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长春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马国军 2011年4月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第一阶段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学生的课堂表现,归类分析学生类型,确定典型研究案例。
2、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找到课堂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进而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
3、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4、撰写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确定课题研究整体计划。
三、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2、研究的操作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四、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1、开题报告
2、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材料
3、学生问卷调查表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冶底中心小学校
《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冶底中心小学课题组执笔:董相林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就决定了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课堂是学校的主体, 是师生教学和生命的活动场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关注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和追求的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师生主体地位的主阵地,是实施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建设的核心。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从多年的教学改革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比较多的还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发展。有的课则弱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使得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长期困扰着我们。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我校数学组确立了《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旨在克服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构建真实、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让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选题的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为探索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有效形式,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用研究的行为去思考、实践、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教师、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更加多维立体,促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民主平等,使课堂信息的交流更加开放、及时、有效,使课堂教学成为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场,这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都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有三个基本要素: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学就是按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合理的教学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每一方面都有所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全球化及国际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国内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迫使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
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3、有效教学的具体内涵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通过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意识、目标意识、反馈矫正意识、情感意识,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形式。
(2)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构建师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3)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体系。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五、研究的内容
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对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优化教师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工作效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备课的有效性研究●上课的有效性研究
●课堂对话的有效性研究●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研究
六、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实施“教改兴校,科研强校”的策略,教改、科研风气浓厚,每天一小教研,每周一大教研,每个学期开展 “先锋杯”教学竞赛,“师徒配合课堂教学设计、评课”竞赛等,实施素质教育已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铺开,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学校多年在语文、数学学科开展了一系列教改试验,尤其在加强教学反思的校本教研方面更是作了积极的探索。
为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做了一系列课题先行工作,开展了各种课堂教学竞赛(说课、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等),调查、分析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现状,确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专家讲座和教师培训,学习有关教育理念,并交流研讨心得、反思,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实际效果的研究活动和学习活动;同时让每个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希望通过校本培训,我们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关注知识不如关注人
教师的重任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校本培训,达成共识,教师主动地由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围绕学生设计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希望通过实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学习的快乐。
(二)建立三个基本活动机构
A、自我研修;B、同伴互助研修;C、专家指导研修。
学校建立校长、教导处、教研组三级研修网络,以教导处为中心,层层负责,逐级推进,学校教学领导分工蹲点教研组,参加教研组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导处抓好教研组长培训,定期给教研组长布置工作任务,定期检查,通过学校三个基本活动机构研修活动,对全校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重新构建教师对“有效课堂”的认知结构。
(三)构建三大实践平台,提升教学理念
A、教学实践: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教学问题,进行课例分析、评价、反思。
B、教育科研:把问题生成为课题,同伴一起加以讨论、研究、反思、实践、评价……如此反复,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C、校本研修:通过专业引领,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基于每人要亮出一节好课,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活动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例,以课例为主要研究方式,让教师确定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进行有效的课堂观摩,采取一课多演,一课多磨,一课多评,在同伴的互助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备课、上课做到“实践——探索——检验——完善——自主设计——课堂实践——评课交流——自我反思”的研修流程。引领、帮助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内化新课改理念,真正做到理念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2、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研究的阶段步骤
1、准备阶段(2013.6~2013.9)
研究课题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对教师进行理论与技术培训。
2、实施阶段(2013.10~2015.7)
根据行动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
3、总结阶段(2015.8~2015.9)
分析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编辑论文集、典型课例集等,展示实验成果,并邀请专家、学者对实验成果进行科学鉴定。
2015.10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海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2008年3月—2008年8月
“有效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所谓有效教学,简言之,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单、静态的结果性的文本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这样的加工和开发过程中,如何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熏染,创建出有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呢?下文以两个教学案例的简介和解读,来作一些策略性探讨。
五年级“体积与容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故事中的乌鸦用数学方法解决了自己的喝水问题。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聪明的乌鸦运用了怎样的数学方法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动画演示)想一想:瓶中的水为什么会升高?从而揭示本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师:教师手中拿出两个文具盒,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土豆和红薯,这两个物体哪个大?哪个小?运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量杯,装上相同的水。
师:先把土豆放入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水面升高说明了什么?再把红薯放入另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
师:比较两个量杯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较大?所占空间较小?
师:其实所有物体所占空间都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所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定义。
师:老师和(××)同学比较,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这样说:有“有效思维”才会有“有效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精减教学环节,让课堂变得简洁而高效,是我们整合教材的一条可行之路。
上述教学,紧紧围绕什么是“体积”这一教学难点展开,先创设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乌鸦喝水”,引出水面为什么升高这一问题,从而很好地为本课设下一个探究问题。在思维方向上,始终将“体积”这一概念与直观演示、操作、举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对体积意义的直观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思维途径,提高了思维效益,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寓丰富与简单之中”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率。
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改组设计:导入新课后,师:同学们,请你先说一说1/4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估计一下阴影部分能表示这张纸条的 1/4吗?生:发表各自意见。师:如果请你用阴影部分表示1/4的话,你打算怎样做?生回答,教师随机演示操作配合。师:如果阴影部分表示整张纸条的3/4,又该怎样折剪呢?(小组讨论,师演示)师:请大家把桌上的6张纸条折一折,让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整张纸条的1/
2、1/
3、1/
5、2/
4、2/6和2/10,(6张纸条长度相同)通过操作,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受想法,生:我发现1/2和2/4相等,1/3和2/6相等,1/5和2/10相等,师:观察这三组相等的分数,你又能发现什么?生畅想自己想法,生:我发现分数分子和分母都扩大2倍,分数的大小相等。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2倍,分数的大小也相等。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么由此你们还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大小不变。师:是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写出几个与1/
2、1/
3、1/5相等的分数,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纸条折、对折,举例说明验证…… 师:我们翻开书看一看书上写的和你们的发现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0除外”……
本课教学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先根据分数剪纸条,在折、剪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纸条长短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探索与研究问题,整个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着重考虑知识的“情景化”问题,以使教材知识变得活化和“生命化”,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之以“生命”,还原成“过程”。在本课中利用纸条折、涂这个举措为学生经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创造了条件,课堂因此显得生动而具有吸引力。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秋日,葡萄园里的葡萄熟得透出紫色的亮光,让人垂涎。一只狐狸在园外转了几圈,发现有一小洞,无奈自己太胖,洞太小,进不了园中,它只好把自己饿了几天,终于得以进园,狐狸进园后,一会儿从下吃到上,一会儿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待到它想出来时,却发现自己胖得不行,它只好又把自己饿了几天,才得以离开葡萄园。也许人们会嘲笑狐狸,而在我看来,该羡慕它,因为它已经拥有一种经历,而这经历又衍生出葡萄是什么味道,以及如何摘取葡萄的经验。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课改中的教师,还是课堂上的学生,永远不要徘徊在“园外”,那样得到的只能是虚幻的诱惑,留下的只能是终身的遗憾,只有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中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艺术。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不难在许多课例中,发现不少的教师对课改实质和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堂表面热闹生动,但却失去许多正数学的东西,缺憾不少,教学效率低下。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课课改中新理念提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在情景中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探索、交流与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以说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少的教师情境创设太粗浅了,且表面化,学生开心过后却没有什么留下,思维含量很低,更别谈什么数学问题等。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拿着11只铅笔让学生猜数,生猜,师“太多了”或太少了,最后猜对是11,后全班数数验证是不是11,再接着揭示课题:今天要学的数学知识是“11---20的数”,接下来这11就没什么用了。试问数学教师如果这么辛苦创设猜数的游戏仅仅为了揭示课题吗?所以数学教学不能过度追求形式,创设花哨而无实质内容的情境。有效的课堂要让情境内容有数学的内涵,并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数学化”。上面的例子如果教师话锋一转,说:“刚才老师把铅笔攥在一起,你们不容易猜,那有没有什么摆法可让人一眼就容易看出是11根的办法呢?”不就与新课很好的衔接,学生就会为了解决容易看出11的方法进行研究思考,从而让生自主转入新课中“11的组成”部分的学习。这样情境不仅满足一年级孩子好玩的需求,而且情境有了自己的数学内涵。
二、学习活动的指导。
数学学习活动经验的形成,在于教师创设和组织课堂中的丰富活动过程,并努力实施。所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师扎实的指导并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关注活动中的思考,扎实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一些教师在教案实施中走教案,目中无人。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师让学生摸摸桌子表面,书本的封面、黑板面等,后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的的大小,就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同样道理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再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最后完整解释面积概念。这位教师在教学“面积”概念时,追求一步到位,过早符号化和数学化,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更有甚者还把不成功归结为学生不注意听,学生悟性差等原因。上面的案例另一位教师是这么做:
1、让学生鼓掌欢迎老师,从这引出“用什么鼓掌”-------手掌面。
2、摸摸自己的手掌面,说说自己的手掌面有多大,再请一个学生上来摸摸老师的手掌面,指出老师的手掌面的大小,说说老师手掌面与学生的比怎样?
3、师:生活中还有很多面,你们能找几个?并摸摸,并说说你们摸的面比 怎样?(请两三名生讲)
4、师:你发现刚才摸的面大小怎样?生:摸的面有大有小。
5、师: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也有大有小,数学上把物体的表面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6、让生例举物体的面积。
7、先出示平面图形,让生用手指出每个 图形各自的大小,再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再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最后完整解释面积概念。同样都是通过摸摸、比比、说说的活动,但前者给人感觉只有两样东西或两个图形比较时才有面积存在,而后者却能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或图形本身固有的大小叫面积。后者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注重指导学生对“面的大小”的感受,有效应用无意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与思考,有效的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到形的数学化过程,创造条件使学生感悟“物与形”的对应本质。
三、算法多样化的优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知算法多样化是此次课改的一个新理念。
算法多样化为不同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上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数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算法多样化,却不深究有些方法有没有价值,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辨别,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和反思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法,学会多中选优,优化而用的”优化“思想。例如教学笔算“除法42/2”,学生尝试解答,汇报时生1:用摆图的方法知道10根1捆,共4捆多2根,平均分成2份即2捆1根就是21。生2:我估算等于20。生3:把42分成40与2;40平均分2份,每份是20;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0+1=21。生4:我用你1个,我1个一直分的办法,也得21。教师想让学生说出用竖式的计算,就追问:还有别的办法计算?于是生5就模仿生4说:我用你分5个,我分5个,分4次,剩2个再分,每人也是分得21。生6:我用你2个,我2个的分;......像这样时候,教师要有优化意识,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比较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这个案例出现生4情况时本人认为教师就不能一味问:“还有什么方法?”这样容易把学生引入钻牛角尖和乱用算法的误区。而应该换成说:“这1个1个数比较麻烦,你能想出些更简单的算法?”突出了简单,避免那些费时毫无意义的算法上,这样引导,相信有些学生会结合以往的加减乘除法的竖式计算很简单,也就是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的。
四、小组合作的探究。
新课程倡导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亿,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把合作学习提升为一种数学思想和学习方式,同时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广大教师所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经常会有亮彩,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但是公开课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只是教师片面追求的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能做的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用几分钟时间凑在一起说几句,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形同虚设。例如《长方体的认识》,师让学生小组观察长方体,讨论一下有什么发现,但小组汇报时稀稀拉拉几个孩子举手,回答的内容也不理想。这案例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忽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的需要,过分强调讨论这种表面形式,其实更多的是放任和随意,缺乏有效的指导。而下面这个案例的教师能在适当时机进行小组活动,活动的目的明确,对整个活动的过程有着预设。如:人教版第5册的《掷一掷》活动三的教学片段是在学生对活动二的“5、6、7、8、9、这5个一组比2、3、4、10、11、12这6个一组投中的可能性更大”的疑问的基础上组织的实验活动,学生正处于认知上冲突和思维上的“亢奋”状态,是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的有利时机。教者出示小组合作提示:(1)轮流掷骰子(2)一起计算投出的两颗骰子上的数字和。(3)组长涂统计图(5)涂完图后观察统计图并说说。这样小组活动学生分工明确,有掷骰子的、有计算的、报数的、有涂统计图的。学生学习的任务很明确,为了解决活动二中的疑问,结合刚完成的统计图进行分析。这样让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真正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观察、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使每位学生有事做,积极参与,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
(1)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为主,学习过程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无止境的题海战。长此以往,必将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从而掩盖了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
这种现状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的,同时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主体性、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要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发展的处境,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就需要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在对自己工作感受中,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两个维度的理性思考的产物。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被提问的学生总是某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往往绝大多数是优秀学生。优等生能正确理解,我们教师就当作全班同学都理解了;优等生提出问题,我们教师就当作是全班同学的问题来解决。这种习惯非常普遍,也正是因为这种小范围的师生互动,促使中下生越来越多。如果学困生在每一节课中都得不到关注,长久下去缺漏的知识越积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难以解决。为此,提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试图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状况
初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最快,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逐步养成,人格逐步完善。这一系列的心理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4)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策略。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以人为本应该是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学生)”。
互动教育理论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
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将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要突破的难点、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等激发兴趣方法的调查研究。
(2)、从环节、内容和年级等不同层面,深入研究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和原则(研究重点)。
2、研究目标:实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彻底抛弃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材观的转变—由以本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教学观的转变—由机械教给转变为自由习得;学生观的转变—由偏面单一转变为和谐发展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学法指导的实践中,我们要相信所有的学生,从能创新,人人想创新,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把问的权利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变教学为导学。”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
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问题,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4)、学习效果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研究从“还”字做起的。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让学生的参与时间增加到一节课二分之一乃至更多,优化时间结构不是降低内容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对学生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要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师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斯蒂文思、卡特尔等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2.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学习: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和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措施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素养。
开展读书活动。一方面,课题组研究教师要学习“课程标准”和一些“教学情境”、“有效教学”、“建构主义”方面的书籍;广读一批教学期刊,研读一本教学专著,撰写一定的读书心得。另一方面,上网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从中获得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文章。
另外,课题组还定期组织研究教师相聚“理论交流”,在交流、切磋中不断提升参与者的理论水平。
(2)、突出活动,推动研究深入。举行四次课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围绕研究重点设置一个研讨的主题,安排3~4节课题研究课及 “课题研究体会交流”。让每次研究主题在理念与实践的碰撞中,在个体与群体的交融中得到澄清和深化。“专题交流”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一方面,针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分析、调整、补充和整合等问题的集中研究,放在四次课题研讨活动中进行,每次的“课题交流”,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此展开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针对教学环节层面的研究,在对内容层面研究的基础上专设时间专题研讨,提炼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2、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针对实验班级现有的课堂教学有效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2)、行动研究法。立足于课堂的研究才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因此以课堂、课例的实践研究才是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分析法。记录教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与课堂教学个案,进行研究分析。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得到从实践中得到的有意义的经验,并加以应用、推广。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均具有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各有所长、有利于组成合理的研究团体;其中余存根校长承担过市课题的研究,从而确保课题始终
能朝着科学、前瞻的方向前进,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物质基础坚实。学校文献资料丰富,信息技术设施能完全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