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老师刘念友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是今年的一次偶然才被外界发现,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就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买新衣服,但他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
感动留言:他质朴得就像一块煤炭。他灿烂的就像一块宝石。尤其是在他的事迹为媒体广泛传播后,他拒绝捐助,他的生活依然是白水、咸菜和挖煤。在黑暗的巷道下面,美丽的心闪闪发光。
凡人:殷雪梅
不凡事:挡车救学生
面对一辆疾驰而来的小轿车,江苏常州52岁的小学女教师殷雪梅奋不顾身地用身躯护住自己的学生,从“虎口”夺下了六七位小学生的生命,而她自己却被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离开了她深爱的学生。
感动留言:“慈师真爱感动天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这是写给她的挽联。张开双臂,用身躯阻挡着卤莽而来的小轿车„„25米,整整25米„„小车把殷老师撞出去25米„„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热爱、奋斗、奉献了的„„殷老师52年的生命历程,戛然跌倒„„向您致敬:殷雪梅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凡人:丛飞不凡事:因捐助致贫
深圳一位歌手,是我们辽宁盘锦人,他10年间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生、孤儿和残疾人,各种钱物总计近300万元人民币,妻子因为他无限制的捐助而离
婚,而2005年5月丛飞被确诊为晚期胃癌,他却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他每次演出都是这样开场:“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
感动留言:倾其所有奉献爱心,赤子情怀可歌可泣。丛飞事迹带给我们的绝不应该只是一时的感动。现在,“丛飞”这两个字已经脱离了具体名字所指称的意义,更多地代表着爱心、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吸引力。
凡人:洪战辉
不凡事:“背”妹妹上学
1994年8月,河南一个农村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饱受伤痛的母亲不辞而别,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和父亲病后捡到的遗弃女婴需要照顾„„这个家庭的重担压在当时只有12岁的长子——洪战辉身上。11年来,他不但自己考入了湖南怀化学院,还把父亲“捡来”的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一手养大,并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其读书。
感动留言:在一个文明古国里,这种可贵的精神能够感动所有的读者,震撼我们的心灵。最平凡的人,做着最不平凡的事。这个年轻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年代,洪战辉这种人格和精神太弥足珍贵。面对这个平凡学子的不平凡举动,面对洪战辉12年的坚韧与付出,面对一段用真善和爱书写的生活,一种真实,一种力量,一种艰难的前行,让我们再一次泪流满面!
凡人:李学生
不凡事:火车下救人
李学生,一名在温州打工的河南籍农民工。他在风驰电掣般的列车车轮下,奋不顾身救起一名男童,而他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感动留言:这个李学生,不是富商,不是名人,不是高官,而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打工仔。他的名字,因为他的壮举和牺牲而传遍祖国大地。他的出现再一次告诉我们,中国不缺少英
雄,我们这个时代也不缺少英雄。一个伟大的民族,永远不会缺失自己的英雄。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农民工”这一称谓,他让这个“名字”大写。
凡人:王荣华
不凡事:不贪五百万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亚泰欣城凤凰体彩投注站员工王荣华,帮一位姓高的女士代买的彩票中了500万元大奖,王荣华没有任何考虑就把这张值500万元人民币的彩票交给了高女士。感动留言:在七星彩彩票的背面都写着这样的一段提示:此彩票不记名,不挂失。换句话说就是谁持有这张彩票,谁将获得这500万元的巨奖。而她以如此之诚信反衬出某个精神的缺失。“诚信金凤凰”王荣华的高尚品德比500万更可贵。
凡人:李绍为
不凡事:千里背尸行
同伴无钱医治病死异乡,李绍为怀揣95块钱千里背尸返乡。“人是我带出来的,出了事我要把他带回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在外面死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带回湖南去”,就这两句话,李绍为义无反顾地扛着60多公斤重的尸体,从福建转辗到广州,只为让同乡尸骨还乡。感动留言:质朴的责任感让他做出了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举动,隐藏在卑微底层的人们,同样有着大信义的情怀。何为情动天地,这就是。同乡之谊、朋友之义、死者葬于故里,为了实践这些质朴的道德原则,李绍为和他的工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试想,倾囊而出、亲身背尸、千里返乡,有几人能够为实践德行付出如此代价?
第五篇:有一种感动叫“师德”
有一种感动叫“师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本期特选几位教育家的点滴故事,从他们身上感受“师德”的魅力,品味“师德”的崇高。
蔡元培:称新生为“先生”
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那时的交通工具很简单,走马上任还需要坐马车,当蔡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迎接。原来,这是学校的规矩,工友们必须遵循礼仪表示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蔡元培先生一边往前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工友们致意,并和颜悦色地对工友们点头致谢,不住地说道:“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们见此情景,非常感动,纷纷赞叹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但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抛弃了旧官场上的那一套官礼陋习,对普通老百姓谦恭礼让,这种礼待庶人的行为,不能不令人佩服。
当时,有一位叫马兆北的学生,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报到那天,天空晴朗,气候宜人,马兆北踏着轻快的脚步,迈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谁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张公告:凡新生来校报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现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的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才能予以注册。
马兆北看完公告以后,欢欣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霎时涌上了心头。他怀着忿忿不平的心情,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不远千里而来,原是为了呼吸民主空气,养成独立自尊的精神。不料还未入学,就强迫我到臭不可闻的官僚面前去磕头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我坚决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证书,我就坚决退学。”言语中不免流露出对蔡元培先生为首的校方的不满。信发出去以后,马兆北并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本来嘛,人家是举
国上下鼎鼎有名的校长,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入学的学生,能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不过是借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泄一泄自己心中的愤恨情绪而已。于是,马兆北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追求自己新的前程。
谁曾想,过了几天,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来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谁写给自己的信,打开一看,见开头写着“元材先生”(即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看下边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弟元材谨启”,马兆北激动得差点没喘过气来,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急忙观看全文,只见信中写道:“查德国各大学,本无保证书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变制度,必须由教授会议讨论通过。在未决定前,如先生认为我个人可以作保的话,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为签字盖章。”
信中表现出蔡元培先生虽然身为一校之长,但他办事绝不擅做主张,独断专行,而是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尽管他本人也对交保证书的做法并不赞同。字里行间还表达了蔡元培先生对自己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马兆北看完信以后,心情很不平静:蔡元培校长在百忙之中,竟然对我这样一个不知深浅的无名小卒以礼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后来,马兆北先生在一篇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件事使我一辈子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李敷仁:最后一个过河
我国人民教育家、延安大学校长李敷仁,很强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1947年8月16日,李敷仁带领延安大学师生住在黄河岸边的木头峪。这时,蒋胡(指胡宗南)的军队从三面开来,上级命令沿大河向东转移。但当时木头峪渡口渡船很少,人员、物资和牲口聚集很多,敌军迫近,师生情绪紧张,争着抢渡船。李敷仁毫不慌张,命令高中部和教育班先渡河,然后又组织其他师生住宿等待。有人关切地让他先上船,他说:“我要最后过河,我要看着把每个学生送过河去,我才上船!”第二天,李敷仁带领其余师生,沿河北上,到谭家坪才乘船过了黄河。
张伯苓:与学生一起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南开虽为私立学校,但并不是生财赚钱的工具。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账目都放在图书馆里任人查看。张伯苓曾说,谁要是查当月账目,他可以五分钟之内告诉你,这确实不是大话。他以身作则节约学校的每一个铜板。他每月取于学习的报酬,只是中心校长的一份薪水。大学成立后,他也只在此之上加三、四十元,相当于当时大学毕业生工资的二分之一。他每次到北京办事,为替学校省钱,总是住在前门外施家胡同一个普通客店,每天房费一元。张伯苓常常在外为学校募款,几千、几万、几十万元,都分毫不差交到学校,未有一文入了私囊。
徐特立:以诗育德
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当校长时,他在学生由自修室通往教室、饭厅的走廊上,悬挂两块很大的黑板。这两块黑板不贴布告,不写格言,也不报告学校里面的消息,它是专供徐老写诗的。徐老发现学生有优点时,必定写诗加以表扬;发现学生有缺点时,必定写诗加以批评。所以写诗成了徐老每日不可缺少的工作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有一次,一个叫单秀霞的学生,因寝室熄了灯,便约了同学偷偷地跑到厕所为她爱人打毛线衣。厕所里的电灯是通宵不熄的。徐老站在门外细声叫喊:“睡呀,睡呀!”单等即时就寝,并以为明天徐老一定会骂他们,但次日她们并没有挨骂,只看见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昨天已经三更天,厕所偷光把衣编。爱人要紧我同意,不爱自己我着急。东边奔跑到西边,不仅打衣还聊天。莫说交谈声细细,夜深亦复扰人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